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982年美国经济危机评析

合集下载

美国大萧条分析

美国大萧条分析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表现
出来的生产过剩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增长已经超过了劳动群众的实际需 要 , 不是社会产品的绝对过剩 , 而是一种相对过剩 , 是相对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 力的需求而出现的相对过剩。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现
象。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
1925
90
1926
96
1927
95
1928
99
1929
100
97.6 96.7 100.6 98.1 103.5 100.0 95.4 96.7 95.3
国民收入(按 十亿元计算)
59.4 60.7 71.6 72.1 76.0 81.6 80.1 81.7 87.2
每一人口的 实际收入 (按 1929 年 物价计算)
下面就凯恩斯,马克思和弗里德曼的解释做一些 解释。
凯恩斯认为 , 经济大萧条的原因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 , 因为短期内价格呈黏性 , 所以总需求曲线是在总供给 曲线的水平阶段向左移动 , 收入减少 , 产量下降 , 出现 大量失业 , 经济走向衰退 , 这就是大萧条的到来。总需 求曲线向左移动的原因包括以下三点 :
2)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 资本边际效率等 于贴现率 , 用此贴现率将该资本资产未来受益 折合为现值 , 则该现值恰等于该资本资产的供 给价 格。”资本边际效率会随着投资的增加而递 减 , 这是因为 : 首先 , 投资越多 , 对资本设备 的需求越多 , 资本资产的价格越高 , 为添置资 本设备而付出的成本也就越大 , 所以投资的预 期利润率将下降 ; 其次 , 投资越多 , 产品未来 的供给越多 , 产品的未来销路越受到影响 , 同 样会导致预期利润率的下降。

二战后的经济危机资料整理

二战后的经济危机资料整理

战前经济危机中,最严重的一次是1929~1933年的大危机,这次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波及所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被称为“三十年代的大危机”。

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各种矛盾激化的条件下发生的。

危机长达4年之久,生产下降和失业增长都达到了空前猛烈的程度。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几乎下降了44%,比1913年的水平还低16%,倒退到1908年至1909年的水平,失业人数达到5000万人左右,一些国家的失业率竟高达30~50%。

资本主义世界的对外贸易总额下降了66%,倒退到1913年的水平以下。

就美国来说,工业生产下降了56.6%,其中生铁产量减少了79.4%,钢产量减少了75.8%,汽车产量减少了74.4%, 整个加工工业工人人数减少42.7%, 支付工资总额降低57.7%, 全失业人数达1200多万人。

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德、意、日三国法西斯乘机上台,它们相继发动了侵略战争,直至1939年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1929~1933年的危机过去以后,转入了一个长时间的“特种萧条”阶段。

以后在生产还没有发展到明显的新高涨的情况下,又爆发了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至1939年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打断。

1929~1933年的大危机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还不够发展、资本主义的所谓“自动调节”还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发生的。

它证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其他各种矛盾已经尖锐化到这种程度,如果不由国家去进行调节和干预,则资本主义制度将岌岌可危。

于是以这次大危机为转折点,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乃获得了重大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发生了次数不等的经济危机。

到80年代,就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看,发生经济危机的次数是:美国7次(1948~1949、1953~1954、1957~1958、1960~1961、1969~1970、1973~1975、1980~1982)日本7次(1954、1957~1958、1962、1965、1970~1971、1973~1975、1981)联邦德国7次(1952、1958、1961、1966~1967、1971、1974~1975、1980~1982)法国5次(1952~1953、1958~1959、1964~1965、1974~1975、1980~1982)英国7次(1951~1952、1957~1958、1961~1962、1966、1971~1972、1973~1975、1979~1982)在战后各国的历次危机中,有的是属于部分国家同期发生的,有的是普遍性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美国20世纪30年代爆发经济大危机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美国20世纪30年代爆发经济大危机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美国20世纪30年代爆发经济大危机的原因、表现和影响美国20世纪30年代爆发经济大危机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引言:美国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经济大危机,被称为“大萧条”,是全球经济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一,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二战的爆发。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政治角度分析美国20世纪30年代爆发经济大危机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一、经济大危机的原因1. 股市繁荣与泡沫20世纪20年代,美国股市经历了一段繁荣时期,许多人追逐股票的价格上涨。

然而,这种上升并不符合实际的经济增长和企业盈利能力,形成了股市泡沫。

2. 超级借贷泡沫在繁荣的氛围下,投资者利用低息贷款进行股票交易,以期望利用股票上涨赚取差价。

此类大规模的借贷泡沫形成一个金融体系的问题,没有保障经济基本稳固发展。

3. 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工业飞速发展,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消费者需求并没有跟随增长。

