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上海的流行音乐
关于上海的流行歌曲

关于上海的流行歌曲介绍上海是中国最具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城市之一,这座城市以其繁华的商业区、独特的文化和丰富的音乐场景而闻名于世。
在上海的流行歌曲中,融合了传统的中国音乐元素与现代的流行曲风,展现了这座城市的魅力和活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上海的流行歌曲,介绍其中的代表作品和流行趋势。
上海的音乐文化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交流城市,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音乐文化的热门创作地。
上海音乐家们善于吸收国内外音乐的精华,将其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并形成了独特的上海风格。
在上海的流行歌曲中,常常可以听到爵士、民族传统音乐、流行曲风等元素的交融。
上海流行歌曲的代表作品1.《夜上海》《夜上海》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流行歌曲之一,诞生于1930年代的上海滩。
这首歌以其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描绘了上海夜晚的繁华和苦涩。
它成为了上海的音乐符号,更是中国流行音乐的经典之一。
2.《上海滩》《上海滩》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一首非常受欢迎的流行歌曲,它是根据同名电视剧的主题曲而创作的。
歌曲中融入了中国传统乐器和现代流行曲风,展现了上海的城市魅力和都市生活的繁忙。
3.《小苹果》《小苹果》是近年来风靡一时的流行歌曲,在国内外都广受欢迎。
这首歌由上海的音乐团队创作,曲风欢快、旋律简单易记,具有极高的流行度。
它展示了上海音乐市场对流行曲风的敏锐洞察力。
上海流行歌曲的流行趋势1.融合东西方音乐元素上海是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之一,也是中西文化碰撞的重要地区。
近年来,上海的流行歌曲越来越注重融合东西方音乐元素,创作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
这些作品既吸引了国内观众,也赢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
2.关注现实生活与社会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上海的流行歌曲越来越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议题。
艺人们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传递社会正能量。
这种趋势使得上海的流行歌曲更加贴近观众,引发共鸣。
3.打破音乐风格的界限上海的音乐创作一直以来都具有开放和包容的特点,近年来尤其如此。
上海老歌:一种记忆性声音的回忆

上海老歌:一种记忆性声音的回忆自20世纪20年代末“上海老歌”“出场”,日久弥新,“上海老歌”承载的社会和文化记忆不断被建构。
“上海老歌”,这一中国流行音乐萌芽期的通俗文化,它包蕴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成为中国“现代性”文化基因组成的重要内容,不仅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更在中国大众流行文化史上实现了一个持续建构的消费神话。
一“、上海老歌”:一种社会再生产的情感力量从夜幕降临至晓色朦胧,《夜上海》为现代听众留下了一段“大上海”夜生活的原始记忆,也为中国人提供了关于“摩登”城市的想像性“声音”: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华灯起车声响歌舞升平/只见她笑脸迎/谁知她内心苦闷/夜生活都为了衣食住行/酒不醉人人自醉/胡天胡地蹉跎了青春/晓色朦胧倦眼惺忪/大家归去心灵儿随着转动的车轮/换一换新天地/别有一个新环境/回味着夜生活如梦初醒。
(节选自《夜上海》,陈歌辛曲、范烟桥词)在这首歌中,传统乡土中国的“夜”已转换了时空——被置于了上海大都市的空间背景上,也转换了“主角”——中国早期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群体,而不再是传统乡村的士绅或农民。
在歌中,上海是一个“不夜城”,华灯起,车声响,歌舞升平,“酒不醉人人自醉”……显然,对于当时的一般中国人来说,“夜上海”既陌生而又有吸引力,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乡村的“新天地”、“新环境”,人们沉醉其中,却又无力自拔。
以《夜上海》为代表的“上海老歌”的创作,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末,兴盛于30-40年代,是“上海开埠”这一特定时代传统和现代环境交互作用和演化的产物。
在这一时期,上海的经济迅速发展,在较短时间内就具备了西方工业文明成熟期的一些特征,并很快成为举世闻名的国际金融中心、远东第一都市。
上海的“都市化”发展,不仅产生了许多新的城市景观和文化表征,同时还孕育了与传统迥然不同的现代生活方式。
