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车控制算法

合集下载

智能车辆中的运动控制算法研究

智能车辆中的运动控制算法研究

智能车辆中的运动控制算法研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车辆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智能车辆在交通、物流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而其中的运动控制算法则是智能车辆实现自主驾驶、避障、路径规划等功能的关键技术之一。

一、运动控制算法的定义和意义运动控制算法是智能车辆的核心技术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实现车辆对行进速度和方向的控制。

智能车辆能够进行自主驾驶的关键在于运动控制算法的准确、高效和稳定性。

运动控制算法不仅可以提高智能车辆的安全性和行驶效率,还可以提高其自主驾驶的自适应性和鲁棒性。

二、智能车辆中的运动控制算法智能车辆中的运动控制算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车辆的行进速度控制、车辆的方向控制和刹车控制。

1. 行进速度控制行进速度控制是智能车辆运动控制算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实现行进速度控制可以让车辆在不同路况下保持稳定、平稳、并且具有高速行驶的能力。

主要的控制方法包括PID控制、模糊控制、遗传算法等。

其中PID控制是最常用的控制方法。

该方法可以通过不断地计算和比较车辆的实时速度与期望速度之间的误差来调整输入信号,从而实现车辆行进速度的控制。

模糊控制和遗传算法对于复杂性较高的道路环境下的速度控制也有一定的应用。

2. 方向控制方向控制是智能车辆运动控制算法中另一个重要方面。

它通过对车辆的车轮进行控制,实现对方向的调整和控制。

方向控制主要的控制方法包括前馈控制、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等。

其中模糊控制是最常用的控制方法之一。

通过对车辆行驶环境的模糊化处理,将车辆行驶环境的模糊输入转化为车辆方向控制的输出。

前馈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对于道路环境变化较大、路况不良等情况下的方向控制能力更为强大。

3. 刹车控制刹车控制是智能车辆运动控制算法的第三个方面。

通过刹车控制可以实现车辆的急刹车、平稳刹车、以及防抱死等功能。

主要的刹车控制方法包括反馈控制和PID控制。

反馈控制是刹车控制中常用的方法。

该方法主要通过对车辆速度并不断调整刹车信号,从而实现对车辆刹车效果的控制。

智能小车控制算法课程设计

智能小车控制算法课程设计

智能小车控制算法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智能小车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控制算法的基本概念;2. 使学生掌握智能小车运动控制的基本方法,包括速度控制、方向控制等;3. 引导学生了解控制算法在智能小车领域的应用,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编程语言(如Python、C++等)实现智能小车控制算法的能力;2. 提高学生通过实验和调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智能小车和控制算法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2. 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认识到控制算法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编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针对高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数学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智能小车控制算法的设计与实现,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智能小车基本原理及结构:介绍智能小车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驱动电机、传感器、控制器等,分析各部分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教材章节:《自动化技术基础》第二章2. 控制算法原理:讲解PID控制、模糊控制等基本控制算法的原理,探讨其在智能小车控制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控制理论及其应用》第三章3. 编程语言及开发环境:学习Python、C++等编程语言,了解智能小车控制算法的编程实现。

教材章节:《Python编程》第一章、《C++编程》第一章4. 智能小车运动控制:分析速度、方向等运动控制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教材章节:《自动化技术基础》第四章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智能小车控制算法的编程实践,包括控制算法的设计、调试与优化。

PID算法在智能车方向控制中的应用

PID算法在智能车方向控制中的应用

PID算法在智能车方向控制中的应用智能车是指能够感知、分析、决策和执行动作的汽车。

它可以通过集成传感器、图像识别、机器学习和控制算法来实现自主导航和安全驾驶。

在智能车的控制系统中,方向控制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PID算法是智能车方向控制中常用的一种算法,它能够通过实时调整车辆转向角度来实现车辆的精确控制。

PID算法是一种反馈控制算法,它通过不断地对系统输出与期望输出的差异进行检测和调整,以实现控制系统的稳定。

PID算法由比例控制、积分控制和微分控制三个部分组成。

比例控制部分根据系统输出与期望输出的差异进行比例调整,积分控制部分根据系统输出与期望输出的累积差异进行积分调整,微分控制部分根据系统输出与期望输出的变化速率进行微分调整。

这三个部分共同作用,通过实时调整控制信号来达到期望输出。

在智能车的方向控制中,PID算法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应用:1.传感器数据获取:智能车通常配备了多种传感器,如惯性传感器、陀螺仪和激光雷达等,用于感知车辆的运动状态和周围环境。

