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抗日战争的故事:中国抗日小英雄的传奇故事
抗日英雄小故事简介

抗日英雄小故事简介历史故事具有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内容,很容易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印象,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抗日英雄小故事简介。
抗日英雄小故事简介1:陈赓和小兵的故事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
由于长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
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
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
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
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
”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 “不。
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
我比你还多呢。
”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
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
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
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抗日英雄小故事简介2:95岁抗战老兵“不做亡国奴”1938年,李老在涟水石湖乡村师范。
抗日英雄小故事

北京密云县,有一位英雄母亲。她的丈夫和6个孩子,全部为国捐躯。
这位伟大的母亲叫邓玉芬。
邓玉芬是个倔强的女子,她坚信只要努力,家里人丁兴旺,日子总有一天会好起来的。婚后,她和丈夫借住在亲戚家,靠租种地主家的几亩地,含辛茹苦地拉扯大了7个儿子。
大家知道,在战争年代,鸡毛信不是普通的信,插着鸡毛的信必须马上迅速送达。
这一天,八路军的钟营长急匆匆来到白家庄找到儿童团长李爱民,交给他一封鸡毛信,说:“这封鸡毛信很重要,你马上闯过敌人的封锁线去送给东沟的民兵。”
李爱民知道这鸡毛信非常重要,二话没说,把鸡毛信藏在袜子里就出发了。他戴上草帽,拿着镰刀,赶着毛驴,装着割草的样子,专拣沟里的小路走。沟里净是乱草、荆棘,脚被石头子儿碰破了,两腿也被拉了几道口子,李爱民顾不得这些,一路小跑,趟过小河沟,爬过几道山岗,很快来到了敌人的封锁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了,中国人民胜利了。邓玉芬眼噙泪花,告慰九泉之下的亲人,咱们胜利了!
值得一提的是,惟一的儿子小六儿也被妈妈送去当兵。1948年在攻打黄坨子据点的战斗中壮烈牺牲。
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普通的百姓代表,他们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过了一会儿,他们看到敌人没发现什么,王七叔就开始布置任务了。儿童团员们爬到炮楼下面的一道土坎上,迅速将传单用土块压上;有几个儿童团员在炮楼对过的墙上贴标语。任务完成的挺顺利,挺迅速,大家脸上露出了笑容。
爱民手里还有几张标语,他想贴在炮楼上,又怕敌人发现。怎么办呢?他爬到王七叔跟前,王七叔很支持他的想法,两人小声商量了一下。
长沙会战结束以后,李鉴恩又参加了湘西会战,在雪峰山一带御敌。一次在接受驰援武冈的战斗任务后,李鉴恩所在团途经湖南綦江冷水铺停车吃饭,遇一个老百姓问:你是什么部队?李鉴恩答:炮30团。老百姓很惊讶:30个团呀?李鉴恩点了下头。
抗战小英雄小故事六篇

抗战小英雄小故事六篇导语:抗日战争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
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日本侵华战争。
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抗日小英雄的故事一抗战时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
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
嘎子历经艰辛,找到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
他配合侦察员罗金保执行任务,表现得勇敢、机智。
但嘎子毕竟还是一个活泼、淘气的孩子,他与小朋友胖墩摔跤输了还不讲道理,去堵胖墩家的烟囱。
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一支手qiang,竟偷偷把枪藏进了老鸦窝里,没有上缴。
为攻打敌人岗楼,他奉命进城侦察时被捕。
当部队攻打岗楼时,他设法在里面放火,里应外合,全歼敌人,救出了老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
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鸦窝里的手qiang主动拿出来上缴。
队长正式宣布把手qiang发给他使用。
抗日小英雄的故事二1943年,八路军小战士孙大兴腿部受伤,组织决定派小卫生员武建华护理孙大兴,到敌占区我地下党员家中养伤。
于是孙武两人便以木匠靳锡武的小学徒和刘大爷的外孙身份在刘集隐蔽起来。
日伪军强拉民夫,在田镇长家囤积粮食。
大兴和小武乘夜色钻进田镇长院内,放火烧了敌人的粮囤。
他们的冒险行动打乱了组织的安排,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日寇蓄谋更大的扫荡计划。
一天,刘集的伪军中队突然开走,随即开来了一支莫名其妙的日军。
老靳带着大兴和小武,摸清了敌人的真正意图。
紧要关头,大兴毅然决定自己留下吸引敌人,让小武带情报向部队奔去。
独立三团得到小武送来的情报,立即行动部署战斗。
敌人遭到了歼灭性打击。
抗日小英雄的故事三王朴(1929—1943),也作王噗,幼名兰贵,男,河北省完县人,抗日儿童团长。
王朴从小跟随父母参加抗日工作,11岁时被选为儿童团长。
抗日小英雄故事有哪些5篇

