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讲座共21页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1页
❖中医学区分西医学基础特点 是什么?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2页
中医学概念
❖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经数 千年发展而形成,是中医研究人体生 理、病理以及疾病诊疗和防治一门科 学。其含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诊疗 技术和养生方法。它包含中医基础医 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康复医学等内 容。
第27页
❖ 2、说明人体生理功效——“阴平阳秘,精
神乃治”。
❖ 阴气平顺,阳气固密,阴阳双方在对 立制约消长中维持着相正确动态平衡,人 体生命就正常。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28页
3、说明人体病理改变
(1)正、邪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效活动及
其抗病和康复能力。包含脏腑、经络、精 气血津液及其所产生维护人体健康能力。 用阴阳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精两 个别。
第6页
(一)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完整个体,“完整”
一词数学概念是不可分意思。
中医学整体观念是指机体本身完 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统一性。
一个有机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

(1)
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经过 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作用,组成了心 肺脾肝肾五大生理功效系统。
病性质、疾病部位及邪正之间关系。如:
风寒表实证,
❖ 病因一风寒
❖ 病性一寒
❖ 病位一表
❖ 邪正关系一实
❖ 反应了疾病在现阶段本质,可作为治疗
疾病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ppt
第18页
❖ (3)、病:疾病,

疾病是指致病邪气作用人体后,
正邪斗争而引发阴阳失调所出现含有

中医基础理论简易讲课文档

中医基础理论简易讲课文档

第8页,共125页。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2.阴阳的互根互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
第9页,共125页。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 阴阳的消长
此长彼消 此消彼长 此长彼长 此消彼消
宣发 外达皮毛,汗、呼气
脾胃
水谷
津液 脾
肺 肃降
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
肾(膀胱)
尿
第31页,共125页。
第三节 藏象
二、肺
1. 生理功能
4)朝百脉,主治节 朝百脉 --- 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吸清,呼 浊,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送全身。实质:助心行血。
主治节 --- 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的呼吸及全身 之气、血、水的作用。
五:金木水火土(五材)
行:运动变化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第16页,共125页。
第二节 五行学说 内容
1.五行各自的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2.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 3.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制化
第17页,共125页。
第二节 五行学说 内容
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第10页,共125页。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
1.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外 侧
腰 背


六 腑

中医基础理论讲解专家讲座

中医基础理论讲解专家讲座

第26页
二、十五别络
1、概念:即十二经脉各有一条,加上任脉、督 脉络脉和脾之大络。另外,如再加上胃之大络, 也可称为十六别络。 2、生理功效:
(1)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经脉在体表联络;
(2)灌渗气血以濡养全身。
三、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筋肉体系。经 筋主要作用是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屈伸。正 如《素问·痿论》所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 也。”
中医基础理论讲解
第28页
二、 经络学说应用
(一)阐释病理改变 1、传递病邪 —(1)外邪经过经络内传脏腑:
外邪 皮毛 孙脉 络脉 经脉 脏腑 (2)脏腑之间疾病经过经络相互传变:如
肝气犯胃、肝火犯肺、肾阳虚水气凌心射肺。
2、反应脏腑病变 牙痛 胃肠火盛;目赤肿痛 肝火上炎; 两胁、少腹胀痛 肝气郁结
中医基础理论讲解
第13页
五、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手指端
头面部
足趾端
手太阴肺 手阳明大肠 足阳明胃 足太阴脾
心中
手少阴心 手太阳小肠 足太阳膀胱 足少阴肾
胸中
手厥阴心包 手少阳三焦 足少阳胆 足厥阴肝
肺中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脏
中医基础理论讲解
第14页
十二经脉循行部位
中医基础理论讲解
第15页
第三节 奇经八脉
阴、阳维脉
1、循行部位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足
三阴经交会处,与任脉相会。 阳维脉起于外踝下,与
督脉会合。 2、基本功效
阳维脉维系联络诸阳经; 阴维脉维系联络诸阳经。
中医基础理论讲解
第24页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一、十二经别
1、 概念:经别,即别行正经。十二经别是从十二 经脉分出,深入躯体深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主要支 脉。

中医学基础讲座培训课件

中医学基础讲座培训课件

外上
阳男
背腑
气卫
有 形
寒秋 凉冬
沉绛 湿
静暗夜
水右
内下
阴女
腹脏
血营
中医学基础讲座
6
二、五行学说
五行、五行学说、五行归类(见表)、 五行相生相克 、制化、相乘相侮母子相及、 中医学应用.
中医学基础讲座
7
事物五行归类表
自然界

