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各章节试题总结

核医学各章节试题总结

核医学各章节试题总结

总论1. 放射性活性放射性活度

1.有效半衰期半衰期(T1/2)

3.放射性核素

2.同位素

3.核衰变

消化

肝血池显像过度填充

问答题:新生儿黄疸应选何种核医学检查?简述其鉴别诊断要点。

3.肝癌的肝胶体显像,肝血流和血池显像,肝F18-FDG代谢显像

2.简述肝血管瘤的核医学影像特点

内分泌

甲状腺热结节甲状腺“冷结节” 2.甲状腺“凉结节”

5.摄碘率高峰潜移

2.碘131治疗甲亢的原理和剂量估算方法

1.列举3种放射性131碘(131I)治疗甲亢的适应症

循环

5.再分布显像

1.心肌显像反向再分布

怀疑心肌缺血应首选哪项核医学检查?简述其原理并列出2种常用显像剂。

3.试述心肌显像对冠心病诊治的作用

1. 201TI心肌显像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与心肌梗塞的原理

2.试述201TI心肌灌注显像如何鉴别心梗和心肌缺血

神经3. 1.癫痫的脑血流灌注显像和脑代谢显像

局部脑血流灌注(rCBF)显像原理的要点。

2.试述脑血流灌注显像原理的原理并简述癫痫患者的影像学特征

2.试述癫痫患者应选哪种核医学检查方法并简述其影像特征

泌尿 1.试述单侧肾动脉狭窄的肾图,肾血流灌注显像,肾动态显像,肾静态显像的特点简述131 I-IOH肾图各段的临床意义

骨骼

2.超级骨显像

2.试述骨显像对良性骨病的应用价值

5.从显像原理角度说明全身骨显像探测骨转移瘤的优势?

6.为什么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能早期发现骨转移性病灶

肿瘤

肿瘤阳性显像

1 / 1

(完整版)核医学名解和大题重点

核医学 1反向再分布是指负荷显像为正常分布,而静息或延迟显像出现放射性缺损区;或者负荷显像出现的放射性缺损区,静息或延迟显像时其缺损区更为严重。 2?冬眠心肌:由于长期冠状动脉低灌注状态,局部心肌通过自身调节反应减低细胞代谢和收缩功能,减少能量消耗,以保持心肌细胞的存活,当血运重建治疗后,心肌灌注和室壁运动 功能可完全或部分恢复正常。 3顿抑心肌:指短时间内血流灌注障碍(2-20分钟)引起心室功能严重受损,恢复血流灌注后,心脏功能延迟恢复,恢复时间取决于缺血时间的长短和冠脉血流的储备功能。 4前哨淋巴结:是指首先直接接受原发肿瘤淋巴回流和转移的第一个或第一站淋巴结。若前哨淋巴结无转移,区域内其他淋巴结的转移可能性非常小。 5. 超级骨显像:放射性显像剂在全身骨骼呈均匀、 对称性异常浓聚,骨骼影像异常清晰,双 肾常不显影,膀胱不显影或轻度显影,软组织内放射性分布极低。常见于以成骨为主的恶性肿瘤广泛性骨转移、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患者。 6 “炸面圈”样改变:骨显像图上,病灶中心显像剂分布稀疏或缺损,呈明显“冷区”改变,而环绕冷区的周围则出现显像剂分布异常异常浓聚的“热区”改变,即呈现“冷区”和“热区”同时存在的混合型图像,称为“炸面圈”样改变。 7闪烁现象:是骨转移患者治疗中显像剂异常浓聚的现象。恶性肿瘤骨转移病灶在经过治疗后的几个月内,因局部血供增加、成骨修复活跃和炎性,病灶可呈一过性放射性摄取增加的 显像,即“闪烁现象”,并不代表患者病情恶化,是骨愈合和修复的表现。 体外分析:泛指以离体组织,血液或体液等作为生物样本,在人体外进行的,分析样本中成 分或其含量的检测技术。具体在核医学中,它是指有别于体内进行的放射性核素核素显像和核素治疗,在体外用放射性核素标记配体为示踪剂,以结合反应为基础,在试管内或反应杯 中进行的检测微量生物活性物质的标记免疫分析技术。 8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 ):是利用核素及其标记物进行临床诊断、疾病治疗以及生物医学研究的一门学科,是核科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9同位素(Isotope):凡核内质子数相同(原子序数相同),而中子数(N)不同的一类原子,彼此互称同位素。核素:质子数、中子数均相同,并且原子处于相同能级状态的原子。 10同质异能素(Isomer):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均相同,但所处核能状态不同的原子。激发态的原子与基态的原子互为同质异能素。 11放射性核素:原子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状态的核 素。 12.放射性衰变(radiation decay):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射线,并转变为另一种核素的过程。 13电子俘获:原子核俘获一个核外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 微子的过程称为电子俘获。 14内转换电子:在原子核内,当质子转换成中子后,有时原子核还处于较高能量的激发态, 其将通过放射出丫射线的形式回复到基态,或把能量转给一个核外轨道电子,使之脱离轨道 发射出来,这种电子称为内转换电子。 15特征X射线(characteristic X ray ):在原子核外,内层电子被俘入核内,外层轨道电

