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历史与甘肃文化王俊莲
传承甘肃的历史文化

传承甘肃的历史文化(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实习报告、职业规划、职场语录、规章制度、自我介绍、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internship reports, career plans, workplace quo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 introductio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传承甘肃的历史文化传承甘肃的历史文化甘肃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省之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甘肃武威天梯山石窟地质灾害分析研究及措施建议

162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甘肃武威天梯山石窟地质灾害分析研究及措施建议袁燕飞(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甘肃 酒泉 735000)摘 要:武威天梯山石窟又名凉州石窟,开凿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是我国石窟艺术的代表,有很高文化艺术价值,石窟赋存岩体经过历代陆续开凿,长期环境变迁之后,目前崖面风化侵蚀严重,岩体裂隙密布,地质灾害频发,崖体有坍塌或倾倒的趋势,洞窟破损严重,窟内壁画彩塑也不同程度受损,就目前状况,石窟区文物保存极其困难,石窟文物保护面临严峻考验。
关键词:天梯山石窟;地质灾害;保护措施中图分类号:T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0)17-0162-2收稿日期:2020-09作者简介:袁燕飞,男,生于1989年,汉族,甘肃渭源人,水工环工程师,研究方向:水文地质条件、环境地质、工程地质、地质灾害。
1 天梯山石窟历史背景及研究意义天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武威市中路乡灯山村大坡山南崖绝壁间黄羊河水库东岸,也称大佛寺、广善寺,据史料记载为北凉王沮渠蒙逊于公元5世纪开凿,已有1600年历史,是国内最早由皇家出资开凿的石窟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窟群南北长130m,高60m,现保存壁画数百平方米,上中下三层洞窟18个,佛像100多尊,以及魏、隋、唐时期的汉、藏写经若干,主体建筑为大佛窟(13号窟)如来佛坐像,是中国美术史上著名的“凉州模式”的代表。
天梯山石窟是佛教从印度沿丝绸之路向中原地区传播过程中的凉州石窟的典型代表,对研究我国佛教石窟建筑和艺术渊源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2 天梯山石窟现状天梯山石窟赋存岩体经过历代陆续开凿、长期环境变迁之后,目前岩体裂隙密布,地质病害发育,洞窟文物破损严重,部分洞窟存在倾倒危险,受裂隙切割的崖体有大规模崩塌或倾倒趋势。
3 孕灾地质条件分析地形地貌:高寒半干旱气候区,空气寒冷干燥,冰冻期长,岩体表面风化剥蚀作用明显,岩面参差不齐。
“思想解放与社会发展:新时代哲学的使命与担当”-第二十九届全国社科院系统哲学大会会议综述

第9卷第4期2018 年8 月哲学分析Philosophical Analysis Vol.9,No.4 Aug.,2018“思想解放与社会发展:新时代哲学的使命与担当”——第二十九届全国社科院系统哲学大会会议综述李杨2018年4月27日,由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天津社会科学院承办,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协办的“思想解放与社会发展:新时代哲学的使命与担当”全国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十九届全国社科系统哲学大会在天津召开。
天津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陈浙闽,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张英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俊莲代表地方社科院学者在开幕式致辞。
开幕式由天津社会科学院院长史瑞杰主持。
在大会做主旨报告的专家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景源,南开大学荣誉教授陈晏清,中共中央党校原校委委员、一级教授韩庆祥,吉林大学常务副校长邴正,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丰子义,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大平,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陈立新。
来自各地方社科院、高校、党校、部队院校、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以及期刊的150余位学者与会,围绕改革开放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深入学习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现代转化与社会发展、思想解放与哲学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等主题展开探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景源研究员回溯了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历史脉络,指出邓小平自觉地运用唯物史观思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恢复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在唯物史观中的核心地位,将党的工作中心由阶级作者简介:李杨,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思想解放与社会发展:新时代哲学的使命与担当”——第二十九届全国社科院系统哲学大会会议综述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哲学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做出了重大贡献,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方向。
