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境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

认知语境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c15925236.html,

认知语境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

作者:王阳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2期

摘要:一词多义指的是一个词包含多个不同但却相互联系的意义。一词多义是普遍存在的,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词汇的多样性特征,但同时也会导致学习者对词汇意义的错误理解。语境与词汇的意义是紧密相连的,在不同的语境下同一个词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语境可以帮助学习者辨识词汇意义及用法。本文试图从认知语境下的视角,结合中文和英文的实例,来探讨认知语境下的一词多义现象,从而加深学习者对语境的认识。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了解一词多义现象。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境一词多义

前言

一、一词多义现象

不论在英语中还是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都是很常见的。一词多义指的是一个词包含多个不同但却相互又联系的意义,是一种词汇语义的多义聚合关系(兰:2012)。一词多义的几个意义中,有的是最初的或常用的意义,这种意义属于词汇的基本义;有的是从基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属于词汇的引申义;而有的是通过用基本义比喻另外的事物而固定下来的意义,这种意义属于词汇的比喻义。一词多义现象的存在需要我们借助语境来确定词汇的意义,词汇在使用时,在一定的语境中一般只表示其中的一个意义。

人们会以多义词中多个义项中的基本义为基础,在基本义的基础上延申或辐射出其它的义项(诸:2013)。但是其实同一个词的这些义项都是属于同一认知范畴的,意义是相互联系的,所以人们在接触这些义项时并不会觉得陌生。

二、认知语境

语境指的是语言使用的环境,传统的观点认为语境在人们交际之前设定好的,具有静态的特征。Sperber和Wilson(2001)在其发表的Relevance:Communication & Cognition中第一次提出“认知语境”,并指出认知语境是由一系列可感知的事实或假设的集合。一个人的认知环境指的是他能感知到或推理出的现象以及对他来说所有明显的现象。一个人的整体认知环境就是其物理环境和认知环境的相互作用,并由他的认知能力和他所处的物理环境所决定。认知语境具有三个特征:建构性、动态性以及缺省性。建构性强调认知语境与人类的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靠知觉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组织建构形成各种假设储存在人的记忆库中。动态性强调在交际的过程中,交际会不断发生变化,对于每一个话语理解,都要激活与其相关的不同的百科知识和经验,从而交际双方需要为每一个话语建构出不同的语境。这里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分析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分析 张素侠徐州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摘要: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具有互相联系的意义。多义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本文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多义现象的生成进行分析, 认为词的 多义性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家族相似性,词的多义性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主要通过 隐喻和转喻生成的。关键词:一词多义转喻隐喻原型范畴 1 引言几乎在所有语言中,一词多义都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语言的 多义现象并进行专门的研究,它是语言经济性原则和认知经济性原则的客观要求。认知语言学认为,多义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 由一个 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1〕(赵艳芳2000:36)。一个多义词的各种意义构成一个意义范畴,它们以 各种方式发生联系。本文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一词多义的语义延 伸机制。 2 词汇延伸意义的认知性词汇的延伸义指的是从原义派生和演 化出来的词义。语言在其产生之初都是单义的,一个词只对应一个意义。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不断扩展,交际能力不断增强,语言符号也要适应日益发展的交际的需要,于是一个语言符号就具有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多义现象的产生是人的认知能力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为了适应语言经济性原则的需要。客观世界的事物是纷繁复杂的,而人的大脑的认识和储存能力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语言要以最少量的符号传递最大量的信息。在认识新事物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新事物与已知事物之间存在客观上的相关性或相似性,或是在理解新事物时加入了主观上的相似性。人们的这一认知思维过程不可避免地要体现在作为 思维工具和外在表现形式的语言上,具体表现为运用已知的词汇去命名新事物、表达新观念或描述新经验。于是,词汇的意义就在本义的基础上得到了拓展和延伸,概念被不断扩充与抽象化,赋予旧词以新义,继而产生了一词多义。由于词汇意义的拓展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词汇的延伸义就不再具有任意性特征,而 是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具有了认知性。 3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解释 3.1 原型范畴理论与一词多义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结合而成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它以全新的视角和观念对语言中的许多现象作出了新的、有说服力的解释。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多义现象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原型范畴理论认为,一个范畴由一些极其类似的成员构成; 原型是同一个概念范畴中能反映本范畴特征的最好、最典型的成员,而其他成员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隶 属于同一范畴的各成员之间并不存在共同特征,具有互相重叠的属性组合,即所 有成员享有部分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性;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范畴内成员之间的地位不是平等的,具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与其他成员享有更多共性 的成员为该范畴的典型和中心成员,即原型(prototype),其他成员为非典型成员或边缘成员。[2]Taylor(1995)也指出大多数的语言范畴呈现出的不是单一中心的结构,而是多中心的结构。它们通常表现出多个类典型,这些类典型通过家族 相似性互相连接.下面我们用范畴理论来分析一词多义。再来看看名词“window”的意义是怎样拓展的: (1) The workman delivered the window . (2) Close the window . (3) She put her head through the window. (4) I painted the window while she was standing in it. 在这四个句子中,window都是以不同的意义出现的,在句(5)中,它指的是作为房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汉英动物隐喻翻译策略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美的遗失与幻灭——论托妮莫里森小说《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世界 2 约翰?欧内斯特?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中的生态整体主义观 3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of Silence in Conversations 4 王尔德童话对传统童话的颠覆 5 论奥斯卡?王尔德的艺术道德观 6 年代美国梦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折射 7 宗教在世界战争史中扮演的角色 8 从《嘉莉妹妹》看美国梦与道德观 9 Love and Death in The Awakening 10 中美体育报道的比较 11 论《奥兰多》中双性同体观 12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13 关于英语口语纠错的研究与建议 14 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资料汉英翻译及翻译策略 15 《太阳照常升起》中科恩屡遭排斥的根源分析 16 英语中易混的修辞手法之区别 17 论商标翻译的原则及策略 18 浅析短篇小说《我不再爱你》的荒诞性 19 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看中西文化差异 20 浅析《红字》中的象征意义 21 增译法在《水晶宫》英译汉翻译中的应用 22 林黛玉和简.爱不同命运的对比 23 The Analysis of Daisy in The Great Gatsby 24 论《可爱的骨头》中的多重象征 25 解析《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必然性 26 从《红字》看霍桑的政治观 27 广告翻译中的功能对等 28 浅谈来自《圣经》的英语习语 29 A Discussion of the Gothic Style as Applied in “A Rose for Emily”(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30 A Summary of Symbols of The Scarlet Letter 31 认识、寻找和实现自我价值——剖析《飘》中的人生价值 32 英汉味觉隐喻的对比研究 33 论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34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其短篇小说的人物对话 35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在英语专业八级翻译考试中的应用 36 以目的论为指导的化妆品商标翻译 37 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语音差异研究 38 论田纳西威廉斯《欲望号街车》中的逃遁主义 39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Society 4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41 Text Cohesion in English Business Contracts

