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景观建筑设计研究
某城市滨水地区建筑设计

某城市滨水地区建筑设计本文根据笔者的实际经验,对某城市滨水地区的建筑设计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个人设计理念。
标签:建筑设计;控制指引一、某城市滨水地区建筑设计控制对象本指引主要是针对某城市域内的河流、湖泊、水库的滨水地段提出的相关建筑设计指引。
二、某城市滨水地区建筑设计总体要求1、目的性保护稀缺公共资源的公共性,注重滨水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空间的相互融合。
打通某城市滨水地区稀缺公共资源的步行和视线通廊,增强其对公众的开放性,增加城市活力,改善人居环境。
2、原则性应遵循“公众共同享用稀缺公共资源”的原则,避免公共资源被侵占。
保障公共资源的公共权属,对配套设施进行设计,同时滨水地区的城市设计要遵循建筑多样性、空间亲水性、绿化渗透性和交通可达性的原则。
3、控制指引(1)滨水地区的整体空间形态控制市域范围内滨水地段两侧200米范围为建筑高度控制区,其中临水两侧第一排住宅建筑以多层建筑为主,后排住宅建筑高度宜自河道向外依次递增阶梯式的形式,呈“V”性布局,公共建筑高度不受限制。
滨水地区鼓励形成高低错落的建筑空间形态,丰富天际轮廓线。
避免纯住宅建筑沿滨水地区连续布局过长,节点位置的建筑高度宜适当变化。
(2)滨水地区的建筑退距滨水地区的建筑退缩要求按《某城市建筑物退让管理规定》(增府[2010]11号)文执行,同时,建筑退距宜错落有致,避免出现单调的“一层皮”形态。
(3)滨水地区的建筑布局滨水地区的建筑布局宜与河流水域相互呼应,临水空间的建筑、街道的布局方向,在不阻挡视线的情况下,使单体建筑获得观水的最佳视角。
(4)滨水地区的建筑体量、尺寸滨水地区严格控制建筑体量。
遵循“宜小不宜大,宜低不宜高,宜疏不宜密”的原则。
由建筑群体的体量组合确定单体建筑的体量。
任何成片、成街、成组的建筑群的体量组合,都必须在规划控制建筑高度允许高程内,构成与山水环境融合的建筑外部空间,保持景观视廊;以高低、大小、进退的体量变化形成与背景滨水呼应的城市天际线,突出“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的山水城市特色。
基于济南泉水文化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3.3… 营建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的滨水空间 近年来,生态环境建设成为济南城市建设的重点,水 生态建设更是重中之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泉水 文化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主题,要利用目前已存在的景 点,如城市风貌发展轴中环城水系、趵突泉、大明湖等重 点特色景点。济南市的城市河流相对孤立,河流本身并 未发挥其景观性作用,如西泺河作为城市泄洪道,在其泄 洪功能消逝后并未对其进行景观整治。济南的众多城市 河流也未形成相互间的联系,城市整体的文化主线也不 够清晰,泉文化仅仅围绕主城区附近的泉群。景观景点 的设置、滨水空间的营造应像城市设计一样成为统一的 整体,不能只关注泉水主题,从而形成单一功能和单一景 观效果的城市空间。基于整体才能融合地域文化特色, 设计出具有泉城特色文化特征的滨水空间。 4… 结语 第一,打造既有生态美又有活力的滨水景观,塑造城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1.2… 泉水文化景观设计的空间特征 1.2.1 自然山水性 济南的泉群历久弥新,设计者与管理者对其的改造 大都是在原有景观基础上对空间序列的更新。泉水的外 观与景致得到提升,局部改造并未改变其纯天然的本质 属性,如大明湖公园的湖水是四大泉群与环城水系汇流 而成的天然湖泊,周围环绕各种文化古迹、文人故居,如 超然楼、明湖居等[6]。大明湖公园将泉水文化容纳其中, 以虽由人作但宛自天开的艺术手法进行景观营造,形成 独特自然的山水空间,充分印证了其自然山水的属性。 1.2.2 布局脉络性 由于泉水文化影响附属的活动场所与景观空间,泉 水周围的景观都被赋予文化属性,泉水文化与周围景观 脉络相连,这就是布局脉络性。济南的整体泉群景观的 空间分布脉络严整,如泉眼保护时侧重自然,减少人工干 预;景观营造时采用协调统一的文化元素等。济南的泉 群与泉水景观的空间布局独具魅力,最精妙之处在于其 既大同小异,又有空间差异,而这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结果,即对象风格不同,但在文化气息上协调统一。 1.2.3 文化特殊性 在泉水文化的衍生与发展历史进程中,经由不同的 人进行改造与景观营造,不断吸纳文人所赋予的文化价 值,最终积淀形成济南的特色与独特风格。由于其历史 发展阶段个性迥异,泉水景观的个性也有所不同,在景观 设计中呈现出多层次的泉城文化识别体系。泉水文化不 仅在公园、景区里,更是融于日常生活中,“家家泉水,户 户垂杨”,儿童嬉戏于清泉石上,老人们清泉泡茶话家常, 泉水已经成为济南人生活的一部分。泉水直饮分布街头, 得到外来游客的好评,先观后饮的泉水入户也指日可待, 泉水滋养了一座城市,也孕育了特有的城市文化,让济南 这座唯一的泉水之城更具辨识度和特色(图2)。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解析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解析摘要:滨水是指江河湖海等水域濒临的陆地边缘地带。
滨水景观可以笼统地解释为城市中水与陆域相连接的区域,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间和与水体相邻的城市陆地空间,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对于增强人与自然的亲密性、调节城市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引言城市滨水区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是很重要的,滨水区作为一个公共空间给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可以增进居民之间的感情。