PID算法需要读取传感器数据作为反馈信号。

2.设置期望输出:根据预定的路线或目标,可以设置一个期望的转向角度作为系统的期望输出。

3.计算误差:将传感器数据中获取的实际转向角度与期望转向角度进行比较,计算得出误差。

误差可以表示为实际转向角度减去期望转向角度的差异。

4.比例控制:根据误差的大小,比例控制部分会调整控制信号的大小,从而影响车辆的转向角度。

比例系数越大,车辆的响应速度越快,但可能会引起过冲或震荡现象。

5.积分控制:积分控制部分会通过累积误差来调整控制信号,从而消除系统的稳态误差。

积分系数越大,车辆的稳定性越好,但可能会引起过冲现象。

6.微分控制:微分控制部分会通过测量误差的变化率来调整控制信号,从而降低车辆的震荡现象。

微分系数越大,车辆的稳定性越好,但可能会引起过度补偿。

7.发送控制信号:根据比例控制、积分控制和微分控制的结果,生成控制信号并发送给车辆的转向系统,从而实现转向角度的调整。

车辆智能控制算法的优化与应用

车辆智能控制算法的优化与应用

车辆智能控制算法的优化与应用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车辆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车辆智能控制算法作为其中的核心技术,对于提升车辆的性能、安全性和舒适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车辆智能控制算法的优化,首先要从对车辆系统的深入理解开始。

车辆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包括发动机、传动系统、制动系统、悬挂系统等多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为了实现对车辆的精准控制,需要建立准确的车辆模型。

这个模型要能够反映车辆在不同工况下的动态特性,比如加速、减速、转弯等。

通过对大量实际车辆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结合物理原理和数学方法,可以构建出较为精确的车辆模型。

在算法优化方面,传统的控制算法如 PID 控制(比例积分微分控制)虽然在一些简单的控制场景中表现出色,但对于复杂的车辆系统,其控制效果往往不够理想。

近年来,一些先进的控制算法如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等逐渐被应用到车辆智能控制中。

模型预测控制是一种基于模型的优化控制方法。

它通过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车辆的状态,并根据设定的优化目标和约束条件,计算出最优的控制输入。

这种算法能够充分考虑车辆系统的约束,如发动机扭矩限制、制动压力限制等,从而实现更加精确和高效的控制。

自适应控制则能够根据车辆系统参数的变化实时调整控制策略。

例如,车辆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零部件的磨损、环境条件的改变等因素,车辆的性能可能会发生变化。

自适应控制算法可以通过监测车辆的运行状态,自动调整控制参数,以保证控制效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模糊控制则是一种基于模糊逻辑的控制方法,它不需要精确的数学模型,而是通过模糊规则来描述控制策略。

这种方法对于处理一些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问题非常有效,比如驾驶员的驾驶意图判断、路况的复杂程度评估等。

除了控制算法的选择和优化,算法的实现也需要考虑计算效率和实时性。

车辆控制系统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并执行控制指令,因此算法的计算复杂度不能过高。

智能车PID的算法推荐

智能车PID的算法推荐

智能车PID的算法推荐智能车PID控制算法是一种常用的控制算法,它通过不断地调整车辆的控制量来实现目标状态与当前状态之间的误差最小化。

PID算法的名称源于它的三个部分:比例(P)、积分(I)和微分(D),而车辆的控制量则是根据这三个部分的权重参数进行计算。

比例项(P)是通过比较目标状态和当前状态的误差得到的,其控制效果是与误差成比例的。

当误差较大时,比例项会产生较大的输出,有助于加快系统响应速度;而当误差较小时,比例项的输出将减小,以减小振荡。

积分项(I)可以追踪已经发生的误差,得到误差的累积项。

它在误差持续存在时提供控制输出,可以在误差较小或者趋于零时,对系统进行微调以消除持久性误差。

微分项(D)是根据误差的变化率来调整系统的输出。

它可以提供一个反馈信号,预测误差的变化趋势,并制定适当的控制输出来减小误差的变化速度,以克服过冲或振荡的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PID权重参数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的做法是先设置P和D的值,然后逐渐增加I的值直到系统稳定。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多次试验和微调,以获得最佳的参数组合。

除了基本的PID算法,还有一些改进的PID算法可供选择,其中一些常用的包括:1.增量PID算法:在每个控制周期中,通过计算误差的变化量来更新控制量,以提高控制系统对于误差变化的敏感性。

