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教师资格证高中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

2019教师资格证高中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
2019教师资格证高中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信息技术科学知识

第一章信息技术专业知识

第一节信息及信息技术概述

一、信息

1、定义

信息是反映一切事物属性以及动态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和信号中所包含的实际的内容,能够为视觉、听觉、触觉和嗅、味觉等信息采集器官采集到的各种直观的、抽象的事物(例如文字、音乐、景物、色彩等都被成为信息)。

信息本身不是实体,只是消息、情报、指令、数据和信号中所包含的内容,必须依靠某种媒介进行传递。2、信息的基本特征

(1)载体依附性;(2)共享性;(3)可传递性;(4)价值性;(5)价值相对性;(6)时效性;(7)真伪性;(8)可处理性。

3、信息处理

(1)信息采集:可靠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实时性原则,准确性原则,易用性原则,计划性原则,预见性原则。(2)信息加工:

(3)信息编码:

二、信息技术

1、概念

(1)信息技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总称。

(2)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传感技术(感测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

(3)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一起被称为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

2、信息技术发展阶段

(1)第一次信息技术是语言的使用,距今约35000-50000年前。语言的使用是人类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2)第二次信息技术是文字的创造,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前。这是信息第一次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3)第三次信息技术是印刷术的发明,大约在公元1040年的北宋时期。

(4)第四次信息技术是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19世纪中叶以后。实现了以金属导线上的电脉冲来传递信息以及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的目的。

(5)第五次信息技术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20世纪60年代。

3、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多元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虚拟化。

4、前沿技术

云计算,云存储,物联网,3D打印,可穿戴技术

三、信息安全

1、定义

(1)从信息安全所涉及层面的角度,定义为保障计算机及其相关的和配套的设备、设施(网络)的安全、保障运行环境的安全,保障信息安全,保障计算机功能的正常发挥,以维护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

(2)从信息安全所涉及的安全属性的角度,定义为信息安全涉及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综合起来说,就是要保障电子信息的有效性。

2、信息安全三要素

(1)保密性:指网络信息不泄露给非授权的用户、实体或过程。

(2)完整性:指在传输、存储信息或数据的过程中,确保信息或收据不被未授权用户篡改或在篡改后能够被迅速发现。

(3)可用性:指保证合法用户对信息和资源的使用不会被不正当的拒绝。

3、计算机病毒

(1)特点:寄生性,传染性,潜伏性,隐蔽性,破坏性,可触发性,不可预见性。

(2)防治:

a)安装正版杀毒软件,杀毒软件经常更新,以快速检测到可能入侵计算机的新病毒或在变种。

b)重要文件进行经常性的备份,一旦遭到破坏可及时恢复文件,防止病毒破坏造成重大损失。

c)建立良好的安全习惯。

d)不轻易使用来历不明的光盘、移动磁盘,使用前先杀毒处理,提高安全性。

e)计算机发现病毒或异常时,迅速隔离,l立刻断网,以防止收到更多感染,同时防止计算机成为传播源。

f)使用复杂的密码,提高安全系数。

g)了解一些计算机病毒知识,做好预防措施。

4、相关法律

第二节计算机基础知识

一、计算机发展

1、诞生

2、发展历史P.29

(1)第一代(1946——1958):电子管数字计算机

(2)第二代(1958——1964):晶体管数字计算机

(3)第三代(1964——1971):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

(4)第四代(1971年以后):大规模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

二、计算机特点和应用

1、特点

运算速度快,计算精确度高,逻辑运算能力强,存储量大,自动化程度高

2、应用

(1)科学计算

(2)数据和信息处理

(3)自动控制

(4)计算机辅助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教学(CAI)(5)虚拟现实(VR)

(6)网络通信

三、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

1、硬件系统

(1)运算器:是计算机中执行各种算术和逻辑运算操作的部件

(2)控制器:

a)是指挥计算机的各个部件按照指令的功能要求协调工作的部件,是计算机的神经中枢和指挥中心。

b)由指令寄存器、程序计数器、操作控制器三个部件组成。

c)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中央处理器(CPU),它是整个计算机的核心部件,是计算机的“大脑”。

(3)存储器:

a)多级存储体系结构:高速缓存存储器、内存储器(主存储器)和外存储器(辅助存储器)。

b)主存储器分为: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

c)RAM中的信息可以随机地读出和写入,计算机一旦断电,存放在RAM中的信息立即消失,不能恢复。

d)ROM只能读出信息,不能写入信息,在没有电源的情况下也能长期保存。

(4)输入设备:键盘、鼠标、光笔、麦克风、摄像机、扫描仪等。

(5)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音响、音箱等。

2、软件系统

(1)系统软件: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程序,标准库程序与服务性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语言处理程序:一般由汇编程序、编译程序、解释程序和相应的操作程序组成。

a.汇编程序(汇编系统)

输入的是汇编语言书写的源程序,输出的是用机器语言表示的目标程序。

机器语言可直接被计算机系统识别并运行。

b.编译程序(编译系统)

把用高级语言编写的面向过程的源程序翻译成目标程序的语言处理程序。

高级语言面向用户;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都面向硬件。

c.解释程序(解释系统)

高级语言程序的一种,将源语言编写的源程序作为输入,解释一句后就提交一句提交计算机执行一局,并不生成目标程序。(汇编语言和编译程序都生成目标程序)

(2)应用软件

3、计算机性能指标

运算速度;字长;内存储器容量;外存储器容量。

4、计算机工作原理

冯诺依曼设计思想:

