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特应性皮炎概述
六种特应性皮炎鉴别诊断的区别要点

六种特应性皮炎鉴别诊断的区别要点特应性皮炎(AD)是临床最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之一,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但各年龄段的AD表现又有所不同。
并且,临床常见具有AD样表现的相关皮肤病,容易引起混淆。
AD的主要鉴别诊断包括脂溢性皮炎、疥疮、银屑病等,本文主要介绍各年龄段AD的临床表现以及其鉴别诊断。
婴儿期的鉴别诊断婴儿期AD最早出生2周即可发生,出生2个月以后发病者较多。
初发皮损为面颊部瘙痒性红斑,继而在红斑基础上出现针尖大小的丘疹、丘疱疹,常融合成片。
由于剧痒搔抓、摩擦后很快形成糜烂、渗出和结痂等,皮损可迅速扩展至其他部位,如头皮、额、颈、腕及四肢伸侧等。
该期AD需与脂溢性皮炎和疥疮相鉴别。
➤脂溢性皮炎婴儿脂溢性皮炎常在生后数周出现,主要累及头皮,最初表现为轻度油腻性鳞屑附着于头顶及前区,可以扩散到整个头皮,严重者伴有糜烂渗出,最终可形成覆盖大部分头皮的白色、黄色或棕色鳞屑及黏着性厚痴,这种表现被称为“摇篮帽”。
特别的是,有色人种的儿童通常无典型的“摇篮帽”,但有红斑,表皮剥落和色素减退的表现2。
与AD的主要鉴别点在于,AD的鳞屑通常干燥,且伴剧烈瘙痒,而脂溢性皮炎的鳞屑呈油腻性,且不伴瘙痒。
➤疥疮疥疮是由疥虫在人体皮肤表皮层内寄生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可在家庭及接触者之间传播流行。
皮损常见于皮肤薄嫩处,主要累及手指缝、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表现为丘疹、水疱、瘙痒性结节,以夜间瘙痒加剧为特点(图1)3。
图1 疥疮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与AD的鉴别要点如下:①疥疮多有一家或集体中多数人同时发病史;②体检时注意疥疮常在指(趾)缝、腋下、阴囊处有皮疹,且病程长的病例,腋下及阴囊可见到疥疮结节;③行疥螨检查找到疥螨或虫卵可协助诊断4。
儿童期的鉴别诊断儿童期AD主要特征是渗出少、皮肤干燥、丘疹多,可表现为浸润性斑块、苔藓样及痒疹样改变。
典型发病部位在肘窝、腘窝、面部及颈部,瘙痒剧烈,需与寻常型银屑病和高IgE综合征进行鉴别。
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

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儿童期,但也可延续至成年。
目前对于特应性皮炎的诊断标准有一定的共识,本文将对特应性皮炎的诊断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临床表现。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皮肤干燥、瘙痒、红斑、皮疹、皮肤粗糙、皮肤发白、皮肤发红等。
这些表现可能会出现在面部、颈部、手臂弯曲部位、手腕、手背、膝盖弯曲部位等处。
同时,特应性皮炎还常伴有皮肤的潮红、水肿、结痂、皮肤溃烂等症状。
二、既往史。
特应性皮炎的患者通常有过敏史,如食物过敏、呼吸道过敏等。
在既往史中,还需了解患者家族中是否有过敏性疾病的病史,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三、检查。
特应性皮炎的诊断需通过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来进行。
体格检查主要是观察患者皮肤的病变情况,包括皮疹的部位、形态、颜色、瘙痒程度等。
实验室检查方面,可进行皮肤刮擦试验、血清特应原抗体检测等。
四、诊断标准。
根据美国国家特应性皮炎协会(NIAID)和全球特应性皮炎协会(GA2LEN)的共识,特应性皮炎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皮肤病变,慢性或反复发作的皮疹、皮肤干燥、瘙痒等表现;2. 早期发病,发病年龄在2岁以前;3. 皮肤病变部位,面部、颈部、手臂弯曲部位、手腕、手背、膝盖弯曲部位等;4. 既往史,有过敏史,如食物过敏、呼吸道过敏等;5. 家族史,家族中有过敏性疾病的病史。
五、诊断注意事项。
在进行特应性皮炎的诊断时,需要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皮肤病变,如接触性皮炎、真菌感染等。
同时,还需了解患者的生活、饮食、药物过敏史等情况,以便更准确地进行诊断。
