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名词解释与简答

1.会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科学的方法体系,对各种单位的资金运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核算,并进行有效监督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

2.财务会计报告目标: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3.会计假设:会计的基本前提通常被称作会计假设,它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

4.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特定对象,也就是会计人员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一系列工作的空间范围。

5.持续经营: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不会破产和被清算。

6.会计分期:是指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一个个连续不断,长短相同的时间段落,据以计算损益,编制财务会计报表。

7.货币计量:是指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尺度对企业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8.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该仅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9.谨慎性:是指会计在反映不确定事项时应持悲观态度,要求企业在对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慎,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亦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10.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内容进一步分类的大类项目,是财务报表的构件,也是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的依据,划分为六个,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11.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12.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13.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其实质是指企业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又被称为净资产,包括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14.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15.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16.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等。

17.收付实现制:也称现金制,它以现金实际收到或付出的时间为标准来确认和记录企业收入的实现或费用的发生。

18.权责发生制:也称应计制,是与收付实现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处理基础,根据权责发生制的实际发生和影响期间来确认各会计期间的损益,也即企业交易对财务报表影响的时间是收入和费用发生期间而不是现金的收取或支付时间啊。19.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的进一步分类,是设置账户所必须遵循的规则和依据。

20.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连续地记录经济业务,仅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一种工具。

21.单式记账法:指对每一次经济业务一般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单方面的记录。

22.复式记账法:又称复式薄记,它是对每一次经济业务,都有相等的金额同时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23.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增减变化情况及结果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24.会计分录:是指明经济业务应记会计科目名称,应借,应贷方向和金额的记录,简称分录。按照其涉及对应账户的多少,分为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

25.试算平衡:是指根据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存在的对应统一的平衡关系来检查各类账户记录是否正确的方法。

26.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凭证。

27.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是企业会计核算的最终成果。

28.原始凭证:又称原始单据,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或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原始凭证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

29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编制的,用以确定会计分录,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

30.账簿:是指由一定格式,相互联系的账页组成的,以会计凭证作为依据,用来序时地,分类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

31.累计凭证:是指在一张凭证上连续记载一定期间内不断重复发生的同类经济业务,需要分次完成填制手续,可多次使用的原始凭证。

32.单式记账凭证:是指在每一张记账凭证上只填列经济业务所涉及的一个会计科目及其金额,一项经济业务涉及几个会计科目,就分别填制几张记账凭证。33.复式记账凭证:是指在一张记账凭证上完整地反映一次经济业务所涉及的全部会计科目及其金额。

34.日记账:序时账簿也称日记账,是按照经济业务的发生时间和先后顺序,逐日逐笔连续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按其记录的内容不同,又分为普通日记账和特种日记账。

35.备查账簿:也成为辅助账簿,是对某些在序时账簿和分类账簿等主要账簿中都不予登记或登记不够详细的经济业务进行补充登记时使用的账簿,也可以为某些经济业务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

36.平行登记:是指对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关的会计凭证为依据,一方面记入有关的总分类账户,另一方面记入有关总分类账户所属明细分类账户方法。

37.资产负债表:也称财务状况表,是指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如期末,季末或年末)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属于静态报表。

38.利润表:也称损益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如月份,季度,年度)的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

简答题

1.简述会计核算方法的内容。

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注意顺序不能变)

2.简述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内容。

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3.简述资产的特征。

①资产作为一种经济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②资产应是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③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

4.简述所有者权益的特征。

①除非特殊情况,企业不需要偿还所有者权益。

②企业清算时,只有在清偿所有的负债后,所有者权益才返还给所有者。

③所有者凭借所有者权益能够参与企业利润分配。

5.简述收入的特征

①收入应当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②收入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该流入不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③收入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6.简述费用的特征。

①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

②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该流出不包括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

③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7.简述科目与账户的关系。

会计科目与账户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它们的联系在于会计科目是设置账户的依据,是账户的名称,账户是会计科目的具体运用,会计科目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就是账户所要登记的内容;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会计科目只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分类,是为了统一各会计主体的核算内容、口径和核算方法而规定的,是对特定经济项目赋予的标准称谓,本身没有什么结构,账户则有各会计主体按照会计科目开设在账簿中,具有一定的结构,具体反映资金运动状况的户头,因此,账户与会计科目相比,有着更为丰富内容。

