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共21页
甘肃民俗资料全

民俗风情文化一.历史开展建省约有700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的建制,从春秋时开场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
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军司〔驻甘州,今市甘州区〕。
这是最早出现的之名。
但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元代才正式设置省。
省名的命名,系西、唐代曾置甘州〔今市〕、肃州〔今市〕的第一个字合成。
二.地理气候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
境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织,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
省气候枯燥,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
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
三.特色文化1、河西走廊这里是著名的粮仓,也是昔日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和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
闻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民俗、肃南裕固族风情、肃北蒙古族风情、阿克塞风俗、天祝藏区风情交相辉映,民间筵悦、骆驼队等奇风异俗在这里熠熠生辉。
2、东南部的市和陇南地区这里是山川锦绣、民俗奇特的天然膏沃之地,有小江南之称。
唐玄奘在的传说,使佛公娇、万紫山、渗金寺等地,成为民俗旅游的主要景点。
3、甘南、甘南、两个自治州是藏、回、东乡、保安、撒拉等少数民族的集聚地,有独具一格的民情和风俗。
这里的民俗活动,独特隆重,令人叹为观止。
4、东部的庆阳、地区这里是具有悠久革命历史的老区。
境除有众多的革命遗迹外,还有道家圣地崆峒山、王母宫山以与公庙、菩萨山等庙会,都成为民向文化的传播阵地,特别是唢呐、剪纸、社火、戏曲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
5.敦煌文化——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煌敦煌地处、、三省〔区〕交汇处,公元前111年设郡,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和枢纽城市,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享誉全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被誉为“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煌〞。
敦煌市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等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汇地,是佛教东渐进入中原的第一站,是世界三大的融汇之地。
敦煌是世界级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城市,不仅拥有丰厚独特的世界文化遗产,还拥有以“大漠奇观〞著称于世的鸣沙山月牙泉等世界级自然奇观。
香包刺绣的简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甘肃省申报项目
甘肃庆阳香包刺绣工艺
庆阳位于甘肃最东部,习称“陇东”,是陕甘宁三省的交汇处,总面积27119平方公里,总人口256万。
庆阳香包刺绣广泛分布于庆阳8县(区),渊源可追溯到黄帝时期的卫生风习“薰蒸法”和新石期时代的衣饰文明和稚拙工艺。
其工艺成熟于舜命禹制作衮服十二章的“衣绘而裳绣”时期,明清时期最为丰富,民国至解放后的60年代普及全市。
庆阳香包刺绣工艺是遗风千古的针工造型艺术,是立体造型艺术和平面刺绣相兼融的一种纯手工工艺,立体造型技艺和技能主要有三个类别:一是绌绌类,针法为藏针绣,分创意、选料、剪裁、状物、绌合5个环节。
二是线盘类,分折壳子、配色线、盘缠、成果(连缀、装饰)四个环节。
三是立体类,分单面挂件、佩件、双面挂佩件、立体挂件和摆件,技艺有过样子、打样子、扩背子、上样子、绣花、状物、成果、打扮8个环节。
平面刺绣绣法上分为破线绣、合线绣、掇绣,针法主要有齐针、辫针、缉针、掺针、抢针、挽针、盘金、圈金等,工具为花绷子、花架子。
庆阳香包刺绣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民俗文化承载古人类历史及研究的学术价值;二是中国古哲学文化对民俗生活渗透的历史演绎价值;三是中国医学文学的科学实用价值;四是华夏古民族同化融合的民族学价值;五是香包刺绣文化内涵与广泛的生活实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视,庆阳香包刺绣工艺已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品牌技艺,具有中华民族文化遗传的特殊代表性。
甘肃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甘肃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河西宝卷河西宝卷含凉州、张掖、酒泉宝卷(张掖宝卷因故未能进入第一批国家名录)。
宝卷又名宝传,是一种明清以来流行于民间的讲唱文学。
它由唐代的变文、讲经文演变而来,受俗讲的孕育,历经宋代谈经、说参请、说诨经讲史等,并受到话本、小说,诸宫调及戏曲等的影响,其内容包含儒、释、道的三教合一及各种秘密宗教,并有大量非宗教的历史人物、民间神话、传说和戏曲故事,其结构为散韵相间,讲唱地点从庙会、娱乐场所,直至家庭院落。
2.天祝土族格萨尔《格萨尔》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中的一块瑰宝,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长的英雄史诗,它源于藏族,却广泛传播于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等很多民族之中。
作为口头传唱的口碑古籍土族《格萨尔》,同样具有有别于其他口头传唱的英雄史诗,在形式、内容方面富有自己的特点,独具魅力。
挖掘、抢救和保护土族《格萨尔》,不仅能丰富和完善《格萨尔》英雄史诗,乃至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学的丰富和完善都将产生深远的意义。
3.裕固族民歌从裕固族历史渊源和语言来说,其民歌与回鹘民歌和蒙古民歌有着同样的源流,歌词格律有许多共同之处,并且具有许多古代语言的特点。
裕固族民歌主要分为音乐和唱词两部分,主要有“小曲”、“号子”、“小调”、“情歌”、“叙事”、“筵席曲”等形式,已搜集、整理的有310余首。
裕固族民歌记叙了裕固族历史、英雄和生活多方面的内容,是研究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民歌,特别是突厥、蒙古民族民歌的“活化石”,是研究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历史的重要依据,也是挖掘、发展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基础和依据。
4.花儿花儿是大西北各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山歌,因歌词中多将青年女子比喻为花儿而得名。
它主要流行于贺兰山以南,六盘山以西,岷山以北,日月山以东这一跨越甘、宁、青三省区的广阔地带,成为汉、回、土、藏、撒拉、东乡、保安、裕固等民族用汉语创作并演唱的一个歌种。
花儿有河州花儿和洮岷花儿之分。
前者以甘肃河州(今临夏)为中心,布及甘、青相邻的十多个农业县;后者以洮州(今临潭)、岷州(今岷县)为中心,只流行于甘肃境内的七八个县。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的通知