核医学考题及答案

1.核医学: 是研究核技术在医学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 2.物理半衰期:实际工作中描述放射性核素衰变速率的参数,指放射性核素由于衰变减少一半所需要时间。 3.生物半衰期:简称血浆半衰期,是指药物自体内消除半量所需的时间,以符号T1/2表示。 4.放射性活度:处于某一特定能态放射性核在单位时间内的衰变数,记作A,A=dN/dt=λN,表示放射性核的放射性强度。 5.有效半衰期:放射性同位素进入机体后,聚积在组织和器官中,因放射性同位素本身的衰变和生物的排除作用,而使体内放射性同位素的数量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 6.超级骨显像:放射性显像剂在全身骨骼分布呈均匀的对称性的异常浓聚,骨骼影像非常清晰,而肾区却无放射性显像剂分布,膀胱内:放射性分布很少,软组织内亦无放射性显像剂分布,这种影像 7.肾图:静脉注射由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而不被重吸收的示踪剂,立即启动专用的肾图仪连续记录示踪剂到达双肾,被肾脏浓聚和排出的全过程,并以TAC表示,称为放射性肾图,简称肾图。 1.SPECT、PET的原理、特点、临床应用是什么?SPECT的原理:利用引入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发出的γ射线经碘化钠晶体产生荧光,荧光光子再与光电倍增管的阴极发生相互作用,产生光电效应。 特点:SPECT的图像是反映放射性药物在体内的断层分布图。放射性药物能够选择性聚集在特定脏器、组织或病变部位,使其与邻近组织之间的放射性分布形成一定程度浓度差,而放射性药物中的放射性核素可发射出具有一定穿透力的γ射线,SPECT在体外探测、记录到这种 临床应用: PETCT原理:PET利用正电子发射体的核素标记一些生理需要的化合物或代谢底物如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受体的配体及水等,引入体内后,应用正电子扫描机而获得的体内化学影像。它以其能显示脏器或组织的代谢活性及受体的功能与分布而受到临床广泛的重视,也称之为“活体生化显像”。(目前最常用的PET显像剂为18F标记的FDG(18F-FDG 氟化脱氧葡萄糖),是一种葡萄糖的类似物。) 特点PET采用正电子核素作为示踪剂,通过病灶部位对示踪剂的摄取了解病灶功能代谢状态,可以宏观的显示全身各脏器功能,代谢等病理生理特征,更容易发现病灶; 临床应用1》肿瘤方面:1.肿瘤的早期诊断和良恶性鉴别 2.确定各类恶性肿瘤的分期和分级3.治疗效果评估和预后判断4.早期鉴别肿瘤复发,对肿瘤进行再分期5肿瘤原发病灶的寻找6放疗生物靶区定位;2》癫痫定位3》痴呆早期诊断4》脑受体研究5》脑血管疾病6》药物研究7》高级健康体检2.甲状腺静态显像诊断甲状腺结节的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结节类型:1》热结节(结节显像剂分布增高)功能自主性甲状腺腺瘤、先天一叶缺如的功能代偿。 2》温结节(结节显像剂分别无异常) 功能正常的甲状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炎; 3》凉结节(结节显像剂分布降低)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瘤囊性变、大多数甲状腺癌、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内 出血或钙化; 4》冷结节(结节几乎无显像剂分布)同凉结节。 3. 简述心肌灌注及代谢显像的基本原理、适应证及临床价值。 原理:正常或有功能的心机细胞可选择性摄取某些显像药物,其摄取量与该区域冠状动脉血流量成正比,与局部心肌细胞功能或活性密切相关。静脉注入该类显像剂后,正常心肌显影,而局部心肌缺血、损伤或坏死时,摄取显像剂功能降低甚至丧失,则出现局灶性显像剂分布稀疏或缺损,据此可判断心肌缺血的部位、程度、范围,并提示心肌细胞的存活性。 适应症:,(首选运动负荷实验适应症,不宜或不能完成者考虑用药物负荷试验替代) 1.、运动负荷试验适应症:①胸痛症候群的病因诊断②心肌缺血的范围程度及预后估价③心肌梗死的预后的评价④心脏病内科和手术治疗的疗效观察⑤心脏疾患的心脏功能储备的估测。 2.、药物负荷试验适应症:因为各种原因不能接受心脏运动负荷试验,如年老体弱者或患有关节炎,周围血管疾病、主动脉疾病、过度肥胖、肌肉病变、严重肺部疾患、病窦综合征等情况时,需要评价心脏的储备功能和诊断冠心病史,药物负荷试验是最佳选择。支气管哮喘、收缩压小于12Kpa和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适用于多巴酚丁胺试验。 临床价值: (1)冠心病心肌缺血①心肌缺血的诊断②冠心病危险度分级③冠心病的预测④冠心病治疗效果的评价(2)心肌梗死①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②急性胸痛的评估③指导溶栓治疗④早起估计预后 ⑶存活心肌的判断①疗效预测②预后估计 ⑷其他心脏疾病①心肌病②充血性心力衰竭③糖尿病心肌损害④微血管性心绞痛 4. 简述肺灌注显像和肺通气显像的原理、适应证和临床应用。P130 原理:经静脉注射大于肺毛细血管直径的放射性颗粒后,这些颗粒与肺动脉血混合均匀并随血流随机地一过性嵌顿在肺毛细血管或肺小动脉内,其在肺内的分布与局部肺血流量成正比,通过体外测定肺内放射性分布并进行肺显像即可反映肺血流灌注情况,故称为肺灌注显像。 适应证: ①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疗效判断,结合肺通气显像及下肢深静脉核素显像可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②肺叶切除手术的适应证的选择和术后肺功能预测 ③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减容手术适应症的选择、手术部位和范围的确定 ④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以及先天性肺血管病变者,了解肺血管床受损程度及定量分析,药物 与手术疗效的判断,手术适应证的选择。 ⑤判断ARDS和COPD患者,肺血管受损程度与疗 效判断 ⑥肺部肿瘤、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患者,观察其 病变对肺血流影响的程度与范围,为选择治疗方法 提供适应证以及对疗效的判断 ⑦先天性心脏病右向左分流及左向右分流合并肺动 脉高压的定量分析 ⑧全身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大动脉炎)可疑累及 肺血管者。 ⑨原因不明的肺动脉高压或右心负荷。 临床应用:1.肺血栓栓塞症 2.肺减容手术 前后功能评价与预测 3 .COPD评价 5.简述全身骨显像的原理、适应症、临床应用。P143 原理:骨骼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有机物包 括骨细胞、细胞间质和胶原,占骨骼组成的1/3。无 机物由占骨骼组织干重2/3的矿物质组成,其中主 要成分为羟基磷灰石晶体。利用骨的这一特性,将 放射性核素标记与磷酸盐上,形成99mTc-MDP或 99mTc-PYP,经静脉注射后与骨的主要无机盐成分羟 基磷灰石晶体发生离子交换、化学吸附以及与骨组 织中有机成分相结合而使带有放射性核素的化合物 沉积于人骨组织内,利用放射性核素显像仪器获得 放射性核素显像剂在骨骼内的分布情况而形成骨骼 的影像。骨骼各部位摄取显像剂的多少主要与骨的 局部血流灌注量、无机盐代谢更新速度、成骨细胞 活跃的程度有关。 适应症: (1)有恶性肿瘤病史,早期寻找骨转移灶,治疗后 随诊。 (2)评价不明原因的骨痛和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 (3)已知原发骨肿瘤,检查其他骨骼受累情况以及 转移病灶。 (4)临床怀疑骨折。 (5)早期诊断骨髓炎。 (6)临床可疑代谢性骨病。 (7)诊断缺血性骨坏死。 (8)骨活检的定位。 (9)观察移植骨的血供和存活情况。 (10)探查、诊断骨、关节炎性病变和退行性病变。 (11)评价骨病变治疗后的疗效。 临床应用: ㈠转移性骨肿瘤的早期诊断①肺癌②乳腺癌③前列 腺癌④神经母细胞瘤⑤胃癌⑥鼻咽癌⑦甲状腺癌 ㈡原发性骨恶性肿瘤的诊断①成骨肉瘤②软骨肉瘤 ③尤文肉瘤④多发性骨髓瘤⑤骨巨细胞瘤 ㈢良性肿瘤的诊断①骨样骨瘤②纤维性骨结构不良 ③骨软骨瘤④骨囊肿 ㈣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①化脓性骨髓炎②骨与关节 结核 ㈤骨坏死的诊断①股骨头缺血性(无菌性)坏死② 儿童股骨头骨软骨病 ㈥骨创伤的诊断①骨折②应理性骨折 ㈦骨移植的监测 ㈧骨代谢性疾病的诊断①骨质疏松②骨质软化症③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④孤星骨营养不良综合征⑤ Paget病 ㈨关节疾病的诊断①类风湿关节炎②肺性肥大性骨 关节病 6. 