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
苏联的发展历程

苏联的发展历程苏联,全称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是20世纪初至1991年存在的一个国家实体。
苏联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俄国革命与苏维埃时期、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和戈尔巴乔夫时期。
1. 俄国革命与苏维埃时期(1917-1922年)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
在这一时期,苏维埃俄国经历了内战和外部干涉,但仍然成功地保卫了革命成果。
2. 斯大林时期(1922-1953年)1922年,苏维埃俄国改名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即苏联。
斯大林成为苏联的领导人,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和政治措施,包括五年计划、集体化运动和大清洗等。
这一时期苏联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也伴有着大规模的政治迫害和人为饥荒。
3. 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年)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试图改善苏联的经济和政治状况。
这一时期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农村和城市改革,但改革的效果并不显著。
4. 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1982年)赫鲁晓夫被勃列日涅夫取代后,苏联继续进行经济和政治改革。
勃列日涅夫提出了“和平共处”和“有限主权”的理念,试图改善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然而,苏联经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5. 戈尔巴乔夫时期(1982-1991年)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开放政策”和“重建”。
这些改革试图解决苏联经济和政治的问题,但却引起了苏联各个共和国的民族矛盾和政治动荡。
最终,苏联在1991年解体,成为独立的国家。
总结起来,苏联的发展历程经历了革命与战争、经济与政治改革的不同阶段。
虽然苏联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苏联的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实验的结束,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墓碑上半白半黑 的对比,“其中包含着 永恒的矛盾—光明的 进步的因素同反动因 素之间的斗争。…… 在彼此斗争中相互咬 合” ——墓碑的设计者
涅伊兹维斯特
赫鲁晓夫的墓碑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 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 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理由提示: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 战的改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项目 洲际导弹
战略轰炸机 核弹头
年份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1968 1978
美国 1054 1054
545 432 4300 11000 350 210 8500 10500
苏联 858 1400
155 135 1300 4500 340 440 32400 50000
1986年在苏联流传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 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 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 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 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 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 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 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 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 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3. 评价
(1)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 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取得 了一定的成效 (2) 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 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 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 部调整。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 改革内容:重点放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方面
苏联的N-1火箭
◆苏美军事竞赛情况表◆
苏联解体三大罪人是哪三位

苏联解体三大罪人是哪三位
苏联解体三大罪人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1、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有两大错误非常明显,一个就是全面的否定了这个斯大林,前苏联之所以能和美国抗衡,其核心原因就是斯大林的改革,但是这都被上位后的赫鲁晓夫全盘否定了。
还有一个错误就是赫鲁晓夫当时和中国的关系破裂了,这个事情就不说了,等于说是丢掉了好的盟友。
2、勃列日涅夫
由于太追求世界霸主的地位,所以勃列日涅夫把财政都花费到了重工业和军工业方面,其它方面就很差了,所以这是一个畸形的国家。
前苏联坦克横着走,但是生活用品只能按量分配了,所以老百姓的生活是不幸福的,而且入侵阿富汗也是很大的错误。
3、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上位后搞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然后开始亲近西方,最后大家也懂的,苏联国内人的信仰崩塌,政治、经济混乱。
这个时候西方
国家也渗透进来,搞文化入侵,最后很多苏联人都开始怀疑苏联了,最终在叶利钦的主导下,苏联这个超级大国在1991年12月25日轰然倒塌。
