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论文篇目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浅析古代文学论文写作古代文学论文一、研究者的阅读能力与层次:t1、阅读能力:t 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首先要过的是文字关。

因为古代文学作品都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只有多方面掌握古代语言的文字、声韵、语法等知识,能够自如地阅读古文,才能真正读懂作品内容。

以广为流传的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为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如果不明白其中的“城阙”“三秦”“五津”“宦游”“比邻”“歧路”“儿女”等字词的意思,是无法理解这首诗表现的内容的。

阅读能力还包括对作品内涵的领会能力。

譬如有时须了解等等,从社会需求的角度要有相应的对策:如果针对考研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外找一些相关的历年考研试题,鉴赏作品同时,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来,使部分想考研的同学复习的时候也会有一定的偏重点。

还可以在自己的知识范围内,为学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书,以便学生接触到更多经典的研究著作,对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面对部分未来要教中学的同学,因为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传统的模式存在问题,如何胜任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及如何适应并改变中学的教学,在教学中也可渗透并涉猎到相关的内容。

还有很多同学毕业要从事其他的工作,如文化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办公室治理文员、秘书工作,那教学时鉴赏作品的思维训练及领会精神内涵的层面训练、讲解作品中与当代社会人际交往的层面都对其走上工作岗位有一定的潜移默化的帮助。

《老残游记》这部小说教学目的的现代性,除了以上所言,体现的更多的是审美体验和现实意义。

ZG古代文学作品教学对策的构建任重而道远,不断的在教学中反思、总结经验,并回馈到教学当中,使课堂教学质量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需要全体教育者以科学合理的现代性教育观念为指导,以完善丰富的现代教学方法和内容为依托,运用到实际授课当中,使这门课程真正从传统走向现代。

2009年第1期部分论文篇目

2009年第1期部分论文篇目
… … … … … … … … … … … … … … … … … … … … … …
邱君瑞 ,张静 昌,徐

邮 发代 号
定价 :1. 元 20 o
高职 院校数字图书馆 的发展策略…………………………………罗志慧,陈平华 对番 禺地区公立 医院图书馆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 张 戈
中医 目录文献信 息特 点与数据库建设…………………………. . 曹
蒙 医药学文献资源 与服务体系的构建…………李红军 ,程
瑛 ,王蕊芳
鸿 ,浩必斯格拉 图
20 0 9年第 1 期部分论 文篇 目
20 — 0 年 S I 03 07 2 C 收录 S R 相关文献统计分析………。 A S 田德桥 , 朱联辉 , 郑 震后相 关医学流行病学研 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 … … … … … … . . O t . . . . . . . . . B f l O e l I 9 0 Q 4 0  ̄ b p .. .. . . . . . a O … o J … …

王军红,李炳汝 ,羡秋盛 ,等
试论 中医法则学在高校 图书馆危机管理 中的运用………………………. . 李玉侠 医学学术性 B O L G的信 息资源评价……………………………李小霞 ,李 力
学术 图书馆科研情报服务探 索…. ………………………………. 周
薇 ,张

中医高校图书馆推进 中医事业发展的思索………………………………. . 杨木锐 中医药科学数据库 的建设………………………………………………… . . 姬 颖
统一订购分校区验 收分编 图书的实践与思考……………………………. . 陈 网络环境下馆藏外文期刊建设的分析研 究……… 张 斌 ,叶

经典文学作品欣赏论文

经典文学作品欣赏论文

经典文学作品欣赏论文第一篇:经典文学作品欣赏论文疯子与孤独者的悲哀《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以其内容上和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可以说是五四新文学的一篇总序。

而《孤独者》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中的代表作之一,通过魏连殳这个社会“异类”最终被“消灭”的悲剧命运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性、封建礼制的残酷。

下面笔者将浅析两篇文章在主题、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的相似点。

一、主题《狂人日记》与《孤独者》主要都以揭露和批判残酷的封建制度和传统礼教为主题。

《狂人日记》具有鲜明的五四新文化特征,表面上写“狂人”的被迫害妄想症,实际上笔笔触动的都是时代、社会、人生真谛的脉络。

《孤独者》或许正切合那句话:“错的不是我们,是社会。

” 魏连殳和“我”都是具有先进思想、要求改革和进步的“新青年”,却都遭到封建传统势力的迫害。

同时鲁迅通过叙事者“我”和主人公魏连殳的几次对峙,写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困惑:“对历史和现实的孤独者命运的考察,更深层面上展开的是关于人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存希望,以及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与驳难。

