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讲座专业知识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培训》PPT课件

膀胱存泄尿液——尿频尿急、遗尿失禁、小便不利、尿少 尿闭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心与肺 心与脾 心与肝 心与肾
肺与脾
肺与肝 肺与肾
肝与脾
肝与肾 脾与肾
二者关系
心主血,肺主气,心与肺的关系,是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心主血,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依存与血 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1)心主血,肝藏血。二者在血液运行贮藏方面相互影响。(2)心主神明,肝主情志。二 者相互为用,共同维持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 (1)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相互依存;(2)心属火,位于上焦。肾属水,位于下焦。 心火下行资助至肾阳,肾水上行至资助心阴,从而维持心肾乃至全身的水火阴阳之间的协调 平衡。中医将心与肾的这种关系称之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病
理
表
现
开窍于目(泪)——眼圈青暗、双目干涩、视物不清
或夜盲;目赤肿痛、迎风流泪;两目斜视
实用文档
胆存泄胆汁——厌油纳呆、胸胁胀痛、口苦、呕吐 苦水、黄疸 胆主决断——优柔寡断、胆小怕事、善恐易惊、失 眠多梦
实用文档
藏象学说
肾 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造化形容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出焉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生 木头生火 火烧成土 土里生金 金化成水 水浇木生
克 木根钻土 火能融金 水来土掩 金斧砍木 水能灭火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藏象学说
古代脏与藏字相通,“脏象”即“藏象”,首 见于《素问·六节脏象论》,藏,是指藏于体 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 象。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形象也, 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专业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15
● 气是感应传递信息的载体
人体的各种生命信息,可通过升降出入气机的运行来感 应和传递,外在的信息感应和传递于内在的脏腑,内在脏腑 的各种信息反映于体表,以及内在脏腑的各种信息的相互传 递,皆可通过体内的无形之气为载体进行感应和传递。
如生理上有所谓“心气通于舌”,“肝气通于目”等体 内特殊的联系通道;病理上则借助于这些特殊通道,可以了 解脏腑的虚实与病变。
▪ 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同源、同构性特征 《庄子·知北游》:“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
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
《论衡》:“万物之生,皆禀元气。”
《素问·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命之曰 人。”王冰注:“气者,生之母也。”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专业知识培训
11
▪ 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运动性特征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营气是由来自脾胃腐熟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的精粹 部分和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相结合而化生。营气 产生后,进入脉中,循脉运行全身,内入脏腑,外 达肢节,终而复始,营周不休。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专业知识培训
19
② 卫气 卫气运行于脉外,具有护卫机体,不使外邪侵犯
的作用,故名。与营气相对而言属阳,故又称为 “卫阳”。
5
二、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征
▪ 认识论上的整体恒动观念 ▪ 理论上的医理、哲理、伦理结合 ▪ 临床上的医疗、护理、预防、养生一体化。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整体恒动观念 及辨证论治的原则。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专业知识培训
6
㈠ 整体恒动观
中医学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其不 断的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人类是自然界的一 个组成部分,并赖以获得必要的生存条件, 因此自然环境的变化(天时、气候、地理等) 必然相应地在人体引起生理或病理性的反应。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 PPT课件

1.在体合骨,生髓: 肾藏精,精生髓,髓居于骨中称骨髓, 骨的生长发育,有赖于骨髓的充盈及其所提供的营养。 其华在发: 发的生长,赖血以养,肾藏精,精化血,精 血旺盛,则毛发粗壮而润泽,故“肾华在发。” 2.开窍于耳及二阴 : 耳的听觉功能灵敏与否,与肾精、肾 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前阴和后阴 的功能与肾也密切相 关. 3.在液为唾 :唾由肾精化生 .
