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有哪些诸侯国]春秋战国政治: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百零九个诸侯国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百零九个诸侯国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而充满变革的时代。
这个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持续到公元前221年,共计500多年。
在这个时代,中国分裂成了一百零九个诸侯国,各自为政,争夺统治权。
本文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格局、文化发展以及社会变革。
一、政治格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可以被描述为百家争鸣、各自为政。
在这个时期,中国分裂成了一百零九个诸侯国,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统治者和领土。
这些诸侯国之间,既有争夺领土的战争,也有政治联盟的形成。
其中,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和宋国是最为强大的八个诸侯国,被称为“八霸”。
这些国家之间的权力角逐,影响了整个时期的政治格局。
二、文化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代,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学派崛起。
例如,孔子是这个时期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类道德和政治伦理的思想。
另外,墨子、庄子、韩非子等思想家和学派也在这个时期出现。
这些思想家的观点和学说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斗和割据造成了社会的混乱和动荡。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新的社会制度和观念开始出现。
例如,封建制度的逐渐形成和确立,分封制度成为各个诸侯国的政治基础。
此外,土地私有制和奴隶制度的加强也是这个时期的显著社会变革。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标志着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深刻变革。
一百零九个诸侯国之间的政治争斗、文化发展和社会变革,共同塑造了这个时代的特殊面貌。
尽管这段历史充满了战乱和动荡,但正是在这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和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铭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从中汲取智慧,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春秋时期中国历史上的诸侯争霸

春秋时期中国历史上的诸侯争霸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充满战争与变革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各个地方的诸侯争霸成为主要的政治风潮,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春秋时期中国历史上的诸侯争霸。
一、政治风云在春秋时期,中国大陆分裂成了多个小国,由各个地方的诸侯所统治。
这些诸侯国在政权稳定之后,开始相互争夺地盘、争夺权力,希望能够成为霸主,统一整个中国。
著名的战国时期,正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争霸的结果之一。
其中,齐、楚、魏、韩、赵等国家成为中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诸侯国。
二、军事变幻春秋时期,由于诸侯国争霸,军事力量成为诸侯争夺的关键。
各个诸侯国纷纷壮大自己的军队,争夺资源和领土。
军事技术与战略的进步也使得战争更加复杂和残酷。
齐国丹阳之战、宋国之乱、楚国与晋国的战争等,都是春秋时期军事变幻的典型例子。
这些战争除了为诸侯争霸带来了巨大动荡,也推动了兵器的发展和战争思想的进步。
三、经济繁荣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使得经济繁荣成为各国争夺的目标之一。
为了支撑庞大的军备和政治体系,各个诸侯国推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包括加强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货币流通等。
同时,随着国家的分裂和争战,商业活动也日益繁荣。
著名的“曾子贾谊”,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商业人物之一。
他以商业交往和贸易活动,达到了经济繁荣的目的。
四、文化传承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不仅带来了政治与军事的变动,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各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文化和思想体系。
例如,鲁国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后来的政治和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楚国的楚辞和韩国的散文等文化作品,也早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名著。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为中国历史上的儒家学说和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综上所述,春秋时期中国历史上的诸侯争霸真是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综合产物。
它推动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进程,形成了中国历史的重要篇章。
同时,我们也应当反思诸侯争霸给中国大陆带来的血腥和苦难,以及努力追寻和平与稳定的发展道路。
春秋战国一百个诸侯国的介绍

春秋战国一百个诸侯国的介绍你知道春秋战国吗,那个充满战乱与沙场的年代,多少热血男儿向往的地方。