(1)计算机有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组成,各部件之间通过系统总线相连。

(2)数据和程序以二进制代码的形式存放在存储器中,存放的位置由地址确定。

(3)控制器根据存放在存储器中的指令序列(程序)进行工作,并由一个程序计数器看控制指令的执行,控制器具有判断能力,能以计算结果为基础,选择不同的工作流程。

(4)核心思想为“存储程序与程序控制”。

四、计算机数制与编码系统

1、数制

2、进位计数制:数码,基数,位权

3、计算机编码

(1)ASCII码

a.7位二进制编码组成,可表示128个不同的字符编辑

b.10个阿拉伯数字(48~57),26个大写字母(65~90),26个小写字母(97~122),32个专用符号,34个控

制符。

(2)汉字码

a.汉字信息交换码(国标码)

指不同的具有汉字处理功能的计算机系统之间在交换汉字信息时所使用的代码标准。国家标准GB2312-80

b.汉字输入码(外码):用来将汉字输入计算机中的一组键盘符号。

常用的输入码有:拼音码、五笔字型码、自然码、表形码、认知码、区位码和电报码等。

c.汉字机内码(内码):指计算机内部、存储、处理加工和传输汉字时所用的由0和1符号组成的代码。

d.汉字字形码

字形码是汉字输出码,输出汉字时都采用图形方式,无论汉字的笔画多少,每个汉字都可以写到同样大小的方块中。

通常有点阵和矢量(轮廓)两种表示方法。

字形码所占字节数=点阵行数*点阵列数/8。

4、源码、反码、补码

第三节操作系统

第四节Word

第五节Excel

第六节PowerPoint

第七节Photoshop

第八节Flash

1.帧:是flash动画制作的基本单位,“时间轴”面板中的每一个方格成为一帧。默认的帧频是12帧每秒。

2.时间轴:主要由图层、帧和播放头组成。

3.图层:在不同的图层中可以放置相应的原件,从而产生层次丰富、多变的动画效果。

4.关键帧:用于置放原件实体的帧,黑色的实心圆表示含有内容的关键帧。

5.播放头:用于表示动画当前所处的位置。

6.空白关键帧:指“时间轴”面板中没有放置原件实体的帧,它在时间轴中心以空心的小圆表示,空白关键帧主

要用于结束间隔动画中的画面。

7.帧标尺:是现实时间轴中的帧所使用时间的长度标尺,每格表示一帧。

8.当前帧:指播放头当前所在的帧位置。

9.帧频率:指当前动画每秒钟播放的帧数。

10.运行时间:指播放到当前位置所需要的时间。

第九节多媒体技术应用

1、媒体:信息表示和传播的载体。

2、媒体分类(国际电话和电报咨询委员会CCITT):

(1)感觉媒体:能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使人直接产生感觉的媒体

a.视觉媒体:包括图像、图形、符号、视频、动画等

b.听觉媒体:包括语言、音乐、音响等

c.触觉媒体:

(2)表示媒体:是为加工、处理和传输感觉媒体而人为研究,构造出来的一种媒体。包括各种编码方式,如语言编码、文本编码、图像编码等。

(3)表现媒体:是指感受媒体和永远通信的电信号直接转换的一类媒体

a.输入媒体:如键盘、摄像机、光笔、话筒等

b.输出媒体:如显示器、音箱、打印机等

(4)存储媒体:主要是指与计算机相关的外部存储设备

(5)传输媒体:用来将媒体从一处传送到另一处的物理媒体: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

3、多媒体的主要特征

集成性、实时性、数字化、交互性

4、多媒体发展趋势

(1)多媒体多样化

(2)多媒体终端的智能化

(3)媒体设备的控制集中化

(4)多媒体技术的网络化

(5)多媒体信息的传输统一化

5、数据压缩的类型

(1)无损压缩:指使用压缩后的数据进行重构,重构后的数据与原来的数据完全相同。

如磁盘文件压缩。

霍夫曼算法、LZW压缩算法

(2)有损压缩:指使用压缩后的数据进行重构,重构后的数据与原来的数据有所不同,但不影响人对原始资料表达的信息造成误解。

如图像和声音的压缩。

6、文件存储容量

(1)图片存储容量(B)= 图像尺寸*位深/8;

(2)声音存储容量(B)= (采样频率* 采样位数* 声道数* 时间)/ 8;

(3)视频存储容量(B)= (画面尺寸* 色彩位数* 帧频* 时间)/ 8;

第十节网络基础与应用

1、按网络覆盖范围计算机网络分类

(1)广域网(WAN)

(2)局域网(LAN)

(3)城域网(MAN)

2、按网络拓扑结构计算机网络分类

(1)星型拓扑:具有一个控制中心,采用集中式控制各站点通过点到点的链路与中心站相连。

a.优点:很容易在网络中增加新的站点,数据的安全性和优先级容易控制,易实现网络监控,网络延迟时间

断。

b.各站点直接的信息交换必须有中心站点中转或控制,当中心站点出现超负载或中心站发生故障时,会导致

整个网络瘫痪,网络共享能力差,线路利用率低。

(2)环形拓扑:

a.优点:容易安装和监控

b.容量有限,网络建成后难以增加新的站点。网络中一旦有某一个站点发生故障,都有可能导致整个网络停

止工作。

(3)总线型拓扑:网络中所有站点共享一条双向数据通道

a.优点:安装简单方便,需要铺设的电缆最短,成本低,某个站点的故障一般不会影响整个网络,系统扩充

性好。

b.缺点:介质的故障会导致网络瘫痪,总线网安全性低,故障隔离和监控比较困难,增加新站点也不容易,

网上信息延迟时间不确定。

(4)树形拓扑:总线型拓扑结构的扩充形式,特点和总线型拓扑结构大致相同

(5)网络拓扑:无严格的布点规则和形状,各节点之间有多条线路相连。主要用于广域网,由于结点之间有多条线路相连,所以网络的可靠性较高,由于结构比较复杂,建设成本高。