因此吸引了很多城市居民前来,成为了城市中有特色的部分。
滨水区由水域和陆地组成,是水域和陆地的交界地带,同时融合了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达到了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1城市滨水空间涵义、类别及特征1.1城市滨水空间的涵义城市滨水区连接着土地和水,滨水空间的范围一般是在200~300m。
滨水空间要求水与土地之间保持1~2km的距离,步行距离为15~20min,城市滨水空间更加注重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之间保持和谐统一。
河流、湖泊、海洋等水系属于自然景观,一些公开开放的区域,比如,滨水空间中的公共建筑就属于人工景观。
通过对自然景观、人造景观的展现,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让城市生态系统和人工建筑系统实现相互融合。
1.2城市滨水空间的类别城市滨水空间的形状会受到水体的影响,根据水体的不同,滨水空间的形状主要有平面状、带状、网状3种类型;由于相邻的水体有差异,滨水空间据此可以分为4种类型,即滨湖区、滨河区、滨江区、滨海区;根据土地用途命名不同可以分为3种类型,即滨水工业区、滨水湿地、滨水文化区。
1.3城市滨水空间的特征1.3.1自然生态性。
城市滨水空间主要具有自然、社会、经济3种功能。
自然功能主要是对城市生态环境实现进一步改善;社会功能体现在共享资源,并为人们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进而增强城市活力;经济功能体现在通过对自然景观及人工景观的开发利用,使城市的服务业、旅游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让城市经济实现长效发展。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引言城市滨水空间是指城市与水体相接的区域,能够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交流互动和生态服务等多种功能。
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是指在城市滨水区域进行景观、绿化和设施规划,以打造宜人的滨水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本文将研究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方法和案例,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 增加城市魅力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的明星景点,具有很高的吸引力。
通过精心的景观规划设计,可以打造出美丽宜人的滨水环境,增加城市的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居民前来观光和休闲。
2. 促进经济发展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可以为城市创造经济价值。
通过开发滨水区域的旅游、餐饮、娱乐等商业设施,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居民收入水平。
3. 保护环境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可以通过合理的植被选择和生态修复,保护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时,通过规划设计可以减少水面污染,促进水体的净化,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合的方法。
下面列举了几种常见的方法:1. 分析调研在进行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分析调研。
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考察、专家访谈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了解当地居民对滨水空间的需求和期望,掌握滨水区域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为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2. 规划设计根据前期的调研结果,进行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景观、绿化、设施、交通等各个方面的要素,确保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可以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案例,在保留本地特色的基础上,融入创新的元素。
3. 环境评估进行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时,需要进行环境评估,评估规划设计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性。
可以通过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方法,评估规划设计对水质、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等方面的影响,确保规划设计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基于人与自然协调的广州旧城滨水地区设计研究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资料收集、调查问卷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 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广州旧城滨水地区的现状及历史变迁。其次,制 定调查问卷,选取一定数量的市民和专家进行调查,以了解他们对滨水地区设 计的看法和建议。
