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方式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时期的论文500字

春秋战国时期的论文500字

春秋战国时期的论文500字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多变的时代。

该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结束,共计550多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和发展。

一、政治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主要是以诸侯国为基础的分封制度。

除了周天子以外,各个诸侯国拥有相对独立的政治权力。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国之间的争斗也日益激烈。

其中,春秋时期的三家诸侯国齐、晋、楚成为当时最有实力的三个国家。

二、军事篇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格局也呈现出多变的特点。

在春秋时期,战争相对较少,主要形式是小规模的部落间冲突。

而到了战国时期,各国间的争斗加剧,大规模战争频繁发生。

这个时期的战争不仅仅是部落间的争斗,更是以国家之间的对抗为主。

三、文化篇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

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重要的文化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墨子、老子等。

他们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时候,各个学派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

四、经济篇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由于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的不同,各个诸侯国的经济状况也有所差异。

在战国时期,冶铁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也加强了战争力量的提升。

五、外交篇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关系也非常复杂。

各个诸侯国之间通过联姻、贸易等方式进行外交交流,并通过早期的盟约制度来维护彼此的利益。

然而,由于战国的剧烈变动和各国之间利益的冲突,外交关系也往往是动荡和不稳定的。

六、结语总而言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和多彩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和外交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和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过程和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与兵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与兵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与兵法在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是常态,各国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土、扩张势力、谋求利益等目的,不断进行着战争。

这个时期的军事思想与兵法,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兵法的发展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背景与特点春秋战国时期,以兵为王,军队越来越成为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

这个时期的战争往往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不高,讲究机动性、策略性和灵活性。

因此,这个时期的兵法强调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进为守、以假而动、以攻为守等战略。

同时也注重人才培养,提高战斗力,发展军事科学技术以及完善军事组织。

二、各国兵法特点1.齐国的「厚德」思想齐国的兵法特点是「厚德」思想,即以德行为先,军队必须以道德水平和精神面貌来对敌作战,倡导战争是爱国hero之事情。

同时,齐国鼓励壮士痛打无胆之徒,提倡以强硬的态度来对待敌人,以保卫齐国的利益。

《韩非子》中说了齐国方法是发扬道德的光大。

2.楚国的「奇策」思想楚国兵法特点是「奇策」思想,即在战争中发挥巧妙的战术技巧,通过奇袭、奇兵、奇机、奇诈等方法,以次克上,以弱胜强。

这种兵法注重创造性的思维和军事策略,鼓励将军要敢于出奇制胜,善于求变。

楚国《楚辞》中有许多关于这种思想的作品。

3.秦国的「离间」思想秦国兵法特点是「离间」思想,即以分化瓦解敌方联盟,劳燕分飞等手段,打击敌人,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秦国兵法注重战略上的分析和对敌方的研究,强调必须依靠情报和军事间谍,进行攻心为上的战争,避免与敌人正面交锋。

秦国也注重了培养军事人才的工作,尤其是弓箭手的实战水平。

三、各国兵家代表及其著作1.鲁国孔子的《兵法》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优秀的教育家、道德家、政治家和大师级的军事 strategeante家。

在《兵法》中,孔子提出了许多关于战争的思想,包括强调士兵的职业道德、推崇科学技术、注重领导人才以及强调命令与执行的一致性等。

2.齐国孟子的《公孙丑》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策略与战术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策略与战术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策略与战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战争时期。

这一时期,各个诸侯国相互争夺地盘,频繁发生战争,并且出现了众多具有代表性的军事家。

在这个时期,战争策略与战术发展迅速,各个国家为了争夺利益,纷纷探索出适应当时形势的作战方式。

本文将从战争策略与战术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战争策略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国家主要采取了分封制度和连横外交策略。

