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成语典故阅读【含译文、注释、寓意、练习】

合集下载

成语典故文言文加翻译

成语典故文言文加翻译

昔者,愚公年九十有二,居太行、王屋二山之间。

出入山道,出入甚难。

愚公患之,将妻子迁于豫让之墟,以避二山之险。

愚公于是,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遗男,虽吾老病,宁移之哉?且焉置土石?”河曲智叟亡以应。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于是北山愚公遗以一箧,南函,北裹,曰:“吾将以此遗来者。

”智叟深以为怪,曰:“何苦而不平,以病吾志?”北山愚公应之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于是北山愚公遗以一箧,南函,北裹,曰:“吾将以此遗来者。

”智叟深以为怪,曰:“何苦而不平,以病吾志?”北山愚公应之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河曲智叟亡以应。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吾虽老病,然吾志不已,汝等何为不助我?”其妻怒曰:“吾虽老病,然吾志不已,汝等何为不助我?”其妻怒曰:“吾虽老病,然吾志不已,汝等何为不助我?”于是京城氏之遗男,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京城氏之遗男,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翻译:从前,有一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已经九十二岁,他住在太行山和王屋山之间。

出入山间的小路非常艰难,愚公对此感到非常烦恼,于是决定将妻子和孩子们迁到豫让的废墟,以避开这两座山的险峻。

于是,愚公带领他的三个孙子,每人挑着担子,开始凿石头,挖土,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古代成语典故与释义_成语故事大全

古代成语典故与释义_成语故事大全

古代成语典故与释义是语言中的精华,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智慧和文化习俗。

汉语成语有形式简洁,形象生动,寓意深远,民族特色鲜明的特点。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成语典故与释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古代成语典故与释义篇一:老牛舐犊的故事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位谋士叫杨修。

一次,杨修随曹操出征,攻城不下,便就地安营扎寨。

这时,杨修忽听曹操说道:“鸡肋,鸡肋!”他立刻明白曹操的意思是想要退兵,便和士兵说:“丞相打算退兵了。

”这样,全营的人纷纷收拾行装,准备撤退。

曹操巡营时,看到这种情况,非常吃惊,便向士兵询问原因,才知道是杨修私传军令。

由于杨修平时屡次卖弄小聪明令曹操不满,今次又在自己尚未下令撤退之时私传军令,于是,便以杨修扰乱军心,把他杀了。

杨修死后,杨修的父亲杨彪非常伤心,因思念儿子而日渐憔悴。

曹操问他说:“杨公为什么会这般消瘦啊?”杨彪叹气说:“我惭愧啊,没有能够像金日磾[dī]一样具有先见之明,现在还有一种像老牛舔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爱子之心!”曹操听后。

十分感动,不免内疚。

【解释】舐:舔;犊:小牛。

老牛舔小牛。

比喻父母疼爱子女。

古代成语典故与释义篇二:有备无患的故事春秋时,晋悼公当了国君以后,想重振晋国的威名,像他的先祖晋文公一样,称霸诸侯。

这时,郑国是一个小国,一会儿和晋结盟,一会儿又归顺楚国。

晋悼公很生气,公元562年,他集合了宋、鲁、卫、刘等11国的部队出兵伐郑。

邻简公兵败投降,给晋国送去大批礼物,计有兵车一百辆,乐师数名,一批名贵乐器和十六个能歌善舞的女子。

晋悼公很高兴,把这些礼物的一半赏赐给魏绛,说:“魏绛,是你劝我跟戎、狄和好,又安定了中原各国;八年来,我们九次召集各国诸侯会盟。

现在我们和各国的关系,就象一曲动听的乐曲一样和谐。

郑国送来这么多礼物,让我和你同享吧!”魏绛说:“能和狄、戎和好相处,这是我们国家的福气,大王做了中原诸侯的盟主,这是凭您的才能,我出的力是微不足道的。

不过,我希望大王在安享快乐的时候,能够多考虑一些国家的未来。

成语故事文言文

成语故事文言文

成语故事文言文成语典故作为语言的精华、文明的积淀、智慧的浓缩,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成语故事文言文。

成语故事文言文1:执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翻译: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

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成语故事文言文2: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

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

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

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

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

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

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成语故事文言文3:叶公好龙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翻译: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

