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

合集下载

内隐态度名词解释

内隐态度名词解释

内隐态度名词解释
高校内隐态度是指学生们在校园中内隐的文化心态,它不仅可以表现为言语和行为,还可以表现为被动的态度,甚至是一种宗教信仰。

隐态度的发生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社会技能以及终身经历。

在高校里,学生使用内隐态度来表达自己的自然情感,他们可以使用不同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表情、声音、动作、想法等。

其中,有些人甚至会拒绝参与社交活动,这可能是由于他们的内心臆想,担心受到他人的怀疑和指责,不敢发出自己的言论。

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可能对政治和宗教的分歧更加敏感,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观点可能会在某些集团中受到抵制。

同时,内隐态度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正面的情绪表达和专注能力。

内隐态度也可以提高学生们在学习中的技巧,在实现任务中,他们可以更灵活地运用自己的技能,相对更好地完成作业。

综上所述,内隐态度在高校中具有重要性及重要影响。

高校本身应加强对学生内隐态度的认知和理解,让他们更好地利用内隐态度来提升学习成绩,提高实践能力,并在学术学习、职业发展及社会融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内隐记忆的通俗例子

内隐记忆的通俗例子

内隐记忆的通俗例子
内隐记忆是指我们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掌握的技能或知识。

相比之下,显性记忆需要经过有意识的努力才能学习和记住。

以下是一些通俗易懂的内隐记忆例子:
1. 骑自行车:当我们第一次学会骑自行车时,需要有意识地掌握平衡和踩踏的技巧。

但是随着练习的进行,这些技能变得越来越自然,我们甚至不需要思考就能骑车了。

2. 打字:大多数人在学习打字时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和记忆,但是当你熟练地打字时,你会发现你的手指自然而然地移动,而不需要思考每一个按键。

3. 游泳:在学习游泳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学习如何划水和呼吸。

但是,当我们变得熟练时,这些技能变得自然而然,我们可以在水中游动而不需要思考每一个动作。

4. 开车:当我们第一次学会开车时,需要有意识地掌握方向盘、油门和刹车的技巧。

但是当我们变得熟练时,这些技能变得自然而然,我们可以开车而不需要过多思考。

这些例子都表明了内隐记忆的重要性,它可以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自如地进行各种活动,无需费尽心思去学习和记忆。

- 1 -。

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名词解释-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名词解释-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是认知心理学和教育领域中常用的概念。

内隐知识是指个体在无意识或半意识状态下所拥有的知识,包括潜在的技能、经验和信念等,通常难以言说或描述。

而外显知识则是可以被明确表达和传达的知识,比如书面文字、口头表达等形式。

本文旨在对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的概念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在实际应用和教育中的意义和价值。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逐一介绍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的特点和重要性,并就其在认知心理学和教育领域的应用进行探讨。

最后,通过对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的总结和展望,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两种知识形式,推动个体学习和认知能力的提升。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安排进行简要介绍。

可以包括对每个章节的主题和内容进行概述,以便读者在阅读全文之前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同时,也可以在这部分引导读者对文章的阅读方式和重点进行提示,以提高整篇文章的阅读效果。

写文章1.2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深入解释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的概念,分析它们在认知领域的重要性和作用。

通过对两者的区别与联系进行探讨,加深对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的理解,并引发对其应用和意义的思考。

最后,展望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在未来的发展和应用方向,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知知识解释和理解。

2.正文2.1 内隐知识内隐知识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但无法轻易形容出来的知识和技能。

这种知识通常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积累起来的,而非通过书面或正式的学习获取的。

内隐知识包括各种技能、经验、直觉和非意识的认知,例如骑自行车、游泳、写作、解决问题等。

内隐知识通常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人们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许多技能和知识,而无法清晰地表达出来。

它们存储在个人的潜意识中,是一种隐性的知识,因为它们不易言传身教,也不容易从书本或其他形式的媒介中学到。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概述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概述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概述
内隐学习是指个体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进行学习的情况下,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或行为习惯的过程。

与显性学习相对应,内隐学习主要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非正式学习环境中,如观察他人、模仿行为、非正式交流等。

1. 潜意识观察法:通过观察个体在特定任务中的表现,来推断其内隐学习的存在。

研究者可以观察个体在某项任务中的反应时间、错误率等指标,来间接反映其内隐学习的程度。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那些无法通过自我报告或明确的行为来验证的内隐学习过程。