超级骨显像的定义是什么?临床意义 放射性显像剂在全身骨骼分布呈均匀的对称 性的异常浓聚,骨骼影像非常清晰,而肾区却无放 射性显像剂分布,膀胱内放射性分布很少,软组织 内亦无放射性显像剂分布,这种影像称为超级骨显 像,或过度显像。临床意义:常见于恶性肿瘤广泛 性转移(肺癌、乳腺癌及前列腺癌发生骨转移时多 见),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继发性为主)的患者。 7.简述肾动态显像的基本原理、临床应用。 原理:静脉注射经肾小球滤过或肾小管上皮细 胞摄取、分泌而不被再吸收的显像剂后,启动r照 相机或SPECT进行连续动态采集,可获得显像剂经 腹主动脉、肾动脉灌注,迅速浓聚于肾实质,随尿 液逐渐流经肾盏、肾盂、输尿管并进入膀胱的全过 程系列影像。应用感兴趣区(ROI)技术对双肾系列 影像进行处理,得到显像剂通过肾脏的时间-放射性 曲线,(TAC)。通过对系列影像及TAC的分析,可为 临床提供有关双肾血供、实质功能和尿路通畅性等 方面的信息。 临床应用: 1》判断肾实质功能; 2》上尿路梗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诊断肾血管性高血压; 4》移植肾的监测; 5》其他方面应用,如肾血管疾病和明显功能 受损。 8.临床上有哪几种常见的异常肾图?其临床意义是 什么? 异常肾图类型肾图异常定性观察包括两方 面, 一是分侧肾图曲线的自身异常, 二是两侧肾图曲线对比的异常。 常见的异常类型:1》急剧上升型,单侧多见 于急性上尿路梗阻,双侧多见于急性肾性肾衰竭和 继发于下尿路梗阻所致的上尿路引流障碍;2》高水 平延长线型,多见于上尿路不全梗阻和肾盂积水并 伴有肾功能损害;3》抛物线型,主要见于脱水、肾 缺血、肾功能损害和上尿路引流不畅伴轻、中度肾 盂积水;4》低水平延长线型,常见于肾功能严重损 害,慢性上尿路严重梗阻,以及急性肾前性肾衰竭, 偶见于急性上尿路梗阻;5》低水平递降型,可见于 肾脏无功能、肾功能极差、先天性肾缺如、肾摘除 或对位落空等;6》阶梯状下降型,多见于尿反流和 因疼痛、精神紧张、尿路感染、少尿或卧位等所引 起的上尿路不稳定性痉挛,此型重复性差;7》单侧 小肾图,多见于单侧肾动脉狭窄,也可见于游走肾 坐位采集者和先天性小肾脏。 9.简述131I治疗甲亢的原理、适应证和禁忌证。P259 原理: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物质之一,甲亢 患者甲状腺滤泡细胞的NSI过度表达对I131的摄取 明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I衰变发射的β射线在组 织内平均射程为1mm,所以β粒子的能量几乎全部 释放在甲状腺组织内,由于β射线在组织内有一定 射程,可以利用放射性“切除”部分甲状腺组织而 保留一定量的甲状腺组织,达到治疗目的,使甲状 腺功能恢复正常。 适应症:①graves甲亢患者②对甲状腺药物过 敏、或抗甲状腺药物疗效差、或用抗甲状腺药物治 疗后多次复发、或手术后复发的青少年及儿童graves 甲亢患者。③graves甲亢伴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的患 者④graves甲亢伴房颤的患者⑤graves甲亢合并桥 本病,内科治疗效果差,摄碘率增高的患者。 禁忌证:①妊娠和哺乳者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③严重肾功能障碍的患者 10.简述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适应证、禁忌 证和疗效评价。P263 适应症:①所有DTC患者术后有残留甲状腺组 织,其摄I131率大于1%,甲状腺显像甲状腺床有残 留甲状腺组织显影者,均应使用I131去除残留甲状 腺组织。 ②DTC患者经手术切除原发灶,I131去除残留 甲状腺组织以后,复发灶或转移灶不能手术切除, 经I131显像显示病灶浓聚I131,一般状况良好的患 者 ③残留甲状腺组织已被完全去除的DTC患者, 如其他检查方法(X线、B超)未发现体内有DTC病 灶,I131显像阴性,但Tg水平升高(>10μg/L), 高度提示体内有较弥散的微小DTC病灶,使用I131 治疗的指征。 禁忌证:妊娠和哺乳患者;术后伤口未愈合患 者;WBC在3.0×103/L以下的患者;肝、肾功能严 重损害的患者。 疗效评价:㈠I131去除DTC术后残留甲状腺组 织①去除治疗效果评价②随访③重复治疗④影响去 除疗效的因素㈡I131治疗DTC转移病灶①随访②重 复治疗㈢治疗反应及处理 1.放射性药物131碘、18F-FDG、99TC、89Sr(Srcl2) 名称、特点、临床应用? 2. 体外放射分析的定义、基本原理和特点是什么? p49-61 定义:核医学体外分析技术是利用放射分析 方法或派生的相关技术在体外进行机体机体内物质 种类和含量的监测。主要用来测定患者血清或体液 中的激素、生物活性物质和药物浓度等。 基本原理:同于RIA(放射免疫分析)利用放射 性标记的抗原和非标记抗原同时与限量的特异性抗 体进行竞争性免疫结合反应。 特点:1. 灵敏度高 2.操作简便,成 本低,血清、血浆、体液,组织匀浆等不加提纯可 直接测量。 3.脑血流灌注显像的基本原理及主要临床用途是什 么? 基本原理:脑血流灌注显像剂能通过血脑屏障 被脑细胞所摄取,摄取的量与局部脑血流量成正相 关,在体外通过SPECT或PET进行断层显像,即可 得到局部脑血流灌注的图像。(脑血流灌注显 像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脑显像方法之一,广泛应用 于脑血管性疾病,癫痫、痴呆和精神性疾病等的诊 断、疗效监测和脑功能研究中。) 临床应用:1脑血管疾病 2癫痫 3阿尔茨海 默病4帕金森病和亨廷顿病5脑肿瘤6脑功能研究7 脑外伤8脑死亡9颅内感染性疾病10精神疾病11 脑积水、脑脊液漏、脑脊液分流术后疗效观察12药 物成瘾 4.放射卫生防护的目的和基本原则是什么?p31 目的:防止有害的非随机效应,限制随机效应 的发生率,使之达到被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 原则:①实践的正当化(即确定放射性项目是 否是应该进行的)②放射防护最优化(不免一切不 必要的照射,在项目可行条件下使受辐射最低,最 小代价,获最大尽利益)③个人剂量限值(受照射 人员所接受的剂量当量不应超过规定的限值) 5.简述甲状腺吸碘率测定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方法:1受检者准备,停服含碘的食物、药物 以及影响甲状腺功能的药物一定时间后方可进行此 项检查。2受检者空腹口服I131溶液或胶囊 74-370kBq,服药后继续禁食1小时。在服药后2、4、 24小时分别测量甲状腺部位的放射性计数,用以下 公式计算甲状腺摄碘率。 临床意义:1 甲亢的诊断和治疗 2 甲减的 诊断 3甲状腺肿的诊断 4甲状腺炎的诊断 5有效 半衰期地测定 6. 消化道出血显像的临床意义如何?有何优缺点? 202 临床价值:㈠消化道出血诊断胃肠道小量出 血,一般出血定位较难,尤其是小肠出血更难。核 医学可以提供有效方法,出血速度0.05~0.1ml/min 的消化道出血即能被放射性核素消化道出血显像探 测出,只要出血量达到2~3ml即可被探测。 ㈡病例分析①病史②点评 缺点:特异性差,不能做出病因诊断。 7.常用的骨转移癌放射性核素治疗药物有哪些?其 原理是什么? 目前常用药物有:89SrCL2、153Sm-EDTMP(乙 二胺四甲撑膦酸)、186Re-HEDP(羟基亚乙基二膦 酸)、188Re-HEDP等。 原理:常用药物都有趋骨性,骨组织代谢活跃 的部分浓聚更多的放射性药物。转移性骨肿瘤病灶 部位由于骨组织受到破坏,成骨细胞的修复作用极 其活跃,所以浓聚大量的放射性药物。由于不是肿 瘤细胞直接浓聚放射性药物,是肿瘤部位骨组织代 谢活跃形成的放射性药物浓聚,所以是一种间接地 浓聚机制。转移性骨肿瘤病灶浓聚大量的放射性药 物,放射性核素衰变过程中发射B射线,辐射作用 引起肿瘤组织内毛细血管扩张,水肿,细胞结构不 清;核染色淡或固锁,炎细胞浸润;进一步肿瘤细 胞核消失或空泡形成,坏死或纤维化形成。实验观 察和临床资料都说明,体内辐射作用能致死肿瘤细 胞而发挥治疗作用。 8.简述骨转移癌核素治疗的目的、适应证、禁忌证 p271 目的:能明显缓解疼痛,是有效的止痛治疗。 适应症:①转移性骨肿瘤并伴有骨痛患者②核 素骨显像示骨转移性肿瘤病灶异常放射性浓聚③恶 性骨肿瘤因种种原因未能手术切除或手术后有残留 癌肿,且骨显像证实有较高的放射性浓聚的患者④ 白细胞不低于3.5×103/L,血小板不低于80×103 /L。 禁忌证:①6周内进行过细胞毒素治疗的患者 ②化疗和放疗后出现严重骨髓功能障碍者③骨显像 病灶无明显放射性浓聚④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⑤妊 娠和哺乳者.

