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学利——《我家有女初长成》第一课时

梅学利——《我家有女初长成》第一课时
梅学利——《我家有女初长成》第一课时

《我家有女初长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了解以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写法。

2、提高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线索、感悟中心的能力。

感情目标:认真体会文章中作者女儿的独立意识和敢于张扬个性的精神,体会作者对女儿成长采取的正确态度,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抓住作者在生活中对“教育女儿”的体验过程,指导学生理解作者教育子女观念转变的根本原因;理解“生命,是无法定制和预先设计的”这一道理。

【教学难点】了解以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生活片断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法,提高分析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检测:订正导学案基础知识积累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稚拙

..包涵.灵犀.魅.力娴.熟忙碌.宛.如抱怨.资讯.影坛.

2、解释下列词语:

①才华出众②天生丽质③面目全非④振振有词⑤大言不惭

⑥七窍生烟⑦绘声绘色⑧亦师亦友⑨稚拙⑩抱怨

新课讲授:

一、导入新课: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我们每一位学生家长的希望,然而现实却总是与理想有差距,那么本文的作者程乃珊对女儿的成长过程又有怎样的感悟?从而又明白了什么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这篇文章。

二、题目解读:

提示:“初”“初”是“刚刚”的意思,紧扣住“女儿”飞扬的个性,呼应“生命是无法定制和预先设计的,只要生命是健康又向上的,就是美的。”意思是我家有个女儿刚刚长大成人。

三、作者知识简介:程乃珊,当代女作家。主要作品有《蓝屋》《女儿经》等。

四、朗读课文,体悟情感

指名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五、速读课文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此部分运用小组课前预习讨论,课上展示、交流,教师归纳、明确答案:

1、“从来”不写自己的女儿,今天为什么写了

明确:是因为作者认为自己的女儿“典型性不够”,不是“理想中的女儿。而今天写她是因为女儿长大了,自己的教育观念变了,还可以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与后文“我”对女儿的赞赏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2、作者理想中的女儿是怎样?

结合以下内容①天生丽质,才华出众;②能够在报刊上发表文章;③是个淑女,懂音乐、爱好文学、弹得一手好琴;④写信生动,读书多,写一手好文章,知识面宽。

明确:是个淑女、懂音乐、爱好文学、弹得一手好钢琴。

3、现实中的女儿是怎样的?“我”的态度是什么?

明确:不够典型。不爱看书;学钢琴又哭又闹;作文不及格;不懂包涵;有自己的女儿经。“我”很失望。

4、作者离开女儿去香港三四年了时间里,“觉得女儿一下子长大了”哪些事使母亲觉得女儿长大了?“我”对女儿的态度有何变化?

明确:写信生动传神:爱弹钢琴;读书面广;与我成了朋友;自由但论;最佳资讯。态度:从对女儿失望——女儿长大——成了我的朋友。

5、在女儿的变化过程中,母亲明白了什么道理?

明确:“生命是无法定制和预先设计的,只要生命是健康又向上的,就是美的。6、从你的角度看女儿有哪些鲜明的个性?

可结合以下内容提示:

①一本台湾出版社的关于汉奸梁鸿志的传记,他竟看的(娴熟),且还能……

②对当代影坛的明星,她永远比我(娴熟),但凡……

③甚至连大学都没上——(典型性)不够。

④“你怎么一点儿不像我!”我不由得(抱怨)。

⑤(“那当然啦,你是你,我是我。”)她回答着。

学生讨论明确:独立、有个性、纯真、直率等。

六、难点突破:

本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中心?按什么思路(提示:情感变化)组织材料的?

认为女儿的“典型性不够”而感到“失望”——在一些问题上“母女俩没有代沟”——“觉得女儿长大了”而欣赏女儿——母女俩成为朋友

明线是作者对女儿的看法的变化。

暗线是作者对女儿殷切的期望和强烈的爱。

本文的思路:是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生活片段的。

本文的主题:文章选取了作者女儿成长过程中的一写生活片段,表现与“我的女儿”有着相同经历的年轻人的独立意识和敢于张扬个性的精神,作者还劝告为父母者:只要孩子健康成长,就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不要一味的按照家长的意愿去设计子女的形象。

四.小结:

文章选取了作者女儿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生活片段,以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写法,表现与“我的女儿”有着相同经历的年轻人的独立意识和敢于张扬个性的精神,作者还劝告为父母者:只要孩子健康成长,就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不要一味的按照家长的意愿去设计子女的形象。

五.作业:

1.结合本文谈谈你的感受。(150字左右)

板书设计:我家有女初长成

程乃珊

(明线)

失望抱怨出乎意料觉得女儿长大了和女儿能了朋友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矛和盾的集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 一、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 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二、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进攻戳雨点般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坦克炮口履带大显神威庞然大物”等词语。会写“矛、盾”两字。 2.重点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大显神威”等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五、教学媒体:电子白板 六、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师:课前已经布置你们阅读了《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故事,谁来给咱们讲讲这个故事。 2、认识生字“矛”“盾” (出示矛和盾的图片,认识矛和盾)矛的作用是(攻击)盾的作用是(自卫) 书写:(1)师范写“矛盾”(先写一个予,再加上一撇,这一撇就是锋利的矛,少了

它可就无法进攻啦!盾字的外侧是两笔,先横撇再竖撇。)(2)会写矛和盾了吗?那现在请大家拿出田字格本,把这两个字工工整整地写一遍。注意写字的姿势:头要正,肩要平,足要安。(3)展示后评价。 3、出示课题。矛和盾是两种对立的兵器,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会有怎样意想不到的结果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请同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遇到生字新词要多读几遍。 2、现在章老师要来检测一下你们读的效果。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固然进攻坦克炮口履带大显神威庞然大物乱成一团集合合二为一集于一身: 这里面有两个词很好地解释了“集合”,谁找到了?“合二为一”这里的“二”指得的(矛和盾)那这个“一”指得是什么呢?(坦克)“集于一身”又是集什么与什么于一身呢?(是集矛和盾的优点于一身。) 3、课文主要内容:那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就是什么呀?(板书:坦克)现在谁能根据板书说一说本文的主要内容。发明家把()和()集合,发明了()。 三、学习课文1——4自然段 1、师:发明家为什么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这还得从一场比赛说起!请大家自由读读第2小节,找一找描写比赛的句子。 2、师:现在老师把这场比赛搬到教室里来,谁愿意和老师实战一下呢!(请一生上来) 1)(左抵右挡)师:好,如果我的手指是矛,你的手掌是盾。我往你的左边一下,你往什方向挡?(左);我往你的右边一下呢,你往什么方向挡?(右)这就是文中的一个词——左抵右挡。 师:我们的比赛还得继续!“矛”如此密急地向他袭来,刚才你们观察的是我,现在你们观察他!找两个词形容他的动作。(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3、指名读:同学们,这是一场怎样的比赛啊?(精彩。师:读出你的精彩!激烈) 4、(全班齐读)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精彩、激烈的比赛中。 5、师:正是这样一场紧张刺激的比赛,使发明家有了一个想法,发明家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2—4小节,把发明家的想法用横线画出来。(相机出示) 6、师:科学家在第一个想法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生:(出示)盾太小了,如果做成铁屋子,敌人就戳不到我了!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原文及教案 【教案二】 【学习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指导写字的多媒体课件。 2、矛和盾的图片。 3、录音机及本课的朗读录音磁带。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4、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4、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⑴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⑵“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2、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持般攻炮坦战神 ⑴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⑵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五、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问题,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矛和盾的集合》讲课教案 上课: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给大家讲个故事,怎么样?我看到大家立马瞪起了眼睛,听好了…… 话说呀,古时候,在楚国的一个集市上,那是——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有一个人在叫卖他的矛和盾。只见他拿着矛说道: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可以轻易穿透任何的盾牌。又见他拿起抵挡进攻用的盾,夸口道:叔叔婶子大娘大爷,来看看我的盾,这可是世界上最坚固的盾,什么矛都戳不穿。 正在这时,有个围观的人问了他一个问题,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你猜,这个人问的什么问题?(生答)他说“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嘿嘿,意思就是说:“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为什么这个问题,让卖矛和盾的人哑口无言了呢,你来说……(生答)。对啊,这就是成语“自相矛盾”的由来。但是,看似互相矛盾的两个物体,结合在一起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在这里面寻找答案。 (二):出示课题:板书: 矛和盾的集合 矛:横撇点横钩,竖钩加撇把笔收。是攻击别人的武器,打仗用它来进攻。 盾:短撇长撇连十目,万箭飞来能挡住。盾是防御的武器