2.自适应PID算法:根据系统当前状态和性能,动态调整PID参数,以适应不同的工况和外部扰动。

3.模糊PID算法:结合模糊逻辑和PID算法,通过定义模糊规则来调整PID参数,以更好地适应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系统。

4.基于模型的PID算法:通过对系统动态建模,根据建模结果自动调整PID参数,以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和稳定性。

5.改进的积分项算法:针对积分项可能导致的问题(如积分饱和),进行改进和优化,以避免控制系统出现过度响应或不稳定的情况。

6.鲁棒PID算法:通过考虑外部扰动和模型不确定性,设计具有鲁棒性的PID控制器,以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

智能车PID算法实现原理讲解

智能车PID算法实现原理讲解

智能车PID算法实现原理讲解引言智能车是一种能够通过传感器收集环境信息,然后分析、决策、控制并实现自主导航的车辆。

PID(Proportional-Integral-Differential)控制算法是智能车中常用的一种控制方法,可以实现对车辆的位置、速度等参数进行精确调节。

本文将对PID算法的实现原理进行详细讲解。

一、PID控制算法原理PID控制算法是一种经典的反馈控制算法,通过对系统的误差进行连续检测和调整,使得系统能够自动调整到期望值附近并保持稳定。

PID算法由三个部分组成:比例控制(P),积分控制(I)和微分控制(D)。

1.比例控制(P)比例控制是基于误差的当前值来进行控制调整的,它通过将误差乘以一个比例系数来调整控制量的变化。

这意味着当误差增大时,控制量的变化也会增大。

2.积分控制(I)积分控制是基于误差的历史累积值来进行控制调整的,它通过将误差的累积值乘以一个积分系数来调整控制量的变化。

这意味着当误差持续存在时,控制量的变化会逐渐增大,从而更好地调整系统。

3.微分控制(D)微分控制是基于误差的变化率来进行控制调整的,它通过将误差的变化率乘以一个微分系数来调整控制量的变化。

这意味着当误差快速变化时,控制量的变化也会被加大。

二、PID算法实现步骤基于PID算法的智能车控制实现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设定目标值(设定值)和实际值(反馈值)。

目标值为期望的位置或速度,实际值通过传感器获取。

2.计算误差。

误差可以通过将设定值减去实际值得到。

3.计算比例控制量。

比例控制量可以通过将误差乘以比例系数得到。

4.计算积分控制量。

积分控制量可以通过将误差的累积值乘以积分系数得到。

5.计算微分控制量。

微分控制量可以通过将误差的变化率乘以微分系数得到。

6.将比例控制量、积分控制量和微分控制量相加得到最终的控制量。

7.根据最终的控制量来调整车辆的状态,例如调整轮速、转向角度等。

8.循环执行上述步骤,使得车辆能够持续地调整控制量,使得实际值逐渐接近设定值,从而实现稳定的控制。

智能车速度控制pid(电机闭环控制算法)

智能车速度控制pid(电机闭环控制算法)

智能车速度控制pid(电机闭环控制算法)对于智能车的电机闭环控制算法,我之所以标题没有写上智能车电机PID闭环控制算法是因为PID 算法根本就不是特别好的适用于智能车这种变化很快的系统,对于智能车,电机的调速可以说是时时刻刻再进行调速控制的,我上面说描述的经典PID 算法,都是针对一些惰性系统,也就是说是变化比较慢的系统的,所以对于智能车的电机调速采用完完整整的PID 算法,是根本不可取的,及时采用了,你必须要经过一些变换和改进才能使用。

以上的简述只是鄙人自己的看法,如有错误,请各位高手指正。

现在估计您会疑问,PID 不适用于智能车的电机控制,那什么才适用呢?鄙人原来做过智能车,从鄙人本身的理解,P 算法控制电机,也就是比例控制是最好的,反应速度快,控制精度高,不存在积分和微分效应,非常适用于适用于控制周期短的系统,当然,对于一些特殊的逻辑控制算法,可能要采用PD算法,用微分来做补偿,防止震荡和超调。

下面来说下电机控制算法从开始的加入到最终的确定的方法:当然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安装了编码器,车速有反馈,只有加上编码器,有了反馈,才能组成一个闭环系统。

