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的最大最本质的特点
中国国画简介介绍

未来展望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在未来,中国国画将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继续发展。通过结合现代技术和传统技巧,国画将焕发出 新的生命力。
国际交流与推广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加强,中国国画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得到推广和传播,进一步提高其在国际艺术 界的影响力。
05
中国国画鉴赏与收藏
鉴赏标准与方法
气韵生动
国画追求意境和神韵,气韵生动是首 要标准。鉴赏时需观察画面的整体氛 围,体会画家的情感表达。
构图巧妙
中国国画在构图方面注重 巧妙布局,通过虚实相生 、藏露结合等手法,使画 面更加生动有趣。
代表作品分析
《清明上河图》
这幅作品以城市风光为描写对象,展现了中国古代城市生活的繁荣与生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社会历史价值 。
《庐山谣》
这幅作品以庐山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人文价值。
构图布局
国画构图讲究章法,通过画面元素的 排列和组合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鉴赏时需分析画面的构图、透视和比 例关系。
笔墨技巧
国画注重笔墨运用,通过笔触、墨色 变化展现画家的功力和风格。鉴赏时 需仔细观察笔墨的浓淡、干湿、粗细 等变化。
主题与意境
国画常以山水、花鸟、人物等为主题 ,通过描绘自然或人物形象表达画家 的思想和情感。鉴赏时需理解画家的 创作意图和主题内涵。
墨
墨是中国国画中重要的绘画材料 ,常用的墨有油烟墨、松烟墨等 ,不同的墨有不同的特性和适用 范围。
宣纸
宣纸是中国国画的主要绘画载体 ,常用的宣纸有生宣、熟宣等, 不同的宣纸有不同的特性和适用 范围。
技法与材料的结合
笔法与墨法的结合
在国画中,笔法和墨法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不同的笔法和墨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 画面效果和情感表达。
中国民间美术

中国民间美术具有六个最基本的特征。
1、它的创造者是中华民族大众群体。
2、它是为包括生产劳动、衣食住行、人生礼仪、节日风俗、信仰禁忌和艺术生活在内的自身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艺术。
3、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代表着民族文化群体的中国本原宇宙观、美学观、感情气质、心理素质和民族精神,反映了中国本原文化的哲学体系、艺术体系、造型体系和色彩体系。
因此,愈是具有广泛群体性的民间美术门类,愈是反映了中国本原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如与群体衣食住行和民俗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面花、剪纸、服饰、刺绣、染织、傩仪傩舞傩面具、民间绘画、年画、皮影、木偶、玩具、风筝、纸扎与灯艺、民间社戏脸谱、民间棋类拼板、民间陶瓷、民间雕刻和民居建筑、车船装饰和生活用具等。
4、它是中华民族的母体艺术之一。
中国民间美术诞生于中国原始社会,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反映了各个历史发展阶段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因此它具有民族文化传统的延续性。
5、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与地域文化特征。
6、艺术创造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都是随手可得、就地取材的,具有农村自然经济的地域性特征。
总之,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国民族美术中群众性最广泛、与社会生活关系最密切、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地域最广阔、民族地域特征最鲜明的源远流长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
它蕴涵着我们民族从原始社会到今天的长达七八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文化遗存直到近现代的商品经济市民文化,像考古发掘中区分文化层一样,甚至在一件作品中都可以区分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积淀,因此可以说它是一部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博物馆。
民间美术品——竹编竹编是用山上毛竹剖劈成篾片或篾丝并编织成各种用具和工艺品的一种手工艺。
工艺竹编不仅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更具深厚的历史底蕴。