同学们矛和盾的集合到底会会怎样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的学习。 (三)初读课文 ● 1.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智慧的孩子都会 精心的预习课文,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 况,哪几位同学课文读一下, ● 2.请你来读一下要求: A纠正读音B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生边读文,师及时订正读错的字音、提醒易错的读音。 预设难度的字词:戳和庞然大物 ● 3.这几位同学读得情绪饱满、富有感染力,看来咱班的朗读水 平非常高,那老师再来考考你!——(出示幻灯片生字) ● 4.检查生字词 (1)排火车读: 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进攻庞然大物大显神威 (2)这一关没有难住大家,老师再来一关,我表演几个词语,你来猜一猜是哪一个?(表演) (3)谁能用这些词语来概括下课文大意?指名学生回答比赛中,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庞然大物)在战场上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公开课)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预习的基础上,交流课文中难读的、难记的、难理解的生字词。写“矛、盾”两字。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并在默读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2、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板书课题。 2、学写生字“矛、盾”。 (1)认认真真看老师写这两个字,矛:最后的一笔撇,好锋利啊,跟图片中的矛一样;盾:“盾”字 的外侧是两笔,先横撇,再竖撇。真像两个勇敢的小卫士,像图片中的盾,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 (2) 学生写字:打开课堂练习纸,在两种不同的武器边上分别写上这两个字。 3、矛和盾的各有什么作用? 矛的作用是进攻,盾的作用是自卫(板书:进攻、自卫),两种针锋相对的物品,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学习《矛和盾的集合》。(板书课题) 二、反馈预习情况(生字新词、课文主要内容) 1、反馈生字词学习情况。(昨天,同学们就已经预习课文了,老师根据同学预习单上反馈的情况,把本课难读的、难记的、难理解的生字词集中起来一起学。) (1)读准平翘舌音,“钻”、“持”、“戳”,尤其是“戳”不能读成平舌音。(自己练读,学生领读,齐读)。“庞”是特殊的形声字,容易读成“龙”。 (2)易写错的:“抵”字下部分不能少点。“刺”左边不是“束”。(出示顺口溜:木字中间口不严,一把大刀立右边)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组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同步练习(II )卷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组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同步练习(II )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8题;共104分) 1. (6分)比一比,给生字找朋友。 神________ 般________ 战________ 伸________ 船________ 站________ 2. (5分)成语接龙。 庞然大物—物以类聚—聚精会神—神采飞扬—扬眉吐气—气壮河山—山高水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4分)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傲慢——________勇敢——________ 丑陋——________愚蠢——________ 4. (3分)为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A.持:拿着;握着。 B.持:支持;保持。 C.持:主管;料理。 ①这场“庆祝元旦”晚会由我和黄亮主持________。 ②一学期来,晶晶坚持________天天不迟到。 ③发明家手持________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5. (2分)解释加横线的词。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________ ②物莫能陷也。________ 6. (2分)文学常识填空。 韩非________公子,________期韩国人,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 7. (4分)根据提示写出含“手”字的成语。 形容高兴的:________ 形容高明的:________ 形容容易的:________ 形容慌乱的:________ 8. (8分)给它们加个部首让它们变成新字,并组词。 直________________ 元________ ________ 马________ ________ 票________ ________ 9. (10分)填写偏旁,组成新字。 青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包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0. (8分)照样子,帮蚂蚁换个新家。 地→他(他们) 跑→________ ________ 担→________ ________ 伸→________ ________ 站→________ ________ 11. (4分)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 ①千里之行,________。 ②________,金无足赤。

矛和盾的集合公开课教案

25.矛和盾的集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会写“矛、盾”。理解并积累“左抵右挡”“合二为一”“难以招架”等词语。 2.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习1-4段,理解发明坦克的经过。 教学重难点 会写“矛、盾”,理解“左抵右挡”。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课前看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2.谈话:在人们纷纷嘲笑卖矛和盾的人自相矛盾时,更有聪明人想到了别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学习25课《矛和盾的集合》。 3.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矛”和“盾”。 1.认识“矛”和“盾”的作用。 2.识记“矛”和“盾”。 出示汉字演变图片,让学生感知“矛”和“盾”象形字的造字方法并识记。 3.指导书写“矛”和“盾” A.师范写,学生书空。 B.学生书写,师巡查后提出需改进的地方。 4.对课题质疑:认识了矛和盾,我们再读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又是怎么集合的?结果怎样?)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会提问题的人,是最会读书的人,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读课文吧。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出示下面词语:

