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著名战役.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的重要战役

春秋战国的重要战役

春秋战国的重要战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各诸侯国为争夺霸权展开了许多精彩的战役。

本文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几场重要的战役,其中包括楚国与吴国的合作、齐国与韩国的联盟、秦国与赵国的较量以及赵国与燕国的对抗。

一、楚吴联军围攻齐国(公元前506年)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与吴国合作,共同围攻齐国的一场重要战役。

楚国和吴国在该战役中派出大量兵力共同进攻齐国,最终攻克了齐国的都城临淄,并使齐国的势力大幅削弱。

二、齐韩联盟战胜鲁国(公元前341年)这场战役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与韩国联盟,联手对抗鲁国的一次成功战役。

齐国和韩国的联盟军队通过巧妙的战术和策略,成功击败了鲁国的军队,使得鲁国在地区霸主的争夺中处于劣势。

三、秦破趙赵与秦的较量(公元前260年)这场战役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次重要交战。

秦国派遣大军攻打赵国,双方展开了多次激烈的战斗,最终秦国成功攻克了赵国的都城邯郸,使得赵国的势力受到严重削弱。

四、赵燕之战(公元前295年)这场战役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与燕国之间的一次重要对抗。

赵国与燕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双方均有胜负,最终赵国凭借出色的军事指挥和战术,击败了燕国,从而稳定了边境,巩固了赵国的势力。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是充满着战火和动荡的时期,其中的许多战役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吴联军围攻齐国、齐韩联盟战胜鲁国、秦破赵与秦的较量以及赵燕之战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战役,它们在历史上具有许多积极的意义,对于后来的政权更迭和国家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战役也展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的复杂关系和残酷的战争环境,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提供了重要参考。

春秋时期的重要战役是什么

春秋时期的重要战役是什么

春秋时期的重要战役是什么春秋时期的重要战役长勺之战,前684年,齐桓公为巩固地位的攻鲁战争。

鲁国胜利。

泓水之战,前638年,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之战。

宋国大败,从此一蹶不振。

楚国势力进一步向中原扩展。

城濮之战,前632年,晋楚争霸中原的决定性战争。

晋文公因此役成为春秋一霸。

崤之战,前627年,晋襄公全歼秦军之战。

伏击歼灭战,晋胜。

邲之战,前597年,晋楚争霸中原之战。

楚庄王因此役成为春秋一霸。

春秋五霸简介齐国最早称霸的是齐桓公。

齐是太公吕尚的封国,其历代君主致力于整顿政治,发挥滨海鱼盐的优势,提倡家庭纺织业,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使其国力逐渐发展起来。

齐桓公(前685-前643在位)继位后,以管仲为相,整顿国政,废除公田制,按土地的肥瘠,确定赋税,设盐、铁官和铸钱,增加财政收入,寓兵于农,将基层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合为一体,增加了兵源和作战能力,迅速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国家。

然后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多次大会诸侯,帮助或干涉其它国家,抗击夷狄的侵扰,终于在周僖王三年(前679)成为霸主。

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齐桓公带领八个诸侯国的联军,以优势兵力迫使楚国服从他,订立了召陵(今河南偃城)之盟,其霸业发展到顶峰。

楚国齐桓公死后,齐国出现争夺君权的内乱,力量削弱。

楚国乘机发展势力,先后灭了它北边的几个小国,重新把矛头指向中原。

宋襄公(前650-前637在位)以抵制楚人北侵为号召,企图充当中原的霸主。

但无论从国力和业绩看,宋襄公都够不上称霸。

周襄王十五年(前638),楚宋两国的军队在泓水相遇,宋军大败,连宋襄公都被射伤了腿,不久死去。

晋国正当楚国称雄中原的时候,西部的晋国发展了起来。

晋文公重耳(前636-前628在位)曾因「骊姬之乱」,在外流亡十九年,饱尝艰辛。

即君位后,他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国,在诸侯中威信很高。

周襄王二十年(前633),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

春秋战国经典战役

春秋战国经典战役

春秋战国经典战役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

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春秋战国经典战役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春秋战国经典战役一、邯郸之战中国战国后期,赵联合魏、楚军在赵都邯郸(今属河北)大败秦军的一次防御战。

长平之战赵国大败,秦上白起欲乘胜直捣赵都邯郸,赵孝成王许割六城与秦议和。

赵国利用战争间隙,厉兵秣马,重整军备,结好齐、楚、魏等国,决心抗秦。

秦昭王得知赵国不予六城,不顾白起关于赵已国内实、外交成而不宜出兵的劝阻,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9)九月,遣五大夫王陵率军从上党(今山西长治东南)进攻邯郸。

