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的重要战役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的重要战役

春秋战国的重要战役

春秋战国的重要战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各诸侯国为争夺霸权展开了许多精彩的战役。

本文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几场重要的战役,其中包括楚国与吴国的合作、齐国与韩国的联盟、秦国与赵国的较量以及赵国与燕国的对抗。

一、楚吴联军围攻齐国(公元前506年)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与吴国合作,共同围攻齐国的一场重要战役。

楚国和吴国在该战役中派出大量兵力共同进攻齐国,最终攻克了齐国的都城临淄,并使齐国的势力大幅削弱。

二、齐韩联盟战胜鲁国(公元前341年)这场战役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与韩国联盟,联手对抗鲁国的一次成功战役。

齐国和韩国的联盟军队通过巧妙的战术和策略,成功击败了鲁国的军队,使得鲁国在地区霸主的争夺中处于劣势。

三、秦破趙赵与秦的较量(公元前260年)这场战役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次重要交战。

秦国派遣大军攻打赵国,双方展开了多次激烈的战斗,最终秦国成功攻克了赵国的都城邯郸,使得赵国的势力受到严重削弱。

四、赵燕之战(公元前295年)这场战役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与燕国之间的一次重要对抗。

赵国与燕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双方均有胜负,最终赵国凭借出色的军事指挥和战术,击败了燕国,从而稳定了边境,巩固了赵国的势力。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是充满着战火和动荡的时期,其中的许多战役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吴联军围攻齐国、齐韩联盟战胜鲁国、秦破赵与秦的较量以及赵燕之战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战役,它们在历史上具有许多积极的意义,对于后来的政权更迭和国家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战役也展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的复杂关系和残酷的战争环境,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提供了重要参考。

春秋时期的重要战役是什么

春秋时期的重要战役是什么

春秋时期的重要战役是什么春秋时期的重要战役长勺之战,前684年,齐桓公为巩固地位的攻鲁战争。

鲁国胜利。

泓水之战,前638年,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之战。

宋国大败,从此一蹶不振。

楚国势力进一步向中原扩展。

城濮之战,前632年,晋楚争霸中原的决定性战争。

晋文公因此役成为春秋一霸。

崤之战,前627年,晋襄公全歼秦军之战。

伏击歼灭战,晋胜。

邲之战,前597年,晋楚争霸中原之战。

楚庄王因此役成为春秋一霸。

春秋五霸简介齐国最早称霸的是齐桓公。

齐是太公吕尚的封国,其历代君主致力于整顿政治,发挥滨海鱼盐的优势,提倡家庭纺织业,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使其国力逐渐发展起来。

齐桓公(前685-前643在位)继位后,以管仲为相,整顿国政,废除公田制,按土地的肥瘠,确定赋税,设盐、铁官和铸钱,增加财政收入,寓兵于农,将基层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合为一体,增加了兵源和作战能力,迅速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国家。

然后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多次大会诸侯,帮助或干涉其它国家,抗击夷狄的侵扰,终于在周僖王三年(前679)成为霸主。

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齐桓公带领八个诸侯国的联军,以优势兵力迫使楚国服从他,订立了召陵(今河南偃城)之盟,其霸业发展到顶峰。