抗日小英雄故事有哪些抗战时期,中国出现了很多抗日英雄,他们为了祖国的胜利而奉献了自己。
那么你知道抗日小英雄故事有哪些吗?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抗日小英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抗日小英雄故事1武汉胜利街上有一条小路,名为“郝梦龄路”;伏虎山西北侧山腰间,是“郝梦龄烈士墓园”。
94岁的郝慧英曾无数次徜徉在郝梦龄路,回忆父亲的音容笑貌,也曾无数次到郝梦龄墓祭奠父亲的英魂。
“此次北上抗日,吾已抱定牺牲。
万一阵亡,你等要听母亲的调教,孝顺汝祖母,关于你等上学,我个人是没有钱,将来国家战胜,你等可进遗族学校……”1937年,郝梦龄北上抗日,途经武汉,在家小住。
离家前,写下了这封遗书。
“3天后,我们到车站送父亲北上,从此就再也没有见到他了。
”郝慧英说。
对于父亲急于奔赴抗日战场的心情,郝慧英是理解的。
卢沟桥事变后,郝梦龄两次上书请缨,要求北上抗日:“我是军人,半生光打内战,对国家毫无利益。
日寇侵占东北,人民无不义愤填膺。
现在日寇要__中国,我们国家已到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
我们应该去抗战,应该去与敌人拼。
”1937年10月11日,忻口保卫战打响。
郝梦龄任中央兵团长,指挥第九军和晋绥军第十九军、第三十五军、第六十一军等,坚守忻口以北龙王堂、南怀化、大白水、南峪线的主阵地。
他视察阵地,部署兵力,指导抢修工事,夜以继日地奔波在最前沿,鼓舞官兵奋勇作战。
他对官兵们说:“此次战争为民族存亡之战争,只有牺牲。
如再退却,到黄河边,兵即无存,哪有官长。
”10月11日拂晓,日军第五师团长板垣征四郎派5000名步兵,以飞机、重炮、坦克作掩护,连续猛攻忻口西北侧南怀化阵地。
当时援助忻口的军队大部分还在途中,郝梦龄赶到前沿阵地指挥。
日军用飞机、大炮轰炸阵地时,他指挥着部队躲入掩蔽处;炮火一停,便果断出击,用步兵狠狠打击日军。
双方多次展开白刃肉搏,近距离互掷手榴弹。
当时,平均每日伤亡1000多人,最激烈时一天伤亡达数千人,战况惨烈。
抗日小英雄故事精选【六篇】

【导语】说起抗⽇战争,它的胜利是中国⼈民奋起反抗和不畏牺牲的重⼤结晶,在这场战争中出现了许多英雄⼈物。
下⾯是分享的抗⽇⼩英雄故事精选【六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抗⽇⼩英雄故事精选 刘胡兰的故事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8⽇出⽣于⼭西省⽂⽔县的⼀个中农家庭。
母亲早亡,⽗亲刘景谦续娶胡⽂秀为妻。
胡⽂秀将刘富兰名中的“富”字改为⾃⼰的姓⽒“胡”,从此更名刘胡兰。
继母积极投⾝于妇救会⼯作,并⾮常⽀持刘胡兰参加⾰命。
刘胡兰8岁上村⼩学,10岁起参加⼉童团。
1945年10⽉,刘胡兰参加了中共⽂⽔县委举办的“妇⼥⼲部训练班”。
学习了⼀个多⽉,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救国会秘书。
1946年5⽉,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事;6⽉,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改运动。
1946年秋,国民党军⼤举进攻解放区,⽂⽔县委决定留少数武⼯队坚持⽃争,⼤批⼲部转移上⼭。
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争。
这位年仅14岁的⼥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队打击敌⼈。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佩怀,为阎锡⼭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害。
1946年12⽉的⼀天,刘胡兰配合武⼯队员将其处死。
阎锡⼭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动。
1947年1⽉12⽇,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被捕。
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路军连长送的⼿绢和作为⼊党信物的万⾦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势汹汹的敌⼈带⾛。
刘胡兰在威逼利诱⾯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前眼见匪军连铡了⼏个⼈,怒问⼀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个样”后,她⾃⼰坦然躺在⼑座上。
刘胡兰烈⼠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篇⼆】抗⽇⼩英雄故事精选 李爱民 1942年春天,12岁的李爱民担任村抗⽇⼉童团团长。
有⼀天,⼋路军的钟营长让他穿过敌⼈的封锁线去送⼀件“⽕急”信。
李爱民⼆话没说,回家赶上⼼爱的⼩⽑驴,带了草绳和镰⼑,把信装进袜筒⼦⾥出发了。
抗日战争的小英雄故事精选