分封制度是指君主将自己的亲信分封到各个地方,以巩固自己的势力。

这样一来,各个地方国家变得相对独立,自主性增加,能够更好地保卫自己的利益。

而连横外交策略则是指各个国家之间通过亲戚联姻、结盟等方式形成利益共同体,强化自己的实力。

这种策略使各个国家相互依存,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从而维持了一定的稳定。

战术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方式较为灵活多样。

战争中的指挥官们注重兵力策略和地理优势。

他们注重组织军事力量,充分利用该地区的地势条件进行布阵,并选择有利时机对敌方展开进攻。

同时,他们也善于利用情报和间谍,掌握对方的情况,以军事上的智谋来取胜。

除此之外,春秋战国时期的指挥官们还善于运用兵种配合,包括弓骑兵、战车和步兵等,在战争中协同作战,创造了多样而有效的战术。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也善于运用心理战术。

他们明白士兵士气的重要性,通过激励、威慑等手段,调动起士兵们的斗志,提高作战效果。

同时,他们也注重利用外交手段与敌对势力联络,削弱敌方的士气,进一步减少阻力。

总的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策略与战术在不同方面展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

分封制度和连横外交策略使各个国家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避免了大规模战争的频繁发生。

战术方面,战争指挥官们通过布阵、情报、兵种配合等手段,发挥了极大的战斗效果。

同时,心理战术的运用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策略与战术不仅对于那个时期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战争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基础。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策略与战术,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战争背后的逻辑与原则提供帮助。

春秋战国的纷争

春秋战国的纷争

1.春秋是掠夺战争,战国是兼并战争2.战国比春秋残酷,如长平之战3.兼并战争更加促进民族自然融合,是进步的历史现象,说明统一是趋势。

4.春秋无义战,是非正义的。

战国有两点:是诸侯为了自己私人的利益,不顾人民群众的苦难进行战争,所以是非正义的。

是为了中国的统一,使历史车轮发展的方向有利于全中国,所以是正议的。

1.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1)性质:奴隶主为取得诸侯国的控制权和争夺土地、人口而进行的战争,是奴隶主的掠夺战争。

(2)意义:①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②对于结束分裂割据状态,实现区域统一有积极作用;③对于阻止夷狄等游牧民族的入侵,保护华夏进步文化,增强各族间的融合有一定的作用;④争霸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霸主都曾进行过改革以增强国力,其统治下的社会环境相对安定,使经济得以发展;⑤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阶级实力的增长,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⑥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交替,促进了奴隶制度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产生。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中国奴隶制瓦解的反映,也为社会的进步,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制度的产生,民族融合的加强等创造了条件。

2. 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1)性质:开始具有兼并战争的性质,以后逐渐转化为封建的统一战争。

(2)意义:①进一步加强了统一趋势;②是人民遭受了更深重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③各国国君为了争霸,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改革政治,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改革运动的兴起。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

时间:公元前262年参战方:秦国赵国结果:秦胜赵败参战方兵力:秦国百万以上赵军45万人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⑴齐在山东,得渔盐之利,富庶,为东方大国。

⑵齐桓公善于用人,任管仲为相。

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齐国实现国富兵强。

⑶齐桓公依仗实力,有管仲谋略“尊王攘夷”,发展齐国势力。

(东周初年,王室衰微,但天子以“天下共主”的名义,仍具有号召力。

因此,一些强大的诸侯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装备与战争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装备与战争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装备与战争方式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风云变幻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各国相争,军备竞赛,因此军事装备和战争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装备。

在这个时期,随着战争的频繁发生,军事装备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兵器的改进和发展。

在此之前,主要的近战兵器是青铜兵器,如剑、戟、戈等。

但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冶铁术的发展,铁器的应用逐渐普及,使得兵器的质量和硬度大大提高。

新兵器如戈矛、利斧、钩爪等,不仅造型独特,而且杀伤力更强,可以有效地突破和破坏敌人的装备和阵线。

此外,还出现了新型的防御装备,如铁盾和盔甲,为士兵提供了更好的保护。

除了兵器的改进,军事装备中的战车也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

在春秋战国时期,战车成为战场上的重要装备。

它不仅能够提供机动性和突击力,还能够发挥威慑作用。

战车通常由马匹拖动,上面配备有弓箭手和长矛手。

这种组合可以在战斗中发挥出很大的威力。

战车的创新之处在于,它的建造更加精良,材料更加坚固,驾驶和操纵也更加灵活。

这使得战车成为军队的主要力量之一。

然而,军事装备的改进并不仅仅限于武器和战车。

在春秋战国时期,军事战术和组织也得到了革命性的变革。

传统的战争方式主要是以城市和堡垒的攻坚战为主,强调城墙的厚实和封闭,但这种方式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被射击战取代。