3、按计算机网络采用的通信技术分类

(1)广播式网络

(2)点对点式网络

4、网络分层结构的特点

(1)以功能作为划分层次的基础

(2)第n层的实体在实现自身定义的功能时,只需要使用第n-1层提供的服务

(3)第n层在向第n+1层提供服务时。此服务不近包括第n层本身的功能,海报框由下层服务提供的功能

(4)仅在相邻层间有接口,且所提供服务的具体实现对上一次完全屏蔽

5、网络分层结构的优点

(1)层与层之间互相独立,某一层并不需要知道它的下一层是如何实现的,只需要知道其下一层向它提供的服务。(2)灵活性好。

(3)结构上可分割。

(4)易于实现。

(5)有利于标准化。

6、网络分层结构的缺点

(1)由于采用了分层技术后,各层之间要“无缝地”通信,增加了层与层之间内部通信的开销,消耗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2)严格的分层设计硬件复杂化,降低软件的运行效率。

7、网络传输介质

(1)传输距离:非屏蔽双绞线<屏蔽双绞线<细缆<粗缆<光纤

(2)安装容易:光纤<粗缆<细缆<屏蔽双绞线<非屏蔽双绞线

(3)传输速率:细缆<粗缆<非屏蔽双绞线<屏蔽双绞线<光纤

(4)成本:非屏蔽双绞线<屏蔽双绞线<细缆<粗缆<光纤

8、电子邮件传输原理

(1)发信人使用主机上的客户端软件编写好邮件,并发件人、收件人地址,通过SMTP协议与所属发送方邮件服务器建立连接,并将要发送邮件发送到所属的发送方邮件服务器。

(2)发送方邮件服务器查看接收邮件的目标地址,如果收件人为本邮件服务器用户,则将邮件保存在收件人的邮箱中。如果收件人不是本邮件服务器的用户,则将交由发送方邮件服务器的SMTP客户进程进行处理。

(3)发送方邮件服务器的客户进程向收件人信箱所属邮件服务器发出连接请求,确认后,邮件按SMTP协议的要求传输到收件人信箱邮件服务器。收件人邮箱邮件服务收到邮件后,将邮件保存到收件人邮箱中。

(4)当收件人想要查看其邮件时,启动主机上的电子邮件应用软件,通过pop服务器协议进程向收件人信箱邮件服务器发出连接请求,确认后,收件人信箱邮件服务器上的pop3服务器进程检查该用户邮箱,把邮箱中的邮件按pop3协议的规定传输到收件人主机的pop3客户进程,最终交给收件人主机的电子邮件应用软件,提供用户查看和管理。

第二章信息技术课程知识

第一节信息技术课程概述

1、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2、知识与技能

(1)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3、过程与方法

(1)能从日产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2)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3)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4)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信息、开展合作。

(5)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

(6)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2)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3)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第二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1、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

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

2、基本理念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2)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4)培育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5)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

3、学科核心素养

(1)信息意识: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核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

(2)计算思维: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作品创新的能力。

(4)信息社会责任: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

4、课程目标

5、课程设计依据

(1)以立德树人为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2)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设置课程结构和内容;

(3)参照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

(4)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发展特征

6、课程结构

(1)必修

(2)选择性必修

(3)选修

五、学业质量

1、学业质量内涵

2、学业质量水平

3、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高中信息技术学业质量标准是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学业质量水平2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达到的合格要求。学业质量水平4是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命题依据。

六、实施建议

1、教学建议

(1)领会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2)把握项目学习本质,以项目整合课堂教学

(3)重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加强学生探究性学习

(4)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堂资源

2、评价原则

(1)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2)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评价应公平公正,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4)评价应科学合理,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3、评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1)确定评价目标和内容

(2)确定评价方式和评价的具体指标(纸笔测试、上机测试等)

(3)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

4、学业水平考试

(1)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2)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

5、命题建议

(1)关注品德教育,有机身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2)以考察学科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核

(3)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设计命题指标,关注学生发展突出能力考核

(4)试题设计要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注重信息技术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6、教材编写指导原则

7、教材的内容选择

8、教材的内容编排

9、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建议

(1)关于师资

(2)关于基础设施设备

(3)关于教学资源

第三章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知识

第一节信息技术教学

一、信息技术教学特点

(1)教学目标:在多元化和全面性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教学对象:自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建构转向

(3)师生关系:构建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

a)教学的平等性和合作化

b)教学的情感性和人性化

c)教学的互动性和多边化

(4)教学方法:以教学需要为中心

a)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

b)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

c)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

(5)教学过程:贴近生活、探究学习和因材施教

二、信息技术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

(2)引导学生理解知识

(3)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时间作业

(4)检查和巩固知识

三、信息技术教学规律

(1)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

(2)学生的发展依存于知识传授的规律

(3)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4)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系统的和谐化的规律

四、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论发

3、演示法

4、练习法

5、读书指导法

6、课堂讨论法

7、个别指导法

8、任务驱动法

五、信息技术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4、巩固性原则

5、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6、教育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8、因材施教原则

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1、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2、情境教学策略

