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人眼里的法国

合集下载

法国的简介与评价500字

法国的简介与评价500字

法国的简介与评价500字法国,全称法兰西共和国,位于欧洲西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

法国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它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世界闻名的美食而闻名于世。

法国的历史悠久,曾经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法国就成为凯尔特人、罗马人和日耳曼人的定居地。

在中世纪,法国成为一个强大的王国,统治着广阔的领土。

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统治期间,法国成为欧洲政治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国逐渐转变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发展出强大的经济和文化实力。

法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出口国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生产国之一。

法国还拥有世界领先的航空、汽车、化工和电子产业,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

此外,法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游客。

法国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艺术和文化中心之一,拥有众多的博物馆、剧院和音乐厅。

巴黎被誉为“浪漫之都”,以其迷人的建筑、文化氛围和世界一流的时尚而闻名。

法国还是现代艺术和文学的重要发源地,培养了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作家和思想家。

法国的美食文化也非常出名。

法国料理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美食之一,以其精致的烹饪技巧和高质量的食材而闻名。

从奶酪、葡萄酒到法式面包和甜点,法国的美食吸引了许多美食爱好者。

然而,法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高失业率、社会不平等和恐怖主义威胁是法国当前面临的一些问题。

此外,法国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关系也面临着一些紧张局势,如英国脱欧和移民问题。

总的来说,法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美丽风景和高度发达的国家。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内外部挑战。

无论如何,法国在全球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继续为世界做出贡献。

从法兰西民族的“大国梦”看法国的外交形象

从法兰西民族的“大国梦”看法国的外交形象

从法兰西民族的“大国梦”看法国的外交形象法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她的外交形象一直备受全球瞩目。

从法兰西民族的“大国梦”来看,法国一直秉承着独立自主与世界地位的追求,这种追求在其外交政策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本文将就法国的外交形象从历史、现状和未来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揭示法国外交形象的多元性和发展方向。

一、历史:法国的外交形象源远流长法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中世纪以来,法国一直是欧洲大国之一。

在《太阳王》路易十四的治下,法国达到了巅峰。

路易十四以强大的军力和雄伟的宫殿,赢得了全球目光,为法国树立了强大的外交形象。

在其统治时期,法国几乎成为整个欧洲的政治中心。

在法国大革命以后,法国摆脱了君主专制,成为第一个宣称自由平等的国家。

这一时期,法国通过外交手段影响了整个世界。

尽管法国经历了无数次的政治动荡和战争,但她的外交形象始终保持着自身的特色和影响力。

法国通过不断的革命和改革,建立了自身独特的外交形象。

二、现状:法国在全球外交中的地位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之一,法国一直以来都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参与者。

她在欧洲内部的地位也备受瞩目。

法国在非洲、中东以及亚太地区都有重要的利益和影响力。

法国的外交政策一直以维护自身利益和塑造国家形象为重点。

法国一直主张多边主义,支持国际组织的作用,倡导国际合作。

她在全球气候变化、反恐、贸易和安全等领域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法国也一直在中东地区保持着重要的外交政策,她在中东地区的政治和军事力量一直备受瞩目。

法国在非洲地区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政治影响。

她曾是多个非洲国家的殖民者,如今法国与非洲国家保持着紧密的外交联系。

法国在非洲地区的军事行动备受争议,但法国坚持认为在非洲地区维护法国利益是必要的。

三、未来:法国的外交发展方向法国的“大国梦”一直以来都是塑造法国外交形象的重要动力。

未来,随着国际地缘政治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法国的外交政策和形象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法国将会继续坚持多边主义的外交政策,重视国际社会的合作与平等。

法国·情人

法国·情人

法国·情人作者:徐波来源:《视野》2006年第01期吻是日常语言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法国人的同义词是玫瑰、香水、葡萄酒和浪漫无边际的亲吻场面。