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盖的上面都绣着龙。

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

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

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成语故事文言文4: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文言文常见典故及翻译

文言文常见典故及翻译

1. 卧薪尝胆
原文:越王勾践,栖会稽,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翻译:越王勾践在被吴国打败后,居住在会稽山上,他躺在柴草上,尝胆以励志,经过十年的积聚力量,十年的刻苦训练,最终复兴了越国。

2. 完璧归赵
原文:蔺相如持璧归赵,献之赵王。

翻译:蔺相如拿着完整的玉璧回到赵国,将其献给赵王。

3. 指鹿为马
原文:赵高指鹿为马,群臣莫敢言。

翻译:赵高指着鹿说是马,群臣都不敢反驳。

4. 望梅止渴
原文:曹操望梅止渴,军士皆渴。

翻译:曹操望着梅树,以此止渴,士兵们都感到口渴。

5. 掩耳盗铃
原文:盗铃者掩耳,以为无人知。

翻译:偷铃铛的人掩住耳朵,以为这样就没有人能听到。

6. 对牛弹琴
原文:对牛弹琴,牛不知音。

翻译:对着牛弹琴,牛不懂音乐。

7. 画蛇添足
原文:蛇画足,失其自然。

翻译:画蛇时加上脚,反而失去了蛇的自然形态。

8. 悬梁刺股
原文:苏秦悬梁刺股,昼夜不懈。

翻译:苏秦挂起梁来刺自己的股,日夜不懈地勤奋学习。

9. 杯弓蛇影
原文:杯弓蛇影,心疑其有毒。

翻译:杯中弓影,误以为是蛇,心中怀疑其有毒。

10. 程门立雪
原文:程颢立雪程门,以待其师。

翻译:程颢站在程门前,积雪至膝,等待他的老师。

这些典故在文言文中被广泛运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也传递了深刻的道理和哲理。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文言文的魅力,同时也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50个成语典故及意思

50个成语典故及意思

50个成语典故及意思1、一鼓作气(曹刿guì)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小学生经典文言文(小古文、成语、典故等)含生字注意、解释、翻译、主题理解

小学生经典文言文(小古文、成语、典故等)含生字注意、解释、翻译、主题理解

1、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zhì)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xián)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zhì)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zhì),称物以载(z ài)之,则校(jiào)可知矣(yǐ)。

”太祖悦,即施(shī)行焉(yān)。

【注释】:①智意:聪明才智②致:送给③群下:部下,下属④咸:都、全部⑤校:考察,衡量⑥太祖悦,即施行焉:太祖(曹操)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译文】: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2、望梅止渴魏武行役(yì),失汲(jí)道,军皆(jiē)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ráo)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①役:打仗②失:丧失,失掉,没③汲:水源④军:喻指全军⑤乃:就⑥饶:富足,多⑦饶子:果实结得多⑧闻:听说⑨乘:利用⑩及:到了⑾源:水源【译文】: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部队赶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寓意】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3、翠鸟移巢翠鸟①先高作巢以避患②,及生子③,爱之,恐坠④,稍下⑤作巢。

子长羽毛,复⑥益⑦爱之,又更下巢⑧,而人遂⑨得而取之⑩矣。

——冯梦龙《古今谭概》【注释】:①翠鸟:即翡翠鸟,雄的叫翡,雌的叫翠,经常栖息在水边的树洞内,捕食昆虫、小鱼。

②避患:避免灾祸。

③及生子:等到生了小鸟。

成语故事文言文加翻译

成语故事文言文加翻译

成语故事文言文加翻译成语故事是我国悠久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把学历史和学成语故事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培养自学能力等,具有一举几得的效益,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成语故事文言文加翻译。

成语故事文言文加翻译1:不耻下问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孔子说:“聪敏而又爱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看作羞耻,因此谥号称他为‘文’。

”成语故事文言文加翻译2:高山流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翻译:四川僧人抱弹名琴绿绮,他是来自巴蜀的峨嵋峰。

他为我挥手弹奏了名曲,好象听到万壑松涛雄风。

高山流水音调一洗情怀,袅袅余音融入秋天霜钟。

不知不觉青山已披暮色,秋去也似乎暗淡了几重!成语故事文言文加翻译3:凿壁借光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翻译: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成语故事文言文加翻译4:曾子杀彘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精选成语典故文言文

