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山西省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音乐、民间艺术、传统技艺、民俗风情等多个方面,是展示山西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的重要载体。
一、传统音乐山西传统音乐以梆子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梆子是山西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形式之一,它以高亢激昂的唱腔和富有节奏感的打击乐器为特点。
在山西各地,都有不同类型的梆子曲目和表演形式,如晋剧、汾阳梆子、运城大鼓等。
这些曲目和表演形式不仅在当地广泛流传,也逐渐成为全国范围内广受欢迎的艺术形式。
二、民间艺术山西民间艺术主要包括剪纸、皮影戏、木偶戏等多种形式。
其中,剪纸是山西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
山西剪纸以其精美的造型和细腻的手工艺术而闻名,其技艺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皮影戏和木偶戏则是山西传统的戏曲形式,它们以精湛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观众。
三、传统技艺山西传统技艺包括陶瓷、漆器、铜器等多个方面。
其中,晋城黑陶是山西最具代表性的陶瓷之一,它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而著称。
漆器则是山西传统工艺中的又一瑰宝,其颜色鲜艳、质地坚硬、纹饰精美,被誉为“东方珍品”。
此外,山西还有许多其他传统工艺如刀削面、花灯等,这些技艺不仅展示了山西人民勤劳智慧和创新能力,也成为了当地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民俗风情山西民俗风情主要包括节日庆典、民间婚丧嫁娶等多个方面。
山西春节期间的“祭祖大典”是当地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看。
此外,山西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庆典如太原“迎春花会”、运城“盂兰胡同会”等。
在民间婚丧嫁娶方面,山西也有许多独特的传统习俗如“三朝回门”、“五福临门”等。
总之,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大精深,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艺术价值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广泛认可。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更好地展示山西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同时也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旅游产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太原杏花岭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类别、编号及名称

太原杏花岭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类别、编号及名称
传统技艺项目:古陶瓷修复技艺、老太原炝锅面制作技艺、老太原糖醋丸子制作技艺、山西传统人物彩塑制作技艺、山西民间刺绣、传统风筝制作技艺、傅山白切羊肉制作技艺。
传统医药项目:涤荡丸制作技艺、鹊椿膏药制作技艺、中医穴位经络调理法。
传统音乐项目:如迪马头琴演奏传习法、太山派古琴演奏技艺、析城派古琴演奏技艺。
传统美术项目:武氏剪纸、竹画(齐派)画法技艺。
太原杏花岭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多个类别的项目,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多个领域。
如果您对其他项目感兴趣,建议查阅相关资料或咨询当地文化部门以获取更多信息。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山西太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揭秘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那个既古老又充满魅力的话题——山西太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说到这个,我可是兴奋得不得了,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山西太原啊,那可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文化底蕴深厚得让人叹为观止。
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多了去了,比如咱们常说的“三晋文化”,这可是山西省的文化瑰宝,包含了丰富的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活动。
首先说说民间艺术吧,比如说剪纸、泥塑这些,简直就像是艺术品一样,每一件都蕴含着深深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你看那些剪纸,图案多美啊,有的像花儿一样绽放,有的像鸟儿一样飞翔,还有的像龙凤呈祥,简直是活灵活现,让人看了就舍不得放下。
再说说传统手工艺,山西的陶瓷制作技艺可是一绝哦!那里的瓷器造型别致,色彩斑斓,既有北方人的豪迈大气,又有南方人的细腻精致。
特别是那些窑变技艺,烧出来的瓷器就像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人惊叹不已。
再来说说民俗活动,山西太原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有着独特的习俗和活动。
比如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放鞭炮,热闹非凡;端午节的时候,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中秋节的时候,赏月、吃月饼,寓意团圆和美满。
这些活动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让我们更加团结和友爱。