”①二、思想内容在思想上,《狂人日记》和《孤独者》都表达了鲁迅的叛逆和不妥协精神,同时也有鲁迅自身的迷茫。

《狂人日记》以第一人称展开,通过“我”——一个“疯子”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赵贵翁和他的狗,街边的小孩和女人,狼子村的佃户,甚至是自己的哥哥,似乎人人都包藏祸心。

然而看似疯狂的想法掩盖的是真实的黑暗,且这种“黑暗”像潮水一样渐渐涨高,从肉体上的“吃人”,到封建礼教对人的迫害,到来自麻木的亲朋的压迫,最后是自身也被毒害,丧失意志而成了“吃人者”。

这种悲剧性的结局和恶性循环反映了鲁迅对社会发展拘于困境的忧虑和愤怒。

而《孤独者》的主题与《狂人日记》相似,同样批判封建制度和传统礼教。

《孤独者》中魏连殳的短暂的一生是鲁迅塑造的一个更深刻沉痛的悲剧。

文章以旁观者的角度写魏连殳作为一个“异类”被人排挤,不但因舆论压力失去了原本薪水不错的职业,最后嗜书如命的他竟然不得不卖书维持生计,反映出封建社会传统势力对一个异端残酷的驱逐,一步一步地剥夺他的一切。

2020年度《江苏建材》期刊优秀论文篇目

2020年度《江苏建材》期刊优秀论文篇目

2020年度《江苏建材》期刊优秀论文篇目2020年度《江苏建材曳期刊优秀论文篇目《江苏建材》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科技部批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遥经《江苏建材》编辑部及相关专家评审,现将2020年度优秀论文篇目公布如下:论文题目作者单位刊期《钢渣制备透辉石多孔陶瓷的研究》郭伟,蒋金海,李琦,王枭盐城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第1期《迈向高端转型绿色走进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徐永模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第1期《软土固化材料研究现状与原理浅析》沈心媛,万云杰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第2期《根据巷道帮部围岩水平位移量选择合理的锚索支护参数》张周,吴德义安徽建筑大学第2期《风机基础灌浆料变形性能及开裂敏感性研究》张勇,薛永宏,沙建芳,郭飞,吴洲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第3期《两个侧向支承下工字型钢梁临界王珉,张文福,赵文艳,苏州科技大学,南京工程学第3期弯矩的有限元认证》华俊凯,黄斌,计静院,东北石油大学《回转窑设备结构参数的设计与制造陈和根,李晓平,仲跻松,江苏鹏飞集团股份第4期控制》储小虎,贲道林,贲道春有限公司《科学分析与准确把握“十四五”建材工业发展环境与形势趋势》一兼论曾令荣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第4期江苏省建材工业“十四五”高质量研究院发展路径(之一)《基于FIDIC合同条件国际工程承包商赵晨曦,过涵中国江苏国际经济技术第5期新冠肺炎疫情之应对》合作集团有限公司《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高性能混凝土配制试验研究》卢传泰,汤国芳,王晓妍,付智江苏诚意工程技术研究院第6期(来源:江苏建材编辑部)-84-2021年第1期。

经典阅读的好处议论文(共3篇)

经典阅读的好处议论文(共3篇)

经典阅读的好处议论文(共3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经典阅读的好处议论文的资料3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阅读经典的好处篇1站在讲台上十几个年头,从东到西,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为生计和理想打拼,也为传播文化而努力。

虽说开卷有益,但也要看看开的是什么卷,受的是不是正道的益。

感谢刘青来师兄,年前与我探讨到阅读国学经典的意义。

引荐了连云港义工网的刘彦如和朱彬,他们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儿童阅读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做了很多的努力,感谢他们的信任,邀请我为推广国学经典教育写推广方案。

这让我静下心来,认真查找资料,开始另一层面的学习。

感谢这个锲机,让我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内省自我,产生“静定”之心,如同儒学经典《大学》所言:“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现将近阶段学习的感受分享于此,让有缘来空间的朋友们有所启发。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有一个重要的老问题。

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传统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

明个什么理呢?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

回顾反省人的一生,大家莫不深切同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人生最难化者唯习性;良好的习性一旦养成,则终身受益不尽,反之将受害无穷。

如果要问中华民族──中国人素来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让我们再重复一句:是为了“做人”,不是为了“生活”。

因为“生活”的意义,是人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怎样设法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同时,使人人都有更好的“生活”,过得很舒适快乐的一生。

