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然地理

日本自然地理

日本自然地理

华南师范大学 自然地理学

华南师范大学02 -05 华南师 2002 自然 1 概念 平推断层地面净辐射径流模数丰水年组原生黄土和次生黄土草甸与草原长日照植物包气带生物阻限 2 填空 逆温根据成因不同可以分为那三种----- ----- -------- 气象学中 A表示--------气团 E-----------气团在气候类型中 A代表什么气候E代表----------气候 距今约6亿年古生代的---------纪认为是地球--------大爆发的时代 新月型沙丘属于-----------向沙丘,沙丘走向一般与风向----------. 在多风向作用下往往形成--------------沙丘黄土虽然缺乏水平-----------理但是垂直--------理却极为发育 生物海岸有------------和-----------------两种 植物群落的演替按发展方向分为---------------演替和----- 3 简答 发现中间凹陷周围隆起的环状地貌形态是否可以判断为火山口地貌? 流水对物质搬运有那些形式 动物扩散的3种途径 水位过程线和水位立时曲线的不同 4论述 论全球气温年内变化的4种基本类型 全球降水量年内变化的4种基本类型 土壤资源损失和破坏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南半球雪线低于北半球原因 03年华南师大自然地理 1 名词假整合地堑大陆岛和海洋岛河漫滩二元结构峰丛逆温层土壤田间持水量指示植物生物量和生产量辐射适应 2 简答 A 地质年代中第四纪分为哪几个世 B 根据成因和沉积结构的不同,沉积岩可以哪四种类型 C 大气对流层的三个主要特点是 D 为什么热带气旋73%以上发生在北半求 E 柯本的温暖多雨气候带包括哪三气候类型 F 流水的线状侵蚀作用有哪三种形式 G 植物群落中种群个数的水平分布方式有那些? H 海洋动物群落划分有哪几个生态带 I 土壤资源丧失和退化的主要途径 J 以知某流域的径流模数是100000M/KM.年问该流域的年平均径流深度是多少毫米? 论述 1 看图说明该河流水量补给可能有那些类型? 2北半球山地南坡雪线一般高于北坡但西拉吗呀山却相反原因何在? 3简述地球板快边界类型和特点 4分析城市气候的各种岛效应 04年华南师大自然地理 一,名词解释 1,单斜山与方山2,地面有效辐射 3,喀斯特漏斗4,先锋群落(植被) 5,多度与盖度(植被)6,径流系数(水文) 7,变差系数(水文)8,凋萎系数(土壤) 9,淀积层(土壤)10,孔道 二,判断 1,片岩是沉淀岩中的一种类型 2,花岗岩属于中性的岩浆岩 3,露点温度越低,表示空气中是水汽的含量越高 4,火山岛属于海洋岛,珊瑚岛属于大陆岛 5,岛屿上的生物种类越多,说明与大陆的分离时间越久 6,第四纪可以称是腐乳动物的时代 7,v型河谷中通常没有河漫滩发育 8,红心洲较尖端的方向通常指示的是河流的下游方向

自然地理

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研究 思考题:1. 历史环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科学问题: 答:目前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的历史史实重建 2 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的成因与机制研究 3 历史时期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及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作用人类与环境变化相互作用研究 4 历史时期环境变化模拟 历史环境变化研究所关注的主要科学问题: (1)地球系统过去发生过什么重大全球变化事件?如: 冰期与间冰期存在什么样的温室气体以及地表温度如何变化? 如何恢复定量化的高分辨率的环境要素变化记录?如何恢复过去数千年全球与区域环境变化图像? 过去数千年来全球与区域的温度如何变化?其驱动因子与驱动机制如何?(2)人类活动如何影响地球系统的自然反馈机制如: 地球系统的自然反馈与人类活动对地球温室气体变化的贡献率份额有多大? 过去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变化影响的表征量如何确定? 过去的人类活动在何种程度上改变了气候与环境变化? (3)过去地球系统气候变化的自然变率与突变如: 过去气候系统的自然变化型如何? 过去气候系统自然变率各种类型如何? 如何揭示过去地球上的气候突变事件? 地球气候系统变化如何与地球其它子系统发生相互作用? 2. 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研究的几个基本假设及其含义; 答:为进行过去环境变化的重建需要依据以下基本假设或原理: 第一、均一性假设均一性是指在方法论含义上的均变论是环境变化研究的最基本原理它包括两个基本假设①自然法则在任何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不变性②如果所研究的结果能够用现代可观察的过程来解释就假设其不存在未知过程从以上假设出发就可以根据现代环境过程所遵从的基本原理基本关系等重建过去的环境即将今论古(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 当然也可以根据过去环境变化的规律来解释现代的环境状况且预测未来即以古论今(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resent) 在服从均一性原理的前提下过去全球变化研究所依据的主要原理还包括 第二、协同性假设①是指环境过程与其产物之间的协调统一②同一环境状态下所形成的不同类型的产物之间存在协同关系可以彼此参校替代共同指示其生成环境③地区之间的协同性同一时期形成的自然地理现象其空间分布是有序的遵从地理区域分异规律不同地区的现象可以参校对比指示其共同的环境背景④时间上的协调性具有生成联系的地球系统过程在发生时间上是先后有序的这种次序性在与各过程相联系的各产物的形成时间上亦有充分体现 第三、全息假设根据部分可以反映整体的全息学基本观点环境可以由其可识别

