钾离子浓度依赖的铅离子稳定G-四链体构型转化
钾离子浓度依赖的铅离子稳定G-四链体构型转化

钾离子浓度依赖的铅离子稳定G-四链体构型转化于泽;李晓宏;李运超;叶明富【摘要】已有研究普遍认为铅离子(Pb2+)诱导富G适体链形成的G-四链体(Pb2+-G4)比钾离子(K+)诱导富G适体链形成的G-四链体(K+-G4)更为稳定,因而Pb2+可以置换K+-G4中的K+,而且K+的存在不影响Pb2+-G4的稳定性.有趣的是本研究发现K+ (20 μmol·L-1-1 mmol·L-1)不仅可以诱导10 μmol·L-1Pb2+稳定的T2TT(Pb2+-T2TT,杂合G4结构)发生构型转换,甚至还可取代Pb2+-T2TT中的Pb2+,形成K+稳定的T2TT (K+-T2TT,平行G4结构),最终转化形成的K+-G4结构与单独K+诱导富G适体链形成K+-G4的构型基本一致.随后,进一步考察了另外7条富G适体链,发现这一转化过程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该研究结果为理解G4构型转化以及内嵌离子交换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拓展G4在生化分析和生物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期刊名称】《物理化学学报》【年(卷),期】2018(034)011【总页数】6页(P1293-1298)【关键词】铅离子;钾离子;G-四链体;核酸适体链;构型转化【作者】于泽;李晓宏;李运超;叶明富【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北京100875;安徽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41.31 引言G-四链体(G4)是由阳离子诱导富G核酸适体链形成的DNA二级结构1。
人体中有大量的富G序列,主要分布于端粒和原癌基因启动子区域,这些序列与细胞调控过程紧密相关2。
另外,目前已有许多人工合成的富G序列用于设计发展纳米材料和分子器件 3–14。
G4的结构与性质直接影响到其在体内的生物功能和体外的生化应用。
2025年高考化学练习与答案 (8)

2025年高考化学练习与答案(8)1.作物在成熟期叶片枯黄,若延长绿色状态将有助于提高产量。
某小麦野生型在成熟期叶片正常枯黄(熟黄),其单基因突变纯合子ml在成熟期叶片保持绿色的时间延长(持绿)。
回答下列问题。
(1)将ml与野生型杂交得到F1,表型为(填“熟黄”或“持绿”),则此突变为隐性突变(A1基因突变为a l基因)。
推测A1基因控制小麦熟黄,将A1基因转入个体中表达,观察获得的植株表型可验证此推测。
(2)突变体m2与ml表型相同,是A2基因突变为a2基因的隐性纯合子,A2基因与A1基因是非等位的同源基因,序列相同。
A1、A2、a1和a2基因转录的模板链简要信息如图1。
据图1可知,与野生型基因相比,a1基因发生了,a2基因发生了,使合成的mRNA 都提前出现了,翻译出的多肽链长度变,导致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活性丧失。
A1(A2)基因编码A酶,图2为检测野生型和两个突变体叶片中A酶的酶活性结果,其中号株系为野生型的数据。
(3)A1和A2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ml的基因型为,m2的基因型为。
若将ml与m2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F2中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个体的比例为。
2.某植物有两个纯合白花品系甲与乙,让它们分别与一株纯合的红花植株杂交,F1均为红花植株,F1自交得F2。
由品系甲与纯合红花植株杂交得到的F2中红花植株27株、白花植株37株,由品系乙与纯合红花植株杂交得到的F2中红花植株27株、白花植株21株。
(1)根据上述杂交结果,控制红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至少有对,判断的依据是。
如果让两个杂交组合产生的F1再杂交,理论上后代红花植株中杂合子占。
上述两个杂交组合产生的F2中白花植株杂合子自交后代(填“都会”或“都不会”或“有一组会”)发生性状分离。
(2)要确定某一纯合白花品系的基因型(用隐性纯合基因对数表示),可让其与纯种红花植株杂交获得F1,然后再将F1与亲本白花品系杂交获得F2,统计F2中红花、白花植株的比例。
双金属协同调控G-三链体