这都是在“读书明理”以后,因为“智慧”“智识”的开发了,就容易懂得了“谋生”的“技术”,和各种有利“谋生”的“智识”。

也都属于“读书明理”,明白了“人伦”之道以后,那是当然、必然的事。

“读经”就是“读最有价值的书”。

“经”,本义是“织布的直线”,是织成一匹布的先导,引申为“天经地义的常理常道”。

“经书”,便是涵蕴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

这些书自古流传,每个民族都有其历史上所有知识分子共认的“经书”,如中国的四书五经、印度的《吠陀》和佛典、西方的《圣经》等,大体都是给人安身立命的典册。

经典论文篇目(1)

经典论文篇目(1)

经典论文篇目(1)经典论文篇目1.饶宗颐《从郭店楚简谈古代乐教》,见《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2.叶嘉莹《人间词话境界说与中国传统诗说之关系》,见《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3.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见《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4.蒋寅《境・境界・意境�D�D“意境”概念的古与今》,见《中国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增定本,中华书局,2009年。

5.章培恒《〈洪�N年谱〉前言》,见《洪�N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6.侯思孟《曹植的神仙思想》,见《欧洲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7.李炳海《古诗十九首写作年代考》,见《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8.赵敏俐《论班固的〈咏史诗〉与五言诗发展成熟问题》,《北方论丛》,1994年第1期。

9.王水照《北宋文人集团与地域环境的关系》,见《文学遗产》,1994年第3期。

10.赵敏俐《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见《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1.邓小军《陶渊明在晋宋之际的政治态度�D�D陶渊明〈述酒诗〉补正》,见邓小军《诗史释证》,中华书局,2004年。

12.陈贻�{《李商隐恋爱事迹考辨》,见《唐诗论丛》,1980年。

13.顾颉刚《论诗三百篇所录全为乐歌》,见《古史辨》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4.郭沫若《从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见《青铜时代》,人民出版社,1954年。

15.闻一多《说鱼》,见《闻一多全集》第三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16.浦江清《八仙考》,见《浦江清文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17.闻一多《伏羲考》,见《闻一多全集》第三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18.傅道彬《兴与象�D�D关于原型的古老诠释》,见《晚唐钟声》,东方出版社,1996年。

19.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见《文学评论》,1982年第4期。

初高中议论文优秀篇目

初高中议论文优秀篇目

善善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说:“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善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有善的传递,善的共鸣,才会有天下大同的局面吧。

捡到手机的年轻人决定归还手机,不正是尚先生的善感染了他,才有了善的共鸣,使一个贪心的人变成有爱心的人吗?点评①:[①首段用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名言引出全文的论点,次段联系材料,解说论点。

]善善与共,是个双向的过程。

只有人人善我,我善人人,才有了与共的纽带。

以真诚待人、待事,也会收到真诚的回馈。

冰心怀善,她说:“你的一抬手,这热力便催开了一朵花,你的一转身,也使万物颤动。

”于是,她理解了自然给她的回应,于是也在清风明月、朗日蓝天中寻找美。

以善意的姿势欣赏大自然,才写出了清新动人的诗篇。

难道这不是大自然对她的善意的回馈吗?余秋雨亦如此。

他怀善,以善意的姿势敬仰着“文化”。

于是他踏过冰封的雪山,荒凉的大漠,沉睡的江南小镇,终悟得千年一叹,换取凝练的情思。

与号啕着“文化”却终日坐在高档写字楼里的文化人相比,他躬行的善意收到了来自大自然与历史的同样的回馈,一颗沉寂的心灵。

点评②:[②援引冰心之“言”、余秋雨之“行”为论据,从正面对中心论点“善善与共”进行分析论证。

]同样的,恶意相待也终换来恶意的苦果。

这何谈“天下大同”?倘若捡手机的年轻人不归还手机,会不会使尚先生对“善”的必要性产生怀疑呢?前些时候的复旦投毒案,源于舍友间的纠纷。

其中不正是因恶语相向而不主动调解的结果吗?倘若大家都宽容些,以善而不是以恶的心态来解决问题,又该成全了几家人的幸福啊。

点评③:[③运用假设论证法,列举反面事件对中心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与上一论证“板块”形成对照。

]善善与共需要传递的过程。

正如路遥所说:“流动是河唯一的前途与出路。

”这善需要起源,需要接力。

做善的起源,像罗素一样,带着清除偏见的扫帚扫去对女性的歧视,成为女性解放运动的首批男性领导者;像南丁格尔一样,带着挑破病痛的利刃为伤员救治而减缓痛苦,使“护士之母”的美名流芳百世。

2025届高中统编教材经典篇目议论文素材汇编(选择性必修上、中、下)

2025届高中统编教材经典篇目议论文素材汇编(选择性必修上、中、下)

2025届高中统编教材经典篇目议论文素材汇编(选择性必修上、中、下)选择性必修上册《长征胜利万岁》作文角度1.“一代人的使命”1936年10月18日,红军部队经过万水千山,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经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克服了一切物质生活上的困难,终于到达了江西吴起镇。

