特应性皮炎的诊治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

05
临床研究与进展
最新临床研究成果
基因突变研究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特应性皮炎的基因突变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发现了多个与特应性皮炎发病相关的基因位点 ,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生物制剂治疗
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制剂在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中逐渐展现出优势。国内研究者积极探索生物制剂的治疗效 果和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更多有效治疗手段。
饮食调整
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避免过多摄入刺激 性食物和饮料,如辛辣食物、酒精等。
病情监测与随访
定期皮肤检查
患者应定期进行皮肤检查,以及时发 现病情的变化和并发症的出现。医生 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的具体情 况,制定相应的随访计划。
症状记录
患者应记录病情发作的情况,包括发 作时间、症状表现、触发因素等,以 便医生更好地评估病情和调整治疗方 案。
THANK YOU
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在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国内研究者通过临床试验证实了一批具有确切疗效的中药 制剂,丰富了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手段。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新药研发与治疗手段创新
针对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研发新型药物和创新治 疗手段,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是未来特应 性皮炎研究的另一重要挑战。
患病率明显增加。
免疫异常
免疫功能紊乱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 中起重要作用,包括Th2细胞活化 、IgE水平升高、皮肤屏障功能受 损等。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如气候变化、生活方式、 过敏原暴露等也与特应性皮炎的发 病和加重有关。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皮肤干燥、瘙痒、红 斑、丘疹、水疱、糜烂、结痂等。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表现略 有差异。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方法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方法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1. 外用药物:包括激素类药物(如糖皮质激素)、非激素类抗炎药物(如钙调神经肽相关肽类药物)和免疫调节剂(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等)。
2. 内服药物:针对中度到重度的病情,医生可能会开具口服抗组胺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或免疫抑制剂等。
非药物治疗:
1. 保湿:使用保湿霜或乳液,保持皮肤水分,预防干燥和湿疹恶化。
2. 避免刺激物: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涤剂、肥皂、香水等,并尽量选择纯棉衣物和床上用品,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和摩擦。
3. 冷热敷:冷敷可以减轻瘙痒感,热敷则有助于皮肤湿疹的愈合。
4. 应对精神压力:避免情绪波动、压力过大,因为精神压力可能会加重特应性皮炎症状。
此外,对于婴儿或儿童的特应性皮炎,还需要家人做好日常护理,如每天的沐浴、保湿和穿着透气的衣物等。
务必咨询医生,找到适合个人情况的治疗方法。
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

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儿童期,但也可延续至成年。
目前对于特应性皮炎的诊断标准有一定的共识,本文将对特应性皮炎的诊断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临床表现。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皮肤干燥、瘙痒、红斑、皮疹、皮肤粗糙、皮肤发白、皮肤发红等。
这些表现可能会出现在面部、颈部、手臂弯曲部位、手腕、手背、膝盖弯曲部位等处。
同时,特应性皮炎还常伴有皮肤的潮红、水肿、结痂、皮肤溃烂等症状。
二、既往史。
特应性皮炎的患者通常有过敏史,如食物过敏、呼吸道过敏等。
在既往史中,还需了解患者家族中是否有过敏性疾病的病史,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三、检查。
