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汉唐长安与明清北京
古建筑——中国的文化瑰宝

古建筑——中国的文化瑰宝中国古建筑是凝固的古文化艺术,是古代历史留下的立体的诗,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深藏着古代人们的审美和文化。
一部中国古代建筑史,就是中国文化的凝固史、展开史、展示史。
了解中国古建筑,可以使我们深入学习、理解中国历史,为灿烂的中华文化、深重的中华文明而骄傲,而自豪。
在此,远景设计研究院为您整理出国内著名古建筑经典,与您共赏。
一、大明宫——唐代建筑风采的代表陕西西安大明宫是唐长安三大宫殿之一,始建于唐太宗年间。
宫城面积为北京故宫的三倍多。
宫内分前朝与内廷:前朝有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内廷有太液池、麟德殿等。
整个布局左右对称,主从分明,宏伟壮丽。
而至今犹存的有含元殿和麟德殿。
二、永乐宫——道教建筑的典范永乐宫位于山西芮城县,是道教建筑的重要遗例。
宫殿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粗大的斗拱层叠交错,雕饰不多,显得简洁、明朗。
宫宇规模宏伟,布局疏朗,中轴线上排列着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四大殿宇。
大殿东西两侧不设配殿,风格独特。
永乐宫壁画满布四座大殿,其艺术价值之高、数量之多,都十分罕见,这使永乐宫享誉海内外。
三、故宫——最大的宫殿式古建筑群故宫为明清两代皇宫,坐落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
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殿宇9000余间。
城内宫殿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
南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殿,称“前朝”。
北以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及东西六宫为中心,称“后寝”。
三大殿以太和殿最高大,重檐庑殿顶,高约33米。
故宫凝聚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
四、沈阳故宫——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宫殿沈阳故宫为清初皇宫,原名盛京宫阙、奉天行宫,它集汉、满、蒙各族建筑艺术为一体,是我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其建筑布局可分为三路。
其中东路建筑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子,两旁为十王亭,均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独具特色。
五、布达拉宫——举世闻名的山巅之宫布达拉宫是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位于西藏布达拉山南侧,从山腰处拔升而起,直达山顶。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知识(图文结合)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知识1城市:都城的制度:《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图片介绍(唐长安里坊制,封闭性最符合《周礼考工记》中国第一座轮廓方正的都城:曹魏邺城中国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
七大古都:加上安阳/杭州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城市:平遥古城、丽江古城唐长安为里坊制,封闭型。
宋汴梁、临安转变为开放型,沿街设市,沿巷建住房2宫殿周制三朝五门:外朝-决定国家大事,治朝-王视事之朝,内朝-办理皇族内部事务、宴会隋唐的三朝五门:外朝承天门、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唐代宫殿雄伟,尺度大。
大明宫含元殿建于龙首原上,前有长达75m的龙尾道,麟德殿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约为清太和殿的3倍宋代宫殿创造性发展御街千步廊,另一特点是使用工字形殿(轴心舍,用于官署)元代宫殿喜用工字形殿。
受游牧生活、喇嘛教及西亚建筑影响,用多种色彩上午琉璃金、红色装饰,挂毡毛皮帷幕,建盝顶殿、棕毛殿、畏吾儿殿、石造浴室。