8.简述三种错账更正方法的适用范围。

①划线更正法

适用于在结账前发现账簿记录有文字或数字错误,而记账凭证没有错误,即纯属记账时文字或数字出现笔误的情况。

②红字更正法

又称红字冲销法。会计上,以红字记录表明对原纪录的冲减。红字更正法适用于以下两种情况:

ⅰ.根据记账凭证记账后,发现记账凭证中的会计科目或记账方向有错误,可用红字更正法进行更正。

ⅱ.根据记账凭证记账后,发现记账凭证中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正确,只是所记金额大于应记金额,可以采用红字更正法予以更正。

③补充登记法

根据记账凭证记账之后,发现记账凭证中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无误,只是所记金额小于应记金额,应采用补充登记法进行更正。

9.什么是试算平衡以及试算平衡的两个公式。

概念:是指根据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存在的对立统一的平衡关系来检查各类账户记录是否正确的方法。

公式(本期发生额试算平衡公式和余额试算平衡公式):

所有账户的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所有账户的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所有账户的期初借方余额合计=所有账户的期初贷方余额合计

所有账户的期末借方余额合计=所有账户的期末贷方余额合计

10.简述财务会计报告的概念及其构成。

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是企业会计核算的最终成果。

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其中会计报表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11.简述原始凭证审核的内容及处理方法。

内容:①合规性审核;②完整性审核;③技术性审核

处理方法:①对于完全符合要求的原始凭证,应及时据以编制记账凭证入账。

②对于真实,合法,合理,但内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应退回给有关经办人员,由其负责将有关凭证补充完整,更正错误或重开后,再办理正式会计手续。

③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

12.简述总账与明细账的关系。

明细分类账是在总分类账下按一定的标准开设的。总分类账是所属明细分类账的总括,对所属明细分类账起着统驭,控制的作用;明细分类账是总分类账的详细记录,对总分类账起着补充说明的作用,二者是统驭和所属的关系。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所记录的经济业务内容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是提供核算资料的详细程度不同。二者结合在一起可以既总括又详细地说明同一事物.

13.简述平行登记的要点。

第一,登记依据相同。第二,登记期间相同。第三,登记方向相同。第四,登记金额相同。

14.简述对账的内容。

包括账证核对,账账核对,账实核对。

账证核对是指将各种账簿记录与会计凭证相核对;

账账核对是指对各种账簿之间的数字进行核对,具体包括(1)各总分类账之间的核对;总分类账簿与所属明细分类账簿核对;总分类账簿与日记账簿核对;会计部门的财产物资明细账与财产物资保管和使用部门的有关明细账核对。

账实核对是指将企业在会计期末各账户的余额与各财产物资的实存数之间进行核对。包括:(1)库存现金日记账账面余额与库存现金实际库存数额相核对;(2)银行存款日记账账面余额定期与银行对账单相核对;(3)各种财产物资明细账账面余额与财产物资实存数额相核对;4.各种债权、债务明细账账面余额与有关债权、债务单位或个人相核对等。

15.简述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的计算公式。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16.简述利润分配的顺序。

①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

②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

③向投资者分配现金利润或股利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简答题

1、会计假设:会计假设即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合理设定。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 2、会计凭证:会计凭证简称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和据以登记 账簿的书面证明。 3、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亦称应收应付制,是指企业以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 义务是否归属于本期为标准确认收入、费用的一种会计处理基础。 4、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同时也是各单位设置账户的一个重要依 据。 5、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 方法。 6、一次加权平均法:一次加权平均法是一种存货的计价方法。一次加权平均单 价的计算公式如下:一次加权平均单价=(期初结存存货成本+本期入库存货成本)/(期初结存存货数量+本期入库存货数量) 7、结账:结账就是把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在全部登记入账的基础上, 结算出每个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并将期末余额转入下期或下年新账(期末余额结转到下期即为下期期初余额) 8、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 流出情况的报表,属于动态报表。 9、会计账簿:会计账簿是指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序时、连续、系统、全面地记 录和反映企业、机关和事业等单位经济活动全部过程的簿籍。 10、未达账项:未达账项是指在企业和银行之间,由于凭证的传递时间不同,导 致了双方记账时间不一致,即一方已接到有关结算凭证并已经登记入账,另一方由于尚未接到有关结算凭证而尚未入账的款项。 一、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含义是什么?在进行确认与计量时应 该遵循哪些要求? 1、会计要素确认的含义: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和解答