苏联的体制,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短时间可以聚集庞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可以短时间内可以创造惊人的工业生产总值。
但这种体制是有弊端的,弊端之一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忽视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还导致一些地方的企业没有活力,更会损害农民的利益。
这个体制的弊端,在二战后,更加突出。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主要进程

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主要进程三个重要知识点,一是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贡献;二是“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三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历程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背景和目的: 十月革命胜利后,成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帝国主义妄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和苏俄境内的反革命势力互相勾结,从四面八方向苏维埃俄国发动疯狂进攻,使“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苏维埃政府在经济领域实行了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它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但是,战时共产主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背景:1920—1921年的旱灾,更导致粮食十分匮乏,许多人死于饥饿,而且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俄国共产党的许多领导人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种手段,认为可以在战争结束后继续使用这一非常政策,把陷入经济灾难的国家拯救出来,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因此,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农村实行的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得到了强化,这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城市工人也纷纷罢工,工人阶级队伍涣散;军队士兵甚至喊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危险口号,1921年2月,彼得格勒附近的喀朗施塔得发生反政府的兵变,表明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很明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于是,1921年的俄共(布)十大开始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3苏联的成立:十月革命后,俄国国内建立了俄罗斯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其它一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12月苏维埃一大召开,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1924年的苏维埃二大通过了苏联第一部宪法,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这是对十月革命以来斗争经验的总结和革命建设成果的肯定。
戈尔巴乔夫 的改革路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路春节走亲访友之余,将买了一年多搁置在书架上的《戈尔巴乔夫回忆录》看完了。
整个阅读过程仿佛科幻大片,我在前苏联和中国之间穿梭,在历史与当下徘徊。
时代发生变化,但情景类似。
当年苏共、苏联面临的主要问题,仍存在于当下的中国。
戈尔巴乔夫在回忆前苏联“亡党亡国”的往事,我则联想到此时此地的中国。
苏共离析、苏联解体20多年了,围绕戈尔巴乔夫的争议仍未停息,有人赞他还人民以自由,有人骂他背叛共产主义。
是耶非耶,飘散风中。
我则不敢相信共产党内部居然能出现这样一个异类,数十年吸“狼奶”而仍然保持蓬勃的人性,身居“皇帝”大位却千方百计要将权力关进笼子里。
这是人吗?在我看来,近似神了!1985年上台时,戈尔巴乔夫接手的苏联共产党,经过勃列日涅夫18年的改造已经蜕变成一个特权阶层(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两位继任者任期较短,保持了这一现状)。
由于勃列日涅夫的权力是建立在他欣赏、提拔的亲信们的“团结”和“稳定”基础上的,所以勃列日涅夫对这些亲信极为袒护,美其名曰“保证对干部的尊重”。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社会的贪污、腐败和特权等问题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但纵然党内危机凸现,当上苏共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还是完全可以继续勃列日涅夫的老路,享受“皇帝”般的超级特权。
以当时苏联的综合情况看,虽然隐患重重,但国内外形势尚好,远未到崩盘的时候。
走老路对党来说固然存在“击鼓传花”之虞,但对戈尔巴乔夫个人权势则有益无害。
然而,戈尔巴乔夫作出了另一种选择,走上了改革共产党将党推向民主轨道的新路。
这条新路布满荆棘,关卡重重,最后导致了党的分裂和垮台,同时也将他这个总书记毁灭。
我百思难得其解,戈尔巴乔夫为何要这样做?他成长于这个体制,得益于这个体制,与这个体制密不可分,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况且新路的风险,已被前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的遭遇所证明。
当年赫鲁晓夫上台后以“放猪娃”出身的大无畏精神在苏共二十大所作的“秘密报告”,矛头直指“斯大林时代的个人崇拜”,震惊世人。
曾经的苏联及其七个时期的领导人

曾经的苏联及其七个时期的领导人展开全文Soviet Union (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СССР俄文,USSR英文),简称苏联,于1922年12月30日成立,1991年12月26日解体。
曾是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22,402,200 平方公里),占有东欧的大部分,以及几乎整个中亚和北亚;陆地与挪威、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鲜接壤;而与瑞典、日本、美国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苏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胜国,故在解体前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