这导致了产品过剩,进一步增加了经济不稳定因素。

4. 不合理的贸易政策美国当时实行高关税政策,试图保护国内产业。

然而,这种保护主义政策导致了国际间的贸易壁垒,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为全球经济带来了不稳定性。

5. 农业危机20世纪20年代,农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农民的收入降低。

农业危机使得农民无法偿还贷款,失去了他们对其他商品的购买力,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的不稳定。

二、经济大危机的表现1. 股市崩盘1929年10月24日,即“黑色星期四”,美国股市开始崩盘,成千上万的股票在价格崩塌中迅速跌至接近零。

这导致了一波又一波的抛售潮,将整个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

2. 银行倒闭与银行系统崩溃由于股市的崩盘,众多投资者无法还款,许多银行因贷款违约而破产。

大规模的银行倒闭导致了银行系统的崩溃,使得社会信用体系崩溃,无法满足人们的货币需求,加剧了金融危机。

3. 失业率飙升随着大规模的企业倒闭和裁员,大量的人失去工作,失业率急剧上升。

1933年,美国失业率高达25%,这意味着将近1500万的人失业,社会经济秩序混乱,社会动荡不安。

美国百年来的经济衰退与复苏

美国百年来的经济衰退与复苏

美国百年来的经济衰退与复苏一、介绍美国百年来的经济衰退与复苏美国经济的衰退和复苏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大章节。

从20世纪初到现在,美国经历了多次经济危机,但也不断重振,走向复苏。

这些危机和复苏,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在当前的全球化背景下,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二、美国的经济危机1、1929年的经济危机1929年的经济危机也被称为大萧条,其特点是失业率高、民生破碎、生产下降、信贷紧缩、股市崩盘等多方面的表现。

这一危机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而原因则是股市投资泡沫的破裂、追求高利润的商人们胆大妄为、以及政府之前践行保护主义政策等。

2、1970年代的经济危机197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经济衰退的十分复杂的时期。

其特点是物价高涨、就业率下降、通货膨胀严重、国有化和大规模破产等。

这其中,导致这一系列经济问题的原因则是眼高手低的宏观调节政策导致了通货膨胀。

3、2008年的经济危机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美国最近一次经济危机,其特点是全球信贷紧缩、股市暴跌、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银行破产等。

导致这一次经济危机的原因则是2000年至2007年美国低利率政策、美国债券抵押贷款、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等。

三、美国的经济复苏1、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复苏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复苏的重点是紧缩和财政政策的扶贫,采取紧缩政策以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

同时,还增加了公共工程和人民的工资,扩大了国家消费的规模,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复苏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复苏的重点是减税和放松监管政策,使商业活动得到扩大,为投资和增加就业提供了刺激。

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21世纪的经济复苏21世纪的经济复苏的重点是扶持产业和中小企业,并推动科技创新和Open Innovation,加快美国股市和金融行业的发展,推动美国企业的国际化和全球化。

此外,还采取了货币和财政政策调节,提高了公共支出,增加了就业机会,扩大了国内消费市场等。

美国经济三大危机及启示

美国经济三大危机及启示

美国经济三大危机及启示引言经济危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中的严重问题,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影响。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曾经历了多次危机,其中三次被普遍认为具有里程碑意义。

本文将介绍美国经济的三大危机,包括大萧条、2008年金融危机和2020年新冠疫情危机,并总结各个危机给我们的启示。

一、大萧条(1929-1939)大萧条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一,始于1929年美国股市的崩溃。

这场危机导致了长达十年的高失业率、贫困和经济停滞。

经济原因大萧条的主要经济原因是金融体系的崩溃和投资大规模失败。

由于股市投机泡沫的破裂,大量投资者损失了巨额资金,导致资本市场崩溃,进而冲击了整个经济体系。

社会影响大萧条期间,失业率飙升,很多家庭陷入困境,贫困率上升。

许多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这种社会动荡间接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犯罪率上升、精神压力增加等。

启示大萧条给我们的启示是,金融市场需要监管,过度的投机行为会破坏整个经济体系。

同时,政府需要采取行动来稳定经济,例如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

二、2008年金融危机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自大萧条以来美国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一。

这场危机源于次贷危机和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导致全球金融体系陷入混乱。

经济原因2008年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是次贷危机。

在这场危机中,大量次贷贷款债务出现违约,金融机构面临破产风险,信用市场崩溃,进而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