竹编行业历史上以作坊形式,多以世代相传或以作坊依托的师徒关系,学徒学成后,自立门户,再招徒弟,口传身教。
劳动人民用竹材制作家具,编制用品,创造了具有不同艺术特色的多种编织工艺,常用的有:1、编织,即用竹丝、篾片以挑和压的方法构成经纬交织;2、车花,将竹节车成一定形状和装饰;3、拼花,利用竹的表面或断面,拼成花型或器皿;4、穿珠,是将竹节制成小段进行穿结;5、翻簧,利用竹簧加工制成各种器皿的方法。
中国风漫画的故事特点

中国风漫画的故事特点中国的传统漫画内蕴十分丰富,由于中国特定的文化渊源和历史背景,使中国漫画别具一格,与西方的漫画、卡通以及新兴的动漫形象均有区别。
首先,中国漫画的大部分作品产生于近代变动不安的中国社会,严峻的民族危机使中国漫画以直接的手法表达了争取民主自由与和平的渴望。
与此相应,多年的反侵略、反分裂战争使中国漫画充满战斗力和反抗性,它们自觉地承载着深重的救国救民责任。
这与以娱乐为主的卡通、动画、漫画在本质上已迥然不同。
其次,中国漫画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善从中国文学中挖掘素材,借用典故和风俗习惯表现当前事物和现象;并引用其中的人物角色,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手法来表现,所以很易为读者接受,就算文化水平参差不等的读者,也容易领会。
再者,中国漫画还多以中国独有的传统水墨技法创作,其特点是变幻无穷、意境悠远,表现了中国绘画艺术独特的审美价值。
纵览中国漫画史,由古代漫雕(即具诙谐、幽默趣味的雕刻类作品)如汉代石刻画像追源起,至清末民初的报刊讽画,可说是经几千年历史沉淀而形成;在紧贴政治气候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记录着当时的社会状态和人民的生活态度,由此组成一部奇特的中国近代历史图解。
中国的漫画因为中国特定的文化渊源、历史背景,与西方的漫画、卡通以及新兴的动漫形象有着本质的区别。
具独特中国民族特色,中国漫画的大部分作品产生于近代中国社会,严峻的民族危机现实使中国漫画内容蕴涵着争取民主自由与和平的渴望。
与此相应,多年的反侵略反分裂战争使中国漫画充满战斗和反抗意味,它们自觉地承载着深重的救国救民责任。
这是中国漫画具备鲜明民族特性的原因之一。
其次在风格上,中国漫画既体现了中国民族的风俗爱好和欣赏习惯,以及大众的生活特点,尤其顾及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亦爱从构思阶段就采用中国人民熟悉的比喻、习语、谚语等民间艺术,力求通俗生动,言简意赅。
因此,构成中国漫画更鲜明的民族特色。
糅合中西的漫画风格,中国漫画的众多优秀作品中,又清晰可见糅合了西方漫画表现形式的痕迹。
中国画论辑要

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画的传统与现代。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 和深厚的传统,但同时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周积寅在书中详细地探讨了中国 画的历史演变和现代发展,对于我理解中国画的传统与现代有着很大的帮助。同 时,他也提出了一些关于中国画未来发展的思考,这些思考对于我们这些从事艺 术工作的人来说,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
该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画的分类方法和各类绘画的特点。其中,画体部分介 绍了中国画的三大体系:工笔画、写意画和界画,并对每一种画体的特点进行了 阐述。画类部分则按照时代顺序介绍了各个时期的代表性绘画种类,如东晋的 《洛神赋图》、唐代的《步辇图》等。
该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画的绘画方法和理论知识。其中,画法部分介绍了中 国画的笔墨技巧和构图方法,如用笔的提按、顿挫、转折等,用墨的浓淡、干湿 等。画理部分则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原理和美学思想,如“气韵生动”、“笔墨 当随时代”等。
“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表明了中国画的创新性。中国画是一种传统艺术, 但并不意味着它不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相反,中国画在不断吸收时代元素 的同时,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这也是中国画能够保持活力的原因之一。
“画有五美,一曰道微,二曰妙绪,三曰幽情,四曰玄宰,五曰天钧。”这 句话是对中国画理论的总结和概括。它指出了中国画的五个重要特点,即道微、 妙绪、幽情、玄宰和天钧。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中国画的画面上,更体现在中国 画的内涵和精神上。
该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画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通过对这 些画家的介绍,读者可以了解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的风格特点。同时, 该部分还介绍了一些重要的画集和文献,如《宣和画谱》、《芥子园画传》等。
