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图课件 H反射与F波的区别

合集下载

肌电图讲义

肌电图讲义

CIDP:右侧正中神经运动传导,刺激点分别为腕和肘部。可见肘部 刺激时CMAP波形出现明显的时间离散(temporal dispersion)
如何进行电生理诊断
• 患者男性,34岁,主诉下肢乏力一年余,全身肉 跳。 • 申请单:舌肌无萎缩,抬头肌力5,四肢肌力5, 未见明显肌萎缩,针刺觉正常。外院EMG:神经 源性损害 • 双上肢反射++,双下肢反射+++,病理征-。下肢 踇趾背屈肌力4级,左上肢手内肌肌力4级。
• R1(早成份)的反射途径:三叉神经传至 三叉神经感觉核,再由面神经核传至面神 经的多突触反射,其中枢位于桥脑。由于 整个过程仅涉及1~3个中间神经元,故其潜 伏期变动小,不易引起“适应性”。
• R2和R2’(晚成份)是多突触反射,中枢位 于桥延脑。其反射途径为:三叉传入冲动 到达桥脑,再沿三叉脊束下行到延髓,并 与网状结构的中间神经元进行多突触联系 之后,上行投射到同侧和对侧的面神经核, 最后经由面神经传出。由于此反射弧与网 状结构的中间神经元有多突触联系,所以 易受丘脑、大脑皮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故其潜伏期变动大,常引起“适应性”。
双侧尺神经感觉传导。
双侧尺神经运动传导,白色为右 侧,彩色为左侧)
双侧胫神经运动传导(背景的白色线条为左侧,彩色线条为 右侧。刺激部位在踝部和腘窝)
附一 电生理检查中的晚反应:
瞬目反射、H反射和F波
瞬目反射的机制和临床应用
• 临床上常用的是通过电刺激一侧三叉神经 眶上支,诱发眼轮匝肌收缩产生瞬目动轮匝肌引出潜伏期短、波形 简单的R1波,在双侧引出潜伏期长、波形 复杂的R2(同侧)和R2’(对侧)波。
针电极的类型
电极类型
同心圆针电极 单极针电极 巨肌电图电极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ppt课件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ppt课件

精选ppt
26
1.单纯相:轻收缩时,只出现几个运动单 位电位相互分离的波形。
混合相:中度用力收缩时,有些区域电位 密集不能分离,部分区域内可见单个运动 单位。
3.干扰相:肌肉作重收缩时,运动单位电 位相互重叠,不能分离出单个运动单位电 位。
精选ppt
27
精选ppt
28
异常肌电图
精选ppt
50
精选ppt
51
神经传导速度
精选ppt
52
一.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
刺激电极:直径1cm,相距2-3cm的两个银 质或不锈钢的圆盘。 纪录电极:针电极或表面电位 正常值:上肢>50m/s
下肢>40m/s 桡神经偏快>60m/s
精选ppt
53
神经二端点间的距离(米)
MCV=
该段神经的传导时间(秒)
直径:0.01—0.1cm 长度:1mm—5cm 组成:肌膜、肌浆、细胞核、肌原纤维 机能:1.发生兴奋和传导兴奋 肌膜和横管系统完成
2.收缩 肌原纤维完成 3.离子转换或兴奋收缩偶联系统肌浆网及
三联管完成 4.供能 线粒体 5.细胞控制中心 细胞核
精选ppt
11
精选ppt
12
肌电位发生原理
1.静息电位:正常肌纤维安静态时膜内外 电位差。因肌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造成。
等)
事件相关电位(P300、CNV等)
精选ppt
77
一、2适用范围
诱发电位:各种神经传导通路功能障碍 (听神经-脑干、视神经-皮 层、各个部位躯体感觉通路、 各个部位运动通路等)
精选ppt
78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V
VI VII
IV