高中文言文一词多义归纳

高中文言文一词多义归纳 爱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喜爱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爱护 晋陶渊明独爱菊: 喜欢 安君安与项伯有故: 怎麽 沛公安在: 那里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安定 毅良久稍安 安心 燕鹊安知鸿鹄之志哉: 怎麽 衣食所安,弗赶加也: 享受 既来之,则安之: 使动 无情郎安在 哪里 按按诛五人: 查究 缇骑按剑而前: 按着 包举一滴可以包函谷 怀着 包住 包举宇内 名词用作状语 像……一样 暴暴霜露: 显露 忠义暴于朝廷: 显露 暴秦之欲无厌: 残暴 被幸被齿发 蒙受 如被冰雪 遭受 本予本非文人花士: 本来,原本 本图宦达: 希望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根本 抑本其成败之迹: 推究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根 鄙言语粗鄙 粗俗 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 意动,以…为边境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顾不如蜀鄙之僧载: 边远的地方敢竭鄙怀 浅陋 比比去,以手阖门: 及,等到 天涯若比邻: 并列,挨着 纳比笼中 并列,挨着 比权量力: 比较 比吾乡临之死则已后矣: 比较 比得软脚病 近来 宰严限追比 追征 敝侯生摄敝衣冠: 破旧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疲劳,困乏 因人之力而敝之: 使动,损害 毕少选当毕 结束 毕尽于此 全

兵非我也,兵也: 兵器 非兵连祸结: 战争 斯用兵之效也: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军队 穷兵黩武: 军队 而秦兵又至矣: 军队 草木皆兵: 士兵 病故病且殆: 穷困 病偻: 患病 君之病在肌肤: 疾病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有病 以夭梅病梅为业: 使动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担心,忧虑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困苦不堪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缺点,弊病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疲劳,困乏) 并并受促织恩荫 一并 并虫亦不能行捉矣 连 搏水石相搏: 击,拍 森然欲搏人: 抓,扑 薄日薄西山: 迫近 门衰祚薄: 浅薄 有薄德于古今 浅薄的 厚古薄今: 意动 日以厌薄 轻视 拨曲终收拨当心划 拨子 弹奏弦乐所用的工具转轴拨弦三两声 拨动 弹奏 策振长策而御宇内: 鞭子 蒙故业,因遗策: 策略,计谋 策扶老以流憩: 著着 退而论书策: 竹简 策勋十二转: 书写,记 曾风景旧曾谙:曾经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adv连…都 曾益其所不能: 增 常非常之观: 平常,寻常 常在于险远: 常常,副词 胜地不常 常存 长一技之长: 长处,特点 长歌当哭: 放声 求木之长: 生长 无长无少: 年纪大 朝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拜