最后,通过实地考察,分析广州旧城滨水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提出针对性 的设计建议。
结果与讨论
1、人与自然协调的广州旧城滨 水地区设计关键点
根据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结果,人与自然协调的广州旧城滨水地区设计关键点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优先:在滨水地区设计中,应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保障 生物多样性; (2)公众参与:鼓励市民参与滨水地区的规划和设计,提高公众 满意度; (3)文化传承:挖掘广州旧城滨水地区的文化内涵,传承历史文脉; (4)景观融合:将滨水地区
与周边景观相融合,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 (5)游憩空间:为市民提供丰富的 游憩空间,满足市民休闲需求。
2、困难与问题分析
在实现人与自然协调的广州旧城滨水地区设计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 问题:
(1)生态环境的破坏:过去由于不当的开发和利用,导致生态环境受损。如何 在修复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城市发展需求,是面临的挑战之一; (2)公众参与
一些校园滨水景观设计缺乏特色,导致其无法与校园文化相融合。解决这一问 题需要设计师深入挖掘校园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地域特色。例如,可以结合岭 南地区的传统建筑风格和园林艺术,运用在滨水景观设计中,以突显其特色。
4.3问题:设施不完善
部分校园滨水景观设计的设施不够完善,存在安全隐患。为解决这一问题,设 计师应注重人性化设计,完善各项设施,如亲水平台、栏杆、警示牌等,以确 保师生的安全。
基于人与自然协调的广州旧城滨水地区 设计研究
2024年某滨河公园景观设计实例应用研究

2024年某滨河公园景观设计实例应用研究首先,在滨河公园景观设计的初期,我们注重对环境因素的考虑和分析。
该公园位于城市河流旁,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自然景观。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打造出一个集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多功能公园。
首先,我们根据河流的形态和流向,合理规划公园的布局,确保公园的景观设计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同时,我们充分利用河流的曲折变化,创造出丰富的景观空间,使得公园在视觉上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在景观设计中,我们注重植物配置和绿化设计。
滨河公园拥有独特的生态环境,为了保持生态平衡,我们选用了大量本地特色植物进行绿化。
这些植物不仅具有较强的适应力,还能有效地提升公园的生态效益。
同时,我们根据不同的景观节点和功能需求,合理配置植物,形成了丰富的植物景观。
例如,在公园的入口处,我们设置了由高大乔木组成的林荫大道,既增加了公园的绿化率,又营造出一种庄重大气的氛围。
此外,在公园内部,我们还设置了多个特色景观节点,以丰富公园的景观层次。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滨水步道的设计。
这条步道沿着河流蜿蜒前行,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在步道的两侧,我们设置了亲水平台和休闲座椅,供游客休息和观赏河景。
同时,为了增加步道的趣味性,我们还在其中设置了一些景观小品和雕塑,使得游客在漫步的同时,也能欣赏到美妙的景观。
除了自然景观的设计,我们还注重公园的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表达。
滨河公园作为城市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将其融入到公园的景观设计中。
例如,在公园的某个角落,我们设置了一个以当地传统建筑为原型的小品,既展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又增加了公园的景观亮点。
在公园的设施配置上,我们也充分考虑了游客的需求。
为了满足不同游客的休闲需求,我们设置了多样化的活动场所和设施。
在公园的中央区域,我们建设了一个开阔的草坪,供游客进行野餐、放风筝等活动。
在公园的边缘地带,我们还设置了健身器材和篮球场等运动设施,供游客进行锻炼和娱乐。
城市公园专题研究—滨水公园

l Central-Park美国中央公园——背景分析
19世纪中叶,美国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展,使纽约迅速成为世界金融、贸易的中心。建筑业的兴起、能源的利用、交通的发达、贸易的开展使纽约人口 大量聚集,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就在这新兴发达城市的另一面,笼罩着一片阴影。那就是拥挤、嘈杂、喧哗无比的环境以及日益严重污染的的空 气。这一切使人们在心灵上具有压抑感。他们想冲破这个令人困扰的、窒息的空间;同时,他们又迷恋着这里的物质文明和生活享受,梦想着有一个充 满新鲜空气的、无拘无束的、乡野般的美好环境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之中。在这种形势下,纽约民族积极要求市政府买地为公众建造一个大公园。因此,
1850年,在纽约竞选市长采取措施要求市议会制定法律保证大公园的建立,经过了几番周折,终于在1856年取得了为中央公园购地的许可证。