3、动机教学策略

4、启发式教学策略

5、情境——陶冶教学策略(1)创设情境

(2)自主活动

(3)总结转化

6、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1)问题情境

(2)假设——检验

(3)整合与应用

7、支架式教学策略

(1)搭脚手架

(2)进入情境

(3)独立探索

(4)合作学习

(5)效果评价

8、抛锚式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

(2)确定问题

(3)自主学习

(4)合作学习

(5)效果评价

9、随机进入式教学策略

(1)呈现基本情境

(2)随机进入学习

(3)思维发展训练

(4)小组合作学习

(5)学习效果评价

第二节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一、当前教学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

(1)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

(2)逐步形成民主、开放、有效的教研机构。

(3)深入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

(4)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5)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学水平和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1、准备阶段

(1)提出研究课题

a)确定研究方向

b)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有关研究成果

c)进行系统分析,选定研究课题

d)课题论证,请专家、学者或者是相关学科领域

有科研经验的教师,从不同角度对课题的价值

金额可行性进行论证。

(2)进行研究设计

(3)制定研究计划

a)课程名称

b)课程提出的背景与研究价值

c)研究实现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d)关键性概念解释

e)研究课题的对象确定与方法的选择

f)实施与操作方案、要点

g)研究进程的安排

h)预期的研究成果

i)研究小组成员分工2、实施阶段

a)主要任务

b)教育科研论文的一般结构:

题目;署名;内容摘要;关键词;绪论引论;

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

3、总结阶段

三、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方法

1、经验总结法:指教育工作者对自己工作经验做出的总结

2、调查法

3、实验研究法

特点:

(1)实验研究是通过改变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状态来进行研究的方法,是在有控制条件下进行的。(2)实验研究是用来揭示事务间因果关系的有效方法。

(3)实验研究要求有假设和验证,有严格的操作规则、精确到测量手段和数据处理,以保证研究

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4、文献研究

5、比较研究法

(1)纵向比较

(2)横向比较

(3)同类比较

(4)相异比较

(5)定性比较

(6)定量比较

6、叙事研究

第二部分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第一章学生需求分析

第一节学习者分析

一、学习者定义

二、学习者特征

1、学习者的认知成熟度:学习者的认知发展阶段。

2、学习者的性别

3、学习者的动机水平

4、学习者的归因类型

5、学习者的焦虑水平

6、学习者的学习风格

(1)信息加工的方式: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动态视觉刺激/静态视觉刺激,语言文字刺激/听觉刺激

(2)动手学习:沉思型/冲动型,依赖性/独立性

(3)感情的需求:需要经常受到鼓励和安慰;能自动激发动机;能坚持不懈

(4)社会性需求:喜欢和同龄学生一起学习;喜欢向同龄同学学习;需要经常得到同龄同学赞同

(5)环境和情绪的需求:安静/背景声或音乐;弱光和低反差;一定的室温;学习时四处走动;某种座椅;

7、学习者文化背景

第二节学习风格分析

一、学习风格定义

二、学习风格分析

1、生理因素

(1)视觉型

(2)听觉型

(3)动觉型

2、心理因素

(1)认知:涉及辨别、归类、信息加工、分析和综合、记忆过程中的趋同与趋异、沉思与冲动

(2)情感:指学生的自觉性、学习动机、成就动机、控制点、抱负水准、焦虑水平等

(3)意动:指学生的坚持性、语言表达、冒险与谨慎、动手操作能力。

3、社会因素:学生对独立学习或结伴学习、竞争与合作等需求的表现。

4、环境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外在环境的不同要求,例如光线、声音、温度等。

三、学习风格的类型

1、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

2、沉思型与冲动型

3、辐射型与发散型

4、具体型和抽象型

5、整体型和序列型

四、学习风格与教学策略

第三节初始能力分析

一、初始能力定义

指学生具备的关于特定学科内容学习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教学内容的认识和态度。

二、初始能力分析

1、预备技能分析

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学习新知识内容的基础。

2、目标技能分析

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的技能。

3、学习态度分析

了解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是否存在偏爱和误解、有无兴趣、有没有畏难情绪等都是学习态度分析的内容。

第二章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第一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一、分析知识点

1、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指本节课主要讲授的内容是什么,是教学内容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技能,在整个教学内容中占有核心地位。教学重点一般集中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上。

(2)教学难点:是教学内容中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部分,或教师难以处理的内容或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安排内容顺序

1、并列型:各单元相对独立,顺序可以互换。

2、顺序型:每个单元教学内容顺序是固定的,前一单元的知识是后一单元的学习的基础。

3、合作型:同时具有并列型和顺序型的特点。

第二节教材内容的分析

一、广义的知识分类

1、陈述性知识

主要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又被称为语义性知识或言语信息,包括各种事实、概念、原则、理论等。明天

及命题网络被认为是表征陈述性知识的最主要形式。

2、程序性知识

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指一整套操作程序,包括如何从事并完成各种活动的技能。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才能获得。

3、策略性知识

是有关学习策略或任职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包括投如何学习、如何感知、如何记忆、如何思维等,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认知过程以提高认知活动的效率。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1、言语信息:学习者学会陈述事实或观点的能力。

(1)掌握语言知识,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和职业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2)学习其他能力类型的先决条件

(3)思维的工具

2、智慧技能:个体学会使用符号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的能力。典型形式是规则。

3、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控制注意、学习、记忆、思考等行为的内在组织技能。

4、动作技能:个体在游戏和体育活动中各种各样的动作技能,以及含有动作技能的工具——操作程序。

(1)最显著的特征是可以通过练习二改进的。

(2)这种练习不适合用于智慧技能、信息和态度等性能的学习。

5、态度:除了作为行为基础的性能之外,学习还会导致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的建立,这些学习结果就是