作为对于上海现代化进程的一种积极回应,建立在上海这个商业大都市基础上的中国流行音乐——“上海老歌”“应景”式地诞生了,且很快为人们所欣赏和喜爱。
十首旧上海风情的纯音乐,意味悠长,久久难忘~

十首旧上海风情的纯音乐,意味悠长,久久难忘~夜来香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夜来香纯音乐 - 忆当年何日君再来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何日君再来纯音乐 - 洞箫送别cd1蔷薇处处开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蔷薇处处开华语群星 - 空不了情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不了情纯音乐 - 空玫瑰玫瑰我爱你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玫瑰玫瑰我爱你新爱乐交响乐团 - 台湾百年歌乐精典1-10夜上海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夜上海上海老百乐门元老爵士乐队 - 上海老百乐门珍版爵士-中国篇情人的眼泪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情人的眼泪新爱乐交响乐团 - 台湾百年歌乐精典1-10南屏晚钟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南屏晚钟纯音乐 - 中国轻音乐(一)今宵多珍重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今宵多珍重陈中申 - 中国音乐新铨排箫笛子篇甜蜜蜜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甜蜜蜜传奇乐坊 - 传奇乐坊笛子演奏曲经典流行金曲让经典继续流行让流行变成经典。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时代曲中的爵士风格研究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时代曲中的爵士风格研究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时期是中国音乐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以上海为中心,受到了爵士乐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爵士风格。
本文将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时代曲中的爵士风格进行研究,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交流频繁。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成为了文化交流的中心,也吸引了大量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爵士乐作为一种新兴的音乐形式开始在上海流行起来。
爵士乐首次出现在上海时,受到了大量观众的喜爱。
它的特点是强调节奏感和即兴演奏,注重个人的灵感和创造力。
爵士乐使用的乐器包括萨克斯管、小号、钢琴、贝斯、鼓等。
在上海时代曲中,爵士音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曲调、演奏技巧和乐器运用上。
首先,爵士风格给上海时代曲带来了新颖的曲调。
传统的中国音乐曲调通常以七个音阶为基础,而爵士音乐则使用了更多的音阶和和弦变化,使得曲调更为复杂多样。
在上海时代曲中,可以听到很多使用了爵士乐元素的作品,例如《春江花月夜》、《夜上海》等。
其次,爵士风格对演奏技巧的要求也带来了改变。
在上海时代曲中,可以听到许多使用了上行音阶、下行音阶和大量的乐句变化的演奏技巧。
这些技巧使得演奏更加灵活多变,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另外,爵士乐通常注重个人的即兴演奏,这也反映在了一些上海时代曲的演奏风格中。
最后,爵士乐的乐器运用也对上海时代曲产生了影响。
萨克斯管作为爵士乐的标志性乐器之一,在上海时代曲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的独特音色和灵活性为上海时代曲增加了更多的表现手段。
同时,钢琴在上海时代曲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还常常演奏出爵士乐风格的即兴演奏。
总的来说,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时期爵士风格的出现和影响对中国音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爵士乐的曲调、演奏技巧和乐器运用都在上海时代曲中得到了体现。
正是这种外来音乐文化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形式和风格,也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综上所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时代曲中的爵士风格对中国音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老上海怀旧金曲首首经典!你唱K必点哪首?