该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画的源流和鉴定方面的知识。其中,源流部分介绍了 中国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的风格特点。鉴识部分则介绍了如何鉴 定中国画的真伪、年代和价值等方面的知识。
什么是中国画中国画的特点

什么是中国画中国画的特点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中国画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中国画的介绍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汉朝人认为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称为中国,将中国的绘画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国画是汉族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
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
中国画的特点造型特征中国画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采取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方法,并在活动中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观,或局限在某个固定点上。
它渗透着人们的社会意识,从而使绘画具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认识作用,又起到“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教育作用。
即使山水、花鸟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在观察、认识和表现中,也自觉地与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
趣相联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
中国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
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
其形象的塑造以能传达出物象的神态情韵和画家的主观情感为要旨。
因而可以舍弃非本质的、或与物象特征关联不大的部分,而对那些能体现出神情特征的部分,则可以采取夸张甚至变形的手法加以刻画。
在构图上,中国画讲求经营,它不是立足于某个固定的空间或时间,而是以灵活的方式,打破时空的限制,把处于不同时空中的物象,依照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法则,重新布置,构造出一种画家心目中的时空境界。
于是,风晴雨雪、四时朝暮、古今人物可以出现在同一幅画中。
因此,在透视上它也不拘于焦点透视,而是采用多点或散点透视法,以上下或左右、前后移动的方式,观物取景,经营构图,具有极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中国画写意画的特点

中国画写意画的特点1、以形写神,以神写意.从古到今,中国的绘画一直围绕着一个形的问题在作文章.在绘画的初萌阶段,因为造型水平差,那时的形是简单而幼稚的,是似是而非的,也能够说是“以意表形”.随着绘画经验的持续积累,写形的功能大大提升,进入了“以形写形”的阶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画家们并不以形似为满足,逐渐理解到了“神似”的重要性.即在造型上表现对象的内在本质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才算真正达到绘画的目的.最先提出“以形写神”理论的是人物画家顾恺之.后来引伸到中国写意画领域,逐渐比为“以神写意”的意象造型观点.是中国的写意画摆脱了自然形的限制,而追求以笔墨为载体的情感宣泻.因为开拓了表现上的自由空间,画家笔下的形象既跳出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再现的制约,又因为形的限制而避免了过于的随意性.使作品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形的观点,又有自我情感的表露,达到极完善的幻化境界.但因为画家对自然物象的感悟千差万别,审美情趣各有所好,所以中国写意画家笔下对形与神的概念便有了不同的侧重.偏重工细一路的借形以抒发自我性灵的审美需求,既强调客观物象的真实性,又具主观的表现意识,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并重的目的,如注重写实的工兼写即属此类.小写意画家则既注重形的制约,又注重自然精神与自我心境,情感的结合,达到一种意蕴平和、雅俗共赏的境界.大写意画家强调自我情感的宣泻,自然物象中的形仅仅表达感情的一种载体,能够不完全依附于客观物象的独立美感.在画家笔下自然物象的某些细节能够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意象造性,以神写意的表现力达到了境界.