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梅梁湾大型生态控藻围栏内鲢鳙的生长特征
竺山湖控藻围隔内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

竺山湖控藻围隔内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沈振华;朱明胜;张宏伟;周云峰;陈卫东【摘要】为了研究太湖竺山湖生物控藻围隔内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放养鲢鳙对富营养化水质改善的效果,于2013年6 ~ 10月对该水域进行5次采样调查,并对浮游植物进行种类鉴定与数量统计,分析了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优势种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共鉴定浮游植物8门71种,绿藻门最多,共26种,其次是硅藻门18种,蓝藻门14种,裸藻门5种,隐藻门3种,甲藻门和金藻门均为2种,黄藻门1种.浮游植物数量为5.83×106~1.57×107 ind/L,平均数量为1.05×107 ind/L;生物量的变化范围为0.66 ~2.74 mg/L,平均生物量为1.63 mg/L.多样性指数H为1.40~2.55,平均值为1.82;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39 ~0.47,平均值为0.43.根据TLI(∑)并结合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对水质评价,太湖竺山湖生物控藻围隔内水质属于轻富营养状态.【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5页(P154-158)【关键词】竺山湖;生物控藻;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水质【作者】沈振华;朱明胜;张宏伟;周云峰;陈卫东【作者单位】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江苏苏州215004;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江苏苏州215004;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江苏苏州215004;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江苏苏州215004;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江苏苏州215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17.3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太湖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使湖体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遭到严重破坏,不仅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甚至人们的生理健康都产生了极大威胁[1-3]。
为了控制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20世纪90年代Miura提出了著名的生物操纵理论,提倡通过放养食鱼性鱼类或捕杀浮游动物食性鱼类间接地改善水体富营养化[4]。
城市湖泊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与鲢鳙放养关系

城市湖泊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与鲢鳙放养关系
刘宗斌
【期刊名称】《环境与开发》
【年(卷),期】1999(014)001
【摘要】对安徽芜湖市镜湖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进行了测定根据浮游植物生产量估算了该水体鲢鳙鱼的生产潜力,合理放养量及鲢鳙放养比例。
【总页数】3页(P33-35)
【作者】刘宗斌
【作者单位】芜湖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4.4
【相关文献】
1.太湖梅梁湾口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及其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 [J], 蔡后建;陈宇伟
2.用浮游植物的生产量估算武昌东湖鲢鳙生产潜力与鱼种放养量的探讨 [J], 王骥;粱彦龄
