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静坐”长寿之道
郭沫若:素食静坐养生,造就一代巨匠

郭沫若:素食静坐养生,造就一代巨匠编者按文坛巨匠郭沫若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郭沫若生于公元1892年,卒于1978年,享年86岁。
他的高龄,与长期坚持静坐和科学饮食养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年轻时的郭沫若身体不好,青年时期东渡日本留学患过严重的伤寒和神经衰弱。
然而他却活到了86岁的高寿,个中奥秘关键在于他的静坐养生法和清淡的饮食习惯。
静坐养生:1914年初,他东渡日本,考上了东京第一高等学校。
由于用脑过度,他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出现心悸、乏力、睡眠不宁,且夜多噩梦的症状,昔日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几乎消失,一度读书读到第二行就忘了第一行,并感到头昏不堪,筋疲力尽。
当时的郭沫若非常苦恼、悲观,消沉。
一次机缘,郭沫若在东京旧书店里偶然买到一部《王文成公全集》(王文成公是明代大理学家王阳明)。
读到王阳明以“静坐”养病健身的故事后,他就开始试着学起来,每天清晨起床与晚上临睡时各静坐30分钟,就这样,不到半个月,奇迹发生了,他的睡眠大有好转,睡得香甜,梦也少了,胃口也恢复如常,渐渐地竟连骑马后也不觉得疲惫了。
“静坐”在郭沫若身上产生了神奇的效果。
他认为,静坐不仅可以使大脑得到充分的调整和休息,还可以防病健身,修养性情。
静坐养生法的要求:1、取端坐姿势,头朝前,眼微闭,唇略合,牙不咬;前胸不张,后背微圆,两手放置大腿上;上腹内凹,臀部后突,两膝不并,脚位分离。
2、呼气长而缓,吸气短而促。
行于不经意之间,要特别讲究运气用力,即求自然,不用动,力点宜注意在脐下,脑中应无杂念可想。
3、静坐安排在清晨和临睡之前为宜,一次静坐一般为30分钟,地点不限。
素食养生:郭沫若日常饮食皆以素食为主,他不吃油腻的荤食,他喜欢在发糕里掺和一定数量的玉米面,这样做是粗细均衡,易于消化。
郭沫若主张饮食上菜肴要营养平衡。
他经常吃的菜肴有:清炒油菜、清炒芹菜、炒枸杞和炒野菜等等。
了凡心疗愈

了凡心疗愈以抑郁症焦虑症为代表的心境障碍,最大一个表现就是睡眠质量极度不好,当然抑郁症焦虑症会并发为综合症,根据所占比例不一样而分为:焦虑性抑郁症或者是抑郁型焦虑症,他们都存在过度思维的现象,思维越活泛,就越难以入睡症,往往抑郁症是上半夜难以入眠,而焦虑症是夜半容易惊醒!虽然我们知道失眠是一种亚健康问题,但失眠成了触发心境障碍的头号风险,而实际上用来治疗焦虑症的苯二氮卓类药物,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安眠药,目前第三代镇静催眠药因为其吸收好药物代谢快能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但不良反应也见诸报端,比如说宿醉效应呀头晕呀,记忆减退呀,反跳性失眠呀,药物依赖性呀!于是更安全的应对失眠的药物提上议程了,比如说现在的褪黑素,跟苯二氮卓类药物不一样,褪黑素它是睡眠调节剂而不是睡眠引发剂,褪黑素于1958年被人们发现它是人体松果体分泌的一种激素,主要用来调解我们自然的生物钟规律,光线是控制褪黑素的关键,随着白天逐渐变暗褪黑素的水平就慢慢的上升,让我们感到困倦,当太阳照射眼睛,它就会向大脑发出信号,停止褪黑素的分泌,我们就会变的警觉起来!打个比方说你是一个比较极端的夜猫子,你在凌晨三点的时候才感到困乏,而且一直会睡到中午12点,你可以在晚上11点钟的时候低剂量的服用褪黑素,那么他可以在你大脑天然褪黑素发生作用之前,让你更早的感到困倦,从而达到调整你生物钟的一个目的!当然这个还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褪黑素,如果你在错误的时间服用的话,会让你的生物钟转向错误的方向,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一个后果!褪黑素不是处方药也不是OTC,所以他很多时候当成调理亚健康状态的一种保健品,短期使用褪黑素通常认为是非常安全的,跟安眠药不一样的是,褪黑素没有太过严格的规定,但是吃太多会让你感觉不太舒服,所以你在很多保健品商店也可以看到褪黑素在销售,甚至曾经某一段时间非常流行的保健品某白金,它里面主要成分也是褪黑素!在美国褪黑素是儿童医药行业使用的第二大天然产品,这是因为它可以帮助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儿童或者是感统失调多动症儿童,在2018年美国在褪黑素补充剂上的总花费预计将超过5亿美元,这一数字预计还会在短期内逐步上升!但研究表明,他可能会让患有癫痫症的人更容易发作!同时避孕药或者高血压药物同时服用的时候会降低这些药物的药效性!同时澳洲的研究人员发现褪黑素可能会影响生殖系统!导致不孕不育的风险会逐渐增加!同时妊娠期的女性绝对不能吃褪黑素它有导致胎儿畸形的风险!应对生理上的失眠,除了褪黑素中医酸枣仁也是比较得到公认的,酸枣仁有安神通便补血的作用所以很多人用它来泡水喝用来帮助自己改善睡眠,但问题在于啊一些情绪比较激动以及身体过度劳累肠道紊乱腹泻的患者,是不建议服用的又很容易导致身体出现心律紊乱的情况!要知道处在抑郁症焦虑症状态下的人们,情绪波动是非常大的。
郭沫若一辈子的长寿秘诀:静坐