(1)第一组:坦克、炮口、履带(坦克图)第二组:手持戳进攻退后(理解---戳) 第三组: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合二为一庞然大物大显神威 (扩词) 师:生字词语会读了吗?谁来试试?(出示坦克图),瞧,这就是坦克,老师不理解炮口和履带在哪?谁来告诉我呢? 这一组词谁来当当小老师?指1名学生读第二组。 这里有个字特别难读,是个翘舌音,我们一起读准了-----戳(chuō)(做戳的动作) 第三组的四字词男女生合作读,这里有个词容易读错,我们再来读一读(左抵右挡)。你能说出带有左和右的4字词吗?我们再一起把所有的词读一遍。3.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上面选择合适词语填进下面这段话里,试试看。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和朋友比赛,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还是()。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和盾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在战场上(),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4.读通了这段话,你就了解了课文大意;不过,读书有一种很重要的本领,就是把课文读成一句话。你会吗?发明家把()和()(),发明了()。 四、学习课文1-4段 发明家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到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默读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找找,画一画。 (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1)指名读。 (2)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比赛呀?(紧张、激烈)(3)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这是一场紧张的、激烈的比赛?(如雨点般刺来、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矛和盾的集合的理解

第五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本单元以思想方法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有的讲述了将古代兵器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有的记叙了外国的一位小朋友,小时候从家门口数了十步埋下的木匣,五年后只数了五步就挖出了木匣的故事,悟出了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的道理;有的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告诉人们不要自以为是,人各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奚落别人的短处,看问题要全面,物有长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这4篇课文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在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内容也和本单元的专题密切相关。在口语交际中尝试运用学到的思想方法去思考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习作中发挥想象写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刻舟求剑》讽刺了只会按老规矩办事,不知对变化了的情况应该作出相应变化的人和事。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边读边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继续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本单元教学可用13—15课时。

25 矛和盾的集合 上海市闸北区永兴路第二小学施莉莉 【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了解文章一至四小节的语段结构顺序,进行仿写。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要点】 1.能认识并会正确书写课文的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新词。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什么叫“合二为一”。 一、导入新课 1.媒体出示:矛、盾 你看到了什么?认识两种古代兵器。 板书:矛盾 2.师一边范写,一边阐述(矛:古代一种兵器,长形,尖头,我们看矛这个字,是个象形字,这里的撇可别忘了,一看这字给人感觉这个武器很锋利。盾,古代作战时挡御刀箭等的武器。盾的这一撇,特别的长,这样盾就大一点,才能抵挡矛的进攻。生书空。) 3.矛和盾是两种不同的武器,他们各有优点和缺点,如果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这两个优点集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结果呢?今天,我们来学习《25 矛和盾的集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矛和盾的集合》教案教材分析: 《矛和盾的集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该组教材按“怎样看问题”选编了4篇课文,本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4段)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第5段)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第6段)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3.体会发明家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的品质,学会集合优点于一生。 重难点:

重点:了解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过程。 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即“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并举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认识矛和盾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认识这两种武器吗?(板书:矛盾)随机教学“矛和盾”字。说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2、师小结:矛和盾是古代的两种兵器。矛长长的,头上尖尖的,用来进攻。盾就是盾牌,是用来抵挡的,保护自己的。(教师随机板书:矛——进攻。盾——自卫。) 3、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是《矛和盾的集合》(师补充课题)。用来进攻的矛和用来防守的盾怎么能集合起来呢?学了课文你就知道了。 二、自学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自读课文。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读顺。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 集合招架紧张自卫 进攻炮口坦克战场 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 自由读——指名读——同桌接读