初次来法国的中国人,没有一个不被法国人当众接吻的场景惊呆。

在街头、地铁站,甚至排队购物的人流中,都看得到一对对以彼此的双唇止饥解渴的热恋情侣,而这种男女显露激情的拥抱和亲吻一旦开始,就完全不管周围来来往往的人流和车辆。

以巴黎街头情侣亲吻为题材的摄影作品不计其数,最著名的一幅,是法国摄影师杜瓦诺于1950年抓拍的,表现一对法国恋人在巴黎市政厅前的接吻场面。

这幅照片十分有名,叙述着二战后法国人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也多少说明法国人一激动就爱接吻的习惯。

在巴黎,亲吻是法国人的一种公开的爱情语言。

从各种街头露天咖啡馆、餐厅到公园、塞纳河畔,随处可见一对对情侣在众目睽睽下热吻。

你还会发现,法国人亲吻的对象并不限于恋爱的异性,只要自己想表达爱慕心情,什么对象都可以亲吻,如他们吻小猫小狗,甚至亲吻长在路边的花朵,似乎只有用吻才能表达感情。

然而,只有在情人或夫妻之间,法国人才嘴对嘴接吻。

至于社交场合见面时的贴面吻礼节,如同中国人见面时的握手一样普遍,大凡朋友见面时,男女总要如此这般地贴一番。

如果是同性好朋友,也可以贴脸。

但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对初来法国的中国人来说,贴面均是一种“考验”。

一个留学生朋友对我抱怨说,她应邀出席法国朋友家的晚宴,宾客二十多人,见面时,每人必须亲别人三下,分别时再重复三下。

仅这一次活动,她就要与人贴面亲吻百余次。

罗曼史司空见惯其实,一个吻字只是法国人罗曼蒂克写照的一部分。

有人说,天堂的生活是德国人的汽车、美国人的效率、瑞士人的组织、中国人的佳肴,外加一个法国情人。

与法国人接触多了,我发现,法国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一段浪漫故事是司空见惯的事。

想当年,拿破仑为了情妇约瑟芬南征北战,所向披靡。

号称“伟大的第三者”的大文豪巴尔扎克,与德•韩斯卡夫人相恋20年,不止一次把韩斯卡夫人当成理想女性原型,写进自己的小说。

我在法国的真实经历

我在法国的真实经历

我在法国的真实经历导言法国是一个迷人的国家,充满了浪漫和历史的氛围。

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有幸能够前往法国旅行,并且在那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在法国的真实经历,让大家了解这个美丽的国家。

初次抵达我从中国出发,乘坐飞机抵达巴黎。

当飞机降落时,我就能感受到法国的独特魅力。

首都巴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充满了艺术和浪漫的氛围。

一到巴黎,我就被迷人的塞纳河和美丽的塞纳河畔所吸引,可以看到埃菲尔铁塔和卢浮宫。

所有这些名胜古迹迎接着每个来到巴黎的人,给了我强烈的震撼。

艺术之旅作为全球艺术的中心之一,法国有许多世界级的博物馆和艺术展览。

我特别想看看卢浮宫,那里收藏了许多重要的艺术品。

在卢浮宫里,我受到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的震撼。

我还参观了奥塞博物馆,那里展示了一些古代法国的艺术品。

通过这些博物馆的参观,我对法国的艺术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美食之旅法国以其独特的美食而闻名于世。

我去了一些知名的餐厅,品尝了正宗的法国菜。

法国菜以其精致和多样性而受人喜爱。

我尝试了传统的法国大餐,如奶油蜗牛、法式鹅肝和布丁。

此外,我还品尝了各种各样的法国甜点,如马卡龙和克雷姆布丽。

这些美食都很美味,使我流连忘返。

华丽的城市除了巴黎,法国还有许多其他令人惊叹的城市值得一游。

我去了南部的尼斯和戛纳。

尼斯有着美丽的海滩和温暖的阳光,非常适合度假。

而戛纳则是国际电影节的举办地,这里聚集了许多电影明星和导演。

无论是在尼斯晒太阳还是在戛纳感受电影节的氛围,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友善的人民在法国,我遇到了很多友善的人民。

