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联想测验概述-精品文档
内隐

实验心理学报告内隐联合测验实验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性别:内隐联合测验实验摘要: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ttitude Test,简称IA T)是由格林沃尔德(Greenwald)在1998年提出的。
本实验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的。
关键词:内隐社会认知,IA T,相容任务,不相容任务1 引言1.1 IAT 概述内隐社会认知起源于内隐记忆的相关研究,是新近兴起的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热点。
由于内隐社会认知发生的过程具有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因此,很难通过传统的自陈式量表直接进行测量,因此,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面比较常用的间接测量方法有句子填充法、投射测验法、传记分析法、反应时法和情景测验法等。
内隐联合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 T)是Greenwald 等人(Greenwald,McGhee, & Schwartz, 1998)于1998 年提出的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采用反应时为指标,通过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从而推断个体内隐态度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是反应时范式在社会认知研究中的拓展。
其基本原理是当两个概念联系紧密时,人们容易对其样例作同一反应;反之,当两个概念联系不紧密甚至存在冲突时,对它们的样例作同一反应则较为困难。
利用人们对不同概念的样例作同一反应的难易程度便可获得个体对不同概念的内隐认知层面上的联系强度。
在经典IA T 范式中,要求被试对呈现的刺激(文字或图片)进行分类,并记录反应时。
刺激材料分属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
例如,花卉(如玫瑰、月季)和昆虫(蚂蚁、蜘蛛)构成了概念词,而积极(快乐、奖励)和消极(灾难、悲伤)则构成属性词。
测验中包含两类任务:“相容任务”(compatible task)和“不相容任务”(incompatible task)。
内隐联想测验与消费心理-2019年精选文档

内隐联想测验与消费心理分类号:B849;C93;B8411、内隐联想测验概述研究者应用外显测量方法直接询问消费者对产品、品牌的态度,然而一些特殊情境下,被试的自陈报告很难提供准确的态度信息。
Rosenthal和Rosnow(1991)发现回答者倾向于表现得有礼貌和尊敬调查者,往往会揣测调查者意图,作出“迎合”调查者的回答。
即使被试愿意表达他们的真实态度,也可能有心无力,因为他们常常无法意识到潜在的动机、愿望、价值观和态度(Wilson,Hodges,&LaFleur,1995)。
为弥补外显测量的不足,研究者开始关注内隐测量方法,Greenwald,McGhee和Schwartz(1998)年提出了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Test,简称IAT)。
IAT以反应时为基础,通过计算机呈现的分类任务测量两概念间自动化关联的容易程度,间接获取个体的态度信息,包括不愿意表达出来的态度、不完全态度(由于信息提取偏差造成的态度改变)以及内隐态度(个体无法意识到的态度信息)(Brunel,Tieriej&Greenwald,2004)。
IAT中有两组概念词(如名牌、山寨品牌,即研究对象)和两组属性词(如喜爱、厌恶),基本过程是呈现一属性词(attributive word),被试快速按键反应,将属性词归于某一概念词(conceptword)。
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存在两种关系:相容的(compatible)(假设为名牌一喜爱,山寨.厌恶)和不相容的(incompatible)(假设为名牌,厌恶,山寨.喜爱)。
IAT假设当被试将相容的两组词归类时,更多地基于自动化加工,因此反应时较短;反之则需要意识参与,导致反应时延长。
两反应时之差即代表被试对研究对象的态度:相对于山寨品牌,被试更偏爱名牌。
IAT的施测全部通过计算机完成,具体的实验流程和数据分析可参阅Greenwald等人(1998)、蔡华俭(2003)、崔丽娟和张高产(2004)等文章,本文不再详细介绍。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1.内隐联想测验的由来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Greenwald等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通过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评价性联系从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新方法,其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进行间接测量。
众所周知,内隐社会认知是在无意识情况下发生的一种自动化的过程。