核医学作业习题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核医学的定义是( )。 A.研究放射性药物在机体的代谢 B.研究核素在脏器或组织中的分布 C.研究核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D.研究核技术在医学的应用及理论 2.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发现了( )。 A.同位素 B.放射性衰变 C.人工放射性核素 D.放射现象 二、多项选择题 1.临床核医学包括( )。 A.显像诊断 B.体外分析 C.核素功能测定 D.核素治疗 2. 临床核医学应用范围( )。 A. 应用于临床各器官系统 B.仅显像诊断 C.仅在内分泌系统应用 D.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 三、名词解释 1. 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 四、问答题 1. 核医学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第一章核医学物理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 1.同位素具有( )。 A.相同质子数 B. 相同质量数 C. 相同中子数 D. 相同核能态 2. 5mCi等于( )。 A. 185kB 3. 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单位是( )。 A.居里(Ci) B.希沃特(Sv) C.戈瑞(Gy) D.贝可(Bq) 4. 18F的中子数为是( )。 5. 在射线能量数值相同的情况下内照射危害最大的是( )。 A.α射线照射 B. β射线照射 C.γ射线照射 D.γ和β射线混合照射 6. 原子核是由以下哪些粒子组成的( )。 A.中子和电子 B.质子和核外正电子 C.质子和中子 D.质子和核外负电子 7. 具有特定的质子数、中子数及核能态的一类原子,其名称为( )。 A.同位素 B.原子核 C.同质异能素 D.核素 8. 核衰变后质量数减少4,原子序数减少2,是哪类衰变( )。 A.β-衰变 B.α衰变 C.γ衰变 D.β+衰变 9. 剂量单位贝可勒尔是( )。 A.照射量的单位 B.剂量当量的单位 C.放射性活度的单位 D.半衰期的单位 10. 设某核素的物理半衰期为6h,生物半衰期为4h,该核素的有效半衰期是( )。 、9 h 二、多项选择题 1. 下列哪些是影响放射性核素有效半衰期的因素( )。 A.物理半衰期 B.核的衰变方式 C.射线的能量 D.生物半衰期 2. 在β-衰变中,原子核发射出的粒子有( )。 A.中子 B.电子 C.质子 D.氦核 三、名词解释 1.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 2.物理半衰期(T1/2) 3.放射性活度(radioactivity) 四、问答题 1. 常见的放射性核衰变类型有哪些