特应性皮炎的诊断需通过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来进行。
体格检查主要是观察患者皮肤的病变情况,包括皮疹的部位、形态、颜色、瘙痒程度等。
实验室检查方面,可进行皮肤刮擦试验、血清特应原抗体检测等。
四、诊断标准。
根据美国国家特应性皮炎协会(NIAID)和全球特应性皮炎协会(GA2LEN)的共识,特应性皮炎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皮肤病变,慢性或反复发作的皮疹、皮肤干燥、瘙痒等表现;2. 早期发病,发病年龄在2岁以前;3. 皮肤病变部位,面部、颈部、手臂弯曲部位、手腕、手背、膝盖弯曲部位等;4. 既往史,有过敏史,如食物过敏、呼吸道过敏等;5. 家族史,家族中有过敏性疾病的病史。
五、诊断注意事项。
在进行特应性皮炎的诊断时,需要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皮肤病变,如接触性皮炎、真菌感染等。
同时,还需了解患者的生活、饮食、药物过敏史等情况,以便更准确地进行诊断。
六、治疗。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主要包括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
局部治疗主要是使用外用激素类药物、抗组胺药物、保湿剂等;全身治疗包括口服抗组胺药物、免疫调节剂等。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皮肤清洁、保湿,避免刺激性食物等。
七、预防。
一例犬特应性皮炎的诊治

一例犬特应性皮炎的诊治在宠物医疗领域,犬特应性皮炎是一种较为常见且复杂的疾病。
它不仅给狗狗带来身体上的不适,也让主人忧心忡忡。
最近,我就接诊了这样一个病例,经过一系列的诊治过程,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在此与大家分享。
这只患病的狗狗是一只五岁的金毛,名叫多多。
主人带它来就诊时,多多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症状。
它不停地抓挠自己的身体,尤其是腹部、腿部和耳部,身上多处皮肤发红、脱毛,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破损和渗出液。
主人说多多最近精神也不太好,食欲也有所下降。
在详细询问了多多的病史和日常饮食、生活环境等情况后,我对它进行了全面的体格检查。
通过观察皮肤的外观、触摸皮肤的质地、检查淋巴结等,初步怀疑是特应性皮炎,但还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来确诊。
首先进行的是皮肤刮片检查,目的是排除寄生虫感染。
刮取了多多病变皮肤处的样本,在显微镜下观察,未发现寄生虫的迹象。
接着进行了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和血清总 IgE 检测。
血常规结果显示,白细胞总数略有升高,提示可能存在炎症反应。
而血清总 IgE 检测结果显著高于正常范围,这进一步支持了特应性皮炎的诊断。
为了更准确地确定过敏原,还进行了过敏原特异性 IgE 检测。
检测结果显示,多多对尘螨、花粉和某些食物成分(如牛肉、鸡肉)过敏。
在明确诊断后,制定了综合的治疗方案。
治疗的目标是缓解瘙痒症状、控制炎症、修复皮肤屏障,并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
首先,给多多开了抗组胺药物来缓解瘙痒。
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短期的抗炎治疗,但要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和时间,以避免出现副作用。
对于皮肤的破损和渗出部位,进行了局部的清洁和消毒,并涂抹了含有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的药膏,以防止感染和促进伤口愈合。
在治疗皮肤症状的同时,也注重皮肤屏障的修复。
建议主人给多多使用温和的宠物专用沐浴露,定期洗澡,但不要过于频繁,以免破坏皮肤的天然油脂。
还推荐了含有必需脂肪酸、维生素 E 和 B 族维生素等成分的皮肤营养补充剂,以促进皮肤的健康和修复。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一场和“痒”对抗的“皮肤保卫战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一场和“痒”对抗的“皮肤保卫战特应性皮炎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巨大影响。
在其发病时,往往会伴随着强烈瘙痒,抓挠后有可能加重病情或者造成感染,进一步加重瘙痒程度,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特应性皮炎患者一定要正确认识病情,积极配合治疗,避免疾病反复发作。
1特应性皮炎是什么特应性皮炎(AD),又称异位性皮炎、异位性湿疹、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皮肤病,复发率极高。
特应性皮炎具体可以表现为急性和慢性复发性发作,但这种疾病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其临床表现也不相同。
一般来说,这种疾病通常是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敏原或微生物侵入体内,导致引起皮肤干燥、出现湿疹,同时伴有严重瘙痒等临床症状,病情严重时还有可能引发感染,会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影响。
除此之外特应性皮炎还具有易患哮喘、过敏性鼻炎的家族倾向、对异种蛋白极易过敏、血清中IgE值过高、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特点。
