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 布兰查德第六版 第10章 增长的事实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_布兰查德第六版_第8_12章课后作业答案

宏观经济学_布兰查德第六版_第8_12章课后作业答案
e.为什么通货膨胀率和货币增长率必须相等的等式 在这里不成立?(提示:考虑如果实际产出增长 ,进而实际货币需求增加,实际货币增长必须如 何变化?如果实际货币增长必须为正,这对名义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意味着什么?)
第1年的实际货币供给为M/P=4,第2、3、4年的货币 供给都为4,说明实际供给没有发生变化。
e.如果这些数据表示的是中期,那么已经对实际产 出增长率做了什么假设?
实际产出增长率不变
5.名义货币增长率永久下降的影响。
假设经济由下面三个方程所描述:
ut-ut-1=-0.4×(gyt-3%) 奥肯定律
f.你相信问题(e)中的答案吗?为什么?
不相信。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等于过去(前一年)的通货膨胀率再加一个固定 的常数。按照这种预期机制,未来的通胀率就可 能无限大,这与事实不符。相当于人们又犯了系 统性错误,而对自己的预期没有修正。
4、重温货币中性 a.填写下表第一年后的空格部分
2ut=2%;同理可得: πt+1=4%, πt+2=6%, πt+3=8%。
现在假设一半的合同是指数化的。
b.新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是什么?
πt= 0.5πt+0.5πt-1+0.1-2ut 整理得:πt= πt-1+0.2-4ut c.根据(b)中的答案,重新计算问题(a)中的通货膨胀率。
πt-1=0,ut=ut-1=0,根据b中新的菲利普斯关系式计算可得: πt=4%;πt+1=8%, πt+2=12%,
宏观经济学
第八章课后习题
1.运用本章学到的知识,判断下列陈述属于“正确 ”、“错误”、“不确定”中的哪一种情况,并 解释。
a.原始菲利普斯曲线是失业和通货膨胀的负向关系 ,这一现象最初是在英国发现的。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及详解(增长的事实)【圣才出品】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及详解(增长的事实)【圣才出品】

第10章增长的事实一、概念题1.增长(growth)答:增长,是经济增长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物品和劳务生产总量的增加。

通常以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来衡量。

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增加和价格变动的情况,衡量经济增长的较好标准是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在物价上升的特定年份中,以当时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由价格上升造成的,必须消除掉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才能求得实际经济增长速度。

一国的经济增长水平取决于其生产的能力或潜力。

生产能力的决定因素有资本(或称“物质资本”)、劳动(或称“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进步。

其中技术进步和由此引起的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政治、社会、文化、管理、制度、国际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也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经济发展既包括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也包括人们物质生活福利的改善,还包括环境质量的提高。

在这层含义上,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和收入分配的变革。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以经济增长为必要条件,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有经济发展。

但是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经济发展。

所以,经济发展必须是大多数人参与和分享收入及福利增加的经济增长。

2.对数坐标(logarithmic scale)答:对数坐标,是与线性坐标相对的概念,指纵轴坐标是取相应变量的对数值的坐标系统。

相比于线性坐标,对数坐标的优点是如果使用对数坐标来画出随时间增长的变量图形,通过考察斜率,可以容易地看到增长率发生的变化。

原因如下:假定一个变量随时间增长的增长率是常数(如每年3%),那么,变量越大,从一年到下一年增量就越大。

如果使用线性纵轴坐标来画出图形,增量将会随时间越变越大。

使用对数坐标,相同比例的增加由坐标轴上相同的垂直距离表示。

也就是说,当使用线性坐标时,以不变速度增长的变量行为就被表示为一条变得越来越陡峭的曲线;但使用对数坐标时,就被表示成了一条直线,而且直线的斜率等于增长率,比如说如果变量每年增长3%,直线的斜率就是0.03。

宏观经济学原理 第六版

宏观经济学原理 第六版

宏观经济学原理第六版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活动的学科,其目的是了解和解释层出不穷的经济现象。

本文将探索宏观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概念。

第一项原理是需求与供给。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由商品或服务的需求和供给决定的。

需求量取决于价格和需求者对该商品或服务的愿望程度。

供给量则取决于生产成本和供给者对价格的期望。

当需求和供给发生变化时,市场价格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第二项原理是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导致物价上涨。

尽管通货膨胀有时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表现,但过高的通货膨胀可能会导致经济不稳定,甚至崩溃。

第三项原理是失业。

失业是指劳动力资源未被充分利用的状态。

它可以分为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而造成的,摩擦性失业是指工人在不同岗位间流动时的暂时性失业,而周期性失业是由于经济周期波动造成的。