现由俄罗斯继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Lenin (列宁时期)1.弗拉基米尔·伊里奇· 列宁:1917年 11月7日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人在列宁的领导下于俄罗斯取得了政权,随即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随后的几年里,由托洛茨基指挥的红军通过残酷的内战击败了白军和协约国的干涉。
列宁建立了共产国际,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了苏联。
苏联的缔造者列宁于1924年逝世。
Stalin (斯大林时期)2.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 斯大林:为了获得政权,他通过残酷的手段清洗了所有的政治对手,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同时以肃反的方式对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展开了大清洗。
虽然斯大林被西方国家和一部分苏联人视为一个屠杀各民族人民的暴君,但是他成功地把苏联改成了一个工业和军事强国。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苏联军事也比以前强出好几倍。
1939年苏联与纳粹德国签订了莫洛托夫 -里宾特洛甫条约,双方结成貌合神离的同盟,同时秘密划分了双方在波兰、波罗的海国家、芬兰和罗马尼亚的势力范围。
苏联采取亲德政策,敌视英国、法国和其他盟国,并努力破坏他们抵抗德国的战争。
1941年 6月22日,阿道夫· 希特勒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进攻。
苏联的发展历程

苏联的发展历程苏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它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阶段和事件。
本文将详细介绍苏联的发展历程,包括其成立、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社会变革以及解体等方面。
一、成立阶段(1917-1922年)苏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7年的十月革命。
在这次革命中,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1918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成立,列宁成为首任主席。
在这一阶段,苏联面临着内外的战争和经济困难,但它通过实行共产主义经济和政治体制,逐渐巩固了自己的权力。
二、斯大林时期(1922-1953年)1922年,苏联正式成立,斯大林成为苏联的领导人。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这一时期,苏联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但同时也面临着政治镇压和人为造成的大饥荒等问题。
斯大林的统治结束于1953年,他的去世标志着苏联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三、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1953-1985年)赫鲁晓夫接替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措施,试图改善苏联的经济和社会状况。
然而,这些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赫鲁晓夫在1964年被勃列日涅夫取代。
勃列日涅夫继续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限制军备竞赛和改善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然而,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苏联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难,导致了社会的不满和不稳定。
四、戈尔巴乔夫时期(1985-1991年)1985年,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的领导人,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措施,被称为“戈尔巴乔夫改革”。
这些改革旨在解决苏联面临的严重经济问题和政治不稳定。
然而,这些改革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导致苏联的解体。
1991年,苏联正式解体,成为独立的国家。
五、解体后的影响苏联的解体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解体后,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成为独立的国家,其中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家。
苏联的解体也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国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苏联特权阶层内涵界定形成时间角色转化

苏联特权阶层:内涵界定、形成时间、角色转化郭春生2012-9-13 14:54:47 来源:《廊坊师院学报》2005年03期作者简介:郭春生,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
(北京100872)内容提要:苏联特权阶层是对苏联以权谋私的党政干部的特称,这个阶层形成于勃列日涅夫时期,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这个阶层实现了角色转换,抛弃了苏联共产党和苏联社会主义。
关键词:苏联特权阶层勃列日涅夫特权阶层问题是苏联政治和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学术界还存在不少的争论。
本文试就苏联特权阶层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有助于此项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一、特权阶层的概念和内涵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享有特权的人。
所谓特权,从法律意义上讲,是指个别人、等级或社会集团在政治、经济或其他方面享受的特殊权利,它是社会不平等的反应。
享受特权的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特权者;如果特权者在一个社会中成为一个具有重大政治和社会影响的社会阶层时,就形成了这个社会中的特权阶层。