雍凉大地,河西走廊——甘肃省博物馆馆藏40件珍宝(上)

雍凉大地,河西走廊——甘肃省博物馆馆藏40件珍宝(上)甘肃地形呈狭长状,地貌复杂多样,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先秦时期,中国分为九州,甘肃省境大部属雍、凉二州。
汉、唐以来,甘肃就成了中西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通道。
汉朝张赛出使西域,唐朝僧人玄奘西去印度取经,都取道甘肃,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甘肃省博物馆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西路3号,馆藏珍贵历史文物、自然标本8万余件(组),其中一级文物686件(组)(含国宝16件),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大量文化珍宝,尤以新石器时代之冠的甘肃彩陶、汉代简牍文书、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萃宝、古生物化石等珍贵文物独具特色。
以下就对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的40件珍宝(上)进行盘点。
1. 新石器时代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此瓶高31.8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6.8厘米,为细泥红陶质地,圆鼓腹,平底。
腹部以上施以淡淡的陶衣,器口为圆雕头像,短发齐额,五官端正,挺鼻小嘴,面庞秀丽。
鼻子、眼睛、嘴皆为镂空,双耳各有小穿孔,可以垂饰物。
五官镂空造成的深色阴影,成为头像富有表现力的因素。
瓶体的彩绘纹饰从上到下分三层大体相同的黑彩图案,主题花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两个弧边三角纹对接组成圆圈,内填充垂弧纹和弧纹;另一部分以斜直线、侧弧及凹边三角纹组成。
1973年出土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大地湾遗址,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此瓶塑造了一位端庄、典雅、古朴、大方的美女形象,体现远古先民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艺术表现手法,把人头与葫芦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有趣生动,是大地湾仰韶彩陶的代表作品,也是我国史前时期集彩陶、雕塑、造型于一身的杰出艺术品,国宝级文物。
2. 新石器时代彩陶鲵鱼纹瓶此瓶高38厘米,口径6.8厘米,瓶用细花红陶制成,小口翻唇细长颈折肩深腹平底,腹部两侧有耳。
在瓶肩部以上至近底处用黑彩绘一条鲵鱼,生动可爱。
瓶体上的图案准确地表现了鲵鱼的特点,反映了远古人类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和艺术再现水平的高超。
传统村落文化基因图谱构建与保护传承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扎尕那村为例

lage ,Gannan 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as an Example
tent.How to protect and inherit the cultural resourc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village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ll sectors of society.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cultural genes stud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ultur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 扎尕那村在空间上体现了对传统文化思想的遵循,
地域文化对其影响尤为深刻,彰显着独具特色的地域特征。
密不可分。 将某种区别于其他村落并能体现地域独特的乡
2 扎尕那村文化基因图谱方法研究
土文化物质要素视为基因,即为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基因,
2.1 文化基因提取方法 传统聚落文化基因理论将传统聚
这种物质要素是传承传统村落乡土文化的基本要素单元,对
落的文化基因分解为不可再细分的基本文化单元,并将其视
于村落文明的起源、传承、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村落
特质性文化的基本要素,同时也是识别该村落特征的决定性
为识别传统聚落文化特征的基因[20] 。 文化基因理论通过不
甘肃历史 古代史

甘肃历史古代史第一部分甘肃古代史概述:旧石器时期(粗糙石器、使用火)------新石器时期(磨制石器、种植庄稼、制作陶器、逐步从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周秦先祖在甘肃活动(奴隶社会)-----秦统一后,甘肃进步封建社会的王朝更替。
旧石器时期的甘肃:(1万年前)生产活动:使用粗糙石器(粗制石器、骨器、鹿角器)、使用火。
新石器时期的甘肃:(5000--2000年前)1.甘肃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主要:①大地湾文化(8000年--4800年)大地湾文化遗址是我国西北地区形成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②马家窑文化(5000年--4000年)③齐家文化(4000年左右)周秦先祖在甘肃的活动:秦人在甘肃的活动:秦武公十年,秦国在邽(gui)戎、冀戎两个新开辟的地区设邽县(今天水麦积区南)和冀县(今天水甘谷县)。
这是甘肃历史上最早的两个县秦穆公时期,秦国称霸西戎,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甘肃境内其他古老民族:西戎、月氏、乌孙、氐族、羌族、匈奴等。
秦朝时期的甘肃:1.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全面推广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为40郡),在甘肃境内设置2郡,陇西郡(今临洮县南)、北地郡(义渠今宁县西北)。