《矛和盾的集合》公开课教案

教材分析: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讲述了发明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的故事,从而告诉大家:“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在设计这堂课之前,我想课文中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也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于是就将这一环节作为重点进行处理。 教学过程: 师:我们班的同学很了不起,脑袋特别好使,今天我们做个竞猜游戏,行吗?生:没问题。 师:你的优点是什么?生:我画儿画画得好。 师:你呢?生:我写作文写得好。 师:如果说我集合了你们俩的优点,我的优点是——生:你不仅画画好,而且文章写得好。 师:我们快速抢答,怎么样?答得好有奖品哟!(出示)橡皮+铅笔?生:橡皮铅笔。 师:真不错,接着看:(出示)轮子+椅子?生:轮椅。 师:很了不起,接着:(出示)楼房+()双层汽车生:楼房+汽车等于双层汽车。 师:同学们的表现很不错!老师要奖励大家看一段动画片,准备好了吗?(教师播放《自相矛盾》视频。)师: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好吗?生:好。 师:上课。同学们好!生齐:老师您好!师:同学们,刚刚我们看的动画片知道是什么故事吗?生:矛和盾。生:不对,是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师:很好。故事中提到了两种兵器,知道是什么吗? 【评析:我在揭题时,让学生用竞猜的形式,说出跟本课文“集合”有关的事例,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本文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一下明白什么是集合,巧妙地抛出课题。同时借助《自相矛盾》这个动画片,让学生学习了自相矛盾这个成语,也认识了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再指导写好“矛”和“盾”;然后提出“如果把矛和盾这两种相对峙的武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让学生在“说、写、猜”的活动中轻松有趣的走进文本。】 师: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生字词语会读了吗?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生:敢。 师:大家看,会读第一组词语吗?谁来试试?生: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学生“左抵右挡”读得不准确,教师领读,正音。 师:来看看第二行词语,试试看!生:进攻、庞然大物、大显神威。 学生“庞然大物”读得不准确,教师领读,正音。 师:同学们预习得非常好,词语读得很好,接下来的挑战难度更大,有没有信心?生:有! 师:还是这些词语,想请同学们根据预习课文时的印象,把这些词语填进下面这段话里,试试看。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进攻、庞然大物、大显神威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和朋友比赛,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还是()。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和盾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在战场上(),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学生自己练习、准备。生: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和朋友比赛,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庞然大物)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非常好!老师要表扬你,读通了这段话,你就了解了课文大意;而且这段话里暗藏了本课的11个生字,你全都读准了,非常好!谁再来试试?一生再读,全班齐读。 【评析:鼓励学生读好课文,在由衷赞叹声中,学生将课文读懂了,并能结合“矛、进攻、盾、自卫”等词语概括全文主要讲的一件事。并能在一段文字当中很好地学习了本文中会认

矛和盾的集合公开课教学设计和反思(好)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 公开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二、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写“进攻戳雨点般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坦克炮口履带大显神威庞然大物”等词语。会写“矛、盾”两字。 2.重点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大显神威”等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五、教学媒体:电子白板 六、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师:课前已经布置你们阅读了《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故事,那在这个故事中,什么地方自相矛盾?是啊,这个商人的话真是前后矛盾啊!那谁知道“矛盾”这个词语的意思.其实在这个故事里不仅商人的话是矛盾的,对立的,矛和盾这两种武器本身就是对立的。 2、认识生字“矛”“盾”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那你们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谁愿意上台来指一指?矛的作用是(攻击)盾的作用是(自卫) 请你带同学们再来认识认识这两个字。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字,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那写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对,这一点可不能忘记,它就是把手和枪的连接,非常重要。) 3、书写: (1)师范写“矛盾”(先写一个予,再加上一撇,这一撇就是锋利的矛,少了它可就无法进攻啦!盾字的外侧是两笔,先横撇再竖撇。) (2)会写矛和盾了吗?那现在请大家拿出田字格本,把这两个字工工整整地写一遍。注意写字的姿势:头要正,肩要平,足要安。 (3)展示后评价。 4、出示课题。矛和盾是两种对立的兵器,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会有怎样意想不到的结果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请(指导书写)注意这个集字,上下结构,上面像个住字,但比住字的多一横,写得时候可得注意啦!请同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遇到生字新词要多读几遍。 2、现在章老师要来检测一下你们读的效果。 出示词(相机指导): 手持(持是什么意思?)