核医学重点归纳.(精选)

绪论 1定义: 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 2核医学的内容出来显像外还有器官功能测定、体外分析法、放射性核素治疗 第一章 1、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如131I和127I; 2、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同一元 素可有多种核素,如131I、127I、3H、99m Tc、99Tc分别为3种元素的5种核素; 3、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处于不同的核能状态原子,如99m Tc、99Tc 。 4、同位素: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 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5、放射性核素: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称 为放射性核素 6、放射性衰变: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 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 7、电子俘获:原子核俘获核外的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 的过程 8、放射性衰变基本规律 对于由大量原子组成的放射源,每个原子核都可能发生衰变,但不是所有原子在同一时刻都发生衰变,某一时刻仅有极少数原子发生衰变。放射性核素衰变是随机的、自发的按一定的速率进行,各种放射性核素都有自己特有的衰变速度。放射性核素原子随时间而呈指数规律减少,其表达式为: N=N e-λt 指数衰减规律: N = N e-λt N 0: (t = 0)时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 N: 经过t时间后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 λ: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常数大小只与原子核本身性质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 数值越大衰变越快 9、半衰期:放射性原子核数从N 0衰变到N 的1/2所需的时间 10、放射性活度(A)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1Bq=1次× S-1 1Ci=3.7×1010 Bq 1Ci=1000mCi 11、比放射性活度定义:单位质量或体积中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 单位: Bq/kg; Bq/m3; Bq/l 12、电离当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是和物质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静电作用,是电子脱离原子轨道 而发生电离 13、激发如果核外电子获得的能量不足以使其形成自由电子,只能有能量较低的轨道跃迁到 能量较高的轨道 14、散射带电粒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碰撞而改变运动方向的过程 15、韧致辐射带电粒子受到物质原子核电场的影响,运动方向和速度都发生变化,能量减低, 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辐射出来 16、湮灭辐射正电子衰变产生的正电子具有一定的动能,能在介质中运行一定得距离,当其 能量耗尽是可与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结合,而转化为 17、光电效应光子同(整个)原子作用把自己的全部能量传递给原子,壳层中某一电子获得动 能克服原子束缚跑出来,成为自由电子,光子本身消失了。