总结日本的地形特点

篇一:日本的地形地貌 本的地形地貌 地理学的角度来看,日本的地形具有以下四个鲜明的特点。 (1)万岛之国 这些岛屿当中,面积在55 平方公里以上的岛屿共有48 个。其中,仅本州岛一个岛屿就占全国总面积的6 0%以上。除了前述本州等四个大岛外,另一个重要的岛屿是冲绳岛,面积为1201.3平方公里。 2)山多坡陡 (3)平原狭小 4)“地灾”频生 其频繁的火山活动相关联,日本更是一个以地震多而着称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全国平均每天有4次地震,6级以上的地震每年也有1次。东京地区每年仅有感地震就有40~50次。1995年1月17日,兵库县南部地区发生了 7.2级地震,造成约6400人死亡,4万余人负伤的巨大损失。发生于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更造成了死亡99331人,伤103773人,失踪43476人的惨剧。 当然,日本的这种火山地震频发的地质特征也并非一无是处,比如,随之产生的大量温泉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 1)日本的河流的主要特点是: )流程短 本最长的河流是信浓川,全长约367公里。其次是利根川,全长为322公里。全国共有干流流程100公里以上的河流40余条,其中干流流程200公里以上的河流仅有10条。 )流域面积小

官方统计,日本共有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64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5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河流有44条。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是利根川(16840平方公里),然后依次是石狩川(14330平方公里)、信浓川(11900平方公里)、北上川(10150平方公里),余者皆不足10000平方公里。 c)落差大)水流量因季节不同而有很大差别 本各地四季分明,都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季节之间降水量变化显着,因而使河流的水流量的季节性变化很大,有些河流夏秋汛期常常泛滥成灾,而到冬季则往往水枯断流。 2)湖泊 本也有一些面积较大并且经济价值颇高的湖泊,如琵琶湖不仅是滋贺县和大阪、京都两府的主要水源地,而且是全国最大的水产基地,其淡水鱼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淡水珍珠也在全国久负盛名。 本的气候 中国等欧亚大陆国家相比,日本的气候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地区间差异明显 2)季节特征分明 我国一样,日本至今仍使用二十四节气,并在历法上分别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开始。在天文学上,则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分别作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端。日本春天的特点是阴晴变化频繁,而夏季的特点则是高温多雨。秋季“台风”和“晚霜”频繁光顾。大雪是日本特别是北部日本冬季的独特景观。 3)降水量大 本的年平均降水量约在1800毫米左右,九州东南部、四国南部以及石川、福井等县的年降水量竟达3000毫米以上。而欧洲的年均降水量仅有560毫米左右,北美也仅有640毫米左右。秋田县与北京的纬度相同,但其降水量是北京的 倍。 本的自然灾害

华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历年考研真题

自然地理学(2002) 1 概念 平推断层地面净辐射径流模数丰水年组原生黄土和次生黄土草甸与草原长日照植物包气带生物阻限 2 填空 逆温根据成因不同可以分为那三种----- ----- -------- 气象学中 A表示--------------气团 E-----------气团在气候类型中 A代表什么气候E 代表----------气候 距今约6亿年古生代的--------------------纪认为是地球--------大爆发的时代 新月型沙丘属于-----------向沙丘,沙丘走向一般与风向----------. 在多风向作用下往往形成--------------沙丘 黄土虽然缺乏水平-----------理但是垂直--------理却极为发育 生物海岸有------------和-----------------两种 植物群落的演替按发展方向分为---------------演替和--------------- 3 简答 发现中间凹陷周围隆起的环状地貌形态是否可以判断为火山口地貌? 流水对物质搬运有那些形式 动物扩散的3种途径 水位过程线和水位立时曲线的不同 4论述 论全球气温年内变化的4种基本类型 全球降水量年内变化的4种基本类型 土壤资源损失和破坏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南半球雪线低于北原因 自然地理(2003) 1 名词 假整合地堑大陆岛和海洋岛河漫滩二元结构峰丛逆温层土壤田间持水量指示植物生物量和生产量辐射适应 2 简答

