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震柳》阅读练习及答案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
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
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
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
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
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
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
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
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
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
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
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
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
百年震柳阅读理解解析

百年震柳阅读理解解析哎哟喂,说起这“百年震柳”,我心里头那个感慨啊,就像那黄河水,滔滔不绝。
这不仅仅是一棵树的故事,它是时间的低语,是生命的赞歌,更是咱们这片土地上,风雨兼程、坚韧不拔的象征。
你想啊,一棵柳树,能活上个百来年,那得经历多少风吹雨打,多少春去秋来啊?就像咱们村里那位老张头,满脸皱纹里藏着的故事,多得能编成一本厚书。
这柳树啊,它不言不语,却用它那盘根错节的根,深深扎进了大地,仿佛在说:“瞧,这就是我,任凭世事如何变迁,我都站在这儿,不动如山。
”记得小时候,我常和一群小伙伴跑到那柳树下去玩。
那时候的它,已经是个“老古董”了,但枝叶还是那么茂盛,绿得发亮,好像永远不知道疲倦似的。
咱们围着它转圈圈,捉迷藏,偶尔还会调皮地扯下几根柳条,编成草帽戴在头上,假装自己是古代的大侠。
那时候的快乐,简单又纯粹,就像这柳树一样,不管岁月如何更迭,总能在那里找到一片阴凉,一丝慰藉。
但说到“震柳”,那就得提到那场大地震了。
那时候我还小,不懂事,只记得天摇地晃,吓得我直往妈妈怀里钻。
后来听大人们说,那场地震可厉害了,好多房子都塌了,人也伤了不少。
可偏偏这棵老柳树,虽然也受了伤,枝条断了不少,但它还是顽强地挺立在那里,就像个守护神一样,守护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
每次路过那棵柳树,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多看几眼。
你看它那弯曲的树干,多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向我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那些伤痕,是岁月的痕迹,也是它坚韧不拔的见证。
每当春风拂过,它又会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仿佛在告诉我们:“看,我又活过来了,生命就是这么神奇。
”有时候我在想,这棵柳树是不是也有自己的梦想呢?也许它梦想着有一天能长成参天大树,为更多的人遮风挡雨;也许它梦想着能永远守护着这片土地,见证着它的变迁和繁荣。
不管怎样,它都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实现着这些梦想。
所以啊,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想起那棵“百年震柳”。
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要像那棵柳树一样,顽强地活下去,勇敢地面对一切。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情分析与核心整合试题 二十一 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 Word版含解析

精准对练二十一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百年震柳梁衡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
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
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
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
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
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
湖底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了一公里,称之为“滚湖”。
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
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
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
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
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
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
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
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
人老看脸,树老看皮。
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
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
这棵树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100岁。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
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
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
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
高中散文阅读复习

高中散文阅读复习四调散文阅读《百年震柳》原题回顾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一段,不仅概述了一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 的巨大破坏,为下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作铺垫。
B. 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 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
C. 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 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
D.本文格调昂扬,文笔凝练, “山移、地裂、河断、城陷”简洁准确概括了地震的强度, 而“阳光暖暖抚慰” “细雨轻轻冲洗”则充满了生命的温暖。
明确:本文主旨是表现震柳面对灾难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错误原因是与主旨不符。
6 •文章结尾说“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
你认为它会对后人 说些什么呢?请根据文本分析探究。
(6分)①震柳作为“活化石”,向后人诉说一百年前那场巨大的悲剧和不能忘怀的历史。
②告诉后人,面对灾难不要灰心丧气, 而应坚韧不拔,顽强坚守。
③启示后人,生命具有惊人的力量, 她可以创造奇迹,拥有生命就会拥有希望和未来。
明确:这是启示探究题,也是主旨理解题。
明确:散文阅读命题坚持“主题辐射”原则。
所谓主题辐射原则就是散文阅读的命题,不论 是有关内容,还是有关结构,还是有关表达技巧,都从文章主旨的角度出发,也就是说,所 设置的问题都与文章的主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分) 而且还详细描述地震所造成“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三.概括主旨的方法1.解读题目法。
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
即使有的题目没有点明主题,也往往与中心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例如:《百年震柳》(四调)《冬天的记忆》(周练十)《岳桦》(周练新考纲卷)2.分析首尾法。
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思想,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
高二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达标专题强化试卷检测试卷

