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温庭筠诗词的评价
如何欣赏评价温庭筠的

如何欣赏评价温庭筠的《菩萨蛮》对于温词的评价,有两个极端的现象。
像常州词派就非常推尊温词,比之于屈子的《离骚》,也有的人则非常贬低温词,《栩庄漫记》的作者李冰若就说温飞卿词“浪费丽字”,“扞格”“晦涩”,(请参看《迦陵论词丛稿》),王国维也认为温词仅是精丽而已,没有张惠言所谓的托喻。
我认为造成对温词评价如此悬殊的原因是因为他的词中表现的意境有一种特质,也就是文学艺术传达手法上的几点特质。
温词有几点特色,一是标举精美的名物,“小山重叠金明灭”,“水精帘里玻璃枕”都属此类,而在所标举的精美名物之间又不作仔细明白的主观上的叙写,这样就使人觉得它不连贯,难以引起直接的理解和感发。
不像韦庄的词“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
”之作直接的说明,然而温飞卿词使人推尊却也正由于此。
我们刚才说,诗的写作有比兴两种方法,比兴是心与物之间结合的两种关系。
司马迁《史记·屈贾列传》说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屈原的内心是芳洁美好的,所以他称颂的事物也是芳洁美好的。
作者从志洁到物芳的联想是很自然的,而读者则可反过来由物芳联想到志洁,这同样是极自然的。
所以温飞卿标举那些精美的名物,并未做详细的叙述,可是读者却自然的从这些精美的名物联想到了作者精微美好的思想感情,这正是温词的一种特色,也正是后来常州派词人推尊他的一项原因,这是第一点。
再者飞卿词标举精美的名物是感性的呈现而非理性的说明。
“小山重叠金明灭”,第一个问题是“小山”何所指的问题。
如果说这一小山是屋外自然界中存在的山水之小山,那么就与这首词后面陈叙的情事不相连贡,是自然界的小山又怎么会有明灭的金色呢?又怎么和下句的“鬓云欲度香腮雪”连接起来呢?那么“小山”究竟所指为何物呢?在欣赏诗词时,读者虽然可以有自己的联想,但不可以胡思乱想。
在闺阁中可以称作“小山”的东西,从中国传统和温飞卿所生活之时代的习惯来观察有这样几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山眉,韦庄的一首《荷叶杯》写有“一双愁黛远山眉”的句子,“远山”是美人眉毛的形状,“黛”是眉毛的颜色,“愁”是那女子眉毛的表情。
温庭筠菩萨蛮评价

温庭筠菩萨蛮评价温庭筠菩萨蛮评价菩萨蛮,是唐代著名女词人温庭筠的代表作品之一,流传极广,名气极大!下面小编带来的是温庭筠菩萨蛮评价,希望对你有帮助。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代表词作。
此词写女子起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以及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
全词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中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
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作品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菩萨蛮》晚唐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菩萨蛮》,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
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
唐宣宗(李忱)大中年间,女蛮国派遣使者进贡,她们身上披挂着珠宝,头上戴着金冠,梳着高高的发髻,号称菩萨蛮队,当时教坊就因此制成《菩萨蛮曲》,于是后来《菩萨蛮》成了词牌名。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均两仄韵转两平韵。
另有《菩萨蛮引》、《菩萨蛮慢》。
《菩萨蛮》也是曲牌名,属北曲正宫。
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同,用在套曲中。
许多文人骚客都写过以《菩萨蛮》为词牌(曲牌)的.诗词,其中以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最有名。
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认为:此篇通体一气。
精整无只字杂言,所写只是一件事,若为之拟一题目增入,便是“梳妆”二字。
领会此二字,一切迎刃而解。
而妆者,以眉为始;梳者,以鬓为主;故首句即写眉,次句即写鬓。
小山,眉妆之名目,晚唐五代,此样盛行,见于《海录碎事》,为“十眉”之一式。
大约“眉山”一词,亦因此起。
眉曰小山,也时时见于当时词中,如五代蜀秘书监毛熙震《女冠子》云:“修蛾慢脸(脸,古义,专指眼部),不语檀心一点(檀心,眉间额妆,双关语),小山妆。
温庭筠诗词赏析