郭沫若一辈子的长寿秘诀:静坐郭沫若不仅在事业上达到了人生巅峰,也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生命历程。
他曾因患重病留下后遗症,留日期间又患过致使双耳失聪的伤寒。
然而,饱受疾病折磨的郭老,却安享87岁高寿。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数十年坚持静坐健身。
①幼年时,他的身体素质本身不好,早年他东渡到日本,由于用脑过度,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
次年某日,他读到明代理学家王阳明以“静坐”法养病健身的故事后,就开始试着学起来,每天清晨起床与晚上临睡时各静坐30分钟。
就这样,不到半个月,奇迹发生了,郭沫若的睡眠大有好转,睡得香甜,梦也少了,胃口恢复如常,渐渐地竟连骑马都不感到累了。
静坐让体弱的郭沫若,身体素质由衰变强。
从此,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静坐来养生。
②静坐对身体有益01、舒缓压力美国哈佛大学的医学教授称,练习静坐能降低肌肉的紧张程度,减少血清乳酸量的分泌,而且有测试表明,每天练习静坐20分钟,持续一周后,专注力和情绪控制力都会有所改进,焦虑、情绪低落、愤怒等负面情绪则大幅下降。
02、保护肝脏吃完饭后静静坐下,闭目养神10~30分钟,尽可能使血液多流向肝脏,供给肝细胞氧气和营养成分。
03、减少食欲当你迫切地需要通过食物释放压力的时候,不妨先“静坐”下来舒缓压力,放松身心,让“大快朵颐”的念头沉淀下来后再进食,这样有助于放慢进餐速度,在细嚼慢咽中品尝食物,食量就会逐渐减小,轻轻松松告别“水桶腰”。
04、降低血压美国曾经对一批高血压患者进行过静坐干涉疗法,结果发现,静坐训练让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降低了4.7毫米/汞柱和3.2毫米/汞柱。
可见静坐对于降低血压十分有效,从而可以大大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且不会产生药物副作用。
05、缓解疼痛静坐对于缓解疼痛非常有效。
研究发现,静坐虽然不会改变疼痛的程度,但是能减少因疼痛而产生的情绪反应。
③06、保护大脑据《深圳晚报》报道,美国的科学家们对40名学生进行静坐生理实验,观察表明只要静坐5~10分钟,人的大脑耗氧量就会降低17%,而这个数值相当于深睡7个小时后的变化。
增强耐力和体质不妨练练静坐

增强耐力和体质不妨练练静坐作者:张泽峰来源:《少林与太极》2020年第01期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
可是日本的健身专家却提出了与之背道而驰的观点:每天静坐3-5分钟,能使机体反应灵敏,耐力和体质会更强劲。
而且他们还强调,在如今节奏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中,静坐锻炼简便易行,经常做,还可调节人体内分泌,让心境更加和顺平安,利于提高睡眠质量。
血液中的乳酸盐是控制人体疲劳感的一种重要化学成分。
乳酸盐浓度越高,疲劳感就越强。
科学家还发现,静坐能使乳酸盐的浓度减低,人体疲劳感也随之减低,机体反应就变得更加灵敏,耐力更加持久,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另外,静坐能让大脑趋于平静,使全身慢慢放松,能起到比睡觉更好的休息效果。
我国文坛巨匠郭沫若留学日本时,由于学习紧张用脑过度,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彻夜难眠,整天没精打采,多方医治都不见效果。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旧书店中购得我国明代理学专著《王阳明全集》,内有“静坐”一章,郭老便每天照本练习。
两周过后出现奇迹,整夜能酣然入睡,头昏心悸的现象也消失,记忆力恢复正常,顽疾竟然痊愈。
于是,郭老便对静坐作了一番考证研究。
追溯历史,他认为静坐来源于东方两个文明古国中国和印度,他在《静坐的功夫》一文中指出:“静坐这项功夫,在宋、明时代,儒家是很注重的,论者多认为是从禅而来,但我觉得,当溯源于孔子的弟子颜回,因为《庄子》上有颜回坐忘(即静坐)之说。
”我国自古以来,凡导引、打坐、吐纳、行气、按跷、气功等,都离不开静坐,其鼻祖很可能是远古时代的著名养生家彭祖,以后传入儒家。
印度的静坐功瑜伽,是印度古代哲学的一个学派,也是闭目端坐,全身放松,控制呼吸,达到入静状态。
静坐前的环境、心情、坐姿、呼吸等方法都要严谨合理,只有这样才能起到锻炼的效果。
首先环境要求安静无干扰,室内空气流通无异味,不在气候恶劣(如大风、大雨、雷電)时进行,室内的光线要柔和。
不可让后背迎着风,否则人体易伤风。
第二步,凡静坐前,先处理好一切杂事,安静好身心,以免静坐过程中分心,影响到静坐的效果。
养神之道 静坐养生又养颜