赵国军民怀长平之恨,坚城死守。

秦军久攻不克,于次年改派王龁代王陵为将,仍屡攻不下。

赵军久困于邯郸,形势日趋危急。

赵相平原君散家财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并选3000精兵,不断出击,疲惫秦军。

同时,接连遣使赴魏求援,又亲自冲出重围,前往楚国,陈说利害,终使楚王发兵相救。

魏遣晋鄙率军10万救赵,因受秦威胁,至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即屯兵不进。

魏公子无忌(信陵君)使人盗魏王兵符,击杀晋鄙,夺取军权,选兵8万会楚军救赵。

秦军久顿坚城,师老兵疲,受赵、魏、楚军内外夹击,大败,秦将郑安平率2万人降赵,邯郸围解。

赵、魏乘胜夺回了部分失地。

此战,是秦国独强的战略格局形成后,关东诸侯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

秦昭襄王在赵国内部团结、外部合纵抗秦形势已成的情况下,单纯从兵力对比出发,认为秦强赵弱,坚持攻赵,在战略上已属失策;而在初战失利、顿兵坚城时,仍一再增兵继续强攻,置魏、楚援军于不顾,在作战指导上亦欠稳妥,因而导致失败,推迟了灭亡六国的进程。

此战表明,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和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对于战争胜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长平之战长平之战遗址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野王。

文选3 鞌之战译文

文选3 鞌之战译文

古代战车结构图
古 代 战 车 结 构 图
第一段主要写齐师骄傲轻敌,反胜为败,晋师同仇敌忾, 第一段主要写齐师骄傲轻敌,反胜为败,晋师同仇敌忾, 反败为胜。 反败为1.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韓厥: 韩厥梦子舆谓己曰
晉大夫,鞌之戰中任晉軍司馬。子輿:韓厥的父親。旦辟左右: 大夫, 中任晉軍司 晉軍 厥的父親 旦辟左右: 次日早上作戰時 戰時避 左右位置。 次日早上作戰時避開左右位置。辟、避,古今字
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 之战》 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鞌之战》这篇文章节选自 左传·成公二年 成公二年》 《左传 成公二年》。鞌之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次著名 战役。公元前589 589年 齐国出兵攻打鲁国和卫国,鲁国、 战役。公元前589年,齐国出兵攻打鲁国和卫国,鲁国、 卫国向晋国求援,于是在齐晋之间便发生了这场战争。 卫国向晋国求援,于是在齐晋之间便发生了这场战争。 左传》记述鞌之战的文字较长, 《左传》记述鞌之战的文字较长,课本里节选的是其中 的一部分。 的一部分。 这篇文章通过对几个主要人物的细节描写, 这篇文章通过对几个主要人物的细节描写,展示了 之战的整个过程, 鞌之战的整个过程,揭示了这次战役胜负的主要原因是 由于齐军骄傲轻敌,晋军同仇敌忾。 由于齐军骄傲轻敌,晋军同仇敌忾。当然由于作者的历 史局限,不可能从各国的政治、 史局限,不可能从各国的政治、经济的背景上来描写战 争的性质。至于那些占卜或做梦应验之类的描写, 争的性质。至于那些占卜或做梦应验之类的描写,则是 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7.齐侯曰: 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7.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齐侯 齐侯曰 我姑且消灭晋军再吃早饭! 语气副词, 说:“我姑且消灭晋军再吃早饭!” 姑,语气副词, 姑且。 翦灭:剪除消灭。(饔,朝食,上午吃的一 姑且。 翦灭:剪除消灭。(饔 朝食, 。( 顿饭; 晚饭。) 顿饭;飧,晚饭。) 这里先从语言上写齐侯骄傲轻敌。 这里先从语言上写齐侯骄傲轻敌。 8.不介 jiǎ)马而驰之: 不介( 8.不介(jiǎ)马而驰之:不给马披上铠甲就 驱马进击。 介(jiǎ):通“甲”。名词带宾 jiǎ): ):通 驱马进击。 语活用为动词,给马披铠甲。杜预注: 语活用为动词,给马披铠甲。杜预注:“介,甲 也。” 这里再从行动上写齐侯骄傲轻敌。 这里再从行动上写齐侯骄傲轻敌。 9.郤克伤於矢: 晋主帅) 克被箭射伤。 9.郤克伤於矢:(晋主帅)郤克被箭射伤。这是一 个被动句,介词“ 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个被动句,介词“於”引进行为的主动者“矢”。 10.流血及屦:血一直流到鞋上。 屦:由麻、 10.流血及屦:血一直流到鞋上。 由麻、 流血及屦 丝等质料制成的鞋。 说文》 履也, 葛、丝等质料制成的鞋。屦:《说文》:“履也, 从履省,娄声。 属于“省形字” 从履省,娄声。”(“屦”属于“省形字”)