楚国齐桓公死后,齐国出现争夺君权的内乱,力量削弱。

楚国乘机发展势力,先后灭了它北边的几个小国,重新把矛头指向中原。

宋襄公(前650-前637在位)以抵制楚人北侵为号召,企图充当中原的霸主。

但无论从国力和业绩看,宋襄公都够不上称霸。

周襄王十五年(前638),楚宋两国的军队在泓水相遇,宋军大败,连宋襄公都被射伤了腿,不久死去。

晋国正当楚国称雄中原的时候,西部的晋国发展了起来。

晋文公重耳(前636-前628在位)曾因「骊姬之乱」,在外流亡十九年,饱尝艰辛。

即君位后,他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国,在诸侯中威信很高。

周襄王二十年(前633),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

春秋战国的著名战役

春秋战国的著名战役

春秋战国的著名战役1.长勺之战长勺之战是发生在春秋时期齐、鲁之间的一场战争。

公元前684年,即位不久的齐桓公,急于建立威信,冒然发兵攻打鲁国,企图一举征服鲁国。

面对齐国的军事进攻,鲁庄公迅速动员,决心抵抗,而深具谋略的鲁国平民曹刿自告奋勇,请随庄公出战。

在出征前,他询问庄公将依靠什么同齐国作战?庄公说,对于衣物食品之类的东西总是分赐给群臣,不敢独自享用。

曹刿指出,这只是小恩小惠,不能施及全国。

鲁庄公又说,自己对神明很虔敬,祭祀神明的祭品从不敢虚报。

但曹刿认为,对神守点小信,未必能真感动神明。

鲁庄公想了一下又说道,自己对待民间的大小狱讼,虽然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是必定合情合理地予以处理。

曹刿这时才说,这样我们可以和齐国打仗了。

两军相对长勺,鲁庄公欲进攻,被曹劝止,曹刿在齐军三次擂鼓冲锋之后才擂鼓命令鲁军出击,一举将齐军击溃,庄公欲急于追击,曹刿说不可,在下车察看了齐军车辙痕迹又登车眺望齐军旌旗之后,才建议庄公追击。

胜利之后鲁庄公问曹刿胜负的原因。

曹刿说:作战全凭勇气,一鼓而作气,再次击鼓则勇气衰退,三次击鼓勇气就没有了。

敌三鼓气竭,而我初鼓气盛,所以能战胜敌人。

至于追击,曹刿则说: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意图,怕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长勺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早期的一场经典战役,虽然没有武王伐纣的气势,也没有宣王南征的规模,是一次诸侯之间规模不大的战争。

但它却在政略、战略和策略上体现了古代一些可贵的军事辨证思想,给人以启迪。

2.城濮之战城濮之战是发生在春秋时期中原的晋国和南方的楚国的一场战争。

城濮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详细记载的战例,也是诱敌深入战术的典X。

这场战争奠定了晋国中原霸主的地位,扼制了楚国的北进势头。

早年晋文公重耳曾流亡楚国,受到过楚王的盛情款待,楚王问他:将来你要是当上了晋国国君之后会怎么回报我?晋文公回答:如果将来哪天我们两国的军队要是相遇,定当退避三舍。

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战役

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战役

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战役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西周的一个时期。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战役,希望能帮到你。

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战役分界线: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

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

关于春秋战国断代,历来说法不一:或以《春秋》绝笔之年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为春秋下限;或以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为战国始年,或以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年)。

根据《历代战争年表》(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统计,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是整个人类古典战争中最集中、最多发的一个时代。

整个春秋时代有记载的战争395次。

254年的战国时代,有记载的战争达230次。

秦帝国兴亡沉浮的五百多年(从秦立诸侯国到帝国二世灭亡,公元前771年,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前207年秦国灭亡,56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奔放、充满活力的大黄金时代。

用那个时候的话说,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化时代。

用历史主义的话说,那是一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兴亡,从而在总体上大转型的时代。

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的转型,隶农贵族经济向自由农地主经济的转型,联邦制国体向**统治国体的转型,使中华民族在那个时代达到了农业文明的极致状态。

春秋战国孕育出的时代精神是强力竞争,强势生存。

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

所谓大争,就是争得全面,争得彻底,争得漫长,争得残酷无情。

春秋三百年左右的纷争组合,就像春水化开了河冰,打碎了古典联邦王国时代的窒息封闭,铁器出现、商业活跃、井田制动摇、天子权威削弱、新兴地主与士人阶层涌现,整个社会的生命状态**活跃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春秋战国时期,七国纷争爆发了许多著名的战役,下面为大家整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战役:邯郸之战中国战国后期,赵联合魏、楚军在赵都邯郸(今属河北)大败秦军的一次防御战。