人体
五味 五色 五气 行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华 五液
酸青风木肝胆目筋爪泪
中医学基础讲座
42
二、淤血:即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 或血运不畅阻于经脉及脏腑,即可是病理产物 又可是致病因素. 形成原因:气虚、气滞、血寒、血热、外伤、 出血 致病特点:疼痛、肿块、出血、舌象、脉象、 其它
中医学基础讲座
43
中医学基础 中医诊断学
中医学基础讲座
44
第五章 四 诊
即中医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de基 本方法
部位及方法:寸口诊法 正常脉象:
中医学基础讲座
55
常见病脉与主病
中医学基础讲座
11
第一节 脏 腑
一、五脏 一、心 为五脏之首,是人体生命de主宰,
五行属火,与小肠相表里. 主要功能:主血脉;主神志 生理联属:心志为喜,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开窍于舌,汗为心液.
中医学基础讲座
12
二、肺 居于胸腔高位,左右各一,覆盖着 五脏,五行属金,与大肠相表里
主要功能: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宣 发、肃降、通调水道.
中医学基础讲座
14
四、肝 位于腹部,横膈之下,有主藏血为体
阴,行疏泄而用阳de生理特点,五行属木,与肝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经典中医著作
《黄帝内经》、《难经》 、《伤寒杂病论》等经典 著作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 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代中医发展
现代中医在继承传统理论 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与现代医学相互借鉴融 合。
中医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 整体,各个部分相互关联 ,需从整体角度考虑疾病 的治疗。
辨证施治
精神调养
保持心情愉悦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修身养性
通过修养身心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良好的作息习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治疗手段
中医治疗以中药、针灸等非手中医强调正气与邪气的平衡, 西医强调病因与病理机制的研
究。
CHAPTER 02
中医学的基本理念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万物皆有阴阳两面,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 互制约。阳代表积极、向上、运动,阴代表消极、向下、静 止。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也受阴阳平衡或失调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 录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学的基本理念 • 中医诊断方法 • 中医治法 • 中医预防与保健
CHAPTER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
01
02
03
起源与早期发展
中医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医 疗实践,逐渐形成了独特 的理论体系。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路线和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 道,与脏腑器官相连,具有联络全身各部,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知识讲座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知识讲座课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亦具有浓 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同时还受到中 国古 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 交融的医学科学。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中最一般的共 同规 律的科学。任何一门自然学科的发展都离不 开哲学的作用。中医学发祥于中国古代,受当时 的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在其形成与发展 过程中,不断吸取了当时的哲学成就,用当时盛 行的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等,阐述关于 生命、健康、疾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构建了自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方法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2)医药知识的积累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直接观察法 整体观察法 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导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理论体系的概念 理论体系的形成
形成的基础与方法 理论体系的确立
理论体系的发展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中医学理论体系

2024版年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2024版年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注意事项
环境要安静,避免外界干扰;医生态 度要和蔼,注意保护病人隐私;手法 要轻柔、准确,避免过度用力或时间 过长;要结合望闻问诊,全面分析判 断。
2024/2/2
27
06
防治原则与策略
2024/2/2
28
预防为主,未病先防思想贯彻
强调养生保健
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调节 情志等方式,提高人体正气,预
望色
观察病人面部颜色与光泽,以及皮肤、 黏膜、舌苔、排泄物等颜色,以了解 脏腑气血盛衰和病邪性质。
2024/2/2
望形态
观察病人形体强弱、胖瘦及活动姿态 等,以诊察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 盛衰。
注意事项
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避免有色光源 干扰;要全面观察,不可片面;注意 病人情绪变化对望诊的影响。
24
综合化
中医正在与西医相互融合,形成 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为
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7
02
阴阳五行理论
2024/2/2
8
阴阳概念及其关系
阴阳定义
阴指事物的阴暗、寒冷、 静止、内敛等属性;阳指 事物的明亮、温暖、活动、 外放等属性。
2024/2/2
阴阳关系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变 化的根本动力。
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是事物正常发展 变化的基础,阴阳失调则 会导致事物出现异常变化。
9
五行概念及其生克关系
五行定义
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或 能量状态,代表事物的不同属性和相 互关系。
五行相乘相侮
五行之间相乘指一行对另一行的过度 克制,相侮指一行对另一行的反向克 制。
五行生克关系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火克金。

最新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适用于中医医生和中医护理)-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最新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适用于中医医生和中医护理)-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如:
人身 阳: 背 阴: 腹
脏腑 腑 脏
(四)、阴阳的可分性 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 这个特点决定了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
以脏腑而言:腑为阳,脏为阴;心肺在上属阳,肝、脾、肾在 下属阴;心脏又分心阴、心阳。
以昼夜而言:昼为阳,夜为阴; 昼: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 夜: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阴阳学说
中医学哲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 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 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 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节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 立双方的属性概括。
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 阴阳的概念 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 对立的两个方面。 •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 阳: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 明亮的; • 阴: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 晦暗的。
阴阳的最初含义是很朴素的,是指阳光的向背 而言。 朝向日光则为阳,背向日光则为阴。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认识到自然界中存在许 多两极现象,便用阴阳来概括。
• 最早提出阴阳概念者,以现存文献考证出 于《国语.周语》 • 西周末年,人们已用阴阳的矛盾运动来解 释节气、地震等自然现象,至春秋时期, 阴阳概念始应用于医学中。
• 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 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产生。 •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度制约另 一方而致其不足,称为“制约太过”。 阴↑→阳↓,阴胜则阳病; 阳↑→阴↓,阳胜则阴病。 •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 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制约不及”。 阴↓→阳↑,阴虚则阳亢(相对); 阳↓→阴↑,阳虚则阴盛(相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