第四项原理是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经济总产出的持续增长。

它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增加资本投资和改善技术进步来实现。

经济增长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减少贫困和实现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第五项原理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是由央行制定和执行的,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

财政政策是由政府制定和执行的,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

这两种政策可以用来调整经济的稳定性和促进经济增长。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原理和概念只是宏观经济学的一部分,而实际的经济活动涉及到更多的变量和因素。

宏观经济学的目标是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来理解和解释复杂的经济现象,以便为经济决策提供参考和指导。

宏观经济学 第10章

宏观经济学 第10章

第10章经济增长理论•要解决的问题要解决的问题::经济增长的定义经济增长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长期稳定增长。

自然条件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制度条件对外开放经济发展决定因素经济发展决定因素::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指劳动者通过教育,培训和实际经历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它们附着在劳动者个人这一特殊载体上并表现为他们素质差异们素质差异。

•人力资本不象物质资本那样具有可直接观察的实际形态,二者对生产率和经济发展影响具有相似之处。

经济学家同样把人力资本看作生产要素作生产要素,,认为它们能够有效地提升一个劳动者或国家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或效率。

象增加物质资本需要积累和投资一样,增加人力资本也需要投资要投资,,并且需要特殊的投入要素特殊的投入要素,,即教员,图书馆,实验室,学习时间等等间等等。

经济发展决定因素经济发展决定因素::制度条件•可以把制度因素理解为有关经济体制和政策安排的总和,它所涉及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合理界定市场与政府的边界。

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通过计划经济实现长期经济增长和福利改善目标具有难以克服的困难服的困难,,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在总体上具有不可被政府行为替代的基本经济功能,因而应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市场机制作用。

政府应当承担监管者和规则制定者的功能,而不应充当所有者和经济活动直接决策者。

这一认识是从20世纪人类经济史中总结得来的重要经验。

本国经济发展水平本国经济发展水平。

大量关税和非发达国家经济。

,并赶超发达国家经济绩效的分析检验导向的外向型政策少对贸易的限第10 章经济增长理论10.1 经济增长核算10.2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10.3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10.4 内生经济增长10.1 经济增长核算一、经济增长的含义三、经济增长核算三、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一、经济增长的含义1. 含义•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增长力的增长。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章节题库(通货膨胀、经济活动和名义货币增长)【圣才出品】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章节题库(通货膨胀、经济活动和名义货币增长)【圣才出品】

第9章 通货膨胀、经济活动和名义货币增长一、名词解释1.奥肯定理(Okun's law )(厦门大学807经济学2006研)答:奥肯定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奥肯于1962年提出的一种说明经济周期中产出变化与失业变化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

奥肯定律可用公式写为:()y y a u u **-=--式中,y 代表现时的实际GDP 的增长率,y *代表潜在GDP 的增长率,u 代表现时的实际失业率,u *代表自然失业率,a 代表由现时的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的变动而引起的实际产出增长率对潜在产出增长率的变化系数。

该式的含义为:当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上升时,实际产出增长率相对于潜在产出增长率下降,这时为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当实际失业率相对于自然失业率下降时,实际产出增长率相对于潜在产出增长率上升,这时为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

奥肯定律说明产出变动与失业变动之间存在着反向替代关系。

奥肯定律提供了一种在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进行选择的“菜单”。

它对于政府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时把握潜在产出水平和实际产出水平以及把握实际失业率,具有重要意义。

2.卢卡斯批判(Lucas Critique )答:卢卡斯批判又称卢卡斯批评,是卢卡斯提出的一种认为传统政策分析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变动对人们预期影响的观点。

卢卡斯在《计量经济学的政策评价:一个批判》一文中指出,由于人们在对将来的事态做出预期时,不但要考虑过去,还要估计现在的事件对将来的影响,并且根据他们所得到的结果而改变他们的行为。

这就是说,他们要估计当前的经济政策对将来事态的影响,并且按照估计的影响来采取政策,即改变他们的行为,以便取得最大的利益。

行为的改变会使经济模型的参数发生变化,而参数的变化又是难以衡量的。

因此,经济学者用经济模型很难评价经济政策的效果。

3.牺牲率(sacrifice ratio)答:牺牲率是指通货膨胀率每下降1%而带来的每年产出百分比下降的幅度。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第六版)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第六版)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第六版)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第六版)简答题1.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解答:总供给曲线描述国民收入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

根据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可推导出总供给曲线。

资本存量一定时,国民收入水平随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就业量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所以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于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理论。