态度。

(1)态度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被习得,其中最可靠的方式就是模仿。

(2)行为选择后的成功体验对学习者的态度常常有直接的积极影响。

三、我国教学实践中的分类

1、事实类

(1)指一些术语、言语符号信息等,相当于广义知识分类中的陈述性知识。

(2)这是最为简单的一类教学内容,是学习其他类别内容的基础。

2、概念类

(1)是用来表达具有同样特征的事物的属性及名称的内容

(2)这类内容是学科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概念

3、技能类

(1)指各种心智的或身体的行动以及对观念、事物和人所做出的反应,包括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

(2)它和知识的重要区别在于其是随着经验和联系培养的,而知识可以是“有或无”。

4、原理类

(1)指将若干个概念组合在一起,用来指导行动或解释变化的规则,包括自然原理、行动原理和规则系统。

(2)自然原理:是可以观察到的各种规律,用于处理周围中各种要素关系的原则。

(3)行动原理:人们拥有对特定的环境做出适当的行动或反应的知识,可用来制约主体行为的规则,知道主体在问题解决情境中的行为。

(4)规则系统:是离散的事实和概念,反应了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是专门化的理论和假设。

5、问题解决类

(1)指的是运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思考去探究问题答案的一类教学内容,是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也是体现了高级思维学习的一类教学内容。

第三节教材的分析方法

(1)归类分析法:研究对有关信息进行分类的方法,旨在鉴别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需的知识点。

(2)图解分析法:是一种用直观形式揭示教学内容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的内容分析法,用于对知识类教学内容的分析。

(3)层级分析法:用来揭示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从属技能的一种分析方法。在底层的知识点难度愈低,上层的难度愈大。

(4)信息加工分析法:是将教学目标要求的心理操作过程揭示出来的一种内容分析方法。特点是能够清楚地揭示达到终点目标所需的心理操作过程和步骤。

(5)卡片分析法:将教学目标和各项内容要点分别写在各张卡片上,对它们的关系进行修改讨论,再抄到纸上。

特点是灵活,便于修改及调整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形象直观,便于讨论时交流思想。

(6)解释结构模型法:用于分析和揭示复杂关系结构的有效方法,它可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复杂、凌乱关系分解成清晰的多级递阶的结构形式。

第三章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分析

第一节教学目标的分类理论

一、教学目标的分类理论

1、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

(1)知识:指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记忆

(2)领会:指把我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三种形式:转化、解释、推断)

(3)运用:指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的能力以识记和领会为基础,是较高水平的理解

(4)分析:指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联系的能力。分析代表了比运用更高的智力水平,因为它既要理解知识材料的内容,又要理解其结构。

(5)综合:指将所学知识的各个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强调的是创造能力既形成新的模式或结构能力。

(6)评价:指对材料做价值判断的能力。这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构,因为他要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综合多方面知识并要基于明确的标准才能做出评价。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节,是传承社会文化节、传递生产经验收报告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主要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第一,关于教学原则:他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第二,关于教学制度:他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第三,关于教学思想:他提出要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经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第四,关于教学内容:他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第五,关于教学原则:他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他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赫尔马特教育思想: 第一,他将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第二,他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1.教育的含义 1.1.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孙子. 尽心上》 1.1. 2.概念: 广: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1.2.教育的基本要素 a)教育者(主导) b)受教育者(主体) c)教育影响(桥梁、中介) 1.3.教育的属性 1.3.1.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区别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1.3. 2.社会属性 a)永恒性 b)历史性 c)相对独立性 历史继承性 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 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4.教育功能 1.4.1.作用对象 a)个体发展功能(本体) b)社会发展功能(派生) 1.4. 2.性质 a)正向功能

b)负向功能 1.4.3.呈现形式 a)显性功能 b)隐性功能 1.5.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5.1.起源 a)神话说--教育是神创造的(最古老的) b)生物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本能生利 息) c)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心理仿梦露) d)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 一--米丁斯基、凯洛夫--米凯爱劳动 1.5. 2.发展 1.5. 2.1.原始社会 a)无阶级性、公平性 b)教育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c)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5. 2.2.古代社会 1.5. 2.2.1.奴隶社会 ●中国 夏、商、西周:庠、序、校( 国学、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春秋:私学兴起--自由 ●外国 古埃及: 文士学校--文字、书写、执政能力--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希腊: 斯巴达--军事体育 雅典--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合集

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基础知识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2. 《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 liè)等、藏息相辅等。 3.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问答法) . 4.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6. 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7.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 8.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9. 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

10. 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11. 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 12. 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13. 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14. 乌申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15.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 16.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17.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8.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https://www.360docs.net/doc/7b8916437.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人员教师的许可证,是从事教师行业所必须具备的执业证书,中国公民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都应当具备教师资格。教师资格证书在我国有两种获得形式,一种是参加国家统考,一种是参加地方自主考试,两种形式的考试模式都是:笔试+面试。自教育部2011年在浙江、湖北率先开展教师资格“国考”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加入全国统考。从考试大纲来看,改革后的教师资格考试,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学段;地方自主考试笔试科目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根据规定,笔试和面试都通过方可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笔试科目及面试内容如下表所示: 拼音早教幼儿园升小学基 本韵母 (用excel做的) 因为目前山西每年只在下半年举行教师资格考试,所以还不太了解上半年举行的省市有哪些。正好看到今天河北省是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最后一天报名,不知道大家报上名了没有呢?我2017年已经拿到小学教师资格证,今年1月7日刚参加完初中的面试,还在等待结果。教师证的考试人数真的很多,竞争很大,所以我把我自己备考时候总结的知识点分享出来,希望对大家有用。我备考用的是中公教育的教材,教材不同可能知识点略有不同,但是大体一样,重点已经加粗,着重记忆。如果备考的伙伴们觉得对自己有用或者有什么补充和建议,不妨留言给我,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我已经拿到的教师资格证) 初中综合素质知识要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必考知识点归纳