3.安徽武昌湖丰、枯水期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J], 李学梅;孟子豪;胡飞飞;刘璐;龚森森;朱永久;杨德国
4.池塘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及其与若干生态因子间的关系 [J], 杨国亭;张悦;刘云波
5.监利老江河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与主要生态因子的关系 [J], 王卫民;张家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鲢鳙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鲢鳙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杨宇峰;黄祥飞【期刊名称】《湖泊科学》【年(卷),期】1992(004)003【摘要】1990年4—7月,在武汉东湖运用围圈的方法,研究了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ac)、鳙(Aristichthys nobilis)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观察表明:在鲢鳙混养的围圈中,原生动物和小型轮虫的数量较多,而甲壳动物和大型轮虫较少。
在无鱼的围圈中,结果正好相反。
就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而论,无鱼的两个围圈(55.035mg/L和38.374mg/L)比鲢鳙混养的两个围圈(3.028mg/L 和3.490mg/L)高得多。
甲壳动物(无节幼体除外)的体长频度分布表明:在无鱼的围圈中,大型甲壳动物的频度比有鱼的围圈高得多。
围圈实验表明:鲢鳙的摄食促进了浮游动物向小型化方向发展。
【总页数】9页(P78-86)【作者】杨宇峰;黄祥飞【作者单位】不详;不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8.15【相关文献】1.基于16Sr DNA比较研究混养三角帆蚌和鲢鳙对池塘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J], 唐永涛;赵良杰;杨洋;刘其根;凡迎春;吴杰洋2.滆湖控藻网围中鲢鳙对枝角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J], 陈立婧;梅榛;孔优佳;刘其根3.鲢鳙占优势的千岛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J], 杨丽丽;何光喜;胡忠军;史文;刘其根;陈来生;王金鹏;杨卫明4.食物与桡足类营养级对亚热带分层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J], 陈辉煌;王文平;薛媛媛;高肖飞;金磊;杨军5.围网拆除后升金湖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环境影响因子 [J], 商乃萱;张坤;袁素强;孟诗;周忠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太湖北部藻类生长旺盛期大气氮、磷沉降特征

太湖北部藻类生长旺盛期大气氮、磷沉降特征翟水晶;杨龙元;胡维平【期刊名称】《环境污染与防治》【年(卷),期】2009(031)004【摘要】按照<大气降水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标准>(GB/T 153580.2-92)收集大气N、P沉降物和降水量,并测定了2007年5~11月太湖北部梅梁湾藻类生长旺盛期间大气TN、TP的干、湿沉降通量.结果表明,太湖北部梅粱湾大气TN月湿沉降通量和月总沉降通量的变化趋势均呈双峰型特征,与当地梅雨和台风侵袭时的降水量呈明显正相关,并且TN的月湿沉降通量高于月干沉降适量,但降水量最少的11月则相反;大气TP月干、月湿沉降通量呈相互交替的变化趋势.大气N沉降物中主要以溶解性氮(TDN)为主,平均约占91.4%;而P沉降物中溶解性磷(TDP)占的比例相对较低,平均约为65.1%.经测定,2007年太湖北部梅梁湾TN和TP的年沉降通量分别为2 976、84.0 kg/km2,相比2002年7月至2003年6月分别下降34.4%和78.7%;2007年太湖北部梅粱湾大气TN的年沉降量高达6 958 t,远超过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理论允许的TN年沉降量.【总页数】6页(P5-10)【作者】翟水晶;杨龙元;胡维平【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7【相关文献】1.太湖流域氮磷等大气沉降研究 [J], 王燕;刘宁锴;王骏飞2.太湖氮磷大气干湿沉降时空特征 [J], 刘涛;杨柳燕;胡志新;孙一宁3.太湖大气氮、磷干湿沉降特征 [J], 许志波;杨仪;卞莉;蔡琨;张悦;丁铭4.2009-2018年太湖大气湿沉降氮磷特征对比研究 [J], 牛勇; 牛远; 王琳杰; 余辉5.太湖流域氮磷大气湿沉降特征研究 [J], 王骏飞;刘宁锴;王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除藻与控藻技术