精选成语典故文言文

精选成语典故文言文(一)孟母戒子(《韩诗外传》)[选文]孟子少时,诵(1),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2)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讠宣(3)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讠宣矣。

[注释](1)[诵]背诵。

少(sh4o):小时候。

③辍(chu^)然:突然停止的样子。

辍:中止。

④諠(xu1n):因为分心而遗忘。

⑤裂其织:割断她自己织的布。

织:这里指织的布。

⑥戒:警告。

⑦自是:从此。

译文:孟轲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

小孟轲突然停止背书,然后再背诵下去。

(发现这种情况),小孟轲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小孟轲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

”(这时),小孟轲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警告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

从此以后,小孟轲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

孟轲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遗忘,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二)铁杵磨针(《方舆胜览》)[选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1)[媪]ǎo,年老的妇女。

(2)[卒]完成。

译文: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

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

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

”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

那老妇人自称姓武。

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后人所说的“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即指此事(三)凿壁偷光(《西京杂记》)[选文]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1),衡乃穿壁(2)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年级文言文成语典故阅读(一)孟母戒子(《韩诗外传》)孟子少时,诵(1),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2)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讠宣(3)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

[注释](1)[诵]背诵。

少(sh4o):小时候。

③辍(chu^)然:突然停止的样子。

辍:中止。

④諠(xu1n):因为分心而遗忘。

⑤裂其织:割断她自己织的布。

织:这里指织的布。

⑥戒:警告。

⑦自是:从此。

翻译:孟子年少的时候,有一次他正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一旁织布。

孟子突然停止背书。

过了一会儿,又继续背诵下去。

孟子的母亲知道他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断背书?”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

”(这时)孟母拿起刀剪断了布,说:“这个织物割断了能够再接上去吗?”(以这件事作为警告)。

从那(这)件事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①孟子辍然.中止()②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处士笑而然.之()何.有于我哉?()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失:()②此:()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A、呼而问之B、以此戒之C、多作自能见之D、自是之后[阅读提示]孟轲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遗忘,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二)铁杵磨针[选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1)[媪]ǎo,年老的妇女。

(2)[卒]完成。

翻译:磨针溪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她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

”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那老妇人自称姓武。

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成()去()方()欲()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2)学而时习之()(3)一日曝书画,牧童见之()(4)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3、翻译文中横线的句子。

[阅读提示]后人所说的“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即指此事(三)凿壁偷光(《西京杂记》)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1),衡乃穿壁(2)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3),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而问衡,衡曰:“原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4)给以书,遂成大学(5)。

[注释](1)[逮]及。

(2)[穿壁]在墙上找洞。

(3)[文不识]姓文名不识。

(4)[资]借。

(5)[大学]大学问家。

翻译:匡衡好学但家贫无烛。

邻家有灯烛但烛光穿不过墙来。

匡衡在墙上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翻开书本就着烛光读书。

同乡有个姓文的大户、不识字,家中富有并且有很多书。

于是,匡衡自愿到他家去做帮工,但不求报酬。

主人奇怪地问他为何不求报酬。

匡衡说:“我希望能把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大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匡衡苦学多年终于成了大学问家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而()大姓()偿()怪()2、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A、邻舍有烛而不逮。

B、匡衡勤学而无烛。

C、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D、学而时习之。

3、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A、以书映光而读之。

B、资给以书。

C、非学无以致疑。

D、以此戒之。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5、由本文而来的一个形容勤学的成语是,再写出三个由勤学故事而来的成语:.(四)螳螂捕蝉(《说苑》)吴王欲伐荆(1),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2)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3)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4),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5)得其前利(6),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释](1)[吴王欲伐荆]吴王,指吴王阖闾;荆,楚国。

(2)[舍人有少孺子]舍人,国王的侍从官;少孺子,年轻人。

(3)[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弹弓。

(4)[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

(5)[务欲]一心想要。

(6)[前利]眼前的利益。

翻译:春秋时期,吴国国王阖闾准备攻打荆地(楚国),遭到大臣的反对。

吴王很恼火,在召见群臣的会上警告:“谁敢劝阻就处死谁!”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想阻止吴王出兵。

