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诗歌研究
【诗歌鉴赏】苏武庙原文_翻译和赏析_温庭筠古诗

【诗歌鉴赏】苏武庙原文_翻译和赏析_温庭筠古诗苏武庙朝代:唐朝作者:温庭筠原文: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端雁破胡天岳,长河羊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没有侯爵的封印,空气对着秋日的眼睛哭泣。
相关内容翻译和注释作者:佚名翻译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如今,这座古庙高大庄严,而且久远。
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当野羊回来时,广阔的草原上已经烟雾缭绕。
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这是一个潇洒的年轻人,奉命当使者,戴着王冠和剑。
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气向秋水呼喊,要吊死第一位皇帝,哀悼中国逝去的岁月。
注释① 苏武:汉武帝统治时期,匈奴被拘禁多年,忠贞不屈。
直到汉朝的赵皇帝被欢迎回来。
②“云边”句:汉要求苏武回国,匈奴诡言武已死。
后汉使至,常惠教汉使向单于说,汉帝射雁,于雁足得苏武书,言其在某泽中,匈奴才承认苏武尚在。
雁断:指苏武被羁留匈奴后与汉廷音讯隔绝。
胡:指匈奴。
③ 苏武回家后,羊还是回到了原来的地方。
龙:通过“山脊”和龙观。
在这里,它被比作龙关外的匈奴之地。
④甲帐: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
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⑤ 王冠剑:指制作的服装。
丁年:青春年华。
唐朝将21岁至59岁定为丁。
⑥茂陵:汉武帝陵。
指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
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逝川:喻逝去的时间。
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这里指往事。
相关内容的欣赏作者:刘学锴写作背景苏武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他被扣留匈奴期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十九年如一日,爱国挚情丝毫未减,表现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英雄气概。
《苏武庙》一诗是温庭筠在凭吊苏武庙时的临风怀想之作,咏叹了苏武坚贞不屈的壮举,赞颂了苏武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
温庭筠《梦江南》赏析

温庭筠唯美古诗词《梦江南》,一生必读诗歌《梦江南》唐·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这首小令写倚楼独望归舟的思妇,终盼不来征人,极尽惆怅之情而失望断肠的况味。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写女主人公早起梳妆洗理已毕,就独自一人依靠在望江楼上一个好的观察角度,眺望江上归舟。
这八个字就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及其神情动态,语言简洁、明了。
一个“独”字写出了思妇的形单影只,急切盼望亲人早归而能相聚成双的心愿。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写思妇望穿秋水,帆船儿一条条、一条条的过去,都不是自己心上人所坐。
太阳已从东转到西,斜晖脉脉含情,水流悠悠不断,忽又看到那铺满青叶白花的美丽的白苹洲——曾是与亲人执手相别之处,更使她柔肠寸断,不堪回首。
“斜晖”照应“过尽”,点明江上船只“过尽”的原因是由于已近傍晚;又与开头的“梳洗罢”相呼应,表现了时间推移的过程。
从早到晚,她已经殷殷期待、盼望将要整整一天了。
这看出她爱的是如此执着、如此专一。
这种深情,与脉脉斜晖、悠悠绿水、江天极目之景正巧妙地交织、融汇在一起。
夕阳有意,留恋不忍离去,但时近黄昏,很快就要沉下西山;流水无情,它默默无语地奔流远去。
词的开头两句,着意突出思妇想念亲人的感情,期待同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中间两句急转直下,极力描写了妇人希望的全部落空。