【导语】⾃古英雄出少年。
抗⽇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批少年英雄。
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辈⼀起,⽤⾃⼰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
下⾯是⽆忧考分享的抗⽇战争的⼩英雄故事精选。
欢迎阅读参考!【篇⼀】抗⽇战争的⼩英雄故事精选 张⼤义 1941年10⽉5⽇上午,风和⽇丽。
蔚县⼤南⼭的⼭脚下有个12岁的放⽜娃,叫张⼤义。
正赶着地主的⽜群,迎着朝阳,唱着⼭歌,在⼭坡坡上跑来跑去,他的歌声和⽼黄⽜的吼声,在⼭沟沟⾥头回荡。
就在张⼤义蹦蹦跳跳⼗分开⼼之际,突然,他发现前⽅有⼀群⽇本⿁⼦兵揣着刺⼑,探头探脑,贼眉⿏眼地朝中共蔚县县委所在地——⽡⼦盆村⽅向窜来,妄图摧毁我县委和民主抗⽇政府。
由于敌⼈采取闪电式的偷袭,这⾥的⼲部群众没有察觉,⽽陷⼊⽇军包围之中。
眼看就要发⽣流⾎事件,在这千钧⼀发⼗分危机时刻。
放⽜娃张⼤义看在眼⾥,急在⼼头,他想如果不及时报告县委,就会造成重⼤损失。
于是他奋不顾⾝,向县委驻地跑去。
张⼤义的举动,被狡猾的⽇军指挥官松⽥发现了,他指挥⿁⼦兵向张⼤义开枪射击,松⽥还“嗷嗷”怪叫。
⼦弹在⼤义⽿边、⾝⼦周围“吱吱”直叫,可张⼤义哪管这些,送信要紧。
跑呀,跑呀,凭着他多年放⽜练出来的两条“飞⽑”腿,再加上他对地⾥熟,早把⽇本⿁⼦兵甩得⽼远,刹那间⿁⼦连⼤义影⼦也不见了,急得⿁⼦兵也“嗷嗷”叫起来。
⼀边放松,⼀边四处寻找放⽜娃。
敌⼈的⼦弹虽然没打着⼤义,可⿁⼦们的枪声却给⼭上⼋路军和地⽅⼲部送了信号,部队准备战⽃,⼲部们迅速组织群众转移。
⼲部和群众安全转移了,可放⽜娃张⼤义腿部受了枪伤,但他咬着⽛,忍着疼痛,也隐蔽起来。
⽇本⿁⼦进村翻箱倒柜折腾了⽼半天,什么也没捞到,⽓得⿁⼦们乱放了⼀⽓枪,烧了⽼百姓⼏间房⼦,就灰溜溜地滚回了蔚县城。
⿁⼦⾛后,⼲部和群众找到⼤义,给他治了伤。
从此,放⽜娃张⼤义智⽃⿁⼦兵,保护群众的事迹在蔚县⼤南⼭⾥⼭外⼴为传颂,称颂他是机智、勇敢的⼩英雄。
【篇⼆】抗⽇战争的⼩英雄故事精选 王⼆⼩ 1929年⽣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
关于抗日小英雄的故事