温庭筠诗词赏析温庭筠诗词赏析意象是产生诗词意境的基础。
温庭筠在对意象的选择性运用中创造了各种不同的意境,表达主人公的情意和感受真实贴切,词作所选意象色彩斑斓、浓艳绮靡,构成了以思妇为中心的意象群和自然山水意象群,两大意象群的组接始终贯穿思妇之情,虚实相生,兼长并美。
透过《菩萨蛮》十四首力求从意象的角度对温词有新的感悟和体会。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温庭筠诗词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键词温庭筠意象虚实情一引言“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意境是艺术价值最高的审美评价。
意象,作为产生诗词意境的基本要素,是词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复合体,它是词人为了表现某种内心情感,通过精心的选择 , 提炼客观物象,加工后而形成的有特定情感意义的一种主客观相统一的产物。
“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简言之,即是寄意于象,以象尽意。
如果把一首词的意境比喻为一座建筑物的话,那么意象就是构成建筑物的砖石。
高妙的词人总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细致的观察体验,精心的选择出适合于他表情达意的艺术表象,创造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意象,以组合成为一个真实生动,含蓄蕴藉,引人无限遐思,具有无穷艺术魅力的境界。
前人论温词,或谓“唐之词人,温庭筠最高,其言深美闳约。
”或谓“温飞卿词精妙绝人,然美不出乎绮怨。
”诸如此类,皆与作者善于选择意象,以创造独特的艺术境界密切相关。
“温庭筠者,太原人,本名歧,字飞卿。
能逐管弦之音,为侧艳之词。
”他是晚唐第一个大力作词的文人,古人誉之为“花间鼻祖”。
温庭筠开创的以侧艳为主要特色的花间词风代表了当时整个词坛的创作倾向和审美趣味,成为当时文人作词纷纷追摹学习的典范,词作影响深远。
温词有富贵气,也有华丽之色,但绮而不俗,类似邓丽君的歌,含蓄委婉,雍容华贵,哀而不伤,蕴着浓的化不开的幽幽之情。
有趣的是邓丽君的歌也曾被归入“靡靡之音”的艳曲,《菩萨蛮》的意境类于《在水一方》或《南海姑娘》,《梦江南》好似《船歌》(《星星索》),《更漏子》则可比《何日君在来》。
温庭筠诗词赏析5篇

温庭筠诗词赏析5篇温庭筠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
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
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存词七十余首。
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温庭筠诗词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清明日朝代:唐朝|作者:温庭筠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清明日》是唐代诗人、词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抒写了清明日那天的自然美景、节日气氛以及人们的喜悦心情。
利州南渡朝代:唐朝|作者:温庭筠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利州南渡》是唐代诗人温庭筠的作品。
这是一首寓意于景的抒情诗,诗人以朴实、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声色并茂、诗情画意的晚渡图,抒发了诗人欲步范蠡后尘忘却俗念、没有心机、功成引退的归隐之情,反映了诗人淡泊仕途、厌倦名利的心境。
诗的开头写渡口和时间,接着写江岸和江中景色,进而即景生情,点出题意。
全诗脉络清晰完整,色彩明朗;用词朴实无华,清新自然;境界闲适旷远,极富神韵。
此诗入选《唐诗三百首》,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过陈琳墓朝代:唐朝|作者:温庭筠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过陈琳墓》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是唐诗中的名篇之一,是作者凭吊陈琳墓有感而作。
此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
全诗文采斐然,寄托遥深,既凭吊陈琳,又自伤身世,堪称咏史佳作。
惜春词朝代:唐朝|作者:温庭筠百舌问花花不语,低回似恨横塘雨。
蜂争粉蕊蝶分香,不似垂杨惜金缕。
愿君留得长妖韶,莫逐东风还荡摇。
宋代温庭筠的诗词艺术浅析

宋代温庭筠的诗词艺术浅析
一、引言
宋代是中国诗词发展的黄金时期,而温庭筠作为这个时期最杰出的女性诗人之一,她的诗词艺术独具魅力。
本文将对宋代温庭筠的诗词艺术进行浅析,从其创作背景、风格特点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创作背景
1.温庭筠的生平和背景介绍
2.宋代文化氛围对温庭筠的影响
3.温庭筠与其他同期女性诗人的比较
三、风格特点
1.温庭筠的叙事手法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2.女性视角在她的作品中的体现
3.唐传统与宋新意融合在她作品中的特点
四、代表作分析
1.《如梦令》:探讨该作品中温庭筠对于爱情和离别情感的表达手法。
2.《夜泊牛渚怀古》:分析该作品中温庭筠对于历史和人文的关注。
3.《更漏子·玉炉香》:解读该作品中温庭筠对于女性身份与情感的体悟。
五、影响与评价
1.温庭筠在宋代文化圈的地位和影响力
2.温庭筠对后世诗坛的影响和启发
六、结论
通过对宋代温庭筠的诗词艺术浅析,可以看出她在当时诗坛的独特地位和贡献,以及她作品中表达的女性视角和情感。
她的诗词作品不仅具有美学价值,也是
了解宋代文化和女性文学发展的重要窗口。
温庭钧词的基本风格