社会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了大规模的失业和财富损失。

许多人失去工作,房屋被抵押或被银行收回,个人和家庭陷入了财务困境。

同时,危机影响了全球经济,许多国家也受到了波及。

启示2008年金融危机的启示是金融市场需要更加严格的监管和规范,以防止类似的危机再次发生。

此外,金融教育和风险意识的提升也是重要的,个人和机构需要更加谨慎地管理财务和投资。

三、2020年新冠疫情危机2020年的新冠疫情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美国不例外。

二战后的五次经济危机

二战后的五次经济危机

二战后的五次经济危机在自由竞争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大体上是十年左右爆发一次;20世纪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经济危机每隔七八年爆发一次;战后差不多四五年就爆发一次。

二战后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957-1958)从1955年到1957年,美国的投资增长率超过10%,被认为是战后美国经济最繁荣的时期。

但是,由于美国的工资和汇率较高,国际竞争力相对下降,美国的投资最容易出现过剩。

1957年3月起至1958年4月,美国经济落入危机,商品滞销,库存增长,工业生产下降13.5%,失业率上升到7.3%,是危机前的1倍。

与战前危机不同的是,这次危机并未导致物价下跌,相反,危机期间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了4.2%,生产者价格指数上涨了2.2%。

因此,危机并没有增强美国的出口竞争力,相反,出口竞争力进一步削弱。

1958年美国出口总值下降了14.3%,贸易顺差从1957年的65.1亿美元减少到35.7亿美元。

与此同时,美国资本输出和海外军事开支不断增加,国际收支第一次出现33.5亿美元的逆差。

这样,美国的危机持续时间延长了。

危机迅速波及加拿大、日本及西欧各国。

由于日本对美出口依赖程度高,日本的危机深度和持续时间仅次于美国。

日本危机持续13个月,工业生产下降10.4%。

英国(忽略加拿大,因加拿大不是一个独立的工业强国)紧随其后,危机持续13个月,工业生产下降3.7%。

而西德的危机持续时间却只有4个月,工业生产下降仅为1.4%。

由此可见,虽然美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龙头,也是世界经济危机的震中和首发地,但是美国经济地位已经明显下降,不足以向外转嫁危机,因此不能最先摆脱危机。

相反,西德经济却具备了向外转嫁危机的能力,成为摆脱危机的领头羊。

二战后第二次世界经济危机(1973-1975)1973年12月,一场二战后规模最大、程度最深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了。

触发这场危机的是石油涨价。

美国的危机从1973年12月持续到1975年5月,GNP下降了5.7%,工业生产下降了5.1%,其中建筑、汽车、钢铁三大支柱产业受打击尤为严重。

两次大萧条美国怎样度过经济危机

两次大萧条美国怎样度过经济危机

两次大萧条:美国怎样渡过经济危机20世纪30年代,美国股市崩溃引发经济危机并波及全球。

这是一名失业者靠在倒闭的商店橱窗外。

由于计划触及了人数众多的中产阶级的利益,与约翰逊政府建设“伟大社会”时期福利改革相比,里根政府的“逆向改革”则要“痛苦”得多。

在1929~1932年大萧条和上世纪70~80年代的滞胀时期,针对经济衰退导致的失业问题,罗斯福和里根两位美国总统,选择了两条不同的政策路线图,并都成功地渡过了经济危机。

但是,由于采取几乎截然相反的社会福利政策,民众利益则损益分明。

大萧条促使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尽管已经过去了70多年,至今回忆起来,1929~1933年的大萧条,仍然是20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

1932年,20岁的希尔维亚·波特从亨特学院毕业。

她没能赶上好年景,这一年,每4个美国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找不到工作。

激烈的就业竞争场景随处可见:在纽约曼哈顿六号街某职业介绍所要招聘300人,却有超过5000人前来应聘。

尽管纽约本市的失业人口已经多达百万之众,但是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饭碗。

一个阿肯色州的男子为了找工作,竟步行了900英里,来到美国汽车城底特律职业介绍所,当他到达时介绍所门外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当中的很多人都是通宵排队。

据1932年的《财富》杂志统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人和儿童没有任何收入,失业人数占当时美国总人口的近3成,这还没有将近1000万的农民包括在内,否则情况还要严重。

当时的工厂确实不需要1929年之前那么多的工人。

美国机车公司在1932年整整1年,只卖出了1台机车。

而在20年代,它平均每年要卖600台。

大萧条时期,美国全国近86000多家企业破产,5500多家银行倒闭,整个工业生产陷入停顿,金融系统也全部瘫痪。

当时普通美国人缺衣少食,生活艰难程度超乎想象。

波特很多同学的午餐,往往只花5美分——在餐饮店里点一杯咖啡,然后要杯白开水,把柜台上的免费番茄酱倒到开水里一搅和,就算是一杯番茄汤了。

两次美国大萧条经济危机的异同点总结解读

两次美国大萧条经济危机的异同点总结解读

1930年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异同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