射击战将弓箭、弩和投石器等兵器的使用发挥到了极致,这使得战争变得更加灵活和迅猛。

在战争战术上,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行军抢地、奇袭和游击战等新战术。

这些战术的出现,使得战争由原来的直接对抗转变为巧妙的策略和计谋的较量。

除了战术的改变,战争的组织和指挥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开始形成完善的军队制度。

军队分为步兵、骑兵、战车等不同兵种,每个兵种都有专门的指挥官和组织结构。

通过严格的训练和严明的纪律,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此外,各国还开始聘请兵器制作师、战争策略家和统领将领等专业人才,为军队的战斗力和战争的胜利提供支持。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大地上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革。

其中之一就是军事变革。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变革中,有一些重要的因素,让中国的战争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 机动性的提高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战争方式主要靠地方上的义军。

这些义军的特点是地方性、人口少、战斗力较弱、对主力军的配合较差。

为了提高军队的机动能力,秦始皇、荆轲、白起等人提出了“三军并进”的战术。

该战术要求三个部队分别从不同的方向进攻,形成三个矛头,将敌人的力量分散,使敌人不敢轻举妄动。

这种战略提高了军队的机动性,有利于在战争中获得胜利。

2. 火器的广泛使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提高战斗力,开始广泛使用火器。

这些火器包括弓箭、弩、投石车、箭矢车、木制战车等。

其中,以弓箭和弩为代表的长兵器,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武器。

在战争中,弓箭和弩的射程可以超过300米,威力极大,能够有效地压制敌方火器的使用。

在战争中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些武器,发挥战斗力的最大化,就成为军事领袖的首要任务。

3. 骑兵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国的国力增强,骑兵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骑战中,骑兵具有机动性强、攻击范围广、突袭能力大的优势。

在春秋、战国时期,方士向军队方面提供的武器中,重要的一个武器就是马战起银枪。

一枪乘二,运用于骑兵之上,极大地提升了中国骑兵的战斗能力。

4. 战争策略的改变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的不断破败,国家间的战争策略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个时期,一些领袖开始注重智谋且实力攻守兼备,例如出奇制胜、兵不厌诈、节节制敌等,这奠定了战争理论变革的基础,许多成功的战役十分具有代表性。

从以上四种因素中不难看出,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变革中,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因素,包括机动性的提高、火器的广泛使用、骑兵的兴起以及战争策略的改变。

这些因素的出现,推动了中国军事战略的变化,并最终产生了秦朝短暂而辉煌的统一与征服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战争策略与战术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战争策略与战术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战争策略与战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百家争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国为了争夺领土、实现权力扩张,纷纷采取了各种战争策略与战术。

本文将从多个层面探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战争策略与战术,展现其丰富多样的形式与精湛的战斗技巧。

一、政治策略中的战争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明确了自己的战争目标,并通过政治手段实现这些目标。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楚国的“一分为三”策略,即通过与秦、魏两国勾结,利用其与晋国的敌对关系,以分化并削弱晋国势力,最终夺取其领土。

二、外交策略中的战争在外交策略中,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采取了巧妙的手段来实施战争。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联盟与合纵连横。

联盟可以使各国实现共同利益,提高战斗力;而合纵连横则是通过各种外交手段来迫使敌对势力内部产生矛盾,以达到分化与削弱对手的目的。

三、兵力部署与战术运用在兵力部署与战术运用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也有很多精彩的表现。

首先是在兵力调度上,各国注重合理分配兵力,通过精确的计划和灵活的调动来应对战局变化。

其次,各国还发展了许多独特的战斗技巧,如齐国的“空城计”和赵国的“反间计”等,这些策略非常巧妙地利用了心理战术与战争规律。

四、长期战争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除了短期的冲突,更常见的是持久战争。

长期战争的发生使得各国更加注重军队的管理与士兵的训练。

各国通过改良装备、提升士兵素质等手段,增强自身的战斗力。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期战争也促进了战争经济的发展,各国发展冶铁业、农业、商业等,以满足战争需要。