当然啦,除了这些,山西太原还有很多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比如皮影戏、道情、太谷秧歌等等,每一种都有它独特的韵味和故事。
说到这里,我都快忍不住要亲自去山西太原走一走了。
要是有机会,一定要去感受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说不定还能找到一些宝贝呢!山西太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是丰富多彩,每一处都充满了浓厚的历史和文化气息。
如果你有机会去那里旅游的话,一定要好好地去了解和欣赏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哦!。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民间社会实践中形成、历史悠久、富有民族特色并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这些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和行为艺术两种。
口头传统包括一切能够留下文字记录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间歌谣、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间歌曲、民间舞蹈、戏曲音乐、曲艺音乐等;行为艺术包括一切能够反映社会生活,体现人生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各种表演艺术,如民间舞蹈、戏曲表演、曲艺表演等。
太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种类齐全,品位高雅。
历史上曾有“天下无二”之称。
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体现了太原人民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2项。
—— 1 —1 —。
月饼传统制作技艺(郭杜林晋式月饼制作技艺)

郭杜林晋式月饼(4张)1、制饼:将和好的热面手工揪剂子,在柳木案板上揉圆压扁,饼剂中间厚、四周薄, 捏成窝状包入饼馅,收口后揪去面头,保证压入模后上下及周边皮料厚薄均匀;揪面剂和抓馅讲究“一把准”, 避免饼面过多接触器具而冷却起筋;郭杜林月饼的图案,最初由技师妙手点缀,清代中晚期曾流行篆字条纹,被 视为郭杜林月饼的特殊图纹记号,后来又改篆字纹为水波纹,民间俗称为“鞋底子”。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太原双合成食品有限公司获得“月 饼传统制作技艺(郭杜林晋式月饼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0年9月2日,太原双合成推出了“郭杜林月饼制作工艺品”展。 2011年9月12日,“享乐中秋汇”活动在山西博物院开场,“郭杜林晋式月饼”第四代传承人程玉兰向参与 该活动的18组家庭详细展示了郭杜林月饼的制作工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由于近年来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白小麦等作物产量锐减,导致晋式月饼原料匮乏。而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 又使厂家难以机械化地批量生产,在此情况下,郭杜林晋式月饼制作技艺的生存空间难以扩展,迫切需要保 护。
赵光晋赵光晋,女,汉族,1952年3月出生,太原双合成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2012年被评定为第四批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月饼传统制作技艺(郭杜林晋式月饼制作技艺),山西省太原 市申报。
工艺流程
郭杜林晋式月饼制作技艺以面案功夫为最重要,讲究削弱面劲和掌控面温。用“三七水”和面,面温保持在 摄氏60至70度,同时将油糖入面;酵面与烫面相结合,控制面的筋度,保证成品酥绵;蒸面时先在笼底铺麻纸, 继而铺面,面上捅眼以均匀通过蒸气,蒸一小时左右,热面成团,生气发散,然后再蒸;揉面讲究方向和手法, 传承人总结出一种被称为“阴阳手”的揉面技艺,双手始终按一定方向运作,还有一种融按、揉、推为一体的揉 面技艺,俗称“太极手”。揉面需要娴熟的手感和敏锐的悟性,整个制面过程,构成了郭杜林晋式月饼制作技艺 的绝技之一。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你了解几个?哎呀,说起咱们山西太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可是五花八门,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呢!今天就来给大家扒一扒这些非遗宝贝,让你也能感受到一下咱山西的独特魅力。
首先得提的是剪纸艺术,这可是咱们太原的一大特色哦!剪纸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更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你看那些剪出的花儿、鸟儿、龙凤等等,每一幅都是巧手艺人的心血结晶。
而且,你知道吗?在太原的大街小巷里,随处可见剪纸的身影,无论是挂在门上、窗边,还是装点在花坛里,都显得那么生动有趣,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呢!再说说面塑,这可是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的瑰宝啊!它不仅仅是一种手艺,更是一种传承了数百年的民间艺术。
面塑艺术家们用面团捏出各种形态各异的小动物、植物甚至是人物形象,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匠人的耐心和细腻。
而且,面塑作品往往寓意深远,既有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太原的庙会上,你能看到面塑摊位前围满了人,大家都想亲手体验一把捏面塑的乐趣,感受那份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美好。
别忘了太原的皮影戏,这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哦!皮影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故事情节吸引了无数观众。