2特应性皮炎发病部位由于每个人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不同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症状也有差异,但其基本症状都好发于面部以及身体褶皱处,通常情况下都是在脚踝、手腕、颈部、躯干、眼睑、肘部以及膝盖弯曲处等部位发病,幼儿患者往往在面部和头皮处发作。
3不同年龄段的典型症状有哪些3.1婴儿期出生至2周岁时期的婴儿所患的特应性皮炎也可称作“婴儿湿疹”,其具体表现为婴儿面部两侧脸颊、额部、眉间、头部等部位出现对称性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渗液或浸润、肥厚等症状,且十分密集,皮损性质多样,其边缘不清晰,若经过抓挠、摩擦后,将迅速形成糜烂、结痂等状况,部分患儿还有可能在头皮、额部、颈部、四肢、全身出现皮损。
在发病过程中,常伴有剧烈瘙痒,导致婴儿哭闹、睡眠不安。
若不慎接触不良刺激、饮食过敏、以及频繁清洗将导致患儿病情加重。
若病情较轻,且积极治疗,通常可在2年内好转甚至痊愈。
3.2儿童期儿童期的特应性皮炎通常是由婴儿湿疹演变而来,但也有部分患者是直接发病,其具体表现多亚急性和慢性皮损,多发于面部、颈部、肘窝、腕屈侧、腘窝以及小腿伸侧等部位。
特应性皮炎治疗方法

特应性皮炎治疗方法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皮肤病,发病原因复杂,且无法根治,但可以通过合理的治疗方法来控制病情并减轻症状。
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方法主要包括日常皮肤护理、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等方面。
1. 日常皮肤护理: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通常较差,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侵害。
因此,日常皮肤护理非常重要。
包括:- 温和清洁:使用低刺激性的皂类或洗液,避免使用漂白剂、香精等化学物质。
- 保持皮肤湿润:经常使用保湿霜或乳液,特别是在洗澡后或洗手后需要及时补充水分。
- 避免刺激性物质:如有氨基酸洗发水、洗衣液等,避免直接接触皮肤。
- 保持适当室温和湿度:避免室内过热或过干,适当使用加湿器。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特应性皮炎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局部用药和口服药物。
- 局部用药:常用的药物有糠酸莫米松、环磷酸莫米松等外用激素类药物,可用于缓解症状和减轻炎症反应。
使用时应遵医嘱,注意剂量和使用时间,以避免因激素滥用而引发一系列副作用。
另外,外用类固醇的断药时需要逐渐减量。
- 口服药物:适用于病情严重或局部治疗无效的特应性皮炎患者。
常用的药物有抗组胺药物、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
药物的选择和使用要遵医嘱,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3. 生活方式调整: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因此,合理的生活方式调整可以对病情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包括:- 尽量避免过敏原:对于已经确定过敏原的患者,应避免接触或接触到最小限度。
常见过敏原包括尘螨、花粉、宠物毛发等。
- 注意饮食:避免食用对自身过敏的食物,如海鲜、花生、牛奶等。
补充充足的维生素和蛋白质,有助于提高皮肤免疫功能。
- 管理情绪:情绪波动和压力都可能诱发或加重特应性皮炎的症状,因此,患者需要学会积极应对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 锻炼和睡眠:适量的锻炼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功能,保持良好的睡眠也有助于病情的缓解。
总之,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皮肤病,治疗需要长期坚持,包括日常皮肤护理、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等方面。
中国中重度特应性皮炎诊疗临床路径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基于最新研究成果
共识的制定参考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 成果和诊疗指南,确保诊疗路径的科 学性和先进性。
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
共识的制定汇聚了皮肤病学、变态反
应学、免疫学、儿科学、护理学等多
学科专家,共同就中重度AD的诊疗路
径达成共识。
共识内容与特点
1 2
全面的诊疗流程
共识涵盖了中重度AD的诊断、评估、治疗和管 理等全流程,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诊疗服务。
外用药物
选用合适的外用药物,如糖皮 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
,以控制皮肤炎症。
系统治疗
对于中重度患者,可考虑使用 系统治疗药物,如免疫抑制剂 、生物制剂等。
抗组胺药物
对于伴有明显瘙痒的患者,可 使用抗组胺药物缓解症状。
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