那你了解春秋战国的诸侯国吗?下面是店铺分享的春秋战国一百个诸侯国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春秋战国一百个诸侯国的介绍秦国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秦人是华夏族的一支,传说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封在秦。
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
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
雍城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
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在当时属于中国的部分。
直到战国初期,秦还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也许正因为它地处边缘,因此一直没有受到他国的重视。
在春秋时代它是个不显眼的国家。
就科学技术,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
这个形势一直到前361年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
从此秦国开始强大。
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
前316年秦灭蜀,自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
前237年嬴政登基,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
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
齐国夏商时期,淄博地区先后出现了夏商王朝的属国爽鸠、季、适伯陵、薄姑等古国。
西周建立后,功臣姜尚被封为齐侯,都营丘,建齐国。
淄博由此成为齐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经西周、春秋、战国,长达800余年。
前221年灭于秦国。
晋国晋国,周代诸侯国名,原名唐。
在今山西省南部。
到前403年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三家自立为诸侯,晋国被分裂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家。
晋国国都为唐(今山西翼城),晋献公迁都绛(今山西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
西周初,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西),为当时重要封国之一。
叔虞子改称晋,后曾迁都于曲沃(今山西闻喜)、绛(即翼,今山西翼城)、新田(今山西侯马)等地。
西周末年,晋文侯拥戴平王东迁洛邑,杀死在西周故地自立的携王,为东周的缔造立下大功,受到平王奖赏。
春秋初,晋国内部出现公室与贵族争夺君位的长期斗争。
春秋战国诸侯国列表

春秋战国诸侯国列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诸侯国纷争不断。
本文将为您列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列表,并简要介绍每个诸侯国的历史背景和地位。
以下是春秋战国诸侯国列表:1. 齐国: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大强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齐国在鲁、燕等诸侯国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其国君被赋予“霸主”的称号。
齐桓公是齐国的一个重要君主,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使齐国实力大增,成为春秋时期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2. 晋国:晋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大国,分东晋和西晋两部分。
东晋位于今天的山西、河北等地,而西晋则位于今天的陕西、甘肃一带。
晋国在春秋时期是五个霸主国家之一,后期又分为晋韩、晋赵两个诸侯国。
3. 秦国: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但后来因秦始皇统一六国而成为中国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
秦国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其国君麾下有一支精锐的军队,被誉为“百万雄师”,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一股重要力量。
4. 魏国:魏国是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河南省一带。
魏国的国君曾担任过号令天下的霸主,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国家。
魏国后来分为魏、赵、韩等三个诸侯国。
5. 赵国:赵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大国,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一带。
赵国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国君赵武灵王曾在位期间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扩张,使得赵国一度成为中原地区的霸主。
6. 韩国:韩国是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一带。
韩国后来分为韩、魏两个诸侯国,韩国还曾与赵国、魏国合作,共同对抗秦国,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7. 魏国: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大国,位于今天的湖南、湖北一带。
楚国曾经是春秋时期东方化的代表,其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
楚国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但在与秦国的战争中最终失败。
8. 燕国:燕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一带。
燕国虽然地处边缘地区,但其国君通过灵活的外交手段和战争策略,使燕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和地位。
春秋时期一共有140多个诸侯国,分别是哪些?