演员们通过操纵光影,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且,皮影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它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从选材到制作,从表演到传承,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智慧和匠心。
在太原的许多古迹中,你都能找到皮影戏的身影,它们静静地讲述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还有太原的醋艺,这可是中国四大名醋之一哦!醋不仅仅是一种调味品,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太原的醋艺师傅们以独特的发酵工艺和严格的工艺流程,创造出了口味醇厚、回味悠长的高品质醋。
而且,醋不仅仅是餐桌上的调料,它还能用来做菜、泡茶、甚至美容养颜。
在太原的街头巷尾,你可以看到醋艺师傅们忙碌的身影,他们用手中的勺子,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风味。
太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它们不仅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和骄傲。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太原,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承载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小智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太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感受那些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和美食文化。
我们来了解一下太原的传统民间艺术。
在太原,有一种叫做“脸谱”的民间艺术,它起源于元朝,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脸谱是一种用于表演戏剧的特殊化妆,通过不同的颜色、图案和线条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在太原,脸谱的制作技艺已经传承了几百年,如今依然可以在一些戏曲表演中看到它的身影。
除了脸谱,太原还有一种叫做“破五节”的民间舞蹈,它是太原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破五节舞蹈的动作优美、节奏明快,寓意着祈求五谷丰登、家庭幸福。
接下来,我们要说的是太原的传统手工艺。
在太原,有一项非常有名的手工艺叫做“铁画”。
铁画是一种用铁丝制作的绘画作品,它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过锻打、焊接、錾刻等多个步骤。
铁画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山水花鸟,也有人物故事。
这些铁画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在太原,有很多铁画艺人依然坚持传统的制作工艺,为人们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的铁画作品。
再来说说太原的美食文化。
在太原,有一种非常有名的小吃叫做“刀削面”。
刀削面是一种传统的面食,它的制作过程非常独特。
面条是用手擀出来的,而不是用机器制作的。
这种面条的口感弹牙筋道,非常好吃。
除了刀削面,太原还有很多其他的美食,比如麻花、油茶、豆腐脑等。
这些美食都是太原人民的日常饮食,也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太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很多其他的表现形式。
比如说,太原有一种叫做“皮影戏”的民间艺术,它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流派之一。
皮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制作的剪影艺术,通过灯光照射,将剪影投射到幕布上,形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画面。
太原还有一种叫做“秧歌”的民间舞蹈,它是太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
秧歌舞蹈的动作欢快、节奏鲜明,寓意着庆祝丰收、祈求平安。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山西太原,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牛气冲天,好像那里有什么了不起的东西。
没错,太原可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本营哦!今天,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山西太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看看它们都是些什么神奇的东西吧!我们来看看太原的面食文化。
你们知道吗,太原的面食可是非常有名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太原,有一句俗语叫做“不吃醋,不算太原人”,意思是说太原人非常喜欢吃醋。
而太原的醋就是用来拌面吃的,这种醋叫做“老陈醋”。
老陈醋色泽红亮、酸味浓郁、口感醇厚,是太原人餐桌上的必备佳品。
除了老陈醋,太原还有一种叫做“刀削面”的传统面食,它的特点是面条宽厚、筋道有劲,汤汁鲜美,让人回味无穷。
所以,如果你到了太原,可千万不要错过这两道美食哦!接下来,我们要说的是太原的民间艺术。
太原的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晋剧”了。
晋剧是一种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山西省晋中市一带,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的艺术瑰宝。
晋剧的表演形式独特,既有唱腔婉转动听的旋律,又有精彩绝伦的舞蹈动作和精湛的演技。
而且,晋剧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的故事情节往往与当地的民间传说和历史事件密切相关,让人们在欣赏表演的同时也能了解到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所以,如果你对民间艺术感兴趣的话,那么一定不要错过晋剧哦!再来说说太原的传统手工艺品吧。