对于合并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患 者,应合理使用抗生素或抗病
毒药物。
痒症状。
光动力疗法(PDT)
02 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激活光敏剂,产生治疗效果,适
用于局部顽固性皮损。
适应症选择
03
根据患者病情、皮损部位及面积、年龄等因素,综合
评估选择合适的光疗方法。
生物制剂应用前景
01
02
03
生物制剂种类
包括针对特定炎症因子的 单克隆抗体、融合蛋白等 ,具有靶向治疗作用。
临床应用
04
治疗原则与策略
治疗目标与原则
缓解症状
优先缓解患者的皮肤炎症和瘙痒,改善患者 生活质量。
控制复发
通过长期规范治疗,减少和控制特应性皮炎 的复发。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合并症等 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重视患者教育
加强对患者的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和治疗依从性。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国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皮肤干燥、糜烂、水疱、结痂和角化增生等症状。
以下是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的指南,提供给医生和患者参考。
一、诊断1.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特异的皮肤表现,进行初步诊断。
2.患者需满足以下诊断标准:a.皮肤瘙痒及炎症程度评分≥3分。
b. 一般型特应性皮炎的患者需要满足临床表现符合Hanifin and Rajka诊断标准。
c.确定排除其他皮肤病的可能性。
二、治疗1.外用激素治疗:a.根据病情轻重及部位选择不同强度的外用激素。
b.应在患病部位涂抹薄而均匀的一层外用激素。
c.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逐渐减少外用激素的使用,以减少副作用。
2.外用非激素类药物:a.避免长期使用或过度使用外用激素,可选用非激素类药物替代,如酒石酸钙、酮康唑等。
b.可选用激素类和非激素类药物的联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3.局部治疗外激素和非激素类药物治疗不满意或无效时,可考虑系统性药物治疗,如口服抗组胺药物、口服环孢素、口服小剂量甲泼尼龙等。
4.日常护理:a.避免过度清洁皮肤,保护皮肤的自然屏障功能。
b.使用温和的皂液和洗发水,避免含有刺激性成分的化妆品和洗涤剂。
c.保持适度的室内湿度,避免干燥的环境。
d.远离过敏原,如尘螨、花粉、食物过敏原等。
5.免疫调节治疗:a.对于严重的特应性皮炎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调节剂,如环孢素、甲氨蝶呤等。
b.免疫调节剂的使用需要监测肝功能、肾功能和血常规等指标。
三、预防和治疗复发1.避免过敏原接触,如尘螨、花粉、宠物皮屑等。
2.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干燥和寒冷的环境中,维持适度的湿度和温度。
3.积极控制并治疗伴随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4.避免刺激性因素,如紧身衣物、精神紧张、汗液或口水等。
5.定期进行复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进行中国特应性皮炎的诊断和治疗时,医生和患者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病程等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对婴幼儿AD患者随访10年间,34.1%发展为哮喘,57.6%发展为鼻炎
Ricci G, et 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2006;55:765-71.
中重度AD是哮喘的危险因素
一项回顾性分析,纳入252例6-36个月的儿童AD患者,评估AD的自然病程,影响 AD康复或持续的因素,及其他特应性疾病的发生率
65例中重度AD患者接受Tac局部治疗4年
Mandelin JM, et al. The 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treatment 2010;21:167-70.
一项10年研究表明: 他克莫司有效治疗AD,并显著减低血清IgE
1年时受累体表面积%下降≥60%的患者
血清IgE中位值(kU/L)
少年(6~20岁)的总患病率为0.70%⋯,2002年城市学龄前儿童(1—7岁 )的患病率为2.78%。一般AD的发病率可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病情亦
可逐渐减轻。
本病与遗传过敏有关,常伴有皮肤屏障功能障碍。
Atopy 希腊语 奇怪 不寻常 1892年首报,发现与过敏性鼻炎、哮喘有关 20世纪30年代命名为atopic dermatitis 20世纪80年代 Hanifin Rajka提出诊断标准 近年来各个国家及学术团体制定多种诊疗指南
19.对羊毛过敏 20.毛周隆起 21.对饮食敏感 22.病程受环境或情绪影响 23.白色划痕/延迟发白
中国指南推荐易用的Williams标准
Williams标准:
– –
临床易用,更适合中国的医院诊疗条件 特异性、敏感性与Hanifin和Rajka AD标准和康克非标准相似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8;41:772-4.