一词多义训练

姓名: 一、生:A果实没有成熟. B没有经过加工的。 C生硬、勉强。 D很。 E生长。 F产生、发生。G使柴、煤等燃烧。H生疏。 1、对周总理崇敬和爱戴的思想感情已在人民心中生了根。( ) 2、我们开始垒灶生火烧饭了.() 3、写作时,对学过的词语不能生搬硬套。( ) 4、这西瓜是生的,真难吃。( ) 张:A看. B姓. C把合拢的东西分开. D陈设,铺排。E扩大、夸张. 1、张灯结彩( ) 2、张牙舞爪( )3、东张西望( ) 4、张冠李戴()开:A把关闭的东西打开。B发动,操纵。C设置,建立。 D举行。 1、今天学校开运动会。( ) 2、开国大典.() 3、他学会了开车。()4、请开门。( ) 会:A聚合。B见面. C理解,懂得。 D有一定目的的集会。 E熟习,通晓。1、他心领神会地走了。( )2、晚会开始了。() 3、他们在学校门口会合。( ) 4、她会四种语言。( ) 回:A走到原来的地方。 B量词. C民族。D答复。 1、回族() 2、回答( ) 3、这一回() 4、回家() 二、看图写话.(不小于200字) 三、阅读理解。 春天在哪.(nǎ nà)里?春天在枝头上:春天的风微微吹动,柳条儿跳舞,桃花儿脸红。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草原上:春天的雾薄薄.(báo bó)细细,草儿醒过来,换上绿的新衣。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竹林里:春天的雨飘飘洒洒,竹笋.(sǔn shǔn)从地下探.(tàn dàn)出头来啦!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田野里:春天的太阳那么暖.(nuǎnluǎn),那么亮,麦苗儿青,菜花儿黄,蚕.(chán cán)豆花儿香。 1.给短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6分) 2.全诗共有()节,分别告诉我们春天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等四个地方.(5分) 3.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5分) (1)春天的风微微吹动,柳条儿跳舞,桃花儿脸红。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修辞手法,把、当作人,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词可以看出,请你仿写这样的一个句子,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下面两句话,你喜欢哪句请打“√”,并说说喜欢的理由。(3分) (1)春天的雨飘飘洒洒,竹笋从地下探出头来啦!() (2)春天的雨飘飘洒洒,竹笋从地下长出来啦!( ) 你喜欢的理由是什么,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还知道春天在哪里,仿照短文写一小节。(3分) 动物的舌头,无所不有。猫的舌头上有肉刺,它经常用舌头梳理身上的毛。狗的舌头在天热时总是伸出来,帮助散发体内的热量。长颈鹿的舌头,能把树上的嫩枝嫩叶卷住,这样吃起东西来就方便多了。企鹅的舌头长着尖尖的牙齿,能逮(dǎi)住滑溜溜的鱼虾。变色龙的舌头比身体还长,平时藏在嘴里,见到飞虫,能突然弹出来粘住虫子。啄木鸟的舌头是细长的,舌尖长着倒刺,能把害虫从树洞里钩出来吃掉。蛇的舌头细长分叉,不停地吐进吐出,能感觉周围的动静。动物的舌头是多么奇妙啊! 1.这篇短文共有句话,第一句和最后一句都是,中间几句分别讲了、、、、 、、七种动物的奇妙舌头. 2.在文中圈出描写动物们舌头动作的词语,再抄写下来。 3.这篇短文介绍了七种动物和舌头,你最喜欢哪一种?请你写出它的特点。 我最喜欢的是,它的特点是. 4.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请举一例。 动物: ,特点:。

概念隐喻视角下《白杨礼赞》两个英译本比较研究

概念隐喻视角下《白杨礼赞》两个英译本比较研究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概念隐喻作为其中的一个热点,也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追捧,对其的相关研究十分丰富。本文从概念隐喻角度出发,结合相关翻译策略,分析著名文学作品《白杨礼赞》中含有隐喻的例句,希望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尤其是隐喻句的翻译有些许帮助。 关键词:概念隐喻白杨礼赞翻译策略对比 1. 引言 认知语言学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在80,90年代开始迅猛发展,现在已然成为新兴语言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如今多数学科都在和认知语言学结合,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重新解读或者创新其理论,足见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地位。概念隐喻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现今的概念隐喻不再仅仅局限于修辞隐喻的层面,它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人们的语言、思维和行动中,正如一些语言学家所说的,概念隐喻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本文拟从概念隐喻的三个分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结构隐喻视角出发,通过比较张培基教授与张梦井、杜耀文教授译本的《白杨礼赞》中相关隐喻翻译,希望从中得到一