2.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将战国时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并新修今兰州黄河以北的长城,构成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汉朝时期的甘肃:1.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建立西汉王朝,在行政建制上沿袭秦制,设北地郡和陇西郡。
汉武帝在甘肃设立“河西四郡”即武威郡、酒泉郡、张掖郡、敦煌郡。
2.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获得了西域大量前所未有的资料,向西域各国介绍了汉朝的情况。
3.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以亲身实践开通了中西陆路交通,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兰州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兰州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兰州,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是甘肃省省会,也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城市之一。
在兰州,有许多源远流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项目代表了兰州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带您深入探讨兰州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了解这些项目的价值和意义。
1. 铁娘子艺术在兰州,铁娘子艺术是一项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铁娘子是传统的西北民间艺术形式,通常由一群女性表演,她们通过打铁、乐器演奏、歌舞等形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园的情感。
铁娘子艺术融合了西北地区的民俗文化和艺术元素,展现出了兰州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2. 黄河龙舟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黄河龙舟。
黄河龙舟赛是兰州地区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黄河龙舟赛中,参与者们齐心协力,在黄河上划龙舟,展现了团结合作与拼搏进取的精神。
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是一种传统体育活动,更是兰州人民对黄河的敬畏和热爱的象征。
3. 甘肃民间音乐甘肃民间音乐也是兰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甘肃民间音乐源远流长,包括丰富多样的曲艺、山歌、器乐等形式,传承了古老的音乐传统和民族文化。
这些音乐作品反映了兰州地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情感体验,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总结回顾通过对兰州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项目不仅是兰州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铁娘子艺术、黄河龙舟和甘肃民间音乐等项目,展现了兰州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历史底蕴。
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不仅有助于弘扬兰州的传统文化,更有助于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兰州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现了兰州文化的多样性和活力。
这些项目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人关注并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关于甘肃非遗及保护、传承的若干思考

能 的 过 程 中 所 使 用 的 各 种 工 具 、实 物 、制 成 品 以 及 相 关 场 所 .”我 国 基 本 沿 用 这 一 定 义 :“指 各 族 人 民 世代相承的、与群 众 生 活 密 切 相 关 的 各 种 传 统 文 化表现形式(如 民 俗 活 动、表 演 艺 术、传 统 知 识 和 技 能 ,以 及 与 之 相 关 的 器 具 、实 物 、手 工 制 品 等 )和 文 化 空 间 .”国 家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名 录 根 据 其 不 同 特 征 和 功 用 ,把 它 们 具 体 分 为 10 个 大 类 .
【收 稿 日 期 】2021G04G28 【作 者 简 介 】彭 金 山 (1949- ),男 ,河 南 南 阳 人 ,西 北 师 范 大 学 教 授 ,主 要 从 事 民 俗 学 与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
— 11 —
上.除了陇南属 长 江 流 域,其 它 地 区 则 分 属 黄 河 流域及内陆河流域.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 分布 及 特 色,与 上 述 陇 中 东 黄 土 高 原、陇 南 山 地、 甘南高(草)原、祁连山地、河西走 廊 和 北 山 山 地 6 个 地 形 区 域 的 地 理 、物 候 环 境 有 着 直 何 更 好 的 传 承 和 保 护 本 省 的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发 展 民 间 文 化 产 业 ,阐 述 了 作 者
长 期 以 来 关 于 这 一 问 题 的 思 考 ,从 “坚 持 保 护 优 先 原 则 ,确 立 本 色 传 承 的 主 体 地 位 ”等 六 方 面 ,提 出 了 相 应 的 应
第 37 卷 第 4 期 2021 年 7 月