总结起来,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战争策略与战术丰富多样,可谓博大精深。

除了政治策略和外交手段的运用,兵力部署与战术运用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在战争中展现智慧与技巧的重要方面。

长期战争的特点也使得各国更加注重军队建设与战争经济的发展。

这些策略与战术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的战争用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与战争

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与战争

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与战争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不断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频繁发生,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兵器和战争方式。

本文将从兵器和战争两个方面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一、兵器1. 长矛长矛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武器之一。

长矛通常有三到六米长,可以作为攻击和防御武器。

在战斗中,士兵们会用长矛刺向敌人,利用其几近无法抵挡的威力来攻击敌人。

同时,士兵们也会使用长矛来防御敌人的攻击。

2. 剑剑是春秋战国时期非常重要的兵器之一。

在战斗中,士兵们可以用剑来砍向敌人,或者用剑来进行刺杀。

剑的长度一般在一米左右,非常适合近战作战。

同时,剑也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宫廷礼器,象征着统治者的权威和威力。

3. 弓箭弓箭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远程武器。

弓箭的优势在于可以在较远距离上攻击敌人,避免近距离作战造成的损失。

弓箭一般由弓身和箭组成,弓身长度一般在一米左右。

弓身通常是由竹木等材料制成,箭的杆是竹子,箭头则是铁制的。

4. 盾牌盾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防御武器。

盾牌一般由木材等材料制成,大小不一,通常用于抵御敌人的矛戟攻击。

士兵们在战斗中可以用盾牌来保护自己免受攻击,同时也可以利用盾牌反击敌人的攻击。

二、战争1. 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呈现出几个特点。

首先,这个时期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往往涉及到多个国家的军队。

其次,战争的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有的战争持续了数十年之久。

最后,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包括陆战、水战、山地战等等。

2. 战争策略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在战争中采用了不同的战争策略。

其中,最重要的战争策略是间谍活动。

各个国家都派遣间谍渗透到敌方军队中,获取敌方的情报。

这些情报包括敌方的军队构成、兵器情况、阵型设计等等,为自己国家的作战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同时,各个国家也采取了其他的战争策略,比如夜袭、伏击等。

3. 战争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个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促进了兵器和战争理论的发展,为以后的战争打下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方式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战乱频仍。

这一时期的战争方式主要有车战,徒兵、骑兵的野战和包围战,舟师的水战以及水攻、火攻、穴攻、动物助战等。

各国为了兼并他国或者自保,无不力求实现富国强兵,加之冶铁技术的发展和铁农具普遍使用,促进了生产力提高,从而引起军事装备、军事思想、战争方式诸方面的重大变化。

关键词:春秋战国;战争方式;战争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逐鹿中原,战乱不休。

据统计,春秋时期的战争就达395次,战国时期也有230次之多[1]65。

如此频繁的战争,加之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促使战争方式不断变化和发展。

本文试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方式及其演变加以探究,希望方家指正。

一、基本作战方式春秋时期,军队数量较少,军事行动范围比较狭小,以车阵的冲击战为主,短时间内即可决出胜负。

战国时期,由于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加之科技进步和农民成为士兵的主要来源,军队数量猛增,军事行动范围扩大。