尽管语言不通,但人们总是愿意帮助我解决问题。

无论是在酒店还是在餐厅,每个人都热情友好。

他们非常尊重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并且非常乐于与他人分享。

与法国人的交流,让我更加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总结法国是一个充满魅力和历史的国家,它有着世界级的艺术和美食。

我在法国的旅行是我生命中最难忘的经历之一。

中国文化名家对中国、法国、美国、英国文化特征区别的总结

中国文化名家对中国、法国、美国、英国文化特征区别的总结

中国文化名家对中国、法国、美国、英国文化特征区别的总结对于中西文化,在具体事例上,我们不免会发现许多差异之处,例如:别人赞扬时,中国人谦虚西方人感激;做饭做事,西方人总是弄清几斤几两几时几刻,中国人多用少许、片刻之类的词;餐桌上,中国人劝客人多吃多喝,西方人则尊重客人个人权益,不督促不强求;烹饪上,中国人注重色香味等菜肴的形式美感,西方人更多注重食物的营养;中国人吃饭时围成一桌共同吃,西方人则将食物分成每人一份;美术上,西方人求真,中国人求神;等等。

中国人实践含蕴理性西方人理性指导实践。

所谓理性,指人用正常的思维对事物进行思考后做选择,能够说理性就是逻辑在具体事物上的应用。

而逻辑的总结在于我们先验的思维本事和经验的总结。

实践是广义的行为和做事。

大致的,理性指导实践要求西方人凡事以事实为重,以逻辑为准则,以概念为单位,一个体为本;实践含蕴理性要求中国人凡事以和气为重,以实际具体情景为准,以感性认识为美。

中国人有服从性,西方人重视自由平等等。

西方和中国的原始社会是没什么差别的,人口很少,生产力水平低,生产资料公有制,以亲族关系为基础,对社会的控制则靠传统和家长来维系。

但之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产品的剩余,贫富分化和私有制,共同分配和共同劳动的关系被破坏,被阶级社会所代替的时候,中西两方的社会就有不一样了。

阶级社会以奴隶制社会为主。

世界各地奴隶制国家的统治形式不尽相同。

东方的奴隶制国家实行君主制,全部的国家权力在形式上属于世袭的君主。

西方的希腊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主要由奴隶主和自由民参加的“人民大会”选举和抽签产生公职人员。

古罗马和斯巴达实行贵族制,贵族组成的元老院(古罗马)和长老会议(斯巴达)掌握重要权力。

抑或是其他的一些制度。

对这种制度的不一样作原因上的思考,我们显然看到了地理环境在其中的作用。

欧洲的古礼貌多处地中海沿岸,其特点是岛屿众多,充斥着海岸线,而各岛屿上的劳动产品容易有地域局限性,于是人们较喜欢于各个岛屿或半岛之间进行原始的经济贸易,地中海平静的水面恰有利于航海的进行。

中国游客的海外形象调查

中国游客的海外形象调查

中国游客的海外形象调查九十年代初中国政府才开放出境旅游,当可以出国旅游后,很多国内人就把目光放到了国外,出国游成为一种时尚和身份的象征。

正如很多人所言,中国人钞票多多,可以四处游玩。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的境外花费连续两年增长30%左右。

其中很多人都反映中国游客明显要“慷慨”很多。

给很多国外的人一种现象那就是中国人钱很多,但同样也给很多人另一种现象那就是没有素质,中国一、中国游客在国外的形象1、美国:到处拍照、大声喧哗 美国是个非常注重私人权益的国家,很多人在自家大门上写着“私人财产,不许进入”的字样。

一些不明情况的中国游客,看到人家的房子或院子很漂亮,不但私自进入观赏,还四处拍照,这当然会遭到房子主人的严厉警告。

即便在公开场所,中国游客也应注意哪些设施可以拍摄和录像,哪些不可以,否则可能陷入麻烦。

《纽约时报》曾报道一位来自尼泊尔的游客为家人拍摄关于纽约的录像时,无意中把联邦调查局的一个办公室拍了进去,结果他当即被美国安全人员拘捕并被关押了3个月。

一些中国游客在旅游场所以及飞机、车厢、酒店和电梯等场所大声喧哗、高声说笑的行为,显得很刺眼。

王先生说,有一次,他带领中国游客参观华盛顿附近的阿灵顿国家公墓,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墓也位于其中。