些翻译方面的启发,尤其是遇到含有隐喻的句子,可以游刃有余、非常完美地译出漂亮的文字。 2. 理论框架 说到概念隐喻,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莱考夫,他是概念隐喻的创始人。1980年,他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第一次提出概念隐喻这个概念,成为概念隐喻诞生的重要标志。莱考夫认为,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以自身经验为基础的,隐喻属于概念体系,它无处不在。隐喻不仅表现为修辞手段,更反映了一种思维方式,能够指导人们的行动。概念隐喻虽然无处不在,但它也是依靠语境而存在的。如果脱离语境,没有上下文做铺垫,许多概念隐喻就失去了意义。 莱考夫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及结构隐喻。这样的划分可以说几乎囊括了我们日常所涉及的所有概念隐喻,具有全面性及权威性,因而,之后研究概念隐喻的学者大都同意这样的分类。方位隐喻是基础,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即以空间概念为始原域,构建其他非空间性的目标域(蓝纯,1990:4)。将人们自身体验到的“上下高低内外”等具体概念用于情绪、时间、状态、数量、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将原本没有方位或方向的概念赋予方位内涵。本体隐喻抑或说实体隐喻是概念隐喻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它指的是借助一定的物理实体来描述抽象的概念。它又可以分

认知语境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c15925236.html, 认知语境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 作者:王阳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2期 摘要:一词多义指的是一个词包含多个不同但却相互联系的意义。一词多义是普遍存在的,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词汇的多样性特征,但同时也会导致学习者对词汇意义的错误理解。语境与词汇的意义是紧密相连的,在不同的语境下同一个词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语境可以帮助学习者辨识词汇意义及用法。本文试图从认知语境下的视角,结合中文和英文的实例,来探讨认知语境下的一词多义现象,从而加深学习者对语境的认识。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了解一词多义现象。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境一词多义 前言 一、一词多义现象 不论在英语中还是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都是很常见的。一词多义指的是一个词包含多个不同但却相互又联系的意义,是一种词汇语义的多义聚合关系(兰:2012)。一词多义的几个意义中,有的是最初的或常用的意义,这种意义属于词汇的基本义;有的是从基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属于词汇的引申义;而有的是通过用基本义比喻另外的事物而固定下来的意义,这种意义属于词汇的比喻义。一词多义现象的存在需要我们借助语境来确定词汇的意义,词汇在使用时,在一定的语境中一般只表示其中的一个意义。 人们会以多义词中多个义项中的基本义为基础,在基本义的基础上延申或辐射出其它的义项(诸:2013)。但是其实同一个词的这些义项都是属于同一认知范畴的,意义是相互联系的,所以人们在接触这些义项时并不会觉得陌生。 二、认知语境 语境指的是语言使用的环境,传统的观点认为语境在人们交际之前设定好的,具有静态的特征。Sperber和Wilson(2001)在其发表的Relevance:Communication & Cognition中第一次提出“认知语境”,并指出认知语境是由一系列可感知的事实或假设的集合。一个人的认知环境指的是他能感知到或推理出的现象以及对他来说所有明显的现象。一个人的整体认知环境就是其物理环境和认知环境的相互作用,并由他的认知能力和他所处的物理环境所决定。认知语境具有三个特征:建构性、动态性以及缺省性。建构性强调认知语境与人类的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靠知觉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组织建构形成各种假设储存在人的记忆库中。动态性强调在交际的过程中,交际会不断发生变化,对于每一个话语理解,都要激活与其相关的不同的百科知识和经验,从而交际双方需要为每一个话语建构出不同的语境。这里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英语单词一词多义归纳

一词多义归纳(三) 1.work作品 2.yield:屈从于或者妥协 3.plague:烦扰,肆虐 4.plain:十足,彻底,浅显易懂,平凡。 5.plant:(重工业)工厂,电站;造纸厂 paper plant;power plant 发电厂 6.Play:戏剧 7.plug away at something:埋头。 8.plunge:急速下降,下跌。 9.point:目的,意义。 10.poke fun at someone:拿… 寻开心。 11.policy:原则。 12.p olish:雕琢,完善。 13.pop:pop up含义为“突然出现”。 14.pose:造成,形成,通常表达消极的含义 15.post:“岗位,职位”。v.邮寄,寄送;刊登,发布在 poster海报 16.power:电力,动力。 Power failure 断电; 17.practice:惯例,(长期一贯的)做法。 18.practise:长期,大范围地开展。 19.prescribe:规定,命令。 20.press:“出版社,新闻界”。 The Press Conference 记者招待会 21.present:出席的,在场的 be present at the conference. 22.preserve:n. 权利,所专有的东西 special preserves 特殊的权利 25.program:“教学或其他重要的活动和项目”。 26.project:作为名词的含义是“ 大型建设项目”,与program “大型活动性项目”正好相对。 27.promise:动词是“有前途,有指望”,因此“ promising ”是形容词,“有前途的”含义。 28.prompt:“敦促,鼓励”。 29.propose:动词是“提议”,比如“ propose a toast ”是“提议大家干一杯”。 30.provided that:连词,“只要”。 31.province n. 领域,范围 34.panel n. 面,板;控制板,仪表盘;专门小组 Judge panel 裁判团。 35.proceeding n. [pl.] 会议录,学报 36.pattern:样式v. 模仿,仿制 37.particular:特别的引申:讲究的,挑剔的 be particular about:对…讲究 38.pool:水池v. 集资合资 40.provision:供应,提供条款或规定according to the provision’s contract:根据合同的条款 42.property:财产; 性质,性能 Many plants have medical properties. 很多植物有药性/医疗性能。 43.quarrel:吵架,争吵,中文可以翻译成“争论”。 46.rate:“速度,比率”。at any rate:“无论如何”。

