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点评

合集下载

月光曲的评课优点与不足

月光曲的评课优点与不足

月光曲的评课优点与不足月光曲,哎呀,真是个经典的乐曲。

每次听到那旋律,就像是被月光轻轻洒在心头,瞬间觉得浪漫又温暖。

老师在课上讲这个曲子的时候,大家都特别专注,眼睛一眨不眨。

真心觉得,能把这样的曲子带入课堂,绝对是个不错的选择。

老师的讲解简直像是给我们开了一扇窗,透过那窗,我们能看到音乐背后的故事。

比如,贝多芬写这首曲子的背景,哎呀,简直让人心疼。

听说他当时已经失聪了,还能创作出如此动人的乐曲,真是了不起。

不过,评课的时候,老师的方式也有点小问题。

比如,有时候讲得太深了,普通同学可能会听得一头雾水,像是看了一场高深的电影。

我们都想要深入了解,可是一些音乐术语啊,复杂得让人想打瞌睡。

要是能多用点简单的比喻,或者一些生活中的例子,那就太棒了。

说不定能让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要知道,课堂气氛也很重要啊,轻松幽默的讲解总是能让人更容易接受。

老师还特别注重演奏,鼓励大家去试试自己弹月光曲,真的是一个好主意。

大家纷纷跃跃欲试,想要亲身体验一下那种如梦似幻的感觉。

可是,乍一上手,哎呀,才发现这曲子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

手指之间的跳动就像在跳舞,慢慢练习才行。

可惜,老师没有给我们更多的时间去练习,大家只能匆匆忙忙地学,没办法深入感受乐曲的美妙。

感觉有点可惜,毕竟音乐是需要慢慢品味的,不是吗?课后的讨论也是个亮点,大家都特别热情,想要分享自己的感受。

月光曲的每一个音符,都像是把心情带到不同的地方。

有人说听到这曲子就想去海边,有人说想去爬山,简直就是一场心灵的旅行。

不过,讨论的时候,有时候会偏离主题,大家七嘴八舌,最后变成了一个“音乐大杂烩”。

这样的热闹虽然好,但如果能更集中,针对乐曲本身聊聊,那就更好了。

像是品酒,要慢慢品味,才能尝到其中的韵味。

月光曲的评课有优点也有不足,像生活一样,五味杂陈。

老师的激情,学生的热情,这种碰撞总是让人心潮澎湃。

乐曲的优美和情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背后的世界。

可能下次再评课的时候,大家可以试着结合更多的生活元素,把这首乐曲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肯定会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月光曲》课文解析

《月光曲》课文解析

《月光曲》课文解析
《月光曲》是一篇富有诗意和音乐美的课文。

它讲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一次演出中,为穷鞋匠兄妹弹奏了一首曲子,即兴创作了《月光曲》的故事。

这篇课文不仅展现了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还表现了他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关爱。

在课文中,贝多芬为穷鞋匠兄妹弹奏的曲子充满了深沉、优美的旋律,仿佛月光般温柔地洒在听众的心间。

这种音乐之美,不仅让穷鞋匠兄妹陶醉其中,也让读者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和力量。

同时,课文还通过生动的文字描述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

他被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所感动,进而即兴创作出这首优美的曲子。

这种创作过程体现了贝多芬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此外,课文还通过描绘月光下的自然景色,展现了贝多芬音乐中所蕴含的诗意和美感。

这种自然与音乐的融合,使得《月光曲》成为了一首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的音乐作品。

总的来说,《月光曲》是一篇富有情感和艺术价值的课文。

它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还传递了关爱他人、热爱生活的价值观。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和他的人格魅力。

六年级月光曲课文赏析

六年级月光曲课文赏析

六年级月光曲课文赏析一、月光曲的背景月光曲这篇课文可太有意思啦。

它跟贝多芬这个大音乐家有关哦。

贝多芬在一个夜晚,遇到了一对兄妹,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盲姑娘,他们非常热爱音乐。