第42 卷第 6 期2023 年6 月Vol.42 No.6707~714分析测试学报FENXI CESHI XUEBAO(Journal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双金属协同调控G-三链体/血红素比色传感探针的构筑及应用张珊,张燕,高渝萌,黄瑶瑶,蔡慧珊,魏袁,苏小东*,周倩羽*(重庆科技学院化学化工学院,重庆401331)摘要:该文首次将一条富含G碱基的DNA序列(5′-CTGGGAGGGAGGGA-3′)与血红素结合,形成的G-三链体/血红素复合物具有类过氧化氢酶活性,能够催化H2O2的氧化反应,使反应底物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由无色变为绿色。
通过对金属离子的筛选,发现K+和Sr2+同时存在能稳定G-三链体结构,基于此构筑了双金属协同调控的G-三链体/血红素比色传感探针,并将其用于H2O2的定量分析。
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溶液的吸光度与H2O2浓度在0.5 ~ 4.5 mmol/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7 mmol/L。
将该方法用于牛奶中H2O2的检测,加标回收率为92.5% ~ 103%,相对标准偏差为1.2% ~5.4%。
该探针具有碱基序列短、成本低廉、适用性强等诸多优势,为G-三链体功能化核酸探针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G-三链体;血红素;钾离子;锶离子;比色探针;协同调控中图分类号:O657.3;O629.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57(2023)06-0707-08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 Bimetallic Co-regulated G-triplex/Hemin Colorimetric Sensing ProbeZHANG Shan,ZHANG Yan,GAO Yu-meng,HUANG Yao-yao,CAI Hui-shan,WEI Yuan,SU Xiao-dong*,ZHOU Qian-yu*(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Chongqing Institute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Chongqing 401331,China)Abstract:A bimetallic co-regulated G-triplex/hemin colorimetric sensing probe for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H2O2was constructed in this paper.Firstly,a G-rich DNA sequence(5′-CT⁃GGGAGGGAGGGA-3′) was bound to hemin,forming a G-triplex/hemin complex with peroxidase-like activity that catalyzes the oxidation of H2O2,causing the reaction substrate to change from color⁃less to green,which was used as the output module of the sensor.Then by screening the metal ions,it was found that the G-triplex structure could be stabilized in the simultaneous presence of K+and Sr2+.Under the optimal experimental conditions,the absorbance of the solution showed a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H2O2 in the concentration range of 0.5-4.5 mmol/L,and the limit of detection was 0.07 mmol/L.The method was us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H2O2 in milk.The spiked recoveries ranged from 92.5% to 103%,with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 of 1.2%-5.4%.With the advan⁃tages of short base sequence,low cost and high applicability,the probe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the research of G-triplex functionalized nucleic acid probes.Key words:G-triplex;hemin;K+;Sr2+;colorimetric probe;co-regulatedG-三链体(G-triplex,G3)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DNA二级结构,由富含三段连续G碱基的核酸序列组装而成,被认为是G-四链体(G4)折叠过程的中间体[1-2]。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农科基础化学》网络核心课形考网考作业及答案2

(更新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农科基础化学》网络核心课形考网考作业及答案(试卷号:2035)100%通过考试说明:2018年秋期电大把《农科基础化学》网络核心课纳入到“国开平台”进行考核,该课程共有6 个形考任务,针对该门课程,本人汇总了该科所有的题,形成一个完整的标准题库,并且以后会不断更新, 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课程计分方法:课程总成绩二综合测试成绩+实验报告成绩+期末测试的成绩+平时表现成绩。
形成性考核任务序号任务名称对应章节形式权重操作1综合测试1第1-8章客观题25%去完成2综合测试2第9」6章答观晅25%去秘3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报告知-8章5%去4有机化学实验报告策9-16章5%去完成5期未测试第1-16章•客观题30%成6学习行为觐学生无需阐乍10%期W丁分形考任务1 (综合测试1)题目1天气干旱时,植物会自动调节增大细胞液可溶物含量,以降低()。
选择一项:C.蒸气压题目2秋天的早晨出现露水是因为()o选择一项:A.气温降低达液一气二相平衡题目320.在较早的教材中,生理盐水的浓度是以质量-体积百分浓度(m/V)表示,它为0.9%的NaCl溶液,即100mL溶液中含0.9g,则其物质的量浓度c (NaCl)为()。
选择一项:A.0. 154 mol • L-1题目4将质量分数98%的浓硫酸500g缓慢加入200g水中,得到到硫酸溶液的质量分数是()选择一项:C. 0. 70题目5可逆反应,C(s)+HQ(g) =CO(g)+H2(g)△,确A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o选择一项:B.升高温度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题目6密闭容器中,A. B. C三种气体建立了化学平衡,反应是,在相同温度下,如体积缩小2/3,则平衡常数为原来的()。
高中化学 2023年福建省厦门市高考化学第二次质检试卷(3月份)