先扬而后抑,造成了感情的大跌宕,效果鲜明地表现出她失望后内心的寂寞凄凉。
女主人公百感交集,凝结成最后一句“肠断白苹洲”!感情发展到了高潮,却又嘎然而止。
这最后一句写得自然而不突兀,感情真挚、丰富、强烈。
这首词勾画了一位满怀深情盼望男子归来的思妇形象,充分揭示了她希望落空之后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妇女的满腔同情。
这与诗人遭受统治阶级排挤,不受重用的悲凉心情是息息相通的。
本词朴素自然,简洁清新,没有刻意求工、雕章琢句的痕迹,而用白描手法。
虽写思妇爱情,却不俗不艳而空灵疏荡,别具丰神。
近二十年温庭筠诗歌研究述评

∗[收稿日期]2011-10-25∗∗[作者简介]袁春艳(1984—),女,河南商丘人,河南护理职业学院助理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摘要:温庭筠是晚唐诗坛大家,又是花间词派的鼻祖,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温庭筠诗歌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诗词体式的过渡、诗词的比较,诗歌的内容、诗歌的艺术、温庭筠与李商隐的比较五个方面,因此近20年来对温庭筠诗歌的研究是相当全面的,也在很多方面对以往论述有所超越,但温诗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地挖掘。
关键词:温庭筠;诗歌;述评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438(2012)01-0076-03(河南护理职业学院文化教研室河南安阳455000)袁春艳近二十年温庭筠诗歌研究述评1980年代以前对温庭筠诗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考证、笺注和鉴赏上。
对其诗歌研究的突破始于八十年代后。
1981年,林邦钧发表了《温庭筠和他的诗》[1](P132),该文标志着学界对温庭筠诗歌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开始。
此后,陆续出现了从整体及不同侧面研究、分析温庭筠诗歌的文章,其中重要的有王诩群、朱嘉耀的《试论温庭筠诗歌的积极意义》[2](P83);黄震云的《温庭筠的诗歌艺术特色》[3](p49);张晶的《温庭筠乐府诗中的女性形象》[4](P63);刘尊明的《温庭筠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其审美意义》[5](P94)等。
可见人们都认识到了温庭筠诗歌的丰富性。
从角度来看,除了一贯地将他的诗歌与李商隐的加以比较之外,对他本人的诗词所做的比较研究也很多,对其诗歌艺术的研究则从风格、意象、意境、用典等具体方面深入下去,也有一定成果,如东北师范大学有一篇硕士论文专门研究温庭筠诗歌中的用典。
这些尝试既是温庭筠诗歌研究的全新领域,也是近年来文学研究领域总体趋势的一个体现。
一、温庭筠诗的内容温庭筠作风浪漫,史称其“士行尘杂”,“与新进少年狂有狭邪”(《新唐书》本传),可算是士人中典型的浪子。
温庭筠词全面解析

温庭筠词全面解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温庭筠词全面解析温庭筠词全面解析温庭筠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词人,初期词风的开拓者和文人词的开山鼻祖,他一生创作了近七十首词。
温庭筠诗歌的艺术手法简介

温庭筠诗歌的艺术手法简介温庭筠诗歌的艺术手法简介温庭筠善于观察、长于感受,能够通过某个细节的描摹和渲染,将生活中的事物与场景精致地艺术化再现。
他的诗歌辞藻华美,色彩浓艳,将人物感情的脉络隐藏于画面背后,有时候内心的一个细小的情绪可以通过几个画面暗示。
一、体物细腻六朝文学走的是“缘情体物”之路,诗歌创作大多数都有体物精细、刻画工巧的特点,这对晚唐诗人有一定影响,其中就有温庭筠和李商隐。
“温庭筠着重表现个人生活情感的律诗的风貌一般清新淡雅,间或笔力遒劲、风尚高远,尤以体物细腻见长”。
在温庭筠的诗歌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对女子衣饰形貌的细致描摹。
比如说《张静婉采莲曲》中的“掌中无力舞衣轻,剪断蛟绢破春碧。
抱月飘烟一尺腰,庸脐龙髓怜娇饶”;《舞衣曲》中“金梭淅沥透空薄,剪落交刀吹断云”。
这些描摹都非常精美,而且细致,在修辞上也运用了铺陈、夸张等多种手法,力图把每一个细节都修饰到美的极致。
与此同时,描绘女子在某些情境之中的形态也是温庭筠的长项,比如《照影曲》:景阳妆罢琼窗暖,欲照澄明香步懒。