正是由于其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很难通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测外显态度的方法来进行直接测量,而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传统的常用的用于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较的间接测量方法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反应时法、情景测验法、内隐记忆研究中常用的某些方法等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情景测验法等存在难以定量分析、主观性太强、对实验者本身素质要求太高、说服力不够强等问题;也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则存在只能涉及社会认知的知觉层面而难以深入的问题。
我们认为在社会认知研究中,由于所呈现的刺激多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其必然引起被试心理的复杂反应,这些刺激可能与内在需要或内隐态度相一致,也可能与之相矛盾,刺激所暗含的社会意义不同,被试的加工过程的复杂程度就会不同,从而反应时的长短就会不同。
在快速反应条件下,被试对刺激的反应形式是很难有意识控制的,在这种条件下所获得的社会认知结果通常认为是内隐的。
并且,此前反应时法已经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Greenwald 等在既有的反应时范式的基础之上,对传统的反应时方法加以改进和发展,于1998年提出了一种新的间接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2.内隐联想测验的实验范式2.1 实验原理与基本思想内隐联想测验在生理上是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
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结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这两者的联系。
内隐联想测验概述-精品文档

内隐联想测验概述1. 内隐联想测验(IAT)的提出科学方法的发展推动了理论的进步。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理论的发展。
内隐联想测验是Greenwald 等于1998年提出的。
在社会认知研究中,一般会出现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由于刺激往往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所以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的时候往往会带有掩饰,从而会出现掩饰效应;第二,由于被试的内省能力有限,从而造成被试不能够对自己真实的态度进行反应。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目前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较常用的测量方法有投射测验法、传记分析法、情境测验法以及反应时法等。
但是投射测验法、传记分析法、情境测验法却难以进行量化分析,因此难以开展科学的研究。
反应时方法则可以进行量化,从而日益受到特别的关注。
内隐联想测验作为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内隐联想测验本身也引发了许多的研究。
内隐联想测验是一种通过测量目标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联系强度从而对个体的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方法,是反应时范式在社会认知中应用的结果[1]。
我们认为如果刺激所暗示的社会意义与被试的内隐的社会态度或需要相一致,则被试的反应则会易化,从而被试的反应时间将会比较短;如果刺激的暗示意义与被试的内隐的社会态度与需要不相一致,则被试需要更多的心理能量和时间来处理这种不一致,从而做出所要求的反应。
由于在快速反应条件下,被试对刺激的反应形式是很难有意识控制的,这种情况所获得的社会认知结果通常认为是内隐的。
Greenwald等在既有反应时范式的基础之上,对传统的反应时方法加以改进和发展,把实验设计的思想运用于测量之中,于1998年提出了一种新的间接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2. 内隐联想测验(IAT)的原理内隐联想测验以概念网络模型为基础,认为在人的知识网络中存在着一个社会认知的网络结构,用不同的节点表示各种事物、概念或评价。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1.内隐联想测验的由来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Greenwald等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通过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评价性联系从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新方法,其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进行间接测量。
众所周知,内隐社会认知是在无意识情况下发生的一种自动化的过程。