当时的情景就特别能触动人心,那是一种很温馨又有点小忧伤的氛围。

你想啊,盲姑娘那么热爱音乐,可是却因为贫困等原因不能经常听到现场弹奏,这就像我们很多时候有梦想,但是却被现实的一些小阻碍给绊住了脚。

二、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在课文里呀,贝多芬被兄妹俩的热爱音乐的态度所打动,于是就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从课文的描写里,我们能感受到贝多芬当时内心的波澜。

他弹奏的时候,那种情感就像是流水一样,缓缓地流进我们的心里。

就像我们有时候看到特别美的风景,或者遇到特别感人的事情,内心会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情感,然后通过某种方式表达出来,贝多芬就是通过他的音乐来表达的。

而且他的音乐仿佛带着画面感,你能想象到月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的那种感觉,平静中又带着一点灵动。

三、课文的描写手法这篇课文在描写上那是相当的巧妙。

比如说对兄妹俩对话的描写,简单几句就把他们的性格、处境还有对音乐的热爱都表现出来了。

还有对贝多芬弹奏时的描写,就像电影镜头一样,我们仿佛能看到他的手指在琴键上飞舞,听到那悠扬的旋律从琴键上流淌出来。

这种描写让我们虽然没有真正听到那首曲子,但是却能在脑海里构建出那首曲子的大概模样,就像是在脑海里放了一场小电影一样。

四、对我们的启发这篇课文对我们也有很多启发呢。

它让我们知道热爱是一种很强大的力量。

就像兄妹俩,虽然生活不富裕,但是因为热爱音乐,他们的生活也充满了希望。

而贝多芬也是因为热爱音乐,才能创作出这么动人的曲子。

同时呢,它也告诉我们要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并且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这种美。

就像我们可以把自己看到的美景、遇到的好人好事,通过写文章、画画或者唱歌等方式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份美好。

贝多芬《月光曲》听后感

贝多芬《月光曲》听后感

贝多芬《月光曲》听后感
摘要:
一、引言
二、对《月光曲》的概述
三、个人聆听感受
四、作品的艺术特点
五、结语
正文:
【引言】
在众多古典音乐作品中,贝多芬的《月光曲》始终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这部作品凭借其独特的旋律和表达方式,吸引了无数听众。

本文将分享我对这首曲子的听后感,并探讨其艺术特点。

【对《月光曲》的概述】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部钢琴曲,全名《升C小调月光奏鸣曲》。

这部作品分为三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独特的氛围和情感。

第一部曲抒发了一种宁静、梦幻的氛围;第二部曲则充满激情和活力;第三部曲则呈现出一种史诗般的气质。

【个人聆听感受】
第一次聆听《月光曲》时,我仿佛置身于一片宁静的夜晚。

月光洒在大地上,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祥和的意境。

随着曲子的推进,我感受到了贝多芬内心的激情和挣扎。

尤其是在第二乐章,那种澎湃的情感让我热血沸腾,不禁为
贝多芬的才华所折服。

【作品的艺术特点】
《月光曲》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旋律优美:这部作品拥有动人心弦的旋律,让人陶醉其中。

2.情感丰富:贝多芬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使听众能够感受到其内心的挣扎和激情。

3.创新性:在当时的音乐界,贝多芬的作品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尤其是《月光曲》中的和声和节奏。

【结语】
总的来说,贝多芬的《月光曲》是一部充满诗意和情感的音乐作品。

每一位听众在聆听这部作品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和感悟。

对我而言,它不仅是一部音乐佳作,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月光曲赏析

月光曲赏析

月光曲赏析
《月光曲》是一首著名的钢琴曲,由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创作。

这首曲子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邃的情感,成为了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首先,从音乐结构上来看,《月光曲》采用了变奏曲的形式,即主题和变奏反复出现。

这种结构使得整首曲子在保持统一性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变化和多样性。

其次,从旋律上来看,《月光曲》的旋律非常优美。

它以简洁的音符和流动的旋律,营造出了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这种氛围与月光下清冷、宁静的景色相得益彰,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美妙的梦境之中。

此外,《月光曲》还通过旋律的变化和情感的起伏,表达了贝多芬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这种情感在曲子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让人感受到贝多芬对生命的热情和对音乐的执着。