A 地质年代中第四纪分为哪几个世 B 根据成因和沉积结构的不同,沉积岩可以哪四种类型 C 大气对流层的三个主要特点是 D 为什么热带气旋 73%以上发生在北半求 E 柯本的温暖多雨气候带包括哪三气候类型 F 流水的线状侵蚀作用有哪三种形式 G 植物群落中种群个数的水平分布方式有那些? H 海洋动物群落划分有哪几个生态带 I 土壤资源丧失和退化的主要途径 J 以知某流域的径流模数是100000M/KM.年问该流域的年平均径流深度是多少毫米? 论述 1 看图说明该河流水量补给可能有那些类型? 2北半球山地南坡雪线一般高于北坡但西拉吗呀山却相反原因何在? 3简述地球板快边界类型和特点 4分析城市气候的各种岛效应 自然地理(2004) 一,名词解释 1,单斜山与方山 2,地面有效辐射 3,喀斯特漏斗 4,先锋群落(植被) 5,多度与盖度(植被) 6,径流系数(水文) 7,变差系数(水文) 8,凋萎系数(土壤) 9,淀积层(土壤) 10,孔道 二,判断 1,片岩是沉淀岩中的一种类型 2,花岗岩属于中性的岩浆岩

自然地理学

1. 气候变暖将对地球生态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全球气温长高使海水温度随之增加,这将使海水膨胀,导致海平面长高;由于极地增暖剧烈,造成极地冰川融化而融化的水量会造成海平面抬升; 气温升高使高纬度降水增加而中纬度则因变暖后副热带干旱带北移而变干旱,副热带地区降水有所增加,低纬度因变暖而对流加强,因此降水增加; 就生态系统而言由于高纬度冰冻的苔原部分解冻,磊大北界会更向极地方向发展,中纬度将由于变干,某些喜湿润温暖的森林和生物群落将逐渐被目前在副热带所见的生物群落所代替。 全球沙漠化将扩大3%,林区将减少11%,草地扩大11%,全球的热带病将增多。 2.人类活动对气候有何影响? 使气温升高,产生温室效应;导致空气污染;产生酸雨; 人为地往大气中排放氟里昂,使空气中的臭氧层曹受破坏。 3.为什么海水获热升温慢,失去热量后,降温也慢,而陆地获热升温快,失去热后,降温也快? 1)因为海水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小,吸收的太阳辐射比陆地多; (2)水体对太阳辐射基本上是透明的,此外水体的流动性,有利于表面与下层水体间的热量传输,使太阳辐射分散到较厚的水层中,而陆地只集中在陆地表面上; (3)海水的比热比陆地岩石的大; 4. 影响气候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均;地球自转的存在,形成三圈环流; 海陆热力差异的存在使得,带状的气压带分隔成一个个孤立的高低气压中心;暖、寒洋流的作用使得气候更加复杂。 5.大气环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1)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均;(2)地球自转的存在;(3) 地球下垫面的不均。 6.地面和大气之间通过哪些方式进行热量交换? 地面和大气之间通过下列方式进行热量交换:传导;辐射;对流;湍流;蒸发(升华)和凝结(凝华) 7.简述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在成因和特征上有何差异 东亚季风南亚季风 成因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既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又受东南信风转向成西南季 风的影响 特征 由于温度梯度及气压梯度都很大,故无论是冬季风还是夏季风,势力都比较强盛。冬季由于北部有喜马拉雅山的阻挡,冬季风比较弱,而夏季由于叠加了转向的西南季风,故风的势力很强 8.研究水量平衡有何重要性? (1) 通过水量平衡研究,可以对研究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做出评价。 (2) 水量平衡分析是水资源研究的基础。 (3) 水量平衡法是现代水文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之一。 (4) 水量平衡法是揭示人与环境间相互影响的方法之一。 9、简述三角洲形成条件 (1)河流动力减弱; (2) 泥沙来源丰富; (3) 海洋动力较弱; (4) 口外海滨区水浅。 10.崩塌的防治有那几种?

我对自然地理系统的认识

我对自然地理系统的认识 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由以下几个物质体系组成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上述物质体系各成分的动态变化,使地理环境形成多种成因和形态的地貌,热量、水分及其组合丰富多彩的气候,千差万别的海洋河湖水文特征,以及差别悬殊的植被、动物界和土壤特征。而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动物界和土壤等,均被视为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这些自然地理要素自身之间或与其周围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和传输,且以“流”的形式(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贯穿其间,既维系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又维系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关系,形成一个动态的、成等级的、有层次的、可实行反馈的开放系统。这个系统,就是自然地理系统。 经典热力学第二定律规定,系统的总熵ds等于系统内部的熵变,并且等于或大于零,即ds=dis≥0。这意味着系统向无序化方向发展,处于均匀无结构状态,熵值极大,熵变等于零,系统终将瓦解和毁灭的。这种情况出现在孤立系统。 对于开放系统,是可通过自外界输入负熵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产生,使系统维持稳定态。而在总熵变呈负数时,系统将进一步向有序化方向发展。负熵的进入相当于正熵流的输出,即放热和耗散。根据耗散结构的核心内容: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换,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