2.什么是凯恩斯定律,凯恩斯定律提出的社会经济背景是什么?解答:所谓凯恩斯定律是指,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都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的变动,直到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这条定律提出的背景是,凯恩斯写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时,面对的是1929—1933年西方世界的经济大萧条,工人大批失业,资源大量闲置。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总需求增加时,只会使闲置的资源得到利用从而使生产增加,而不会使资源价格上升,从而产品成本和价格大体上能保持不变。

这条凯恩斯定律被认为适用于短期分析。

在短期中,价格不易变动,社会需求变动时,企业首先是考虑调整产量而不是变动价格。

3.什么是自然失业率?哪些因素影响自然失业率的高低?自然失业率就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也就是充分就业情况下的失业率。

通常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生产力的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因素是决定自然失业率及引起自然失业率提高的重要因素。

具体包括:(1)劳动者结构的变化。

一般来说,青年与妇女的失业率高,而这些人在劳动总数中所占比重的上升会导致自然失业率上升。

(2)政府政策的影响。

如失业救济制度一些人宁可失业也不从事工资低、条件差的职业,这就增加了自然失业中的“寻业的失业”;最低工资法使企业尽量少雇佣人,尤其是技术水平差的人,同时也加强了用机器取代工人的趋势。

(3)技术进步因素。

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资本的技术构成不断提高,必然要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较多失业。

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第六版教学讲义ppt课件(2024)

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第六版教学讲义ppt课件(2024)

03
失业与通货膨胀
失业类型及原因
摩擦性失业
由于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因为经济变动 过程中的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
周期性失业
由于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引起劳动力市场供求失 衡所造成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
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 结构等)发生了变化,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 、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 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
•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将总供给与总需求结合在一起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 。这个模型是根据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模型和希克斯—汉森创立的IS—LM模型综合而成的一个新模型。这个 模型主要考察的是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相交以决定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价格水平。
乘数效应与加速原理
03
结构性通货膨胀
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而 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部分产品的
价格上涨现象。
05
04
输入型通货膨胀
由于国外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 ,引起国内物价的持续上涨现象(汇 率所致)。
06
原因
货币供应量过多、成本上升、需求增加、经济 结构失衡等。
菲利普斯曲线及其政策含义
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是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反 向变动关系,即失业率下降时,通货膨胀率上升;失 业率上升时,通货膨胀率下降。
宏观经济现象
如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周期等。
3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它们的组合与效果。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关系
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家 庭、企业)的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 究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
相互联系