一.教师职业道德 1、如何理解道德内涵? 1)、由一定社会的关系决定; 2)、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3)、依靠人们的行为习惯、社会舆论、及内心信念来发挥调节作用;(多选) 4)、调节个人与人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道德的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调节功能。 4、职业道德的特征:稳定性、具体性、适用性。 5、教师职业规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判断) 6、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个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本人不断进取、赢得成功的力量所在。(判断) 7、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鲜明的继承性(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强烈的责任性,独特的示范性(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严格的标准性。 8、我国在1997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规范教师应:热爱学生、严谨治学、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 9、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10、朱熹强调要把修身、接物作为教师道德修养的准绳。 11、明代王守仁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要求教师通过教书育人来启发人的良知。 12、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衡量和判断教师行为善恶的最高道德标准。(判断) 13、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判断) 14、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作用:指导作用、统帅作用、裁决作用。 15、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四个方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知识。 16、依法执教是调整教师劳动与法律制度之间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7、依法执教的必要性:是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强化教育社会功能的必然要求;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然要求。 18、教师如何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案例分析) 1)教师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方针,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2)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关于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以及法制教育。 3)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保证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4)教师要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19、廉洁是教师立身立教的根本。(判断) 20、廉洁从教的具体表现:安贫乐道,无私奉献;坚持操守,为师清廉。 21、教师的欢乐来自于:创造性的教育活动;师生间美好的情谊;学生长大成才。 22、廉洁从教的道德要求:公正从教,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坚守大义,发扬奉献精神;廉洁自律,自觉抵制各种非正当利益的诱惑。 23、教师礼仪的特点:率先性、示范性、整体性、影响的深远性。 24、在人与人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的内容包括:举止文明、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自尊与尊重他人、诚实守信。

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必考14个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必考14 个知识点 学习是一种习惯,更应成为一种积累。提前备考,下半年教资笔 试才能得高分!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师资格证笔试的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资格证笔试知识点 NO.1 教育教学观 ( 一) 素质教育观 (1)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 二) 新课改的教学观 (1)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N0.2教师观 ( 一) 教师角色的转变 (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

发展的促进者 (2)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 二) 教师行为转变 (1)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 (2)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NO.3 学生观 ( 一) 学生是发展的人 (1)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2)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 二) 学生是独特的人 (1)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2) 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 三)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2) 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教师资格证笔试必背知识点

国考教师资格证笔试必背宝典

目录 考前必背知识点 (3) 科目一综合素质(中小学幼儿园) (3) 考点 1:素质教育 (3) 考点 2: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3) 考点 3:学生观 (3) 考点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二十字方针 (3) 考点 5:学生的权利 (4) 考点 6:教育法律责任 (4) 考点 7: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4) 考点 8:幼儿园教育的特点 (4) 考点 9:幼儿教育中的师幼关系 (4) 考点 10:幼儿全面发展 (5) 科目二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园) (5) 考点 1:儿童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 考点 2:幼儿期的年龄特征(3~6 岁) (6) 考点 3:幼儿认知发展 (6) 考点 4:幼儿园教育的特殊原则 (7) 考点 5:幼儿园环境创设原则 (7) 考点 6:幼儿园家长工作的方式方法 (7) 考点 7:幼小衔接 (7) 考点 8:游戏的特点 (8) 考点 9:幼儿园健康教育 (8) 考点 10:幼儿园艺术教育 (8) 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 (9) 考点 1:班主任工作 (9) 考点 2:人力资本理论 (9) 考点 3:课程的类型 (9) 考点 4:教学方法 (9) 考点 5:教育学相关思想 (10) 考点 6:记忆与遗忘 (10) 考点 7: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0) 考点 8:德育原则 (11) 考点 9:儿童强迫行为 (11) 考点 10:教学目标设计的具体要求 (11) 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11) 考点 1:常考的教育学思想 (11) 考点 2:教育的个体功能 (12) 考点 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2) 考点 4:课程文件的三种表现形式 (12) 考点 5:教学原则 (12) 考点 6:德育方法 (12) 考点 7:注意的品质 (13)

教师资格证知识点整理(初中数学口诀)