六、治疗。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主要包括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
局部治疗主要是使用外用激素类药物、抗组胺药物、保湿剂等;全身治疗包括口服抗组胺药物、免疫调节剂等。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皮肤清洁、保湿,避免刺激性食物等。
七、预防。
为什么会得特应性皮炎,特应性皮炎是怎么回事?一文了解

为什么会得特应性皮炎,特应性皮炎是怎么回事?一文了解一、特应性皮炎是什么?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也被称为过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它是一种遗传倾向性皮肤疾病,通常在婴儿期或儿童早期发病,但也可能持续到成年。
特应性皮炎的症状包括:①皮肤瘙痒:这是特应性皮炎最常见的症状,患者会感到皮肤非常痒,导致不断搔抓,可能会加重症状和引起感染。
②红斑和炎症:患者皮肤会出现红斑、炎症和肿胀,可能伴随有水疱或渗出。
③干燥和脱屑:受影响的皮肤通常会变得干燥,可能出现脱屑现象。
④可能引发皮肤感染:搔抓导致的皮肤损伤可能会引发细菌或病毒感染。
特应性皮炎的确切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宠物皮屑等)、食物过敏和气候条件等也可能与该病的发展相关。
特应性皮炎目前尚无治愈方法,但可以通过缓解症状和预防复发来控制。
一般的治疗措施包括保持皮肤湿润,避免激发因素,如尽量减少接触过敏原,避免刺激性皮肤护理产品等。
二、为什么会得特应性皮炎?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发病原因涉及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以下是目前已知的导致特应性皮炎的主要因素:①遗传因素:特应性皮炎在家族中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如果父母或近亲有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那么患者患病的风险会增加。
一些特定的基因变异被认为与特应性皮炎的易感性有关。
②免疫系统异常:特应性皮炎的发生与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有关。
患者的免疫系统对一些通常无害的物质(如尘螨、花粉、宠物皮屑等)产生过度的免疫反应,导致皮肤发炎和症状。
③皮肤屏障功能缺陷: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皮肤通常存在屏障功能缺陷,这意味着皮肤无法有效地保持水分和抵御外界有害因素的侵袭,使得皮肤容易受到刺激和感染。
④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空气污染、气候变化、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宠物皮屑等)、食物过敏等可能触发或加剧症状。
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诊疗共识【最新版】

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诊疗共识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皮肤病,以剧烈瘙痒和湿疹样损害为主要特征,好发于儿童,大多数婴儿期发病,患儿往往有特应性素质[1]。
特应性体质主要是指个人或家属有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和(或)AD史以及IgE显著升高[2]。
AD、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被称为儿童特应性三联征,三联征中AD发病年龄最早,因此在儿童期的发病率要远高于成年期。
与成人期AD相比,婴幼儿期AD无论在皮损分布、皮损类型、用药选择、护理与预防等方面均有明显不同。
为规范我国儿童AD的临床诊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皮肤病学组组织国内儿童AD诊疗专家依据国内外AD指南以及长期积累的临床经验,针对我国临床诊疗特点制定中国0 ~ 18岁儿童AD的诊疗共识。
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诊疗共识(2017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皮肤病学组DOI: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7.11.002《中华皮肤科杂志》,2017,50(11):784-789一、流行病学我国AD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