关于形神论的观点,历代都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北宋苏轼提出“作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虽不免过于偏颇,但观点是明确的.元代倪云林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则是文人画家的一种偏激言词.二者都没有把形神的关系界定清楚.对中国写意画的形神问题阐述的最精僻的莫过于齐白石,他说:“不似为欺世,太似则媚俗,妙在于似与不似之间”.似与不似之间就有了一定的空间,画家在作画过程中,积极地去作物象的内在本质即神韵的追求,为了达到目的,就要对物象的特征加以强调、夸张,对形实行必要的概括、取舍、归纳.这个过程叫做“遗貌取神”,这种造型观点叫做“意象造型”.2、骨法用笔、以书入画.“骨法用笔”是谢赫六法中第二位,它用“气韵生动”是六法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骨法”是指客观物象的形神结构,“用笔”则是用笔方法,用笔技巧和艺术表现.唐代张彦远在《论画六法》中提出“骨气形似皆本立意而归乎用笔”.说明“骨气用笔”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不但要表现客观对象的基本结构、神韵,还要表达画家的主观感情和艺术创造.在写意画中,笔墨还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为特殊的用笔方法所产生的形式美,也表现为笔墨情趣.黄宾虹先生根据中国画的审美要求,总结前人和自己的创作经验,把用笔归结为平、圆、留、重、变五法,他说:“用笔须平,如锥划沙;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之柔;用笔须留,如屋漏痕;用笔须重,如高山堕石.”以上是用笔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至于具体操作中如何灵活掌握,还要懂得一个“变”字,要留有余地,要掌握好分寸,过度了同样也是弊病.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等先生追求线条的凝重深厚,注重留的作用,所以行笔相对较慢,但也并不是处处都慢,该快时还是要快的.有的画家追求线的流畅,行笔速度相对较快,有气势磅礴、一气呵成之感.至于怎样才好,这与每个人的实践经验、审美情趣相关,不可强求一律.至于用笔中的苍、老、活、松、涩、劲、毛、挺、圆、厚的艺术效果,一个“变”字都能概括,靠在实践中去体会去灵活掌握.。
工笔画的特点艺术特征

工笔画的特点艺术特征工笔画的特点艺术特征工笔画亦称“细笔画”。
属中国画技法类别的一种,与“写意画”对称。
工笔画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画法,如宋代的院体画,明代仇英的人物画等。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工笔画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
工笔画的特点工笔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建立了一套严整的技法体系,从而形成这一画体的独特风格面貌,其特点归纳如下:以线造型是中国画技法的特点,也是工笔画的基础和骨干。
工笔画对线的要求是工整、细腻、严谨,一般用中锋笔较多。
以固有色为主,一般设色艳丽、沉着、明快、高雅,有统一的色调,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审美意趣。
工笔画的特点具体分析一、美学意境1、有气韵则有生动:“气韵生动”是指绘画的内在神气和韵味,达到一种鲜活的生命之洋溢的状态,可以说“气韵生动”是“六法”的灵魂。
以生动的“气韵”来表现人物内在的生命和精神,表现物态的内涵和神韵,一直是中国画创作、批评和鉴赏所遵循的总圭臬。
“气韵生动”是个完整的提法,体现了创作最高的审美要求而一直被沿用至今。
2、因心而造境: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
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业,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
“因心而造境”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特征之一。
他指的是画面意境而不是自然的、真实的生活图景,是作画者按自己的理想所虚拟出来的虚幻飘渺的艺术境界,这个图景是现实生活中所没有或少有的,是作画者“心造”之境。
3、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是中国画处理意境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通过大面积的空白来衬托画面主体,使主体更为突出,后面的空白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使人回味无穷。
大部分的空白可以使我们想象许多意境,画中虽未画出,但我们可以发挥我们的想象,思绪任意驰骋。
4、以诗入画与画中有诗:“画中有诗”不是仅仅指画面上的题诗,还指画中隐含着的诗意,补画笔所未到,启动画者之联想,使诗意与画意相得益彰。
诗情画意,交相辉映,情景相生,得意于画外。