宏观经济学 布兰查德第六版 第11章 储蓄、资本积累与产出

宏观经济学 布兰查德第六版 第11章 储蓄、资本积累与产出

• 黄金律:P239 • 储蓄应该在黄金律水平 才能使稳态下单位工人 的消费最大。
单位工人消费;C/N
• 当人均资本较低时,储 蓄率上升,消费短期下 降,长期会上升。
稳态单位工人消费的 最大值
• 但当人均资本本身已经 超过黄金律的要求的水 平时,储蓄率的上升不 仅的短期使消费减少, 在长期也会使消费下降。
小结
K t 1 Kt Kt Kt sf N N N N
• 如果单位工人投资>单位工人折旧,单位工人占有资本的变化为 正,单位工人占有资本增加; • 如果单位工人投资<单位工人折旧,单位工人占有资本的变化为 负,单位工人占有资本减少。
给定单位工人占有资本, 单位工人产出由
Yt K f( t) N N
1.产出和投资
假设: (1)经济是封闭经济I=S+(T-G) (2)政府没有参与经济 I=S (3)私人储蓄和收入成正比 S=sY 根据以上假设,有:It=sYt 投资与产出成正比:产出水平越高,储蓄越高,从而 投资水平越高。
2.投资与资本积累
•投资为流量(给定时期内新制造的机器和新建的工厂); •资本为存量(某一时点经济中存在的机器和工厂)。 •假定时间以年为单位测量,资本在每年年初测量; •假设:资本每年以比率 折旧。 资本存量从今年到明年还剩下 (1 ) 第t+1年年初的资本存量Kt+1等于第t年年初的资本存量Kt,经 过折旧调整后的部分 (1 ) Kt,加上第t年内新的资本投入It。
表示
2.图形
Yt K f( t) N N
K t 1 Kt Kt Kt sf N N N N
E
当单位工人占有的资本是 K0/N时,AB、AD、AC分 别代表什么? AC-AD>0:单位工人资本 增加 产出增加趋向E点 当单位工人占有的资本在 K*/N以上:单位工人资本 减少产出减少倾向于回 到E点。 E点:长期均衡水平(收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从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来看,总产出随着时 间稳定增加上升到了支配地位。
从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来看,总产出随着时间 稳定增加上升到了支配地位。
1890~2000年,美国总产 量增加了39倍。(至2010 年,增加了43倍,P211)
•1890~2010年人均产出增加了9倍(人口从6300万增加到超 过3亿),P212
※持续的技术进步能够带来持续的经济增长
• 人均产出增长率最终是由技术进步率决定的。持续的增长要求持 续的技术进步。在长期中,一个能够维持更高技术进步率的经济 将最终超过所有的经济。(CH12)
•关于储蓄率与产出之间的关系讨论。见P244
技术状态改进的影响
•人均产出的持续增长最终归因于技术进步。 •增长理论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可能就是技术进步的决定 因素是什么。
核心部分:长期
第10章:增长的事实 第11章:储蓄、资本积累与产出 第12章: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第13章:短期、中期与长期(自学)
第10章 增长的事实
• 短期和中期——产出的波动处于主导
• 长期——产出的增长处于主导
第10章 增长的事实
• 10-1 1950年以来富国的经济增长 • 10-2 从时间上和空间上进行更为广泛的考察 • 10-3考虑增长:基本框架※
1 令: N
Y K F( ,1) Y/N ——单位工人的产出; K/N ——单位工人占有的资本。 N N
•单位工人的产出数量取决于单位工人占有的资本数量
单位工人占有的资本增加导致单位工人产出的增加越来越小。
单位工人的产出
单位工人占有的资本
四、增长的源泉
• 单位工人产出的增长可以来自于单位工人占有资
10-1 1950年以来富国的经济增长
• The Evolution of Output per Person in Four Rich Countries since 1950
10-2 从时间上和空间上进行更为 广泛的考察
一、考察两个千年
• 从罗马帝国败落(476年)到1500年,欧洲的人均产出 本质上没有增加。(农业,少技术进步,人口同速) • 1500-1700年,欧洲人均产出正增长,但很小,大约每 年0.1%;1700-1820,人均产出上升到了0.2%;工业革 命时期,增长率得到提高。 • 美国,1820-1950年,人均产出增长率仅有1.5%。 •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均产出持续增长,特别是 1950年之后,人均产出开始高速增长。
二、考察各个国家
76 个国家1960-2009人均GDP增长率与1960年的人均GDP(2005$)
1960
•结论:220-221
1960
© 2006 Prentice Hall Business Publishing Blanchard
Macroeconomics, 4/e
Olivier
10-3考虑增长:基本框架※ (索洛模型)
本的增加;——资本积累
• 单位工人产出的增长可以来自技术的改进。——
技术进步
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 在增长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资本积累本身不能维持增长
• 原因是由于资本收益递减,维持单位工人产出的稳定增加将要求 单位工人占有资本水平的增加量越来越大,但在一定时期,人们 的储蓄意愿与能力下降,这样,单位工人的产出将停止增长。 (CH11)
如果给定秘书数量,不断增加计算机而导致的产量 增加幅度;给定计算机数量,不断增加秘书而导致 的产出增加幅度。 资本收益递减:资本水平 劳动收益递减:劳动水平 上升时,劳动增加导致的 上升时,资本增加导致的 产出增加值越来越小。 产出增加值越来越小。
三、单位工人的产出和单位工人占有的资本
•生产函数和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意味着单位工人的产 出和单位工人占有的资本之间存在一个简单关系
• • • • 一、总量生产函数 二、规模收益和要素收益 三、单位工人的产出和单位工人占有的资本 四、增长的源泉
一、总量生产函数
•总量生产函数:总产出和生产中投入要素的关系 •假设:总产出由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生产出来 (第6章只有劳动,Y=N) 说明:该生产函数表示给定资本和劳动数量下的产出。 假设每一资本、劳动都是同质的(强简化); 总产量函数取决于资本积累(加)、技术状态( 11,12)。 企业运行状态、市场组织及复杂程度 、法律体系 、政治环境等暂不考虑。(13)
作业:P226-227,第1、3、4题
二、规模收益和要素收益 (总量生产函数的特征)
1.规模收益不变
•假设产出是秘书的服务。两种投入要素是秘书和计 算机。 •假如他们都增加一倍,产出如何变化? •有理由猜测产出也大致增加一倍。——克隆原来的 经济
2Y F (2K ,2 N )
假如只有一个要素增加,产出如何变化?
产出也会增加 2.要素收益递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