全面了解明清紫禁城宫殿3坛庙坛:祭祀天地日月桑农等自然的建筑物庙:祭祀帝王祖先的建筑大祭:皇帝亲自祭祀,中祭:皇帝派大臣代祭,望祭:不设庙,只朝所祭方向遥祭圜(yuan)丘:祭天的坛孔庙:孔庙即至圣庙,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
位于曲阜城正中,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被古建筑学专家称为世界建筑史上“唯一的孤例”,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三大古建筑群。
1961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天坛设计成功之处:天圆地方,圆顶、蓝色来反映天,反复使用“九“,围绕“天心石”外铺的扇形石板以9的倍数向外延展,第一重为9块,第二重为18块,直到第九重为81块。
象征九重天。
君为本,天为用,民为轻圜丘北面的皇穹宇是存贮皇天上帝、列祖列宗及日月星辰、风云雷雨神版的场所。
皇穹宇的圆形围墙——回音壁,回音令人称奇,人称“三音石”凡夫俗子通过丹陛桥进入“天庭”,分为三条道,中间神道:祭祀时神舆走的,东侧御道:皇帝走的,西侧王道:王工大臣走的4陵墓四出羡道,商、周帝王陵墓的形制,由东西南北四方,以斜坡道及踏步由地面通向墓室封土:帝王陵墓地表以上陵体方上:累土为堆,呈截顶方锥形的封土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一幅建筑总平面图: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国王墓出土的一块铜板错金银的“兆域图”(战国时期)黄肠题凑:汉代帝王陵制,用栢木断类成的墓室,栢木心为黄色,木断头皆朝内,"黄肠题凑",是帝王一级使用的椁室,等级最高陵邑:汉陵各设陵邑,即小城市。
中国建筑史-13 封建社会晚期的建筑1(北京城)

• 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它经历了一个 由兴到衰的过程。
• 明清两代初期,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推行了 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措施以巩固统治。
• 中期达到繁盛,特别是明中叶后期资本主义 因素出现,及康、乾、嘉盛世,对建筑业发 展起了促进作用。
二、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11年)
明清建筑的成就与特点 1、经济的发展,使建筑业综合实力有很大提
使用梭柱、月梁等。常用弯曲木料作梁架构件。
建筑实例:
山西洪洞县广胜寺下寺
• 广胜寺分上、下两建筑寺实例::上寺在山顶,下寺 在山麓。
• 下寺建筑基本是元代所建,又以其中的正 殿最为典型。广胜寺下寺正殿建于1309年
——减柱法、移柱法 柱子分割的间数少于上部梁架的间数
二、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11 年)
永乐四年(1406) 营建北京,到永乐 十八年(1420)基 本竣工,历时15年
金中都
元京
明嘉靖三十二年 (1553年)加修外 城到明嘉靖四十 三年〈公元1564 年〉筑就。
金中都
元大都
1406-1420
明北京
明1553年
加修外城
辽南京
西直门 阜成门
德胜门 安定门
面远达非洲。元朝政府先后在泉州、庆元(今宁 波)、上海、澉浦(今浙江海盐南)、温州、广州、杭 州等地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贸易
2· 民族、宗教、文化的融合下,出现了一些 新建筑类型
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北到西伯利亚,南 到3·南从海建,筑西技术南方包面括看今:西对藏宋、式木云构南体,系西进北行至了今简化。 新·疆木,架建东筑北方至面鄂,霍规次模克与海质量。上都逊于两宋,一般 寺喇庙建嘛筑塔加、工礼粗拜糙寺,用传料入草中率土。 社传会统经建济凋筑零技和术木和材艺短术缺增,加不得了不新对的宋因式素木,构出体系 现进行了了一简些化融。合如多减民去族若特干柱点子的和建内筑檐柱斗拱,不再
中国建筑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史是中国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中国建筑史发展的主要历程:
古代时期:古代时期的建筑主要以木质、土质为材料,如殷商时期的夏商时期的城墙、商代王陵、周代宫殿等。
秦汉时期:封建帝王时期的建筑表现出富丽堂皇、宏伟壮观的特点。
此时期的著名建筑有兵马俑、陵墓和宫殿等。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高峰期,这个时期的建筑主要以木质、砖、石等材料为主。