核医学试题库

核医学试题库一 单选题(共150 题,每题 1 分) 1.根据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的设置,核医学属于:( ) A.影像医学B.影像诊断医学C.放射医学D.影像医学与核医学E.以上均不对 2.有关骨显像的适应证,下列情况中不属于这个范围的是:( ) A.不明原因的骨痛B.前列腺癌,PSA>10μg/L C.临床可疑骨折,X 线阴性 D.类风湿性关节炎非活动期E.代谢性骨病 3.骨肿瘤可出现放射性缺损区的疾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骨转移病B.Legg-perthes 病C.骨梗死D.骨髓炎E.Paget 病 4.下列选项不是骨显像对骨转移性病变诊断优点的是:( ) A.灵敏度高B.可显示全身骨病灶C.提供放射性核素治疗的依据D.特异性高E.属无创检查 5.骨显像用于原发性骨肿瘤主要是:( ) A.良恶性鉴别B.定性诊断C.排除炎症性骨病变 D.排除外伤性骨病变E.发现多发病灶和转移性病灶 6.下列哪种显像检查不能服用过氯酸钾:( ) A.肝胆动态显像B.胃肠道出血显像C.异位胃黏膜显像D.肝血池显像E.脾显像 7.异位胃黏膜显像其显像剂是:( ) A.99mTc-胶体B.99mTc-RBC C.99mTc-IDA D.99mTc-DTPA E.99mTcO4- 8.肝脏血管瘤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 ) A.肝动脉B.肝静脉C.肝小叶中央静脉D.门静脉E.肠系膜上静脉 9.消化道出血显像正确的说法是:( ) A.显像剂必须采用99mTc 标记的红细胞B.腹部异常放射浓聚位置固定无移动 C.消化道出血经常是间歇的,检查时需要多时相摄片D.本检查仅适用于成年人 E.出血部位局灶性浓聚并可移动 10.静脉注射肝胆显像剂后可被肝内何种细胞摄取:( ) A.肝巨噬细胞B.胆管细胞C.血管上皮细胞D.肝细胞E.转移性肝癌细胞 11.肝胶体显像剂静脉注射后由肝内何种细胞摄取或吞噬而显影:( ) A.肝细胞B.枯否(Kupffer) 细胞C.胆管上皮细胞D.血管上皮细胞E.转移性肝癌细胞12.关于消化道反流显像剂,错误的是:( ) A.锝标记植酸钠B.锝标记硫胶体C.锝标记D.TPAE.高锝酸盐 13.下列药物中,一般不用于转移性骨肿瘤治疗的是:( ) A.89SrCl2 B.153Sm-EDTMP C.188Re-HEDP D.186Re-HEDP E.131I-IC 14.下列选项为放射性核素治疗转移性骨肿瘤适应证的是:( ) A.细胞毒素治疗后 2 周B.WBC80g/L C.骨显像见多处放射性浓聚 D.X 线片未见骨折E.骨显像仅见溶骨性冷区 15.下列一般不能作为肿瘤显像剂的是:( ) A.99mTc-MIBIB.99mTc(v)-DMSAC.67GaD.99mTc-DTPAE.99mTc-GH 16.关于骨质疏松诊断方法,以下方法中最为准确和常用的是:( ) A.单光子骨密度测量法B.双能X 线骨密度测量法C.定量CT D.定量超声E.X 线摄片 17.由某些疾病或药物引起的骨质疏松属于:( )

核医学试题、试卷及答案(1)

核医学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25题1分/题) B1关于核医学内容不正确的是: ASPECT是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B核医学不能进行体外检测 CPET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D核医学可以治疗疾病 E99m Tc是常用的放射性药物 B2 脏器功能测定、脏器显像以及体外放射分析等其共同原理是: A 动态分布原理 B 射线能使物质感光的原理 C 稀释法原理 D 物质转化原理E示踪技术的原理 E3 图像融合的主要目的是 A判断病灶大小和形态B 病灶区解剖密度的变化 C 病灶区解剖形态的变化 D 提高病灶的分辨率 E 帮助病灶的定位 C4 体内射线测量通常测量 A α粒子 B β粒子 C γ粒子Dβ+粒子 E 中子 C5 核医学射线测量探头中通常包括 A 射线探测器和脉冲幅度分析器 B 自动控制和显示系统C、射线探测器和前置放大器D前置放大器和脉冲幅度分析器 E 脉冲幅度分析器和计数率 D6 1uci表示 A、每秒×1010次核衰变 B、每秒×107次核衰变 C、每秒×105次核衰变 D 、每秒×104次核衰变E、每秒×103次核衰变 B7 决定放射性核素有效半衰因素是 A 粒子的射程 B 物理半衰期和生物半衰期 C 淋洗时间间隔 D 断层重建方式 E 测量系统的分辨时间 A8 甲状腺I显像时用那种准直器: A高能通用平行孔准直器B低能通用平行孔准直器 C低能通用高分辨率准直器D、针孔准直器E任意 B9 放射性核素肝胶体显像病人准备包括 A清洁口腔B 无需任何特殊准备C 空腹过夜 D 隔夜灌肠E 术前饮水 E10 哪项描述肾静态显像原理是不正确的 A 肾静态显像的显像剂为99m Tc(Ⅲ)二羟丁二酸 B DMSA主要聚集在肾皮质,注药后10分钟肾摄取达高峰 C 在1h肾摄取血中DMSA的4%-8%,其中50%固定在肾皮质 D 静脉注射1h后,12%DMSA滞留于肾皮质内并保留较长时间,30%-45%排出体外 E 注药后3-4h进行显像,以避免显像剂中排泄快的那一部分在肾盏肾盂和集合管内的放射性对皮质显影的干扰 B11 肾图a段描述正确的是 A a段为聚集段,即静脉注射示踪剂后急剧上升段Ba段为出现段,此段放射性主要来自肾外血床,80%来自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摄取,它的高度一定程度上反映肾血流灌注量 C、a段为排泄段 D、此段放射性主要来自肾内血床 E、10%来自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摄取

核医学试题和答案(备考必备)

影像核医学总论 自测题 一、名词解释 1.核医学 6.阳性显像 2.临床核医学 7.单光子显像 3.放射性药物 8.分子影像学 4.放射化学纯度 9.放射性核素治疗 5.平面显像 10.放射性核素发生器 三、填空 1.核医学在内容上分为和两部分。 2.诊断核医学包括以和为主要内容的诊断法和以为主要内容的诊断法。 3.放射性药物包括放射性药物和放射性药物。 4.99Yc m核性能优良,为发射体,能量为,物理半衰期为。 5.临床应用的放射性核素可通过、、和获得。 6.核医学显像仪器主要包括、、和。 7.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能够选择性聚集在特定脏器、组织或受检病变部位中主要机制有:、、、、和等。 8.根据显像的部位、影像的采集及显示时间、方式、核射线的种类,放射性核素显像可分为:、、、、、、和。 9.放射性核素治疗具有、、、等优点,已成为治疗疾病的一种有效法方法。 10.放射性核素治疗常用的方法有:、 , 、等。 11.医学中常用的核素发生器有:和等。 12.分子影像能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人体的、、及变化,实现了在分子水平上对人体内部生理或病理过程进行无创、实时的,富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四、选择题 (一)A型题 1.放射性核素治疗主要是利用哪种射线 A.α射线 B.γ射线 C.射线 D.X射线 E.正电子 2.放射性核素显像最主要利用哪种射线 A.α射线 B.γ射线 C.射线 D.X射线 E.俄歇电子 3.以下哪一项不是放射性核素显像的特点 A.较高特异性的功能显像 B.动态定量显示脏器、组织和病变的血流和功能信息 C.提供脏器病变的代谢信息 D.精确显示脏器、组织、病变和细微结构