一词多义现象

一、引言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而重要的语言现象,更是英语词汇的一大特色。英语中纯粹的单义词很少,绝大多数词都是多义词,即一个词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李福印,2006)。那么多义词产生的途径有哪些呢?一词多义现象中,词义拓展的方式有两种:辐射(radiation)与连锁(concatenation);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说,隐喻与转喻是多义词词义延伸和拓展的途径。对以上问题的研究,不仅会加深我们对多义词的理解,而且它对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词汇时会产生一些重要的启示。 (一)多义词产生的原因。一词多义(polysemy)即一个词具有多种意义,而且意义之间密切相关,如英语中mouth of a river 与mouth of an animal。前者是后者意义的隐喻性延伸,两个意义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因此month 属于多义词的范畴。多义词现象是语言经济性和灵活性的一种体现。它是语言的一种优点,而非缺点。这是因为,语言词语在获得新的意义的同时,并不一定要以失去其原有的意义作为代价。在不增加词汇数量的情况下,可表达的意义范围扩大了,这是语言经济性和创造力的表现(束定芳,2000)。产生多义词的原因有多种。不同学者对此有许多不同的论述。本文作者归纳并认真分析后,认为在词义变化过程中产生一词多义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使用范围的转移(shift in application)。这是产生一词多义最主要的原因。如handsome 原来一般只用于形容男性的相貌,义为“英俊的,帅的”。如果用来形容女性,如a handsome woman,其意义就变成了“健美而端庄的,标致的”。如果用于修饰金钱,如a handsome sum of money,意义则是“可观的,相当多的”。一些词在不同场合下使用时意义也各不相同,以形容词sharp 和blunt 为例(段满福,2004)。sharp(刀具)尖利的→(言语)苛刻的→(行动)直截了当的→(感觉)剧烈的→(智力)敏捷的;blunt(刀具)钝的→(言语)直率的→(行动)笨拙的→(感觉)迟钝的→(智力)愚笨的。由此可见,一个词由于使用范围的转移,可用于不同的语义场,具有不同的意义。 2.不同社会领域中词具有特殊专业意义(specialization in asocial milieu)。属于社会原因。如律师们所说的action 往往是legal action(法律诉讼),而士兵们所说的action 可能就是military action(军事行动)了;又如生意人谈论company 一词时多指公司,而船长说company 时意义多为全体船员。 3.由于修辞用法而产生多义。因篇幅所限,我们只选择最主要的两种修辞方法,即隐喻(metaphor)和转喻(metonymy)来讨论。在多义词形成的途径问题中,我们还会从认知角度来具体分析这一点。在暗喻修辞里,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相似之处,所以在eye of a needle(针眼),teeth of a tomb(梳齿),neck of a bottle(瓶颈),bridge of a pair of glasses (眼镜架),lip of a cup(杯口)中,eye,teeth,neck,bridge 和lip 都是比喻用法,它们和本体之间外形相似。从而这些词具有了多种意义。再来看转喻。转喻也称为借代,就是用一个密切相关的事物来指另一个事物,例如:She sets a good table,其中table 在此处的意思是supply of food,用“桌子”来指代“食物”。在He is nice,but he h asn’t got much brain (他人很好,却不太聪明)中,用“头脑”来指代“智力”。 4.外来词的影响(foreign influence)。如汉语中的“的”由于英语中的taxi 音译的影响,其“出租车”的义项似乎也得到了确定。 (二)多义词各意义的形成途径

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全汇总

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全汇总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 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浅析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