2004年,中国10个城市问卷调查显示,1 ~ 7岁儿童AD患病率为3.07%[3]。
2012年上海地区问卷调查显示,3 ~ 6岁城市儿童AD患病率为8.3%[4],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皮肤病学组开展中国首个AD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中国12个城市1 ~ 7岁儿童AD的患病率为12.94%, AD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逐步下降,从1 ~ 2岁年龄段的19.94%逐步降至6 ~ 7岁年龄段的10.39%,这与其自然病程一致;74.60%为轻度,23.97%为中度,1.44%为重度 [5]。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一)遗传学机制:AD属多基因疾病,遗传是构成AD 易感性的重要因素[6]。
AD发病有母系遗传倾向:母方患AD,子女出生后3个月发病的概率为25%,2岁内超过50%;父亲有特应性疾病史,子女罹患AD的概率约为22%;父母双方有特应性疾病史,其子女AD患病概率高达79%[7]。
特应性皮炎及其他湿疹性疾病介绍、适应症及治疗参考

特应性皮炎及其他湿疹性疾病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皮肤科领域一种最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常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疾病以皮肤干燥、剧烈瘙痒、长病程及病情反复为特点,常伴随其他特应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角膜炎等。
其他湿疹性疾病则包括钱币样湿疹、手部湿疹、淤积性皮炎、自体敏感性皮炎等。
目前学界对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等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章主要探讨糖皮质激素在特应性皮炎中的应用。
由于其他湿疹性疾病在治疗上与特应性皮炎有相似之处,故在此一并进行介绍。
【适应证】(1)特应性皮炎及其他湿疹性疾病急性发作期:外用糖皮质激素是特应性皮炎急性发作期最佳选择之一。
美国皮肤病协会在2014年的特应性皮炎治疗指南中将其列入A级推荐等级。
该类药物可有效减轻疾病急性期的临床表现,如皮损及瘙痒。
针对其他湿疹性疾病,如钱币样湿疹、手部湿疹、自体敏感性皮炎等,外用糖皮质激素也有较好的疗效。
针对系统性使用糖皮质激素,中国、日本及欧美的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中均未将系统用糖皮质激素作为治疗疾病推荐用药。
尽管系统使用糖皮质可在短期内快速减轻皮损,但减量或停药时常可出现反弹甚至病情加重,因此用药时需更加谨慎。
欧洲皮肤性病学会在2012年的特应性皮炎治疗指南中认为系统用糖皮质激素仅可用于治疗处于急性复发期、病情严重的成人患者,疗程至多1周,且推荐等级为D级(最低等级,专家意见)。
中国及美国的指南则认为系统用糖皮质激素更适合作为其他系统治疗(如免疫抑制剂或光疗)之间的过渡。
用药剂量根据体重进行计算,通常泼尼松龙剂量范围在0.5~1.0mg/(kg·d)。
针对其他湿疹性疾病,糖皮质激素可慎重用于病因明确、短期可祛除病因的患者,如接触因素、药物因素或自体敏感性皮炎等,但应尽量缩短疗程。
(2)特应性皮炎及其他湿疹性疾病亚急性及慢性期:在疾病亚急性及慢性期,外用糖皮质激素仍然是治疗该病的首选药物。
特应性皮炎特征及专家建议

特应性皮炎儿童的父母通常有过敏体质,即小时候有家族遗传倾向的湿疹(皮炎),呼吸道过敏性疾病:花粉热、哮喘,有时还会对食物过敏。
病程特应性皮炎可以在婴儿出生后几周发病。
特应性皮炎对健康没有大危害,但由于其剧烈瘙痒孩子会经常搔抓自己,有时甚至会抓出血,这给父母带来很大的困扰。
特应性皮炎(即特应性皮肤)是儿童早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
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10-15%的新生儿在不同程度上被这种疾病困扰。
特应性皮炎随年龄的增长会缓解,10岁以后,90%的儿童不再受此疾病的困扰。
但是在这之前,需要用治疗来控制湿疹。