吸收能量和耗散能量,是系统可能保持稳定态并进一步向有序化发展的前提条件。 对地理环境而言,地球内能和太阳辐射都是外部因素。地球内能为核转变能,随时间推移而按各元素的半衰期衰减,其对地理环境的发展起到的主导作用已被太阳辐射所取代。太阳辐射是自然地理环境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能作为地理环境中物理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最重要的能源,进入地理环境后被大气、水、地面和土壤吸收并转化为热能,在时空上进行重新分配,经过多次转化将最终返回宇宙空间。 自然地理系统有着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物质性、整体性、自组织和动态性。 我们从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特性可以看出,它是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及反馈机制、不断有负熵流(太阳辐射)输入并持续从无序向有序的状态转化。 作为一个开放系统,自然地理系统是在物质和能量不断从外部输入的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由于自然地理系统不断吸收和消耗能量,太阳辐射作为负熵的基本来源,进入了地理系统,使自然地理系统不断从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和由相对无序到相对有序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_自然地理学_名词解释答案整理

Year 2001 1.xx: 侧重协调朔望月和历月关系的一种历法,简称阴历。以朔望月为基础,其首要成分是历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通过大、小月的适当安排,使其平均历月接近朔望月。 2.水分循环: 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重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成为水循环。 3.枯水径流: (将月平均水量小于或等于全年水量5%的月份算作枯水期,则枯水期内的河流径流又称为枯水径流。) 4.土壤: 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5.河漫滩: 河谷底部河床两侧,大汛时常被洪水淹没的平坦低地,由河流自身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 6.岩石圈: 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圈层。 7.季风: 大范围区域冬、夏盛行风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现象。如中国东部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

8.反气旋: 在北(南)半球呈顺(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大气漩涡。在气压场上表现为高气压。 9.风化壳: 地球表层岩石圈被风化后形成的残积层。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产物。 10.生态系统: 由生物群落和与之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以及其中的能量流过程构成的系统。 (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不断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Year 2002 1.分水岭: 相邻两个流域之间的山岭或高地。降落在分水岭两边的降水沿着两侧的斜坡汇入不同的河流。 2.大气环流: 大范围大气运动的状态。(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其水平范围可达数千千米,垂直尺度在10千米以上。) 3.气旋: 在北(南)半球呈逆(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大型气流漩涡,在气压场上表现为低压。 (注:

(完整版)日本区域地理知识总结精华

二、日本(oneP82、twoP104) 1、自然地理特征 (1)位置:我国东面的岛国,东临太平洋, 西隔日本海、朝鲜海峡 北滨鄂霍次克海。 经纬度注意:135°E和140°E35°N和40°N穿过(2)范围:其领土是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 四个大岛和数千个小岛及周围海域组成。 (3)地形:①日本境内多山,国土的3/4以上是山地和丘陵,只在沿海一带才分布着狭小的平原。 (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富士山为其最高峰 ②日本太平岩沿岸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神户、横滨是著名的海港。 ③日本多火山、地震,堪称“世界火山博物馆” 和“地震国”,富士山便是一座活火山。 (4)气候:日本位于温带,有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类型。表现为海洋性的季风气候。 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比较丰富。(5)资源:日本多山,森林资源丰富 降水多,山间河流短小湍急,水能资源丰富 位于板块交界处,地热资源丰富 寒暖流交汇,渔业资源丰富(北海道渔场) 矿产资源贫乏,需从国外进口 石油:中东、东南亚 铁矿石:澳大利亚、印度、巴西 煤炭:中国、澳大利亚 棉花:中国、美国 木材:俄罗斯、巴西、东南亚、北美 2、经济特征 (1)工业(加工贸易型经济) 原因:对资源和市场的对外依赖 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是美国、亚洲、西欧 日本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神户、横滨 日本工业发展条件分析 不利:①矿产资源缺乏,②国内市场狭小 有利条件:①日本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②较高的科技水平, ③以及岛国多深水良港等有利条件

主要工业部门:家用电器、电子、造船、汽车、机械、 化学、钢铁、纺织、电力 主要工业区有:京滨工业区(工业中心是东京和横滨) 名古屋工业区(名古屋) 阪神工业区(大阪和神户) 濑户内海沿岸、 北九州工业区(北九州) 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 (2)农业 ①海洋渔业发达:最大渔场为北海道渔场,日本的捕鱼量常 居世界首位。鱼产品是日本人习惯的肉食品。 ②种植业单产高:日本耕地面积少,地块小,多采用小型农业 机械,发展水利。实行集约化生产,科技 含量高,单位面积产量比较高。 水稻是日本主要的粮食作物。 稻米、蔬菜、畜产为日本农业三大部门。 3、主要城市和贸易 ①日本首都东京,位于关东平原的南部,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也是日本海陆空交通的枢纽。 ②筑波为新兴的科学城。 ③京都和奈良为著名古都和文化旅游城市。 ④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是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神户和横滨是日本两个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4、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1)民族构成单一,大和民族为主 (2)服饰:和服与“洋”服并存 (3)建筑:和屋与“洋”房并存 5、发达的交通