神经电生理检查ppt课件PPT课件

神经电生理检查ppt课件PPT课件
(注意有无纤颤电位和正锐波) 失神经状态、肌强直、肌炎等
2、插入电位减少或消失
肌肉纤维化或肌肉为脂肪组织替代等
第45页/共119页
2、临床肌电图—异常肌电图
3、纤颤电位
原理:单个肌纤维兴奋性增高自发放电的表现 意义:一般在失去神经支配10-14天左右出现,代
表 了单个肌纤维在失去了神经支配后的自主收
神经电生理检查学习内容
1、概述 2、临床肌电图 3、神经传导检查 4、表面肌电图 5、F波与H反射(略) 6、诱发电位(略)
第1页/共119页
神经电生理检 1、概述
第2页/共119页
1、概 述— 总述
神经系统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 病、疑难病。也是康复医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之一。
神经系 统疾病
第36页/共119页
2、临床肌电图— 正常肌电图
二、肌肉安静状态下的电位
正常肌纤维在静息状态下,在终板区以外不会有电活动。 注意:针电极在插入终板区时,会有电位的记录,同时会引起患者明显的疼痛, 此时应重新调整针电极的位置,调整后,电位消失,疼痛等不适感通常也会消失。
第37页/共119页
2、临床肌电图— 正常肌电图
降至1/10) 3、容积传导影响波形
第19页/共119页
1、概 述 — 电生理基础
——容积传导影响波幅
第20页/共119页
神经电生理检 2、临床肌电图
第21页/共119页
2、临床肌电图——概 述
一、概念
临床肌电图(clinical EMG),又称针电极肌 电图(needle EMG),是指以同心圆针插入肌 肉中收集针电极附近一组肌纤维的动作电位 (motor unit)以及在插入过程中肌肉处于静息 状态下,肌肉做不同程度随意收缩时的电活动。

肌电图课件-H反射与F波的区别

肌电图课件-H反射与F波的区别

(三)F反应与H反射
F波:对神经施加超强刺激,在肌肉动作电位(M波)后续 一低波幅动作电位。这一电位多出现在手、足部小肌肉, 不随刺激强度增加而减小。当刺激位置向中心移动时潜伏 期缩短。

表面电极的阴极置于神经干的近端,阳极在远端 刺激强度选择阈上30%,频率10~3000Hz,放大倍数 100~500uv/cm,扫描速度5~10ms/cm 常选用正中神经、尺神经、腓神经和胫神经
是前角细胞逆向兴奋的回返放电 因最初检测时是从足部(Foot)固有肌记录而得名
观察项目:
(1)最短潜伏期、最长潜伏期和平均潜伏期; (上肢30ms,下肢60ms) (2)F波出现率:正常>70%
F波异常的判断:潜伏期延长和/或出现率降低均 为异常。
结果判断和意义:
反映运动神经近端的传导功能,当刺激点远端正 常时,F波异常可以提示神经根、神经丛、近端 运动神经的病变。
F波的平均出现频率
F波的出现率与运动神经元兴奋性有关,频率降低常提示 运动神经元兴奋性下降,前角细胞和运动轴索病变
潜伏期
F波潜伏期是指从刺激伪差到F波起始部的时间。一般应计 算最短潜伏期、最长潜伏期、平均潜伏期、F波离散度
传导速度 近端传导潜伏期是F波与M波潜伏期之差,代表
了由刺激点到脊髓以及返回到刺激点的传导时间。 最大Fwcy(m/s)=Dx2(mm)/F-M-1(ms)
F波出现率下降,是脱髓鞘病变最早的表现。
临床应用:
(1)AIDP和CIDP等神经根神经病的诊断 (2)颈椎病、腰椎病神经根病变的辅助诊断
(二)H反射及H波
H 反射:
电刺激诱发的脊髓单突触反射 最初由Hoffmann所描述而命名 指次强刺激胫后神经,所诱发的小腿三头肌

第一部分 第三章(F反应、H反射、瞬目反射及其它)(2014)