中国水利 2006.17
Hale Waihona Puke 收稿日期: 2006- 07- 20 作者简介: 过龙根( 1974- ) , 男,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东湖湖泊生态系统试验站, 博士、助理研究员。 基金项目: 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太湖水源地水质改善技术”( 2002AA601011) 与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战 略 行 动 项 目“长 江 中 下 游 湖 泊 富 营 养化发生机制与控制对策( KZCX1- S W- 12) 。
一、发展现状
1.物 理 法 目前, 物理法主要包括机械或人 工打捞、黏土絮凝和遮光技术等方 法。物理法表现得最为直接, 它直接 清除水体中的藻类, 不会产生二次污 染, 但是由于需要昂贵的费用, 因此 该方法只能局限于小水体或大水体 的局部水域。 机械除藻。图 1 列出了在云南滇 池进行机械除藻的工艺流程图。通过 该方法, 在 2001 年 4 月至 2002 年 11 月的 351 天共处理富藻水 42648 m3 ,折 合清除水华蓝藻干重为 460. 83 t, 相当 于从试验区水体中去除了氮 37. 33 t、磷 2. 71 t 、钾 2. 49 t 及粗有机质 200. 32 t, 重 金 属 铅 2. 289 kg、砷 2. 23 kg、汞 2. 3 kg、镉 0. 51 kg。可见, 通过机械方法 清除水华蓝藻, 对控制蓝藻污染可以
(4) 高等植物克制藻类 植物之间存在对环境生长因子 (光 、肥 、水 等 )的 竞 争 和 向 环 境 释 放 化 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影响的相生 相克的两种相互作用。如荸荠属水 草、水葫芦、水花生、水 浮 莲 、满 江 红 、 紫萍和西洋菜以及凤眼莲, 对蓝藻、 绿藻和衣藻有抑制效应。 (5) 鱼类控藻 滤食性鱼类和杂食性鱼类能够 直接滤食藻类, 从而达到控藻的目 的 。基 于 武 汉 东 湖 蓝 藻 水 华 消 失 的 实 践和原位围隔试验, 促成了非经典生 物操纵理论的提出( 图 2) 。 该理论强调了滤食性鱼类鲢和鳙 对蓝藻的直接摄食导致蓝藻的下降。以 太湖梅梁湾约 1km 的围栏水域为例, 2005 年初 1 月放养白鲢鱼种 24775 kg 和花鲢鱼种 8005 kg, 12 月捕获成鱼共 约 14 万 kg, 其中花鲢比例占 37.4%。通 过估算在蓝藻水华暴发高峰时期(8 月) 鲢鳙对藻类的控制效果, 表明围网 中的鲢、鳙对微囊藻生物量的控制达 38%, 并可大幅度降低水体中的藻毒素 含量( >50%) 。此外, 通过推算, 2005 年 鲢鳙的投入∶产出=1∶1.75, 可见鲢鳙的 放养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目前该理 论在我国大多数富营养化湖泊藻类水 华的治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2008年太湖梅梁湾浮游植物群落周年变化

2008年太湖梅梁湾浮游植物群落周年变化孟顺龙;陈家长;胡庚东;瞿建宏;吴伟;范立民;马晓燕【期刊名称】《湖泊科学》【年(卷),期】2010(22)4【摘要】2008年对太湖梅梁湾浮游植物群落的生态学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梅梁湾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35种,其中绿藻门(Chlorophyta)种数最多,共20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57.1%;其次是硅藻门(Bacillariophyta),共7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20.0%.浮游植物的数量和生物量分别在298.2×104-368006.8×104 cells/L 和0.298-184.202mg/L之间;浮游植物数量以夏季(6月5日)最高,春季(3月20日)最低.浮游植物相似性指数变化在0.11-1.00之间;其中1月8 日-4月3日的相似性指数高,在0.54-1.00之间,均在中度相似以上;其他时间下的相似性指数低,变化在0.11-0.50之间,为极不相似或轻度相似.浮游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分别在0.01-2.29和0.003-0.72之间,其中1月8日-4月3日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较好,其他时间下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较差,表明1月8日-4月3日梅梁湾浮游植物分布比较均匀,群落结构复杂,而4月23日~12月9日浮游植物分布不均匀,群落结构简单.