CH1 1会计分期: 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2货币计量: 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3.会计核算职能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主题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为有关各方提供会计信息。 4.会计计量为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 5.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 6.公允价值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资源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7持续经营: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8会计主体: 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9权责发生制: 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以之为基础。(以下百度)是指以实质取得收到现金的权利或支付现金的责任权责的发生为标志来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及债权和债务。 10.可靠性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如实反映复核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11.实质重于形式企业应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禁一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1什么是会计的职能?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哪些? 是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基本职能:会计核算会计监督 2会计核算职能具有哪些特点? A 主要是从数量方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 B 必须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反映经济活动情况 C主要是反映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 3会计基本假设有哪些?为什么要明确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做的合理设定。 4会计核算的方法有哪些?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 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关系:相互联系,密切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

(完整版)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和简答

第一章总论 1.会计:会计是通过专门的方法收集、加工和利用以一定货币单位计量标准来描述经 济活动的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促使人们比较得失、权衡利弊、讲求经济效益以及协调、维系委托经济责任顺利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 2.会计职能:指会计作为经济管理工作所具有的功能或能够发挥的作用,基本职能为 核算和监督职能,还具有控制经济过程、分析经济效果等职能。 3.会计核算: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 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功能。是会计的首要职能,全部会计管理工作的基础。 4.会计监督: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分析和考评,使 其达到预期目标。 5.会计目标:会计系统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基本目标是制定经济决策,总体目标是 提高经济效益,具体目标是提供决策信息,反映受托责任。 6.会计对象:特定主体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即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7.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对会计对象进行的最基本的分类,包括资 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要素。构成会计报表的骨架。 8.资产: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 经济利益的资源。按其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9.负债: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10.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股东价 值的账面体现,表面企业归谁所有。 11.收入: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 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增加股东价值的源泉。 12.费用: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 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增加股东价值的代价。 13.利润: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全部收入减去全部费用的结果就是利润 (负数为亏损)。企业经营的会计成果。

(财务会计)基础会计名词解释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复式记账: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会计分录:简称分录,就是指经纪业务所应记入的账户、应借贷的方向及金额的书面记录。未达账项:是指银行收、付款结算凭证在银行与企业之间传递时,由于收到凭证的时间不同,而发生的一方已经入账,另一方尚未入账的款项。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按其经济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名称。 成本计算:企业将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按照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进行分类,从而计算不同成本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平行登记:就是对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根据会计凭证一方面要在总分类账户中进行总括的登记,另一方面还要在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中进行明细登记。 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资产: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资源。 会计凭证:用来记录经纪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并作为登记账簿依据的书面证明。 会计分期: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区间。序时账簿:按照各项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的时间先后顺序,逐日逐笔连续登记的账簿,简称序时账,也称日记账。 会计账簿:以会计凭证为依据,由具有一定格式并相互联系的账页所组成的,用来全面、分类、系统、序时地记录和反映会计主体各项经济业务的会计账簿。 分类账簿:对全部经济事项按照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进行分类登记的账簿,简称分类账。 备查账簿:对存在许市长和分类账中不能记录和反映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者记录不全面的经济业务进行补充等级的账簿,简称备查账。 订本式账簿:是指在账簿启用之前,就将若干具有专门格式的、按顺序编号的帐页装订成册的账簿,简称订本帐。 活页账簿:指不将帐页固定的装订在一起,而是将零散的帐页,根据经济业务的需要集中后,放置在账夹内,可随时增减的账簿,简称活页账。 负债: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是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复合会计分录:涉及两个以上账户,就是以一个账户的借方与另外几个账户的贷方,或者以几个账户的借方与另外一个账户的贷方相对应组成的会计分录。 单式记账凭证:将一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账户,分别填制记账凭证只填一个账户。 复式记账凭证:将一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账户,集中填制在一张记账凭证上,即在一张记账凭证上反映一项经济业务完整的会计分录。 费用: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营业外支出: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债务重组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盘亏损失等。 营业外收入: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债务重组利得、政府补助、盘盈利得、捐赠利得。 外来原始凭证:本单位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直接取得的由外单位填制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编制会计分录,并据以登记账簿的书面文件。 一次凭证:在经纪业务发生或完成后,一次性填写完毕的原始凭证。 原始凭证: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来载明经纪业务具体内容,明确经济责任,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明。 累计凭证:经多次填制手续完成的原始凭证,用于反映在一定时期内重复发生的若干同类经济业务。 转账凭证:用于记载与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收付无关的经济业务的凭证,也就是在该类经济业务发生时不需要收付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 自制原始凭证:本单位经办业务的人员,在执行和完成某项经济业务时填制的原始凭证。付款凭证:用于记载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付出业务的记账凭证。 借贷记账法:按照复式记账法的原理,以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为基础,以“借”、“贷”两字作为记账符号,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记账规则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