春秋时期一共有140多个诸侯国,分别是哪些?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分争,此间全国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而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齐国、晋国、楚国、宋国、郑国、卫国、鲁国、吴国、越国、秦国等。
同时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也极为激烈,其中以楚国为最,大大小小国家共兼并45个,几乎占了春秋诸侯国的三分之一。
到战国时大大小小仅剩二十余个诸侯国了。
超弱小国(28国:名不见经传)倪国、逼国、莘国、箕国、岐国、骀国、大庭国、观国、姜国、瑕国、六国、丰国、柳国、微国、道国、有穷国、翨阳国、绚国、过国、泉国、佟国、六国、英国、蓐国、姒国、祝其国、鄟国(灭于鲁)、淳于国(灭于杞)弱小国(101国:国小地少)根牟国、毛国(灭于周)、祭国(灭于郑)、贾国(灭于晋)、极国(灭于鲁)、桐国(灭于楚)、邶国(灭于周)、荀国(灭于晋)、扈国、轸国(灭于楚)、鱿国(灭于楚)、鱼国(灭于楚)、萓国(灭于秦)、彭国(灭于周)、胡国(灭于楚)、邳国、任国、鄾国(灭于楚)、介国(灭于齐)、应国(灭于楚)、郐国(灭于郑)、亦郐国、古密国、夔国(灭于楚)、胙国、郇国(灭于晋)、费国(灭于齐)、黎国(灭于晋)、顿国(灭于楚)、雍国(灭于晋)、巢国(灭于楚)、滑国(灭于秦)、茅国(灭于邹)、焦国(灭于晋)、颛臾国、柏国(灭于楚)、牟国、赖国(灭于楚)、谷国(灭于楚)、凡国(灭于楚)、向国(灭于莒)、梁国(灭于秦)、郕国(灭于齐)、弦国(灭于楚)、郜国(灭于宋)、须句国、邿国(灭于鲁)、郧国(灭于楚)、皖国、邘国(灭于郑)、杨国(灭于晋)、缙国(灭于鲁)、井国、共国(灭于卫)、诸国、冀国(灭于虞)、苏国(灭于狄)、耿国(灭于晋)、肥国(灭于晋)、鄀国(灭于楚)、蓼国(灭于楚)、随国(灭于楚)、黄国(灭于楚)、刘国、唐国(灭于楚)、绞国(灭于楚)、罗国(灭于楚)、鄅国(灭于鲁)、毕国、炎国(灭于越)、钟吾国(灭于吴)、遂国(灭于齐)、宿国(灭于宋)、戴国(灭于郑)、葛国(灭于宋)、江国(灭于楚)、媵国(灭于越)、项国(灭于齐)、叶国、巩国、聂国、鄣国(灭于齐)、祝国(灭于齐)、刑国(灭于卫)、郤国(灭于晋)、息国(灭于楚)、谢国(灭于周)、权国(灭于巴)、霍国(灭于晋)、沈国(灭于蔡)、苪国(灭于晋)、蒋国(灭于楚)、郧国(灭于楚)、管国、谭国(灭于齐)、纪国(灭于齐)、舒国(灭于楚)、萧国(灭于楚)、莱国(灭于齐)、杞国(灭于楚)、州国、虞国(灭于晋)、鄫国(灭于莒)中等国(11国:稍微有点实力)代国、中山国、邓国(灭于楚)、申国(灭于楚)、薛国、曹国(灭于宋)、虢国(灭于郑)、许国(灭于楚)、吕国(灭于楚)、莒国(灭于楚)、邾国(灭于楚)二流强国(6国)卫国、陈国、巴国、雍国(灭于楚、秦、巴联军)、蔡国(灭于楚)、徐国(灭于吴)准一流强国(4国)郑国、宋国、鲁国、燕国、一流强国(6国)晋国、楚国、齐国、秦国、越国、吴国其中以晋国的霸业最强盛,也最持久,人才更是远远多于楚国楚国次之,霸业稍逊于晋国然后是齐国,齐桓公虽第一个称霸,但子孙似乎不怎么样,齐桓公之后,齐国霸业一落千丈,两百年内未曾有出彩之处。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局势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局势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在这个时期内,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格局不断变化,充满了战争、外交、联盟等复杂的局面。
本文将从政治局势方面进行解析。
一、春秋时期的政治局势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缓慢推进时期。
诸侯互相斗争,而周朝的国君实力逐渐衰弱。
各国相互间也不断结盟和分裂,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复杂的政治格局。
1. 春秋五霸时期在春秋时期的前期,出现了一些有名的诸侯国,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出现了五个霸主,分别是宋国的重耳、晋国的文公、鲁国的桓公、秦国的康公和楚国的穆王。
这些霸主通过不同的手段,将周边的一些小弱国归并到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内。
2. 齐国崛起的阶段在春秋战国时期中期,齐国逐渐壮大,开始朝着强大的国家发展。
其实力迅速增长,和邻近弱小国家建立联盟,加强自己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政治格局。