从而,战争方式由春秋时期的车阵作战转变为战国时期徒兵、骑兵的野战和包围战了,战争也具有了运动性和持久性[2]291。

1.车战车战出现于夏代,春秋时期达到鼎盛,但仍是车步合编,以“乘”为基本建制单位。

“阵而后战”是车战时代主要作战方式。

列阵时根据地形确定战斗队形,“险野,人为主;易野,车为主。

”[3]779即地形险阻时徒兵在前,战车在后;地形平坦,则相反。

作战时,双方相向运动,进入弓箭射程后,开始对射。

当“车错毂”时,短兵相接。

双方利用戈、戟、矛等武器相互砍杀,以盾牌进行防护,展开肉搏。

“古者战陈,士卒必与车乘相丽。

”[4]1375即古代作战,徒兵与战车混编,战车在进攻时冲破敌阵,徒兵扩大战果。

2.徒兵作战方式随着战场深入山地和湖沼地带,战车失去用武之地。

于是徒兵逐渐取代车兵,战国时期升为主要兵种。

杨宽认为,战国时代的战争,从各次战役看来,的确不外乎野战和包围战[2]289。

但就具体战斗而言,却有多种作战手段,如迂回包抄、奇袭、伏击、伪装、诱敌等。

两军对阵,相互冲杀,是徒兵野战的主要手段。

春秋末期开始,战争运动性大大增强,持续时间延长。

柏举之战后, 吴军长驱千里,攻入楚国郢都。

迂回包抄也是徒兵常用手段之一,长平之战,“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5]2334。

徒兵不仅进行野战,还是城垒攻守战的主力。

攻城方法,一般采取长期围困,实施强攻。

具体有三:一是攻打城门,利用冲车等撞破城门,冲入城中。

但上有矢石,下有陷阱,攻城将士往往伤亡惨重,城濮之战,“晋侯围曹,门焉,多死。

”二是筑堙,即在城外积土成山,用于观察城内情况和掩护部队登城。

士兵利用铁锨等挖土作业,使用修橹、■■掩护。

三是蚁附,即士兵利用钩援、云梯等装备像蚂蚁一样攀爬城墙。

此外,还有奇袭,《左传·僖公五年》载:“师还,馆于虞。

遂袭虞,灭之。

”即趁虞国不备,晋军回师途中攻破虞国国都。

3.骑兵作战方式《韩非子·十过》载春秋时期秦国已用骑兵[6]200,但骑兵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是在战国时期。

“骑者,军之伺候也,所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也。

”[7]440可见,这一时期骑兵仍没有成为战场主力,骑兵、徒兵与车兵常常协同作战,赵将李牧“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5]2450。

战国时期,鞍具不健全,没有高桥鞍和马镫,对马上格斗十分不利,所以当时骑兵主要武器为弓弩,作战以骑射为主,少数使用直刺兵器如矛、戟和单手砍劈的短兵器如剑、短刀等作战。

《六韬·犬韬·战骑》也提到了骑兵的作战方法[7]445。

4.舟师作战方式春秋时期,河流密布的吴、越、楚等国,在争霸战争利益驱动和造船技术促进下,纷纷组建舟师,水战出现。

鲁襄公二十四年,“夏,楚子为舟师以伐吴”[8]1090。

当时的战船有大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船[9]3413,船上一般装备有长钩矛、长斧、弓弩、戈、戟以及短剑等兵器,有甲、兜鍪等装备[9]1450。