桥上衣多抱彩云,金鲜不动香塘满。
黄印额山轻为尘,翠鳞红稚俱含颦。
桃花百媚如欲语,曾为无双今两身。
“景阳妆罢琼窗暖,欲照澄明香步懒”两句,把情境与情态交融,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春日和暖、美人慵懒的画面,而春日和暖有香气扑鼻,美人慵懒更显女子的妆容精美,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满足,由此可以看出温庭筠体物是多么工细。
温庭筠往往喜欢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物品铺陈某个情境或场景,从而表现出一种细节美,将这些代表性的物品描绘得精美而真实,同时在整体上传达出场景之中应有的气氛。
他的一些游宴诗,如《夜宴谣》中的“亭亭蜡泪香珠残,暗露晓风罗幕寒”,写夜宴将要散去之时的蜡烛与罗幕,用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物品表现欢宴之后的清冷之感。
又如《咏寒宵》一诗:寒宵何耿耿,良宴有徐姿。
宝鞋徘徊处,熏炉怅望时。
曲琼垂翡翠,斜月到呆蕙。
委坠金红烬,阑珊玉局棋。
“寒宵何耿耿,良宴有徐姿”这句点明了主题,从第二句开始诗人用熏炉、垂玉、斜月、残局等刻画凄冷寒宵的状态,诗人借用这些具体的事物所表现出的情状,让人如身临其境。
诗词研究:温庭筠菩萨蛮词所传达的多种信息及其判断之准则

温庭筠《菩萨蛮》词所传达的多种信息及其判断之准则迦陵随笔(八)温庭筠在唐五代词人中,是一位弁冕词坛的作者,但历代词评家对他的词却颇有不同的评价。
多年前我在撰写《温庭筠词概说》一文时, 曾将之分别为两派:一派是主张温词为有寄托,且对之推崇备至者,如《词选》之编撰者张惠言、《白雨斋词话》之作者陈廷焯及《词学通论》之作者吴梅诸人可以为代表;另一派则是主张温词并无寄托,且对之颇加诋毁者,如《艺概》之作者刘熙载、《人间词话》之作者王国维及《栩庄漫记》之作者李冰若诸人可以为代表。
[1]关于形成此种不同评价之因素,我以为前次〃随笔〃所举语言学及符号学之说,颇有可供参考之处。
为了具体说明此一问题,我们现在就将举温庭筠的一首《菩萨蛮》词作为个例来略加析论,现在先把这首词抄录下来一看: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鹃坞。
先看这首词的第一句,就一般的符号具与符号义之属于认知之系统的关系而言,此句中之〃小山〃依惯例本当指现实中山水之〃山〃。
然而若从此词全篇写闺情之内容,及〃小山〃一句与下一句之〃鬓云〃及〃香腮〃等叙写之呼应而言,则此句之〃小山〃又实在绝不可能指现实中山水之〃山〃。
如果按我们在前一则〃随笔〃中所介绍过的俄国符号学家洛特曼之说,则此句中之〃小山〃实在乃是一个并不合于一般语言惯例之系统的符号,它所传达的不是一种认知,而是一种感官印象。
不过依洛氏之说则感官印象也同样可以指向一种认知。
若就此句之〃小山〃而言,则私意以为欲判断其所指向的认知之意义,首当考虑〃小山〃之形象在唐五代词中所可能提示的信息。
若循此而推求,则此句之〃小山〃之所指,原可有下列几种可能:其一是可以指〃山眉〃,即如韦庄之《荷叶杯》词就曾有〃一双愁黛远山眉〃之句,可以为证;其一是可以指〃山枕〃,即如顾篁之《甘州子》词就曾有〃山枕上,几点泪痕新〃之句,可以为证;其三是可以指〃山屏〃,即如温庭筠《南歌子》词就曾有〃鸳枕映屏山〃之句,可以为证。
温庭筠最有名的一首诗

温庭筠最有名的一首诗一、原文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二、诗句解析1. 首联-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铛声,出门远行的人总是会思念故乡而心生悲愁。
“征铎”是指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动征铎”表明旅客们即将踏上旅途。
“悲故乡”直接点明了羁旅之人的思乡之情,这种情感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2. 颔联-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
诗人用十个名词组合成了一幅早行的清冷画面:雄鸡报晓,荒村野店的上空还挂着残月;行人的足迹印在板桥的薄霜上。
这里没有一个动词,却通过名词的排列,将早行的景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些意象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旅客早行的艰辛与孤独。