目形:胞睑肿胀者多由脾虚水停。中老年肾气虚损者,可见下 睑虚肿。如眼睑肿胀,别无不适,俗称“肉眼胞”,可见于 因先天禀赋或生理性衰老皮肤松弛而致眼袋者。 眼睑下垂,先天者由遗传或发育不全引起。后天者多单眼发病, 以中焦气虚,升举无力所致者。 眼窝塌陷,以虚证多见。轻微塌陷者,常见于过度劳累,过度 减肥,或机体脱水。如目窠深陷无光,多是五脏精气大衰。
医学课件 33
望官窍----齿、龈、耳
牙齿洁白润泽整齐者,为肾气旺盛,津液充盈之象。 牙齿逐渐变黄,多是肾虚衰老之象。 牙齿浮动、牙龈宣露,伴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脱 发多因肾精肾气不足. 牙龈红肿疼痛或出血,为胃火;牙龈肿痛或出血但不 红,为虚火。牙龈淡白者,为血虚。 牙肉之际,有蓝际一线者,为铅中毒之象。 耳:耳郭宽大厚实,滋润红活,耳垂圆厚下垂者,多 素体健康长寿;耳郭瘦小而薄,色泽晦暗,耳垂小不 能下垂者,多禀赋薄弱,多病寿天。
16
四、肝
(一)主要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 (1)疏通、畅达全身气的运动 (2)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3)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分泌排泄 (4)调畅情志 (5)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2.肝藏血
医学课件 17
(三)肝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1. 在体合筋 : 筋的功能依赖于肝精肝血的濡养。 其华在爪: 爪甲亦赖肝精肝血以濡养 . 2.开窍于目 : 目的视物功能,依赖肝精肝血之 濡养和肝气之疏泄。 3.在液为泪 : 泪液的分泌与肝的功能密切相关.
目形:胞睑肿胀者多由脾虚水停。中老年肾气虚损者,可见下 睑虚肿。如眼睑肿胀,别无不适,俗称“肉眼胞”,可见于 因先天禀赋或生理性衰老皮肤松弛而致眼袋者。 眼睑下垂,先天者由遗传或发育不全引起。后天者多单眼发病, 以中焦气虚,升举无力所致者。 眼窝塌陷,以虚证多见。轻微塌陷者,常见于过度劳累,过度 减肥,或机体脱水。如目窠深陷无光,多是五脏精气大衰。
医学课件 33
望官窍----齿、龈、耳
牙齿洁白润泽整齐者,为肾气旺盛,津液充盈之象。 牙齿逐渐变黄,多是肾虚衰老之象。 牙齿浮动、牙龈宣露,伴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脱 发多因肾精肾气不足. 牙龈红肿疼痛或出血,为胃火;牙龈肿痛或出血但不 红,为虚火。牙龈淡白者,为血虚。 牙肉之际,有蓝际一线者,为铅中毒之象。 耳:耳郭宽大厚实,滋润红活,耳垂圆厚下垂者,多 素体健康长寿;耳郭瘦小而薄,色泽晦暗,耳垂小不 能下垂者,多禀赋薄弱,多病寿天。
16
四、肝
(一)主要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 (1)疏通、畅达全身气的运动 (2)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3)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分泌排泄 (4)调畅情志 (5)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2.肝藏血
医学课件 17
(三)肝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1. 在体合筋 : 筋的功能依赖于肝精肝血的濡养。 其华在爪: 爪甲亦赖肝精肝血以濡养 . 2.开窍于目 : 目的视物功能,依赖肝精肝血之 濡养和肝气之疏泄。 3.在液为泪 : 泪液的分泌与肝的功能密切相关.
中医培训课件

了解患者心理需求,提供必要的心理 支持和辅导,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05
养生保健知识普及
饮食养生原则与方法
02
01
03
饮食有节,起居有序
饮食要有规律,不追求过饱,避免过度饥饿。
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合理搭配肉类和蔬菜,确保摄入充足的营养。
食物性味与身体需求相匹配
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食物,如寒性体质多吃温性食物。
脏腑经络理论
脏腑理论
阐述人体内脏腑功能及其相பைடு நூலகம்关 系,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等 。
经络理论
解释人体经络系统构成、生理功 能及与脏腑关系,包括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等。
病因病机理论
病因理论
分析疾病发生原因,包括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
病机理论
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及变化机理,包 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 常等。
十九畏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 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 人参畏五灵脂。
中药煎煮与服用方法
煎煮方法
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等。
服用方法
一般汤剂宜温服,解表药宜热服,服用后应避风覆被取汗;热证服寒药,宜凉服;寒证服热药,宜热服;服用丸 剂用温开水吞服;服用散剂、粉剂可用温开水冲服或装入胶囊吞服;服用膏剂可用温开水冲服或调服;服用颗粒 剂可用温开水冲服;服用糖浆剂可直接吞服。
温里药
温中散寒,治疗里寒证,如胃 寒、宫寒等。
常用中药介绍
人参
黄芪
当归
熟地黄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 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 利水消肿,生津养血。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润肠通便。
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知识讲座课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亦具有浓 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同时还受到中 国古 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 交融的医学科学。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中最一般的共 同规 律的科学。任何一门自然学科的发展都离不 开哲学的作用。中医学发祥于中国古代,受当时 的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在其形成与发展 过程中,不断吸取了当时的哲学成就,用当时盛 行的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等,阐述关于 生命、健康、疾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构建了自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方法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2)医药知识的积累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直接观察法 整体观察法 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导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理论体系的概念 理论体系的形成