老上海怀旧金曲首首经典!你唱K必点哪首?曾经穿梭在大街小巷的黄包车、悠悠扬扬的留声机、穿着旗袍的端庄太太…是许多上海人印象中的“老上海味”。
老上海的“靡靡之音”,是一种独特的味道,是误入陈年厅堂,空气中弥漫着的充满悠闲风韵的味道,是偶尔无意识会哼唱的回忆。
今天,带你一起回味那些年的老上海声音……老上海流传的金曲,你最爱哪首?01♪老上海声音之白光歌手白光(1920-1999.8.27)民国时期的著名歌后白光,原名史永芬,她被称为是中国影坛的奇女子,据说她以“白光”为艺名是因为电影放映时投射出一道白光而起的。
白光在学生时就演出过舞台剧,还是极负盛名的歌星,她的歌低音磁性,感性缠绵,独树一帜。
如果没有你音乐:白光 - 白光-如果没有你 .百代中国时代曲名典(十六)点上方“▶”听老歌这首出自老电影《柳浪闻莺》的插曲《如果没有你》,听着这首夹杂着底噪的音乐,结像不清的人声的歌声,脑中条件反射般出现十里洋场,纸醉金迷的歌舞厅。
白光的声音十分有辨析度,这种独特的魅力似乎是老唱片才能拥有。
等着你回来音乐:白光 - Denon Mastersonic - 白光点上方“▶”听老歌假正经音乐:白光 - Denon Mastersonic - 白光点上方“▶”听老歌02♪老上海声音之周璇周璇(1920.8.1-1957.9.22)与白光齐名的老上海女歌手还有周璇,她演唱的《夜上海》可算是琅琅上口,即使已经过了70余年,还是永远被人们铭记。
夜上海音乐:周璇 - 群星会, Vol.2 (珍藏系列下)点上方“▶”听老歌除了《夜上海》这样脍炙人口的名曲之外,周璇演唱《天涯歌女》《何日君再来》等等名曲,无一不成为后世翻唱的经典歌曲。
天涯歌女音乐:周璇 - 周璇金嗓子 (原音珍藏版三十年代原版录音)点上方“▶”听老歌周璇的好歌喉,不仅音色细嫩、音质甜美,而且吐字清晰,经过麦克风传播出来更是委婉动人。
许多老上海对她那燕语莺声一般的歌喉留下难忘的印象。
老歌不老——论老上海流行歌曲的推广与传播

伦 、陶拮等歌手 也有 中国风 流行歌 曲佳作 问世 , 内地组合凤 凰传奇
的诸多作 品也可 以令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醉 人民族风情 。 其 二 ,不 同时 代 歌 手 的 翻 唱 。 如 上所 述 , 目前 传 唱 下 来 的
帜 ,影 响 巨大 ,无人 可及 。自此 ,流 行歌 曲在 中国如雨后春笋般
三 四十年代流行歌 曲都有着相 当高的质量 ,这 是它们能够传 唱下来 被奉 为经典 的重要 原因 。但不可 忽视 的是 ,对 歌 曲的翻唱 也是极为
关键 的,毕竟不 同时代 的人们有着 不 同的 审美观 念,三 四十 年代 的
尤其是重量级歌手 黼 疆。 这是老歌能流传下去 的关键所在。 【 关键词】: 上海 老歌 ; 翻唱 ; 传播媒介
中国好 声音 第三季 的硝烟 刚刚散去 ,不 少歌曲 由于好声 音学员 的重新演绎 再一次吸 引了人们 的 目光 ,这其 中就有莫海婧 演绎的老
己熟悉 的民族 风味会更加 容易接受流行 音乐 ,有利于歌 曲的传播 和
迅速 蔓延 ,三四十年代 , 中国流行歌 曲在上海形成 了第一个发展 的
高潮 。黎 锦光、陈歌 辛、姚敏等一批作 曲家追随着黎 锦晖的脚步 ,
站上 了流 行歌 曲大潮 的风 头浪尖 ;周璇 、姚莉 、白光、李香兰等 歌
歌 星如周璇 、姚莉 等尽管在 当时歌坛取得 了光 鲜亮丽 的成 绩,捕获
开创 了中国流行歌 曲的创 作先河 ,黎锦 晖在 中国流 行歌音乐 的发 展 史上有着 筚路蓝缕之功 ,他的时代 曲在 中国流行歌 曲草创时期,在歌 曲 《 盖世英 雄》中,王力宏大胆运
用了中国传统音 乐京剧元素 ,使 京剧焕发 了新 的魅力 ,也 为歌 曲增
上海早期流行音乐的分析与研究