1、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会计信息和调高经济效益。 2、清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利用。 3、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凡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即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金性支出。 4、会计核算的方法:是对会计对象(会计要素)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 5、会计的反映职能: 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6、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7、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看见和时间反胃、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8、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是指会计反映说的一个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 9、持续经营:是指企业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其是否将破产清算。它明确了会计主体工作的时间范围。 10、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是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 11、货币计量:是指对所有会计对象采用同一货币作为统一尺度来进行计量,并把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数据转化为按统一货币单位反映的会计信息。 12、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加以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这是对会计工作的最基本要求。 13、相关性原则:又称有用性原则,是指企业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同决策相关联。 14、可比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以便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横向比较。 15、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16、及时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即会计事项的处理,必须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及时进行,讲求时效,以便于会计信息的及时利用。 17、配比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计量和记录,而不能呢个提前或延后,否则就会造成经营成果虚假不实。 18、权责发生制原则:就是按照权利和责任是否发生来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 19、历史成本原则:亦称原始成本或实际成本原则,指对会计要素的记录,应以经济业务发生的时的取得成本为标准进行计量计价。按照会计要素的这一计量要求,资产的取得、耗费和转换都应按照取得资产时的实际支出进行计量计价和记录;负债的取得和偿还都按取得负债的实际支出进行计量计价和记录。 20、谨慎原则:又称稳健原则,审慎原则,是指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 21、重要性原则: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 2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他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23、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式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4、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式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25、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26、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 27、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是通过配比方式确定的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28、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费用后的盈余。 29、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只要包括现金及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待摊费用、存货。 30、长期投资:是指不准备在1年内变现的投资,包括持有时间准备超过1年(不含1年)的各种股权性质的投资,不能变现或不准备随时变现的债券、其他债权投资和其他长期投资。 31、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

《基础会计学》常用名词解释、解答题

会计要素:是指对企业会计对象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作的基本分类。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即在数量上,所有者权益=资产- 负债 公司所有者权益又称股东权益。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会计六要素,按其内部性质和经济管理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分类的具体项目。 会计账户:简称账户,它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用来分门别类地记录交易或者事项的发生情况,以及由此引起的会计科目内容在数量上的增减变化及结果,具有一定结构的账页,是对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核算的工具。 复式记账法:是指对企业应该入账的每一笔交易或者事项,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账户中进行记录的一种专门记账方法。 会计凭证:简称凭证,是指记录交易或者事项,明确经济责任或者确定会计分录,作为登记账簿间接或者直接依据的书面凭据和证明。 原始凭证:亦称单据,是在交易或者事项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编制的,用以记录或证明交易或者事项发生或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明。 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编制的,用来确定交易或者事项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和金额,作为登记账簿直接依据的会计凭证。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 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总损失(减汇兑收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或收到的现金折扣等。 什么是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方法包括哪些内容? 答:会计核算方法是进行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所采用的方法。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方法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也是会计管理方法的基础。 会计核算方法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

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和简答

第一章总论 1.会计: 会计是通过专门的方法收集、加工和利用以一定货币单位计量标准来描述经济活动的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促使人们比较得失、权衡利弊、讲求经济效益以及协调、维系委托经济责任顺利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 2.会计职能: 指会计作为经济管理工作所具有的功能或能够发挥的作用,基本职能为核算和监督职能,还具有控制经济过程、分析经济效果等职能。 3.会计核算: 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功能。是会计的首要职能,全部会计管理工作的基础。 4.会计监督: 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分析和考评,使其达到预期目标。 5.会计目标: 会计系统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基本目标是制定经济决策,总体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具体目标是提供决策信息,反映受托责任。 6.会计对象: 特定主体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即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7.会计要素: 是根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对会计对象进行的最基本的分类,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要素。构成会计报表的骨架。