【总页数】8页(P577-584)【作者】孟顺龙;陈家长;胡庚东;瞿建宏;吴伟;范立民;马晓燕【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内陆渔业生态环境和资源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长江下游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无锡,21408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内陆渔业生态环境和资源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长江下游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无锡,21408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内陆渔业生态环境和资源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长江下游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无锡,21408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内陆渔业生态环境和资源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长江下游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无锡,21408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内陆渔业生态环境和资源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长江下游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无锡,21408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内陆渔业生态环境和资源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长江下游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无锡,21408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内陆渔业生态环境和资源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长江下游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无锡,214081【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太湖梅梁湾与五里湖浮游植物群落的比较 [J], 宋晓兰;刘正文;潘宏凯;杨桂军;陈宇炜2.太湖梅梁湾湖岸带浮游植物群落演替及其与水华形成的关系 [J], 蔡琳琳;朱广伟;朱梦圆;杨桂军;赵林林3.基于15N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太湖梅梁湾浮游植物群落氮吸收动力学研究 [J], 杨柳;刘正文4.太湖梅梁湾和东太湖轮虫群落结构周年变化比较 [J], 潘越;郭赟;黄晓峰;沈冀;廖瑜欣;杜玮;刘涛;杨桂军5.太湖梅梁湾和东太湖浮游甲壳动物季节变化比较研究 [J], 黄晓峰;邱伟建;沈冀;蒋俊;廖瑜欣;于耀栋;过嘉豪;钟春妮;杨桂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鲢鳙生活习性及特点

鲢鳙生活习性及特点鲢鳙鱼是是我们国家最主要的经济鱼种类之一,广泛分布于南北各大小水域,其鲢鱅二字分别代表鲢鱼和鳙鱼这两种鱼类,因为他们外形和习性都非常接近所以大部分人统称为鲢鱅鱼,鲢鱼又叫白鲢、水鲢,是著名的四大家鱼之一,四大家鱼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属于典型的滤食性鱼类。
而鳙鱼又叫花鲢、胖头鱼、包头鱼、雄鱼,外形似鲢鱼,体型侧扁。
头部较大而且宽,口也很宽大,且稍微上翘。
眼位比较低。
鳙鱼生长在淡水湖泊、河流、水库、池塘里。
多分布在水域的中上层。
是中国特有鱼类。
在中国分布范围很广。
是池塘养殖及水库渔业的主要对象之一,经济价值较高。
能食用,对人体有提高智商、增强记忆、补充营养、延缓衰老的作用。
一、外形特征鲑鱼和鳙鱼虽然同属鲤科,但两者在外形上还是有着不同的特点。
鳙鱼的背部和两侧呈明显的灰黑色,腹部呈灰白色,而且带有黑色的花斑;而鲑鱼的体色为银白色,鱼鳍呈灰白色。
鳙鱼的头约占体长的三分之一,而鲢鱼的头约占体长的四分之一。
正常情况下鳙鱼的头比鲢鱼的大。