2. 非明示训练法:通过给个体提供一系列的训练任务,但不告知其训练的目的和要求,来引导其进行内隐学习。

在实验室中使用暗示性的任务和操作,诱导个体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通过不断的练习而获得新的知识或技能。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那些需要个体在没有意识到学习过程的情况下获得新的行为习惯或技能的研究。

3. 反身影响法:通过观察个体在学习任务前后的表现变化,来推断其内隐学习的存在。

在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后,研究者可以观察个体在另一个与之相关的任务中的表现,通过比较两个任务之间的差异,来推断个体在学习任务中发生了内隐学习。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那些需要个体在学习任务后应用所学知识或技能的研究。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潜意识观察法、非明示训练法、反身影响法和真实场景观察法等。

这些方法的应用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个体在无意识学习过程中获得新知识、技能或行为习惯的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内隐学习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内隐实验的实验报告

内隐实验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内隐记忆是指个体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过去的经验对当前任务的影响。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不同,它不依赖于意识的参与,而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对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

近年来,内隐记忆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本实验旨在探讨内隐记忆在特定任务中的表现。

二、实验目的1. 探讨内隐记忆在词汇识别任务中的表现;2. 分析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差异;3. 探究内隐记忆在个体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年龄在18-22岁之间,男女比例均衡。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100个英语单词,其中50个为高频词,50个为低频词。

高频词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单词,低频词是指学生较少接触到的单词。

3. 实验设计:采用2(记忆类型:内隐记忆、外显记忆)×2(词汇难度:高频词、低频词)的被试内因素设计。

4. 实验步骤:(1)实验前,向被试说明实验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2)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进行内隐记忆实验,另一组进行外显记忆实验;(3)内隐记忆实验组:向被试呈现100个英语单词,要求被试在看到单词后尽快按键判断单词是高频词还是低频词;(4)外显记忆实验组:向被试呈现100个英语单词,要求被试在看到单词后尽快按键判断单词是高频词还是低频词,并在实验结束后立即进行回忆;(5)实验结束后,对所有被试进行统计和分析。

四、实验结果1. 内隐记忆实验组:被试在词汇识别任务中对高频词的反应时显著短于低频词(p<0.05),说明内隐记忆在词汇识别任务中发挥了作用。

2. 外显记忆实验组:被试在词汇回忆任务中对高频词的回忆率显著高于低频词(p<0.05),说明外显记忆在词汇回忆任务中发挥了作用。

3.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差异:内隐记忆实验组在外显记忆实验组的基础上,对高频词的反应时进一步缩短(p<0.05),说明内隐记忆在个体认知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

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

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内隐学习是指个体在没有意识和意愿的情况下获取并运用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

与外显学习不同,内隐学习常常发生在不经意的情况下,不需要经过主动的教学或训练过程。

内隐学习包含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这些方法和技术对于理解和揭示个体内隐学习的过程至关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常用的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

1. 偏见测试(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偏见测试是一种常用的测量个体内隐态度和观念的方法。

通过IAT,研究者可以准确、客观地测量个体对于不同对象的隐含态度和态度强度。

IAT的基本原理是根据个体对不同刺激的反应时间差异来判断其内隐态度。

常见的IAT的实验范式包括“姓名-颜色”“性别-职业”等。

通过IAT可以揭示个体对于特定对象的内隐态度,并进一步探究其形成和转变的机制。

2. 隐式连结测试(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C):隐式连结测试是一种用来测量个体内隐学习的方法。

IACT试图探究的是个体学习的反射性与主动性之间的关系。

IACT使用的是间接衡量的方法,通过测量个体对于特定刺激的反应时间来揭示个体对于这些刺激的内隐学习效果。

通过IACT可以测量个体对于语义、情绪等方面的内隐学习效果。

3. 潜意识启动实验(Subliminal Priming Paradigm):潜意识启动实验是一种常用的测量个体潜意识加工和内隐学习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刺激以非常短暂、隐蔽的方式呈现给个体,观察个体对于刺激的反应以及其可能产生的内隐学习效果。

该方法广泛应用于心理学、认知科学、广告学等领域,用于揭示个体对于刺激的自动加工和内隐学习的效果。

4.线索学习实验:线索学习实验是一种常用的测量个体内隐学习的方法。

线索学习实验关注个体对于环境线索的感知和学习过程。

研究者通过操作环境中的线索,观察个体对于线索的注意和学习效果。

常见的线索学习实验包括追踪线索、配对线索等。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概述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概述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概述内隐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并不一定能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正在进行学习,但却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新的知识和技能。