齐国之所以能够壮大,一方面是由于它强大的行政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它善于联合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3. 其他强国的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中期,除了齐国之外,还出现了其他一些强国,主要包括韩国、赵国、魏国和燕国。
这些国家都在不断壮大,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相对平衡的政治格局。
4. 国家的瓦解和变迁在春秋战国时期后期,各国之间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
齐国的经济状况下滑,魏国也因为内乱而弱化,而晋国和鲁国的政治和经济受到了其它国家的侵蚀。
这些弱点被周边的其他国家抓住,加剧了各国间的冲突和分裂,同时也加快了国家的瓦解。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非常复杂,各国采用了各种各样的体制。
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封建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官僚制度、平民制度等。
1. 封建制度春秋时期的中国,依然秉持着周代的封建制度,各个封建地主也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演变。
在这个时期,王权逐渐减弱,而地主和豪族势力则逐渐增强。
这种封建体制长期存在,直到中国改革开放中,才逐渐被淡化。
2. 君主专制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大部分的国家都采用了君主专制制度,所以国王在这个时代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
二、春秋战国:旧秩序的溶解与新秩序的孕育课件--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于北岸,楚军自南岸开
文”,各史籍皆“全票通过”,没有争议。秦、楚两国虽不被中原国家敬重,可秦 始渡河。宋襄公不顾大
穆公和楚庄王不论才干、功绩都十分显著,无法埋没,所以古史各籍也都基本认可;
臣子鱼的反对,坚持不
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不失为一时之雄,但问题是,勾践灭吴已然不能算是春秋争霸,
而是战国兼并,再加上“五霸”的提法,早在这二人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了,故实际 半渡而击,待到楚军全
贰: 春秋战国——旧秩序的溶解与新秩序的孕育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一、政治秩序的变化
1、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遭受冲击
(1)“春秋五霸”(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春秋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 效控制天下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 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成为霸。 此一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为后一阶段即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与秦的统 一战争做了先期准备。
一、政治秩序的变化
5、商鞅变法
(1)第一次变法:
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
(一)颁布并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轻罪用重刑; (二)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商鞅 (前390—前338)
(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
一、政治秩序的变化
3、社会结构的重组和上层文化的下行
失势后的贵族及其家人部属也同时失掉了社会地位与经济资源,而带着良好的贵族 文化规训沦为社会下层,并因此将原属于上层贵族垄断的文化教育资源带到平民阶层。
春秋战国历代诸侯列表

春秋战国历代诸侯列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国家分裂割据,各个诸侯国相互争霸,民族融合与文化繁荣并存。
本文将为大家列举春秋战国历代诸侯国的列表。
一、春秋时期1. 鲁国:鲁国位于今山东省东部,首都为齐鲁之地的齐鲁(今济南市)。
鲁国是五霸之一,其君主是孔子的故乡。
2. 晋国:晋国地处今天的山西、河北和陕西交界处,首都为中原地区的晋阳(今太原市)。