形成的基础与方法 理论体系的确立
理论体系的发展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中医学理论体系
2024版年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注意事项
环境要安静,避免外界干扰;医生态 度要和蔼,注意保护病人隐私;手法 要轻柔、准确,避免过度用力或时间 过长;要结合望闻问诊,全面分析判 断。
2024/2/2
27
06
防治原则与策略
2024/2/2
28
预防为主,未病先防思想贯彻
强调养生保健
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调节 情志等方式,提高人体正气,预
望色
观察病人面部颜色与光泽,以及皮肤、 黏膜、舌苔、排泄物等颜色,以了解 脏腑气血盛衰和病邪性质。
2024/2/2
望形态
观察病人形体强弱、胖瘦及活动姿态 等,以诊察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 盛衰。
注意事项
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避免有色光源 干扰;要全面观察,不可片面;注意 病人情绪变化对望诊的影响。
24
综合化
中医正在与西医相互融合,形成 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为
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7
02
阴阳五行理论
2024/2/2
8
阴阳概念及其关系
阴阳定义
阴指事物的阴暗、寒冷、 静止、内敛等属性;阳指 事物的明亮、温暖、活动、 外放等属性。
2024/2/2
阴阳关系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变 化的根本动力。
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是事物正常发展 变化的基础,阴阳失调则 会导致事物出现异常变化。
9
五行概念及其生克关系
五行定义
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或 能量状态,代表事物的不同属性和相 互关系。
五行相乘相侮
五行之间相乘指一行对另一行的过度 克制,相侮指一行对另一行的反向克 制。
五行生克关系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火克金。
中医基础理论讲座PPT课件

土爰稼穑
所谓 “稼穑”,是指庄稼的播种与收获, 即所谓“春种曰稼,秋收曰穑”。引申为凡具 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 归属于土
金曰从革
所谓“从革”,顺从和变革。引申为凡具有 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 属于金
水曰润下
所谓“润下”,是指水有滋润寒凉、柔顺、 流动趋下的特性,进而引申为凡具有寒凉、滋 润、向下、闭藏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 属于水
证,治则以及针灸和汤液治疗等内容
精气学说
精是生命的本源物质,精气先身而生,属 于遗传的特性
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化运动 的本质就是机体内部阴阳消长转发的矛盾 运动。
对人体的认识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五脏为中心, 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把五体,五官, 四肢百骸,九窍有机的联合起来,在配以 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 机能活动。
水黑羽咸藏寒北冬
五行归类表
人
体
五行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五声 五液
木肝 胆 目 筋 怒 呼 泪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笑 汗
土脾胃口肉思歌涎
金 肺 大肠 鼻 皮 悲 哭 涕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呻 唾
五行归类表
自然界
五
人体
五五五五五五五
五六五五七五五
味色音化气方季行脏腑官体情声华
酸青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呼爪
五行之气在自然界对应着生长化收藏
五行之气在人体对应着生长壮老已
二、五行的关系
SUCCESS
THANK YOU
2019/6/26
三、五行的归类
五行归类表
五
自然界
行 五色 五音 五味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中医学基础讲座》课件

中药的采集 与炮制
中药的应用 与配伍
方剂组成与功效
方剂组成:由 多种中药组成, 根据病情和需 要选择合适的
药物
功效:针对不 同的病症和症 状,方剂具有 不同的功效, 如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补
气养血等
配伍原则:根 据病情和需要, 选择合适的药 物进行配伍, 以达到最佳的
治疗效果
注意事项:在 使用方剂时, 需要注意药物 的用量和使用 方法,避免出 现不良反应和
中药使用需根据个人体质和病 情调整剂量和疗程
针灸与推拿
针灸基础知识
针灸的起源和发展
针灸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针灸的基本原理和作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针灸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效果
推拿基础知识
推拿的定义和 作用
推拿的适应症 和禁忌症
推拿的基本手 法和注意事项
推拿的实践应 用和效果评估
针灸与推拿的临床应用
YOUR LOGO
《中医学基础讲座》PPT课 件
汇报人:PPT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目录
CONTENTS
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2 中医学概述 3 中医基础理论 4 中药与方剂 5 针灸与推拿 6 中医养生与保健
单击此处添加章节标题
中医学概述
中医学的定义与特点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中医学的定义: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 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 神的统一体
中医养生与保健
中医养生原则与方法
顺应自然:根据四季变化调整作息和饮食 形神兼养:注重身体锻炼和心理调节 保精养气:节制房事,保持精气神充足 阴阳平衡:通过饮食和药物调节阴阳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阴阳的特性
(1)事物阴阳属性的普遍性: 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