在太原,有很多传统手工艺品都非常有名,比如说“平遥牌”、“阳泉剪纸”、“榆次木版年画”等等。
这些手工艺品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艺,代表了山西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平遥牌”了。
平遥牌是一种以木板为材料制作的印刷品,它的图案设计精美、色彩鲜艳、线条流畅,被誉为“中国印刷史上的活化石”。
而且,平遥牌还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重要版本之一,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喜欢收藏古董的人的话,那么一定不要错过这些传统手工艺品哦!最后呢,我们来说说太原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太原古称晋阳,是一座历史悠久旷远,文化薪火相传,豪杰才俊辈出的历史文化名城。
千百年来,太原人民用自己聪明的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锤炼、筛选、升华和提高,以口头传播、典籍记载、艺术表演、手工技艺等形式世代流传至今。
2009年,太原市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普查,共普查出10056条线索,已形成信息的有8460条,其中民间文学4133个,民间音乐341个,民间舞蹈91个,戏曲81个,曲艺67个,民间杂技25个,民间美术187个,民间手工技艺387个,生产商贸习俗185个,消费习俗292个,人生礼仪655个,岁时节令375个,民间信仰451个,民间知识881个,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309个。
共走访了非遗传承人(老艺人)3115人,编纂文字资料11000余份,近272.6万字,拍摄照片1万余幅,录音809.42小时,录像1046.02小时。
挖掘出九曲黄河阵、葡萄酒酿制技艺、装裱手工技艺、庙前高跷等众多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加以及时的保护。
2009年,太原市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普查,共普查出10056条线索,已形成信息的有8460条,其中民间文学4133个,民间音乐341个,民间舞蹈91个,戏曲81个,曲艺67个,民间杂技25个,民间美术187个,民间手工技艺387个,生产商贸习俗185个,消费习俗292个,人生礼仪655个,岁时节令375个,民间信仰451个,民间知识881个,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309个。
共走访了非遗传承人(老艺人)3115人,编纂文字资料11000余份,近272.6万字,拍摄照片1万余幅,录音809.42小时,录像1046.02小时。
挖掘出九曲黄河阵、葡萄酒酿制技艺、装裱手工技艺、庙前高跷等众多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加以及时的保护。
截止目前,太原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项,如清徐老陈醋酿造工艺、晋剧(太原市)、砖雕(山西民居砖雕)、老陈醋酿制技艺(美和居老陈醋酿制技艺)、太原锣鼓、风火流星、琉璃烧制技艺、传统面食制作技艺(龙须面和刀削面制作技艺、抿尖面和猫耳朵制作技艺)、郭杜林晋式月饼制作技艺、六味斋酱肉传统制作技艺、中医养生(药膳八珍汤)、晋祠庙会、清徐徐沟背铁棍、清徐彩门、太原莲花落;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3项,如小店牺汤、九大套、水母娘娘的传说、洗髓经、太原秧歌等;有市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87项,如袁家班吹奏乐、并州歌、码头调、东于架火迎鼓艺术等;有县级名录253项。
目前,我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以结束,今年收到县(市、区报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8个项目,我局邀请了省市有关专家就县级报上来的58个项目进行了论证,又召开市级联席会议和在太原日报公示,确定了38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现已将38项全部申报省级。
传承人是历史的活化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立之本。
在第二、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郭彩萍、武忠被确定为晋剧传承人,郭俊陆为美和居老陈醋酿制技艺传承人、刘耀文为太原锣鼓传承人,葛原生为琉璃制作技艺传承人,以上5人将享受国家给予的技艺传承、生活补贴等多方面保障。
此外,还有16人列入山西省第一、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为加强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弘扬与传承,太原市先后成立了傅青主健身养生传习所、清徐背铁棍艺术传习所、砖雕艺术传习所、晋阳风火流星传习所、“民乐台”晋剧艺术传习所、老陈醋酿制技艺传习所、太原锣鼓传习所等23家,建造了醋博物馆,还对明清闻名的醋坊“宝源坊”遗址进行了重建,重现明清时的醋坊原貌与醋酿制技艺。
2009年6月,太原市命名了太原市群众艺术馆、水塔老陈醋集团、太原市晋剧戏迷协会为首批青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
2010年,我市小店区、晋源区、阳曲县、清徐县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山西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园区;水塔老陈醋酿制技艺博物馆、美和居老陈醋酿制技艺博物馆被山西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战略性文化工作,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心致力于保护和弘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让太原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和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