最后,从演奏技巧上来看,《月光曲》对于钢琴演奏者的技巧要求非常高。

它需要演奏者具备深厚的音乐素养和精湛的演奏技巧,才能将这首曲子演绎得淋漓尽致。

《月光曲》评课

《月光曲》评课

《月光曲》评课王老师继《再见了,亲人》之后,又给我们呈现了一篇饱含着激情的范课,每一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我的教学,也带来了极大的触动,让我更多地反思自己的课堂。

下面就本堂课的几点成功,几处商榷,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成功之一:王老师进行了比较成功的朗读指导。

读的形式比较多样,有范读、试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等,把读的训练落到了实处。

如:老师在听到学生读描写月光的语句时,不是很动情,教师告诉学生,要朗读出感情来,老师有诀窍,即:节奏上要有快有慢,力度上要有轻有重,音调上要有高有低,然后老师展示了范读,这个范读很有必要,不但给学生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也为整个教学铺下了坚实的感情基调。

整堂课,老师的范读及学生的朗读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这也正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成功之二:教学设计新颖王老师不是按照惯常的顺序从第一段一直讲到文末,牵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把课文的重点段提溜出来,深入理解。

学生感悟了意蕴深远的月光曲,从而为进一步探讨月光曲创作的原因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成功之三:让学生板书上一节公开课,王老师也让学生下来板书,既节省了老师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学生把自己的见解美滋滋地板书在黑板上,也使他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有几点不成熟的想法,写出来,与大家共勉:商榷一:让朗读更深入,让板书更完满王老师那种直接奔第九自然段,直接朗读,有没有架空的感觉?即学生还没有体会到月亮升起,音乐舒缓,正表现了贝多芬听到茅屋传出来的钢琴声弹的是他的曲子时,内心受到了触动,而月亮升高,音乐刚健,表现的是他听到兄妹俩的谈话,为妹妹的善解人意而感动,而风卷云涌,音乐激昂,表现的是他遇到知音,为穷苦人感到愤懑的心情。

在这里是不是说,直接奔第九自然段不妥,并不是,可以这样处理:讲授第九自然段,欣赏月光曲时教师可简单板书:徐缓——刚健——激昂。

当学完前面几个自然段后,老师的板书可以是:触动——感动——激动。

这样上下一一对应,让学生明白贝多芬创作《月光曲》不是凭空想象,于是课文的难点便随之突破:他正是在与兄妹俩的接触中深受感动,又凭借当时清幽的月光的联想,才即兴创作出《月光曲》,来表达这种情感的。

品味《月光曲》中的五种“美”

品味《月光曲》中的五种“美”

品味《月光曲》中的五种“美”《月光曲》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字里行间中流露着五种“美”。

一、结构美文章开篇就巧妙地提示了文题:讲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了许多著名乐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这样的开头不仅点明了文题,也为下文书写《月光曲》的来历起铺垫作用。

结尾在兄妹俩陶醉在音乐的过程中,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下来。

结尾又点明《月光曲》,达到了首尾呼应,完整统一,从中也突出了贝多芬的创业精神。

二、文字美文章用生动优美语言记叙了《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罢那生动优美的文字如同涓涓的小溪流淌在心中。

看:“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这句既写出了事情发生的环境,也点明作业《月光曲》的线索,试想:作曲家忙碌了一天,晚上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放松心情时,偏偏从“茅屋”传来自己创作的曲子。

这个句子从环境中透视着故事的线索,语言文字既优美,又特别适合人物的身份。

还有“水天相接、波光粼粼……”这些生动优美词句可以折射一个画面。

三、品格美贝多芬身为著名作曲家,是个相当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可是他没有高高在上,而是屈身谦和地走进了茅屋,为穷兄妹俩弹奏乐曲。

贝多芬这种关爱穷苦人民的品格,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多么难能可贵啊!再看穷兄妹俩:尽管家中生活非常困苦,可是兄妹俩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依为命,这种善良的品性又多么令人敬佩啊!四、艺术美文章最能体现艺术美是第9自然段,艺术美是通过三个画面来表现的。