春秋战国的著名战役

春秋战国的著名战役

春秋战国的著名战役1.长勺之战长勺之战是发生在春秋时期齐、鲁之间的一场战争。

公元前684年,即位不久的齐桓公,急于建立威信,冒然发兵攻打鲁国,企图一举征服鲁国。

面对齐国的军事进攻,鲁庄公迅速动员,决心抵抗,而深具谋略的鲁国平民曹刿自告奋勇,请随庄公出战。

在出征前,他询问庄公将依靠什么同齐国作战?庄公说,对于衣物食品之类的东西总是分赐给群臣,不敢独自享用。

曹刿指出,这只是小恩小惠,不能施及全国。

鲁庄公又说,自己对神明很虔敬,祭祀神明的祭品从不敢虚报。

但曹刿认为,对神守点小信,未必能真感动神明。

鲁庄公想了一下又说道,自己对待民间的大小狱讼,虽然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是必定合情合理地予以处理。

曹刿这时才说,这样我们可以和齐国打仗了。

两军相对长勺,鲁庄公欲进攻,被曹劝止,曹刿在齐军三次擂鼓冲锋之后才擂鼓命令鲁军出击,一举将齐军击溃,庄公欲急于追击,曹刿说不可,在下车察看了齐军车辙痕迹又登车眺望齐军旌旗之后,才建议庄公追击。

胜利之后鲁庄公问曹刿胜负的原因。

曹刿说:作战全凭勇气,一鼓而作气,再次击鼓则勇气衰退,三次击鼓勇气就没有了。

敌三鼓气竭,而我初鼓气盛,所以能战胜敌人。

至于追击,曹刿则说: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意图,怕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长勺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早期的一场经典战役,虽然没有武王伐纣的气势,也没有宣王南征的规模,是一次诸侯之间规模不大的战争。

但它却在政略、战略和策略上体现了古代一些可贵的军事辨证思想,给人以启迪。

2.城濮之战城濮之战是发生在春秋时期中原的晋国和南方的楚国的一场战争。

城濮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详细记载的战例,也是诱敌深入战术的典X。

这场战争奠定了晋国中原霸主的地位,扼制了楚国的北进势头。

早年晋文公重耳曾流亡楚国,受到过楚王的盛情款待,楚王问他:将来你要是当上了晋国国君之后会怎么回报我?晋文公回答:如果将来哪天我们两国的军队要是相遇,定当退避三舍。

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战役

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战役

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战役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西周的一个时期。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战役,希望能帮到你。

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战役分界线: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

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

关于春秋战国断代,历来说法不一:或以《春秋》绝笔之年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为春秋下限;或以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为战国始年,或以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年)。

根据《历代战争年表》(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统计,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是整个人类古典战争中最集中、最多发的一个时代。

整个春秋时代有记载的战争395次。

254年的战国时代,有记载的战争达230次。

秦帝国兴亡沉浮的五百多年(从秦立诸侯国到帝国二世灭亡,公元前771年,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前207年秦国灭亡,56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奔放、充满活力的大黄金时代。

用那个时候的话说,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化时代。

用历史主义的话说,那是一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兴亡,从而在总体上大转型的时代。

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的转型,隶农贵族经济向自由农地主经济的转型,联邦制国体向**统治国体的转型,使中华民族在那个时代达到了农业文明的极致状态。

春秋战国孕育出的时代精神是强力竞争,强势生存。

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

所谓大争,就是争得全面,争得彻底,争得漫长,争得残酷无情。

春秋三百年左右的纷争组合,就像春水化开了河冰,打碎了古典联邦王国时代的窒息封闭,铁器出现、商业活跃、井田制动摇、天子权威削弱、新兴地主与士人阶层涌现,整个社会的生命状态**活跃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春秋战国时期,七国纷争爆发了许多著名的战役,下面为大家整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战役:邯郸之战中国战国后期,赵联合魏、楚军在赵都邯郸(今属河北)大败秦军的一次防御战。