上海早期流行音乐的分析与研究本文通过对上海早期流行音乐的概括,讲述上海早期流行音乐的发展,从上海早期流行音乐的背景看中国社会发展,上海是流行音乐的发源地,是中国早期流行音乐的来源。
从最早的歌曲形式学堂乐歌可以看出,中国近代新音乐的发展。
爵士乐的引入成为流行音乐的重要代表。
从五四运动以后世界一些知名的音乐家也纷纷来到中国演出,使西洋乐在中国流行乐坛上得到迅猛发展,中国上海早期流行音乐的创始人黎锦晖和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在中国流行乐坛上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上海早期流行音乐的起源1.背景。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上海因为由各国的租界,日本未敢贸然占领,使它一度处于“孤岛”状态。
此时,上海的畸形繁荣正在逐渐滑坡,报纸上租售空房的广告比比皆是,旅馆、酒楼、舞厅等服务行业也日渐萧条。
“八一三”炮火的打响,迅速改变了上海经济萧条的景象。
公共租界和法租界面对日军的进犯,立即宣布“中立”。
住在闸北、虹口等地的欧美侨民和中国实业家纷纷涌进苏州河南岸,沪宁、沪杭铁路沿线的大地主、大富豪也为了躲避战火,也一起涌进了上海租界。
一时间,租界人口急剧上升,空房、旅馆很快被填满。
同时,上海附近的农民、手工业者也都跑来避难。
仅一天就有六万多名难民涌入租界,个体劳动者和小商贩也大量涌现在上海街头。
人口的迅速集中,使租界的“畸形”繁荣再度复兴,旅馆、舞厅、电影院人山人海,茶楼酒肆人流不息,各种商店也都生意兴隆于是,上海租界形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在这“十里洋场”的租借地经济得到空前繁荣,消费需求空前增长。
特别是电影院的繁荣和舞厅的兴旺,促使娱乐业迅速发展,这为流行音乐的繁荣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2.流行音乐发源地——上海。
上海,是19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最繁华的城市。
自《南京条约》签订,上海开放以后,它迅速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中心,外资纷纷涌入,设立码头、开设银行。
后来,又先后被英国、法国和美国划定租界。
上海慢慢的呈现出了资本主义商业化都市特征,从而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港口、金融中心和工业中心。
老上海:我最难忘的,还是那“靡靡之音”

老上海:我最难忘的,还是那“靡靡之音”最近爱上了跟一些阿姨爷叔聊天。
虽然从他们口中说出的沪语,我听来着实面露难色,但是他们的言语中,却是最真的上海记忆,我爱听。
跟阿拉姆妈一样,相较于现在一些流行歌曲,他们总会把一些年轻时听过的老歌。
拿出来细品,歌里面,都是过去的故事。
上海,是名副其实的“爱乐之城”;上海老歌,是几代人心里的白月光。
古老的留声机转动着黑胶唱片,莺莺燕燕的调子,只想在这靡靡之音中蹉跎青春,在歌舞升平中虚度年华。
夜上海说起周旋,那可是三四十年代著名的“金嗓子”。
最不难想到的,应该就是那一曲《夜上海》了。
夜上海,指民国时期上海的夜晚,因为早期的夜总会就是在上海形成,所以夜上海在民国时期非常著名。
对于我们这辈人来说,提起“夜上海”,脑子里一闪而过的,一定是大上海舞厅。
情深深雨濛濛里的大上海舞厅,听说原型是位于静安寺附近的百乐门舞厅,那是我对夜上海最初的记忆。
歌曲中独特的韵味,再配以当时的画面,加之那生动的旋律、轻快的节奏,总能让人想起那繁华的十里洋场。