关于抗日小英雄的故事随着年代的推移,曾经的抗日战争已经渐渐远去,然而那些年轻的抗日小英雄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他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无畏无惧地挺身而出,用青春和生命守卫了祖国的尊严和自由。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述一些关于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希望能够让我们重温那段充满爱与勇气的岁月。
故事一:花木兰花木兰是一名江苏张家港的女孩,由于她的家境贫困,便早早地辍学出去谋生。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得知了抗日军队需要急需输送物资,于是便主动请缨加入了抗日队伍。
虽然她只是一名普通的运输工作者,但是她对自己的任务视如珍宝,丝毫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一天晚上,抗日军队需要一批医疗物资,但是由于日本军队的封锁,运输队伍走投无路。
这时,花木兰决定单枪匹马地走出去,她决心将物资送到目的地,绝不能让那些需要医疗物资的人再遭受一分一秒的煎熬。
她拿着一把匕首,穿过枪林弹雨,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虽然她遭受了很多的创伤和伤害,但她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故事二:阎王山的八个姑娘1942年春天,日军进攻陕西延安的阎王山,eight girls八个女孩使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日军的攻击。
这些女孩中,最小的年仅七岁,而最老的则已经有24岁了。
她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和动机,但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献身精神,在此后的岁月里永远被人们铭记。
据说她们临死前往事的精彩演说,震撼了无数的人,更为他们留下了一笔不朽的历史。
故事三:聂荣臻和国民党“十大军人”1942年秋天,聂荣臻与其他九位国民党将领一同出发赴英国接受军事训练,“十大军人”之称由此而生。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学习了英国军队的一切战术和技巧,确保了在之后的战争中更加得心应手。
然而,悲剧在1943年11月发生,十大军人中的几个将领在庐山特别行动中被日本军队缉拿,最终被害。
但是聂荣臻却在随后的战争中,团结一切力量,成功袭击了敌军,终于带领军队战胜了日本军队,成为了人民心中一位不朽的英雄。
无论是花木兰还是阎王山的八个姑娘,他们都在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生命和青春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和自由。
抗战小英雄的故事

抗战小英雄的故事新中国成立以来,红色儿童经典塑造了许多独具一格的“小英雄”形象,他们不仅成为中国儿童的经典符号,也象征着新中国不断成长的精神。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抗战小英雄的故事,欢迎大家前来阅读!抗战小英雄的故事篇1:少年游击队1934年,红军长征离开了江西革命根据地,留下的赤卫队员们,在县苏维埃李主席的领导下,决定到山里去坚持游击斗争。
李主席的儿子苏保和他的朋友虎崽、水生、金要、细妹、冬牙子都想跟赤卫队去打游击,但因年纪太小,李主席与李公公都不让他们去。
天黑时,孩子们悄悄离家去找红军,但找了一天也没找到。
一行人刚被李公公带回村边,白匪团长带领匪徒闯进了村子,屠杀了全村人,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为亲人报仇的种子。
于是,一支红色少年游击队在山中的岩洞里成立了。
他们勇敢、机智地夺枪支、贴标语,消灭了不少敌人。
在一次战斗中,李主席不幸被捕。
孩子们在李公公的领导下,混入靖卫团,巧妙地救出了李主席,并打死了白匪团长。
红孩子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茁壮成长起来。
抗战小英雄的故事篇2:武建华1943年,八路军小战士孙大兴腿部受伤,组织决定派小卫生员武建华护理孙大兴,到敌占区我地下党员家中养伤。
于是孙武两人便以木匠靳锡武的小学徒和刘大爷的外孙身份在刘集隐蔽起来。
日伪军强拉民夫,在田镇长家囤积粮食。
大兴和小武乘夜色钻进田镇长院内,放火烧了敌人的粮囤。
他们的冒险行动打乱了组织的安排,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日寇蓄谋更大的扫荡计划。
一天,刘集的伪军中队突然开走,随即开来了一支莫名其妙的日军。
老靳带着大兴和小武,摸清了敌人的真正意图。
紧要关头,大兴毅然决定自己留下吸引敌人,让小武带情报向部队奔去。
独立三团得到小武送来的情报,立即行动部署战斗。
敌人遭到了歼灭性打击。
抗战小英雄的故事篇3:雨来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
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瞭望,捕捉敌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抗日战争的故事:中国抗日小英雄的传奇故事
自古英雄出少年。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
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
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
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很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
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
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
《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
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打动,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
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
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
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
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
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
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
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
这部影片荣获了1980年中国第2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
后来,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
影片主
角是12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
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
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
有一天,父亲
让他送一封相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
海娃以放羊作
掩护,带信上路。
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
喜爱。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但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
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
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
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
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
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
地洞。
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
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
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
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
路军送鸡毛信,上树了望,捕捉敌情。
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
战场,长年转战南北。
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眼前。
于是,他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发表在《晋
察冀日报》上。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的小说改名《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语文课本。
从此,小英雄
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