8.资产: 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按其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9.负债: 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10.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股东价值的账面体现,表面企业归谁所有。 11.收入: 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增加股东价值的源泉。 12.费用: 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增加股东价值的代价。 13.利润: 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全部收入减去全部费用的结果就是利润(负数为亏损)。企业经营的会计成果。14.会计恒等式: 表明各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恒等式,也称会计平衡公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扩展的恒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15.会计确认: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简答题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1. 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 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2.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 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3. 会计:(理解)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 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 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5.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 算。 6. 货币计量: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 综合反映,其他计量单位虽也要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 7. 有用性原则:又称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应当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经 济决策,会计提供的信息要同决策相关联。 8. 一贯性原则:是指各个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处理会计业务的方法和程序在不同会计期间要保持 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9. 配比原则:是指对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配合起来进行比较,在同一 会计期间登记入账,以便计算本期损益。 10.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企业应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入 账时间,而不是按款项的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 11.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基础会计第七版东北财经大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基础会计第七版东北财经大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词解释: 1.会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会计的职能: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再生产过程的反映和监督。 3.会计的反映职能: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功能。 4.会计的监督职能:会计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其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5.会计对象: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的客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主要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会计对象在企业中可表现为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6.会计任务:对会计对象进行反映和监督所要达到的目的。会计的任务取决于会计的职能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并受会计对象特点所制约。 7.会计主体: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8.持续经营: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 9.会计分期:把企业持续不断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 10.货币计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综合反映,其他计量单位虽也可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 简答题 1、《会计法》对账本位币是如何规定的? 答:《会计法》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计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2、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律制度的区别由哪些? 答:⑴两者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⑵两者作用范围不同⑶表现方式不同⑷两者的评价标准不同 3、空头支票银行处罚5%供货方赔偿2% 4、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织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行政责任由哪些? 答:按照会计法的规定进行处罚,包括通报、罚款、行政处分、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5、会计人员应当遵守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及简答