当然您也可以加上码盘,或者霍尔开关等一切可以返回车速的东西都可以。

(1)首先建议在车速比较慢的时候,采用PID 算法来控制电机,为什么开始要建议您采用PID 呢?主要是为了让您更加深刻理解PID 算法的精髓和调试步骤方法等,有助于以后对控制算法更加深入的研究和书写。

调试PID 三个参数的方法,很多地方都提供了,我在这里简单的说下:首先将ID 参数都变为0,先调整P 比例参数,调整到速度基本上跟您给定的速度差不多,也就是说基本稳定在您给定的脉冲数,当然这个时候会非常的震荡,不要担心,接下来调整I,调整I 的结果就是震荡会消除很多,但是车速会变化缓慢,也就是说会有一些延迟,然后再调整D,调整D 的结果就是增强调节的灵活性和预见性,在给定速度变化的过程中,能够以一个平稳过渡来变换,而且速度可以长时间稳定在给定速度附近,然后PID 三个参数的基本范围就确定了,然后再根据实际的跑车来微调这些参数,当然在您调试PID之前,请仔细阅读PID 理论知识,这样有助于您的调试和理解,。

智能车基于pid及模糊控制的油门刹车速度控制算法

智能车基于pid及模糊控制的油门刹车速度控制算法

首先定义速度偏差-50 km/h ≤e (k )≤50km/h ,-20≤ec (i )= e (k )- e (k-1)≤20,阀值e swith =10km/h ,∂throttle 为油门当前的控制量,∂brake 为刹车当前的控制量 设计思想:油门控制采用增量式PID 控制算法,输入量为e (k )、e (k-1)、e (k-2)和u (k-1)(上一时刻的输出量),输出量u (k )为油门控制量(油阀);刹车控制采用模糊控制算法,输入为e (k )和ec (i ),输出量为刹车控制量;最后通过选择规则进行选择。

选择规则:-50 km/h ≤e (k )<0 ① e (k )>- e swith 选择油门控制② e (k )≤- e swith 若∂throttle ≠0先选择油门再从新进行选择 若∂throttle =0选择刹车 0<e (k )≤50 km/h ① u brake ≤ ∂brake 选择刹车控制 ② u brake > ∂brake 先选择刹车后选择油门 e (k )=0 直接跳出选择刹车控制:刹车采用模糊控制算法1.确定模糊语言变量e 基本论域取[-50,50],ec 基本论域取[-20,20],刹车控制量输出u 基本论域取[-30,30],这里我将这三个变量按照下面的公式进行离散化:)]2(2[ba x ab n y +--=其中,],[b a x ∈,n 为离散度。

E 、ec 和u 均取离散度n=3,离散化后得到三个量的语言值论域分别为:E=EC=U={-3,-2,-1,0,1,2,3}其对应语言值为{ NB,NM,NS,ZO, PS,PM,PB } 2.确定隶属度函数E/EC 和U 取相同的隶属度函数即:E E CU (,5,1)(,3,2,0)(,3,1,1)u (,2,0,2)(,1,1,3)(,0,2,3)(,1,5)g x trig x trig x trig x trig x trig x g x ∧∧--⎧⎪--⎪⎪--⎪=-⎨⎪-⎪⎪⎪⎩说明:都选用三角形隶属度函数,图像略实际EC 和E 输入值若超出论域范围,则取相应的端点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车转角与速度控制算法
1.
检测黑线中点Center :设黑、白点两个计数数组
black 、white ,从第一个白点开始,检
测到一个白点,白点计数器就加
1,检测到第一个黑点,黑点计数器就加
1,并且白点计数
器停止,以此类推扫描每一行;黑线中点
=白点个数+ (黑点的个数/2)
2. 判断弯直道:
找出黑线的平均位置 avg (以每10行或者20…作为参照,行数待定)
算出相对位移之和(每一行黑线中点与黑线平均位置距离的绝对值之和 )
Curve = |Center[N]- avg|
然后用Curve 的大小来确定是否弯直道(Curve 的阀值待定)
3. 控制速度:
根据弯度的大小控制速度大小。

Curvec on trol () {
int black[N];
//*
**************************** 弯度检测函数 ******************************
*// //黑点计数器
int white[N];
int cen ter[N];
int avg;
int curve ;
if(白点)++white[N];
else ++black[N];
cen
ter[N]=white[N]+black[N]/2;