浅析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盒手段,语言表达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交流的质量,而一词多义的出现给沟通交流带来了不便,与此同时,它也丰富了我们的语言。多义现象是自然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语言竞技性原则和认知竞技性原则的客观要求。通过赋予统一组词以更多的词义来减少词量,从而减轻人们的记忆负担。词汇的多义化势不可挡,多义化是满足人们进一步认知世界的简便的、有效的途径,优于造词、构词和借词的手段。所以,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来说,掌握这种语言现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对于“一词多义”的认知 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与盛行,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阐述一词多义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认知语言学强调人的知识对概念形成的作用,认为多义现象是一个既能反映语言和思维的普遍性质,又能反映民族语言的范畴。 二.多义词的产生机制 一个词在刚开始产生的时候大多是单义的,在使用中,有关的意义在逐渐用它来表达,它就变成了多义词。词语所要表达的意义总在不断增多,让一个词兼表几个相互有联系的意义而不必另造新词,符合经济的原则。因而使得多义词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那么,一词多义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1.多义词素为一词多义提供了重要材料基础。 2.语法功能变化带来一次多义的结果。 3.修辞语促生一词多义的发展。 综上所述,一词多义体现为一种词汇的现象,但是其形成过程中渗透着多种语言因素的影响,对其加以分析有益于更好地把握多义词词义间的脉络关系,更深刻地理解语言学中词汇、语法、语用三者之间密切的交互作用关系。 三.一词多义现象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由于人类的生理组织和生理反射基本相同,所面对的客观世界绝大部分也是相同的,由此形成人类共同的身体经验和共同的认识机制,使不同民族在对客观世界进行范畴化、概念化时表现出共性,从而使不同民族的语言中大部分词表达相同或者相近的概念,也使许多语言中以人类相同生理基础为取象的词产生相同或者相近的隐喻用法。比如,汉语中的“早晨”指天将要亮到上午八九点钟,而欧洲人一直到上午十一点左右都可称为“早晨”,这也就难怪英美人在到了快吃午餐的时候还会用good morning来打招呼。不仅如此,中国人普遍所说的“傍晚”只能到天亮以前,而英美人不管天黑早晚,一直到晚上十一点左右,都算evening。 四.一词多义与语境的关系 语义是受语境制约与影响的,词语进入具体的言语环境后,就充分体现语义的丰富性。一词多义的确定是靠语境来实现的。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一定语境中的隐喻、转喻引申之所以能实现并被理解,是因为人的大脑中有“概念之先”结构的错在,“概念之先”结构的存在为我们在新旧事物之间建立起联想关系提高可能性。一般来说,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正确推断一点场景下的词义,而分属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往时,对词义的判断与理解常常会受到文化模式的影响。比如,在俄罗斯的文化模式中,гусь一词除了表本义“鹅”之外,还指“滑头、卑鄙的人”,如果没有这一背景知识,就无法理解这句所表达的意思。

一词多义的典型例子

把①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②把酒临风(a动词:端,持b动词:端起、端着) 白①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③往来无白丁(a动词:使露出白色b形容词:白色c白丁:指没有学问的人) 悲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②余悲之(a动词:悲伤b动词:同情) 备①众妙毕备②前人之述备矣③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a动词:具备b形容词:详尽、完备、周全c动词:准备d防备) 比①其两膝相比者②比肩继踵而在③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a动词:靠,挨着b动词:比较,比起c动词:等到) 鄙①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②肉食者鄙③先帝不以臣卑鄙(a名词:边远地区b 形容词:鄙陋、庸俗、浅陋c形容词:粗俗、知识浅陋) 毕①此印者才毕②众妙毕备③吾与汝毕力平险(a副词:全部、都b动词:完成、完) 兵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②轻兵锐卒③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④王于兴师,修我甲兵⑤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⑥田忌欲引兵之赵⑦世传其兵法(a名词:士兵b名词:兵器c名词:军队d名词:军事) 策①策之不以其道②执策而临之(a动词:驱使,鞭打b名词:马鞭) 病①病入膏肓②寡人反取病焉③未果,寻病终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a动词:生病b名词:疾病c形容词:困苦不堪d名词:耻辱) 薄①薄如钱唇②薄暮冥冥(a动词:迫近b形容词:与“厚”相对) 称①先帝称之曰能②不以千里称也(a动词:着称b动词:称赞) 重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a.音chóng,副词:重新、再次b音zhòng,形容词:重新,再次。严格地说不是一词多义。) 处①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②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a 辞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②齐之习辞者也(a动词:告别、离开b言辞、交际场合应酬的言语) 赐①楚王赐晏子酒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a动词:赏赐b动词:给予,上给下谓赐) 从①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②小惠未遍,民弗从也③可以一战。战者请从(a动词:听从b动词:跟随)