温庭钧词的基本风格温庭钧是唐代著名的词人,他的词作品在唐代词坛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温庭钧的词风格独特,充满了浓郁的个性色彩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温庭钧词的基本风格。
一、情感真挚温庭钧的词作品情感真挚,表达出了作者内心最真实、最深刻的感受。
他能够准确地把握人物情感,将自己与人物融为一体,使读者能够深入地体验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例如《离思》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话就表现出了作者深沉而真挚的离愁之情。
二、意境深远温庭钧通过细腻而丰富的语言描绘出了意境深远、富有想象力和艺术性的画面。
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来烘托气氛和营造意境。
例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霜华满地月华明,清辉难照衣上缨”这句话就表现出了作者对于古代文化的怀念之情。
三、音乐性强温庭钧的词作品具有很高的音乐性,他善于运用平仄、韵脚等手法来营造出优美的音韵效果。
他还注重抑扬顿挫和声调变化,使词作品更加动听。
例如《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句话就表现出了作者对于故国的思念之情。
四、意蕴深刻温庭钧的词作品意蕴深刻,他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出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他能够从生活中发掘出一些富有哲理和启示性的事物,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到词作品中去。
例如《南乡子·赤壁怀古》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时”这句话就表现出了作者对于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五、形式多样温庭钧的词作品形式多样,他不拘一格,能够根据不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来选择不同的词体形式。
例如《南乡子·别董大二首》中“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句话就采用了七绝的形式来表达离愁之情。
总之,温庭钧的词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他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出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来烘托气氛和营造意境,使读者能够深入地体验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浅析温庭筠的诗法与词法

浅析温庭筠的诗法与词法温庭筠是唐代著名的女诗人之一,她的诗歌作品以细腻、唯美、雅致而著称。
她的诗法与词法具有一定的特点。
温庭筠的诗法以形象丰富、细腻入微为主要特点。
她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来表达感情,通过对物象的描绘,营造出美好而富有情感的意境。
例如她的《南歌子词》中写道:“醒时伏枕听南歌,竹响随吹不忍过。
”通过对竹子的声音的描写,使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安宁与宁静。
这种形象的描写为她的诗歌增添了生动的色彩,也使她的诗歌具有了很高的艺术性。
温庭筠的诗法以婉约、柔情为主要特点。
她的诗作情感细腻、柔情而温暖人心。
她倾向于表现女性的感情和内心世界,展现女性的温柔与深情。
例如她的《渔家傲》中写道:“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通过对采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自傲与自信。
在温庭筠的诗中可以感受到她对生活的热爱与真挚的感情。
温庭筠的词法以音韵的赋予为主要特点。
她善于运用押韵和平仄,使词句更有韵律感,更具诗意。
例如她的《鹊踏枝·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中运用了巧妙的押韵,使整首词既优美又有韵律感。
这种赋予音韵的手法,使温庭筠的词作更富于音乐性,使词句更易于记忆和传唱。
温庭筠的诗法与词法以形象丰富、细腻入微、婉约柔情、音韵的赋予为主要特点。
她的诗歌表达了她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展现了她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温柔。
她对词句的处理也使她的作品充满了艺术性和音乐性,令人难以忘怀。
温庭筠的诗法与词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和启示,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宝贵遗产。
一个无“世”、没“事”的艺术世界——温庭筠词评析