八、、//白点计数器
//黑线中点位置
//黑线中点平均位置
//N行的相对位移之和//判断黑白点的个数
//每一行的黑线中
avg=(ce nter[1]+ce nter[2]+...+ce
nter[N])/N;
//求出黑线中点的平均位置
curve=(|avg _cen ter[1]|+|avg-ce nter[2]|+...+|avg _cen
ter[N]|)/N
的相对位移之和
//求出N行
return curve;
}
//返回弯度大小
//****黑线轨迹会指引小车的行驶方向,所以向左还是向右是由黑线决定的。

********〃
//****设0为小车正向行驶,-10为向左的最大转角,+10为向右的最大转角。

******* //****设小车实际行驶路线中心
A 相对于黑线中线
B 偏移量为gap ; gap 有正负之分,
//gap 为正时,小车在黑线中线的右侧,应该左转; gap 为负时,小车在黑线中线左侧,
应//该右转。

转角的大小由刚刚得到的弯度
Curve 确定。

*****************************//
Viewpo intcon trol() {
Int gap, A, B;
Int y; gap=A-B; If(gap>0) 左转
else if (gap<0) 右转
else 不变
y=与Curve 和gap 有关的公式 return y;
//******* 根据弯度的大小来改变速度大小 *****//
//* **************************** 舵舱转角控制函数 *****************************
*// //****y 为舵舱的转角角度
//****y 有正负之分 //****返回转角角度
//* **************************** 速度控制函数 ******************************** *//
Speedc on trol()
{
Retur n speed;
}
5.3.1偏航距离的计算
由于已经获得了赛道中心线的位置,所以计算偏航距离的问题是选取何处的中心线的距离
为当前的偏航距离。

控制算法的执行周期为40ms,如果赛车的速度为2m/s ,则在两次控制算法的执行中间,赛车要前进8cm,赛车所处的环境将发生比较大的改变,所以赛车的控制只能算是半实时控制,这是所有使用摄像头作为主要寻线传感器的参赛队都避免不了的
问题。

因为算法的滞后性,赛车需要将“当前位置”进行适当前移。

前移量应该跟赛车当前
速度成正比,但实际中我们发现,适当
增加一些前移距离是有好处的,因为可以在入弯处提前转弯,使得赛车沿弯道内侧行驶,
缩短了过弯距离。

532偏航角度的计算
计算偏航角度的实质是直线拟合问题,因为赛道中心线所在的直线确定了,而直线的斜率
与偏航角度-- 对应。

直线拟合最有效的方法是最小二乘法[7],但是直接应用存在一个问题,即如何确定进行直线拟合的区间?在整个成功识别出赛道的区间内进行直线拟合显然是欠缺考虑的,因为在弯道的情况下,这种方法拟合出的是一条弦线,而不是当前该弯道处的切线。

摄像头视野越大,弯道曲率越大,弦线偏离切线的程度也就越大。

为了能够在直道和弯道上都能正确的拟合出正确的直线,我们采用了直线检测的方法,即首先根据残差的大小
确定直线的范围,然后在这一范围内进行直线拟合。

5.3.3曲率的计算
如果说斜率的计算需要某种技巧的话,计算曲率则更是一种技巧的应用。

首届时很多参赛
队针对各自的实际需要,提出了自己的方法。

其中最普遍的是根据斜率的导数来计算曲率
[8]。

但是斜率的计算本身就很不准确,特别是某个点的斜率,对斜率求导就更不准确,所
以使用这种方法只能得出一个大致的结果。

本文作者提出了另外一种方法,首先对获得的路
径进行滤波,使得路径尽可能平滑,然后取其两个端点和中间点,计算这3个点组成的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半径,半径的倒数就是这段路径的曲率。

经过多次实验,这种方法的误差一般不
大于20%,对智能车的控制来说已经足够了。

让赛车从起跑线开始,在赛道上行驶一圈,记录下每个时刻的曲率,如图 5.9。

图5.9计算出的赛道曲率从图 5.9可以看出,计算出的曲率能较为正确的反映实际赛道的弯曲情况。

但是这种方法得出的曲率不是摄像头所看到的当前位置的曲率,而是摄像头所看到的路径的整体曲率,因为这种算法仅仅与路径中三个点的位置有关。

然而实验中却发现,这种特点反而给赛车带来了一个好处:即摄像头在小S型弯道时舵机几乎不跟随路径的摆
动而摆动,而是直线冲过。

这是因为较小的S型路径其弯曲部分能完整的显现在摄像头的
视野中,而算法中对路径进行了滤波,滤除了中间部分的弯曲,使得路径变直了,赛车因此
就直线走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