l Central-Park美国中央公园——总体·布局
公园呈狭长带状,由西南向东北展开。整个公园布局合理,层次显明,无论从哪个门进入都可循序渐进,高潮迭起,绿地覆盖率更是高达 600英亩左右。公园长跨51个街区,宽跨3个街区,面积约3.4平方公里(5100亩),总建筑面积25万平米。
• 克拉码头作为新加坡城市发展的重要历史街区,在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由凯德置地耗资8500万新币进行保护性 改造、开发,于2006年底完工。其当时的愿景是使克拉码头成为新加坡首要的饮食及娱乐生活景点。如今已经 成为“外来人都必去,本地人都想去”的旅游目的地与城市商业休闲生活的集聚区。
改造之前:以跳蚤市场闻名的传统 贸易区,定位模糊,水岸功能缺失
浅谈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浅谈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1. 引言1.1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在于其对城市环境的美化与改善有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作为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其环境质量对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有着直接的影响。
而城市的水体是城市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景观设计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文化内涵。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通过设计合理的绿化带和水体景观,可以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提高城市的生态质量,促进城市的生态平衡。
滨水景观设计还可以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降低城市的温度,净化城市的空气,为居民提供一个清新宜人的居住环境。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魅力。
水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代表着育人的意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合理设计城市的水体景观,可以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传承城市的文化传统,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城市形象。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对城市生态环境和文化魅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品质提供保障。
1.2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特点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特点包括与自然融合、注重生态环保、体现现代性和创新性、强调人文关怀与文化传承等。
与自然融合是指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尽可能保留和强化水体自然景观特色,使人们能够与自然环境亲密接触。
注重生态环保则是指设计中应考虑生态系统平衡和水体健康,采用生态友好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体现现代性和创新性意味着设计要符合当代审美观念,融入现代科技和材料,展现创新的设计理念。
强调人文关怀与文化传承则是指设计要关注城市居民的需求和情感体验,同时传承和发扬当地的文化传统,使景观设计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综合这些特点,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在保护自然、提升城市品质、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正文2.1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原则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原则是指在设计城市沿岸水域时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准则和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滨水景观建筑设计研究
1相关概念
1.1城市滨水区水域孕育了城市及其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滨水区是一个城市中特定的空间位置,是城市中与陆地相邻的水体、陆地及两者在边境区域的集合,包括200m到300m的水域空间和
与水体相邻的陆域空间,是一个包含多种元素的生态系统.城市滨水
区不但具有空间导向性明确,渗透性强的的特质,还具有丰富的地域
历史文化的特点,是人们寄情山水,集中公共活动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也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建设系统交融的场所.图1为温州市瓯
江江南岸滨水区,它服务于周围市民,美化城市面貌.相对于乡村滨
水区,城市滨水区具有社会城市化、人为因素参与规划等特点
[1].使用人数多,生态系统相对较弱,防洪安全要求高等是城市滨
水区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
和一定的难度.