一个无“世”、没“事”的艺术世界——
温庭筠词评析
温庭筠(1830-1877),字子瞻,江苏苏州人,宋朝诗人,与苏轼、范仲淹、陆游等齐名为“宋四大家”,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并称为“尚书三家”。
温庭筠诗歌抒发的是一种放纵而又温柔的情怀,他的诗歌呈现出一种清新淡雅的气质,特别是他的古风诗词,更加深入人心,把人带入一个无“世”、没“事”
的艺术世界。
温庭筠的诗歌,深入人心,把人带入一个无“世”、没“事”
的艺术世界。
他的诗歌中,没有贪婪、没有纷争、也没有争强好胜,只是细细品味大自然的一切美好。
他的诗歌把乡间的山水、花草、清凉的空气、婉转的鸟鸣等细微的自然环境,一一拿出来,雕琢成一副完美的风景画卷,绽放出一种恬静而温柔的情怀。
温庭筠的诗歌不但把自然环境描绘得如画,而且也有着深刻的哲理,比如他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表达了
温庭筠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名利场的厌恶。
温庭筠在诗中以一种温柔而又绝望的语调,对落魄的世俗生活表示了抗拒,把人带入一个无“世”、没“事”的艺术世界。
温庭筠的诗歌,既有温柔又能反映出社会现实,深入人心,把人带入一个无“世”、没“事”的艺术世界,其诗歌拥有着极高
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去珍惜、去欣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温庭筠诗词的评价
引导语:温庭筠的诗词,历来倍受词评家关注,仁智之见,清代的张惠言,民国初年的王国维,还有当代的叶嘉莹老师等人,都曾对此作过深度的解读,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历来诸家对于温词是怎么研究的?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在温庭筠现存的七十首词中,《菩萨蛮》十四首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如果要在这十四首中选择一首来品读,毫无疑问,这一首是最合适不过的,不仅因为《花间词集》以这一首开篇,更因为其集中体现了温庭筠的文学艺术水平和诸多美学风采。
那么,历来诸家对于温词是怎么研究的?
古来诸家对温词之评论,可谓众说纷纭,不过大抵分作两派,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认同温词有风骚比兴之意,另一派则以刘熙载为代表,认为其词“精妙绝人,然类不出乎绮怨”。
张惠言对温词极为推崇,在其《词选续》中说:“温庭筠最高,其言深美闳约。
”又在《词选》中评价温飞卿的《菩萨蛮》道:“此感士不遇也,篇法仿佛《长门赋》,而节节逆叙。
”又认为:“照花四句,《离骚》初服之意。
”可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固哉,皋文之为词也。
飞卿《菩萨蛮》、永叔《蝶恋花》、子瞻《卜算子》,皆兴到之处,有何命意?皆被皋文深文罗织。
”讥讽这种字比句附如同猜谜似的品词方法,可是他并没有深究张惠言如此解词的深层次因由,而以“深文罗织”简单概况又使得读者陷入了另一种迷茫的困境中。
为什么张惠言在温飞卿的《菩萨蛮》中竟读出了屈骚寄托之意呢?永叔的《蝶恋花》和子瞻的《卜算子》到底有没有政治寄托此处暂且不论,可张惠言之读温词,难道就真的是毫无根据吗?不是的,其实也非张惠言如此读法,南宋时已有人这样读词,且从张惠言的身份探究,这种读法就并不难解释。
张惠言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家,致力儒学,曾任官学教习,学生对温词很感兴趣,可是温词多为闺绮丽艳之词,于是张惠言便从儒道的角度对其作
出解读,这大概是张氏解词的出发点。
温飞卿的词,比如这首《菩萨蛮》,不过是描写一个深闺女性“欲妆临镜慵”的情形而已,并无喻意,可张惠言从儒学角度出发,发现了一些语码,例如“娥眉”。
“娥眉”在中国的文学中是一个重要且常见的意象,本来,女子画眉乃是自我修饰和完善,可却与才人志士对高贵品格的追求相类,屈原在《离骚》中写道:“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表达小人对自己美好德性的嫉妒,自此“娥眉”便有了一种寄托之意,代表着美丽的内心和高洁的品格,其后在失意文人的诗词中频频出现。
李商隐《无题》诗中有言:“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
表明自己对仕途的渴望和不受赏识的郁闷;辛弃疾在《摸鱼儿》中也写道:“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抨击朝廷得势的小人。
那么在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是不是也有屈骚寄托呢?这应该从温庭筠的平生遭际来看,温庭筠历经晚唐三代,身逢“甘露之变”,对于国势渐微、地方割据和宦官专权应该是深有所感的,这在他的《书怀百韵》中就可以看出来;加之他性格乖张轻浮、放荡不羁,科举屡不得意,长期流落江湖,才人不遇的失落感更可能流露在字里行间,即使他并没有主动去表达,可是《毛诗序》中曾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也许,他在无意之中就泄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却不自知。
那么,张惠言在温飞卿的《菩萨蛮》中读出含蓄寄托也情有可原,至少这种寄托是有存在可能的,并非王国维先生所说,只是一个简单的“深文罗织”。
至于从“照花四句”解出《离骚》“初服”的意味,其实也在情理之中,有“照”必有“镜”之象,有“镜”必有“省”之意,再念及屈原的“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有此观照,也是自然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