湿疹湿疹的特点是皮肤红色,渗出,伴瘙痒。
临床表现为不同大小的斑片,伴剧烈瘙痒,初为红斑伴有渗出,然后变肥厚,皮肤干燥特应性皮炎在婴幼儿(两月至一岁)中常发生于两颊、躯干、四肢的伸侧,随后渐发展至皮肤皱褶处,如肘和膝关节的曲侧面。
但这只是一般规律,实际中可以有各种变化。
干燥症1. 干燥症:特应性皮炎会引起皮肤干燥,这种与特应性皮炎相关的皮肤干燥被称之为特应性干燥症。
科学研究证实特应性皮炎患者表皮的最上层---角质层的脂肪酸的质和量都出现异常。
因此使用“非常油腻”的产品是有益的。
2. 瘙痒和失眠特应性皮炎最大的问题是皮肤瘙痒。
有时瘙痒剧烈就会导致失眠(不仅仅是孩子,有时父母也会失眠)。
因此,有效的治疗会让湿疹对生活质量的影响降到最低非常重要的。
3. 合并症:感染特应性皮炎有时伴有合并症——感染,会使皮疹泛发全身并且更严重。
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疱疹病毒(引起发热和水疱)。
皮肤科医生建议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一般来说,医疗是必须的。
治疗主要是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即使用含有糖皮质激素的乳膏。
使用糖皮质激素乳膏的原则非常简单:- 先使用温和的清洁产品,然后将乳膏涂抹在清洁的皮肤上。
- 通常,每日一次就足够了。
- 局部用量要少,将乳膏在皮肤上轻柔的按摩。
- 病情改善后逐步缩小用药面积,逐渐减量。
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临床分析

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临床分析什么是特应性皮炎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简称AD)是一种皮肤病,属于过敏性疾病之一。
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但成人也可患病。
特应性皮炎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肿、渗出和结痂,常伴有过敏性鼻炎、哮喘和食物过敏等。
特应性皮炎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免疫反应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什么是儿童特应性皮炎儿童特应性皮炎是指儿童期(通常为生后4个月至2岁)发生的特应性皮炎。
儿童特应性皮炎在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等方面与成人特应性皮炎有所不同。
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1. 皮肤瘙痒瘙痒是儿童特应性皮炎最常见的症状,往往是疾病的主要原因。
瘙痒让孩子感到不适,影响睡眠、饮食,甚至影响学习和日常生活。
瘙痒可出现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但常见于手臂、手腕、脚踝、膝盖等处。
2. 皮肤红肿、渗出和结痂皮肤出现红色丘疹、水疱、渗液和结痂等表现,是儿童特应性皮炎的典型症状。
这些病变可出现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但常见于手臂、膝盖、脖子等处。
3. 皮肤干燥、粗糙皮肤干燥、粗糙是儿童特应性皮炎常见的症状之一。
由于皮肤细胞屏障功能不足,皮肤失去保湿能力,导致皮肤干燥、粗糙,容易出现龟裂、脱皮等症状。
4. 皮肤变色皮肤红肿、渗出、结痂等症状长期存在,会导致皮肤色素沉积,从而导致皮肤变色。
儿童特应性皮炎的诊断和治疗1. 诊断根据病史、症状和体格检查可以初步诊断出儿童特应性皮炎。
如果需要进一步检查,可以进行皮肤刮片、过敏原检查等。
2. 治疗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的目的是缓解症状,减少瘙痒、红肿、渗出等不适感。
治疗的方法包括局部应用药物、口服药物、光疗等。
局部应用药物包括类固醇类药物、钙调制剂、外用激素、紫外线B光照射等。
口服药物包括抗过敏药、免疫抑制剂等。
光疗治疗常采用紫外线照射治疗。
儿童特应性皮炎的预防儿童特应性皮炎的预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保持皮肤清洁和湿润儿童患有特应性皮炎需要保持皮肤清洁和湿润,避免水分蒸发和皮肤干燥,使用润肤剂常常有帮助。
特应性皮炎课件可编辑全文

局部治疗
三、外用抗微生物制剂:较重患者尤其有渗出的皮损,用
药以 1~2周为宜
四、其他外用药:氧化锌油(糊)剂、黑豆馏油软膏等,生