gis与自然地理的关系

GIS与自然地理学的关系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科学。不管是部门自然地理学还是综合自然地理学,学科的分科特点和研究对象,都决定了它与其它技术学科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GIS也正是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遥感技术逐渐成熟,制图手段更为先进,管理科学逐步重视,地球科学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它就与资源及环境的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资源与环境问题正是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目前,GIS在全球性研究中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无论是全球变化,还是全球监测,都不同程度地属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范畴,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GIS与RS等技术的有机结合,并通过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模拟分析和动态研究.在人类迈向21世纪的进程中,持续发展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提倡采用新技术,把GIS的应用放到一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并提出了建立持续发展信息系统(SDIS),充分说明了GIS已成为实现区域持续发展的一种技术保障.自然地理学的发展离不开现代技术的支撑,而在现阶段,GIS、RS及GPs等技术的发展,为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手段,推动着自然地理学理论、方法、实践等各个领域的变革,特别是信息的应用,在GIS技术中得以极大的体现,势必影响着人们对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问题的认识.归根到一点,GIS为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分析手段及工具,自然地理学各个领域的研究,又为GIS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源及研究对象,两者相互结合,并将开拓出新的应用领域,同时,也孕育着新学科领域的诞生·GIS研究自然地理学问题的一般途径与方法 GIS是一种管理与分析空间数据的有效工具,它如果脱离了应用对象或数据来源就失去了作为信息管理与分析的本质特征.在自然地理学涉及的各学科领域,由于各种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同,研究的方法也就有所不同,但GIS作为一种新技术应用于各学科的研究中,针对研究对象的特点、研究目的等不同,可以有不同的途径.一般说来,自然地理学任何一门分支学科,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都必须收集前人的成果资料,并进行调研和分析测试,上述数据,则是GIS信息管理分析的重要数据源之一;同时,遥感(RS)技术的发展,也渗透到了自然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的每一个研究领域,各种遥感数据是GIS信息管理与分析的又一个重要数据源;而通过各种方法编制的自然综合体的专题图件,则是直接可以通过一系列数字化过程与GIS结合起来,图件所提供的数据是GIS三大数据源之一因此,在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工作中,不管研究对象,研究目的有何差异,三种类型的基本数据是利用GIS进行管理与分析的必要条件;然后针对具体问题,采用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方法,解决所要研究的问题:最后可以应用GIS进行专题图件的编辑处理,或者应用GIS数据库资料及相应的数据模型,对研究对象的现状或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预测. GIS应用于自然地理学各学科的研究中具有一系列重要特点和功能 3.1 3S一体化及其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与全球定位系统(GPS)的一体化技术,即为三S技术,它与多媒体(Multimedia)技术的结合将在资源环境与区域性的信息管理等众多应用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GPS与RS的结合是GIS数据采集和数据及时更新的主要技术手段,而GIS的应用,又理所当然地为自然地理学各学科的研究提供有力的分析途径.GIS的不断发展,它既离不开地理学、测绘学、统计学等一些基础学科,又取决于象计算机硬、软件技术,航天技术、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技术的进

中国海洋大学自然地理学考试要点

一、名词解释 1.大气环流: 是指大气圈内空气作不同规模运行的总称。 是形成各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 由于纬度高低、海陆分布及地表状态所受太阳热量不均和地球转动的不同影响,形成各种类型的环流。 大型的有行星风系、季风等;小型的有海陆风、山谷风等。 2.季风: 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风向不仅有季节改变,而且方向的变化至少在120°以上。 3.局地环流: 行星风系、季风风系都是在大范围气压场控制下的大气环流。 由于局部环境影响,如地形起伏、地表受热不均等等引起的小范围气流,称局地环流。局地环流虽然不能改变大范围气流的总趋势,但对小范围的气候却有很大的影响。 4.大气湿度: 表示大气湿润程度的物理量,称大气湿度。 水汽压e: 水汽是大气的组成部分,具有压力,称为水汽压。 当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时,水汽压也相应增大;反之,水汽压减小。 因此,水汽压可以用来表示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 绝对湿度: 单位容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通常以g/m3 表示),称为绝对湿度。 相对湿度f: 大气中实际水汽含量与饱和时水汽含量的比数,即实际水汽压e 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E 之比称为相对湿度。 饱和差d: 在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的差值,称为饱和差(或湿度差)。 单位为毫米或毫巴。 d=E-e 饱和差愈大,说明空气中水汽含量愈少,空气愈干燥;饱和差愈小,空气中水汽含量愈多,空气愈潮湿。 露点温度td: 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时,气温下降到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简称露点。 空气经常处于未饱和状态,所以露点温度经常低于气温。 5.对流雨: 近地面气层强烈受热,造成不稳定的对流运动,气块强烈上升,气温急剧下降,水汽迅速达到饱和而产生对流雨。 这类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并伴随雷电现象,所以又称热雷雨。 其形成的条件是:空气湿度很高,热力对流运动强烈。 从全球范围来说,赤道带全年以对流雨为主。 我国西南季风控制的地区,也以热雷雨为主,通常只见于夏季。 地形雨: 暖湿气流在前进中,遇到较高的山地阻碍被迫抬升,因高度上升,绝热冷却,在达到凝结