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当属唐代的大雁塔和敦煌莫高窟等。
宋元时期:宋元时期的建筑呈现出更加细致、精美的特点,同时意蕴更加丰富。
此时期的著名建筑有汉口了解寺、庐山白鹿洞书院等。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建筑延续了宋元时期的传统,重点体现出木结构建筑和砖石结构建筑。
此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有紫禁城、天坛、颐和园等。
现代建筑: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受西方建筑形式,同时也开始注重本土文化的保护和借鉴。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有北京大学校园、上海市政府大楼以及全国第一家现代化百货公司“新华百货”。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布局差异教学文稿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布局差异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在规划和布局上的差异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与自然结合以及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都城建设上。
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
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
长安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
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成就了北京城中国封建时代规划和建设的辉煌。
汉长安城汉长安城是以秦咸阳改造重建而来的。
故秦咸阳幸存的建设基础自然对汉长安空间产生影响。
汉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西北方向,有渭河流经,为配合地形及现状,长安城形制是不规则的斗形,东垣平直,其余三面墙随地形河渠曲折,充分体现了设计师巧用地形、不拘成规、面对现实、因地制宜的观念及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西汉长安城的总体空间结构布局显示,因其利用秦代遗留的建设基础,形成“前朝后市”的格局。
以市为主,结合手工作坊和居住闾里等聚集在城北,成为集中的经济区;城南则以宫室以主,联系相关的官署、府库及贵族达官的“甲第”形成政治区。
这实质上是继承战国综合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所形成的有组织的外廓空间结构。
长安城空间结构形态各异:宫室、市集、居住、手工作坊、礼制建筑等,这些分区在城市总体布局框架下形成。
建章宫有架空复道与末央宫相通,打破了“择中立宫”的传统布局。
城内五宫采用沿长安城中轴线—安门大街呈东西对列的形制来布置,与秦咸阳渭南诸宫沿中轴东西布列的方式相似。
长安城实行“一城多市制”,聚集九市于城北,横门附近是长安城工商业重心,规模庞大,可渡渭河组织区域经济。
《中国建筑史》试题库

《中国建筑史》试题库《中国建筑史》试题库一、选择题1.“殿堂”式大木构架符合以下哪个特征()DA 穿斗B 内柱升高C 彻上露明造D 草栿2.斗栱在《营造法式》的各作制度中属于()CA 小木作B 大木作C 铺作D 檐下作3.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地方城市中的商业街应出现于()AA 宋B 宋以前C 明清 D元4.宋辽金时期最精美的“天宫楼阁”见于以下哪座建筑() CA 隆兴寺摩尼殿B 晋祠圣母殿C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D 少林寺初祖庵5.宋代的“材”为()CA 斗口高B 斗口宽C 单拱高 B 单栱断面6.天安门工程的最初设计承建者是:() CA、宇文恺B、李诫C、蒯祥D、也黑迭尔7.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建筑遗址是:() A A、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B、西安半坡母系氏族部落聚落遗址C、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D、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8.