3. 颈联-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 槲树的叶子纷纷飘落,铺满了山路;枳树的白花在驿站的墙垣外开放得很鲜艳。
“槲叶”和“枳花”都是商山路上常见的景物,“落”和“明”两个动词分别写出了树叶飘落和花朵盛开的状态。
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旅途的景色,同时也暗示了季节(春季),丰富了画面的内容。
4. 尾联-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 于是想起了昨夜在杜陵的梦境,那里有凫雁满布在曲折的池塘里。
“杜陵”是诗人的故乡,“梦”是思乡之情的一种寄托。
梦中故乡的池塘里满是凫雁,那是一幅温馨、美好的画面,与眼前旅途的孤寂清冷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愁。
三、艺术特色1. 意象组合- 诗中巧妙地运用意象组合的手法,如颔联中通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意象的罗列,简洁而生动地勾勒出早行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这种手法体现了温庭筠诗歌的独特风格。
2. 情景交融- 全诗将旅途中的景色描写与思乡之情紧密结合。
早行的清冷景象烘托出诗人羁旅的愁苦,而对故乡杜陵的梦境描写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思乡之情,使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浅析温庭筠的诗法与词法

浅析温庭筠的诗法与词法温庭筠是唐代后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华丽、含蓄婉约,尤以词作著称,对南唐词派影响深远。
他的诗法与词法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一、温庭筠的诗法1. 清新华丽:温庭筠的诗风清新华丽,语言优美,形象鲜明,生动逼真,如《女冠子》中写道:昨夜箫声咽,今宵画檐深。
短松冈坠影,群石路穿阴。
不堪听残雨,清泪如何禁?到晓深残月,犹照倩人簪。
这首诗描绘了雨夜怨思的情景,以清丽、华丽、婉约的语言抒发出自己的情感。
2. 真挚感人:温庭筠的诗歌感情真挚,能够一针见血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如《减字木兰花》中写道:减字何须问,辽东小贼尘。
不畏身将死,报国仍如臣。
月明汉塞近,风急劲笳新。
皎然吟松韵,高举东篱筠。
这首诗表现出了诗人的豪壮气概和爱国情怀,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 含蓄婉约:温庭筠的诗歌具有一种含蓄婉约的风格,表现出其柔情似水,却不失深沉内敛的个性,如《望海潮》中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这首诗以文字生动描述了钱塘江之美,表现出作者对江南人文地理的精细关注,同时又不乏婉约之风,令人倍感温情。
1. 描绘意象:温庭筠常用细腻、华丽的语言,从景色、人物、神话等多方面刻画意象,如《南乡子》中: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描写了少年愁思乡的情感,以楼为意象,通过“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等语言,表现出了少年心中的无奈和彷徨,令人感同身受。
2. 委婉含蓄:温庭筠的词语言委婉含蓄,意境深邃,常用双关语来表达意思,如《离思·别后三日终须臾》中:别后三日终须臾,道是不由人共语。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字字流淌,情感丰沛,以“别后三日终须臾”和“楼高休独倚”点明了人与人之间的离别之痛,以及惟愁人负,风景万重的悲情,展现出了温庭筠深刻的文化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庭筠诗歌研究
温庭筠是晚唐重要诗人,“温、李(商隐)”并称。
后来的接受者还把他与李商隐、杜牧、许浑并称为晚唐四大诗人。
温庭筠是词史上第一个专力填词的词人,被视为花间派的鼻祖,与晚唐西蜀词人韦庄
被称为“温、韦”。
温庭筠的骈文也写得好,与晚唐李商隐、段成式的骈文,被称为“三十六体”。
本文为温庭筠诗歌的整体性研究,分析了其家世生平和思想人格等诗歌创作背景,诗歌题材内容,诗歌艺术特点,诗歌的江南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诗歌的传播接受史。