【法规类别】文化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甘政发[2008]43号
【发布部门】甘肃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8.06.13
【实施日期】2008.06.1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甘政发[2008]43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省政府批准省文化厅确定的第二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88项),现予公布。
甘肃省人民政府
二○○八年六月十三日
第二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共计88项)。
红古区非遗文化

红古区非遗文化红古区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
这里保存了丰富的非遗文化,其中包括传统手工艺、音乐舞蹈、民间传说等多个方面。
这些非遗文化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手工艺红古区的传统手工艺非常丰富,包括刺绣、木雕、陶瓷等多种形式。
其中,刺绣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手工艺之一。
红古区的刺绣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这里的刺绣以花鸟为主题,色彩斑斓,线条流畅,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
木雕也是红古区的传统手工艺之一。
这里的木雕工艺源远流长,木材质地坚硬,适合雕刻细致的花鸟、人物等形象。
红古区的木雕作品造型优美,雕刻技法独特,被誉为“中国木雕艺术的明珠”。
陶瓷是红古区的另一项传统手工艺。
这里的陶瓷器物精美绝伦,采用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色彩斑斓、造型优美。
其中,紫砂陶器是红古区的特色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质感和色彩,成为了红古区陶瓷的代表作品。
音乐舞蹈红古区的音乐舞蹈也是当地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的音乐舞蹈形式多样,包括古老的民间舞蹈、传统的宫廷乐曲等。
其中,红古区的“丝路之声”是当地最具特色的音乐形式之一。
这种音乐融合了中亚、西亚等地区的音乐元素,充满异域风情。
红古区的民间舞蹈也非常丰富多彩。
这里的舞蹈形式生动活泼,充满了欢快的节奏感。
其中,红古区的“花鼓舞”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
这种舞蹈形式灵活多变,以手鼓、花灯等道具为辅助,让人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民间传说红古区的民间传说也是当地非遗文化的一大特色。
这里的传说故事丰富多彩,涉及到神话、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
其中,红古区的“白龙故事”是当地最著名的传说之一。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条白龙与当地人民的感人故事,被当地人传颂至今。
红古区的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的传统手工艺、音乐舞蹈、民间传说等多个方面,都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非遗文化,传承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甘肃民俗(精品文档)

甘肃民俗----武山原生态秧歌作者:杜鹏英武山秧歌的萌生、发展和最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表现了当地独特的文化现象,在民俗学研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武山秧歌以其独特的形式反映了人民生活习俗和精神风貌, 与民间娱乐祭祀活动关系密切。
它的产生和发展丰富了民族舞蹈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武山秧歌不仅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固定模式,而且通过活动本身使其得到不断的开发和提高。
作为一个武山人,我有义务将这一传统民俗项目介绍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认同这一非物质的文化。
一、武山秧歌简介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近年来,随着物质文明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对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及其历史文化渊源,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喜爱。
对民俗文化发掘、整理、提高后进行产业化开发,使之形成独特的文化产业,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使民族文化得以弘扬,地方经济得以振兴,文化产业得以强化。
古老的民俗文化在改革开放几十年后,展现出了它前所未有的现代魅力。
秧歌作为传统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大力倡导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地位。
武山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人杰地灵,物产丰富。
武山秧歌也叫社火,又叫灯火道场,是集演唱、对白、表演、武术、旋鼓、杂技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
武山秧歌自古有之,源远流长。
武山人心理素质、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在文化艺术上的体现。
每当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来临之际,武山民间村村寨寨都有盛况空前的“耍秧歌”、“闹社火”、“玩花灯”、“庆上元”的传统习俗。
古往今来,“耍秧歌”一直是武山人春节期间的主要文化生活和社事活动,有祈求平安之意,古老的民间祭祀活动是它的重要内容,武山人民非常重视。
原生态指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它包含着原生态唱法、原生态舞蹈、原生态歌手等。
武山原生态秧歌有着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内容。
以说、唱、扭等艺术形式表达了人民对美好愿望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对丑恶现象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兰州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兰州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兰州市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其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近年来,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大批传统技艺得到了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技艺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成为了兰州市的一张独特文化名片。