– “传统局部抗炎治疗仅针对皮损部位,而且一旦皮损消退,就应停
止用药或减少用药剂量。近年来,主动维持治疗正在挑战传统的被
动治疗方法,它是联合全身外用润肤剂和临床检验,对既往受累部 位进行预定的、长期的、低剂量的抗炎的综合治疗方法”
Darsow U, et al.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0;24:317-28. Saeki H, et al. J Dermatol 2009;36:563-77.
Hanifin & Rajka标准
主要标准(3/4)
1.瘙痒 2.典型的皮损分布:成人屈 侧受累、婴儿和儿童面部及 伸侧受累 3.慢性或复发性皮炎 4.个人或家族遗传过敏史 (哮喘、过敏性鼻炎和特应 性皮炎)
1.干皮症 2.鱼鳞病/掌纹症/毛周角化症
次要标准(3/23)
12. 锥形角膜 13.前囊下白内障
成人期皮损表现
特应性皮炎的诊断
亚洲指南
韩国皮肤病学会(KDA)2006
中华皮肤病学分会(CDA)2008
日本皮肤病学会(JDA)2009
日本变态反应学会(JSA) 2011
美国指南
美国皮肤病学会(AAD)2004
欧洲过敏和临床免疫学会/美国过敏、哮喘 和免疫学会(EAACI/AAAAI)PRACTALL共 识报告2006 Hanifin & Rajka标准
AD治疗方法
预防:从妊娠期开始,母乳喂养,避免触发因素 皮肤护理:长期用保湿剂 外用治疗药物:皮质类固醇、鈣调磷酸酶抑制剂 辅助治疗药物:抗组胺药、抗生素 光疗 系统治疗:皮质类固醇、肤屏障
保湿剂可减少50%左右糖皮质激素的用量。
特应性皮炎的诊治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李珊山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
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
成员的生活质量。
通常初发于婴儿期,1岁前发病者约占全部患者的50%。 发达国家发病率可高达10%一20%。我国1998年调查显示,学龄期青
• 他克莫司治疗4年后,第10年随访时,血清IgE水平显著降低 (P=0.002)
*p<0.01
Mandelin JM, et al. The 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treatment 2010;21:167-70.
TCI 不影响疫苗接种后免疫效果
• 对26名2-12岁儿童进行研究 • 普特彼对肺炎球菌疫苗接种 (PneumoVax) • 100% 儿童保护性免疫反应增加 • 对276名2-11岁儿童进行对照研究 • 普特彼、氢化可的松与无处理对脑膜炎双球菌C疫苗接种 • 保护性免疫反应分别为 97,5% 、99,1% 及97,7% • 对91 名儿童进行研究 • Elidel接种后病毒浓度测定 • 根据文献指出的预计浓度范围内进行接种,保护性免疫反应分别为破伤风 (93,6%), 白喉
(88.6%), 麻疹(88.5%) 及风疹 (84.4%)
Stiehm ER, Roberts RL, Kaplan MS, et al. (2005) J Am Acad Dermatol 53: S206-13 Hofman T, Cranswick N, Kuna P, et al. (2006) Arch Dis Child 91: 905-10 Papp KA, Breuer K, Meurer M, et al. (2005) J Am Acad Dermatol 52:247-53
• 普特彼®短期治疗用于成人面部中重度AD的有效率显著高于氟替卡松
mLESAI至少改善60%的患者比例
Doss et al. Br J Dermatol. 2009, 161(2):427-434.