编号考点摘录答案要点 1 初中数学课程内容(4) (动手课教学)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评价手段 2 确定数学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3) (单元课标知识)数学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具体数学知识点 3 影响初中数学课程的主要因素(4) (心理内涵现状)学科内涵、社会发展现状、学生心理特征 4 初中数学课程性质(3) (吉普车展) 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 5 “数学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明确了哪些问题(3) (是什么,为什么,得什么) 6 初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5) (双内教学评技术) 课程内涵、内容、教学过程、学习评价、技术与数学课程 7 数学课程核心概念(10) (星空感应符合分算模拟) 8 初中数学课程总体目标(4) 四基 (智能验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活动经验 9 初中数学课程学段目标(4) (智能思考问情)(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10 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的关系(3) (总学四过结)总体学段目标、总目标四方面、过程与结果目标 11 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标准(4) (数形统合)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12 综合与实践——设置必要性(3) (定义+学生能力+学科联系) 综合与实践——教学特点(5) (综合实践放生自主) 综合、实践、开放、生成、自主性 综合与实践——新课标教学要求(8) (暑假用心刻度河流心域反思问法) 综合与实践——课程目标(3) (合作实施发现问题+报告论文总结+探讨关联应用意识) 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4) (合作探究抽象问题) 综合与实践——课程本质及要求(2) (解决问题活动+独思自探+合流)(学生积极主动+教师尊重自主) 综合与实践——课程实施要点(3) (综合探索实践) (突出实践、强调综合、以探索为主线) 综合与实践——课程作用主动、个性、学习方式、探究、情感价值、能力、创新、经验 13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建议(6) (施主标地基验情态) 14 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4) 预设生成、全体个体、合情演绎、现代技术与手段多样 15 初中数学课程评价要点(6) 见后 16 初中数学课程评价形式(8) (口述成长两课三后) 17 初中数学课程评价实施建议(7) 见后 18 教学原则(4) (抽烟公论)抽象具体、严谨量力、理论实际、巩固发展 19 数学教学过程(5) (北外教学评上985)备课、上课、课外、成绩考核、教学评价 20 五段教学法(5) 引入、讲解、联系、总结、应用 21 数学教学方法定义加后 22 初中数学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5) (自发讲论坛)自学辅助、发现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23 教学方法如何选择/需要考虑什么(5) (课目+学生+教学内件法) 24 概念间的逻辑关系(2) (相容:全同\交叉\从属;不相容:对立\矛盾) 25 概念下定义的常见方式(4) (公鼠秒揭)公理性、属加种差、描述性、揭示外延 26 概念教学基本要求(3) (内涵表达+运用+关系分类体系) 27 概念教学的一般过程(4) (引确固用) 引入、明确、巩固、运用 28 命题教学的基本要求(3) (理解运用系统) 29 命题教学的一般过程(5) (引证明雇佣) 1.引入 2.证明 3.明确 4.巩固 5.应用 30 命题教学的策略(5) (被提问生过情) 31 应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教学规律)(5) 间直、技能能力、技能与数学观、认知与非认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32 数学问题的设计原则(3) (可行性原则、渐进性原则、应用性原则) 33 数学学习概述及特点见后 34 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内因(2) 非认知因素+认知因素 35 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外因见后

教师资格证简答题必背考点

教师资格证简答题考点(必背) 考点1 婴幼儿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 (1)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相同。 (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阶段就能达到较高水平,有些方面则要成熟得晚些。 4.差异性 考点2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 1. 从简单到复杂。 (1)从不齐全到齐全; (2)从笼统到分化。 2. 从具体到抽象。 3. 从被动到主动。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 4. 从零乱到成体系,对事物的态度由不稳定到稳定。 考点3 认知发展理论 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行为是主体对客体的主动适应,适应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他们经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等历程达成对周围环境的适应,从而获得经验,不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使智力得到发展。 2.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 岁)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 岁以后) 考点4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改进了弗洛伊德的个性发展理论,并特别地强调幼儿的发展。学前儿童所涉及的前三个阶段: 1. 信任感对不信任感(零~~一岁或一岁半) 2 自主感对羞耻感、怀疑感(一或一岁半~~三或四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三四岁~~五六岁) 考点5 婴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 1. 客观因素 (1)生物因素 ①遗传因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奠定儿童身心发展个体差异的最初基础。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前提,但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②生理成熟:生理成熟的程序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物质前提。生理成熟的个体差异是儿童心理发展个体差异的生理基础。 (2)社会因素 ①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②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从根本上制约着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 2. 主观因素 (1)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 (2)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 考点6 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1. 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2. 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3. 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 4. 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5. 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高中考点归纳重点总结

知识点归纳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教育观: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目标: 1.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 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3.造就平等的公民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 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终身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最终奠基人是教育家:保罗·朗格朗 《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1. 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 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在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2. 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教育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整理精品word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 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 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 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 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 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 )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教师资格考试知识点归纳

实用标准文档 教师资格考试知识点归纳.txt两人之间的感情就像织毛衣,建立的时候一针一线,小心而漫长,拆除的时候只要轻轻一拉。。。。本文由夢落幽渘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教师职业道德 1 道德道德是由一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 2 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3 依靠人们的行为习惯社会舆论及心信念来发挥调节作用。职业道德:2 职业道德:是指在执业围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和习俗的总和,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自身的岗位上应该遵循的特定规。职业道德的特征:3 职业道德的特征:稳定性、具体性、适用性教师职业道德的涵: 4 教师职业道德的涵: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学生等职业工作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业过程中进行道德选择,道德评价,道德教育和道德行为等道德实践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和要求。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从总体上说是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荣誉的等因素构成的。 5 教师职业道德特征:鲜明的继承性、强烈的责任性、独特的示性、严格的标准性。教师职业道德特征: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蕴含: 6 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蕴含:教育价值、文化价值、伦理价值。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涵义: 7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涵义: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所应遵循的最根本的指导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提出的最根本的道德要求。它贯穿于教育劳动始终,指明了教师职业实践中道德行为的总方向,体现出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属性,统帅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是衡量和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问答题汇总 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考试大纲》P4) 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简述古代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的目的。(P7)- 答: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强调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3、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P8) -- 5、简述当代教育民主化的表现。(P10) 答:教育民主化是对言教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甚至教育结果的均等。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6、简述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阶段及其代表人、著作。(P15) 答:(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美国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苏联凯洛夫《教育学》。 7、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P22) 答:(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8、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P24) 答:(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9、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P26) 答:(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10、简述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P31) 答:(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11、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P32) 答:(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12、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P33) 答:(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13、简述学校文化的特性。 答:(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14、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与特征。(P40) 答:成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特征:(1)过渡性;(2)非正式性;(3)多样性;(4)互补性。