第一个画面: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此时给人的感觉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此时的感觉: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

第三幅画面:“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浪花涌过来……”此时可以感觉到: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美丽的画面,丰富的联想,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

鉴赏贝多芬作品月光曲

鉴赏贝多芬作品月光曲

贝多芬的月光曲:音乐与情感的完美融合在音乐史上,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首作品不仅以其深邃的情感和卓越的技巧而著称,更以其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和音乐性而闻名。

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在1801年创作的,当时他正在经历人生中的一段艰难时期,然而,这首曲子却展现出了他无比的坚韧和才华。

这首曲子的名字“月光”并非偶然,它完美地捕捉到了曲子中那种宁静、柔和而又神秘的情感。

在曲子的开始部分,我们可以听到那轻柔、梦幻般的旋律,仿佛月光在静静的湖面上轻轻洒下。

随着音乐的展开,我们仿佛可以看到月光在湖面上荡漾,波光粼粼,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感觉。

在音乐结构上,这首曲子展现出了贝多芬精湛的技艺。

他将奏鸣曲的形式运用得淋漓尽致,通过巧妙地运用主题和副题,使得整个曲子既有统一性又不失变化。

在曲子的中间部分,贝多芬运用了大量的动态对比,使得曲子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

这种技巧的使用,不仅展示了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也使得这首曲子成为音乐史上的一部杰作。

除了音乐上的技巧和情感表达,这首曲子还蕴含着贝多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在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贝多芬正经历着人生的低谷,他的听力正在逐渐丧失,这使得他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困境。

然而,这首曲子却展现出了他对生活的坚定信念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这首曲子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情感,使得它成为了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哲学”。

它不仅展示了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也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通过这首曲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贝多芬的人生观和艺术观,感受到他那种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

总结起来,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是一部充满情感和内涵的杰作。

它不仅展示了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和技艺,也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这首曲子完美地融合了音乐与情感,成为了音乐史上的一部不朽之作。

在欣赏这首曲子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它那美妙的旋律和精湛的技巧,更可以从中领略到贝多芬那种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光曲》教学评析《月光曲》文句优美,感情深沉,意境很深。

课文所记叙的故事,时间离今几百年,地点相距几万里,加之语文课上谈音乐,教学比较困难。

我们听了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教师进修学校特级教师范超示范两节课,上出了水平。

这次教学有三大特色。

整个教学过程把读读、议议、体会、想像、说写当作最基本的手段,配以电教媒体的辅助手段,使教学进行的顺畅,主线突出,重点明确。

同时使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让更多的学生都获得实践和表述的机会,从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学科融合自读自悟”,体现现代教学理念1、“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策略,应当是二十一世纪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命题。

本教案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体现了这一现代教学理念,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这里教师把语文与音乐结合起来,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触发学生的情感情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好的领悟文章的中心。

2、本教案教学过程设计了质疑的教学环节,引出学生学习任务,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复习引入”这一环节中教师让学生默读6一10自然段,记下不明白的地方。

然后交流,最后归纳成三个问题:①贝多芬给盲姑娘弹了一曲后,为什么还要再弹一曲?②《月光曲》究竟是首怎样的曲子?③他为什么要飞奔回客店?其实这三个问题正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于是教师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学习课文,这样避免教学的盲目忙和随意性。

同时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他们有兴趣自已去解决,这样一来整个课堂气氛比较的活跃,学生质疑、自读、自悟,从而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媒体运用恰当、适度,为突破重、难点服务。

媒体,作为语文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中介,其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它虽然只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但如果在教学中作恰当、适度的运用,可以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的,这一点在本教案中体现得较为明显。

本教案将录像、录音都用上了,既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文的重点之一及难点是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单凭课文的一段文字描述,要真正地领悟有一定的困难。

教师通过媒体运作,变抽象为形象,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在学习第九自然段之后播放钢琴曲《月光曲》,屏幕出现画面,再配以朗读,美妙的旋律,优美的语句仿佛把学生带到了大海边,他们仿佛也看到了明月和明月照耀下的大海。