1.2景观建筑景观建筑主要是精神功能超越物质功能,且能装点环境、愉悦人们心灵的构筑物.景观建筑是一种提升人们对户外空间使用及
体验频率的艺术作品,是一个调节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设计过程.景
观建筑与自然景观在环境中结合,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并且为人类
提供娱乐休闲、旅游服务的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师从艺术的角度对景
观建筑实行了新的理解;景观建筑是由人工制造,作为人类公共生活基
础和背景的艺术作品,与生活密切相关.景观建筑大体分为4类:休
憩服务类,如亭、廊、榭等;展示类,如纪念馆、展览馆等;服务类,
如餐饮、公厕等;装饰类,如雕塑、小品等.
2现代滨水景观建筑存有的问题
滨水景观建筑较其他景观建筑具有独特的水环境作为依托,而现今滨
水景观建筑设计因为设计理论不完善存有以下问题:(1)缺乏亲水
性.滨水景观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其所处的滨水环境,当人们在滨水区时,理所当然的希望亲近水体,这是人的天性.但因为设计理论的不
足,很多景观建筑缺乏亲水性;(2)过于模式化建设.设计形式千篇一
律的照搬模仿成功范例是滨水景观建筑建设的缺点之一,根本不考虑
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气候条件等环境因素.很多城市滨水广场设计模
式几乎相同,单调乏味;(3)缺乏人性化设计.忽视使用者的观点和意见,设计中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考虑较少,导致尺度与环境不平衡,
使用者的心理感觉差,位置差等问题;(4)欠缺地域文化特征.一些设
计者对当地文化了解不够深刻导致缺乏地域文化理念,在滨水景观建
筑设计中没有将当地的实际情况及历史文化实行结合,使滨水景观建
筑失去地域文化特色;(5)缺乏生态保护.滨水区是一个生态系统,在
滨水景观建筑设计过程中,因为盲目追求形式而对周围环境处理不当,破坏其生态系统平衡.
3滨水景观建筑设计策略
针对当前滨水景观建筑存有的一些问题,本文以景观环境学和建筑学
理论为基础,从历史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对城市滨水景观建筑实行
了研究和思考,以求将滨水景观建筑设计做到融入环境、以人为本、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使地域历史文化得以传承,总结出滨水
景观建筑的一系列设计策略.
3.1滨水景观建筑与环境相协调滨水景观建筑作为一个滨水区的主要审美对象,它在视觉、美学和内涵方面必须与环境统一协调,与其周
围的景观构成整体全面的艺术氛围.如果把滨水区看做面,道路系统
看做线,把景观建筑看做点,点线面的有力结合才能够发挥其最大的
环境协调作用.在滨水景观建筑的设计和配置中,要在整体环境中衡
量其空间模式,确保与周围的景观建筑和环境风格相协调,无论是景
观建筑设计理念还是材料选择、色彩搭配,都应避免和周围的环境冲突.例如:滨水区中较为庄严肃穆的小型展馆等景观建筑设计,尽量
避免过于华丽的颜色,常用略微厚重或比较素雅的色彩来打造一个安
静严肃的氛围.在滨水城市公园,大面积的绿色植物和水景将氛围渲
染的悠闲安静,这里的景观建筑经常选择一些人文类造型,能够在绿
化的背景下映衬出其特点,颜色通常选择浅色系.比如南京情侣公园
的丘比特广场,场地中间设置白色丘比特雕塑(见图2),周围欧洲拱券门廊映衬婚庆主题公园,与恬淡幽静的环境相得益彰.