教师资格证 综合素质知识点

综合素质 模块一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观定义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教育观的核心)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3.素质教育观外延 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素质教育是终生的。 素质教育观的产生与发展 4.素质教育观产生 20C 80-90年代末提出。初衷在于纠正“应试教育”现象,应试教育不仅背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不利于培养社会进步与发展所需的人才。素质教育观扭转了应试教育观,把教育目的重新指向人本身,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 5.素质教育观发展 199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2006.6.29,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标志素质教育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 6.中学素质教育 (1)中学素质教育的一般性质 指国民素质教育的形式,与其他层次、形式相同的性质。中学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基础性,即中学素质教育培养受教育者作为国家公民的基础素质。中学素质教育应当对中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和面向全体中学生的教育。(2)中学素质教育的特殊性 中学教育包含初中阶段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 中学素质教育是顺应初中学生、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 初中:人的自我觉醒阶段,是个性发展的关键阶段。

教师资格证核心考点必背

职业理念 1.素质教育观 a)面向全体学生 b)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c)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e)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f)促进学生生动、活波、主动地发展 g)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a)学生是有独立意义的个体,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要客观 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长。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 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的权责 和需求。 b)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顺序性: 循序渐进;阶段性;不均衡性:把握关键期;互补性:扬长 避短;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c)学生是独特的人,教师要看到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因材施教。 3.教师观 a)角色的转变 1)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4)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b)行为的转变 师生关系:尊重和赞赏 教学:帮助和引导 自我:反思 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合作 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 2.爱岗敬业 3.关爱学生 4.教书育人 5.为人师表 6.终生学习 一、教育与人口: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 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 教育对人口的再生产作用 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的手段之一

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 生产力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经济功能)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政治功能) 教育培养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通过教育制度可以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进行选拔,延续原有社会政治关系或加速改变旧有的社会政治关系 四、教育与文化: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文化功能)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教师资格证考点重点整理

1、孔子:最早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他提出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 2、孟子:孟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3、荀子: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外界的教育加以改变,所以荀子是我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提倡“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但是他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主张“师云亦云”。 4、墨子:墨子提出“人性素丝说”,教育思想是兼爱、非攻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学习,认为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 5、朱熹:朱熹重视基础教育,重视思想教育,讲求教育方法。 6、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教育的首要任务时培养道德。他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 7、柏拉图:著名思想家。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8、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的教育思想家。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 9、昆体良:他的《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10、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11、夸美纽斯:他的《大教学论》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夸美纽斯也被称谓“教育学之父”。他在大教学论中首先对班级授课进行研究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 12、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他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 13、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通过实物教学法的实验,第一次把教育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这一伟大理论,使教育与心理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给后世的教育和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14、洛克:“外铄论”代表人物,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提出了“白板说”“绅士教育”。强调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他的思想反映在他的代表作《教育漫话》中。 15、华生:“外铄论”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人员教师的许可证,是从事教师行业所必须具备的执业证书,中国公民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都应当具备教师资格。教师资格证书在我国有两种获得形式,一种是参加国家统考,一种是参加地方自主考试,两种形式的考试模式都是:笔试+面试。自教育部2011年在浙江、湖北率先开展教师资格“国考”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加入全国统考。从考试大纲来看,改革后的教师资格考试,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学段;地方自主考试笔试科目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根据规定,笔试和面试都通过方可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笔试科目及面试内容如下表所示: 拼音早教幼儿园升小学基 本韵母 (用excel做的) 因为目前山西每年只在下半年举行教师资格考试,所以还不太了解上半年举行的省市有哪些。正好看到今天河北省是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最后一天报名,不知道大家报上名了没有呢?我2017年已经拿到小学教师资格证,今年1月7日刚参加完初中的面试,还在等待结果。教师证的考试人数真的很多,竞争很大,所以我把我自己备考时候总结的知识点分享出来,希望对大家有用。我备考用的是中公教育的教材,教材不同可能知识点略有不同,但是大体一样,重点已经加粗,着重记忆。如果备考的伙伴们觉得对自己有用或者有什么补充和建议,不妨留言给我,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我已经拿到的教师资格证) 初中综合素质知识要点

一、职业理念 ㈠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㈡学生观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内涵: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⑴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⑵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⑶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和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⑴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2020教师资格证笔试必背考点

2020教师资格证笔试必背考点: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经常以选择题和简答题形式出现,也是每年必考点之一)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单选) 广义: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二、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简答)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③个人身心发展规律 ④民族文化传统 ⑤本国学制发展历史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三、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主要指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堂”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3.非制度化教育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代表人物:库姆斯、伊里奇 四、现代学制的类型 双轨学制(英法德)、单轨学制(美)、分支型学制(前苏联)。 五、我国学制发展(人制定,鬼实施,丑男女,戌美国) (1)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未实行)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2)1903年的“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是中国第一个颁布并实施的现代学制。 (3)1912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中小学实行“六、三、三”三段,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2016上)英国政府在1870年颁布的《初等教育法》中,一方面保持原有的专为资产阶级子女服务的学校系统,另一方面为劳动人民的子女设立国民小学、职业学校。这种学制属于()。 A.双轨学制 B.单轨学制 C.中间型学制 D.分支型学制 【答案】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