从认知语境角度解读一个干净明亮地方隐含意义

从认知语境角度解读一个干净明亮地方隐含意义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 《傲慢与偏见》中的三种不同婚姻的分析 2 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 3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 4 A Preliminary Study on Christianity 5 The Differences of Beauty Standard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6 对《大地》中女性人物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7 中国旅游指南的中译英研究 8 哥特元素在《宠儿》中的运用 9 从体育舞蹈看中西方社会的审美文化差异 10 《天边外》的悲剧分析 11 从功能翻译理论分析化妆品商标翻译 12 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论李白诗歌的翻译 13 关联理论在中餐菜单英译中的应用 14 一个为追求自我挣扎的灵魂——看凯特?肖邦的《觉醒》 15 中西方诚信文化对比 16 词块理论在英语专业学生写作中的应用 17 英汉颜色词在文化背景下的不对应性 18 浅析《鲁宾逊漂流记》中的宗教意识 19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景创设 20 英文电影中俚语的翻译策略 21 试论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2 论中美商务沟通中的跨文化意识 23 浅析中医词汇英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及其应对策略

24 基督教文化对《哈姆莱特》创作的影响 25 英国历险小说《所罗门王的宝藏》 26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和治愈 27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围城》中言语幽默的翻译 28 从《紫色》中的意象看黑人女性身份的自我重塑 29 基于精细加工理论的英语词汇学习研究 30 Preciseness of Legal English 31 毛泽东诗词中典故翻译的对比研究 32 浅析《雨中猫》中的猫和雨的象征意义 33 论大学英语口语课外活动 34 从《金色笔记》看多丽丝?莱辛的女性意识 35 《嘉莉妹妹》的自然主义解读 36 浅析新闻发布会口译语言的语体学特点 37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研究 38 是受害者还是恶棍?——重新解读夏洛克 39 挣扎与妥协——浅析达洛维夫人的内心矛盾 40 [会计学]资产减值会计的应用研究 41 英语政治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42 An Analysis of Tragic Consciousness in A Farewell to Arms 43 《达?芬奇密码》中的女性主义 44 Translation of Tourism English in a Cross-Cultral Perspective 45 浅析公示语的翻译 46 对《卡斯特桥市长》主人公亨查德矛盾性格的分析 47 Purity and Doom: on Thomas Hardy’s Tess’s of the d’Urbervilles 48 Imagery Translatio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49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对比 50 新闻标题中的对话性 5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Humor

(完整word)二年级语文一词多义词

细读理解,巧用方法 —低年级一词多义题 东坡底学校马丽娟典型题 读句子,选择带点词语的意思。(填序号) 白:①没有效果 ②无代价 ③清楚 1.这个问题我听明白.了。() 2.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 一大截。() 3.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兔子。() 易错答案及原因分析 易错答案:第二小题选②,第三小题选①。 原因分析:这是一道二年语文的练习题,考察的是“白”这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的意思,也就是一词多义。第一小题“明白”的白的意思是“清楚”,学生作答正确率高,第二小题和第三小题学生作答错误率高。“力气白费”指的是花了力气没有得到任何的成果,没有任何的效果,所以选“没有效果”这一意思,而

“没花一点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兔子”指的是没有付出任何劳动、任何代价就得到了回报,所以选“无代价”这一意思。细想平时的学习和练习,学生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频频出错,结合学情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 1.不能充分理解每个义项的意思。山区学校的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资料少,课外阅读量小,积累的词汇极度匮乏,对于新词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每个义项的意思。例如“没有效果”这一义项,大部分学生不明白“效果”是什么意思。另外,每个词语的义项专业术语强,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更是难上加难。如“无代价”这一义项,出现“无”,专业术语强,如若换成“没有”,学生更容易理解。 2.不能灵活运用答题技巧。这种类型的题目初次出现在二年级下册中,学生初次接触,不懂做题的方法。有的学生甚至都不清楚一个词有几个义项。有的学生不同的语境会选同一个义项。如“特别”有三个义项:①十分,非常;②与众不同,不普通; ③特地。语境如下: ,市场上没见过。 (1)这件工艺品构思很特别 .. 显眼,我一眼就发现她了。 (2)妹妹的装扮特别 .. (3)六一儿童节那天,学校特别 请来了歌舞团的叔叔阿姨 .. 为我们表演。 有的学生前两道小题都是选择第二个义项:与众不同,不普通。第二道小题学生认为“装扮与众不同显眼”也是可以的,存

认知语境下的一词多义

语义学期末论文 题目浅谈认知语境下一词多义的翻译 学院名称外国语学院 指导教师何固佳 职称教授 学号 201420310078 学生姓名徐孟阳 2015年7 月1 日