公墓管理机构要求游客保持安静,以表示向已故者的尊敬,但有两名中国游客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一路高声说笑。

王先生不得不赶紧过去提醒他们要小声说话,以免引起他人不满。

个别中国游客的行为固然是陋习,但更多的是出于无知。

如美国公共场所的自动传输带扶手电梯,一般是站着不走动的在右边,左边则保持畅通,以便他人走动快速通过,但很多中国游客不知道这一点,喜欢并排站立,堵住通道,这在美国人看来很没有教养。

中国人在走向世界的同时,也用自己的点点滴滴的言行,勾画着中国人的形象。

每位走出国门的中国人都要用心当好“形象大使”。

2、法国:随地吐痰陋习难改 说起中国游客在国外不受“待见”的地方,似乎许多人都能举出一大堆: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不爱护宾馆里的公共设施,甚至自助餐时间夹带食品出餐厅等等。

法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研究

法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研究

法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研究文化传播是世界上各国、地区间的交流和互动的重要方式。

在文化的传播中,有些国家的文化拥有着世界范围的影响力,而法国文化则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法国作为旅游胜地和文化大国,被认为是欧洲最美丽的国家之一,其文化、艺术和饮食等方面的特色也深受全球各地游客的欢迎。

而在中国,大量的法国文化元素也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本文将探讨法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一、商业渠道的传播法国文化在中国最初通过商业渠道传播。

随着中国的国际化和市场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法国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为中国带来了各种法式风情。

例如,路易威登、香奈儿、迪奥等奢侈品牌,除了产品的本身之外,还需要提供与品牌相对应的文化氛围和体验,例如高级时装秀、文化展览等活动,这些活动和传播渠道对引入法国文化在中国的普及和影响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电影、音乐和艺术传播在中国,法国电影一直以来都具有很高的关注度和话题性。

不少法国优秀的电影在中国影院上映后受到了很高的赞誉和关注。

例如,创下票房纪录的3D电影《美人鱼》、《环太平洋》等都是法国电影的杰出代表,也是法国电影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断提升的见证。

相比于电影,法国音乐和艺术文化的传播在中国则略显力度不足。

一方面,这也受到了宏观环境的限制,例如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文化传播的困难;另一方面,缺乏优秀的中介机构或者缺乏专业化、权威化的评价机构也是影响艺术和音乐方面传播的原因之一。

三、美食文化传播法国特色美食更是得到了中国消费者的广泛认同和拥护。

法国菜在中国市场影响甚广,成为了中国人心目中的高端美食之一。

其中介绍和推广法国美食的电视节目《向往的生活》就成为了中国观众认识法国美食文化的一个入口。

此外,法国餐厅、烘培店等品牌也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和推崇。

四、法国文化在中国的影响法国文化通过各种方式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这不仅让中国人在享受优良生活与文化享受的同时增进了对法国的认知。

形容法国的唯美句子

形容法国的唯美句子

形容法国的唯美句子
1. 伫立在塞纳河畔的古老建筑,法国的韵味在夕阳中若隐若现。

2. 法国的街头巷尾,仿佛随处可见绘画般的美丽场景。

3. 随处可闻的花香和面包的诱人气息,让法国成为浪漫之国。

4. 法国的乡村风光宛如一幅久远的油画,沉静而优雅。

5. 法国人民散发着自信和优雅的气质,仿佛步入了时光隧道。

6. 法国的城市夜晚点亮了巴黎的浪漫,宛如星海般美丽。

7. 法国的艺术场景丰富多样,展现出细腻和独特的创造力。

8. 法国的咖啡馆是聆听故事和分享温馨时刻的理想场所。

9. 法国各地的古堡如梦境一般,与自然融为一体。

10. 法国的农田和葡萄园展现了大地的丰饶和生机。

11. 法国的小镇和村庄宛如走进童话世界,充满了无限的魅力。

12. 法国的海岸线延绵起伏,被蓝天和清澈海水环绕。

13. 法国的食物如艺术品般细致、美味,舌尖上的享受。

14. 法国的阳光洒满了大街小巷,温暖了人们的心灵。

15. 法国的文化和历史如同一把沉静的火焰,照亮着人们前行的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在法国生活N年,和圣—若弘到中国的感受一样,每次到访法国和离开法国、见到法国人和离开法国人都同样高兴,我也十分敬重法国文化,但无可否认也遇到过令我“无奈、可笑、紧张、烦恼或不解的场景,从而在心中对法国人产生一种矛盾感情”。