清代斗拱一般不含以下哪种功用()( B )A 模数化B 承重C 装饰D 材等9.明清北京故宫建筑受以下哪个地域工匠系统影响最大() CA 晋B 冀C 苏D 赣10.中国拱券结构大致出现于()BA 东周B 西汉C 唐宋D 明清11.以下哪一条与长城无关()AA 宗法制度B 秦始皇C 胡服骑射D 丝绸之路12.18世纪将中国建筑介绍到欧洲的著名人物是() BA 南怀仁B W·钱伯斯C J·朗世宁D 汤若望13.以下哪条不符合历史建筑保护的精神()AA 全面保护B 重点保护C 有限保护D 酌情保护14.中国近代建筑中的复古主义思潮以下列哪一条为口号() CA 历史主义B 民族形式C 中国固有形式D 民粹主义15.迄今所知最早的四合院建筑遗址是:() BA、河南偃师尸沟商城遗址B、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C、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D、安阳洹北遗址16.我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地图是:()CA、兆域图B、西京长安图C、平江府图D、清明上河图17.汉代四象中指东方的是() A )A、青龙B、白虎C、朱雀D、玄武18.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是( C )城的风貌。
中国古代都城的历史变迁

中国古代都城的历史变迁————隋唐长安和明清北京城班级:建筑0801姓名:贺凯丽学号:2008001521隋唐长安和明清北京城的历史变迁建筑是人类创造的最自豪的文明成果之一,是文化思想的结晶。
每一个时代的建筑布局设计,艺术风格鲜明地反映了该时代的经济、社会、科技及相应工程材料等特点,建筑的兴衰与社会的兴衰相始终。
纵观中国古代建筑史,可以看到,作为封建社会全盛期的重要标志之一,唐代建筑达到了突出的高峰,其特点是规模宏大、气魄雄浑、格调高远,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创造出了统一和谐的风格,显示出广阔的眼界和博大的气势。
到了封建社会末期的清代,建筑风格端庄稳重、富丽堂皇、种类繁多,但生硬呆板,折射出过度程式化和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的色彩。
隋唐京城大兴——长安城隋唐大兴城的创建和郭城内街、坊、市、渠的布局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公元581年隋灭北周。
隋文帝开皇二年六月名高颖、宇文恺等人在汉长安城东南的龙首原设计新京城。
“隋文初封大兴公,及登极,县、门、园、池多取其名”,这座新京城也以大兴为名,“谓之大兴城”。
大兴城规模浩大,规划整齐,面积达八四平方公里。
分郭城、宫城和皇城。
宫城先筑,皇城次之,最后建郭城。
郭城内由若干条东西、南北向的街道划为若干坊。
这些坊又东西分属大兴、长安两县。
郭城外东、西、南三面为两县的郊区。
郭内遍布官衙、王宅、寺院和道观,东西各置一市,还开凿了三条水渠。
宫城、皇城位于郭城北部正中。
再北为大兴苑。
大兴郭城东西广9721米、南北长8651.7米,周长约36.7公里。
城墙夯土版筑。
每版厚约9厘米。
墙基宽度在保护较好的地方,一般均在9至12米左右,但有不少地方残存宽度仅3至5米左右,城墙外、距墙基3米左右,有宽9米深4米地城壕。
郭城东、西、南三壁各开三门,其中南壁正中的郭城正门明德门为最大,有5个门道,各宽5、深18.5米,其余各门均为三个门道。
郭城内有南北向大街十一条,东西向大街十四条,其中南面三门和东西六门的“六街”,是大兴城内的主干大街。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楼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楼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享誉世界。
古代的中国名楼无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杰作,它们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创造力。
本文将介绍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楼,带您一起领略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一、故宫(北京)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位于北京中心,是明清两代中国皇帝的宫殿。
它以其壮丽的规模和精美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杰作。