13核医学总结

13核医学总结 13核医学总结 13核医学总结本文简介:核医学绪论核医学是一门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学科将放射性核素引入拟检查的脏器内,利用放射性核素探测仪器实现脏器和病变显示的方法称作放射性核素显像。是一种独特的功能显像,显示的是器官的血供、功能与代谢活动。凡不将放射性核素引入体内者称体外检查法或体外核医学,最有代表性的是放射免疫分析(R。 13核医学总结 核医学 绪论 核医学是一门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学科 将放射性核素引入拟检查的脏器内,利用放射性核素探测仪器实现脏器和病变显示的方法称作放射性核素显像。是一种独特的功能显像,显示的是器官的血供、功能与代谢活动。 凡不将放射性核素引入体内者称体外检查法或 体外核医学,最有代表性的是放射免疫分析(Radioimmunoassay

RIA) 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因而物理性 能不同,如131I和127I 。 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同位素: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每秒钟1次核衰变,称为1贝克 核医学必备的物质条件:放射性药物 放射性试剂 核医学仪器 放射性药物 凡引入体内用作诊疗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分为:诊断用药(γ射线) 治疗用药(β- 射线 ) 放射性试剂 不需引入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 静态显像(static

imaging) 当显像剂在脏器内或病变处的浓度处于稳定状态时进行显像称为静态显像。 多用作观察脏器和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和放射性分布。 阳性显像(positive imaging) 又称热区显像(hot spot imaging)指在静态影像上主要以放射性比正常增高为异常的显像 阴性显像(negative imaging) 又称为冷区显像(cold spot imaging)指在静态影像上主要以放射性比正常减低为异常的显像 中枢神经系统 脑血流灌注显像 原理 应用一类能自由通过血脑屏障(BBB Blood

核医学重点名词解释大题总结

名词解释(百分之百涵盖率) Α衰变:原子核自发放射α粒子的核衰变过程。α粒子是电荷数为2、质量数为4的氦核He。散射:带电粒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碰撞而改变运动方向或/和能量的过程 核素:指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中子数及特定能态的一类原子。可以表示某种院子的固有特征。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同位素在元素周期表上处于同一位置,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和物理学特征。 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而核能状态不同的核素。激发态的原子和基态的原子互为同质异能素。 放射性核素: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成为稳定的核素称为放射性衰变: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的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 有效半衰期: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机体代谢从体内排出和物理衰变两个因素作用,减少至原有放射性活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物理半衰期:指放射性核素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越短说明衰变越快。 生物半衰期: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机体代谢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原子核的衰变数量。指一定量的放射性核素在很短的时间间隔内发生的和衰变数除以该时间间隔。 剂量当量:衡量射线生物效应及危险度的辐射剂量。单位为希沃特(Sv),不仅与吸收剂量有关,还和射线种类有关。与吸收剂量的关系是:剂量当量=吸收剂量×射线的权重因子 最大容许剂量:经过长期积累或者一次照射以后对机体损害最轻也不发生遗传危害的剂量。全年不能超过5雷姆。 天然放射本底:指原有的放射性水平,包括宇宙射线,环境中的放射性,体内放射性。 核素发生器:用特定的洗液将母体长半衰期核素洗脱后获得短半衰期子体核素的一种装置,称为母牛。 内照射:放射性核素进入生物体,使生物受到来自内部的射线照射称为内照射 放射性免疫分析中的非特异性结合率:不加抗体时标记抗原与非特异性物质的结合率,一般要求<5~10% 放射性免疫分析中的最高结合率:又叫零标准管结合率,指不加非标记抗原时,标记抗原与抗体的结合率,要求在30~50% GFR:肾小球滤过率。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滤液的量,正常成人为125ml/min左右。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 PFR:心室充盈期的最大容量变化速率,是目前最常用的心脏舒张功能参数 LVEF: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百分比。 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是专门探测体内正电子发射体产生湮灭辐射而设计的显像仪器。它克服了平面显像的缺点,所获得的图像反应人体的生化、生理、病理及功能,并能进行定量分析,能获得核医学显像中最理想的三维图像,空间分辨率好,灵敏度高且不受深度影响。对疾病的早期诊断确定治疗方案,检测疗效和判断预后有很大价值。SPE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是高性能、大视野、多功能的γ照相机和支架旋转装置、计算机和图像重建软件等组成,可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数据采集,最后将获得的多幅二维投影图像,利用计算机重建软件显示出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三种断层显像,完成各种脏器的动静态显像。 时相图:在心血池影像基础上以不同的颜色和灰阶代表每一像素开始收缩的时间,构成时相图,亦称相位图。正常情况下左右心室收缩基本同步,故具有相同的灰阶和颜色,反映心肌收缩良好;心肌缺血或梗死时,病变局部时像明显延迟,灰阶或颜色与正常部位有较大差异。极坐标靶心图:在心肌灌注显像影像图中,以短轴断面自心尖部展开所形成的二维同心圆,构成靶心图。缺血区域在靶心图上表现为变黑区。靶心图与冠状动脉供血区相匹配,因而能明确责任血管之所在。 利尿肾图:对肾图出现梗阻型曲线者给予利尿剂,经一定时间再次检测的肾图称为利尿肾图。临床上主要用于机械性梗阻与单纯扩张性肾盂和输尿管的鉴别。若利尿肾图无明显恢复即仍呈梗阻型肾图则为前者,若利尿肾图改善或恢复正常为后者。 超级骨显像:是显像剂异常浓聚的特殊表现。显像剂在全身骨骼分布呈均匀、对称性异常浓聚,或广泛多发异常浓聚,软组织分布很少,骨骼影像异常清晰,肾和膀胱影像常缺失。常见于以成骨为主的恶性肿瘤广泛性骨转移、甲旁亢等患者。 肿瘤受体显像:用67Ga显示肿瘤的一种方法。67Ga通过转铁蛋白受体结合到肿瘤细胞表面,然后被转运到细胞内与胞浆蛋白结合,这些蛋白在肿瘤细胞中的浓度通常很高。67Ga 被生长旺盛有活力的肿瘤组织摄取,而坏死或纤维化的肿瘤不能摄取,进而对活动肿瘤进行显像。