鳙鱼的胸鳍比较大并且超过腹鳍基部很多,而鲢鱼的胸鳍末端仅到腹鳍基部的位置。
鳙鱼的腹棱较短,从腹鳍一直延伸到肛门。
而鲢鱼的腹棱则较长,从胸部直到肛门。
二、生活习性1、喜群游:但混合集群不多,在垂钓中发现,钓起花鲢时,尽一色花鲢,钓起白鲢就尽一色白鲢。
2、常浮游:这是为了摄食浮游生物和吸氧,因为夏初到秋末这段时期,天气变化异常,经常造成水中缺氧。
3、怕惊扰、喜雀跃:遇到响动或小鸟掠过水面,立刻引起鱼群骚动而跃出水面,此起彼落,看得人眼花缭乱。
这种反应主要是白鲢,因为它们的性情暴躁,而鳙鱼一般不跳跃。
钓鲢鱼的季节性很强。
天气热水温高,上钩率相对就高,天气变冷水温降低,钓获量会明显减少。
每年6—9月钓鲢效果都好,高峰期是7月中旬至8月中旬,这一个月每天的黄昏为黄金时刻。
因为这一时期温度多变,西南风多,天气枯燥、酷热,鱼儿受气候的影响食欲不振。
只有到了黄昏气温下降,风也小了,这时鲢鱼大开胃口,就饥不择食了。
太湖水质富营养化特征研究((精)

太湖水质富营养化特征研究*许旭峰,刘青泉(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环境力学实验室,北京100190)摘要:本文以太湖富营养化问题为对象,选择叶绿素a、总磷和总氮三个水质变量,建立以藻类生长为核心的生态动力学模型,结合二维水动力模型,建立了太湖生态水动力学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太湖藻类生长的特征和影响因子进行数值模拟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和总磷是太湖藻类增长的主要控制因子,给出了藻类增长及水华爆发的环境因子阈值。
进一步通过对太湖不同湖区的藻类生长状况的模拟分析,发现太湖梅梁湾和西部沿岸区是太湖藻类生长和水华暴发的危险区域。
关键词:太湖,富营养化,水华,生态动力学,二维水动力模型1 引言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泊,位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是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km,平均水深只有1.9m,的重要淡水资源。
太湖是典型的大型浅水湖泊,湖泊面积约23382湖水滞留期约300天,各湖区水动力差异显著。
由于周边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太湖污染日趋严重,造成了湖泊富营养化,水质恶化,蓝藻水华频繁暴发。
为了治理太湖富营养化问题,需要对太湖富营养化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其中数值模拟是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1]。
近二十年来,在太湖富营养化模型选择上,主要有两种思路。
一种是以水动力学方程和对流扩散方程为基础建立模型[2,3],重点描述营养盐的时空分布。
这种模型没有考虑生态过程,参数较少。
另一种是生态动力学模型[4,5,6],考虑了藻类生长以及其它生态过程,而不考虑水流引起的空间变化。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将这两种模型结合起来,建立生态水动力学耦合模型[7,8,9],这种模型参数众多,计算量大。
虽然对太湖做了较多数值模拟研究,模型越来越完善,但是往往考虑了较多的生态过程和水质变量[10],模型非常复杂,真正适合太湖实际情况的模型还较少。
本文以二维浅水模型和输移扩散模型为基础,加入以藻类生长为核心的生态动力学模型,只考虑较少的关键的水质变量,建立太湖富营养化模型,对太湖富营养化特征进行数值模拟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卷第5期2011年9月水生态学杂志Journal of Hydroecology Vol.32,No.5Sep.,2011收稿日期:2011-09-11基金项目:国家863科技计划(2002AA601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06066);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SQ200907)。
通讯作者:谢平。
E-mail :xieping@ihb.ac.cn 作者简介:柯志新,1976,男,博士,主要从事水生生态学方面的研究。
E-mail :kzx@scsio.ac.cn 太湖梅梁湾大型生态控藻围栏内鲢鳙的生长特征柯志新1,谢平2,过龙根2,徐军2,周琼3(1.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01;2.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2;3.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富营养化湖泊围栏养殖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鳙(Aristichthys nobilis )控制蓝藻水华在生物操纵示范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2004和2005年,研究了太湖梅梁湾生态修复区内大型生物控藻围栏中鲢鳙的季节生长特征,分析了影响其生长的因素。