二、长城长城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类历史遗迹之一。
长城的建造始于战国时期,绵延数千公里,历经多个朝代的修建和扩建。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
三、陵墓(明十三陵)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帝王的陵墓群,包括了十三个皇家陵墓和相关的建筑群。
它们以其庄严肃穆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
四、颐和园(北京)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位于北京西北郊。
它由山水园林和宫殿建筑组成,展示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艺术的精髓。
五、承德避暑山庄(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被誉为“东方的凡尔赛宫”。
它是清朝皇帝夏季办公和休闲的地方,拥有众多的宫殿、庙宇和花园。
六、庐山庐山是中国著名的名山之一,位于江西省鄱阳湖南岸,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避暑胜地。
庐山以其秀丽的山水、奇异的岩石和壮丽的建筑而著称。
七、泰山(山东)泰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是中国五岳之首。
它以其陡峭的山势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许多古代文人墨客都在泰山上留下了千古名篇。
八、嵩山(河南)嵩山是中国著名的名山之一,位于河南省的洛阳市。
嵩山是中国古代道教的发源地,拥有众多的寺庙和古建筑,被誉为“华夏第一名山”。
九、黄山(安徽)黄山是中国著名的名山之一,位于安徽省南部。
它以其奇特的山峰、怪石和云海而著称,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山脉”。
十、恒山(山西)恒山是中国著名的名山之一,位于山西省的大同市。
恒山以其险峻的山势和宏伟的建筑而闻名,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汉长安城的规划思想1、选址中的“形胜”思想“形胜”即山川地貌、地形地势优越,便于进行军事防御。
这是西汉建都关中的基本选址思想。
西汉之所以建都关中,除了考虑到关中沃野千里,物产丰富和交通便利等条件外,主要是看中了“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可与守近,利以攻远”的军事地理条件。
“形胜”是汉长安城选址的基本思想。
2、规划的“法天象地”思想与神仙思想汉长安城形制是不规则的斗形,故称“斗城”。
“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是也”。
一是北斗象征的中央居要、政通人和、长安久长的含义,与汉初当政集团的意愿相吻合。
二是刘邦入主咸阳时,正是十月份,此时北斗的斗柄正指向西北。
三是惠帝“初城长安城”、也是元年正月、与上述条件相通。
其四、古代城市一般在正北方向不开城门,以免煞气从北方径直侵入城内,这是崇拜北极星缘故。
就以上而言。
汉长安城的北墙和南墙呈“北斗”“南斗”之势。
既有迁就地势和宫墙的客观原因。
也含有阴阳天文术数的主观条件。
二、平面构成汉城平面构成要素大多都是在武帝时期完成。
具体而言,有三点。
一是城的规模突破了城墙的限制,建章官的落成,使得原有的安门大街中轴线作用失去意义,城市重心西移,以西安门、末央宫前殿、北阙、横门大街、横桥组成的中轴线趋于定型。
伴随着布局模式的改变,新增的离宫别馆、亭台楼阁遍及汉城内外的空间区域;二是城市设计思想的变化,“象天”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神仙思想也浸透在城市设计规划当中。
上林苑的昆明池象征着天河,牛郎织女分列池的两旁,成为“象天”思想的脚注。
建章宫的神明台、太液池、凤阙及闾阖门、未央官的柏梁台、上林苑的飞廉馆和挂观等都是神仙思想的最好见证。
三是城市功能的完备,从战国时期军事防御为主的城市模式中解放出来。
政治上的“重威”、市场功能的增强、交通的发达、文化的开放,使得汉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都会。
三、汉城安城的规划布局1、城市总体布局为配合地形及现状,长安城形制是不规则的斗形,故称“斗城”。
汉高帝建都时,先营宫室,至惠帝时始筑城。
因此南垣考虑已建的长乐末央二宫现状,改作曲折形式,城北垣区若北斗,是顺应龙首塬、渭水河道走向的缘故,导致城市形制不规则。