正是由于其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很难通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测外显态度的方法来进行直接测量,而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传统的常用的用于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较的间接测量方法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反应时法、情景测验法、内隐记忆研究中常用的某些方法等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情景测验法等存在难以定量分析、主观性太强、对实验者本身素质要求太高、说服力不够强等问题;也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则存在只能涉及社会认知的知觉层面而难以深入的问题。
我们认为在社会认知研究中,由于所呈现的刺激多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其必然引起被试心理的复杂反应,这些刺激可能与内在需要或内隐态度相一致,也可能与之相矛盾,刺激所暗含的社会意义不同,被试的加工过程的复杂程度就会不同,从而反应时的长短就会不同。
在快速反应条件下,被试对刺激的反应形式是很难有意识控制的,在这种条件下所获得的社会认知结果通常认为是内隐的。
并且,此前反应时法已经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Greenwald 等在既有的反应时范式的基础之上,对传统的反应时方法加以改进和发展,于1998年提出了一种新的间接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2.内隐联想测验的实验范式2.1 实验原理与基本思想内隐联想测验在生理上是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
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结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这两者的联系。
内隐联想测验

内隐联想测验内隐联想测验是由斯蒂芬·J·安德森和乔治·弗雷德里克·费尔通过人格理论提出的一种新型心理学研究方法。
它主要依靠被试者所选择的两个或更多的词汇表达,从而检查他们潜意识的具体内容。
内隐联想测验是在外显联想测验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的,其最大的特点是,可以用自由联想的方式来替代内省法,这就避免了因受试者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影响,使得内隐联想的结果具有了一定的客观性。
一般来说,人的联想力在正常状态下应为100%。
如果低于50%,则表明该人的联想能力出现问题;反之,如果高于90%,则说明联想力水平属正常状态。
但由于每个人的个性、教育程度等各不相同,故实际的联想力往往会出现差异。
本测验主要适用于儿童和青少年。
从表面上看,内隐联想测验与外显联想测验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上却有着较大的差别。
内隐联想测验包括了一些外显联想测验无法测量到的词汇,它不仅可以检测到一般外显联想测验所难以检测到的词汇,也可以考察那些深藏在人们意识底层的内隐的心理活动。
例如,对于抽象的词语的联想时,我们可以采用内隐联想法,而不需要有关的词汇表。
目前国内外所用的联想词汇中,一些偏差较大,甚至是毫无关联的联想词汇。
这样的词汇在外显联想测验中是无法得到的,只有借助于内隐联想才可以加以揭示。
再如,在观察某人想到“如果”或“假设”的场合时,可以借助于内隐联想的方法加以揭示。
在外显联想测验中,经常运用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作为联想的线索,但在内隐联想测验中,由于“内隐联想”,不需要借助于一些刺激物,因此,可以较好地排除一些不必要的联想。
例如,对过去经历的一件事情的回忆。
在外显联想测验中,通常需要寻找到一个较恰当的连接点,才能将联想引向某一具体的、细致的感知,但这些并非人们主观上希望达到的,很难做到。
而在内隐联想测验中,由于意识的放松,使人的想像活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出人们对已有的经历的内隐认知。
内隐联想测验概述-精品文档

内隐联想测验概述1. 内隐联想测验(IAT)的提出科学方法的发展推动了理论的进步。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理论的发展。
内隐联想测验是Greenwald 等于1998年提出的。
在社会认知研究中,一般会出现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由于刺激往往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所以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的时候往往会带有掩饰,从而会出现掩饰效应;第二,由于被试的内省能力有限,从而造成被试不能够对自己真实的态度进行反应。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目前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较常用的测量方法有投射测验法、传记分析法、情境测验法以及反应时法等。
但是投射测验法、传记分析法、情境测验法却难以进行量化分析,因此难以开展科学的研究。
反应时方法则可以进行量化,从而日益受到特别的关注。
内隐联想测验作为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内隐联想测验本身也引发了许多的研究。