立的两个方面,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水火、阴晴、 男女等;
这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二气来代表和解释。阴阳二气之 间对立统一的不断运动,推动了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 演变。
下
降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 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 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热与寒,昼 与夜,明与暗,水与火 阴阳的对立是相对而言,阴与阳不能独立 地存在。没有阴阳间的相互对比,就不存 在阴阳之说。
阴阳概括、分析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对立 双方各自的属性特征,当对立双方的性质未变,或比较 的对象未变时,其阴阳属性是不变的。
具体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其
阴阳属性是可以改变,这是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表现在三个方面:
A 比较对象不同,其阴阳属性可变 B 阴阳之中还可分阴阳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不断 地一分为二,以至无穷。
它既可以代表相互关联而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 或现象,也可以说明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 两个方面。
具有的对立统一属性,含有一分为二的意思。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古人是如何感知阴阳的?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物 质
降静慢
抑 制
衰 退
成 形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课程导读
阴阳互藏 阴阳的对立 阴阳的共存 阴阳的动态平衡 阴阳的相互转化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阴阳的相互关系
阴阳
互藏 对立 互根 消长 转化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阴阳的属性外延
属 方位 时 季 温 湿 亮 质 运动 功能 性 (空间) 间 节 度 度 度 能 状态 状态
阳 上外左南天 昼
春 夏
温 暖
干 燥
明 亮
功 能
升动快
兴 奋
亢 进
气 化
阴 下内右北地 夜
秋 冬
寒 冷
湿 润
晦 暗
动
静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对阴阳的三种认识:
古人认识世界方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 原义——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引申——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 态的躁动和宁静等 。 延展——阴阳是一种客观规律:古人对自然界和人体中普 遍存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一种规律的认识。
另外,就是神明之府,神明就是精神就是思维,所以这一 条与人类自身密切相连,那么神明怎么来的,还是与阴阳 有关系。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课程导读
☆ 阴阳的概念 ☆ 阴阳的特性 ☆ 阴阳的划分 ☆ 阴阳的基本内容 ☆ 阴阳的关系 ☆ 阴阳的养生应用
(2)事物阴阳属性的关联性
只有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才能用阴阳来说明。
如天与地,昼与夜,寒与热,水与火,气与血等等 ; 但,天与夜,昼与地,或寒与火,水与热决不能用阴 阳来说明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3)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一、阴阳的互藏交感
阴阳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机体各个组成部分和功能活动之间应始终发 生相互作用。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二 、阴阳的对立
阳
气
上
阴
升
气
阴阳还是变化的基础,我们了解事物,无非是探讨它的变 化,时间的变化,空间的变化,而什么引导着这个变化呢? 是阴阳。
我们的生命在活动过程中会接触社会,接触自然,而社会、 自然中的物体,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是有机的还是无机 的,是宇宙还是银河,它的整个过程无非就是一个生生灭 灭的过程。那么这个生生灭灭是怎么产生的呢?它的本始 还是阴阳;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阴阳学说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人类生存于天地之间,而阴阳就是天地之道,人类的生命 活动遵循天地大道,离不开阴阳的影响;
阴阳是万物的纲纪,阴阳的规律影响着万物的变化,人为 万物之首,也会受此纲纪的约束;
上
后
左
体 表
外 侧
腰 背
六 腑
心 肺阴Biblioteka 内下前右
体 内
内 侧
胸 腹
五 脏
肝 脾 肾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从万物属性划分阴阳
运 外 上温 明 无 兴
阳动 向 升热 亮 形 奋
的 的 的的 的 的 的
静 内 下寒 晦 有 抑
阴止 收 降 凉 暗 形 制 的 的 的的 的 的 的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 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 阴 阳阳
平 和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 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C 在一定条件下,阴阳 各自的属性可以相互转化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阴阳的划分
阴阳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具有相对性; 阴阳的划分具有无限可分性。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从空间结构划分阴阳
阳
外
日
月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昼
夜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热
寒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火
水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