长平之战赵国大败,秦上白起欲乘胜直捣赵都邯郸,赵孝成王许割六城与秦议和。

赵国利用战争间隙,厉兵秣马,重整军备,结好齐、楚、魏等国,决心抗秦。

秦昭王得知赵国不予六城,不顾白起关于赵已国内实、外交成而不宜出兵的劝阻,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9)九月,遣五大夫王陵率军从上党(今山西长治东南)进攻邯郸。

赵国军民怀长平之恨,坚城死守。

秦军久攻不克,于次年改派王龁代王陵为将,仍屡攻不下。

赵军久困于邯郸,形势日趋危急。

赵相平原君散家财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并选3000精兵,不断出击,疲惫秦军。

同时,接连遣使赴魏求援,又亲自冲出重围,前往楚国,陈说利害,终使楚王发兵相救。

魏遣晋鄙率军10万救赵,因受秦威胁,至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即屯兵不进。

魏公子无忌(信陵君)使人盗魏王兵符,击杀晋鄙,夺取军权,选兵8万会楚军救赵。

秦军久顿坚城,师老兵疲,受赵、魏、楚军内外夹击,大败,秦将郑安平率2万人降赵,邯郸围解。

赵、魏乘胜夺回了部分失地。

此战,是秦国独强的战略格局形成后,关东诸侯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

秦昭襄王在赵国内部团结、外部合纵抗秦形势已成的情况下,单纯从兵力对比出发,认为秦强赵弱,坚持攻赵,在战略上已属失策;而在初战失利、顿兵坚城时,仍一再增兵继续强攻,置魏、楚援军于不顾,在作战指导上亦欠稳妥,因而导致失败,推迟了灭亡六国的进程。

此战表明,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和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对于战争胜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战役:长平之战长平之战遗址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野王。

野王降秦,上党道绝,韩国上下大为恐慌,议献上党以息秦兵,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赵请降,赵王欣然接受上党。

春秋战国三大战役

春秋战国三大战役

春秋战国三大战役春秋战国时期,七国纷争,其中爆发了最著名的三大战役,你知道是什么吗?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春秋战国三大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春秋战国三大战役之桂陵之战战国中期,齐、魏、燕、赵、韩、楚、秦七雄并立,征战频繁。

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大将庞涓率8万精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苦战了一年,眼看就要撑不住了,急忙向盟国齐国求救。

齐威王正欲向外扩张,于是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去救赵国。

孙膑是兵圣孙武的后代,出生于齐国。

他曾拜兵学家鬼谷子为师,与魏国大将庞涓是同窗好友。

但庞涓做了魏国大将后,十分嫉妒孙膑的才能,将他骗到魏国施以膑刑(去膝盖骨),欲使其永远不能领兵打仗。

后孙膑千方百计才逃出回齐国,并被齐威王重用。

孙膑终于得到一个向庞涓复仇的机会。

但他并没有急于与庞涓在战场上相见。

他劝田忌放弃领兵直趋邯郸,与魏军决战的计划,趁魏军主力出兵在外,国内防务空虚之际,直捣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迫使远在异国的魏军“释赵而自救”。

等庞涓回兵时,中途予以截击,这样既救了赵,又能给魏国以沉重打击,是一举而两得。

田忌采纳了孙膑“批亢捣虚”、“围魏救赵”的战法,挥师直逼魏国军事重镇平陵(今山东定陶)。

齐军攻打平陵的行动并不坚决,庞涓也不急于回救,继续竭尽全力攻克邯郸。

直到魏军已占领邯郸,损兵折将急需休整时,孙膑才建议齐军挥师直捣魏都大梁,逼魏惠王十万火急命令庞涓统兵回救。

庞涓接令后,不得不放弃邯郸,抛弃辎重,昼夜兼程回师。

孙膑判断魏军回师必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立即率齐军主力北上,在桂陵设下埋伏。

当魏军经长途跋涉行至桂陵时,以逸待劳的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庞涓只身逃回魏国(一说被俘后放回)。

春秋战国三大战役之马陵之战发生时间: 公元前342年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发生地点: 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事件介绍:战国时期,齐军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歼灭魏军的著名伏击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的著名战役
1.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是发生在春秋时期齐、鲁之间的一场战争。