内隐联想测验是一种通过测量目标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联系强度从而对个体的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方法,是反应时范式在社会认知中应用的结果[1]。
我们认为如果刺激所暗示的社会意义与被试的内隐的社会态度或需要相一致,则被试的反应则会易化,从而被试的反应时间将会比较短;如果刺激的暗示意义与被试的内隐的社会态度与需要不相一致,则被试需要更多的心理能量和时间来处理这种不一致,从而做出所要求的反应。
由于在快速反应条件下,被试对刺激的反应形式是很难有意识控制的,这种情况所获得的社会认知结果通常认为是内隐的。
Greenwald等在既有反应时范式的基础之上,对传统的反应时方法加以改进和发展,把实验设计的思想运用于测量之中,于1998年提出了一种新的间接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2. 内隐联想测验(IAT)的原理内隐联想测验以概念网络模型为基础,认为在人的知识网络中存在着一个社会认知的网络结构,用不同的节点表示各种事物、概念或评价。
内隐联想测验与消费心理-2019年精选文档

内隐联想测验与消费心理-2019年精选文档内隐联想测验与消费心理分类号:B849;C93;B8411、内隐联想测验概述研究者应用外显测量方法直接询问消费者对产品、品牌的态度,然而一些特殊情境下,被试的自陈报告很难提供准确的态度信息。
Rosenthal和Rosnow(1991)发现回答者倾向于表现得有礼貌和尊敬调查者,往往会揣测调查者意图,作出“迎合”调查者的回答。
即使被试愿意表达他们的真实态度,也可能有心无力,因为他们常常无法意识到潜在的动机、愿望、价值观和态度(Wilson,Hodges,&LaFleur,1995)。
为弥补外显测量的不足,研究者开始关注内隐测量方法,Greenwald,McGhee和Schwartz(1998)年提出了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Test,简称IAT)。
IAT以反应时为基础,通过计算机呈现的分类任务测量两概念间自动化关联的容易程度,间接获取个体的态度信息,包括不愿意表达出来的态度、不完全态度(由于信息提取偏差造成的态度改变)以及内隐态度(个体无法意识到的态度信息)(Brunel,Tieriej&Greenwald,2004)。
IAT中有两组概念词(如名牌、山寨品牌,即研究对象)和两组属性词(如喜爱、厌恶),基本过程是呈现一属性词(attributive word),被试快速按键反应,将属性词归于某一概念词(conceptword)。
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存在两种关系:相容的(compatible)(假设为名牌一喜爱,山寨.厌恶)和不相容的(incompatible)(假设为名牌,厌恶,山寨.喜爱)。
IAT假设当被试将相容的两组词归类时,更多地基于自动化加工,因此反应时较短;反之则需要意识参与,导致反应时延长。
两反应时之差即代表被试对研究对象的态度:相对于山寨品牌,被试更偏爱名牌。
IAT的施测全部通过计算机完成,具体的实验流程和数据分析可参阅Greenwald等人(1998)、蔡华俭(2003)、崔丽娟和张高产(2004)等文章,本文不再详细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隐联想测验概述
1. 内隐联想测验(IAT)的提出
科学方法的发展推动了理论的进步。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理论的发展。
内隐联想测验是Greenwald 等于1998年提出的。
在社会认知研究中,一般会出现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由于刺激往往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所以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的时候往往会带有掩饰,从而会出现掩饰效应;第二,由于被试的内省能力有限,从而造成被试不能够对自己真实的态度进行反应。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目前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较常用的测量方法有投射测验法、传记分析法、情境测验法以及反应时法等。
但是投射测验法、传记分析法、情境测验法却难以进行量化分析,因此难以开展科学的研究。
反应时方法则可以进行量化,从而日益受到特别的关注。
内隐联想测验作为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内隐联想测验本身也引发了许多的研究。
内隐联想测验是一种通过测量目标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联系强度从而对个体的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方法,是反应时范式在社会认知中应用的结果[1]。
我们认为如果刺激所暗示的社会意义与被试的内隐的社会
态度或需要相一致,则被试的反应则会易化,从而被试的反应时间将会比较短;如果刺激的暗示意义与被试的内隐的社会态度与需要不相一致,则被试需要更多的心理能量和时间来处理这种不一致,从而做出所要求的反应。
由于在快速反应条件下,被试对刺激的反应形式是很难有意识控制的,这种情况所获得的社会认知结果通常认为是内隐的。
Greenwald等在既有反应时范式的基础之上,对传统的反应时方法加以改进和发展,把实验设计的思想运用于测量之中,于1998年提出了一种新的间接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2. 内隐联想测验(IAT)的原理
内隐联想测验以概念网络模型为基础,认为在人的知识网络中存在着一个社会认知的网络结构,用不同的节点表示各种事物、概念或评价。