内隐学习研究方法的概述是指对内隐学习进行研究所采用的各种方法和技术的总称。

本文将对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进行概述,介绍其相关理论基础、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内隐学习的理论基础内隐学习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内隐学习与非关联型学习和条件反射等理论联系密切;在神经科学领域,内隐学习与大脑皮层的学习和记忆过程相关;在教育学领域,内隐学习与教学设计和评估方法有关。

这些理论为内隐学习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二、内隐学习的实验设计方法内隐学习的实验设计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材料选择、实验任务设计和实验程序安排等方面。

实验材料选择需要注意材料的复杂性和抽象性,以确保实验能够反映学习者在真实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过程;实验任务设计需要注意任务的刺激性和反应性,以确保学习者能够在实验中表现出内隐学习的效果;实验程序安排需要注意任务的顺序和间隔,以确保实验能够充分反映内隐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特征。

内隐学习的数据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统计分析和神经影像学分析等技术。

统计分析技术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推断性统计分析等方法,用于检验内隐学习效果的显著性和稳定性;神经影像学分析技术包括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等方法,用于揭示内隐学习的神经机制和大脑活动模式。

四、内隐学习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内隐学习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两个方面。

在理论研究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化相关理论和方法,以解释内隐学习的本质和机制;在实践应用方面,需要进一步推广内隐学习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方法,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在内隐学习研究方法的概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其理论基础、实验设计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等方面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内隐行为的例子

内隐行为的例子

内隐行为的例子
心理学中内隐行为是指立知当代心理学界一般的看法是,广义的行为既包括外显行为,内隐行为包括思想、想象、感觉和情绪等。

外显行为就是指能够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如打球、写字、弹琴等各种外部活动。

也包括内隐行为。

何为内隐行为,学界目前尚未有明确界定。

为了研究需要,一般作出如下界定(再不会产生严重歧义时):所谓内隐行为,是指不能被外界直接观察、测量和记录的隐蔽的心理活动。

它主要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绪和意志等。

我们现在知道大多数人都有内隐偏见,这种共识正在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例如,为了减少内隐偏见,像星巴克这样的大公司正在为员工提供相关的培训,加利福尼亚州也出台了打击内隐偏见的立法。

不过,一个人有偏见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在最近发表在《心理科学研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对这个重要问题提供了新的见解。

假设你是老板,有个令人垂诞的职位需要招募新人。

理想情况是:你会根据应聘人的资格决定最终雇佣谁。

为了筛选应聘者,你可以有意识的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只关注简历等相关的内容。

你可以把其他干扰因素放在一边,这样你就可以在面试时全神贯注,抽出足够的时间来做决定。

然而,研究表明,你的决定可能仍然会受到申请人的种族和性别的影响。

这就是内隐偏见的例子。

你的(偏见)系统也会受到环境因素(如申请人的肤色)的影响,即便你并想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而专注于其他事情(内隐发生)。

心理学家早就知道,我们的思想、感觉和行为都会受到内隐工作模式的影响。

以Muller-Lyer错觉为例。

你的任务是决定A线段和B线段,哪一根更长一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心理学报告内隐联合测验实验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性别:内隐联合测验实验摘要: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ttitude Test,简称IA T)是由格林沃尔德(Greenwald)在1998年提出的。

本实验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的。

关键词:内隐社会认知,IA T,相容任务,不相容任务1 引言1.1 IAT 概述内隐社会认知起源于内隐记忆的相关研究,是新近兴起的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热点。

由于内隐社会认知发生的过程具有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因此,很难通过传统的自陈式量表直接进行测量,因此,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面比较常用的间接测量方法有句子填充法、投射测验法、传记分析法、反应时法和情景测验法等。

内隐联合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 T)是Greenwald 等人(Greenwald,McGhee, & Schwartz, 1998)于1998 年提出的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采用反应时为指标,通过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从而推断个体内隐态度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是反应时范式在社会认知研究中的拓展。