二、线的特点1、书法用笔:中国工笔画的用笔与书法同法,也有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起笔与收笔是勾线过程中的两个关键部分,起笔收笔的质量直接影响线条本身的质量及行笔的过程。
浅谈中国画的审美特征

浅谈中国画的审美特征作者:刘桂珍来源:《艺术评鉴》2019年第24期摘要:中国画属表现艺术,它并不追求物体表面的形似,而是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
中国画具有独特构图特点,它以线造型、书法入画、讲究笔墨,提倡诗情画意。
中国画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结晶;它以特有的艺术魅力,向世界充分展现自己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中国画散点透视以形写神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4-0039-03中国画简称“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
在远古无确定称号,普遍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画在绢上和纸上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近现代为区分西方油画或其它外来绘画称为中国画,是用中国独有的毛笔、墨及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的艺术。
在东西绘画两大统系中,中国画是东方统系的代表,实处东方统系中的最高水平地位。
中国传统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里,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融汇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等的艺术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长期与自然和谐相处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表现方法。
无数旷世杰作像一座座高峰巍然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越来越为当今世界各国所瞩目。
中国画在立意、构图、技法和程式化等表现方面,具有区别于其他画种、独领风骚的特点。
本文主要从中国画的透视、造型规律及中国画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等方面来浅谈其审美特征。
一、中国画的透视“散点透视”是中国古代画家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指画家不是在一个固定的立脚点上作画,而是根据画家的需要,移动立脚点,把不同事物安排出现在同一画面之中,通过其相互关系形成透视空间。
在中国山水画中最为常见。
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北宋都城汴京城郊到城内街市繁华热闹的全景和各阶层人物的各种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绘画的最大最本质的特点(图)内容摘要:绘画艺术是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技艺来表现人类的心灵活动。
它作为一种精神产品,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向人们展示它内在所包含的精神思想。
中国的绘画从几千年前的工艺装饰纹样中孕育并发展起来,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一定的画面,来寓意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中国绘画的最大最本质的特点。
“情趣寄寓”和“以画写意”是中国绘画比较典型的借以表达画家思想的两种形式。
1.情趣寄寓绘画艺术创作是以审美方式反映生活的,作者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都是通过具体的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而表现出来,是为情趣寄寓。
绘画是一种精神性极强的艺术,绘画艺术创作中内在体现出极强的思想性及它与物质世界那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既以物质为基础,又升华为一定的精神,因而最为贴近艺术的本质。
综观中西绘画艺术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在它发展的道路上,有根无形的线在牵引着它发展的方向,这个牵引力使得艺术发展的始终不偏不倚的朝着它的方向前进,而这个拥有巨大“魔力”的无形指挥便是“精神思想”。
中国绘画艺术的流派众多,名师辈出,技法风格层出不穷,精神性也就自然非常的强。
传统的中国绘画艺术创作不可避免的受到美学观和美术观的影响。
中国人最注重造型艺术的政教价值,唐代的张彦远指出美术具有教化的功用。
总结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