结果表明,鲢鳙生长受养殖密度的影响很大,鲢在养殖密度低的2004年和养殖密度高的2005年的日均增重分别为6.07g 和4.30g ,鳙则分别为11.29g 和5.09g 。
鳙的生长速度比鲢快,但受密度影响的程度比鲢大。
从季节变化来看,鲢属于单峰型生长,生长速度和水温显著正相关;而鳙一年中呈现出2个生长高峰期,分别在5 6月和9 10月,夏季爆发的蓝藻水华对鳙的生长速度有所抑制。
为使当年投放的鱼苗在年底能达到出售的商品规格,太湖梅梁湾水域围栏养殖鲢鳙的初始鱼苗投放密度应低于12g /m 3。
关键词:鲢;鳙;生物操纵;围栏养殖;太湖中图分类号:Q1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075(2011)05-0013-06由于水体富营养化状况的加剧,越来越频繁的蓝藻水华成为困扰众多湖泊和水库的一个严重问题。
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放养滤食性的鲢鳙被认为是能控制蓝藻水华、净化水质的有效手段之一(谢平,2003;Starling ,1993;Xie &Liu ,2001)。
谢平等(2001)研究发现,东湖多年爆发蓝藻水华的消失正是由于该湖放养了大量鲢鳙的结果。
近年来,国内对蓝藻水华控制的应用需求日益增加,运用放养鲢鳙的方式控制水体蓝藻的过度生长已经在全国各地富营养化水体得到了广泛应用(Xie &Liu ,2001;Zhang et al ,2008)。
关于鲢鳙控藻生态效应的研究非常多,鲢鳙放养对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和水质影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谢平,2003;Datta &Jana ,1998;Dong &Li ,1999);在这种以控藻保水为目标的生态养殖模式下,进行鲢鳙生长特征和经济效益分析的研究很少;制定合理的放养政策是非常重要的,产出和效益也是广大养殖者非常关心的问题。
本文介绍了2004和2005年太湖梅梁湾生态修复区内生物控藻围栏中的鲢鳙生长特征,分析了其生长的影响因素,旨在为今后鲢鳙的生态养殖制定合理的放养策略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区域梅梁湾位于太湖的北部,面积约100km 2,水深1.8 2.3m ;不仅是无锡市的主要水源地,而且是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在过去的20年间,微囊藻水华频繁地在这个水域暴发,而且在1年中能持续8个月之久,已经被列为太湖的一个超富营养化的区域。
为了控制蓝藻水华的发生,3个放养鲢鳙的大型围栏被设置在太湖梅梁湾充山自来水厂取水口前方(图1),该工程也是也是梅梁湾水源地生态修复工程的一部分(秦伯强等,2007)。
每个控藻围栏的面积约为0.36km 2,网目规格2cm。
图1太湖梅梁湾控藻围栏地形示意Fig.1Map of Lake Taihu and the location of fishpens in Meiliang Bay1.2鲢鳙放养鲢鳙苗种的投放时间在每年的1 3月,每年12月下旬对围栏内的鱼类用围网进行捕捞。
2004年是生态控藻围栏建成开始放养的第一年,由于准备仓促,没有足够的鱼苗投放;且在投放鱼苗后的初期,在围栏又发现了不少漏洞,发生了养殖鱼类大量逃逸的事件,导致该年围栏内鱼的现存量非常低,鲢和鳙年终产量仅为2.54g /m 3和1.91g /m 3。
2005年增加了苗种的放养密度,加强了防逃管理,鲢鳙年终产量远高于2004年,分别达到36.27g /m 3和19.08g /m 3,具体的放养规格和存栏密度见表1。
表12004和2005年生态控藻围栏内鲢鳙的放养规格和存栏密度Tab.1Body weight and stocking density of silver and bighead carp in fish pens in 2004and 2005年份项目平均体重/g存栏密度/g ·m-3鲢鳙鲢鳙2004初始171.0ʃ71.1301.0ʃ197.9--最终1612.0ʃ155.42913.0ʃ885.52.541.912005初始265.6ʃ45.0259.5ʃ62.37.913.44最终1217.5ʃ164.11438.0ʃ327.736.2719.081.3采样统计研究期间,每月进行1次鱼类生长情况的调查,每次在中间的围栏用迷魂阵或丝网捕捞鲢、鳙各20 100尾,现场测量其体长和体重。
大部分鱼在测量完后放回水中继续养殖,少部分带回实验室进行其他研究。
鱼类采样的同时,对围栏内水体的理化因子和叶绿素a 含量也进行了调查。
每月鱼类的日增长重量是根据相邻2月鲢、鳙平均体重的差值除以这2月采样间隔天数得来的。