天涯歌女天涯歌女,是1937年中国电影《马路天使》的主题歌之一,由贺绿汀作曲,田汉作词,是周璇的另一首比较有名的歌曲,周璇也以此曲红遍天下。
在电影中,周璇饰演一位在茶楼酒馆卖唱的歌女,个性天真无邪。
她终日随琴师出入茶楼、酒馆卖唱,过着不堪忍受的苦难生活。
相隔许久,再听周旋,哀怨的二胡,拉出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大上海的乱世;幽怨的扬琴,叹出这人生苦短、青春不再。
听完这曲,心里真似灌了毒药的蜜罐,个中滋味,实难形容。
夜来香《夜来香》,由黎锦光先生作词作曲,原为李香兰所唱,由于李香兰为日籍中日双语歌影双栖明星,在当时被认为是日本侵略者麻醉占领区国民的歌曲之一,故被归入“靡靡之音”。
但因曲调堪称优美,后来亦多有翻唱者,其中以邓丽君所唱较为有名。
同时,此歌也被认为是中国流行歌曲的代表作,在全世界先后有80多种版本面世。
虽说李香兰离我生活的年代较远,我对她了解也不够深刻,但从她的歌曲中,能看到她对中国许多文化的渗透很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老上海的流行音乐
上海,曾经被称为东方的巴黎,曾经是个浮华璀璨的花花世界,曾经,也是最西化,最时髦的城市,它一直都有着最优雅精致的生活方式。
而怀旧的老上海流行音乐,更是一张褪色了的唱片。
毛毛雨/下个不停/微微风/吹个不定/微风细雨柳青青/唉唷唷/柳青青;小亲亲/不要你的金/小亲亲/不要你的银/奴奴/只要你的心/唉唷唷/你的心
在曾令鲁迅鄙夷的绞死猫似的嗓音中,《毛毛雨》为我们揭开了近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序幕。
这首于1927年创作的歌曲,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黎锦晖“大众音乐”中的“爱情歌曲”之一。
《毛毛雨》的内容集其多年投身儿童歌舞乐曲经验之大成,更实践了他对于音乐亟需中西合璧的想法。
而在此之前,中国并未有人创作以大众口味为导向的歌曲。
但以《毛毛雨》为首的一系列乐谱卖座奇佳,中国流行音乐的市场渐渐被开启。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中,争议最大、但影响最深入大众生活的,黎锦晖当属头号人物。
他的青年时期正值五四运动如火如荼展开之时,身为语言学家,黎锦晖选择自幼热爱的音乐来实现他对民族之爱,但创作的结果却与另外一批接受正统音乐的教育者所提倡的“新音乐”十分殊异。
当年只有二十多岁的黎锦晖逐渐感觉新文化运动应利用音乐为宣传工具后,就招聚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乐友,于1917年成立了“宣传乐艺、辅助新运”的音乐社,并加入了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
值得庆幸的是,校长蔡元培兼容并包的主张,深刻地影响了他日后的音乐发展,并激发了他看见新音乐运动中平民音乐的匮乏,于是创办了当时被广大群众所喜欢的“明月音乐会”。
接下来数年,黎锦晖投身国语教学,在上海中华书局编著多部国语课本、儿童文学丛书与期刊,同时担任国语专修学校校长。
并且,在不断地摸索中,黎锦晖还发现国语词汇的音节轻重和四声升降,可以用乐律表现,从此开拓出一种以旧有民间音乐旋律配上新编白话歌词的歌曲,为当时国语专修学校附属小学歌舞部创作的大量儿童歌舞表演曲于此产生。
中华书局的《小朋友》月刊数百集连载,由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舞剧本,销量居全国之冠,光是《葡萄仙子》一剧便在三年半中出了二十二版,由此可见他受欢迎的程度。
1926年,黎锦晖参照欧美歌舞团体及交响乐演出,筹办了“中华歌舞专门学校”(歌专)。