近年来也因此写了不少关于法国和法国人的文章,投给国内的媒体。

说来也怪了,正面描绘法国人的文章大都被采用发表了,而对法国人略有不敬的文章往往石沉大海。

大概是因为负面的法国形象与国内传统媒体对高卢人的原始崇拜格格不入吧。

正如我在一篇文章中所说,法国人和中国人其实真的很像(请参阅“法国人是欧洲的中国人”)。

来而不往,非礼也。

既然伯纳.圣—若弘写了“12亿火星人”,幽了国人一默。

作为其译者,翟华责无旁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写它一篇“6千万火鸡人”,俗门俗路,依旧加个副标题——“一个中国人眼里的法国”。

而且只谈鸡毛面包皮之类的琐事,决不谈国事。

有余力和闲心对法国政治感兴趣的读者,不妨参见《心、理战之终结》、《法国政治经典短句》。

2.火鸡类人伯纳.圣—若弘把中国人比喻为“火星人”是为了用凸显其不可理喻的一面。

那么我又为什么把6千万法国佬比喻成“火鸡人”呢?法国的象征其实是雄鸡。

赶上电视上有法国足球队比赛,我们时常会看见突然场地上突然出现一只雄赳赳气昂昂的大公鸡在场地上裸奔,为法国队摇翅呐喊。

为什么法国人会选择雄鸡作国民的象征呢?据在法国流传甚广的一个段子,那是因为雄鸡是唯一可以脚踏粪便里还引吭高歌的动物(Pourquoi les Français ont-ils choisi le coq comme embleme ? C''est le seul animal capable de chanter les pieds dans la merde)。