第一部分 第三章(F反应、H反射、瞬目反射及其它)(2014)
第三章
F反应、H反射、瞬目反射及其它
第一节
与电生理反射检查有关 的主要反射检查
一、躯体浅反射
• 刺激皮肤或粘膜引起的反射称浅反射,它通过皮 质脊髓束而加强,皮质脊髓束损伤则浅反射减弱 或消失。
• (一)角膜反射:角膜反射属于脑干反射的一个 方面,当以棉花轻触一例角膜时,即引起两眼的 同时闭合,此现象称为角膜反射,由三叉神经和 面神经共同完成。其传导通路是:角膜→三叉神 经的眼神经→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两侧面 神经核→面神经→两侧眼轮匝肌。
• 2.格林-巴利综合征
• GBS对周围神经的损害可以在根、神经近端 或远端。以往报告多见在近端异常。
• 汤晓芙等研究则发现在恢复期或慢性迁延 性病例中远端异常多见。
• MCV在发病最初几天,15%~20%病人是 正常的,但如为急性期在根和近端有病灶, F波可消失,而恢复期又复现。
• F波的延长提示近端段脱髓鞘损害。大多数 患者F比值是正常的,说明近、远端的传导 时间均有相当的减慢。
2.Bell麻痹
• 144例Bell麻痹研究中,全部在患病第一周出现 R1延长或缺失,病侧R2延长或消失。在恢复 期中可见R1或R2恢复,而直接远端反应始终 存在。在Bell麻痹急性期,面神经运动传导幅 度可能无明显差异。
• 以同侧R1潜伏期与同侧DR的商(R1/DR)与 对侧R1/DR比较,若患侧R1/DR>键侧R/DR, 提示面神经属于根性损害,反之患侧R1/DR< 健侧R/DR,则说明属于末梢性损害,在病变过 程中,有根性损害向末梢性损害转化,说明预 后良好,反之,或BR长期缺失,则预后差。
• (二)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膝反 射、挠骨膜反射、肱三头肌反射、跟 腱反射等,可用可用带触发装置的叩 诊锤叩击,在相应肌肉上记录肌电反 射,也称为T反射。

H反射 潜伏

H反射 潜伏

SEP
用超出感觉2-3倍的电流刺激肢体神经而 引出
S1皮节体感诱发电位
腓肠肌比目鱼肌体感诱发电位
40岁女性腰棘(L1-T11)和头皮(Cz-FPz)记录到的正常胫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EPs)
H反射 潜伏 期<35毫秒 两侧潜伏期 差异 <1.2毫秒 两侧波幅 差异 <50%
A
H-反射可以刺激S1神经根而得到 B 上道 比目鱼肌H-反射,S1神经根磁 刺激 下道 比目鱼肌H-反射 S1神经根电刺激
左S1神经根病中的比目鱼肌H-反射
右神经根病伴多神经病患者比目鱼肌H-反射
f波
用超强刺激运动神经在 M 波后出现一波 常用伸拇肌代表L5
颈腰痛的电生理学评定
肌电图 H反射 F波 SEP
肌电图
受检肌肉出现失神经电位 肢体肌肉 脊旁肌肉 多相电位增加 神经传道速度正常或减慢
H反射 用低剂量刺激腓肠肌在30Ms 处记录一电位 随着M波的出现增加刺激H 波 逐渐下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H反射 潜伏 期<35毫秒 两侧潜伏期 差异 <1.2毫秒 两侧波幅 差异 <50%