理氯化钠溶液、1%~3%硼酸溶液及其他湿敷药物,多塞平乳 膏和部分非甾体抗炎药物具有止痒作用(欧美国家不推荐外 用抗组胺药)。
系统治疗
❖ 抗组胺药和抗炎症介质药:抗组胺药整体安全性高, 但儿 童需注意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 尤其是抽搐
保湿剂
❖有助于修复皮肤屏障 ❖保湿剂可减少50%左右糖皮质激素的用量。 ❖可增强AD患者皮损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反应性。 ❖保湿剂通常每日至少应外用2次;如果全身外用,
儿童应每周外用250g,成人每周则至少需要外用 500g。
局部治疗
一、外用糖皮质激素:一线药物
❖ 根据年龄、病情严重程度、部位和皮损类型选择不同强度 和剂型。
❖ 一般初治时应选用强效或超强效,炎症控制后逐渐过渡到中 弱效激素或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
❖ 急性期病情控制后应逐渐过渡到维持治疗,即每周使用2~3 次,能有效减少复发。
局部治疗--外用糖皮质激素
❖ 外用激素强度一般可分为四级:
§ 氢化可的松乳膏为弱效激素 § 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曲安奈德乳膏为中效激素 § 糠酸莫米松乳膏为强效激素 § 卤米松和氯倍他索乳膏为超强效激素
婴儿期皮损表现
婴儿期皮损表现
儿童期皮损表现
儿童期皮损表现
儿童期皮损表现
❖
成人期皮损表现
Hale Waihona Puke 人期皮损表现成人期皮损表现
成人期皮损表现
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特应性标志及其发生率和临床意义 来自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诊疗共识(2017版)
其他特应性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婴幼儿特应性皮炎
“医生,医生,求求你帮我好好看看孩子,‘奶癣’太厉害了,全身都是,我看看好多医院,用了很多药,都没有用。
”作为一个儿童皮肤科医师,我会经常遇到这样的事。
当我继续问诊时会发现:“激素不能用,会得哮喘的”,“我不要用激素”,“我只用中药”等,拒绝正规使用激素,结果患儿病情逐渐加重。
那激素有危害吗?什么是“婴儿湿疹”?您有很多疑惑,请听我一一数来。
“奶癣”,“婴儿湿疹”的真正的大名其实是特应性皮炎。
特应性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皮肤病。
它的病因很复杂,一般认为与多种因子如遗传、环境等有关。
约40%~80% 的患儿有家族过敏史,比如家族成员中有特应性皮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等疾病。
本病发作有一定的季节性,通常冬重夏轻。
特应性皮炎通常初发于婴儿期,1 岁前发病者约占全部患者的50%,该病呈慢性经过,部分患者病情可以迁延到成年,但也有成年发病者。
我国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2年上海地区发病率达到8.3%。
特应性皮炎最基本的特征是皮肤干燥、慢性湿疹样皮炎和剧烈瘙痒。
根据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年与成人期三个阶段。
婴儿期(出生至2 岁):表现为婴儿湿疹,多分布于两面颊、额部和头皮,皮疹可干燥或渗出。
儿童期(2 ~ 12 岁):多由婴儿期演变而来,也可不经过婴儿期而发生。
多发生于肘窝、胭窝和小腿伸侧,皮疹往往干燥肥厚。
青年与成人期(12 岁以上):皮损与儿童期类似,大部分呈干燥、肥厚性皮炎损害。
特应性皮炎是慢性复发性疾病,目前的治疗的目的是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减少和预防复发,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正规和良好的治疗完全可以特应性皮炎宝宝过上和其他小朋友一样的正常生活。
家长应该学会正确认识特应性皮炎的危害。
过敏性疾病并非独立存在,很多时候首先出现特应性皮炎婴儿期症状,随之逐渐出现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症状,称之为过敏进程。
通过控制特应性皮炎,可以减少患过敏性鼻炎、哮喘的发病几率。
感觉瘙痒、搔抓皮肤、睡眠障碍及皮肤流血的现象对于患儿的生活质量有明显地影响。
有的特应性皮炎宝宝,可表现为活动过度和情绪易激惹的现象,这不能简单地视为性格问题,而是心理健康可能存在问题。
特应性皮炎也严重影响家长的休息和家庭关系。