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影响完整版

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对 经济的影响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影响 一、自然地理环境 位置: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西临日本海,东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别为和朝鲜,韩国,中国,俄罗斯,菲律宾等国相望。陆地面积约万平方公里,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其他7200多个小岛屿组成,因此被称为“千岛之国”。 气候: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具有海洋性特征,所处位置受到季风及洋流交汇的影响,因此也降雨充沛。 地形:多山,山地成脊状,把国土面积分为成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因为日本群岛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动剧烈,国内多火山,所以火山,地震活动频繁,其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 水文:以季风气候为主,降水集中且降水量多,流量少,冬季则小。 二、自然资源 日本自然资源匮乏,除煤炭,天然气,硫磺等极少量矿产资源外,其他工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料、燃料都要进口,但是日本森林和渔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占日本陆地面积的69%,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自给率仅为20%左右,是世界上进口木材最多的国家。北海道和日本海是世界着名的大渔场,渔业资源丰富。 三、自然地理环境对日本工农业的影响 1.对农业的影响:良好的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但由于日本山地多,平原面积小,不利于发展农业,所以采用了围海造路,建造梯田等方式来扩大耕地面积,频繁地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2.对工业的影响:最突出的特点是临海性,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和濑户内海地区,尤其是“三湾一海”地区,即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和濑户内海地区。日本是个岛国,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少,山地多,资源极度匮乏,但是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日本的工业原料必须从国外进口,为了缩短距离,节约成本,形成了日本的工业多数沿海分布的局面,也使日本的运输方式是海运,其着名港口有神户,横滨,千叶,名古屋,大阪,北九州。 四、地理环境对进出口结构的影响 日本的经济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它把自己置身于国际贸易大环境下,积极推行贸易自由化,这导致了日本必须开放国内市场。 日本是农产品进口大国,从原料到食品均有较大需求,主要进口粮食,肉类,乳制品,水果及蔬菜,动植物油,糖,茶叶,松香,茸毛等。除此之外还有原油,天然气,服装,半导体等电子零件,医药品等等。同时日本也是出口大国,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和金属及制品是主要的出口产品。所以正是因为日本资源的匮乏,促使日本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据日本内阁府统计,日本的经济活动和就业中心正在开始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推移,到2004年为止,第三产业占日本总GDP的80%。 五、地理环境对日本对外贸易地区结构的影响 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本国资源和土地匮乏,必须加强对外的贸易联系,积极开展对外的贸易交流,以满足自身的需要。美国,中国,韩国是日本前三大贸易伙伴,出口额分别为亿美元,亿美元,亿美元。日本进口排名靠前的国家是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进口额分别为亿美元,亿美元和亿美元。 六、结语

国内哪些高校的研究生招生有自然地理学

国内哪些高校的研究生招生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这三个专业且比较容易考上? (0705) 地理学(共10个一级学科招生单位,有一级学科博士点) 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 (070501) 自然地理学(共49个二级学科招生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B)、河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B)、山东师范大学、烟台师范学院、河南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B)、广州大学、西南师范大学(B)、贵州师范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新疆大学(B)、新疆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江西师范大学、聊城大学、长安大学、湖北大学、广西师范学院、海南师范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070502) 人文地理学(共50个二级学科招生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B)、哈尔滨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河南大学(B)、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西南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B)、西安外国语学院、西北师范大学(B)、青海师范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延边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华侨大学、南昌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河南财经学院、广州大学 (070503)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共49个二级学科招生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河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B)、安徽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B)、山东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武汉大学(B)、长江大学、中南大学、广西师范学院、西南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安大学、兰州交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西农业大学、东华理工学院、江西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云南大学、西南林学院、青海师范大学 注:B是指有博士点的 数学不好不碍事,只要不是太差就行,好好努力,是在不行就考自然地理学或人文地理学,不过个人还是建议考地理信息系统,就业前景要比那两个好一些!

高中阶段要掌握的自然地理过程

高中要理解得自然地理过程,用图形表达 一、大气得运动 1、热力环流得基本原理图(注明冷热、高低压、气流方向) 2、常见得热力环流图(海陆风,湖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 3、在热力环流图上标出近地面与高空得等压面 4、分别模拟南北半球,高空与近地面上得等压线图,选择一个点,标出她得风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地转偏向力方向与近地面摩擦力方向。并指出三个力分别对风得影响。 5、画出单圈环流图,标出假设条件 6、画出三圈环流图,能解释每支气流得成因 7、画出全球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解释气压带得成因与风带得风向。 8、结合以上俩个模式图,能找出气压带与风带在三圈环流图上具体对应得哪支气流. 9、利用赤道低气压带或副热带高气压带解释太阳直射点得移动对气压带与风带得影响。 10、用表格整理北半球亚欧大陆、太平洋、北美洲、大西洋在冬夏俩季分别形成得高低气压场中心。 11、读图(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仔细研究南北半球冬夏俩季气压场与风力场得分布(位置与时间),认真探讨这个实际分布图与理想化得气压带风带模式存在什么关联,并尝试推测,冬夏俩季之间,该气压场会发生什么循环变化。 12、用图说明东亚与南亚季风得成因。 13、能用气压带与风带解释气候得成因,能画出理想大陆上气候得分布模式图 14、对比大陆性气团与海洋性气团,对比冷气团与暖气团得物理性质. 15、用剖面图表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对比她们过境前后得天气变化,找出异同点。 16、用图分别表示南北半球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得水平剖面图、与垂直剖面图,能解释每一支气流得方向,与气流得性质。