既如此,我不妨略加发挥,就把雄鸡变成“火鸡”,意思可能更加明了。

因为“火鸡”(dindon)在法语里可以转意为“愚蠢”。

雄鸡和火鸡们可能踩得是自己的粪便,但更可能是狗屎。

据法国《世界报》报道,“花都”巴黎全城狗口大约在20万左右,平均每天留在街头狗屎大约16吨,其中12吨由辛勤的阿拉伯环卫工人处理。

平均每团狗屎的清洁费大约为一欧元多一点,比穷人每天的生活费还要多一点。

至于剩下4吨嘛,您猜怎样?哈哈,在巴黎市民和外国游客—自然也包括越来越多的火星人—的脚下自然“消失”,带着懊恼的心境回旅馆洗鞋吧。

Voila!就这么简单。

伯纳.圣—若弘在“12亿火星人”中说,“到了中国别担心找不到厕所,很容易。

第一是要跟着味道走,第二建筑物门前有收银台,里面坐着个厕所先生。

没错,就是造访这种地方也是要收钱的。

”借用这个句式,我很想说:到了巴黎根本部用找厕所,很容易。

第一是要跟着味道走,在地铁拐角方便了就是。

第二,如果口袋里有钱,那么你就去找里面坐着个小便太太(Madam Pipi)的建筑物。

Et, oui!就是在法国造访这种地方也是要收钱的。

如果不愿掏钱,又不想入乡随俗就地解决,那可麻烦了。

法国人说“上厕所”的原文是“aux toilettes”。

注意:“厕所”这个词用得是复数。

为什么呢?记得我初学法语的时候向法国老师追根问底,老师想了想说:语言这东西是约定俗成,有时候是没有道理的,记住上厕所用复数便是。

直到后来碰到一个比利时人,听他说“je vais ala toilette”才惊讶地发现原来天外有天,但厕所外面不一定还有厕所,也可以使用单数toilette。

那比利时小人眯着眼神秘的问:“你知道为什么法国人一定要说toilettes吗?”让我猜猜吧:对了,因为在法国要连续找好几个厕所才可能找到一个干净的。

3.好色之徒一个美国男子听到一个美国女郎即将下嫁法国男人,激动地而不解地问:“这些法国佬有什么东西我们没有?”美国佬还别不服气,法国人比你罗曼蒂克。

说得更直接一点儿,法国人好色,而且色得毫不掩饰。

有一个有名的电视广告,我在法国的时候没有见到,但听别人转述过。

那是矿泉水Perrier的广告,画面上一个女子的纤纤细手,熟练着摩挲着Perrier水瓶,那小瓶子在爱抚之下逐渐涨大,最后喷薄而出。

这是广告。

不过,据我实地观察体验,法国人热衷男女之情色自然不错,但他们对各式各样的颜色本身也有偏好。

每逢有法国队参加的体育比赛,电视解说员总是不断地说“三色人”(tricolore)队表现如何如何。

说法国人是“三色人”,倒不是因为现在法国已经成为有白、黑、黄三色人种的多民族国家,而是因为法国的国旗是红、白、蓝三色。

“三色人”对色的偏好,从法国人有许多关于颜色的谚语可见一斑。

比如法国人在表达“各有所好”这个意思的时候,决不会想到“萝卜白菜”,而是用颜色来比喻:“别管别人喜欢什么颜色”(Des gouts et des couleurs il ne faut pas disputer)。

当然这并不妨碍在有些场合法国人说“请说出你的颜色吧!”(Annoncez la couleur),意思是说“你有话就直说吧!”如果形容某一件棘手的事情有了转机,法国人会说“事情出了点颜色”(L''affaire prend couleur),要是形容文艺作品平淡,就说它简直“没有颜色”(style sans couleur)。

其实说“没有颜色”还属客气话,法国人挤兑人时最重的一句话就是指摘他人分辩不出颜色:“自己是色盲,还夸夸其谈!”(parler comme un aveugle des couleurs)自然,大多数法国人不但不是色盲,而且眼睛尖得很,可以分辩出颜色的细微差别。

举例来说,法国人对蓝色(bleu)的标准定义是“夏天天气晴朗时天空的颜色”。

在此基础上,可以派生出各种各样的蓝色:“钢蓝”(bleu acier)、“电蓝”(bleu electrique)、“熏衣草蓝”(bleu lavande)、“夜蓝”(bleu nuit)、“霜蓝”(bleu givre)、“海蓝”(bleu outremer)、“孔雀蓝”(blue paon)、“石油蓝”(bleu petrole)、“鸭蓝”(bleu canard)等等,不一而足。

除了这些与“蓝”(bleu)字相关的“蓝”以外,还有些颜色,中文翻译出来也是蓝色,但是法语中根本就是另外的词,似乎它们根本就属于另一种颜色,比如“青蓝”(cyan)、“淡蓝”(ceruleum)、“蔚蓝”(Azur)、“靛蓝”(indigo)等。

从科学的角度而言,要想分辩出如此细微的颜色差别不仅需要一双锐眼,还要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有光线,也就是法国人所谓的“吕米埃尔” (lumiere)。

在法国,“吕米埃尔”象征知识、智慧和学问,所以可以专门用来形容18世纪的启蒙时代(le siecle des lumieres)。

大概正是在启蒙时代的特殊光线的照耀之下,法国人琢磨出一种颜色,叫“国王蓝”(bleu roi),供制做法国国旗时使用。

建议读者下次见到法国国旗时可以细心体会一下,看看旗子上面的“国王蓝”是否如真的如法国佬所言,是一种“比天蓝要深一点,但又比海蓝浅一点的独特颜色”。

4.数字迷惑我的法国老板英语十分流利,美国口音几乎可以以假乱真,但是只有算钱的时候突然就念念有词,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说起法语来。