【名词解释】 16.公允价值;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或者一项负债可以被清偿的成交价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市场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17.记账凭证;是由会计部门的会计人员根据已经审核的原始凭证进行归类整理而编制的会计分录凭证,它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 18.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16. 会计计量;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以什么尺度为标准确定它的量 17. 序时账簿;亦称日记账,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 18.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是指将一个企业采用的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表和记账程序相互结合的方式,也称会计核算形式 16.财务报告:是指以会计账簿记录为主要依据,采用表格和文字的形式,将会计数据传送给信息使用者,以便于使用者进行决策。 17.会计目标:是指根据会计的职能而规定的会计应该完成的工作和所要达到的目的。 18. 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是指对发生的经济业务,在以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为依据编制记账凭证之后,根据记账凭证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然后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并据以编制会计报表的核算组织程序。 16.会计要素:是对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基本分类以后所形成的若干个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 17.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差额。 18.备查账簿:也称辅助账簿。它是对序时账簿和分类账簿等主要账簿不能记载或记载不全的事项,为便于查考而进行补充登记的账簿。 16.历史成本:指企业的各种资产应当按取得或购建时发生的实际成本对价,而且即使物价变动,一般也不进行调整. 17.会计核算:会计核算也称会计反映,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对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进行的反映。 18.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又称原始成本或实际成本,是指以取得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成本作为资产的入账价值。 【简答题】 19. 编制报表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哪些? 为了保证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能够满足报表使用者的要求,编制报表前,应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1、期末账项调整。 2、全面清查资产。 3、编制工作底稿。 4、对账。 5、结账。 20. 为什么设置会计账簿?可不可以用会计凭证代替会计账簿? 会计账簿,简称账簿,一般在手工记账的情况下是指是由具有一定格式、互有联系的若干账页所组成,可以全面、系统、序时、分类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记。从外表形式上看,账簿是由若干预先印制成专门格式的账页所组成的。在会计实务中,按照记账规则根据会计凭证将会计科目填入某个账页后,该账页就成为记录、反映该会计科目所规定核算内容的账户,各账户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账户对应关系来体现。 不可以用会计凭证代替账簿。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的编制,都是会计人员按照会计准则和经济信息进行职业判断,运用一定的会计科目和复式记账规则,将大量的经济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记录在记账凭证上。但是,这 些记录在会计凭证上的信息还是分散的、不系统的。为了把分散在会计凭 证中的大量核算资料加以集中归类反映,为经营管理提供系统、完整的核 算资料,并为编报会计报表提供依据,就必须设置和登记账簿。设置和登 记账簿是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之一。 19. 什么叫会计恒等式?简要说明企业各类经济业务的发生对会计恒等 式的影响。 答:会计恒等式是指各个会计要素在总额上必须相等的一种关系式. 任何 业务发生后都不会影响会计恒等式资产反映的是资金的占用 而负债和 所有者权益反映的是资金的来源 有一定的来源就必然有相应的占用 二者反映内容一致 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因此二者必然相等。综合来讲 业务的发生引起资产和权益的变化可归为四类 资产与权益 负债加 所有者权益 同时增加资产与权益 负债加所有者权益 同时减少资产 内部项目有增有减权益内部项目有增有减无论业务引起资产、负债、所 有者权益如何变动 都不会破坏资产与权益间的平衡关系 即恒等式。 20.期末需要调整的账项内容主要有哪些? 答:1、属于本期收入 尚未收到款项的账项调整 2、属于本期费用 尚 未支付款项的账项调整 3、本期已收款 而不属于或不完全属于本期收入 款项的账项调整 4、本期已付款 而不属于或不完全属于本期费用的账项 调整 5、属于本期支出 尚未支付税金的账项调整最后 根据发生的调 整事项编制调整分录 并过入分类账户 19. 设置会计科目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答:设置会计科目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1)必须结合会计对象的特点(2) 必须符合经济管理的要求(3)要将统一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4)会计科 目的名称要简单明确,字义相符,通俗易懂(5)要保持相对稳定性 20. 王晓明大学毕业后,创办了一家企业,他自己有10万元存款,租了 一间房作为办公室,该月花费的租金为4 000元,支付各种办公费6 000 元,用银行存款购买了7 000元的产品,全部卖出获得12 000元,存入 银行。请简要说明上述业务的发生是否破坏会计恒等式。 答:1、注册时借银行存款 10万;贷 实收资本 10万 2、支付租金借经营费用--房租费 4000 假设是一个月的租金 贷 银行存款 4000 3、支付办公费借 管理费用 ---办公费 6000 贷 银行存款 6000 4、购入商品 借 库存商品 7000 税金略贷 银行存款 7000 5、销售商品借银行存款 1200贷 主营业务收12000 税金略 借 主营业务成本 7000 贷 库存商品 7000 月末结转收入和成本费用后 仍然是符合会计恒等式的 19. 简述会计科目与账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答:联系:会计科目是设置账户的依据,是账户的名称,账户是会计科目 的具体运用。没有会计科目,账户就失去了设置的依据。没有账户,就无 法发挥会计科目的作用。会计科目所要反映的经济内容,就是账户所要登 记的内容。区别:会计不存在结构问题,而账户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 20. 马丁是企业财务的主要负责人,一次在复核时发现,由于会计小王不 小心丢了三张记账凭证,马丁在经过审核原始凭证后,批评小王工作太马 虎,同时让他重新填写三张记账凭证。另外一次,马丁在复核时发现小李 编制的银行存款付款凭证所附5万元的现金支票存根丢失,同时还发现有 几张现金付款凭证所附原始凭证与凭证所附张数不符,马丁立即让小李停 止工作,并且与他一起回忆、追查这张支票的去向。请简要说明马丁对小 王、小李不同处理的理由。 答:因为小王掉的是记账凭证,小李掉的是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是内部单 据,原始凭证是外来单据。往往营私舞弊在外部单据的处理上更严重。 19. 为什么要编财务会计报告? 答:1)财务会计报告可以为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投资、贷款决策提供信息 2)财务会计报告可以为单位加强经济管理提供资料 3)财务会计报告 可以为有关管理部门加强检查、监督,维护经济秩序提供资料 4.)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 流量等信息,有助于管理层作出相关决策。 20. 请说明会计人员将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的信息加工处理成信息使用 者需要的会计信息所用到的具体会计方法。 答:编制会计凭证,即:一笔经济业务发生,会计人员先审核,然后审核 完毕再编凭证,根据凭证登录账簿。月末可以根据凭证编制科目汇总表, 然后登记总账。总账再和各明细账簿对账。然后再编制报表。 五、【业务核算题】 21. 请根据某企业今年6月发生的如下业务编写会计分录。 (1)采购材料一批,价款19 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材料尚未收到。 答:借:在途物资:19000 贷:银行存款:19000 (2)以现金支付上述材料的运费500元,装卸费200元。 答:借:在途物资:700 贷:现金: 700 (3)上述材料验收入库,按实际采购成本转账。 答:借:原材料:19700 贷:在途货物:19700 (4)根据发出材料汇总表分配材料费用,其中:产品耗用20 000元,行政 管理部门耗用2 000元。 答:借:生产成本:20000 管理费用: 2000 贷:原材料:22000 (5)部分甲产品完工入库,实际生产成本30000元。 答:借:产成品—甲产品:30000 贷:生产成本:30 000 (6)企业销售甲产品一批,货款180 000元尚未收到。 答:借:应收账款 180 000 贷:销售收入—甲产品 180 000 (7)上述销售产品的货款180 000元收到,存入银行。 答:借:银行存款 180 000 贷:应收账款 180 000 (8)因违反经济合同,支付罚款1 000元,银行存款支付。 借:营业外支出:1000 贷:银行存款:1000 (9)以现金400元购买办公用品,当即交厂部行政科室使用。 答:借:管理费用:400 贷:现金:400 (10) 以银行存款5 000元支付甲产品的销售费用。 答:借:销售费用:5000 贷:银行存款:5000 (11)摊销前已预付,但应由本月负担的厂部固定资产修理费500元。 答:借:制造费用 500 贷:待摊费用 500) (12)结算本月应付职工工资,其中:生产工人工资8 000元,车间管理人 员工资1 000元,厂部管理人员工资1 000元。 答:借:生产成本—人工 8000 制造费用—人工1000 管理费用— 人工1000 贷:应付工资 10 000 (13) 提取车间固定资产折旧费 2 000元,厂部固定资产折旧费 1 000 元。 答:借:制造费用 2000 管理费用 1000 贷:固定资产折旧 3000 (14) 将本月发生的制造费用转入生产成本账户。 答:借:生产成本 3500 贷:生产成本—制造费用 3500 (15)结转已经销售甲产品的生产成本40 000元。 借:销售成本—甲产品40 000 贷:生产成本—甲产品 40 000 (16)结算应纳营业税金1 200元。 答: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1200 贷:应交税金—营业税局1200 (17)将本月的各项收入转入“本年利润”账户。 答:借:销售收入 180 000 贷:本年利润 180 000 (18)将本月的各项费用转入“本年利润”账户。