17、用图解释分析温带气旋(锋面气旋)上锋面、雨区、风向得分布,南北半球都分析. 18、用垂直剖面图表示热带气旋(台风)剖面结构,并分析它得原因与移动路径 19、对比分析台风寒潮得成因,危害与预防措施,找到规律 20、用图表示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得具体表现,用图表示沃克环流。 二、水得运动 21、用图表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注明各环节名称。 22、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各环节得干预方式及带来得影响。 23、用图表示湖泊、水库、沼泽等湿地与河流得相互补给方式。 24、用图表示河流与地下水之间得相互补给关系。 25、用图分析沼泽得成因。 26、用图理解潮汐现象,解释大潮与小潮。 27、用洋流理想模式图与全球风带理想模式图对比,分析洋流得成因。 28、画出太平洋、大西洋、南印度洋洋流分布图。 29、用南亚季风解释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分布图。 30、熟悉南极洲附近,北冰洋附近得陆地轮廓与洋流走向。 31、用垂直剖面图表示直布罗陀海峡两边表层与底层海水得流向,并分析原因。 三、地壳得运动 32、用图表示海底扩张学说 33、读全球板块构造图,理解板块构造学说 34、用图解释岩浆活动,表示火山,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 35、用图表示外力作用得主要环节之间得关系 36、用图表示岩石圈得物质循环 37、记住典型得冰川、海浪、流水、风力等侵蚀与堆积地貌图 38、用示意图认识褶皱、断块山、与火山

10、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

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 【命题规律】 选取典型的世界或中国的具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系统地地理知识的命题设计,此类命题比重较大,因此准确把握重点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学会区域分析与比较是灵活应考的关键。 【学习目标】 1.能在地图上辨认各种地形,能描述各类地形的特征。 2.能描述气温、降水、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并解释原因。 3.能解释世界上主要国家或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能力初探】 (2008年北京卷)36.(36分)读图9,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地区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6分) (2)简述黄河乌海至磴口段河流流向及水文特征。(7分) (3)指出河套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8分) 图 9

【2012年福建卷】图13示意中国东部某区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扩大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积极支持东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洋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图 13 (1)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的主要特点。(7分)

(经典例题)图一是世界某区域的年降水量和年平均等温线图,图二是其区域简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离岸风 M 2000 城市 国界 等高线 河流 洋流 (1)读图一,描述回归线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4分) (2)图中回归线地区沿海与内陆、东岸与西岸的年均温差异很大,试分析原因。(4分) (3)分析图二中M城市的气候类型及其成因。(4分)

【特别提醒】解答区域综合特征类试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1)掌握描述的方向和角度,即从哪些方面去分析。如地形特征要从地形类型、地形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名称及分布等方面分析。 (2)语言的组织:①明确要描述什么,即描述的方向,主要是将地理问题和地理原理相对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②描述的全面性,即描述的角度和层次是否完整;③描述的专业性,关键词不能丢而且要准确,尽量使用学科术语而不能口语化。 【课后拓展】 (2008年北京卷)36.(36分)读图9,回答下列问题。 河套平原素有“塞上米粮川”之称,是内蒙古自治区粮、油、糖生产基地。 (4)指出该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自然因素,并说明进行改造的方式及可能引发的问题。(7分) 【2009年安徽卷】 根据材料和图10,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10中A 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均气温-12℃,7月平均气温24.6℃。 (1)简述流经A 地河流的水文特征。(8分) 图 9