其基本原理是当两个概念联系紧密时,人们容易对其样例作同一反应;反之,当两个概念联系不紧密甚至存在冲突时,对它们的样例作同一反应则较为困难。

利用人们对不同概念的样例作同一反应的难易程度便可获得个体对不同概念的内隐认知层面上的联系强度。

在经典IA T 范式中,要求被试对呈现的刺激(文字或图片)进行分类,并记录反应时。

刺激材料分属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

例如,花卉(如玫瑰、月季)和昆虫(蚂蚁、蜘蛛)构成了概念词,而积极(快乐、奖励)和消极(灾难、悲伤)则构成属性词。

测验中包含两类任务:“相容任务”(compatible task)和“不相容任务”(incompatible task)。

相容和不相容是针对被试的内隐认知结构而言,前者指被归为一类中的概念词和属性词与被试的内隐认知结构相一致(例如,花卉对应积极、昆虫对应消极),而后者则相反(例如,花卉对应消极、昆虫对应积极)。

因此,在相容任务中,概念词和属性词在被试内隐认知结构中联系紧密,表现为被试的联合任务的反应时较短;而在不相容任务中,由于概念词和属性词会引起被试的认知冲突,从而导致联合任务的反应时延长。

最后,这两类任务的平均反应时之差即反映了被试的内隐态度。

由于IA T 克服了句子填充、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和情景测验法等难以量化、主观性强、缺乏良好效信度等缺点,因此,其研究范式在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领域(自尊、刻板印象、自我概念等)中被广泛采用(Greenwald & Farnham, 2000; Greenwald &Nosek, 2001)。

1.2 IAT 的特点在IA T 范式产生之前,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领域产生了诸多的实验范式:(1)反应时范式。

常见的反应时范式有:评价性启动任务(Evaluative Priming task)(Fazio,Sanbonmatsu, Powell, & Kardes, 1986)、情感性西蒙任务(Affective Simon Task,AST)和外加情感性西蒙任务(Extrinsic Affective Simon Task,EAST)(Houwer, 2003)、情绪性Stroop 任务(Emotional Stroop Task)等;(2)内隐记忆研究范式,这类范式主要源自于内隐记忆方面的研究,要求被试完成特定的言语加工任务,通过被试完成任务的数量和质量来推测其态度或观念。

主要有:1)词干补笔(Word Stem Completion)、2)姓名字母偏好效应;3)词汇判断任务(Lexical Decision task);(3)生理反应范式,即通过测量被试的各种生理反应指标来了解其内隐社会认知的情况。

常见的测量指标有:肌电、皮肤导电性、惊吓眨眼反射、心血管反应水平、瞳孔的收缩与扩张以及ERP、fMRI 等。

可见,上述范式可谓种类繁多,然而真正获得广泛应用的却只有IA T 范式。

这主要是由于IA T 有以下两方面的优势:高适应性和高稳定性。

(1)范式的高适应性由于IAT 可以使用词汇或图形来表征绝大多数的概念,因此它既可以用来测量各种内隐态度,如种族、年龄、性别、民族、政治团体等,又可以用来测量各种刻板印象,如性别一学科、性别一强弱等,还可以用来测量内隐自尊和各种自我概念,而且还可以用来测量群体归属或社会认同——绝大多数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领域都可以应用IAT。

此外,由于采用同一范式,使得不同领域间的测量结果还具有可比性。

相比之下,很多其它研究方法的应用范围显得过于狭窄。

如姓名字母偏好效应,尽管可以用来在一定程度上测量内隐自尊,但是它无法用来测量其他目标。

其他的大部分内隐测量方法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柔性不足的缺点,一种方法或程序只能测量有限的对象。

(2)范式的高稳定性IA T 的结果比较稳定,经得起检验。

其指标IAT 效应,在很多研究中都达到了极高的显著性水平,d 效应值(IA T 效应平均/标准差)一般高于0.8,而p 值一般小于0.01。

这说明IA T 效应非常显著。

此外,内隐联想测验的结果非常可靠,得起检验。

在很多采用标准程序对相同对象进行的研究中都发现了相互一致的IA T 效应,说明在样本水平上IA T 的结果是可靠的。

在个体水平上IA T 的重测稳定性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因此,从总体上看,IA T 比其他的内隐测量方法更有效,同时也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和复本信度,且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区分效度和预测效度,更重要的是,IAT能够有效地避免自我报告测验带来的自我矫饰和印象整饰等作用。

综上,在反应时范式中几乎没有其他测量方法能与其比肩,由于IAT 自身明显的优点,使得它迅速成为内隐社会认知领域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1.3 IAT 研究的变式Brandl 等用非单词字母代替Greenwald 经典IA T 实验中的花的名字,结果发现昆虫比非单词字母更积极。