长平之战赵国大败,秦上白起欲乘胜直捣赵都邯郸,赵孝成王许割六城与秦议和。

赵国利用战争间隙,厉兵秣马,重整军备,结好齐、楚、魏等国,决心抗秦。

秦昭王得知赵国不予六城,不顾白起关于赵已国内实、外交成而不宜出兵的劝阻,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9)九月,遣五大夫王陵率军从上党(今山西长治东南)进攻邯郸。

赵国军民怀长平之恨,坚城死守。

秦军久攻不克,于次年改派王龁代王陵为将,仍屡攻不下。

赵军久困于邯郸,形势日趋危急。

赵相平原君散家财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并选3000精兵,不断出击,疲惫秦军。

同时,接连遣使赴魏求援,又亲自冲出重围,前往楚国,陈说利害,终使楚王发兵相救。

魏遣晋鄙率军10万救赵,因受秦威胁,至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即屯兵不进。

魏公子无忌(信陵君)使人盗魏王兵符,击杀晋鄙,夺取军权,选兵8万会楚军救赵。

秦军久顿坚城,师老兵疲,受赵、魏、楚军内外夹击,大败,秦将郑安平率2万人降赵,邯郸围解。

赵、魏乘胜夺回了部分失地。

此战,是秦国独强的战略格局形成后,关东诸侯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

秦昭襄王在赵国内部团结、外部合纵抗秦形势已成的情况下,单纯从兵力对比出发,认为秦强赵弱,坚持攻赵,在战略上已属失策;而在初战失利、顿兵坚城时,仍一再增兵继续强攻,置魏、楚援军于不顾,在作战指导上亦欠稳妥,因而导致失败,推迟了灭亡六国的进程。

此战表明,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和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对于战争胜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战役:长平之战长平之战遗址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野王。

野王降秦,上党道绝,韩国上下大为恐慌,议献上党以息秦兵,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赵请降,赵王欣然接受上党。

春秋战国三大战役

春秋战国三大战役

春秋战国三大战役春秋战国时期,七国纷争,其中爆发了最著名的三大战役,你知道是什么吗?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春秋战国三大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春秋战国三大战役之桂陵之战战国中期,齐、魏、燕、赵、韩、楚、秦七雄并立,征战频繁。

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大将庞涓率8万精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苦战了一年,眼看就要撑不住了,急忙向盟国齐国求救。

齐威王正欲向外扩张,于是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去救赵国。

孙膑是兵圣孙武的后代,出生于齐国。

他曾拜兵学家鬼谷子为师,与魏国大将庞涓是同窗好友。

但庞涓做了魏国大将后,十分嫉妒孙膑的才能,将他骗到魏国施以膑刑(去膝盖骨),欲使其永远不能领兵打仗。

后孙膑千方百计才逃出回齐国,并被齐威王重用。

孙膑终于得到一个向庞涓复仇的机会。

但他并没有急于与庞涓在战场上相见。

他劝田忌放弃领兵直趋邯郸,与魏军决战的计划,趁魏军主力出兵在外,国内防务空虚之际,直捣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迫使远在异国的魏军“释赵而自救”。

等庞涓回兵时,中途予以截击,这样既救了赵,又能给魏国以沉重打击,是一举而两得。

田忌采纳了孙膑“批亢捣虚”、“围魏救赵”的战法,挥师直逼魏国军事重镇平陵(今山东定陶)。

齐军攻打平陵的行动并不坚决,庞涓也不急于回救,继续竭尽全力攻克邯郸。

直到魏军已占领邯郸,损兵折将急需休整时,孙膑才建议齐军挥师直捣魏都大梁,逼魏惠王十万火急命令庞涓统兵回救。

庞涓接令后,不得不放弃邯郸,抛弃辎重,昼夜兼程回师。

孙膑判断魏军回师必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立即率齐军主力北上,在桂陵设下埋伏。

当魏军经长途跋涉行至桂陵时,以逸待劳的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庞涓只身逃回魏国(一说被俘后放回)。

春秋战国三大战役之马陵之战发生时间: 公元前342年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发生地点: 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事件介绍:战国时期,齐军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歼灭魏军的著名伏击战。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与重大战役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与重大战役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与重大战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发生了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和战役。