晋国是春秋时期的重要诸侯国。
3. 齐国:齐国位于今山东省中部,首都为齐鲁(今济南市)。
齐国在春秋时期曾经是五霸之一,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4. 楚国:楚国地处今天的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一带,首都为楚地(今湖北荆州市)。
楚国在春秋时期是六大诸侯国之一。
5. 郑国:郑国地处今河南省西部,首都为齐鲁(今济南市)。
郑国在春秋时期曾经是六大诸侯国之一。
6. 越国:越国位于今浙江省一带,首都为越地(今绍兴市)。
越国在春秋时期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
7. 吴国:吴国地处今江苏省一带,首都为吴地(今苏州市)。
吴国在春秋时期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国家。
8. 邹国:邹国位于今山东省中部,首都为鲁邹之地(今济南市)。
邹国是春秋时期重要的诸侯国之一。
二、战国时期1. 秦国:秦国位于今天的陕西省一带,首都为雍地(今陕西西安市)。
秦国是战国时期崛起的国家,最终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朝。
2. 赵国:赵国地处今天的河北省一带,首都为赵地(今天津市)。
赵国是战国时期较强的诸侯国之一。
3. 韩国:韩国地处今天的河南和山西交界处,首都为韩地(今洛阳市)。
韩国是战国时期较为强大的诸侯国之一。
4. 魏国:魏国地处今天的河北和山西交界处,首都为魏地(今安阳市)。
魏国在战国时期曾经是七雄之一。
5. 楚国:楚国地区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安徽一带,首都为楚地(今湖北荆州市)。
楚国在战国时期重新崛起,并成为七雄之一。
6. 齐国:齐国在战国时期的疆域与春秋时期相比有所减少,但依然拥有相当实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有哪些诸侯国]春秋战国政治:诸侯争霸战争破坏
了奴隶制的旧秩序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
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
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制度终于建立起来。
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成统一的核心力量。
权力关系
不应假设,那些在晚周行使政治权力或为自己购地的人一定是在周初曾经统治诸侯国或拥有地产的贵族的后裔。
相反,变化的动力在最高的政治阶层导致了越来越厉害的社会变动。
许多旧的贵族门第衰败或消失,而被一些出身微贱的人所代替,这些人血统上与最高层的家族没有直接关系。
这些青云直上的人大部分可能来自称为士的低层边缘的贵族;这些人有良好的出身,但没有贵族的爵位,他们充当武士、官吏、国家政府和贵族家庭的监管者,或者靠土地为生,有时他们自己也种地。
许绰云根据对春秋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516人及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713人所作的统计研究,发现后一个时期出身微贱的人的百分比两倍于前一个时期:春秋时期为26%,战国时期为55%。
约在最后一个世纪,社会出身不明的人的队伍由于平民出身的人(如商人)——他们的财富能使他们取得土地和权力——的加入而进一步扩大。
一个新的地主和官吏阶级以这种种方式,到战国后期已经形成,
它是整个中华帝国史中一直作为统治精英的学者——绅士阶级的鼻祖。
作为对公元前221年之前的先秦史有意义的认识理解,从广义上对周代(传统时期为公元前1122—前256年)出现的政治和社会形势进行了解。
在那个时代最后两三个世纪的动荡对汉民族许多形形色色的变化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
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
当周王室推翻商朝时(约在公元前1046年,而不是传统的公元前1122年),新统治者将征服的土地分封给王室成员、紧密盟友和原商朝统治者的后裔,以及一些获准保持原来土地的地方豪强。
这样,中华世界就被分成大批政治实体;据认为,在周代的春秋时期(公元前722—前481年)已有约170个政治实体。
当然,其中绝大部分是非常小的,它们在内部分成采邑,又被分给每个统治家族的亲戚或官员。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战争连绵不断,许多诸侯国被消灭,或者其面积大为缩小,所以当周代的下一个分期战国(公元前403—前221年)来临时,只剩下了七个大国。
七国中包括远处华夏大家庭极西端的秦,但不包括周王室本身。