高二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达标专题强化试卷检测试卷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百年震柳梁衡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
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
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
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
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
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
湖底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了一公里,称之为“滚湖”。
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
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
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
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
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
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
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
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
人老看脸,树老看皮。
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
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
这棵树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100岁。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
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
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
高考散文阅读练习20篇(附参考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练习20篇(附参考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暮色中的炊烟迟子建炊烟是房屋升起的云朵,是劈柴化成的幽魂。
它们经过了火光的历练,又钻过了一段漆黑的烟道后,一旦从烟囱中脱颖而出,就带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宁静、纯洁、轻盈、飘渺。
无云的天气中,它们就是空中的云朵;而有云的日子,它们就是云的长裙下飘逸着的流苏。
如果你晚霞满天的时候来到山顶,俯瞰山下的小镇,可以看到一动一静两个情景,它们恰到好处地组合成了一幅画面:静的是一幢连着一幢的房屋,动的则是袅袅上升的炊烟。
房屋是冷色调的,炊烟则是暖色调的。
这一冷一暖,将小镇宁静平和的生活气氛完美地烘托出来了。
女人们喜欢在晚饭后串门,她们去谁家串门前,要习惯地看一眼这家烟囱冒出的炊烟,如果它格外地浓郁,说明人家的晚饭正忙在高潮,饭菜还没有上桌呢,就要晚一些过去;而如果那炊烟细若游丝、若有若无,说明饭已经吃完了,你这时过去,人家才有空儿聊天。
炊烟无形中充当了密探的角色。
炊烟总是上升的,它的气息天空是最为熟悉的了。
这气息,常让我忆起一个与炊烟有关的老女人的命运。
在北极村姥姥家居住的时候,我喜欢趴到东窗去望外面的风景。
窗外是一片很大的菜园,种了很多的青菜和苞米。
菜地的尽头,是一排歪歪斜斜的柞木栅栏,那里种着牵牛花。
牵牛花开的时候,那面陈旧暗淡的栅栏就仿佛披挂了彩带,看上去喜气洋洋的。
在木栅栏的另一侧,是另一户人家的菜地,她家种植了大片大片的向日葵。
从东窗,还能看见她家的木刻楞房屋。
这座房屋的主人是个俄罗斯老太太,我们都叫她“老毛子”。
她是斯大林时代避难过来的,早已加入了中国国籍。
北极村与她的祖国,只是一江之隔。
所以每天我从东窗看见的山峦,都是俄罗斯的。
她嫁了个中国农民,是个马夫,生了两个儿子。
她的丈夫死后,两个儿子相继结了婚,一个到外地去了,另一个仍留在北极村,不过不跟她住在一起。
那个在北极村的儿子为她添了个孙子,叫秋生。
秋生呆头呆脑的,他只知道像牛一样干活,见了人只是笑,不爱说话,就是偶尔跟人说话也是说不连贯。
2020版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集训8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模拟题组 含答案解析

专题集训8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模拟题组一、(2018·河北遵化一中高三下学期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百年震柳梁衡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约在百年前,1920年12月16日晚8时,在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震级8.5,烈度12,死27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
这远远大于后来我国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③海原大地震实是地球的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挤压所致,与近年来的汶川大地震同出一因。
有案可查,1982年国家地震局曾在当地开深槽验土,探得6千年来,在海原地区这两个板块就有6次因较劲失手而引发地震。
第六次即海原大地震。
这次地震,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
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撕为碎片。
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
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
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④为了寻找这棵树,从县城出发,车子在大山的肚子里翻上翻下,左拐右折,沿途几乎没有看到人家。
可想百年之前,这里更是怎样的荒凉寂寞。
正当我心头一片落寞之时,身下的沟里闪出一团翠绿,车头一折,拐入谷底。
行到路尽之处,眼前的一棵大柳树挡住了去路。
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它身高膀阔,蹲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
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
难怪我们在山顶上时就看见这里有一团绿云。
欲问百年事,深山访古柳。
但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
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
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两个半树中间可穿行一人。
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
人老看脸,树老看皮。
高二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测试综合卷检测试题