这些事件和战役的发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下将介绍其中几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重大战役。

一、战国七雄的兴起与争霸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大陆逐渐从诸侯分封制度演变为战国七雄的割据时期。

齐、楚、燕、魏、韩、赵和秦七个列强相继兴起,展开了一场争夺中央权力的竞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战役是楚国与齐国的徐州之战。

此战楚国以奇兵突袭齐军,最终取得了胜利,使得楚国成为战国七雄中的霸主。

二、孙膑庙堂之变孙武和膑贞是古代著名的军事家,他们的兵法在春秋战国时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孙膑庙堂之变。

由于孙武和膑贞的出色军事才能,齐国君主向他们咨询国家大事。

然而,君主的宠信使得两人引起了部分官员的嫉妒。

一次,这些官员伺机挑起事端,迫使孙膑和膑贞不得不自杀。

他们的死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发展和国家统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乌江之战乌江之战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南方两大势力吴国和越国之间爆发的一场重大战役。

吴国为了削弱越国的势力,发动了乌江之战。

吴王阖闾亲自率领军队,经过激战,成功击退越国军队,稳固了吴国的地位。

这场战役对于吴国的扩张和巩固了其在中国南方的霸主地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巨鹿之战巨鹿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战争之一,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国与秦国之间。

当时,赵国与秦国都是战国七雄中的势力。

赵国为了削弱秦国的势力,决定发动一场进攻秦国的战役。

然而,由于赵国军队与秦国军队实力相差悬殊,最终赵军被秦国将领白起围困在巨鹿城中,遭受了惨败。

这场战役对于赵国的削弱和秦国的崛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五、春秋战争的结束与秦统一中国春秋战争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系列战争的总称,它从770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21年秦国统一中国。

在这个漫长的时间里,中国大陆发生了无数次的争斗和战役,形成了平行王国的局面。

晋阳之战的典故

晋阳之战的典故

晋阳之战的典故
晋阳之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场著名战役,发生在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由晋国四大世族大夫智伯、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之间的战争。

智伯在担任晋国执政后,为了增强自身实力,打着向晋君献地的旗号,向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索要城邑。

赵襄子拒绝了智伯的要求,引发了晋公的愤怒。

晋公命令智伯和韩康子、魏桓子三家联手讨伐赵襄子,围攻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

赵襄子在纳谋臣张孟谈的建议下,退守晋阳固守。

智伯连续三个月无法攻下晋阳,于是引晋水(汾水)淹灌晋阳城。

城中居民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军民饥病交加,十分危急。

智伯见状得意地说:“起初,我不知道水可以灭亡他人国土,现在我已经知道了。

”韩康子、魏桓子两人听闻此语非常恐慌,因为魏氏的安邑城、韩氏的平阳城都有可能是智伯下一个水攻的对象。

于是三方密约,决定共同攻灭智氏。

在围攻一年多之后,赵襄子趁机反攻,将智伯的头颅雕刻上漆,当作饮酒之首爵。

为了免除后患,韩、赵、魏三家联手将智氏灭族,瓜分智氏封邑。

以上为晋阳之战的典故内容。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赵襄子联合韩、魏击败了智伯,维持了晋国的权力平衡,也为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拉开了序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著名八大战役
一、邯郸之战
中国战国后期,赵联合魏、楚军在赵都邯郸(今属河北)大败秦军的一次防御战。

长平之战赵国大败,秦上将军白起欲乘胜直捣赵都邯郸,赵孝成王许割六城与秦议和。

赵国利用战争间隙,厉兵秣马,重整军备,结好齐、楚、魏等国,决心抗秦。

秦昭王得知赵国不予六城,不顾白起关于赵已国内实、外交成而不宜出兵的劝阻,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9)九月,遣五大夫王陵率军从上党(今山西长治东南)进攻邯郸。