作战时,先用弓弩,再用长柄兵器进行接舷格斗,最后登上敌船,展开肉搏;有时亦用突冒撞击敌船。

战争中还用钩强,公输子“作为钩强之备,退者钩之,进者强之”,孙诒让认为‘强’字当作‘拒’[10]480,可见“钩”和“强”是依据水流方向而发明的一种水战战具。

二、辅助作战方式“兵者,诡道也。

”为夺取战争胜利,除基本战争方式外,还有许多利用外界条件辅助作战的战争方式。

1.水攻人类很早就认识水性,不仅利用水来生存,也运用水于战争。

水攻是春秋战国时期常用的辅助作战方式。

大体有三种形式:一是利用堤防淹杀敌人;二是筑堰开渠,决水或引水浸灌城池;三是利用河流半渡而击[11]。

水攻的进行,需要有相应的战具和器具,除开渠筑堤用的铁锨、铁镐等工具外,还使用水平、度杆、照版、测瓦、表等测量仪器。

2.火攻火作为一种武器应用于战斗,就是火攻。

春秋初期,被认为是不仁之举的火攻使用较少;战国时期,以火助战普遍使用。

这一时期,主要使用薪柴膏油作燃料,发火方式有三:一是近距离时采用人工点火。

如公元前685年,楚国对郑国实施火攻[12]229-230。

二是距离较远时以火箭纵火。

主要用于攻打城门或焚烧敌人营帐。

三是使用“火兽”进攻敌人。

如即墨之战中的“火牛阵”。

孙武提出火攻五大目标,即人、积、辎、库、队;火攻方法是里应外合[13]94;火攻实施前,要观察天象,确定发火时机[13]93。

3.动物助战动物不仅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还用于军事。

春秋战国时期,即有利用动物与火攻相结合打败敌人的著名战例。

吴楚柏举之战中楚国使用燧象,反败为胜,“针尹固与王同舟,王使执燧象以奔吴师。

”[8]1545尾巴系上火燧的大象,被驱赶冲向敌阵,敌军落荒而逃。

《史记·田单列传》载齐将田单反攻燕军之战[5]2455,也是火攻与动物助战相结合的战法。

除燧象、火牛之外,“马假虎威”也可看作动物助战的一种方式。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胥臣蒙马以虎皮……楚右师溃。

”[8]461战马不知真假,见大队“猛虎”扑来,吓得浑身战栗,马失前蹄,士兵亦慌乱溃逃。

4.穴攻春秋战国时期,城墙依然采用夯土技术筑成。

铁工具的使用及先进攻城战具的发明,穴攻成为攻城的重要作战方式。

穴攻方法有二:一是在城墙上挖洞;二是挖地道。

士兵带着铁锹、铁铲等专用工具,躲在■里,接近城墙后开始挖洞;或者直接在城外挖地道。

前者是破坏城墙,在城墙地基下挖掘足够大的空间,并以木板支撑,然后放火焚烧支架,城墙坍塌后,部队趁机攻城;后者是直接挖一条通向城内的地道,部队从地下突破城防。

防御穴攻的方法,首先利用瓮听、瓦窦寻找敌人挖穴之处;其次,以冶铁鼓风设备为武器,通过敌人挖掘的地道将烟吹向敌人;再次,与敌相遇穴中,要“圉而毋逐,且战北”,诱敌深入,而后歼敌[14]666-668。

三、导致战争方式变化的因素战争方式变化并非单纯的军事因素所致,而是有着经济、政治、思想等多方面原因。

下面略述春秋战国时期导致战争方式变化的因素。

1.社会变革与社会结构重构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生产关系在奴隶社会母胎内逐渐生长和成熟,各国相继变法改革,地主和自耕农出现。

赋税制度变革以及郡县征兵制和常备兵制度的建立,导致士兵主要成分由贵族及其“私属”和“国人”改变为农民[2]285,兵额大增,战争改为以徒兵为主力,骑兵、车兵为辅,常采用野战、包围战方式,战争具有运动性、持久性。

2.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提高春秋时期兵器是铜制的,战国时期青铜兵器进一步发展,同时出现了锋利的铁兵器和先进的攻城器械,从而引起系列变化:春秋末期“攻城为下”转变为战国时期城市为主要争夺目标;铁工具广泛使用,开渠筑堤可大规模进行,从而导致水攻、穴攻广泛运用于战争。

3.战争思想的变化春秋初期受西周礼影响,战争情况是“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15]96。

春秋末期,守战争礼反而常吃败仗,迫使各国摒弃战争礼。

《淮南子》曰:“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

于古为义,于今为笑。

”[16]1359战争观转变导致战争方式变化:《孙子兵法·军争篇》确立“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的基本原则;孙膑提出“必攻不守”;持久战和歼灭战思想都已萌芽。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思想在战争实践中不断发展,多种作战手段出现,如远程奔袭、迂回包抄、歼灭战、伏击战等。

只要能打败敌人,各种手段都可以运用。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战争方式变化与其所处的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社会大背景有密切联系。

这一变化使战争变得更加残酷,同时也极大丰富了战争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1]《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历代战争年表[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2]杨宽.战国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3]赵伯雄.周礼注疏[G]//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6]陈奇猷.韩非子集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7]《<武经七书>鉴赏》编委会.《武经七书》鉴赏[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9]李■,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10]孙诒让.墨子间诂[A].孙启治,点校.新编诸子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2001.[11]崔向东.论春秋战国时期的水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2]赵守正.管子注译[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13]骈宇骞,王建宇,牟虹,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6.[14]周才珠,齐瑞端.墨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15]浦卫忠.春秋公羊传注疏[G]//李学勤.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6]张双棣.淮南子校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