浅谈认知语境下一词多义的翻译 引言 一词多义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类语言中。简单来说,人们为了减少记忆负担,从而用一个同样的词语来表达不同的含义。这就在无形之中给翻译工作者们带来了很多障碍,在翻译过程中,究竟选择这个词语的哪一个词义就成了译者头疼的问题,此时,就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来做具体判断。一词多义的翻译重点在于如何灵活又准确的把握多变的词义,长期以来,学者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索影响一词多义翻译的因素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众所周知,语境对翻译产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也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在一词多义现象中,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而关联理论下的认知语境则为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认知语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认知语境的构建随着个体认知环境的差异性也是动态的,多义词的翻译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更需要得到人们的关注。 一词多义的概述 一词多义是人类自然语言中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现象之一。从广义上来讲,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但相关意项的词可被称为多义词。一般来说,一词多义反映了语言灵活多变的原则和经济原则。如果没有多义词,一门语言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就会引进新的语义项,或从其他的语言中借词。这对于一个人的语言记忆来说是巨大的负担。而多义词的产生是解决这一问题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在原词的基础上添加新的词义,人们就可以用有限的词汇来表达无限的概念。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词义的变化是和社会的影响密切相关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不断地产生和变化。为了真实地反映这些变化和发展,每种语言都在造新词、向其他语言借词、给原有的词添加新义,以增强其表达能力。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一词多义化为人们更好的描述客观世界提供了一种精炼,有效的方式。Lyons 曾经说过“人类所有的语言都没有,也不曾有过一个词有且只有一个意义的时候。”一词多义是语言发展变化不可避免的结果,因此,一词多义是由共时的原义延伸及历时的新义发展而来的。鉴于人类已知的相关语言理论和事实,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词多义是共性,而一词一义是个性。 Polysemy 来自于拉丁语polysemia[poly(many)+sema(sign)],顾名思义,它是指一个词有多个不同个意义。Fromkin(2004)指出多义词是指一个单词在相关概念或发展过程中有多个含义。Heine认为多义词通常应该以以下三个标准定义: A.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意义,而且不同的意义之间有着某种联系。 B.这些含义都只有唯一的一种语言形态。 C.该语言形态属于同一句法范畴。 语境的含义 英语单词context 本身就是一个多义词,它有“上下文”和“(事件等)发生的周遭情况、背景”两个意义。我们通常用到context时,一般指前一个意义,即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这是该词狭义上的意义。从广义上讲,使用一个单词的时间、地点、场景甚至整个文化背景都是语境,我们一般称之为非语言语境(extra—linguistic context)或情景语境(situation context). 狭义语境也叫语言语境。语言语境就是一个词所处的上下文,它可以进一步

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汇总

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汇总 一、之: (一)助词 (1)结构助词,的故时有物外之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无丝竹之乱耳;臣以王吏之攻宋 (3)助词,补充音节,无实意怅恨久之;公将鼓之 (4)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意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莲之爱 (二)代词 (1)代人,他(她)(的),他(她)们(的) 借旁近与之;问所从来,具答之 (2)代物。或以钱币乞之(仲永的诗);昂首观之(蚊子) (3)代事。闻之,欣然规往 (4)代我。君将哀尔生之乎? (5)指示代词,这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三)动词 去,往,到辍耕之垄上;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多助之至(四)相当于“以”局促一室之 二、于 (1)在又留蚊于素帐中;战于长勺;相与步于中庭 (2)给勿施于人 (3)比贤于材人远矣;所欲有甚于生者;皆以美于徐公(4)被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5)到饮于河、渭;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6)从舜发于畎亩之中 (7)向胡不见我于王;告之于帝 (8)和,跟,同操比于袁绍 (9)对于不戚戚于贫贱 三、以 (1)用徐喷以烟;以衾拥覆;祭以尉首 (2)把以丛草为林;必以分人 (3)凭,凭借可以为师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何以战 (4)来无从致书以观;嘱予作文以记之 (5)用来盖以诱敌 (6)认为不以疾也 (7)按照策之不以其道 (8)因为扶以数谏故;以中有足乐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9)连词,相当于“而”卷石底以出

(10)通“已”,已经固以怪之矣 (11)以致于以塞忠谏之路也 四、而 (1)连词,表并列蔚然而深秀;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2)连词,表承接,有时可翻译为“并且”、“来”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水落而石出者 (3)连词,表修饰朝而往,暮而归;蹴尔而与之;可计日而待也 (4)连词,表转折,但(是),却人不知而不愠;宋无罪而攻之 五、为 (1)因为项为之强 (2)当作,作为以丛草为林(以……为……:把……当作……);武陵人捕鱼为业(3)是知之为知之;项燕为楚将 (4)成为卒之为众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5)做为宫室、器皿、人物 (6)以为、认为孰为汝多知乎 (7)为此愿为市鞍马 (8)向为天下唱 (9)对不足为外人道也 (9)为了不必为己 (10)被山峦为晴雪所洗;士卒多为用者 (11)替,给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2)心理活动或异二者之为 六、其 (1)代词,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苦其心志;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2)指示代词,这(那)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以其境过清 (3)其中(的)其一犬坐于前;既克,公问其故 (4)自己的蹲其身;并自为其名;以乐其志 (5)难道其真无马邪 (6)其实其真不知马也 (7)大概其恕乎 (8)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如土石何 七、则 (1)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就是此则楼之大观也 (3)如果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着,国恒亡。 (4)却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八、也 (1)表判断环滁皆山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