当公元前770年一次夷狄的进攻迫使周王室放弃今西安(在陕西)附近的西都,而在今洛阳(河南)附近建立新都,也就是东部的都城重立王室(其疆域及重要性均远不如前)时,它已经丧失了一度行使的大部分政治权力。
这些诸侯国到了战国初期已经变成了完全独立的国家。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
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
鲁国朝王三次,聘周四次。
刑法
另一个重要的制度革新是采用成文的法典化法律。
这种法律日益代替了传统和主要是不成文的、但被默认的那些称之为“礼”(此字有不同的解释,如“传统习俗”、“礼貌行为的通例”、“礼仪仪式”等)的习惯行为的准则。
最早的一个确凿无疑的例子是公元前536年郑国把刑书刻在一套青铜鼎上。
在公元前513、501年及以后的年代,有的国家采取了类似的步骤;在秦国,法典化的主要工作是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孝公及其顾问商鞅时期进行的。
从”刑书”一词的字面看,这些法律主要是刑事性质的。
并非所有国家都颁布过这些法律,这些法律也不是同样地施行于各阶层的人民。
但是,它们的出现,与其他行政变化一起,在创建一个官僚帝国的逐渐加快的过程中是很重要的。
主张朝这个方向变革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后世称之为法家,而秦全心全意地采纳这些思想和方法的行动无疑是它能够从诸侯国向帝国发展的主要原因。
改革与变革
改革与争霸战争并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显著社会状况。
可以说,春秋每一位霸主的出现都是改革的结果,战国七雄之所以能并踞中华大地,也是不断革新的结果。
原因是,称霸战争需要以政治经济作为后盾,进行改革是迅速提升诸侯国实力的必要手段。
从春秋到战国,是
改革接着改革,战争连着战争,在改革中国家强盛,在战争中国力受创。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发展进步的。
赵武灵王在位时,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赵国因而得以强盛。
伴随着私田制和铁器的广泛运用,社会新兴阶层的崛起,战国时期的中国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上迎来变革的高峰。
由于郡县制度的加强,以获取土地、财富、人口的国家不断开展兼并战争,促使这个从春秋时期开始便战争不断的土地逐渐走向新的时代。
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
塑造了帝制中国的雏形。
地方行政
在周朝创立时的贵族成了世袭的统治家族的创始人,它们随着时间的消逝,日益脱离了周统治者的羁绊。
特别在公元前770年周被迫从西往东迁移后,它的统治者们终于被它以前的属国所漠视,甚至实际上被遗忘了。
因此,公元前256年秦最后灭周已不再有很大的政治意义。
在那个时候以前,原来受周朝领导的诸侯国早已发展成为不同程度地具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的独立国家了,但它们之间互设军事和关卡的壁垒,随时准备搞纵横捭阖,时而进行战争,时而议和。
同时,在各个国家内部,有几国政权日益集中,损害了臣属于它们的世袭的土地拥有者和官员的利益。
其主要方法是把国土组合成名为郡、县的新行政单位。
这类单位通常由该国中央政府任命和支付俸禄的郡守和县令分别管理,郡守和县令对中央政府负责;他们的职位一般也不是世袭的。
开始时这个制度可能是为管理新殖民的或从别国新夺取的土地而设置。
但是逐渐地,它可能终于用于国内封地拥有者的土地,他们的权力和财富因而受到了限制。
县是这两种单位中较早的一种,它最早出现于公元前688年的秦国。
但是有理由对这个时间提出疑问和认为这种行政实体实际上可能发端于南方的楚国,在那里县肯定在公元前598年被提到,可以想象,它可能早已存在了。
郡远比县晚,最早的材料提到它出现于公元前400年前后的魏国。
郡有军事渊源,这与县相比要明显得多,它使新获得的边境土地置于国家的中央控制之下;而在很多情况下,县似乎由世袭的地方行政长官控制。
在一开始,郡被认为不如县重要,因为它地处边陲;但果真如此的话,情况很快逆转。
县终于形成了从属于郡的一级行政单位。
到周的最后一个世纪,一个郡可以划分为一个到二十几个县。
郡县制对秦帝国和后世历史的重要意义将在下面讨论。
诸侯国
齐、晋、秦、陈、吴、楚、越、韩、赵、魏、宋、鲁、卫、郑、曹、钜、邾、杞、杨、蔡、剡、任、滕、费、倪、曾、缯、邳、巢、随、钟吾、刘、六、召、周、道、房、沈、申、苏、温、廖、舒、舒鸠、舒庸、舒廖、燕、南燕、许、徐、虞、虢、黎、无终、中山、安陵、邓、贾、邢、甘、荣、巴、蜀、单、州、胡、唐、赖、权、莱、逼阳、纪、遂、谭、代、黄、项、耿、霍、息、梁、芮、滑、薛、邿、章、顿、陆浑、肥、鼓、赤狄潞国、江、根牟、应、罗、樊、毛、程、宿、詹、焦、祝、吕、聂一百零五国。
另有义渠、大荔、孤竹、山戎。
共计一百零九国。
主要诸侯国资料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