兰 州 文 理 学 院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ofLanzhou 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 (SocialScience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海钩沉2:骠骑将军霍去病
西汉名将(前140—前117),汉族, 军事家,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任 命19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于春、 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 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同年秋, 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 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为打 通了西域道路奠定基础。
2、地理文化:丰富多样、类型齐全
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 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 北倾斜。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 530公里。山地和高原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0% 以上,西北部的大片戈壁和沙漠,约占14.99%。 四大文化板块:陇中、陇东高原文化板块、河西走 廊文化板块、甘南草原文化板块、陇南山地文化 板块。
史海钩沉1:张骞凿通西域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 西域。张骞到过大宛、大月氏等 国,获得了前所未闻的西域资料, 也向各国介绍了汉朝的情况。司 马迁将此行称为“凿空”。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 域,诸国也纷纷派使者回访,汉 朝终于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 系。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西 域运到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后 来人们把这条路线称作“丝绸之 路”。
古文化遗址
史前文化遗址多达7000多处 古生物化石:环江翼龙化石(庆阳)、永靖恐龙化石群、黄河古象化 石(庆阳)、兰州龙化石;甘肃鸟化石等 原始文化遗存(旧石器时代):辛家沟底和赵家岔石器3件(华池 县)、鸳鸯镇人头骨化石(武山县)、姜家湾和寺沟文物49件(镇原 县)、楼子房和巨家塬文物26件(环县)、镇原黑土梁;环县刘家岔、 泾川南峪沟、桃山嘴;庄浪南湖双堡子、朱家店等文物。 彩陶文化遗存(新石器时代):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 化(黄河上游新石器晚期)、齐家文化(新石器晚期到铜石并用)、 火烧沟文化(夏商文化)、辛店文化(商周文化在甘肃青海的一种表 现)、寺洼文化(商代晚期西周早期)、沙井文化(西周晚期至战国 之间) 文明发祥地:庆阳(周人)、天水(秦人)
史海钩沉3:隋炀帝重振丝路
609年,隋炀帝西巡,率大军从京都 出发,到甘肃陇西,西上青海横穿 祁连山北上,到达张掖郡,历时半 年之久 隋炀帝到达张掖之后,西域二十七 国君主与史臣纷纷前来朝见,表示 臣服。各国商人也都云集张掖进行 贸易,并在山丹焉支山举行了盛大 的万国博览会 隋炀帝西巡不仅安定西疆、开展贸 易,还重新畅通丝路,也进一步促 成了甘肃、青海、新疆等大西北成 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甘肃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发展之对策
建设“一带一路”,坚持文化先行
文化交流与区域合作,加强各国、各领域、各阶层、 各宗教信仰的交流交往,努力实现沿线各国的全方位交流 与合作,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深入开展与沿线国家的文化艺术、科学教育、体育旅 游、人才培养、地方合作等友好交往
特色文化资源的创意开发
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方式,推动丝绸之路沿线 省际旅游深度合作,扩大国际旅游交流,创新跨国跨地区 旅游合作模式,推动建立“丝绸之路旅游推广联盟”,联 合打造精品丝路线、黄河风情线、华夏寻根线、民族风情 线、中医药养生线、红色旅游线等6条主题品牌线路,努 力做大做强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品牌。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框架内涵
4、宗教文化:内涵深厚、教种齐全
甘肃是一个多宗教、多教派的省份。伊斯兰教、佛教、道 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俱全,教种齐,历史久,信徒 多,分布广 佛教最早是经过甘肃传入中原和西藏,河西地区是中国本 土佛学的早期摇篮 夏河拉卜楞寺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保留有 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 甘肃临夏是中国伊斯兰教门宦的发源地 “道教第一山”崆峒山,是集佛、道、儒于一山的历史文 化名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传承发展:丝路的守望与经营
1、甘肃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发展之不足 2、甘肃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发展之对策
1、甘肃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发展之不足
历史:海路开通后,随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 东移南迁,特别是由于气候和生态条件的变化,甘 肃渐渐成为荒僻之地。清名臣左宗棠曾向清政府奏 称“甘肃地处边陲,土旷人稀,瘠苦甲于天下。” 现实:分散发展、单极突破、低端建设、缺乏创新 文化产业不强、旅游发展滞后
石窟艺术之乡
敦煌莫高窟:以其宏伟的规模、精湛的艺术、沧 桑的历史被称为世界石窟之最 天水麦积山石窟: “古代东方雕塑馆” 武威天梯山石窟:“石窟之祖” 永靖炳灵寺石窟;保存有国内迄今发现时代最早 的石窟题记。
彩陶文化之乡