如果特定的对象和一定的评价相联系,那么激活该对象就会导致活动水平在概念网络上进行扩散,使得有关的评价信息容易被激活,因此就比较容易产生相应的评价倾向,这种现象称作态度的自动激活[2]。
内隐联想测验其基本过程是呈现一属性词,让被试尽快地进行辨别归类并按键反应,反应时则被自动地记录下来。
目标词(如白人、黑人)和属性词(如聪明、愚蠢)之间有两种可能的关系:相容(如白人―聪明,黑人―愚蠢)和不相容(如白人―愚蠢,黑人―聪明)。
所谓相容,指两者之间联系与被试内隐的态度一致,或曰对被试而言两者有紧密的联系,否则为不相容。
当概念词和属性词相容,此时的辨别
归类在快速反应条件下更多的为自动化加工,相对容易,因而反应速度快,反应时短;当概念词和属性词不相容,即其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不一致或两者之间缺乏紧密联系时,往往会导致被试的认知冲突,此时的辨别归类需进行复杂的加工,相对较难,因此反应时较长。
不相容条件下的与相容条件下的反应时之差就是内隐态度的指标[1]。
3. 内隐联想测验(IAT)的施测程序
内隐联想测验一般是在计算机上进行,屏幕的左上方和右上方分别呈现类别标签,刺激词呈现在屏幕中央。
我们以内隐自尊实验为例,介绍内隐联想测验的施测程序[1]。
实验一般分为5个部分。
第一步,要求对属性词尽快进行辨别并按键反应,即把“积极”的样例视为一类并按相同的键反应(如“I”键),把属于“消极”的样例视为一类并按相同的键反应(如“E”键)。
第二步,要求被试对目标词样例尽快地进行辨别并按键反应,即把属于“自我”的样例视为一类并按相同的键反应(如“I”键),把属于“非我”的样例视为一类并按相同的键反应(如“E”键)。
第三步,称为相容任务,把属于“自我”和“积极”的样例都视为一类并按键反应(如“I”键),把属于“非我”和“消极”的样例都视为一类并按键反应(如“E”键)。
第四步,是第二步的反转,“自我”类和“非我”类刺激的
标签呈现位置互换,同时相应的反应键也互换,其他不变,其目的是在自我词和反应键之间建立新的联系,作为第五步的练习。
第五步,称为不相容任务,即把属于“非我”和“积极”的样例归为一类并按相同的键反应(如“I”键),把属于“自我”和“消极”的样例视为一类并按相同的键反应(如“E”键)。
内隐联想测验反应时及对错情况均由计算机自动记录。
按照Greenwald,McGhee和Schwartz(1998)提出的计分方法,先把低于300ms的以300记,大于3000ms的以3000记,错误率超过25%的予以删除;接下来对所有原始反应时数据进行对数转换,再对相容组与不相容组分别计算其平均反应时。
最后,把不相容组的平均反应时减去相容组的平均反应时,这样,所得到的就是我们欲测的内隐态度的指标。
4. 内隐联想测验(IAT)的信、效度
4.1 内隐联想测验的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
众多的研究均发现IAT的a系数较高,在0.77―0.95之间。
但研究者应该谨慎对待这类数据,因为a系数高不能完全确保测验的内部一致性,尤其是当测验某一维度的项目过多时(在IAT 关键任务中要求被试做出的反应往往在20次以上)[3]。
作为以“测量内隐认知层面个体差异”为目的的一种工具,IAT的重测信度显得尤为重要。
Greenwald&Faraham(2000)对内隐自尊的IAT测量,重测信度为r=0.52。
其他研究者发现的与这个数值相差不大。
总体
上看,IAT得重测信度在0.6左右。
相对于外显的测量来说,IAT 的重测信度使较低的,但是相对于其他的内隐测验来说,内隐联想测验的重测信度是高的,评价性启动任务所得到的稳定性更低[4]。
4.2 内隐联想测验的效度
Cunningham,Preacher&Banaj(2003)对内隐联想测验的相容效度进行了研究,同时使用内隐联想测验与情感启动方法,对被试进行了4次内隐种族态度测量。
通过对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IAT效应与启动效应之间存在r=0.55的相关,两个因素负载在一个共同的上级因素上[5]。
对内隐联想测验的实证效度,Teacheman等研究发现,用IAT 对蜘蛛恐惧症和蛇类恐惧症两类被试的准确区分率达到92;Nosek等报告了个体的学科内隐态度和性别―学科刻板印象能较好预测其SAT数学成绩;Asendorpf在两个实验中,分别利用与陌生高吸引力异性互动和创设模拟应聘害羞情境,记录被试的自发行为和控制行为,发现IAT获得的内隐羞怯特质可以预测自发行为,但外显报告只与控制行为有显著相关。
在Egloff与Schmukle的研究中,利用IAT获得了被试的内隐焦虑特质,并考察了在压力演讲中被试表现出来的焦虑行为,发现两者有可靠相关,而被试的自我报告却无法准确地预测其外显行为表现[3]。
从上述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IAT作为用来测量内隐态
度的测验,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期,而且能够预期的是人的微妙的、难以控制的行为。
还有来自神经心理学证据的支持:利用FMRI技术,Phelps 等发现白人被试观察黑人头像时杏仁核左上侧激活程度与IAT 相关达到0.52,而与外显测验未见显著相关。
小结
在一般科学当中,理论是领先于实践的,而实践反过来可以影响理论。
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对理论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正是因为内隐联想测验这种研究方法的提出,才使内隐研究领域能够更好地将研究结果进行整合,从而提出更有建设性的理论。
在内隐联想测验提出以后,Greenwald,Banaji,Rudman,Farnham,Nostk,&mellott(2002)整合了关于内隐态度、刻板印象、自尊、自我概念四个领域的部分研究,提出了以“自我”为核心的社会认知概念网络。
所以,对内隐联想测验开展系统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