王宫中一个青年侍卫官知道自己身份卑微说话没有分量,劝阻肯定没有用,还会白白地断送性命,便想出一个好办法:每天早晨,他拿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的衣鞋,接连三天如此。

吴王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侍卫道:“后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知了,知了停息在树上吸饮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就在蝉的身后;螳螂弯起了前肢,想扑上去捕捉知了,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就在螳螂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小孩举着弹弓在树下要射它。

这三个东西,都极力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有隐伏的祸患。

”吴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放弃了攻打楚国的打算。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告诉我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果。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伐()旦()子()延()2、为下列句子补出省略的成分。

(1)[ ]欲取蝉,而[ ]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2)[ ]欲啄螳螂,而[ ]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3、填空。

《螳螂捕蝉》写了、和等几种动物,告诉人们的道理是: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阅读提示]本文通过年轻的侍从官给吴王讲的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凡事须瞻前顾后,全面权衡,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身后的祸患。

(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不能顾此失彼。

我们为人处事时要近忧远虑,居安思危。

)(五)郑人买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且(1)有置履者,先自度(2)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3)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乃反(4),市罢(5),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1)[且]将要。

[置]购置。

(2)[度(duó)]量度,动词。

下文“宁信度(dù)”的“度”是名词,指量度好的尺码。

(3)[至]等到。

[之]往,到。

(4)[返]同“返”。

(5)[罢]结束。

翻译:有个郑国人想买鞋子,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然后就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等到他去市场时,发现忘记带量好的尺码。

于是他返回家中去取尺码。

等到他回到集市上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买到鞋。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脚试一试?” 他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而置之其坐。

()②反归取之。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 先自度其足B 宁信度何不试之以足无自信也C 郑人有且置履者D 先自度其足遂不得履吾忘其度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1)反归取之()(2)何不试之以足()(3)至之市而忘操之()()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

①②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信度,无自信”?[阅读提示]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六)买椟还珠(《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

为木兰之柜(1),熏以桂椒(2),缀以珠玉,饰以玫瑰(3),缉(4)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5)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者,未可谓善鬻珠也。

[注释](1)[木兰]一种香木。

[柜]这里指小匣子。

(2)[桂椒]桂花和花椒,两种香料。

(3)[玫瑰]一种美石。

(4)[缉]装饰边沿。

(5)[还]退还。

翻译: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珠宝。

他用木兰制作了一只盒子,用桂和椒所调制的香料来薰盒子,用美玉来装饰,用翠鸟的羽毛来连缀。

有个郑国人把买了盒子,却把盒里的珠子还给了楚人,这个人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不能说是善于卖珠子啊。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

为()缀()饰()还()2、指出下列句中“其”的不同用法。

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②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③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④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读了这则寓言,你认为楚人和郑人各应该汲取什么教训?①楚人:②郑人:[阅读提示]这个故事启发人们认识这样的道理:过分追求形式,反而会喧宾夺主,埋没内容,适得其反。

(七)《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翻译:在很久以前,楚国有一个人既卖矛又卖盾。

有一次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什么东西也刺不破它。

”然后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锐利的,任何东西都能刺破。

”一个人问:“那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如何呢?”听了此话后,周围的人都笑了,这个楚国人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比喻自己的言行相互抵触】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或曰而或长烟一空B.以子之矛父以足受C.陷子之盾吾欲之南海D.不可同世而立人而无止,不死何俟(八)鹦鹉灭火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

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

后数月,山中大火。

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

天神曰:“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

”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翻译:一只鹦鹉从别处来的这座山,山上的飞禽走兽都对它很友善,鹦鹉在这里的日子过得相当舒适自在,但此处虽好,却不是自己久留之地,鹦鹉还是离开了这些给它带来欢乐的伙伴,飞到别处去了。

不久,这座山发生火灾火焰高耸入天,在远处的鹦鹉看见后,将身子钻进水里,要用羽毛上的水珠浇灭火山,天神对鹦鹉的这种行径很不理解,鹦鹉回答说:「我也知道我这点小力救不了火,但我曾经在这山上居住过,山里的动物们曾带我如兄弟,我实在不忍心见它们面临这场大火,只好尽我所能来帮助它们!」天神对鹦鹉的话很感动,就把大火灭掉了1.解释加点字词:集辄去遥足云2.翻译划线句: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