高二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测试综合卷检测试题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百年震柳梁衡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
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
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
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
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
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
湖底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了一公里,称之为“滚湖”。
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
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
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
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
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
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
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
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
人老看脸,树老看皮。
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
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
这棵树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100岁。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
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
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震柳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约在百年前,1920年12月16日晚8时,在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震级,裂度12,死27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
这远远大于后来我国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③海原大地震实是地球的印度洋版块与太平洋版块相互挤压所致,与近年来的汶川大地震同出一因。
有案可查,1982年国家地震局曾在当地开深槽验土,探得6千年来,在海原地区这两个版块就有6次因较劲失手而引发地震。
第六次即海原大地震。
这次地震,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
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撕为碎片。
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
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
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④为了寻找这棵树,从县城出发,车子在大山的肚子里翻上翻下,左拐右折,沿途几乎没有看到人家。
可想百年之前,这里更是怎样的荒凉寂寞。
正当我心头一片落寞之时,身下的沟里闪出一团翠绿,车头一折,拐入谷底。
行到路尽之处,眼前的一棵大柳树挡住了去路。
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它身高膀阔,蹲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
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
难怪我们在山顶上时就看见这里有一团绿云。
欲问百年事,深山访古柳。
但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
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
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两个半树中间可穿行一人。
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
人老看脸,树老看皮。
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
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
这棵树的树龄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100年。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
平常,一根木头的断开如果是用锯子来锯,无论横、竖、斜,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
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
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
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
但是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
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个难忘的岁月。
我稍一闭目,还能听到雷鸣电闪,山摇地动。
⑤柳树这种树种很怪。
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
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
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
它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
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
它有极强的适应性,适于各种水土、气候,也能适应突如其来的灾难。
美哉大柳,在人如女,至坚至柔;伟哉大柳,在地如水,无处不有。
唯我大柳,大难不死,百代千秋。
⑥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7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
这株灾后之柳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示:战胜灾难唯有坚守。
一百年了,它站在这里,敞开胸怀袒露着伤痕;又举起双臂,摇动青枝。
它在说: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扼杀生命。
⑦我出了沟口翻上山头,再回望那株百年震柳,已看不清它那被裂为两半的树身,只见一团浓浓的绿云。
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一团绿色的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
我知道县里已经建了地震博物馆,有文字,有图片,但是最生动的,莫如就在这里建一座“震柳人文森林公园”,再种它一沟的新柳。
老树犹在,雄风不减。
绿满天涯,长风浩荡。
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画图,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教科书。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采用衬托的方法介绍海原大地震,把这场地震与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比较,便于读者更形象地认识事物的特征。
B.文章第③段巧妙使用动词和比喻修辞,形象再现海原大地震情形,把大地震横摧一切的气势写了出来,反衬了震柳的顽强的意志。
C.文章第⑤段采用叙述、说明、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抓住柳树柔弱又刚强、适应性强等特征,对柳树进行了热情的赞美。
D.文章写地震撕裂了一棵树,可是这棵树却化作一团绿色的云,抚平了地球的伤口,暗示了地震给人带来的伤痛已被抚平。
5.请从表达技巧方面赏析文章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
(5分)
6.“百年震柳”有怎样的深刻意蕴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
答案:
4、B(3分)(A、“便于读者更形象地认识事物的特征”不对,这里是平实的说明,没有形象的表达效果;C、“叙述”错,这里没有采用叙述的方法D、“暗示了地震给人带来的伤痛已被抚平”错误,这里主要体现的是柳树的顽强的生命力和给人生机勃勃之感)?
5、(5分)①运用比喻、对比、拟人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塑造了震柳这一形象②行文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增强了气势,有力地揭示了百年震柳的艰难的生命历程,更有感染力③结构上,照应全文,为后文突出震柳的精神品质做铺垫。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6、(6分)①“百年震柳”是灾难的见证者,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②“百年震柳”承受了巨大灾难,历经百年后,顽强地活了下来,它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③“百年震柳”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至柔至坚,适应性强,能应对突如其来的灾难④“百年震柳”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它让人从灾难、痛苦中挣脱出来,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动力,它告诉我们:战胜灾难唯有坚守,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可以扼杀生命的。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学生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