赵国军民怀长平之恨,坚城死守。

秦军久攻不克,于次年改派王龁代王陵为将,仍屡攻不下。

赵军久困于邯郸,形势日趋危急。

赵相平原君散家财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并选3000精兵,不断出击,疲惫秦军。

同时,接连遣使赴魏求援,又亲自冲出重围,前往楚国,陈说利害,终使楚王发兵相救。

魏遣晋鄙率军10万救赵,因受秦威胁,至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即屯兵不进。

魏公子无忌(信陵君)使人盗魏王兵符,击杀晋鄙,夺取军权,选兵8万会楚军救赵。

秦军久顿坚城,师老兵疲,受赵、魏、楚军内外夹击,大败,秦将郑安平率2万人降赵,邯郸围解。

赵、魏乘胜夺回了部分失地。

此战,是秦国独强的战略格局形成后,关东诸侯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

秦昭襄王在赵国内部团结、外部合纵抗秦形势已成的情况下,单纯从兵力对比出发,认为秦强赵弱,坚持攻赵,在战略上已属失策;而在初战失利、顿兵坚城时,仍一再增兵继续强攻,置魏、楚援军于不顾,在作战指导上亦欠稳妥,因而导致失败,推迟了灭亡六国的进程。

此战表明,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和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对于战争胜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遗址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野王。

野王降秦,上党道绝,韩国上下大为恐慌,议献上党以息秦兵,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赵请降,赵王欣然接受上党。

秦君震怒,命左庶长王龁率军再攻上党,赵遂命廉颇率军赴援,与秦军相持于长平。

第三年,秦使千金行反间于赵,七月,赵人换将,以赵括代廉颇出战,大败,赵卒被坑四十万。

此战被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

此后,诸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

《孟子·离娄》描绘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是:“争地以战,杀人盈
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纵观烽火连天、刀光剑影的270年战国历史,可知这番话并没有夸张的成分。

当然,就战争规模之大,杀伤程度之烈而言,在当时的众多战争中,没有比秦、赵长平之战更为惊心动魄的了。

管理解读长平之战,玄机重重:赵王临阵换掉德高望重的廉颇,却得到了包括蔺相如在内决策层的一致反对;秦将白起居功至伟,却一再推脱攻灭赵国的重任,放弃再立功勋的机会;长平一役让秦国歼灭赵国主力,然而此后却耗费了长达32年的时间才灭掉赵国……,用管理学的思维去解读这些迷思,会看到历史深处的另一番景象。

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歼灭战鼻祖、秦国大将白起大破纸上谈兵的赵括,一举坑杀赵国降卒40万人,此为著名的“长平之战”。

然而,这一役也留下了诸多迷思,耐人寻味。

三、马陵之战
中国战国时期,齐军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歼灭魏军的著名伏击战。

周显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3),魏发兵攻韩,韩向齐求救。

齐应允救援,以促韩竭力抗魏。

但鉴于战事初起,魏、韩双方实力未损,过早出兵对齐不利,直到韩军五战俱败,情况危急,魏军也十分疲惫,才发兵相救。

二十七年,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围。

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始终居于主动地位。

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齐国在桂陵之战,尤其是随后的马陵之战中的大获全胜,从根本上削弱了魏国的军事实力。

从此,魏国一步步走下坡路,失去了中原的霸权。

而齐国则挟战胜之威,力量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大国家。

四、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公元前453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

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

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

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战国即由此起始。

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记载的第一件事即是“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同时也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五、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是南长垣西北的一次著名截击战。

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田忌采纳了孙膑“批亢捣虚”、“围魏救赵”的战法,挥师直逼魏国军事重镇平陵(今山东定陶)。

齐军攻打平陵的行动并不坚决,庞涓也不急于回救,继续竭尽全力攻克邯郸。

直到魏军已占领邯郸,损兵折将急需休整时,孙膑才建议齐军挥师直捣魏都大梁,逼魏惠王十万火急命令庞涓统兵回救。

庞涓接令后,不得不放弃邯郸,抛弃辎重,昼夜兼程回师。

孙膑判断魏军回师必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立即率齐军主力北上,在桂陵设下埋伏。

当魏军经长途跋涉行至桂陵时,以逸待劳的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庞涓只身逃回魏国(一说被俘后放回)。