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法语数字简单。

要说法语数字还真简单。

70说成60+10(Soixante-dix),71是60+11……以此类推79就是60+10+9。

那么,80该怎么说?如果以为是60+20那可就太没有想象力了,我们法国人不光会加法,还会乘法,所以80就是4x20(Quatre-vingts)。

到了说99,那就要用得上三则运算了:4x20+10+9(Quatre-vingts-dix-neuf)。

我不知遇到了多少外国人,特别是美国人,就是在念到了99的时候决定放弃法语学习的。

也许是为了进一步迷惑外国人,法国人念电话号码不像我们习惯一个数一个数地念。

比如,法国人不是念成6-1-7-1-8-0-9-8,而是两位两位地念61-71-80-98。

如果法国人告诉你他的电话号码,你可听好了:60+1,60+11,4x20,4x20+10+8。

听法国人说电话号码,你刚记了一个4,后面突然冒出来个20,所以得赶紧把4涂了,改成80,精神始终处于准亢奋状态。

还好,一周7天法国人没有异议,周一到周日,7天,清清楚楚。

但是,你要问法国人两周是多少天,14天?错了,法国人认定两周就是15天。

别问我问什么,我说不清楚的事情还多呢。

比如,法国人在告别的时候爱说 A bientot!这个bientot是说多长时间再见呢?可能是“立马”就见。

可能是“一会儿”再见。

可能是“过几天”再见。

可能是“过一阵子”再见。

也可能是“随便以后什么时候”再见。

另外,我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还得出了另一个结论。

如果那个法国佬哪天对你说“A tres bientot,j’espere”(我希望不久以后就见),那意思实际上就是说:他再也不想见到你了。

5.餐桌缛节伯纳.圣—若弘自己在形容法国餐桌礼仪时说,法国人吃饭太拘谨、太严格、太干净、太规矩、太长、太凉、太贵、太浅薄,一言以蔽之:没法吃!在我看,没法吃是因为吃饭的人总是要想着怎么吃,而不能专心享受美食。

记得一次吃饭,同桌的法国人看见邻座的某国人不用餐刀而用叉子切奶酪吃,如丧考妣地评论说:“C’est un crime!”(这简直是犯罪!)法国人把到餐馆吃饭当做一次典礼。

网上论述法国就餐典礼的文章林林总总,我自己也写过看法国人品酒,这里只补充两三个细节,权当举例说明,以飨读者。

中国进入WTO以后,如今进出法国餐馆的中国游客再拿小勺喝咖啡或者端起碗喝汤的人可能是已经没有了。

可是,你知道喝汤的时候勺子应该从那个方向进入口中吗?假如拿起成满汤水的小勺,顺势以其水平侧面靠近嘴边……错!这是典型的盎格鲁萨克逊佬喝汤的方式,嘴得张多大才能把这勺汤汲入呢?高卢人喝汤时要先调整勺的方向使勺炳与嘴唇成垂直状,然后以勺的末端(勺尖)款款送入樱桃小口之中。

再者,头盘色拉盘内的大片大片的菜叶如何入口?用刀将其切成小片再用叉挑起的方式是仅次于用叉子切奶酪的犯罪行为。

应该怎么办?您听好:先用餐刀之尖部将生菜叶子折叠数层,大小以嘴的横截面大投影的大小为宜。

叠毕,以叉子穿透,轻轻提起,送入口中,咀嚼之。

还有,一杯酒喝尽了以后应该如何应对?那要看你是男是女。

如果是先生,你自己拖过酒瓶自斟自饮便是。

如果是女士,你应该不动声色,把空杯子留在桌上,等待左侧、右侧乃至对面之男子来为你斟酒。

如果女士大大咧咧地自己倒酒喝,那是犯了餐桌大忌,极不礼貌,让周围未尽责的男子无地自容,何等的奇耻大辱!一位嫁给法国人的美国妇女就曾犯过这样的错误,她在回忆录(“French Toast”)中写道:“我年轻时无知,杯子一空便自己倒酒,如今想来不禁脸红……我真是笨透了!”但是,法国人看来却不愿轻易原谅这些无知的美国人,以免他们对法国饮食文化造成大杀伤性破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