他克莫司治疗皮肤薄嫩处中重度AD疗效卓越 -疗效显著优于中效糖皮质激素(欧洲)
治疗期间患者头部、颈部EASI分数中值(n=80) 25 20 0.1%他克莫司软膏 皮质类固醇▲
*
0.43
*
0.53 *
0.5 *
0.4 0.05
苔藓化
瘙痒
干燥
渗出 /硬结
*:与基线相比,P<0.01
Freeman AK, et al. Cutis 2004, 73:267-271
0.03%普特彼®治疗前后比较
治疗前
治疗12周后
Hanifin JM, et al. JAAD 2001,44(1):S28-38
3.即发型(Ⅰ型)皮试反应
4.血清IgE增高 5. 早年发病 6.皮肤感染倾向(特别是金黄色葡萄菌、
14.眶周黑晕
15.苍白脸/面部皮炎 16.白色糠疹 17.颈前皱折
单纯疱疹)
7.非特异性手足皮炎 8. 乳头湿疹 9.唇炎 10复发性结合膜炎 11.Dennie-Morgan眶下褶痕
18.出汗时瘙痒
• 特应性致敏、哮喘增加发生鼻炎风险 • 中重度AD、鼻炎、鸡蛋过敏增加哮喘发生风险
Ricci G, et 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2006;55:765-71.
一项10年研究表明: 普特彼®有效治疗AD的同时显著减少呼吸道症状
0.03%普特彼®治疗前后比较
治疗前
治疗12周
PallerA, et al. JAAD 2001,44(1):S47-57
0.03%普特彼®治疗前后比较
治疗前
治疗1 周
儿童AD发展为鼻炎、哮喘的比例
一项回顾性分析,纳入252例6-36个月的儿童AD患者,评估AD的自然病程,影 响AD康复或持续的因素,及其他特应性疾病的发生率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
治疗目标
欧洲特应性皮炎工作组/欧洲皮肤性病学会湿疹工作组
(2009年):
– 对于急性症状,达到短期控制 – 长期维持治疗、预防复发、避免不良反应
中国指南(2008年):
– 以恢复皮肤的正常屏障功能、寻找并去除诱发和/或加重因素、减
轻或缓解症状为主要目的
Darsow U, et al.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0; 24:317–328.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8;41:772-4.
它与胞浆内的FK506结合蛋白一12(FKBP一12)结合成复合 物,并和钙调蛋白竞争性地与钙调神经磷酸酶结合,从而 抑制该酶的活性,并最终抑制多种与AD发病密切相关的细 胞因子的产生.这一作用是选择性地针对AD发病机制的核
心。
普特彼®短期治疗成人面部中重度AD 疗效显著优于中效糖皮质激素
568例成人面部中重度AD患者,使用0.1%普特彼®或0.005%氟替卡松2次/天,治疗3周
Mandelin et al. Acta Derm Venereol. 2010
普特彼®治疗皮肤薄嫩处湿疹疗效卓越 -显著改善眼睑部湿疹症状
患者右眼特应性皮炎(湿疹)局部症状评分 3 2.5 2.4 1.83 第 1天 第 57天 0.43 2.75 2.83
平均分数
2 1.5 1 0.5 0 红斑
*
EASI分数中值
15
10
5 0
*# # *#
*
80例成人中重度AD患者使用0.1%普特彼®或糖皮质激素2次/天,直至皮损消退后7天,之后病情复发时使
基线
6个月
12个月
用,研究为期一年
▲ 1%醇酸氢化可的松和0.1%丁酸氢化可的松 EASI=湿疹面积和严重程度 与基线比较,* P≤ 0.001,# 与外用皮质类固醇比较,# P ≤ 0.05,## P ≤ 0.01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特点
瘙痒剧烈、慢性、复发 皮肤干燥 分三期,有各自特点
婴儿期:好发于面部,以急性皮炎为主 儿童期:好发于四肢、面部 成人期:好发于屈侧、慢性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