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

从危机苗头发生、问题累计到危机确认,特别是到贝尔斯登、美林证券、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对外宣布数以百亿美元的次贷危机损失,花了半年多的时间。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1930年和2008年发生了两次比较典型的金融危机,下面将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分析两次金融危机的异同。

一.从两次金融危机的形成背景分析1930年美国大萧条经济危机的形成原因至今仍众说纷纭,但大概的原因可以归为:资本家无节制的盲目生产,产品相对过剩;过度的贫富分化,内需不足;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带来过度消费,导致市场虚假繁荣;疯狂的股票投机,金融市场不稳定;以及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基于以上所述原因,我们又可以总结出1930年美国大萧条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如下:①根本原因: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成果的私人占有性的矛盾的恶性发展。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在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这就要求各个生产部门必须密切协作、步调一致,进而形成社会化大生产。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少数垄断资本家占有大部分生产资料,他们为了无限制地追求利润,尤其是在经济繁荣时期,不断地扩大再生产。

这就势必打破平衡,引发恶性竞争,激化社会生产各个部门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新的经济危机爆发。

②直接原因:经济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市场供需出现矛盾。

人们所能认识到的只是它所表现出来的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之间的矛盾。

表面上来看,生产出的产品太多,市场需求有限,产品过剩,出现滞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8年——1982年美国经济危机评析
(这是笔者写的一篇研究美国历史的一篇文章)
美国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巨大发展。

生产能力有显著的提高。

二战中,美国大量供应盟国军火物资,盟国成为美国的“兵工厂”。

出现了战时的经济繁荣。

但为时不久,美国发生了1948年~1949年的经济危机。

后侵朝战争给美国带来战时繁荣,但战事一停,就发生了1953年~954年经济危机。

此后,在1957年~1958年和1960年发生了两次经济危机。

60年代中期,美国扩大侵越战争,使国内经济危机延迟到1969年~1970年才爆发。

侵越战争停止后不久,1973年~1975年的一次规模较大的一次经济危机接踵而至。

到80年代初,工业生产从1980年2月到1980年7月连续下降,其后短暂回升从1981年8月起又告下降,到1982年11月尚未恢复上升。

(注:从1948年~1982年共爆发了8次经济危机。

第一次1948.11~1949.10 共12个月. 第二次1953.7~1954.5共11个月. 第三次1957.8~1958.4 共9个月. 第四次1960.4~1961.2 共11个月.第五次1969.12~1970.11共12个月.第六次1973.11~1975.3 共17个月. 第七次1980.2~1980.7 共6个月. 第八次1981.8~1982.11 共16个月.)从以上可以看出,战后美国经济危机频繁爆发。

究其原因,除了市场因素外,例如,市场萎缩商品卖不出去。

一般认为是由于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引起的。

那么,我们看美国当时是怎样处理这一次次经济危机的?经济危机频繁爆发是否与美国处理经济危机的作法不妥有关系?
当时,历届美国政府(注:在任的美国总统是第33届到第40届,分别为: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福特、卡特、里根)反危机的措施是:金融方面,调整贴现率。

在金融市场买卖证券。

放松抵押贷款的门槛。

在财政方面,增加军费开支,加速固定资产折旧,实行减税、免税、退税等补偿性财政政策。

在私人经济方面,采取大量推行消费者信贷、住房建筑抵押贷款等帮助垄断企业推销过剩产品。

实行了这些措施后,使美国经济发生了变形:即危机期间,生产下降幅度较小,最严重的1973~1975年经济危机期间工业生产只下降15.1%.危机过后,萧条和复苏阶段缩短,甚至两者之间难以区分.使经济危机的爆发比过去更频繁.
美国政府采取的上述反危机措施以及私人企业的信贷扩张,造成日益加重的通货膨胀.造成一方面物价加速上涨,一方面生产增长速度速度放慢.与此同时,失业人数不断增长.从而形成了所谓”滞涨”局面.
综上所述,美国在1948到1982年间.在调整经济危机的过程中,治标不治本.只在经济领域开展宏观调整没有触及经济体制.一味地保护私有制,维护垄断资本家的利益.结果如同庸医治病,把急性病治成慢性病,但不能从根本上清除病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