以下是兰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介绍。
首先,兰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是“响马”。
响马是一种古老的马铃技艺,流传于甘肃省兰州市和周边地区。
响马技艺是源于民族信仰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精心设计的马铃架和编织的马缰,制造出悦耳的铃声,用以祛病辟邪、祈福求安。
响马技艺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而且作为一种特色文化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目前,兰州市对响马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正处于关键时期,希望通过加强对响马技艺的研究和挖掘,将其传承下去。
其次,兰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二是“兰州牛肉面”。
兰州牛肉面是一种典型的甘肃特色小吃,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兰州牛肉面的制作工艺以其独特的面条和鲜美的牛肉汤为特色,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为喜爱的一种美食。
兰州市对兰州牛肉面的传统制作工艺和配方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整理,并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加强对兰州牛肉面技艺的传承和保护,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品尝到这一传统美食。
再次,兰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三是“兰州白酒酿造技艺”。
兰州白酒是兰州市的特产,历史悠久。
兰州白酒的酿造技艺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酒香和酒味。
兰州市通过对兰州白酒酿造技艺的挖掘和整理,建立了传统酿酒技艺传承示范基地,加强了对兰州白酒酿造技艺的传承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品味到这一传统美酒。
最后,兰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四是“兰州刺绣技艺”。
兰州刺绣是兰州市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兰州市对兰州刺绣技艺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挖掘,建立了兰州市刺绣传承基地,不断加强对兰州刺绣技艺的传承和保护,使其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第四批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甘政发〔2017〕81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甘肃省文化厅确定的第四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40项),现予公布。
各地、各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及《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科学保护理念,及时制定规划,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传播工作,努力推动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迈上新台阶,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作出新贡献。
甘肃省人民政府
2017年10月18日
(此件公开发布)
第四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共计140项)
一、民间文学(8项)
二、传统音乐(11项)
三、传统舞蹈(8项)
七、传统美术(21项)
八、传统技艺(49项)
十、民俗(21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 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 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
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水车又称孔明车,
是我国最古老的农业 灌溉工具,是先人们 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 创造出来的高超劳动 技艺,是珍贵的历史 文化遗产。相传为汉 灵帝时华岚造出雏形, 经三国时孔明改造完 善后在蜀国推广使用, 隋唐时广泛用于农业 灌溉,至今已有1700 余年历史。
吉祥如意
祝愿祈福
禳灾避邪
祛病保平安
太平鼓是兰州 地区城乡人民喜爱 的民间表演形式之 一,含有庆贺新年 太平之意。每逢大 的庆典活动,太平 鼓表演都是整个活 动的高潮部分,那 铿锵有力的鼓点, 显示了黄之滨人 民的英雄气魄,其 风格独特,具有浓 厚的西北特色和艺 术魄力。
剪纸,又叫刻纸,是中 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 术之一,它的历史可追 朔到公元6世纪。窗花或 剪画。区别在创作时, 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 刀,虽然工具有别,但 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 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 纸。剪纸是一种镂空艺 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 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 银箔、树皮、树叶、布、 皮、革等片状材料。
羊皮筏子俗称“排子”,是一种古老的水运工 具。它由十几个气鼓鼓的山羊皮“浑脱”
这 , 是 属 于 勇 敢 者 的 游 戏
中国古建雕刻艺术及 青砖雕刻工艺品,列 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由东周瓦 当、汉代画像砖等发 展而来。在青砖上雕 出山水、花卉、人物 等图案,是古建筑雕 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 术形式。主要用来装 饰寺、庙、观、庵及 民居的构件和墙面。 通常也指用青砖雕刻 而成的雕塑工艺品
儡而射
戏 之 一 。
得 名 , 是 我 国 民 间 广 为 流 传 的 傀
下 用 兽 皮 刻 制 的 人 物 隔 亮 布 演 戏
皮 影 , 又 称 灯 影 , 以 在 灯 光 照
庆阳香包 又称"绌绌",是 庆阳的一种民间民俗物品。 按照剪纸的图样,在丝绸 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 种各样的图案,然后缝制 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 上丝棉、香料,就做成一 种小巧玲珑、精致漂亮的 刺绣品。这种刺绣品又叫 荷包,庆阳民间称作耍活 子。
《大梦敦煌》是 一部富于传奇色彩 的四幕舞剧,以敦 煌艺术宝库的千百 年创造历史为背景, 以青年画师莫高与 大将军之女月牙的 感情历程为线索, 演绎了一段可歌可 泣的爱情故事。
该剧兰州歌舞 剧院排演。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