并且还对美术作品在教化方面的优长与其他的教育手段做了比较:“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赋。
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
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
”或多或少也在说着艺术的精神性作用。
在情趣寄寓方面中国画精神性的最大体现就是用笔。
中国画用笔的核心问题笔力是有书法奠定的一种美学要求。
古代南朝齐的谢赫的<<六法论>>中的第二法“骨法用笔”就要求笔画的组织精练而能够恰如其分地表现对象,抒发作者的感受。
中国画的用笔有很多要求,除了讲求笔力之外,还有三个很重要的要求是气韵表现,丰富变化,与情趣寄寓。
气韵是魏晋时代品评人物风气度韵的略称,是人的内在精神因素的向外展露,被引用来作为品画的标准。
一笔下纸要有变化,还要顾盼生情,交映成趣,这便是用笔及用墨的情趣要求。
情调是画家喜怒哀乐的情感色彩,趣味是指画家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情趣。
因此,用笔和用墨包含着浓厚的精神性和抒情性。
中国画用笔的讲究是中国画技法的核心,也是中国画本质的一种基因。
用笔是造型的基础,不仅要能正确精确的描绘对象,还要有对象自身的“骨气”。
气韵和神采的意义相差无几,要求画家在创作前先要存想于心,即所谓“意在笔先”,下笔要能产生神采气韵,是“象应神全”,形象的准备和神采的完备,都要靠用笔。
2。
以画写意中国绘画艺术的思想性在中国画的创作体现在造型,用色,构图,题材等等许多方面。
通过一定的画面内容来表达一定的意境意义,来体现作者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生观。
也就是我们说的“以画写意”。
首先,中国画的造型具有平面性,装饰性,意象性等特点,其中意象性和装饰性都是想象力的产物。
装饰性就是作者运用想象力对物象进行加工概括变形美化,使之既有物象的客观依据,更有作者的主观成分。
意象性也是如此。
只是相比之下,装饰性的主观更极端化,造型更图案化,意象性则包含一种自然真实的愿望,使中国画摆脱工艺装饰的阴影。
顾恺之就提出“以形写神”的造型要求,使形的重要性进一步受到重视。
正确的写形,才能正确的传神,成为意象性造型的重要法则。
中国绘画传统,以“神形兼备”为皈依,重在抒发主体精神。
绘画强调"以形与神,形神兼备",不拘泥于形似的雕饰、而注重神韵的传达等创作思想,正是认识得了艺术创作中"造型"与"传神"两者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绘画创作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画家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把握,由表及里地强调对精神特征的理解,通过画家的主观精神因素,包括修养、品德、秉性等,与客观世界相融合,从而创造出具有深刻内涵的美的形象和境界。
中国画具有浓厚的精神性。
精神指导对于中国画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中国绘画艺术极其追求内心思想的表达和体现。
而这种充分体现精神性的绘画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又是源于中国文化的传统底蕴,以及在中国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思想家对艺术家所造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宋代的文人写意画的“意”其中就包含着对象的精神或气韵,同时投入作者的精神,赋予物象某种意义使有内蕴。
如文同的《墨竹轴》画面着意于描写受到某种自然环境约束,因而弯曲生长的竹子,如何顽强的坚持向上发展,这是竹子的真实生存活力和作者所想表现的人格力量的高度统一。
王时敏小像其次来看中国绘画的用色。
我们以曾鲸的《王时敏小像》为例来讨论。
充分体现了谢赫“六法”之一“随类赋彩”的类型化,意象化,装饰化和平面化特色,几个颜色完全平涂的排成平面构成关系,只在脸部略加晕染,表明他只重视人物的精神而不是物质实体。
平面简淡的造型与色彩,把物质性表现降低到不能在低的程度,以突出精神性特征—这就是中国画用色的精神性表现。
同时值得重视的是,中国画在用色上还尤为喜用墨色。
它正好体现的是中国古代主体文化儒,道,佛的一些哲学观念,由具备这些哲学修养的文人士大夫画家反映到了“文人画”里。
孔子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作为艺术创作“游于艺”的前提,他游于艺的人生活动,都建筑在与“仁”的基础上。
中国山水画天人合一的精神,实质上也包含着“仁”的价值观念。
山水画包含着中国古人人格道德修养的自我完善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功能,就是受儒家学说影响而产生的。
在这样的情形下发展起来的绘画艺术,也必然是具有极其浓厚的思想意义。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孕育产生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巨大,而只用墨色画山水最能体现道家的哲学思想观念。
老子以“玄”形容微妙而深奥的哲学道理。
“玄”在道家学说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墨色一统天下的权威影响力。