这里教师让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获得整体的感知,形成“通感”,获得的印象较为深刻,收到解读课文之利,使学生对《月光曲》的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意境有了进一步的感悟,对贝多芬当时的激动心情也有了更深的了解,达到了突破难点的作用。

最后让学生当配音演员,给《月光曲》配上文字。

这时再次借助媒体(动态的画面、《月光曲》旋律的伴奏)背诵课文,不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而且再一次体会了《月光曲》的优雅意境。

三、加强课堂训练意识,培养学生能力1、课文之美能够意会,却很难言传,而读则能充分发挥出表情达意的作用。

所以说,语文课堂教学中读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月光曲》不仅故事发生的环境美,而且《月光曲》的内容更美。

教师如果囿于《月光曲》内容的讲解、分析就枯燥乏味了,而且学生也难以理解,即使理解也只停留于表面。

本教案避免了这一点,读是贯穿始终,默读、轻声朗读、自由朗读、范读、配乐朗读等举措,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和再现课文的意境,从而把课文的内容、词句的理解、感情的体会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同时,也逐步获取了朗读的技巧,提高了朗读的水平。

2、训练设计要有内在的逻辑序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步步深入,环环紧扣,如此方能实现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发展意义。

本教案就具有这个特点。

通过读课文、看画面,进行想象说话训练,让学生融进自己的思想,移位动情,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①当我读者“”时,仿佛听到了的音乐。

②此时此刻,当我听着这美妙的音乐时,我仿佛看到了。

③贝多芬拿起笔飞快地记录着曲谱,他仿佛看到了。

这三道题目的设计,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的积极性,题目由文字到音乐、由音乐到画面,从语言文字中发挥想象,体会《月光曲》的旋律,又从想象中入境理解语言,体会感情,从而拉近了与作者情感的距离,同时语言与思维的紧密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另外,本教案的结课也较为成功。

课堂总结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俗话“编筐编箩,全在收口”是因为好的收口,筐、箩才会结实耐用。

一堂课的收口也是如此。

同时阅读教学既要以课文为范本,又要超越课文,尽可能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

教师结课时出示贝多芬的画像及其名言“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领悟,对贝多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拓宽了知识领域。

这样的结尾有如品尝香茗,让人满口留芳,回味再三。

一、先说《月光曲》《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名曲。

这首曲子是首什么样的曲子?找出有关的段落读一读。

一读了解这首曲子是描绘海上月色景象的。

再读了解这景象分:月亮升起;月亮升高,月光洒满海面;海上刮起大风,海面卷起巨浪,月光下的浪花雪亮,向岸边涌来三部分。

三读了解曲子的节奏由缓慢→明快→雄壮激昂,由此而入情入境地读。

二、再说创作过程(事情的发展经过)教师范讲,并板书:这一步以“散步”开始,发展为“走近茅屋”。

原因是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这里的因果关系不完整,要求学生想想:贝多芬为什么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就走近茅屋呢?原因是贝多芬会想;是谁在弹我弹过的曲子?他为什么会弹得断断续续的呢?概括为“产生疑问”四个字,引出暗线:贝多芬的思想变化线。

结合这一步讲清“幽静”一词词义。

就因为幽静,贝多芬能听到这琴声的断断续续。

范讲完结,总结学法:1.理清事情发展阶段的起始;2.探究促使事物发展的原因(包括事情发展的原因及设想贝多芬心理活动的情况);3.注意作者选词的用心,特别是对事情发展所起的作用。

总结学法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举一而反三,促使学生自学下文。

下面学生自学、讨论,教师点拨,逐步完成板书:在这五步中:第一步要抓住兄妹之间的对话,理解盲姑娘的渴望。

但又因太穷,产生了失望情感,从而引导学生去推想贝多芬的心理活动。

第二步点一点贝多芬进屋后所见的家景和盲姑娘对音乐的酷爱——因为这一点与家庭的穷多不相称啊!第三步从盲姑娘听音乐的神态及语言理解,教师插叙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使学生明确“知音”一词。