矛与盾的集合

矛和盾的集合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导语: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古代的两种兵器。 1、出示图:认识各种矛和盾 2、猜字谜: 图:矛:横撇点横构,竖构加撇把笔收,打仗用它来进攻。 图:盾:平撇竖撇连十目,万箭飞来能挡住。 3、教师范写(学生说) 师: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请你在课文的插图中找到矛与盾,在旁边写上去。(学生在书上写) 4、说说矛与盾分别有什么作用?它们的长处是什么? 板书:进攻、自卫。 5、导:如果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集合在一起,板书:“集合” 教师范写“集”。“集”上面是“隹” 齐读“集合”找一找课文中有一个与它意思一样的词? 板书:合二为一 师:如果我们把两种相对峙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6、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自由读课文,思考: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么集合的?集合的结 果会怎么样?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故事吧!注意文中的生字与新

词,想办法读正确。 2、出示课件: A、持戳钻刺进攻自卫 B、炮口坦克履带 C、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大显神威集于一身 乱成一团庞然大物合二为一哇哇大叫攻击自卫 指名读生字 3、再读课文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能不能把刚才学过的词语送到短文中。 4、填空 发明家手(持)矛与盾和朋友比赛,遭到对方的(攻击)。他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后来,他受到启发,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指名说,齐读。 三、深究课文 1、出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齐读 导语:发明家怎么想到把矛的进攻与盾的自卫合二为一的?在什么情况下想到的。 2、课件:比较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对方的矛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指名读:体会“如雨点般“的雨是什么雨?怎么刺?密:接二连三

矛和盾的集合第一课时知识点整理

矛和盾的集合第一课时知 识点整理 The final edition was revised on December 14th, 2020.

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第一课时检测小卷 一、字音 1、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带点字的读音是错误的,把它选出来。 (1)A 招架.(jià) B矛.(máo)盾 C集.(jí)合 D战.(zàn)场() (2)A 固.(gù)然 B进攻.(gōng) C坦.(tǎng)克 D首次.(cì)() (3)A 长处.(chù) B胜利.(lì) C得.(děi)到 D自卫.(wèi)() (4)A 持.(cí)刀 B铁壳.(ké) C炮.(pào)口 D紧.(jǐn)张() 2、下列词语中和“外壳”的“壳”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躯壳. B、弹壳. C、硬壳. D、地壳. 3、下列词语中带点字的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尽.管尽.头 B、乘.客乘.凉 C、得.到得.亏 D、外壳.铁壳. 二、字形 1、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字是错误的,把它选出来。 A、集合 B、招架 C、紧张 D、进功() A、固然 B、鸟龟 C、自卫 D、炮口() A、坦克 B、站场 C、首次 D、乱成一团() A、胜利 B、长处 C、收藏 D、大显神危() 2、把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选出来() A、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B、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功合二为一。 C、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D、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成了缩在壳里的乌龟。 3、把下列词语中带点字的正确解释选出来。 (1)保持.() A、拿着、握着 B、遵守不变 C、治理、主管 (2)招架.() A、用作支撑的东西; B、支撑; C、用强力把人劫走 D、互相殴打或争吵的事; 三、字义 1、下列词语中的“持”与“持枪”的“持”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保持 B、持刀 C、持久 D、坚持不懈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与其他几句不同的是() A、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功.合二为一。 B、在世界上有的地方,红蚁用大规模的兵力攻.打黑蚁的家园。 C、朋友间的不和,就是敌人进攻.的机会。 D、小明非常喜欢学习英语,放学回到家他就一门心思攻.外语。 3、查字典,按要求填空 四、积累 1、照样子写词语: 千.钧一.发()()() 左.邻右.舍()()() 2、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突然果然 天气预报真准,今天()下雪了。 刚才还晴朗的天空,()乌云滚滚,大雨如注。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在语言转换中有效理解“难以招架”、“庞然大物”、“集合”、“善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2、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矛的图片:问这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出示盾的图片:问这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2、学写生字“矛、盾”。 (1)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提醒后认认真真看老师写这两个字,“矛”先写一个“给予”的“予”再加上一撇,这一撇就像锋利的矛,少了它就无法进攻了。“盾”字的外侧是两笔,先横撇,再竖撇。(师板书:矛盾) (2)学生在本子上端端正正地写一写。 3、今天要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师板书课题字,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理解生活中的“集合”。举手的一起读集合,全班齐读。你在什么时候,听过集合这个词?课文中哪个词能表示它的意思? 3、学习生字词。 课件出示词语:手持戳向蜗牛履带坦克雨点般防守进攻 集合乌龟合二为一庞然大物难以招架大显神威 (1)指名领着同学读; (2)去掉拼音开车读(横着、竖着开) (3)理解词语,手持和戳向做动作理解。 坦克:出示视频介绍坦克的种类和作用。 过渡:你在阅兵式上见过坦克吗?你觉得它们怎么样?课文中就写到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三、潜心会文,品读词句---矛和盾的集合优秀教案 (一)学习坦克的大显神威 1.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你从哪些语句见识到坦克的大显神威,用横线画出。自由读课文。 2.指名回答,师出示: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1)欣赏坦克作战视频。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德国兵哇哇大叫些什么? (3)感悟后朗读,指名读,小组读。读出坦克的神、读出坦克的威。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25课矛和盾的集合 同步测试