因此特应性皮炎需要得到很好地治疗。
由于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家长应和医生建立起长期和良好的医患关系,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学会正确的皮肤护理和用药方法。
需要定期复诊,实践证明良好的医患关系可明显提高特应性皮炎的疗效。
为了更好地控制特应性皮炎,您需要了解并掌握以下知识:
一、学会正确的皮肤护理
1. 沐浴:基础皮肤护理对特应性皮炎的治疗非常重要,沐浴有助于清除或减少表皮污垢和微生物,在适宜的水温(35~36 °C)下沐浴,轻症患者每日1次,重症患者每日2~3次,每次10~15 min。
推荐使用低敏无刺激的洁肤用品,尽量选择不含香料的清洁用品。
沐浴结束擦干皮肤后即刻外用医学保湿剂。
2. 恢复和保持皮肤屏障功能:患儿的皮肤屏障功能存在缺陷,皮肤水分易蒸发,表现为皮肤干燥,皮肤敏感性增强,过敏原也容易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导致过敏更加剧烈。
因此外用医学保湿剂是特应性皮炎的基础治疗,有助于恢复皮
肤屏障功能。
从而减少疾病的发作次数和严重度。
建议全身涂抹医学保湿剂,重症患者每周使用量不低于150~200g,涂抹厚度不低于2mm,随即穿上内衣。
尽管内衣出现潮湿,但特应性皮炎宝宝会感到很舒适。
3. 患儿内衣以纯棉、宽松为宜;注意保持温度较低和湿度较高的环境,尽量减少生活环境中的变应原,如应勤换衣物,每周换床单、不养宠物、不铺地毯、少养花草等,用湿拖把拖地,避免扫地扬灰尘。
二、学会正确使用药物
1.糖皮质激素: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是特应性皮炎的一线疗法。
意味着外用糖皮质激素安全性和有效性是非常高的。
外用激素的通过皮肤吸收率约在1~2%左右,很快在皮肤内代谢,基本不会影响全身。
婴幼儿使用不含氟的激素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或糠酸莫米松乳膏等,数十年的临床验证是很安全的。
外用激素应在皮肤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情况和皮损特点选择不同剂型和强度的激素制剂,以快速、安全和有效地控制炎症,减轻症状。
由于部分患儿家属对外用糖皮质激素心存顾虑,甚至拒绝使用。
门诊中会遇到因家长拒绝使用激素药膏而导致特应性皮炎控制未当,出现重症发作的患儿,最终需要补液或住院治疗。
因此家长需要信赖皮肤科医师,特别是儿童皮肤科医师,如有疑虑,应及时向医师请教,不宜相信某些网上的偏方、某些“不含激素”的非药品外用物,以免加重患儿病情。
医师也需要向家属交代不含氟的中效激素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正确使用方法,以消除家属的顾虑。
2. 系统用药对于病情严重,瘙痒明显的患儿,可以口服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或临睡前口服第一代抗组胺药物。
需要医师处方及遵循医嘱。
3.维持治疗由于特应性皮炎容易复发,病情缓解后要进行维持治疗,可每周2~3 次外用激素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三、学会正确了解食物过敏
少数特应性皮炎宝宝存在对食物过敏,以婴儿期为常见。
其中鸡蛋,牛奶,大豆,花生和小麦约占年幼儿食物过敏发生率的90%。
如果怀疑宝宝有无食物过敏,应在特应性皮炎缓解期,每周添加一种食物,并观察进食食物后有无吐奶、口周或全身出现红斑、风团、瘙痒加重、或出现腹泻、便秘、腹泻便秘交替等情况。
如果可疑的请记录下来,交由医师判断。
怀疑有食物过敏可以进行食物特异性IgE检测,以进一步辅助诊断食物过敏。
也可以通过住院进行食物回避与激发实验确诊食物过敏。
但不要随意忌吃食物,以免造成特应性皮炎宝宝营养缺乏,导致发育受影响,得不偿失。
四、学会观察病情和定期复诊
家属应当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在“衣、食、住、行、洗”各方面注意防护,尽量避免接触诱发疾病加重的因素,应定期复诊和长期随访,学会观察病情变化,学会病情日记,定期记录病情变化,与可能的诱因。
不要随意停药或减药。
如果遇到疗效不佳或病情加重的情况,应及时向医师反应,并根据医师的询问,提供详细的病史,以便医师采取针对性措施。
经过医师的精心诊疗和家属的正确护理,特应性皮炎宝宝能够长时间维持很好的肌肤,可以明显降低复发率,不影响患儿的生活、学习,获得很好的生活质量。
让我们共同努力,学会正确的知识和提供有效的治疗,为特应性皮炎宝宝的肌肤撑起一个绿色的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