2021年大学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实习地点: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校道及后山 实习目的: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一睹大自然神奇的风采;更主要的是观察校道上主要树木,后山的主要植物;地质地貌,了解其形成过程。学会用自然地理学理论知识解释地质变迁过程和现象。使课堂上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相结合。 XX年6月9日,星期六,天气大雨转晴。我们跟随陶老师和胡老师从榕园广场出发进行实习。 一.认种 首先是胡老师给我们讲解路口的铁树,铁树的茎干都很粗壮,植株高度可以达到8米,而在我们学校的只有2至3米高吧。花期在7~8月。雌雄异株,雄花在叶片的内侧,雌花则在茎的顶部,胡老师给我们讲解的铁树是雄株,所以我们也并没有看到雌花。接着就讲到了校园最为壮观的校道上的小叶榕,树性强健,绿荫蔽天,几乎从树冠拖下来的长长的胡须是它的气生根。转了个弯,老师说把我们领到了一棵小树旁说是芒果树,我们很惊奇,果然抬头一看看到了好多只青色的长势甚好的芒果。于是有人说可以吃吗,胡老立即敏感得说“我们在野外,无论野外的食物看上去有多诱人都是不吃的。”我们永远都不知道野外的这个东西是不是我们平时吃的那个。老师还提到了传说中的断肠草,一片叶子就可以杀死一头牛。“所以你们想想,你们跟牛比谁强壮呢?”老师还特别举了一个例子,XX年的广东市民请北方来的客人喝粥,去野外采取新鲜食材,结果采了断肠草,一家人连带朋友都死了。提醒着我们在野外就不可以就地取材,不要对于自己的认种能力太过自信,大自然很大充满未知。 老师又到了一棵树下,摘了一片叶子,叶子流出了白色乳汁,“桑科榕属都有这个特点。”听到这里,我们也大概知道了这棵也是榕树了。根据它的叶子比小叶榕大,所以就叫做大叶榕了。但是它的根比小叶榕要发达,气生根却不比小叶榕。另外,大叶榕是落叶乔木,这一点也不同于常绿树种小叶榕。在后来老师又讲了高山榕,高山榕,,常绿大乔木,树高可达15米。春天,大的叶芽出现在枝梢,随后浅绿色的叶绽开,而此时不显眼的花苞片跌落满地。挂果如小小西红柿般大,由青绿变黄,成熟后变为红色的浆果,可食。特点是生性强健,树姿丰满,能抵强风,移栽容易,适于作行道树、园景树和庭荫树。 紫荆,树干挺直丛生,早春季节先于叶开花,花形似蝶,盛开时花朵繁多,成团簇状,紧贴枝干,满树都是花,不仅枝条上能着花,而且老干上也能开花,给人以繁花似锦的感觉;现在到了夏秋季节则绿叶婆娑,满目苍翠。香港特别行政区区花洋紫荆,亦名紫荆花,但与我们在校园里看到的是极不相同的。 羊蹄甲,为豆科乔木或直立灌木植物,高7-1米;树皮厚,近光滑,灰色至暗褐色。羊蹄甲与香港市花红花羊蹄甲很相近,容易混淆,属豆科,该种花淡红色,花后结荚与后者花紫红,花后不结荚相区别。该种是很好的园林绿化树种,常作行道树植路边。 接下来老师介绍了3种千屈菜科的植物。 木棉,属木棉科,落叶大乔木,原产印度。高1-2 公尺。树干基部密生瘤刺,枝轮生,叶互生。每年2-3月份先开花,后长叶。树形

高中阶段要掌握的自然地理过程

高中要理解的自然地理过程,用图形表达 一、大气的运动 1、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图(注明冷热、高低压、气流方向) 2、常见的热力环流图(海陆风,湖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 3、在热力环流图上标出近地面和高空的等压面 4、分别模拟南北半球,高空和近地面上的等压线图,选择一个点,标出他的风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地转偏向力方向和近地面摩擦力方向。并指出三个力分别对风的影响。 5、画出单圈环流图,标出假设条件 6、画出三圈环流图,能解释每支气流的成因 7、画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解释气压带的成因和风带的风向。 8、结合以上俩个模式图,能找出气压带和风带在三圈环流图上具体对应的哪支气流。 9、利用赤道低气压带或副热带高气压带解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10、用表格整理北半球亚欧大陆、太平洋、北美洲、大西洋在冬夏俩季分别形成的高低气压场中心。 11、读图(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仔细研究南北半球冬夏俩季气压场和风力场的分布(位置和时间),认真探讨这个实际分布图和理想化的气压带风带模式存在什么关联,并尝试推测,冬夏俩季之间,该气压场会发生什么循环变化。 12、用图说明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成因。 13、能用气压带和风带解释气候的成因,能画出理想大陆上气候的分布模式图 14、对比大陆性气团和海洋性气团,对比冷气团和暖气团的物理性质。 15、用剖面图表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对比他们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找出异同点。 16、用图分别表示南北半球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的水平剖面图、和垂直剖面图,能解释每一支气流的方向,和气流的性质。

17、用图解释分析温带气旋(锋面气旋)上锋面、雨区、风向的分布,南北半球都分析。 18、用垂直剖面图表示热带气旋(台风)剖面结构,并分析它的原因和移动路径 19、对比分析台风寒潮的成因,危害和预防措施,找到规律 20、用图表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具体表现,用图表示沃克环流。 二、水的运动 21、用图表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注明各环节名称。 22、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干预方式及带来的影响。 23、用图表示湖泊、水库、沼泽等湿地和河流的相互补给方式。 24、用图表示河流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25、用图分析沼泽的成因。 26、用图理解潮汐现象,解释大潮和小潮。 27、用洋流理想模式图和全球风带理想模式图对比,分析洋流的成因。 28、画出太平洋、大西洋、南印度洋洋流分布图。 29、用南亚季风解释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分布图。 30、熟悉南极洲附近,北冰洋附近的陆地轮廓和洋流走向。 31、用垂直剖面图表示直布罗陀海峡两边表层和底层海水的流向,并分析原因。 三、地壳的运动 32、用图表示海底扩张学说 33、读全球板块构造图,理解板块构造学说 34、用图解释岩浆活动,表示火山,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 35、用图表示外力作用的主要环节之间的关系 36、用图表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