2023年福建省厦门市高考化学第二次质检试卷(3月份)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A .Pt 、Fe 、Co 均属于过渡元素B .催化剂通过降低活化能提高电池工作效率C .纳米Pt 3FeCo -C 催化剂属于胶体D .正极电极反应式为O 2+4e -+4H +═2H 2O1.(3分)厦门大学设计具有高催化活性与稳定性Pt 3FeCo -C 纳米催化剂用于质子交换膜氢氧燃料电池。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二氧化硫B .亚硝酸钠C .葡萄糖酸D .山梨酸钾2.(3分)下列食品添加剂不属于电解质的是( )A .第一电离能:N >O >CB .十八胺中碳原子杂化类型均为sp 3C .氧化性:Zn 2+>Ag +D .熔点:十八烷<十八胺3.(3分)我国科学家利用Zn (NO 3)2和AgNO 3在十八胺(C 18H 37NH 2)中金属阳离子氧化性不同,分别制得纳米晶体材料Z nO 和Ag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构成血红蛋分子链的多肽链之间存在氢键作用B .血红素中Fe 2+提供空轨道形成配位键C .CO 与血红素中Fe 2+配位能力强于O 2D .用酸性丙酮提取血红蛋白中血红素时仅发生物理变化4.(3分)生物大分子血红蛋白分子链的部分结构及载氧示意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a 至少有12个原子共平面B .b →c 的反应类型为取代反应C .c 苯环上的一氯代物有2种D .1mold 最多能与2molNaOH 反应5.(3分)一种对乙酰氨基酚的合成路线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 B.B C.C D.D6.(3分)下列实验操作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Cu(H2O)42++4Cl-═CuCl2−4+4H2OA.模拟侯氏制碱法获得NaHCO3B.用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醋酸溶液C.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D.探究苯酚和碳酸酸性强弱A.氢化物稳定性:Z>R>X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R>Z>YC.电负性:X>R>YD.原子晶体ZR中Z的配位数为47.(3分)W、R、X、Y、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RW4、XW+4和ZW4三种微粒的空间构型相同,Y原子的电子层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LCO2中氧原子数为0.2N AB.1L0.1mol⋅L-1NaHCO3溶液中HCO−3和CO2−3微粒总数为0.1N AC.0.1molNa3R固体中离子数为0.4N AD.19.2gH3R中π键数为0.3N A8.(3分)一种复合膨松剂的工作原理为H3R+3NaHCO3═Na3R+3CO2+3H2O,其中H3R结构如图。
2020-2021高考化学提高题专题复习化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2020-2021高考化学提高题专题复习化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1.氢叠氮酸(HN3)和莫尔盐[(NH4)2SO4·FeSO4·6H2O]是两种常用原料。
(1)氢叠氮酸易溶于水,25℃时,该酸的电离常数为Ka=10×10-5。
①氢叠氮酸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为_______②0.2mol/L的HN3溶液与0.1mol/L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恢复到25℃,此时,溶液呈酸性,则混合溶液中各离子和HN3分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
(2)在FeSO4溶液中,加入(NH4)2SO4固体可制备莫尔盐晶体[(NH4)2Fe(SO4)2·6H2O],为了测定产品纯度,称取ag产品溶于水,配制成500mL溶液,用浓度为cmol/L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滴定,每次所取待测液体积均为25.00mL,实验结果记录如下:(已知莫尔盐的分子量为392)实验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消耗KMnO4溶液体积/mL25.5225.0224.98①配制莫尔盐溶液,所使用的玻璃仪器除了烧杯和玻璃棒外还有_______②滴定终点的现象是_______,通过实验数据,计算该产品的纯度为_______(用含字母a、c的式子表示)。
③上表第一次实验中记录数据明显大于后两次,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
A 第一次滴定时,锥形瓶用待装液润洗B 该酸性高锰酸钾标准液保存时间过长,部分变质C 滴定前酸式滴定管中尖嘴处有气泡,滴定结束后气泡消失【来源】海南省海口市海南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月考化学试题【答案】HN3⇌H++N3- c(N3-)>c(Na+)>c(HN3+)>c(H+)>c(OH-) 5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液,溶液变为浅紫红色,且半分钟不变色(980c/a)×100% AC【解析】【分析】(1)①氢叠氮酸是一元弱酸;②0.2mol/L的HN3溶液与0.1mol/L 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含有等物质的量浓度的HN3和NaN3;(2)溶液的配置需要的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高锰酸钾溶液本身是紫色的,可以根据高锰酸钾溶液颜色变化判断滴定终点;第一次实验中记录数据明显大于后两次,即高锰酸钾溶液体积偏大。
DNA适配体与金属离子的结合机理的探究