临床核医学试题

临床核医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素显像与其它医学影像相比,最大的特点是: A. 图像质量不同 B. 价格不同 C. 显示器官及病变组织的解剖结构和代谢,功能相结合的图象 D. 计算机不同 2. 属于分子水平的核医学显像设备是: A. SPECT B. PET C. γ照相机 D. 液体闪烁计数器 3. TIA的诊断,灵敏度最高的是: A. CT B. MRI C. 脑灌注显像 D. 脑脊液显像 4. 甲状腺显像利用的是 A. γ射线 B. β射线 C. α射线 D. γ射线和β射线 5. 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第一次肾上腺皮质显影增强,第2次与第1次显像比较无明显变化,考虑为: A. 肾上腺皮质增生 B. 肾上腺皮质腺瘤 C. 肾上腺髓质增生 D. 嗜铬细胞瘤 6. 既往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病人疑有心肌梗死出现时,既能明确诊断又能了解梗死部位和范围的检查方法是: A. 心电图 B. 冠状动脉造影 C. 亲心肌梗死显像 D. 心肌酶学检查 7. 胃食管反流测定显像中,胃贲门处时间-放射性曲线出现几个尖峰提示有胃食管反流存在: A. 1个 B.2个 C. 3个 D. 4个以上 8. 肝胆动态显像剂Tc-99m-HIDA主要是由肝脏的什么细胞摄取: A. 多角细胞 B. 星型细胞 C. 吞噬细胞 D. 白细胞 9. 核素显像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最恰当的方法是: A. 肝胶体显像 B. 肝阳性显像 C. 肝血池显像 D. 肝胆动态显像 10. 以下哪项不是肺灌注显像的适应证: A. 肺动脉床极度受损 B. 肺动脉栓塞的早期诊断 C. 移植肺监测 D. 原因不明的肺动脉高压 二、多项选择题: 1. 甲状腺癌术后I-131去处后的注意事项包括:ACD A. 多饮水,及时排尿 B. 服用大量碘剂,预防甲状腺危象 C. 含服维生素C片 D. 补充甲状腺素 2. 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最佳的方案:ABCD A. 手术 B. 外照射 C. I-131治疗 D. 甲状腺素替代治疗 3. 关于随机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 A. 随机效应研究对象是群体 B.主要有致癌效应和遗传效应 C. 是辐射效应和遗传效应 D.不存在具体阈值 4. 肾移植后急性肾小管坏死时,基础肾显像异常表现为:ABCD A. 峰时延长 B. 半排时间延长 C. 排泄功能指数及ERPF降低 D. 皮质放射性滞留 5. 正常的Tl-201显像图中会见到哪些脏器:ABC A. 心脏 B. 肝脏 C. 肾脏 D. 脑 6. 放射免疫显像可用于诊断哪些肿瘤:ABCD A. 消化道肿瘤 B. 膀胱癌 C. 卵巢癌 D. 肺癌 7. GA-67显像可以用于诊断哪些骨骼疾病:ABC A. 骨髓炎 B. 骨和软组织炎的鉴别 C. 关节化脓性炎症 D. 骨质疏松 8. 核素显像诊断肝血管瘤常用的方法有:CD A. 肝胶体显像 B. 肝血池显像 C. 肝胶体与肝血池联合显像 D. 肝血池显像与CT图像融合 9. 理想的心肌灌注显像剂应具备的条件:BD A. 心肌代谢的底物 B. 首次通过心肌组织的摄取高 C. 不受其它药物影响 D. 心肌摄取量与心肌局部血流量呈正比 10. 下列哪些情况由于TBG浓度的影响,是得TT3,TT4测定值不能完全反映甲状腺的功能状态:ABCD A. 妊娠 B. 传染性肝炎

核医学重点总结

第一张绪论 核医学概念:利用放射性示踪技术探索生命现象、研究疾病机制和诊断疾病的学科;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及其制品进行内照射治疗和近距离治疗的学科。 第二章核医学物理基础、设备和辐射防护 衰变类型:α衰变(产生α粒子);β–衰变(产生βˉ粒子(电子));β+衰变(正电子衰变)与电子不同的是带有正电荷;电子俘获;γ衰变。韧致辐射带电粒子受到物质原子核电场的影响,运动方向和速度都发生变化,能量减低,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辐射出来 电子俘获:质子从核外取得电子变为中子。由于外层电子与内层能量差,形成的新核素的不稳定常产生:特征性X射线-能量转化;俄歇电子:能量 使电子脱离轨道。 衰变规律:放射性核素原子数随时间以指数规律减少。指数衰减规律 e-λt N = N (t = 0)时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 N 0: N: 经过t时间后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 λ: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常数大小只与原子核本身性质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 数值越大衰变越快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电离作用、激发作用) 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 辐射防护目的: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 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总之是使一切具有正当理由的照射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 非随机效应有阈值正相关; 随机效应无阈值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 基本原则:实践正当化;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制。外照射防护措施:1.时间2.距离3.屏蔽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对机体变化:按效应出现的对象,分为躯体效应(somatic effect)及遗传效应(genetic effect)。按效应出现的时间,分为近期效应(short-term effect)及远期效应( long-term effect)。按效应发生的规律,分为随机效应(stochastic effect)及非随机效应( non-stochastic effect)。 2、正电子显像常用标记核素 11C、13N、15O和18F 18F-FDG半衰期:110分钟 第四章放射性示踪与显像技术 放射性核素制备1.核反应堆制备。 2.医用回旋加速器制备。3.放射性核素发生器(长半衰期核素产生短半衰期核素)。应用最广的是99Mo(钼)66h-99mT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