苏联特权阶层是中国学者对苏联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的称呼,特指那些利用职权牟取私利、追求个人额外权利的人。
在我国,在60年代中苏两党争论时期,开始用“特权阶层”一词来描绘苏联社会上的一部分人。
在1964年7月10日的人民日报上,转载了阿尔巴尼亚“人民之声报”的一篇文章,指出赫鲁晓夫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造就一个特权阶层,一批新‘贵族’,他们从自己狭隘的利益出发,支持赫鲁晓夫和他的叛徒集团的修正主义的、反社会主义的、反革命的民族主义路线。
正是这样一个特权阶层的形成构成了今天修正主义在某些社会主义国家泛滥的社会基础。
”(注:人民日报,1964年7月10日。
)1964年7月14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题为《关于赫鲁晓夫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一九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之一)》的文章,标志着我国正式用“特权阶层”一词来批评苏联社会中存在的一部分人,指出:“目前苏联社会上的特权阶层,是由党政机关和企业、农庄的领导干部中的蜕化变质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构成的,是同苏联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相对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契尔年科
第四,是苏联由发展到停滞、由缓和到争 翻的时期。 其执政初期,苏联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 力翻了一番。70年代后,苏联经济发展速 度明显减慢,出现了停滞和倒退。 其执政初期,向西方国家积极推行“缓和 战略”,取得了一些成效。随国力增强, 70年代中期,苏联调整了对外战略,开始 推行“全球进攻性战略”,争霸全球。
第三,背负对外扩张包袱,外交上陷入孤 立,进退维谷。
苏联对外搞霸权主义,损害自己形象,付出了巨 大的代价。为与美国争夺军事优势,苏联耗费了 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70年代末,苏军队人数400多万,是美国两倍。苏 联每年用70多亿美元维持阿富汗卡尔迈勒政权、 援助越南和古巴。 苏联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 助。为了遏制中国,苏联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 增加军事部署,苏中边境、蒙中边境陈兵百万, 这严重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加重了苏联的经 济负担,是导致7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经济发展的 停滞。
二、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主要成就
第一,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965年-1980年,苏联的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经 济固定生产基金都有较大的增长,以1965年为100,到 1980年,社会总产值增至238,国民收入增至235,国民经 济固定生产基金增至319。其发展速度高于同期美国的发 展速度。苏联有20余种重要产品雄居世界之首,苏联的经 济实力翻了一番,苏美之间在经济实力上的差距进一步缩 小。 苏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1965年苏联平均工资为96.5卢 布,1981年为172.7卢布;1965年农庄庄员月平均工资为 51.3卢布,1981年为120.6卢布。居民住房有较大改善, 人均居住面积由1965年-1981年的10平方米-13平方米。
三、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弊端
第一,经济逐渐失去活力并陷入困境。 70年代中期由于经济改革停滞不前,苏联经济发展速度明 显减慢,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实际上,从70年代初起, 苏联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均开始下滑)。 苏联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由1971-1975年的5.7%下 降到1981年至1982年的2.4%,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由 1971-1975年的7.4%下降到1982年的2.8%。 农业生产状况逐步下滑,1976-1980年苏联年平均谷物产 量20505万吨,1982年谷物产量仅达18677万吨。由于工资 增长速度超过工农业增长速度,供求矛盾进一步扩大,到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人民生活水平日渐下降。 苏联的资源浪费严重,劳动力日趋枯竭,资金更加紧张。 这些因素也严重制约着苏联经济的发展。
四、勃列日涅夫实施“新经济体制”政策
苏联“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新体制”的 简称。 1965年9月,苏共中央全会通过了《关 于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和加强 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的决议》; 10月,最高苏维埃通过了相应的决议, 部长会议制订了《国营生产企业条例》。
这些决议和条例确定了新经济体制的基 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基本原则是:在不改变集中管理体制的 前提下,扩大企业的自主权;领导生产 的重心转向经济方法; 贯彻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相结合 的方针,使工人从物质利益上关心企业 的生产成果。
新经济体制的推行,原计划在3年内完 成,实际到1975年才完成。 它部分地改善了原来的体制,取得了一 定的效果,但没有从根本上克服原有体 制的弊病,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保守性, 成时代周刊
勃列日涅夫 与尼克松
安德罗波夫1982.11-1984.2
第二,政治上住化、保守,领导层老化,个人崇拜、 官僚主义现象日趋严重。
由于政治上过分强调稳定,经济改革停滞不前,使整个社会 日趋凝固化,社会失去活力。 1966年苏共23大改中央主席团为中央政治局,设中央总书记 来代替中央第一书记,恢复了苏共19大以前中央领导机构及 中央最高领导职务的称谓。取消干部轮换制,埋下了领导体 制僵化、保守和干部队伍老化的祸根。 苏联各级领导班子变动极小,尤其最高领导层,处于超稳定 状态。新增管理机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官僚主义现象严重。 70年代中期以后他放弃了集体领导原则,大搞个人集权和个 人崇拜。1977年他取代波德戈尔内兼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 席(勃还是国防会议主席),独揽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力。 勃还开动宣传机器,大肆宣扬自己。他接受国内外勋章达数 千枚之多。他任人唯亲、搞裙带关系选拔干部。苏联整个社 会上行下效,劳动纪律松弛、滥用职权、营私舞弊、贪污腐 化等现象相当普遍。