DNA适配体与金属离子的结合机理的探究陈俊俊;李称;徐斐;曹慧;叶泰;于劲松;袁敏【摘要】核酸适配体是一类经过体外筛选获得的功能性寡核苷酸序列片段,能与特定的靶标进行高特异性与强亲和力的结合,以金属离子作为靶标的核酸适配体是适配体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文综述了近些年来国内外核酸适配体与金属离子的结合机理,并对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展望.【期刊名称】《工业微生物》【年(卷),期】2018(048)003【总页数】7页(P55-61)【关键词】核酸适配体;金属离子;结合机理【作者】陈俊俊;李称;徐斐;曹慧;叶泰;于劲松;袁敏【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200093;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上海200093【正文语种】中文1 引言核酸主要起承载遗传信息的作用,随着对DNA、RNA与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不断深入, TUERK等和GREEN等在1990 年首次提出核酸适配体的概念[1, 2]。
适配体是一类能以较高亲和力与各类靶分子特异性结合的单链寡聚核苷酸,适配体与各靶标的结合是基于单链核酸结构和空间构象的多样性,它可通过链内某些互补碱基间的配对、静电作用、氢键作用以及范德华力等发生适应性折叠,形成诸如发夹、假结、凸环、G-四链体等稳定的三维结构,结合在靶分子上,从而显现出对靶标的高亲和力。
金属离子在食品安全[3]、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化工以及医学等方面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金属离子的价态、浓度等要素直接决定他们的功能并会对外部环境造成不同的影响[4, 5]。
例如K+、Na+对人体新陈代谢与人体渗透压平衡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重金属离子污染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6]。
荧光各向异性法均相筛选G-四链体配体

荧光各向异性法均相筛选G-四链体配体王月霞;金燕【摘要】以5'端标记羧基荧光素的人端粒DNA(F-GDNA)片段作为核酸探针,基于F-GDNA与药物作用前后荧光各向异性值的改变,建立了一种筛选G-四链体配体的荧光各向异性法.当单链F-GDNA与能够使其形成稳定G-四链体的配体作用后,构型的转变引起体系荧光各向异性值的改变,由此可进行G-四链体配体的筛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结果表明黄连素与GDNA主要以嵌插或尾部堆积的方式作用.采用该方法对7种天然抗肿瘤药物进行筛选,并利用圆二色光谱验证了端粒DNA与药物作用前后的构型变化,结果表明该方法为筛选G-四链体配体提供了一种快速、简单、有效的途径.【期刊名称】《化学传感器》【年(卷),期】2012(032)004【总页数】6页(P33-38)【关键词】端粒DNA;G-四链体;荧光各向异性;G-四链体配体【作者】王月霞;金燕【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近年来,对端粒、端粒酶及端粒酶抑制剂的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而G-四链体的发现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与癌症关系的揭示,也为目前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端粒是富含鸟嘌呤G的重复序列,人端粒DNA的重复序列为(TTAGGG)n,在一些金属离子和含有平面芳环结构的小分子存在的情况下,能够形成G-四链体结构[1~4]。
研究发现这种特殊结构的G-四链体DNA能够有效抑制端粒酶的活性。
因此,以端粒DNA为靶点来筛选能够诱导、稳定或识别G-四链体结构的小分子是研究开发抗肿瘤药物的重要途径之一[5]。
目前,许多技术如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NMR)波谱法、圆二色(CD)光谱、质谱、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和电化学方法[6~14]都被用于小分子与G-四链体的相互作用研究中。
然而荧光偏振技术用于G-四链体的研究却相对较少[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