甘肃是我国彩陶艺术起源最早、发展时间最长、分布范围 最广、艺术成就最高的地区,素有“彩陶之乡”的美称。 距今7800多年前的大地湾一期文化出现的彩陶,为世界上 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 距今4000多年前的马家窑文化彩陶,不仅代表了中国彩陶 文化的最高水平,而且是世界古代彩陶文化中艺术成就最 辉煌的,这一类型的彩陶以器形精美、色泽鲜艳、纹饰变 幻奇妙著称于世
3、民族民俗文化:特色显著、精彩纷呈
甘肃少数民族成分多,分布甚广,从甘南草原到祁连雪山, 从原始森林到大漠戈壁,从大夏河畔到黄河之滨,在这广袤 的地域里都有少数民族辛勤耕耘,繁衍生息,各个民族在 不同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下,语言、文字、音乐、 绘画、建筑、服饰、歌舞、民居、节庆以及婚丧礼俗生活 习俗等各有不同的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 宝藏 甘肃的民间文化兼有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东西方文化 交流融合与多民族交流融合的特征,民间艺术样式丰富, 如剪纸、皮影、刺绣、道情等 联合国非遗产代表作:“花儿”
二、甘肃文化:深厚的积淀与灿烂
1、历史文化: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 2、地理文化:丰富多样、类型齐全
3、民族民俗文化:特色显著、精彩纷呈
4、宗教文化:内涵深厚、教种齐全 5、现代文化:传承创新,成就斐然
1、历史文化: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
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 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相传都诞生在甘肃,素有 “羲轩桑梓”、 “羲里娲乡”之称 甘肃是世界文明的交汇之地。汉代张骞凿通西域以后,甘 肃成为中原联系西域,我国联系西亚、南亚、北非、欧洲 的重要通道。隋唐时期,河西地区成为世界古代四大文明 和三大宗教交汇融合之地,敦煌被称为世界中古时期文明 的象征 五大历史文化:古文化遗址、彩陶文化、简牍、长城、石 窟寺 四大红色文化:南梁苏维埃政府、哈达铺会议、腊子口战 役、会宁会师等
史海钩沉4: “凉州会谈”
公元1247年蒙古帝国时期,蒙古皇子阔端和藏族宗教领袖 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之间在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举 行的历史性会晤, 形成《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后世 称为“凉州会谈” “凉州会谈”的最深远影响,就是西藏成为中国不可分割 的领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更加巩固,后来元朝政府将西 藏同中原内地各行省一样进行管辖和治理。 凉州会谈在中国的民族关系史和藏、蒙民族史上都写下了 厚重的一笔,它奠定了西藏并入中国版图的基础,并深刻 影响了此后中国的政治格局和文化格局。
2013年1月21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获国务院正式批复 迄今为止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
敬请指教
甘肃历史与甘肃文化
甘肃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 主任 教授 王俊莲
提 要
一、甘肃历史:千年的辉煌与繁盛 二、甘肃文化:深厚的积淀与灿烂 三、传承发展:丝路的守望与经营
一、甘肃历史:千年的辉煌与繁盛
1、区域简介 2、历史变迁
1、区域简介
甘肃简称甘或陇,取古甘州(今张掖)和古肃州(今 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简称“陇”或“甘” 甘肃常住人口达2553.9万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 区,有汉族、回族、藏族、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 蒙古族、哈萨克族、土族、撒拉族等54个民族成份。 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是甘肃特有的少数民 族
现辖兰州、嘉峪关、金昌、白银、天水、武威、张掖、平凉、酒 泉、庆阳、定西、陇南等12个地级市、甘南、临夏两个民族
自治州,有天祝、肃南、肃北、阿克塞、东乡、积石 山、张家川7个民族自治县,有39个民族乡。
2、历史变迁
商周时期(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256年),周秦部族先后在今甘肃 东部崛起并向东发展,游牧生活占居主要的地位,“好马及畜,善养 息之” (《史记· 秦本纪》) 公元前688 年(秦武公十年)秦国设邽县(今天水麦积区南)、冀县 (今甘谷县),这是甘肃历史上建立最早的两个县 公元前280年(秦昭王27年)设置陇西(今临洮县东北) 、北地(今 宁县西北 公元前156年-公元前74年(汉代武帝到昭帝期间),陆续设武威、 张掖、敦煌、天水、安定、武都、金城诸郡 1271年—1368年(元代),全国创设省制,甘肃正式设省。 汉代的开边政策和张骞通西域成功开通了丝绸之路。隋唐时期,甘肃 成为我国联系西域各国和欧洲的重要通道,武威、张掖、敦煌成为经 济文化繁荣的国际性贸易城市,整个河陇地区农桑繁盛、士民殷富, 《资治通鉴》有“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的记载。
简牍
甘肃境内出土的简牍在上世纪初曾轰 动海内外,同敦煌文书、殷墟甲骨、 明清宫廷档案并称为二十世纪初中国 考古四大发现 天水散马滩秦简、居延汉简、敦煌汉 简、武威汉简、花海汉简、甘谷汉简
历史文化名城
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敦煌、嘉峪关、麦 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悬 泉置遗址和玉门关遗址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敦煌、武威、张掖、 天水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肃州区、夏河县、会 宁县、庆城县、 灵台县、陇西县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哈达铺镇、青城镇、 新城镇、陇城镇、连城镇、大靖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