人教新课标(标准实验版)25课矛和盾的集合同步测试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看拼音,写词语。 (共1题;共4分) 1. (4分)填空。 发明发现 ①英国皇家学会知道了列文虎克的_______,聘请他为皇家学会会员。 ②现在我终于知道坦克是怎样_______的了。 可是于是 ③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_______上前行礼。 ④我想把小兴安岭的美丽风景画下来,_______我的画笔不见了。 二、比一比,再组词。 (共1题;共4分) 2. (4分)看拼音写词语。 jí hézhāo jiàjǐn zhāng gù rá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字填空。 (共1题;共8分) 3. (8分)选字填空。 攻功 _______击成_______ 反_______ _______读 立_______ _______城_______劳_______课 四、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反义词,写在括号里。 (共1题;共5分)

4. (5分)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反义词,并写下来。 (1)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_______ (2)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_______ (3)你的胃口不好,吃饭时不能狼吞虎咽,应该细嚼慢咽。_______ (4)你看,小张他们都是生龙活虎的,你怎么这样无精打采呀?_______ (5)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_______ 五、在下面句子中的括号里填上一组反义词。 (共1题;共6分) 5. (6分)在下面句子中,填上一组反义词。 (1)下军棋时,不要光想着_______,_______也非常重要。 (2)在马路上玩耍非常_______,请同学们要注意_______。 (3)上台表演节目时不要_______,要_______。 六、成语接龙。 (共1题;共12分) 6. (12分)看拼音写汉字 máo dùn jíchíbān jiàguī______________合_______笔百______________子乌_______ gōng pào tǎn zhàn shén bīng tuì _______击_______火_______克______________器_______出 七、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共1题;共2分) 7. (2分)用加下划线的词语造句。 (1)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_______

矛和盾的结合教案

矛和盾的结合 第一课时 导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会“矛、盾、持、般、蜗、坦”等6个生字; 2、理解“集合、招架、固然”等词语,写会14个生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过程与方法:展开小组学习,通过自学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集合优点集一身。 导学重点: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导学难点:理解词语的含义。 导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那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对峙的物品,如果把他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样呢?出事课题,齐读。 二、重难点提示: 1、处理不理解的词语: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体会其意思: 招架:抵挡。 自卫:保护他人。 履带:装载车轮上的钢质的连带。 神威:神奇的威力。 2、难读、难写的字: 坦:tǎn 持:chí 兵:bīng 盾:左上方是两笔,不要一笔写下来。 兵: 三、预习检测: 1、我会读: 矛盾、集合、招架、紧张、固然、蜗牛、坦克、大显神威、乱成一团、合二为一、庞然大物。 2、我会比字形,组词语: 持()炮()担()神()般() 挂()跑()坦()伸()船()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内容: (1)集体评价,纠正字音; (2)交流:课文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发明家把矛的自卫、盾的攻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告诉人们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四、问题信息整理: 1、发明家为什么要改进盾? 2、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3、文中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①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③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④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课前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①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①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矛:古代一种兵器。长形,尖头,安上木质的长柄,作战时用于直刺。矛在商周时用青铜制成,汉代多用铁制成的矛。盾:盾牌,古代作战时挡御刀箭等的武器。) ②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武器,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开火车组词读生字和词语。 ③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三、理清思路 1、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2、课文应该如何划分层次? 四、指导写字 ①认读要求会写的14个字。 ②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持般攻炮坦战神 ③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第一课时导学案.doc