公元前684年,即位不久的齐桓公,急于建立威信,冒然发兵攻打鲁国,企图一举征服鲁国。

面对齐国的军事进攻,鲁庄公迅速动员,决心抵抗,而深具谋略的鲁国平民曹刿自告奋勇,请随庄公出战。

在出征前,他询问庄公将依靠什么同齐国作战?庄公说,对于衣物食品之类的东西总是分赐给群臣,不敢独自享用。

曹刿指出,这只是小恩小惠,不能施及全国。

鲁庄公又说,自己对神明很虔敬,祭祀神明的祭品从不敢虚报。

但曹刿认为,对神守点小信,未必能真感动神明。

鲁庄公想了一下又说道,自己对待民间的大小狱讼,虽然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是必定合情合理地予以处理。

曹刿这时才说,这样我们可以和齐国打仗了。

两军相对长勺,鲁庄公欲进攻,被曹劝止,曹刿在齐军三次擂鼓冲锋之后才擂鼓命令鲁军出击,一举将齐军击溃,庄公欲急于追击,曹刿说不可,在下车察看了齐军车辙痕迹又登车眺望齐军旌旗之后,才建议庄公追击。

胜利之后鲁庄公问曹刿胜负的原因。

曹刿说:作战全凭勇气,一鼓而作气,再次击鼓则勇气衰退,三次击鼓勇气就没有了。

敌三鼓气竭,而我初鼓气盛,所以能战胜敌人。

至于追击,曹刿则说: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意图,怕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长勺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早期的一场经典战役,虽然没有武王伐纣的气势,也没有宣王南征的规模,是一次诸侯之间规模不大的战争。

但它却在政略、战略和策略上
体现了古代一些可贵的军事辨证思想,给人以启迪。

2.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是发生在春秋时期中原的晋国和南方的楚国的一场战争。

城濮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详细记载的战例,也是诱敌深入战术的典范。

这场战争奠定了晋国中原霸主的地位,扼制了楚国的北进势头。

早年晋文公重耳曾流亡楚国,受到过楚王的盛情款待,楚王问他:将来你要是当上了晋国国君之后会怎么回报我?晋文公回答:如果将来哪天我们两国的军队要是相遇,定当退避三舍。

(古时一舍等于30里,三舍就是90里。

)公元636年,长期流亡在外的晋公子重耳历尽艰辛,终于回国即成王位。

他执政后,对内修明政治,任贤使能,发展经济,崇俭省用,整军经武;对外高举“尊王”旗帜,争取与国,从而逐步具备了争夺中原霸权的强大实力,与楚国的矛盾日益加深,最终爆发了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时晋文公遵守了当年对楚王的“退避三舍”的承诺,主动后退90里。

其实晋军的“退避三舍”,真正上是晋文公谋略胜敌的重要一着妙棋,在政治上它取得了“君退臣犯,曲在彼矣”的主动,赢得了舆论上的同情。

在军事上它避开了楚军锋芒,便于同齐、秦等盟国军队会合,先占据了地利,以逸待劳,从而为晋军后发制人,夺取决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晋军的主动后撤,楚军中不少人都感到事有蹊跷,主张持重待机,停止追击。

然而刚愎自用的子玉却认为这正是聚歼晋军的大好时机,挥兵追至城濮与晋军决战,终至遭到惨败。

3.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是发生在战国时期齐、魏之间的一场战争。

桂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极具经典的一场战争。

战国初年,魏文侯任用李俚变法,魏国率先在诸侯国中强盛起来,并积极向外扩张,对齐国所属的东部构成严重的威。

而赵国为了摆脱魏国的控制,与齐国结成了军事同盟。

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大将庞涓率8万大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早有图霸之意,遂趁势出兵,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

田忌企图率军赴赵进攻魏军主力以解赵围,但孙膑认为,魏国长期攻赵,主力消耗于外,老弱疲惫于内,齐军应乘魏国内防务空虚,直趋大梁,迫使魏军回师自救,于归途截击它,以达到既援救赵又打击魏的目的。

田忌采纳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以一部兵力南下,围攻位于大梁东南的魏邑襄菱,显示齐军已攻魏救赵,坚定赵国抗魏的决心;主力则进至大梁东面的军事重镇平陵附近。