会计基础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会计基础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1.复式记账:是以资产与权益平衡关系作为记账基础,对于每一 笔经济业务都,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系统的反映资金运动变化结果的一种记账方法。关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 2.记账凭证:又称记单,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按 照经济业务事项的内容加以归类,并据以确定会计分录后填制的凭证。他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 3.会计账户: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 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及结果的载体。 4.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反 映各项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的一种复试记账方法。 5.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和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 也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6.财产清查:是指通过对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和往来款项的盘点 或核对,确定其实存数,查明账存数与实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7.日记账: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间的先后顺序,逐日逐 笔进行登记的账簿。 8.结账:是指会计期末对账簿记录进行结账,计算出各账户的本 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并做相应结转的工作。 9.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10.原始凭证:是在交易或事项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 以记录或证明交易或者事项的发生或完成情况的文字凭证。 11.会计科目:是指对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 目名称。 12.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 13.会计账簿:指由一定格式帐页组成的,以经过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各项交易或事项的簿籍。 14.账务处理程序:也称会计核算形式,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 会计报表相结合的方式。(内容:凭证组织,账务组织,记账程序) 15.试算平衡:是根据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以及借贷记账法的记 账规则和规律,检查所有账户记录是否正确的过程。 16.权责发生制:是指在会计核算中以收入和费用是否发生,而不是以款项是否实收实付作为本期收入和费用标准的一种制度。17.收复实现制:是权责发生制的对称,亦称现金收复制,他是以 款项的实收实付作为标准确定本期收入和支出的一种制度。 18.资产: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 预期会给 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资源。 19.负债: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 流出企业的现实义务。 20.收入: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 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21.会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 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会计的基本特征:会计拥有一系列专门