再挖一挖“您”的用法,体会盲姑娘对贝多芬的崇敬之情。

第四步要点拨一下:为什么贝多芬创作的是《月光曲》而不是其它的曲子呢?这是因为当时的月光很幽美,兄妹的激情促使贝多芬产生创作的内容和灵感,所以称之为“即兴创作”。

第五步说明正是因为这首曲子是即兴创作,所以贝多芬要飞奔回客店把曲子录下来。

这也反映了贝多芬严肃的创作态度。

四、最后说说联想通过学习第九自然段,学生明白了《月光曲》具体描绘的景色,这是不是就是《月光曲》真实内容呢?不完全是,因为这是盲姑娘听琴后所想到的。

由这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的现象我们称之为“联想”。

再读读这段联想,谈谈没有这段联想会有什么感觉。

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加上联想往往使事物表现得更加深刻,更加感动人。

再引导学生自己找一找课文中还有没有联想的地方,说说其作用,并读一读。

【评析】《月光曲》文句优美,感情深沉,意境很深。

课文所记叙的故事,时间离今几百年,地点相距几万里,加之语文课上谈音乐,教学比较困难。

我们听了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教师进修学校特级教师范超示范两节课,上出了水平。

这次教学有三大特色。

第一,理清脉络。

范老师不仅抓住了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的一条明线,而且还紧紧抓住课文的一条因事情发展引起人物感情变化的暗线。

这条文脉由盲姑娘的感情发展(对听演奏的渴望——听了演奏的满足——知道是贝多芬的喜出望外——聆听《月光曲》的幸福)和贝多芬的感情发展(对兄妹俩的同情——遇到知音的激动——用《月光曲》抒发情感)交织而成的。

范教师的每一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步骤,始终紧扣行文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进而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赞美贝多芬热爱人民,为人民而创作的情感,水到渠成,中心明确。

第二,授以学法。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范老师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先让学生三读课文,带入意境,再示范讲清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的意思,归纳出理解课文的三条学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分五步点拨,收到举一反三之功效,这对培养学生自己读书的能力,大有裨益。

第三,实虚结合。

《月光曲》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除了对景物的描写比较生动细致之外,突出的特点是“实”、“虚”结合,即由实在的事物引起联想。

范老师在教学中是着意用力的,不仅让学生弄清了概念,找出了实例,而且还结合学生实际诱导运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聆听曲之美。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

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曾三次让学生聆听此曲,觉得对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听《月光曲》是在揭题之前,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先让我们来听一首乐曲,请你们来猜一猜这是一首什么曲子?”听曲子学课文,这样愉悦的学习氛围是不多见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二听《月光曲》,是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重点段第九自然段时(“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此时,让学生配以时而徐缓抒情时而高昂激越的乐曲诵读,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在水天相接的海面上,一轮圆月冉冉升起,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继而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波涛汹涌的大海格外壮观……这样,学生入其境而通情,朗读时也就真正达到了声情并茂的效果;三听《月光曲》是在即将结束这篇课文时,我边播放乐曲边对学生说:“同学们,最后让我们再次聆听《月光曲》,并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优美流畅的旋律中结束本课吧。

”二、精读课文,领略文之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

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水田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到海面由平静——波涛汹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高亢激昂。

此时,即使学生从没亲耳聆听《月光曲》,但是通过这充溢着优美意境的字里行间,也能想象得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了。

三、细细品味,感悟情之美。

细细品读《月光曲》这篇课文,我们也不难感悟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当贝多芬听到盲姑娘兄妹俩的对话而推门进屋时,当盲姑娘激动地认出贝多芬,贝多芬再次为她弹曲时,我都让学生想象:“当时贝多芬是怎么想的,是什么驱使他进屋并再次为盲姑娘弹曲?”当课文最后讲到兄妹俩久久地被曲声陶醉时,我又借此让学生练说:“假如你就是兄妹俩中的一个,当你从陶醉中回过神来时,你会对着贝多芬远去的身影激动地说些什么呢?”通过以上的几次想象练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贝多芬悄然而来,又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的是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和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这位大音乐家博大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