3.2滨水景观建筑满足人类的需求景观建筑作为滨水景观的重要元素服务于人类,应充分考虑到人类各方面的需求.(1)满足人类的行为需要.滨水景观建筑是在滨水区内服务于人的构筑物.所以,滨水景观
建筑的设计必须满足人体尺度和人的行为特征.因为景观建筑具有为
人服务和使用的功能,是否符合人体尺度将直接关系到人们使用它意
愿的强烈水准和对其的使用舒适度.滨水景观建筑设计,不但要满足
人体尺度,也应符合人们的行为的需求;(2)满足人类视觉方面的需要.在视觉方面,滨水景观建筑的颜色也是能否为人们所接受一个重
要因素.暖色背景会显得在其前面的景观建筑较小,而冷色背景会显
得在其前面的景观建筑较大,使景观建筑有着与我们较为接近的感觉.灯光也是使人们视觉上得到快感的重要的因素之一,能够打造丰
富多彩的灯光景观效果.因为夜晚自然光线的缺乏造成环境黑暗,灯
光在环境中的作用比白天更加具有吸引力,利用灯光的装饰能够在夜
晚打造色彩斑斓的景观建筑,并使景观建筑能够在白天和夜晚都得到
使用.通过不同的光源,不同的颜色,不同的亮度,打造五彩缤纷的
城市滨水景观建筑夜景;(3)满足人类的心理需求.滨水景观建筑具有
可供给人精神层面上的享受作用,随着物质生活提升,人们对和自然
环境相联系的景观的需求更增强烈.滨水景观建筑设计的服务对象是
人类,应符合人的心理特征,注重人的感觉.人处在滨水环境中,具
有亲水意向,滨水景观建筑的亲水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从宏观到微观
要考虑全面,尽量满足人们的需求,这样能够对人们更加具有吸引力,给人留下好的印象,才能真正提供舒适和良好的滨水环境空间.
3.3滨水景观建筑延续地域文化历史滨水景观建筑也反映了地区特殊的文化及民俗.它以形态、材料、颜色的变化向人们表达历史,勾起
人们对于这座城市的回忆.其中,最典型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提
取最能反映该地区文化特色元素,如建筑风格、独特的自然资源,民
俗活动的内容等,通过设计技术巧妙地用于滨水景观建筑中.将滨水
地域文化元素表现于景观建筑设计是滨水城市文化建设的一种有效途
径,景观建筑能够作为滨水城市主题文化内涵的表达载体,当人们与
其接触时,会让人眼前一亮,令人难忘,也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当地的地域文化风情.在滨水景观规划和建设中,通过保护历史遗留
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增强滨水景观建筑文化氛围,增加人们的文
化归属感,使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在滨水城市,人们能够在欣赏水景
的同时,通过文化遗迹,运河码头,具有地域特色的古老街道感受着
浓浓的城市文化的积淀.例如:浙江杭州西湖的断桥、闻名遐迩的雷
峰塔(见图3),气势磅礴的都江堰(见图4)等名胜古迹都显示着历史文
化的无限魅力,当人们看到这些时,不由自主的追忆起城市的历史,
让人想起相关人物和传说等.
3.4滨水景观建筑要保护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平衡是检验生态化设计的标准之一,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过程,设计师在做景观建筑设计时,不是简单的维持原始的稳定状态,而是在设计时把其对于环境产生的
影响转变为新的平衡,不能因人工造景而割裂破坏了其他生物原有的
生存环境,要使规划行为做到对原始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小,要考虑到
他们的物种的生存与繁衍,并且使其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好的生态
效益和更高效的功能[2].例如:选用天然的木材来实行创作,在一
定水准上体现作品和自然的关系;能够选择合适的绿色植物设置为景观
建筑配景,利用植物的优秀特性来体现其生态性.只有尊重和确保自
然界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人类才能进一步发展.自然界中生态系统的
前途与命运和人类息息相关,这完全取决于人类能否与自然相互协调、与生命系统和谐相处.景观建筑的生态设计理念传达出人类应通过科
学合理多样的设计为生物创造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使之与其他生物
和谐相处[3].
4结语
滨水景观建筑设计是现代景观理念、方法和文化背景相结合而形成的
对于建筑设计的新的审美方式和创作手段.成功的滨水景观建筑不但
能够强化市民心中的地域感,而且能够塑造美丽的城市形象,城市滨
水区的建设,对于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展示城市历史文化内涵与特色
风貌、促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均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希望通过本文对滨水景观建筑的设计策略的总结,为今后滨水景观建筑理论完善尽绵薄之力,给人们提供更高舒适度且适合环境的休闲娱乐场所,为城市滨水环境建设增光添彩.
城市滨水景观建筑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