中国战国时期,齐军深入魏地,迫使攻赵魏军回救,将其歼灭于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的一次截击战。

周显王十五年(前354),魏惠王派将军庞涓率兵8万攻卫伐赵,围困赵都邯郸(今属河北)。

次年,赵向齐求救,齐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领兵8万救赵。

田忌企图率军赴赵进攻魏军主力,以解赵围。

孙膑认为,魏国长期攻赵,主力消耗于外,老弱疲惫于内,齐军应乘魏国内防务空虚,直趋大梁,迫使魏军回师自救,于归途截击,以达到既援救赵又打击魏的目的。

田忌采纳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

庞涓果然中计,回师救赵。

魏军进至桂陵突遭齐军截击,仓皇应战,终致惨败,庞涓被擒。

后来的军事家把孙膑在此战中创造的避实击虚、攻其必救这种战法誉为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六、长勺之战
中国春秋初期,即位不久的齐桓公,不听主政大夫管仲内修政治、外结与国、待机而动的意见,于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春发兵攻鲁,企图一举征服鲁国。

鲁庄公注意整修内政,取信于民,决心抵抗。

深具谋略的鲁国士人曹刿自告奋勇,请随庄公出战。

鲁军根据
齐强鲁弱的形势,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一说曲阜北)迎击齐军。

两军列阵毕,鲁庄公欲先发制人,被曹刿劝止。

齐军见鲁军按兵不动,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发起冲击,均未奏效。

齐军疲惫,士气沮丧。

鲁军阵势稳固,斗志高昂。

曹刿见战场形势已呈现“彼竭我盈”的有利变化,建议庄公实施反击。

鲁军将士一鼓作气,击溃齐军。

庄公急于追击,曹刿恐齐军佯败设伏,即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痕迹,又登车眺望齐军旌旗,发现辙乱旗靡,判明齐军确败,方建议乘胜追击,终将齐军逐出鲁境。

此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中,以后发制人、敌疲再打的防御原则取胜而著称。

同样是齐鲁两国交战,同样是鲁庄公、齐桓公,一胜一败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齐鲁第一次交战时,鲁庄公借口护送公子纠返回齐国为由,把大军开到齐国腹地,干时一战,遭到沉重打击,庄公化装才得脱险。

齐国保卫了自己国家的尊严和独立,但它却乘干时战胜之声势,侵略鲁国,直趋长勺,轻视鲁军,骄横自满,受到了历史的惩罚。

长勺战前,鲁军由于干时的失败,庄公既能作复仇雪耻的战争准备,又能破例接待既无官职、又无名望的曹刿,并能开诚布公地和他讨论战胜敌人的战略,这是难能可贵的。

战斗中又按照曹刿的意见,掌握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从而获得了胜利。

七、合纵攻秦之战
周慎靓王三年至秦王政六年(公元前318—前241年),楚、赵、魏、韩、燕、齐等国先后组成各种联军,进攻秦国(今陕西、河南、山西一带)的作战。

大致有5次。

在群雄角逐的复杂环境中,充分运用外交与军事相结合的合纵或连横战略,使战略发展到新的水平。

中原各国合纵攻秦失败,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只顾暂时利益而不能建立牢固的联合。

秦国改革彻底,国富兵强,以强大军事实力为后盾,再结合连横战略,获得最后胜利。

特别是“远交近攻”这一战略,对最后的胜利起着重要的作用。

可见,没有实力的外交,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战争胜利。

八、赵破匈奴之战
赵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赵边将李牧率军大规模反击匈奴(今河北、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东部)的重要围歼战。

此战,李牧针对匈奴军骑兵机动性、战斗力强及以掠夺为主要作战目的的特点,实施
坚壁清野,使敌优势无从发挥,军需无法补充,同时采取一切措施提高自身战斗力;俟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后,集中力量,充分发挥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进行包围,是获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此战,是先秦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对后世以步制骑的战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