充分体现了设计师巧用地形、不拘成规、面对现实、因地制宜的观念及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西汉长安城的总体空间结构布局显示,因其利用秦代遗留的建设基础,形成“前朝后市”的格局。
以市为主,结合手工作坊和居住闾里等聚集在城北,成为集中的经济区;城南则以宫室以主,联系相关的官署、府库及贵族达官的“甲第”形成政治区。
这实质上是继承战国综合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所形成的有组织的外廓空间结构。
考察长安城空间结构形态,又有多种不同的功能结构:宫室、市集、居住、手工作坊、礼制建筑等,这些分区在城市总体布局沟架下形成2、宫廷区长安城的宫廷区是由末央、长乐、明光、桂宫、北宫及城外西的建章宫所组成。
建章宫有架空复道与末央宫相通,城内五宫采用沿长安城中轴线——安门大街呈东西对列的形制来布置。
3、市区长安城实行“一城多市制”,聚集九市于城北,其中横门之内东西市实为九市之主体,具有“后市”格局,还有南北市,合称四市,均在城内,其余五市,都在外廓内。
4、居住区长安城是按阶级,按职业组织聚居的。
一般的居住地段称闾里,居住闾里的布局遵循“仕者近宫,工商近市”的传统来安排的,权贵所居的府邸,多布置在城中及北邻宫地段,而且府第可直接临大道开门。
一般居民间里则集中在城的东北角,即宣平门大道以北地段,邻近东西二市处。
5、道路汉长安城共有12个城门,东、南、西、北各三个。
城内道路基本上沿用传统的经纬涂制,不得不迁就城市形制适当安排,因此未构成规整的并田歼陌式的网状布局,但各用地划分并并有条。
以安门大道为主轴,雍门大道及宣平门大道为南北区划分界。
西汉长安城规划布局是封建社会都城逐渐走向成熟的表现,许多经验为后世所效法,其城市布局在城市建设史上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对汉以前城市的总结。
在汉长安城的建设中,其继承了秦人的规划思想,其因地制宜,“法天象地”的思想是其主要的规划思想,对汉以后的城市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唐长安“天人合一”的城市建设主导思想唐代国都长安城的建设充满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精髓。
唐长安城位于龙首川一带,这里三面临水,南浸终南子午谷,北踞渭水,东临灞水,西面是隆起的龙首塬,其间六条高岗此起彼伏,自东南向西北延伸;“八水”环绕城外,“五渠”流经城内,构成了唐代长安城市的基本地貌和附着其间的浓郁王朝地理思想痕迹。
在城市街道和里坊设计上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建设思想。
长安有南北大街11条、东西大街14条;交错的25条大街,将全城分为两市一百零八坊。
里坊的布局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均匀分布,呈棋盘式。
三十六、七十二、一百零八这三个数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含义。
三十六取象于《周易》,由太阴六六之数构成,历来被赋予象征大吉的含义。
七十二是《周易》立数的原则“三天两地”的衍生,天九地八乃最大的天地数,即阳数和阴数之极,七十二为两极数之积,具有天地交泰、阴阳合德、至善至美的意义。
二、唐长安平面图构成长安平面呈横长矩形,东西宽9721米,南北长8652米,大城称外郭。
城内北部正中建内城,东西宽2820米,南北深3336米,面积9.4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二部。
南部深1844米为皇城,城内集中建中央官署;北部深1492米为宫城,内为皇宫、太子东宫和供应服役部门的掖庭宫。
自承天门经。
两次丁字相交。
(p51)三、唐长安的布局唐长安城的布局,分为宫城、皇城、商业区即“市”、市民居住区,彼此区划分明。
唐长安城的宫城,位于全城正中的北部,以三大宫殿作为宫城的主要建筑群。
正北为太极宫,太极宫的东北有大明宫,是皇帝经常处理朝政的地方。
宫城的第三建筑群为兴庆宫,地在大明宫和太极宫的东南端,根据三大宫殿建筑群的方位,唐时把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分别叫作西内、东内和南内,合称“三内”。
太极宫之南曰皇城,又名子城,城内有东西七街,南北五街。
皇城以南和宫城、皇城的东西皆为市民居住区。
以朱雀门以南的朱雀大街把全城划分成东、西两部;又以城内南北十一条大街,东西十四条大街,把全城居民区分成四方形的一个个小坊,坊的四周建有坊墙,共合一百一十四坊。
东、西城又各有一市,称为“东市”,“西市”,专供人民和商贾商业贸易之用。
唐长安城街道宽阔平正,唐长安城形如棋盘,城内各坊都有统一规格。
街道十分宽敞,交通布局合理,最宽的朱雀大街达一百五十五米,其次的启夏门街宽一百三十四米,而东西顺城街则仅有二十至二十五米宽,朱雀大街直通皇城宫城,把全城连成整体。