两年里,他们走过了草地,翻越了雪山,飞夺泸定桥,红军用脚,丈量的一寸寸土地,彰显了大无畏的长征精神。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作文角度1.奋斗与奉献那是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

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年的最低水平。

就是在这样的关口,党派焦裕禄来到了兰考。

面对如此严重的灾荒景象,焦裕禄没有退却,为了兰考这片土地风里来雨里去。

他在身患肝癌时,依旧强忍剧痛,坚持工作,直至病逝。

他用自己的生命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2.使命与担当“生于沙丘,葬于沙丘”,焦裕禄,这位沉默的汉子把荒漠上的一切都扛在了肩上,在胃病侵蚀他时,他用自己的手,用藤椅,用所有能用的硬物抵住自己的胃,迫使自己扛住了这份担当。

《论语十二章》作文角度1.君子之道——学习观、义利观、文质观围绕“君子好学”阐述,分为三个层面:静心求学、态度与实践、正确方法。

好学应是志于学。

好学还体现于用端正的态度对待实践,以正确的心态面对事与言,做事要敏捷灵活,善于发现不足而及时弥补,说话要谨慎。

最后,还需要适当的学习方法,要多向得道之人学习,以此来察观自身是非,匡正自己的行为。

围绕“义利观”进行阐述,孔子用君子和小人作对比,希望人们能见利思义。

他并不排斥物质利益,因为这是一个人生活的基础;一味弃利也不是儒家所提倡的,因为这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相反,孔子希望人们能做到“心怀义利,义利平衡”,可见,“义”与“利”从来就不是对立的,其价值也不存在孰多孰少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论文篇目
1.饶宗颐《从郭店楚简谈古代乐教》,见《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2.叶嘉莹《人间词话境界说与中国传统诗说之关系》,见《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3.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见《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4.蒋寅《境·境界·意境――“意境”概念的古与今》,见《中国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增定本,中华书局,2009年。

5.章培恒《〈洪昇年谱〉前言》,见《洪昇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6.侯思孟《曹植的神仙思想》,见《欧洲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7.李炳海《古诗十九首写作年代考》,见《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8.赵敏俐《论班固的〈咏史诗〉与五言诗发展成熟问题》,《北方论丛》,1994年第1期。

9.王水照《北宋文人集团与地域环境的关系》,见《文学遗产》,1994年第3期。

10.赵敏俐《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见《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1.邓小军《陶渊明在晋宋之际的政治态度――陶渊明〈述酒诗〉补正》,见邓小军《诗史释证》,中华书局,2004年。

12.陈贻焮《李商隐恋爱事迹考辨》,见《唐诗论丛》,1980年。

13.顾颉刚《论诗三百篇所录全为乐歌》,见《古史辨》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4.郭沫若《从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见《青铜时代》,人民出版社,1954年。

15.闻一多《说鱼》,见《闻一多全集》第三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16.浦江清《八仙考》,见《浦江清文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17.闻一多《伏羲考》,见《闻一多全集》第三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18.傅道彬《兴与象――关于原型的古老诠释》,见《晚唐钟声》,东方出版社,1996年。

19.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见《文学评论》,1982年第4期。

20.傅璇琮《闻一多与唐诗研究》,见《清华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21.汪辟疆《近代诗人述评》,见《南京大学学报》,1962年第1期。

22.吴熊和《高丽唐乐与北宋词曲》,见《中华文史论丛》,1992年第50辑。

23.叶维廉《道家美学、中国诗与美国现代诗》,见《中国诗歌研究》,2003年第2辑。

24.曹旭《诗品东渐及对日本和歌的影响》,见《文学评论》,1991年第6期。

25.王小盾《越南俗文学文献和敦煌文学研究、文体研究的前景》,见《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26.郭绍虞《六义说考辨》,见《中华文史论丛》,1978年第1期。

27.张振泽《〈诗经〉赋比兴本义新探》,见《文学遗产》,1983年第3期。

28.赵沛霖《兴:宗教观念内容向艺术形式的积淀》,见《天津社会科学》,1985年第5期。

29.鲁洪生《从诗经赋比兴产生的时代背景看其本义》,《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30.程千帆《中国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见《程千帆全集》第八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31.姚小鸥《公莫巾舞歌行考》,见《历史研究》,1998年第6期。

32.吴相洲《论永明体的出现与音乐之关系》,见《中国诗歌研究》,2002年第1辑。

33.王水照《苏轼豪放派的涵义和评价问题》,见《中华文史论丛》,1984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