鱼类肥满度用下式计算:肥满度=100ˑW /L 3;式中:W 表示鱼类的体重(g ),L 表示鱼类的体长(cm )。
2结果与分析2.1围栏内的水温和叶绿素2004和2005年,围栏所在水域3 11月的平均水温分别为21.57ħ和21.67ħ,2年间水温的季节变化趋势相同;3 11月,3月份的水温最低,然后逐渐升高,到8月份达到最高值,然后逐渐降低;养殖水域在2004和2005年8月的水温分别达到33.55ħ和31.23ħ(图2A )。
叶绿素a 浓度除了在8月都有一个突然的峰值外,2年间的季节变化规律不明显。
2004和2005年,围栏内水体3 11月的平均叶绿素a 浓度分别为46.94μg /L 和53.35μg /L ,围栏内水体的叶绿素a 含量在多数月份2005年高于2004年。
由于蓝藻水华的爆发,2004和2005年围栏水体8月的叶绿素a 浓度分别达到251.72μg /L 和135.70μg /L ,远高于其他月份(图2B )。
图2控藻围栏内水温和叶绿素的季节变化Fig.2Seasonal changes of water temperature and 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2.2鲢鳙的生长速度从每月的抽样结果来看,2004和2005年鲢的平均体重在3月分别为133.3g 和202.2g ,2005年略高于2004年;11月的平均体重分别为1612.3g 和1217.5g ,2004年大于2005年(图3)。
2004年11月的抽样个体中,鲢的最大个体达到1930g ,而2005年11月的最大个体为1433g 。
2004和2005年3月鳙体重的差异不大,但在11月的平均体重分别为2913.0g 和1438.1g ,2004年远大于2005年。
2004年11月的抽样个体中,鳙的最大个体达到3458g ,而在2005年11月的最大个体仅为1866g 。
鲢鳙的生长速度2004年显著大于2005年(图4)。
2004和2005年3 11月,鲢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6.07g 和4.30g ,鳙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11.29g 和5.09g 。
鲢的生长率在一年中呈现良好的单峰型,最高值在7 9月,2004年的最大日增重在8月(10.31g ),2005年鲢的最大日增重在7月(8.14g )。
鳙的生长率在一年中存在2个高峰期,分别位于5 6月和9 10月;在7 8月,鳙的生长41第32卷第5期水生态学杂志2011年9月率存在一个显著下降的现象。
2004年鳙的最大日均增重在10月(32.65g ),2005年鳙的最大日均增重在6月(10.51g )。
2.3体长与体重的关系经点图分析,围栏养殖的鲢鳙体长和体重均呈幂函数相关,可用回归方程W =a L b表示(图5)。
鲢体长(L ;cm )与体重(W ;g )的回归方程为:2004年:W =0.0164L 3.0701(R 2=0.9916,n =1045)2005年:W =0.0117L 3.1844(R 2=0.9829,n =483)鳙体长(L ;cm )与体重(W ;g )的回归方程为:2004年:W =0.0259L 2.9814(R 2=0.9891,n =304)2005年:W =0.0188L 3.0659(R 2=0.9828,n =413)图3鲢鳙的月均体重Fig.3Monthly mean body weight of silver and bighead carp in the fishpens图4鲢鳙日均增重的季节变化Fig.4Seasonal changes of average daily growth rates of silver and bigheadcarp图5生态控藻围栏内鲢鳙体长与体重的关系Fig.5Correlations of body length and body weight in silver and bighead carp512011年第5期柯志新等,太湖梅梁湾大型生态控藻围栏内鲢鳙的生长特征2.4鲢鳙肥满度的季节变化鲢的肥满度指数在2004和2005年3 11月平均值分别为2.27和2.20,鳙的肥满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51和2.49,2004年鲢鳙的肥满度都略高于2005年。
从周年变化来看,各月的肥满度指数存在较大的差异(图6)。
鲢在6 8月均有较高的肥满度,2004年最大肥满度出现在8月(2.51),2005年最大的肥满度值出现在6月(2.38)。
鳙的肥满度在4 6月较高,而在7 9月较低,2004年鳙的肥满度指数最大值出现在5月(2.72),2005年肥满度最大值出现在6月(2.90)。
图6鲢鳙肥满度指数的季节变化Fig.6Seasonal changes of condition factors of silver and bighead carp3讨论3.1鲢鳙生长速度与养殖密度的关系对比鲢鳙2年的生长速度,发现在不同的养殖密度下,生态控藻围栏内鲢鳙的生长速度差异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