唐长安城东西城设东、西两市,两市各占两坊之地。
此外,唐长安注意到城市用水问题,同时还特别注意城市清洁。
唐长安城东临浐水,北枕渭水,从隋时就将龙首、永安、清明等渠引入城内,唐玄宗时又引潏水入城,并引进内苑。
唐玄宗还进一步扩大浐水的入水量,增加城东南曲江池的储水量。
唐长安城的规划继承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以“天人合一”为城市建设主导思想,平面布局方正规则,每面开三门,皇城左右有祖庙及社稷,与《周礼考工记》中的布局接近。
城市布局上“宫殿与民居不相参”的意图十分明显,采用严格的里坊制,这些都与当时统治阶级对人民的严格管制与防范有关。
唐长安历经几次大规模的修建,人口逐渐增加,总人口近百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唐长安的规划也对其他都城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等。
一、明清北京规划布局指导思想明清北京城的规划设计以《周易》阴阳八卦思想为基础,是礼制、法天象地、天人合一、风水等思想的集大成者。
外城在南为乾,为天,为阳;内城在北,为坤,为地,为阴。
依据《周礼•考工记》所提出的“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南有天坛,北有地坛;东有月坛,西有日坛;左有太庙,右有社稷坛。
在风水观念看来,阴阳极是互相对立的一个事物的两极。
它们互相依存、不可缺少,阴、阳调合在城市的平面布局上所反映出来的,就是对称、明朗。
占地最大、建筑较有显著地位的尚有五坛(天、地、日、月、社稷)。
在布置上,天坛在南方(上)呈圆形,建于外城之内,地坛在北方(下)呈方形,建于内城之外,日坛在东方(左)呈圆形,月坛在西方(右)均建于内城之外,社稷坛居中,建于内城之中,按九宫八卦的内容而设。
二、平面构成明代北京城具有中轴对称、平缓开阔、轮廓丰富、节律有序的特点,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的精华。
清朝因与北方少数民族关系友好,无须再建外城。
这样就使明清北京城的平面轮廓呈凸字形。
这座62.5平方公里呈凸字形的明、清时期的北京城便是今天二环以内老北京城的模样了。
北京城为长方形,西北处因太平湖的存在形成了一个斜角,于是北京城的城墙也就缺了一角。
内城东西长6635米,南北长5350米。
嘉靖年间在内城南城墙以外发展出大片居民区和市肆。
为加强城防,修筑了外城墙,形成外城。
外城东西长7950米,南北长3100米。
三、布局特点明清北京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前左(东)建太庙,右(西)建社稷坛,并在城外四方建天、地、日、月四坛。
在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
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成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沿轴线布置了城阙、牌坊、华表、桥梁和各种型体不同的广场,辅以两边的殿堂,更加强了宫殿庄重气氛,显示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势。
1、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也就是今天北京明清的故宫,位于内城中部偏南地区,周长六里一十六步,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60米,面积0.72平方千米,为南北向的长方形。
清代紫禁城的建筑物多有重建,名称也有变迁,但基本上维持了明代的规模。
皇城在宫城之外,周长十八里有奇,缺其西南角,南北长2.75千米,东西宽2.5千米,面积6.87平方千米。
东部为宫城,西部为西苑,中部为太掖池。
内城即元大都城改建而成,周长45里,9门,东西长6.65千米,南北宽5.35千米,面积35.57平方千米。
正南为正阳门(即前门),左崇文门,右宣武门;东之南为朝阳门,北为东直门;西之南为阜成门,北为西直门;北之东为安定门,西为德胜门。
嘉靖时筑外城,今实测东西长7.95千米,南北宽3.1千米,面积24.49平方千米。
内、外城面积合计为60.06平方千米。
2、街道格局北京内外城的街道格局,以通向各个城门的街道最宽,为全城的主干道,大都呈东西、南北向,斜街较少,但内、外城也有差别。
外城先形成市区,后筑城墙,街巷密集,许多街道都不端直。
3、周围居民区居民区仍以坊相称,坊下称铺,或称牌。
居民住宅就是典型的四合院。
全城及附近郊区共有33坊,106牌,705铺。
以北安门街和棋盘街(正阳门里)为界,以西属宛平县管辖,以东属大兴县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