此后歌专之名几经更替,历经中华歌舞团、明月歌舞团、联华歌舞班、明月歌剧社等各阶段。
但无论歌专之名如何更换,歌专永远是中国第一个歌舞表演训练的专门学校。
至此,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音乐的雏形已慢慢浮现—民间旋律、白话歌词、加上中西混合乐队,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关键因素仍未确立,那就是—乐队内部西乐与中乐的比重。
比如黎锦晖在创作《毛毛雨》之前,对于声乐方面的要求—正音主要引用传统戏曲方法,采取民族音乐的特点行腔;伴奏部份,延续其附小歌舞部时期之主张:西乐所有乐器,都应该为国乐服务—以小提琴拉小调、西皮二簧,并保有民间风味。
很明显,黎锦晖在这段时期坚守传统的民间风味,与著名语言大师,现代音乐先驱赵元任所认为的必须先学好音乐(指的是欧洲古典音乐)再在其上添加个人或中国的风味,是截然不同的。
当时间往后推移,在黎锦晖手中一种新的音乐类型渐渐自儿童歌舞曲中脱胎换骨出来,他对于西洋音乐的态度有了微妙的转变:感到中国的音乐要兼收并蓄,主张容纳大众音乐,并建议上海艺术大学设立中西合璧音乐系。
或许是每星期至公共租界聆听的交响乐起了作用,这个微妙心态的产物正是之后产生的《毛毛雨》唱片而非乐谱,但黎锦晖似乎并未清晰意识到这个转变,他后来的回忆仅止于描述混合了“外国爱情歌曲的词义和古代爱情诗词”的歌词、加上旧的音乐形式—在无声的乐谱中,旋律为五声音阶宫调式,歌词分上下两阕,理当被划归为中国传统的延续;然而,当它实现为有声之时,黎锦晖的俚俗唱法便几乎被淹没在爵士乐大乐队的铜管与西洋和弦之中。
但无论过去还是今天,音乐界都承认,黎锦晖是中国流行音乐之父。
他创作的《桃花江》、《特别快车》、《夜深沉》、《小小茉莉》、《蔷薇处处开》、《妹妹我爱你》等,是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
他的流行歌曲集《家庭爱情歌曲100首》,由上海文明书局分16册出版,在当时的中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他还把中国流行歌曲推出国门,美国一著名音乐人近年出版了《黄色音乐》(黄种人群的音乐)一书,把黎锦晖称为“黄(肤)色音乐第一人”,并指出:黎锦晖将中国音乐的发展向前推进了“至少二十年”,黎锦晖将西方爵士乐与中国本土民族音乐结合后,在中国乃至东南亚的推广,使中国音乐向国际化发展。
歌为心声,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风貌,往往可以从当时流行的歌曲中品味出来。
今天,当陈旧苍老的唱片被拂去厚积的灰尘,轻轻地摆放在留声机上,随着唱针在层层唱纹上慢慢摩挲,那优美动听的旋律,那深情感人的歌词,通过一种神秘的方式浸入人们的心灵深处时,会重新绽放曾一度勃发的风采。
其实把名歌和上海联系在一起,的确有一定难度。
上海原本是一个小小渔村,后经大批江浙一带的移民才逐渐将这块地方的土地可利用资源扩大。
因此本地的民歌与江浙一带的移民文化融合,并很早就演化出一种当地戏剧,
那便是早期的“沪剧”。
到三十四年代上海正值租界时期,泊来文化也开始逐步影响整个上海的大众生活。
西洋爵士乐、电影明星、冰淇淋、可口可乐……,于是,在那个时期,便涌现出一大批影视歌全明星,她们在当时带给广大民众的音乐既有江南水乡的民族感但又不乏一些西洋音乐的现代味,可谓是传唱一时。
时值今日,这些老歌仍然为一大批“老上海的克腊”和“新上海的小开”们津津乐道,追捧不已。
“月明星稀,灯光如练;何处寄足,高楼广寒;非敢作遨游之梦,吾爱此天上人间”。
这是1932年上海百乐门舞厅刚刚建成时,上海滩一位不知名诗人为百乐门留下的传颂一时的诗句,字里行间流露上海人对这座“远东第一乐府”的仰慕。