老子认为“五色使人目盲”,主张“见素抱朴”只用一种墨色而使五色抽象起来,不同色阶的墨色,可以代表各种色彩的意义而存在,既足以表现物象,又不违背朴素之美,是臻于自然的最高艺术品位。
他又强调“致虚极,守静笃”的哲学境界,静的意境由“玄”色来体现最为恰当,因为“玄”被引申为深沉静默。
同时道家又讲究恬淡的修养,《庄子天道篇》谓之:“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万物之本。
”静和淡是相连的,宁静的黑色没有众彩的热闹刺激眩人眼目,便显得恬淡。
所以,把多彩的绚烂之极归为单一墨色的恬淡,再加上虚静和朴素,便成就了中国绘画艺术创作本质的哲理性飞升。
先秦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绘画的发展影响极大。
成为绘画艺术创作的主要指导和制约因素。
首先是它所主张的艺术无用论,同善的,仁的,礼的使用论虽然是相矛盾,但都传播给后人,使得中国古代的社会和画家个人,拥有相互矛盾的美学思想。
一方面承认绘画艺术的积极社会意义。
而另一方面又将绘画艺术视为一种不值得一提的雕虫小技,画家的社会地位不高。
古代文人士大夫既爱画画,又耻以为业的心态,使得他们将画画只是作为一种业余的消遣,极少以百分百的热情投注到绘画创作中去,即使有闲情逸致,也都始终受制于之前思想上的束缚,循规蹈矩。
先秦美学思想中对善,仁,礼的观念同时也融合在以儒家学说为首的文化传统中,这些思想为广大社会民众所接受,而作为中国古代绘画主体的文人士大夫更是主要的接受者,当然他们也就非常自觉的在绘画创作中贯彻这种精神。
老子庄子崇尚自然的思想,于是欣赏自然美成为中国的主要思想主题。
而同时他们对五色的否定和对朴素的提倡,以及虚静恬淡的哲学修养,影响了后世文人画家对工笔重彩的轻视和对水墨写意画的偏爱。
以墨为唯一色彩的水墨写意画,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主体文化中儒学,道学,佛学的一些哲学观念。
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热闹非凡的“百家争鸣”的现象。
有着不同世界观,价值观的思想家们相继将自己的思想主张和见解公诸于世。
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孕育了中国古代人,无论是文人抑或是普通的民众的基本世界观和价值观。
于是在他们的意识里就留下了思想家们的道德伦理观念,并且不断的影响着他们以及他们后来的人们。
这种思想影子也成为他们行文做人的基本准则和依据。
绘画艺术创作是一种精神活动付诸于物质的有意识的人类活动,当然也就不可避免的带上了创作者本人的主观思想和观念,于是也就成就了其作品的思想性。
由上述道教思想对绘画的影响中,我们就已经可以有所了解了。
再看看佛教。
佛教对中国画的影响以禅宗为最大,它是中国化了的宗派,易为文人士大夫所信仰。
中国画的墨色观念和造型上所遵循的“不似之似”的观念以及空白的构图观念,就都体现了禅宗的影响。
“禅”在修养上很强调“无相”的观念。
“无相”不是没有“相”,什么都不用画了。
《六祖法宝坛经》解释说:“无相者,于相而离相。
”和“相”保持着一种乍合乍离的辨证关系,但关键在“离相”。
“禅”意译为“静虑”,而“离相”则能体现“静虑”,不必为“相”所扰。
用单一的墨色图绘万物色相,是对于色彩的抽象。
历史上所谓的“禅画”与中国的文人画有相通的地方,它在墨色,造型与构图上的观念后来和文人画汇流,共同促成了水墨写意画的诞生。
而最能证明水墨画先驱们受道家等思想观念影响的是他们的创作精神与状态。
张彦远就曾总结说到:“夫画物特忌形貌彩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
”这也是从道家观念出发,认为色彩过多,描写过于写实谨细,于是就不自然。
……第三谈谈构图。
中国画在构图上包括九个方面的因素:布势(也叫布局或者章法,经营位置),气脉,开合,藏露,空白虚实,边角处理,穿插,题款押章,卷轴。
中国画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许多空白没画。
在中国画里,画到的地方一般称为实,没画的地方称为虚,虚表现为空白。
空白不仅是色彩问题,还是某些具体事物的意象,还具有无限的精神容量。
而当中的题款和图章中的闲章是中国画精神性的又一表现。
最后说到的题材就更加明显的体现着绘画在中国画家中投射出来的精神性因素。
无论宗教题材,世俗生活,自然景观,花鸟虫鱼兽……都体现的是画家的某种精神意志,借画面来表达某种思想内容,抒发某种思想感情,都蕴涵有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
……东晋的顾恺之明确的提出了绘画表现对象的要求,他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呆迁想妙得也。
”在这点上他继承了战国时期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而有了进一步的发挥。
他特别注重的是人物画的“传神”,他把对绘画的一般性论述提到到独立的理论认识高度,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研究的领域,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南朝谢赫“六法”的产生以及古代绘画艺术千余年来对气韵,神采的追逐,都直接或间接的受到他的影响。
这也充分说明了绘画艺术的思想继承性和深远性是让人叹为观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