由于平陵本不易攻取,且齐军有粮道被断绝的危险,魏军因此产生齐军指挥无能的错觉,齐军由此成功的把魏军继续拖在了赵国。

等到邯郸城破,魏军急需休整的时候,田忌、孙膑就派轻车锐卒直扑大梁城郊,迫使庞涓回师救援,而齐军主力则在魏军回师的必经之路桂陵设伏,重创魏军。

4.雁门之战
雁门之战,也称李牧破匈奴之战,是讲战国时期镇守雁、代的赵国名将李牧大破外族匈奴的一场战争。

雁门之战是中国史书上记载的第一场大规模的打败外族匈奴的战役。

战国时候,外族匈奴经常骚扰赵国边境雁、代之地,而其主将李牧深知游牧民族忽来忽去的作战特点,李牧按边防需要调整了官吏,使适于战备;将地方收入用为军费,改善官兵生活;加强训练,日习骑射,提高部队战斗力;加强烽火报警、通讯联络设施,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并派出大批谍报人员,深入边外,以及时掌握匈奴动态。

采用坚壁清野,以逸待劳的作战方针,发现匈奴军队,即退入营寨城堡,避免接战。

匈奴骑兵既无攻坚之实力,又难掠到牲畜食粮,每次均毫无所获,被迫退去,如此数年边境地区损失极少。

但李牧的措施,被匈奴及赵王认为是怯战,赵王遂撤换了李牧。

此后匈奴每次来犯,赵军即出城交战。

由于赵军分散戍守,对机动性极强的匈奴军,多陷于被动,屡次失利,伤亡很多,百姓亦无法耕作。

赵王只好再命李牧出山,李牧在赵王同意其按原先政策之后才走马上任。

经过几年的经营,李牧觉得时机成熟之后,精选弓弩手10万人,放出牛羊和牧人引诱匈奴入侵。

待匈奴部队进入包围圈后,李牧率军杀出,一举聚歼匈奴的10万骑兵,匈奴单于仅率少量亲兵逃脱。

此后10多年,匈奴都不敢在进扰赵国边境。

5.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发生在战国后期秦赵之间的一场大决战。

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大规模、最为激烈、最有影响的一场战役,也是秦国
统一之路上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战国早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经过多代的努力,国势日益强盛,它西并巴、蜀,东侵三晋,南攻荆楚,取得军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全面胜利,至秦昭王时,秦国已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公元前264年,秦国大举攻韩,韩王异常恐惧,愿割献上党郡以求和。

但韩国的上党太守冯亭却不愿献地入秦,他主动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以促成韩、赵两国联合抗秦。

赵王目光短浅,在不计后果的情况下,贪利受地,将上党并入自己的版图。

赵国这一举动,无异从秦国口中夺食,秦王大怒,于公元前261年命左庶长王乾率军攻打上党,上党赵军不敌,退守长平。

赵王闻秦军东进,派老将廉颇率赵军主力抵达长平,阻挡秦军。

一代良将廉颇在经过几次交战皆负之后,知道秦军势大,无法速胜,遂及时改变策略,采取坚壁不出的战术,与秦军打持久战,以图拖垮秦军。

为了打破这个不利的僵局,秦国采用离间手段,用千金收买了赵王的宠臣,四处散布流言,离间赵王与廉颇的关系。

赵王遂以赵括代廉颇,赵括改变了廉颇的防御战略,草率率军出击,被秦军包围,46天不得出,最后赵军投降,45万人被杀。

6.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是发生在秦朝末年的一场战争。

秦朝末年,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大泽乡起义拉开了轰轰烈烈的秦末农民起义的浪潮,由此天下大乱,诸侯复起。

公元前207年,秦军上将军章邯打败楚地反秦义军首领项梁后,认为楚军主力已被消灭,于是就渡河北上,移兵邯郸,攻
击赵王歇的河北起义军,赵歇退守钜鹿。

而此时秦将王离率领的几十万边防军也赶到包围了钜鹿,章邯则在巨鹿以南筑甬道,以运粮供给王离军。

赵歇粮少兵单,危在旦夕,乃遣使向各路诸侯求救。

当时秦军十分强大,救赵诸军驻扎在巨鹿城北,没有人敢前去迎战。

项羽为报秦军杀叔父项梁之仇主动请缨,于是楚怀王便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军六万余人救赵。

大军进至安阳后,宋义被秦军的气势所吓倒,逗留46天不敢前进。

项羽痛斥宋义的怯懦行为并杀死了他,夺取了军队的指挥权。

楚怀王迫不得已封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先派遣部将英布、蒲将军率领两万人为先锋,渡过黄河,切断秦军运粮通道。

然后,项羽亲率全部主力渡河,并下令全军将士破釜沉舟,每人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示有进无退之决心。

项羽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极大地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

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以一当十,奋勇死战,九战九捷,大败秦军,俘获了秦军统帅王离。

而经此一战,秦朝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