然而,在保守与解放、传统与现代化、家庭与爱情的单选题上,老上海流行音乐的答案是全选。
这些歌曲展示了当时文化的千种姿态:除了报纸之外,我们很难再找到那么多关于战争的描述,它不像新感觉派小说的不切实际,谈论爱情离合是朴素而贴近人情的;它也不以高调的言论谈论政治,而是用简单而锐利的比喻来针砭时事,并且唱出季节的变化、人情冷暖、日常琐事,此外,还有以主张男女平等、奉劝戒烟等积极意义之歌曲,即便是以灯红酒绿的舞厅为歌唱主题,也是当时数以百计的夜总会的实际反映。
在中式与西化之间,老上海的流行音乐实现了一种不卑不亢的品味,也尝试了各种合并之途,西乐国乐化/中乐交响化、美声唱法/民乐行腔、西洋大小调音阶/中国五七声调式,这不是呈现二元对立之局,而是不断流动的异国情调。
这种一边摸索着实验、一边创造商业效益的音乐,既不堕落,也没有回头路可走,它反映了时局,反映了各式人等对上海的想象,也反映了上海自身的文化。
在〈毛毛雨〉尚未发行的史前时期,黎明晖就已灌录过不少唱片,包括〈可怜的秋香〉(一九二二,黎锦晖词曲)。
虽然销路甚广、远达南洋,70但与〈毛毛雨〉相比之下,最大的差异在于〈可〉数个国乐器同音齐奏,缺少了〈毛〉铜管大乐队和音的摩登气派。
听听〈毛〉的前奏:一开始,铜管模仿国乐单音齐奏一个五声音阶旋律的乐句,造成了相当新鲜奇特的印象,然后接续以强弱变化夸张的铜管合奏,这对于音量单薄的国乐器而言,是难以达成的效果。
音量增强的短乐句一毕,中国钹立刻响起,下一段乐句以张力紧绷的全音阶构成,而全音阶常被视为印象乐派一个明显的特征。
等到小喇叭吹奏的主旋律出现,低音顺势转为摇摆节奏,还配上了丰富的和声进行,最后过门以木鱼的叩叩声「有板有眼」71地连接到歌唱旋律。
以上短短十余秒,多种音乐元素像是烟火一样骄傲的展示,铜管乐队的强势劲道使「中国传统」的元素变成了一种色彩,像是装饰性的符码或咒语,甫出现便足以使人明了其中的意涵。
一九二七年,〈毛〉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异风格展开了老上海流行音乐,
并且还影响接下来的二十多年,巧具心思的歌曲持续出现着。
不像西洋音乐的块状和声,中国传统音乐通常是以单音旋律线支撑乐曲配器,因此在旋律上必须以「加花」也就是频繁运用装饰音的方式,来增加旋律线条的厚度,漂浮在伴奏上的旋律加花也成了一项极重要的「中国元素」,即便在组织密实的管弦乐声中,旋律也能突显出来。
黎明晖在〈毛毛雨〉中的歌声份量之所以难与庞大的铜管金属声抗衡,或许正是因为她的旋律几乎不加花,后来红极一时的歌星几乎都改掉了这个「缺点」,包括周璇、白虹、龚秋霞、白光,甚至日裔的李香兰字正腔圆的花腔中也免不了加花,比如〈夜来香〉,72把「中国风味」明确地装饰在西式旋律与伴奏之上。
之后十年,流行音乐的发展可说是处在停滞的状态。
一直到一九三七年,有声电影技术趋于成熟,使得当年许多电影插曲相当受到欢迎,包括龚秋霞的〈秋水伊人〉。
73这是电影《古塔奇案》中词情并茂的插曲,乐器使用的方式与欧洲古典音乐的配器大异其趣,可以「寻根」至稍早发行的电影插曲〈四季歌〉与〈天涯歌女〉,作曲与编曲者贺绿汀认为自己在这两首歌曲中采用了「对位法」,革新了国乐旧有的「大包腔」74(同音齐奏、顶多加点花),实际上只是高低两条独立而和谐的旋律线相互对应。
〈秋〉大量使用木管乐器,同时有多条旋律线发展,包括与歌唱旋律同音齐鸣的小提琴,虽然前奏高音旋律的自由节奏让人想起史特拉汶斯基(Stravinsky)的《春之祭》,然而七声音阶征调式旋律的明显特性再加上细薄的、不以和音取胜的音响效果,在一片西洋乐器声中,乐曲的调性与歌词「望穿秋水,不见伊人的倩影,更残漏尽,孤雁两三声」中的传统色调一样的容易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