《肌电图》ppt课件53页PPT

《肌电图》ppt课件53页PPT
不低于正常值 的70%(快传导纤维轴突丧失)。疾病晚期,运动神经元大量死亡, CAMP波幅可降至极低甚至无法测出。 2. EMG: 神经源性损害 大力募集差。 失神经现象:纤颤电位和正锐波。(轴索损伤活动期。失神经支配2W后,肌纤维兴奋 性增高)疾病的进展情况和严重程度??? 慢性神经再生现象:2月后。进展缓慢,功能好:宽时限、高波幅运动单位电位。
干扰相
单纯相 (神经源性损害)
病理干扰相 (肌源性损害)
几种常见疾病的肌电图表现
1.神经根性病变 2.前角细胞病变 3.格林巴利综合征 4.多灶性运动神经病 5.重症肌无力 6.肌炎等
神经根性病(与神经根支配范围有关例C8-T1)
神经传导检测:感觉神经传导正常;(尺神经)
正中神经MNCV
11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波幅减低”(双侧对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全程)波幅减低
波幅反应的是参与动作电位的肌纤维的数量
1.部分轴索损伤 2.所支配肌肉萎缩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近端波幅下降”
局灶性严重脱髓鞘
传导阻滞 波幅降低50%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波形离散、 波幅降低、
传导速度减慢、 远端潜伏期延长”
不均匀节段性脱髓鞘
GBS?
脱髓鞘典型改变:远端潜伏期明显延长, 神经传导阻滞及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轴索病变: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明显降低, 末端潜伏期正常或稍微延长(一般不超过 正常上线130%)。损害严重时,才会出现 传导速度减慢(一般不低于正常下限75 %)。为什么?快纤维!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常见异常
经可以引不出
运动神经传导测定
潜伏期:神经轴索中快传导纤维到达肌肉的时间 传导速度:计算方法? 波幅、波形、曲线下面积(参与混合神经肌肉动作电位的肌纤维数量) 时程(每个单个肌纤维是否在同一时间被兴奋)脱髓鞘病变时,每个神经干