现存的温庭筠诗歌版本中,清朝曾益注、顾嗣立补注的《温飞卿诗集笺注》比较可靠,还参考当今刘学锴先生的《温庭筠全集校注》。
本文在这两个版本集子的基础上对温庭筠诗歌进行分析,力求对温庭筠诗歌有新的认识和新的见解。
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方向,评述以往研究成果。
有关温庭筠研究专著有二十二种,研究论文有三百余篇。
其研究成果,八十年代后更加突出。
专著集中于词选、传记方面及综合研究;研究论文主要是生平思想人格、词作及诗歌研究,诗歌方面的研究论文数量不及词。
其中温庭筠的生卒年、籍贯、贬谪、从游庄恪太子永、思想人格是研究者比较关注的问题。
第二章《创作背景》,温庭筠的远祖乃唐朝的开国元勋之一,这激发了他读书致仕重振家声的志气,他从小饱读儒家经典,吸取了儒家积极进取有为的思想,心怀安邦济民之志,但温庭筠一辈子困顿科场,终身未进士及第。
温庭筠生活在晚唐前期,他有传统士大夫的儒家思想人格操守,批判时政,忧时伤国。
积极进取,读书参加科举考试。
作为仕进的捷径,温庭筠从游庄
恪太子永。
庭筠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抱负时,发泄怀才不遇的愤懑。
温庭筠也受到时代影响,具有新型的士人人格特质。
他纵情狭游,放荡不羁,关注个人的生活享受权利,将自己置身于世俗社会之中。
庭筠甚至以文为货,代人考试,作弊科场。
温庭筠张扬自己个性,反抗封建社会权贵。
温庭筠这些行为偏离了儒家正统社会的价值标准,人格中具有叛逆的特征。
第三章《温庭筠诗歌的内容分类》,从八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节为咏怀诗,处在内忧外患的晚唐,温庭筠有经邦济世的抱负。
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是一辈子没有登第。
因此诗歌中充满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愤懑。
第二节为咏史怀古诗。
他选择历史上典型的人物和事件,或浓墨重彩地刻画之,或慷慨激昂地议论之,批判历史上君王荒淫误国,痛惜历史英雄人物沉沦下僚,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忧伤。
这可以分为两类:借古讽今,怀古伤己。
第三节爱情风怀诗,温庭筠流连歌楼楚馆,有机会体验风流浪漫生活。
他对儒家传统士人的行为规范的背离,拉近了与歌妓们的情感距离。
对她们的情感心理有了更为细致的体会和沟通。
第四节羁旅行役诗,既有所游之地的风景风情的描绘,也有客居他乡的愁思抒怀,有的诗则表达人生感悟和时代心理情绪。
第五节交游与怀旧伤悼诗,温庭筠交游甚广,也很重视友情,这一节分为三个方面一、交游赠答,二、怀念旧友,三、伤悼友人。
第六节宴饮和歌乐诗,温庭筠参加豪门宴会,或者参加友人聚会,有相当一部分诗写宴饮,古人在宴饮时候也奏乐赏乐,故庭筠还有一部分赏乐的诗。
第七节僧寺和郊鄠闲居诗,庭筠在羁游的时候,或者交游大德高僧的时候,写下了十几首僧寺诗,在长安西南的鄂杜郊居期
间比较长,写下了表现闲居生活或描绘鄂杜附近风景的许多诗篇。
第八节咏物和节令诗,温庭筠有些咏物诗可能有比兴寄托,有的可能没
有比兴含讽,纯粹咏物或者咏节令。
第四章《温庭筠诗歌的艺术特点》,温庭筠为晚唐一个重要诗人,其艺术风貌在晚唐具有代表性,这一章
主要探讨温庭筠诗歌的艺术特点,主要从艺术风格和艺术表现这两个方面来分析。
其艺术风格主要是“艳”和“清”两个特征,其艺术表现主要从技巧之美、色彩之美、体物之美和结构之美四个方面分析。
温诗既有自然美,也有精雕细刻的艺术美。
第五章《江南文化与温庭筠诗歌》,江南文化是一个包含自然环境因素和历史人文因素的多层次的概念,熏陶、濡染了后代的文人学者,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
温庭筠在江南度过了青少年,江南的自然山水和风俗人情、历史文化深深影响了温庭筠,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温庭筠诗歌有着鲜明的江南自然历史文化色彩。
第六章《温庭筠诗歌接受史》,晚唐诗坛,李商隐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温庭筠是晚唐、五代的重要诗人,影响了晚唐五代诗人的创作和晚唐五代的诗歌风格走向。
大概从宋朝开始,温庭筠的影响没有晚唐五代那么显著。
元明清三朝对温庭筠诗歌的评价不是很高。
其中道德评价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这一章主要就温庭筠诗歌的传播和接受史作一简单梳理,以期大致了解温庭筠的诗歌传播接受情况,总结一些现象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