如果用IAT 理论来加以解释,就会得出就是“昆虫与积极而不是消极的词联系更紧密”的结论。

因此,为了弥补IA T 不宜用来测量单一概念的不足,近来研究者提出了三种IA T 测验的改变形式。

1.3.1 Wigboldus IAT(WIAT)Wigboldus 重新设计了IAT,他提供一个目标概念和两个属性概念。

例如,第一个任务,要求被试看到积极的词和与伊斯兰信仰有关的词(如古兰经)时按左键,看到消极的词时按右键。

第二个任务则要求被试看到积极的词按左键,看到消极的词和与伊斯兰信仰有关的词按右键。

如果被试在第一个任务上做得更好则说明对伊斯兰有积极的态度,反之亦然。

结果发现,IA T 结果与被试的自我报告呈正相关。

在研究被试对不同食物的态度中也发现IA T 的结果与被试的行为呈现一定的一致性。

1.3.2 Go/NO-Go Association Test (GNAT)反应/不反应联合任务(Go/No-Go Association task,GNAT)由Nosek 和Banaji提出。

GNA T 保留了IA T 的关键任务,有一对属性概念,但对目标概念没有强制性规定,采用信号检测论的思想,利用辨别力指数(d′)作为指标。

在GNAT 的联合任务中,包含两种条件下:第一种条件是当出现指定的目标类别(如水果)或属性类别(如积极)的样例时,被试作按键反应,出现任何其他干扰类别时不作反应;第二种条件是当出现指定的目标类别(如水果)或另一种属性类别(如消极)的样例时,被试作按键反应,出现任何其他干扰类别时不作反应。

因此,如果被试的内隐态度中认为水果与积极联系更紧密,则会发现,第一种条件下的辨别力(d’)要高于第二种条件。

与IA T 相比,GNA T 的特点在于不需要有作为比较的一对目标类别,就可以获得较“直接”的而非相对的内隐态度。

1.3.3 Extrinsic Affect Simon Task (EAST)Mierke 和Klauer 曾指出IA T 的最大缺陷在于被试对任务的重新编码。

如在花—虫IA T 中,相容联合任务为对花和褒义词按左键反应,对虫和贬义词按右键反应,而被试往往会将任务简化成对所有褒义刺激(包括花)按左键,对所有贬义刺激(包括虫)按右键,被试对相容任务的重新编码缩短了相容任务的反应时,提高了IAT 效应。

为了避免重新编码对IAT 效应的污染,De Houwer 设计了EAST。

其实验材料为5 个消极名词、5 个积极名词、5 个消极形容词和5 个积极形容词。

实验有两种条件:一是所有形容词以白色呈现,要求对词义做反应,即对积极形容词按右键(积极反应),对消极形容词按左键(消极反应);二是名词都以彩色出现,要求对词的颜色做出反应,即一半被试对绿色词按右键,对蓝色词按左键,而另一半被试对蓝色词按右键,对绿色词按左键。

只记录被试对名词的反应时和错误率。

结果发现被试对积极名词做积极反应比对积极名词做消极反应来得快,错误更少,同样,对消极名词做消极反应比对消极名词做积极反应来得快,错误更少。

这是由于个体依照所呈现的形容词的评价性特征(积极或消极)做出判断,并分别做出反应,使得原先中性的按键反应获得了积极或者消极的意义,从而影响了个体的颜色分类反应。

1.4 IAT 的内在机制尽管IA T 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有关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关于IAT 的内在作用机制,至今为止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解释。

关于IA T 的原理,Greenwald 等人只做出了如下假设:如果两个概念密切联系,那么当它们对应同一个反应时会比较容易,对应不同的反应则比较难。

而对IA T 的有效性主要还是通过间接地提供有关的效度和信度指标来加以说明。

Banaji 认为,IA T 建立于以下基本假设之上:(1)概念之间的评价性联系可以进行测量;(2)概念之间进行匹配的难易程度不同,这反映了概念之间的评价性联系的程度;(3)测量评价性联系的方法之一是考察目标和评价之间匹配的速度;(4)在时间压力下通过反应速度的不同而测量出来的评价性联系的强度是对自动化的态度。

从中可见,内隐联想测验测量的是评价性联系的强度,然后用这种评价性联系的强度来反映自动化的态度。

社会认知领域认为,在人的头脑中存在着一个社会认知的网络结构,用不同的节点表示各种事物、概念或评价。

如果特定的对象和一定的评价相联系,那么激活该对象就会导致活动水平在概念网络上进行扩散,使得有关的评价信息容易被激活,因此就比较容易产生相应的评价倾向,这种现象称作态度的自动激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