深圳市龙华新区万安学校导学案 上课班级 主备教师 知识与 教 能力 学 过程与 方法 目 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教法运用 学法指导 基本环节 导入 新课 (检查预习) 三( 3) 课 题 矛和盾的集合(第一课时) 副备教师 曾钦贤 上课时间 2014 年 12 月 11 日星期 四 会认 6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等词语。 能流利的读通课文,读懂课本。 初读了解将如何将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的道理。 会认 6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等词语。 能流利的读通课文,读懂课本。 多媒体 放手自读,适当引导、点拔。 X|k |B| 1 . c|O |m 多读多想、联系生活实际、合作探究 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看图导入: 观看图,联系新课。 激发兴趣, 导 观看矛与盾的图片,导入新课。 入新课 初 学 1、把课文读通读顺。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2、抓住重点词句。 (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批批划划, 学生初读课文, 了解课文主 新 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要内容, 并小组交流课文写 3、大概了解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了一件什么事并分段。 4、文章共有几段,可以分成几大部分? 课 能流利的读通课文, 读懂课本。 (初步探究)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1、齐读课本。 2、自学生字词,将生字词注音并组词。 3、请生将生字工整地书写在黑板上。 4、请生观察黑板上的生字是否正确,将错的改正。 引5、师指导生字学习。并重点讲解字的意思和字的易错。特1、齐读课本,读准字音。会认 6 个生别“矛”和“盾”的解析。2、自学生字词字,会写 14 导6、请生熟记生字小组交流汇报,并请个别学个生字。能正 方式:( 1)请生当小老师带读生在黑板上写字音,组词,确读写“集( 2)轮组读新课标第一网其他同学认真看黑板,当小合、招架、紧 释( 3)男女交叉读老师,帮他们改一改是否写张、固然、乌( 4)开火车读对了龟、自卫、进 7、齐读课本。3、熟记生字词。攻等词语。 疑8、边读边分段。 9、四人小组讨论分段,并概括文章得主要内容。 (合作学习)10、请代表反馈讨论情况。 11、师总结。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拓 展 1、生活中你如何了解“合二为一”?学 2、在和朋友相处中,你有没有发现他们的长处?联系课本,结合实际,和同 初读了解将 如何将别人学交流,举手作答。 X 的长处集于Kb1 .Co m 一身的道理。 习(深入探究) 当 堂检读一读,写一写。 Máo d ùn j ìn g ōng zh āo ji à t ǎn k a 拿出稿纸自己在稿纸上做 ()()()()巩固生字词, 一做,然后再请同学上台交 夯实基础 wūgu ī d àxi ǎn sh ?n w ēi 流 ( ) () ( ) 测

小学语文《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 等16个词语。能根据自己的水平用一个词或几个词造句、写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好的词语。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4.培养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5.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 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2.理解、体会由坦克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成语故事引出课题 从前,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商人,为了推销他的矛和盾,他夸他的盾说到:“我的盾很坚固,任何矛都刺不破。”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能刺破任何盾,”有人就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涨红着脸,半天回答不上来。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成语?板书:自相矛盾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和矛与盾有关,揭题《矛和盾的集合》 齐读课题,响亮的再读一边。 刚才同学们听了《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那么当课文中的矛和盾再次相遇,又会碰撞出什么火花呢?结果会怎样呢?学完了这篇课文你们一定会得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 2、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带着两个要求,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B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同学们刚才读书都很认真,哪位同学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儿?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矛和盾的集合》第一课时

《矛和盾的集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____逸夫实验小学梁云香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的专题是“科学的思想方法”。在教学本课时,应该着重引导学生掌握这个思想方法。一是让学生懂得作者借坦克发明这件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学习正确的思想方法;二是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矛和盾的集合》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课文由三部分组成,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二、学情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两年的语文学习后,对学习语文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各种学习活动。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根本,教学中我仍然注重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规范口语表达等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三年级学生大多数都不善于思考,不能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学习这篇课文,主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看待问题。 三、设计理念和思路 在教学中将识字与写字训练、语言与思维训练有机地融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生字新词、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让思维在语言的优化下,更活跃、更清晰条理,从而有效地实现三维教育目标。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矛、盾、持、般、蜗、坦”6个字;会写“矛、盾”等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重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了解文章一至四段的语段结构顺序,进行仿写; 3、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学习边默读边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思考动笔写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发明家思考的过程,体会出发明家思考的深入与全面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