第一,是苏联国内最为稳定的时期。 这一时期,苏联没有外敌的武装干涉,没 有发生国内激烈的阶级斗争和党内斗争, 国内政治和经济生活相当安稳和有秩序。 这是十月革命以来苏联历史上最安定的时 期。 这一社会状况的出现,除了受国际形势等 客观因素的影响外,很大程度与勃列日涅 夫上台后实行的某些政策有关。
第三,加强军事建设和力量,提高国际战略 地位,苏美势均力敌。
苏工业投资的85%用于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发展,重 点强调发展战略核武器和远洋海军。 军费逐年增加,军费开支约占国民生产总值12-14%, 约占财政支出的1/3以上,即从1965年-1981年的 326亿卢布-1550亿卢布,即3.75倍。 苏联军事实力快速增长,逐步改变了美苏军事力量 的对比。70年代初,基本达到均衡,并朝着有利于 苏联的方向发展。80年代初苏联取得了对美国的战 略均势地位,步入超级大国行列。 苏美在军事力量上的势均力敌,加剧了双方在全球 范围内的争霸。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
(1964-1982) 自1964年10月-1982年11月,勃列 日涅夫历时18年,执政时间仅次 于斯大林,在苏联历史发展中占 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既不同于 列宁、斯大林时期,也不同于赫 鲁晓夫时期,具有白己的一些特 点。
勃列日涅夫(1906-1982 )
一、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特征
主要内容:第一,撤销国民经济委 员会,重建中央各工业部,恢复部 门领导的管理体制; 第二,完善计划工作,把国家下达 给企业的计划指标由原来的几十个 减少到9个,并用产品销售额指标 代替传统的总产值指标作为考核企 业工作成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第三,提高经济杠杆在管理经济中的作 用,实行生产基金付费制和企业固定缴 款制度,调整工业品批发价格,提高信 贷作用; 第四,建立企业经济刺激基金,加强对 企业的经济刺激和从物质利益上刺激职 工对企业的关心。
第四,外交上取得一定收获。 其执政后,苏联制定和实施了“和平共处与推进 世界革命并重”的对外战略,其发展分为: 第一,60年代末--70年代初,推行“缓和战略”, 改善了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同西方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的经济、科技协定,从 西方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资金,促进了国内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1975年“欧安会”首脑会议 的召开及有关欧洲安会的赫尔辛基“最后文件” 的签署,正式确认了战后欧洲边界的走向,巩固 了苏联战后在欧洲的政治地位,它是勃列日涅夫 执政时期苏联在外交上取得的重要成就。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任苏共中央总书记。 6年之后,执政74年的苏联共产党丢掉政权, 统一的苏联多民族国家分崩离析,社会主 义宣告失败。 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民主社会主义”没有 给苏联百人民带来“民主和人道”,而导 致亡党亡国,政治上遭到了彻底的失败 。
一、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召开的苏共中央四月全 会,标志着苏联根本性改革的开始。 第一,1985年4月起全国开展反酗酒斗争,坚决打 击并消除苏联的酗酒社会问题。但它操之过急, 副作用大,很快失败。 第二,苏共“二十七大(1986.2.25-3.6)”后苏 联进行全面根本性的改革:即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 有计划地和全面地完善社会主义。 经济上,以科技进步和提高社会生产力为手段, 在15年内使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翻一番,实现 经济加速的战略;
第二,保持政局的稳定,社会安定。 从党内入手,合并工业党和农业党,恢复和加强 党的统一领导体制,并第一次用国家根本法(1977 年苏联宪法)的形式确立苏共在苏联社会政治体制 中的核心领导地位。 取消苏共22大通过的干部定期轮换制。采取逐步 排挤政治对手并削权的办法,“健康”原因为名, 解除他们的职务。对政敌不搞过分的政治迫害。 保持国内政局的稳定,实现社会安定。 (1977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这是苏联历史上的 第四部宪法。它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法制建设 的最大成果。他改进苏维埃工作,提高苏维埃地 位)
第二,70年代中期后,苏联放弃了“缓和战 略”,推行“全球进攻性战略”。 苏联加紧与美国争夺,继续加强对东欧社会 主义国家控制,以“推进世界革命”、“支 持民族解放运动”为名,向第三世界进行扩 张,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1976年在苏共25大报告中他称赞苏联对外政 策取得的成,宣称苏联掌握了“历史主动 权”,苏联的对手被迫“大大退却”,世界 上的每一角落无不在苏联的考虑之内。
Константин Устинович Черненко
1984.2.13任苏共中央总 书记。健康恶化,13个月 后去世。由戈尔巴乔夫接 任总书记职务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1985-1991)
Горбачѐв 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р. 2.3.1931, с. Привольное Красногвардейского района Ставропольского края), советский партийный деятель. Член КПСС с 1952. Из крестьян. Окончил юридический факультет МГУ (1955), Ставропольский с.-х. институт (1967, заочно). В 1946—50 помощник комбайнера МТС. В 1956—62 1-й секретарь Ставропольского горкома, 2-й, 1-й секретарь крайкома ВЛКСМ. В 1966—70 1-й секретарь Ставропольского горкома, 2-й и в 1970—78 1-й секретарь крайкома КПСС. С ноября 1978 секретарь ЦК КПСС. Член ЦК КПСС с 1971. Депутат Верховного Совета СССР 8—9-го созывов. Награжден 2 орденами Ленина, орденом Октябрьской Революции, 2 другими орденами, а также медалям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