专升本《基础会计》名词解释、简答题

专升本—《基础会计》 名词解释 1.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 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 的功能。 2.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 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 标的功能。 3.会计:(理解)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 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 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5.持续经营:是指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 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 6.货币计量: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他单位的经济活 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综合反映,其他计量单位虽也要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 7.有用性原则:又称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应当有 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会计提供的信息要同决策相关联。 8.一贯性原则:是指各个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处理会计业务的方法和程序 在不同会计期间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 进行纵向比较。 9.配比原则:是指对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配合 起来进行比较,在同一会计期间登记入账,以便计算本期损益。 10.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企业应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入账时间,而不是按款项的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 11.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12.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 13.所有者权益:(一般了解)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

基础会计简答题及答案

1、什么是会计的职能会计有那些根本职能 会计的根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进展核算和监视。 会计的核算职能就是为经济管理搜集、处理、存储和输送各种会计信息。 会计监视是指通过调节、指导、控制等方式,对客观经济活动的合理、合法有效笥进展考核及评价,并采取措施施加一定的影响,以实现预期的目标。 2、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包括其各自的含义? 会计核算的各种方法主要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及审核凭证、设置及登记账簿、本钱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 会计核算各方法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核算方法体系。在经济业务发生时,首先根据经济业务的内容取得或填制会计凭证并加以审核;同时按照会计科目对经济业务进展分类,并在账簿中开设账户,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运用复式记账法登记账簿;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各种需要确定本钱的经济业务进展本钱计算,根据本钱计算过程中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并登记账簿;对凭证、账簿等会计记录进展财产清查,保证账簿记录的正确性;根据核实后的账簿资料编制会计报表。 3、会计核算方法有哪些?它们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一〕设置账户二〕复式记账三〕填制和审核凭证四〕登记会计账簿〔五〕本钱计算〔六〕财产清查〔七〕编制会计报表 以上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虽各有特定的含义和作用,但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的。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在会计核算中,应正确地运用这些方法。一般在经济业务发生后,按规定的手续填制和审核凭证,并应用复式记账法在有关账簿中进展登记;一定期末还要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进展本钱计算和财产清查,在账证、账账、账实相符的根底上,根据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 4、什么是会计要素?有哪些?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进展的根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

《基础会计》真题名词解释及简答题答案

《基础会计》真题名词解释及简答题答案 2008-2015年《基础会计》真题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1.复式记账法: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方法。 2.会计凭证: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 3.先进先出法:根据先入库先发出的原则,对于发出的存货以先入库存货的单价计算发出存货成本的方法。 4.待摊费用:已经支出但应由本期及以后各期分别负担的各项费用。 5.负债: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6.财会会计报告: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报告文件。 7.记账凭证:财会部门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编制的,记载经济业务的简要内容,确认会计分录,作为记账直接依据的一种会计凭证。 8.借贷记账法: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9.收入: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总流入。 10.会计科目: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和管理的要求,对会计要素的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科目。 11.公允价值: 旧准则(2014年之前):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2014年新准则: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

12.复合会计分录:由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组成的会计分录,包括一借多贷会计分录、多借一贷分录和多借多贷分录。 13.权责发生制:亦称应收应付制,企业以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归属本期为标准,来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一种会计处理基础。 14.永续盘存制:亦称账面盘存制,平时根据会计凭证在账簿中连续记录财产物资的增加数和减少数,并随时根据账簿记录结出账面余额的一种盘存制度。 15.财务报告目标: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会计信息,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16.未达账项:由于企业和银行之间对于同一项业务,由于取得凭证的时间不同,导致记账时间不一致而发生的一方已取得有关凭证已登记入账,而另一方由于尚未取得有关凭证因而未能入账的款项。 17.所有者权益: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18.预提费用:会计按照规定预先提取,但尚未支付的各项费用。 19.会计主体: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20.会计对象: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21.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也是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 22.账簿: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编制的,由一定格式的账页组成的,用来连续、系统、全面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 23.收付实现制:亦称实收实付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作为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会计处理基础。 24.财产清查:指通过实地盘点或询证核对等方式,来查明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和债权 债务的实有数和账有数是否符的一种方法。 25.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 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