肌电图学习1

肌电图学习1
6
3.传导阻滞(conduction block):在运动神经传导检查过程中,当近端和远 端分别刺激,CMAP 波幅和面积于近端刺激比远端刺激下降大于 50%时,并 且近端出现波形离散,此种现象称为神经传导阻滞(图 6)。
图 6 不同神经损害病理对神经传导的影响 三)F 波
1.F 波产生机制:运动神经纤维在受到超强电刺激产生兴奋时,其冲 动会向远、近端双向传导。冲动向远端传导至所支配的肌肉,使肌肉兴奋产 生 CMAP(M 波);同时冲动也逆向经脊神经前根传至脊髓前角,使前角运 动神经元兴奋,该兴奋回返经运动神经传导至肌肉,使之再兴奋而在 M 波 之后产生的一个迟发性反应。因 1950 年 Magladery 和 Mc Dougal 首先在足 部(foot)小肌肉上记录这一晚成分,所以称为 F 波(F wave)。(图 7)
图 4 运动神经节段传导及传导速度计算:以正中神经为例,分别在腕、肘部 刺激,在拇短展肌记录,计算腕-肘之间的运动传导速度。
5
二)感觉神经传导 感觉神经传导(sensory nerve conduction)是指电刺激感觉神经,在感觉神 经干记录动作电位,该电位称为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potentials,SNAPs)。由于神经在受到电刺激后,其兴奋具有向远、近端双向传 导的特性,故其检测有顺向和逆向神经传导检测法。顺向法是在远端刺激神经(末 梢),而在近端记录 SNAP;逆向法则相反。一般来说,逆向传导操,逆向法更 具优势,因为记录部位保持不变,这样就可以比较各不同刺激点所获得的 SNAP 波幅和面积,从而可判断传导阻滞情况。顺向与逆向感觉传导速度无显著差异。 1、 检测方法:感觉传导一般采用表面电极,刺激电极、记录电极及接地电极放 置方法与运动神经传导相似。比如,尺神经感觉传导顺向检测法,采用指环电极 刺激分别刺激尺神经感觉分布的指 IV、V,在腕部前部尺侧采用表面电极记录(图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波振幅:与运动神经元兴奋性有关,还与肌肉本 身的状态有关。 F波持续时间:F波偏离基线开始到回到基线的时间。 F比值:F波和M波潜伏期之比
F波的临床应用
• F波的研究对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病变部位的确定 以及对功能恢复的动态观察特别是累及近端的神经损害 的观察,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H反射
• H波:引出H波的阈强度低于引出M波的阈强度, H波出 现在M波之前。此时的H反射波幅达最大值,当电流进一 步加大时, H波的幅度逐渐减小而M波反而持续增大, 当M波达到最大时, H波却很小乃至消失。
Hoffmann,1918
➢ H反射的反射弧包括了向心性感觉神经、 脊髓前角细胞、周围运动神经等各种因素 的总和
➢ H反射是周围神经病或S1神经根损害时较 敏感的指标
结果判断和意义:
反映感觉传入和运动传出通路的病变,有助于发现反射 弧近端的病变。
临床应用:
(1)S1神经根病变的诊断 (2)脱髓鞘性神经根神经病也表现为异常。
M
F
观察项目:
(1)最短潜伏期、最长潜伏期和平均潜伏期; (上肢30ms,下肢60ms) (2)F波出现率:正常>70%
F波异常的判断:潜伏期延长和/或出现率降低均 为异常。
结果判断和意义:
反映运动神经近端的传导功能,当刺激点远端正 常时,F波异常可以提示神经根、神经丛、近端 运动神经的病变。
(三)F反应与H反射
F波:对神经施加超强刺激,在肌肉动作电位(M波)后续 一低波幅动作电位。这一电位多出现在手、足部小肌肉, 不随刺激强度增加而减小。当刺激位置向中心移动时潜伏 期缩短。
表面电极的阴极置于神经干的近端,阳极在远端 刺激强度选择阈上30%,频率10~3000Hz,放大倍数 100~500uv/cm,扫描速度5~10ms/cm 常选用正中神经、尺神经、腓神经和胫神经
F波的平均出现频率
F波的出现率与运动神经元兴奋性有关,频率降低常提示 运动神经元兴奋性下降,前角细胞和运动轴索病变
潜伏期
F波潜伏期是指从刺激伪差到F波起始部的时间。一般应计 算最短潜伏期、最长潜伏期、平均潜伏期、F波离散度
传导速度 近端传导潜伏期是F波与M波潜伏期之差,代表
了由刺激点到脊髓以及返回到刺激点的传导时间。 最大Fwcy(m/s)=Dx2(mm)/F-M-1(ms)
F波出现率下降,是脱髓鞘病变最早的表现。
临床应用:
(1)AIDP和CIDP等神经根神经病的诊断 (2)颈椎病、腰椎病神经根病变的辅助诊断
(二)H反射及H波
H 反射:
电刺激诱发的脊髓单突触反射 最初由Hoffmann所描述而命名 指次强刺激胫后神经,所诱发的小腿三头肌反 射性反应 H反射潜伏期:胫神经27.8±1.9ms
• H反射的正常潜伏期在30~35ms之间,两侧之间差为 1.4ms之内,波幅在2.4mv左右
H反射的临床应用
• 测定H反射可以了解反射弧通路的传导状况及中脑以下 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近段周围神经的损害,尤其是S1 神经根损害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 酒精中毒、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潜伏期延长 • S1神经根受损:H反射消失或潜伏期延长 • 颈神经根病变中,若在桡侧腕屈肌发现H反射异常,提
示C6或C7或者两者同时受损
谢谢您的聆听!
肌电图专题培训一
上海市瑞金康复医院 潘惠娟
F反应与H反射的区别
(一)F反应及F波
由于神经兴奋传导的双向性,神经干受刺激后, 向下传导引起肌肉兴奋,产生M波
其逆行性冲动上传至运动神经元,激活运动神经 元产生兴奋,再回返传导至同一块肌肉,使其产 生二次兴奋,向兴奋的回返放电 因最初检测时是从足部(Foot)固有肌记录而得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