养神之道静坐养生又养颜
内容:静坐养生来自孔子《论语》。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古代人的“清静无为”的养生学思想,在《庄子·天道》中记载:“静者无为,年寿长也。
”金元时代的刘河间说:“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去!”还有人讲:“清心寡欲,静养心神。
”
“静能生慧”是儒家的传统观念。
四书之一的《大学》说:“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就是说入静在开发智力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灵感、文思往往就从静坐中源源而来。
大书法家王羲之说,书法入木三分,乃系静坐练习所得。
《因是子静坐养生法》是现代著名养生家、佛学家、教育家蒋维乔先生经典名作,得到了弘一法师、南怀瑾等无数权威名家的大力推荐。
动与静是两个对立的名词,养生调息的静是静中有动,一切生命的功能的泉源,都从“静”中生长。
在自然界中,任何动物、植物、矿物的成长,都从“静”态中充沛它生命的功能。
从精神状态而言,静是培养近于先天“智慧”的温床。
人的智慧都是从“静”中而来,所以佛家戒、定、慧的“禅定”从静中求得智慧。
静坐养生的原则:松、静、守、息。
静坐调息养生的要点是环境、温度、空气、姿势、放松、腹式呼吸、意念守神等。
静坐与气脉,人在静坐的过程中,心里的杂想相对减少,头脑中的思虑也相应减少,所以血液流动也比较缓慢,心脏也因此减轻负担,同时因为身体的姿势放置端正,不再运用动作来消耗体能。
养生长寿集锦

养生长寿集锦静坐养生法早在战国时期,庄子就主张要摒弃私欲,在静中养生。
明朝的王阳明继承、发扬了这一学说,创建了静坐术。
文学巨匠郭沫若年轻时疾病缠身,痛苦不堪,后来练习静坐,顽疾消除,一直活到86岁。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静坐时人的耗氧量显著下降,心脏负荷减轻,脑血流量增加,人的身心得到充分休息,大脑功能得到积极调整,从而大大提高了人的身体素质,使人耳聪目明健康起来。
静坐养生的具体做法是:①姿势:头自然正直,忌僵硬,鼻正对肚脐,眼微闭,唇略合,牙不咬,舌舐上腭,宽衣松带,腰背放松,肩肘下沉,但不用力;身宜平直,脊椎要正,背勿靠它物,胸部可略前倾;手心向下,自然地轻放在靠近小腹的大腿根部;两脚平行着地与肩同宽,座位以屈膝九十度为宜。
②呼吸:吸长而缓,呼短而促,行之不经意之间,静坐特别讲究运气,要求自然、不用力、摒杂念、意在丹田。
③时间:清晨和临睡前较好。
地点不论,每次静坐30分钟。
足浴养生法“足浴”即用热水泡脚。
中国医学的经络理论认为,五脏六腑自足三阴经(脾、肝、肾)始,踝部以下有66个穴位。
在中医看来,热水泡脚如同用艾条灸这些穴位一样,有推动血运、温煦脏腑、健身防病的功效。
现代医学测定,人脚的温度保持在28~33℃时感到最舒服。
老年人动脉硬化,供给脚的血量减少,比年轻人怕冷,脚底受寒发凉,会使机体抵抗力下降,罹患疾病。
因此,经常保持双足温暖,每天晚上用热水泡脚,可使全身血脉流通,有利于身心健康。
其具体做法是;“足浴”要求热水泡脚时间长些,必须感到全身热乎乎,额头有汗感。
水温最好保持在60~70℃之间,开始时水温可在40~50℃左右,连泡连加些热水。
热水漫过踝关节为宜,“足浴”一年四季均可进行,以冬季为最好。
摩足养生法摩足是我国流传已久的自我按摩法,能滋阴降火,强腰健肾,益精填髓。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数十年如一日,早晚摩足,从不间断,直到晚年仍精神抖擞,老而不衰。
据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搓摩足心,可促进血液循环,刺激该处的神经末梢,促进尿酸排出,祛病延年。
郭沫若的语录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郭沫若的语录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郭沫若,20世纪中国著名诗人、学者、革命家,他的一生充满了奋斗、激情与智慧。
他的言行、作品中凝聚着对人生真理的深刻思考与领悟,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语录。
其中一句语录“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至今仍然被人广泛引用和传颂着。
这句格言寓意深远,蕴含着郭沫若对于人生、历史、奋斗的独到见解。
从这句语录中我们可以看到郭沫若对于人生的理解,对于生命的肯定与价值的探讨。
首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郭沫若对于人生的看法。
他认为生命是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死亡的,这是自古以来人们都无法回避的现实。
每个人都将走向终结,这是人生的必然。
这句话提醒人们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出有意义的事情。
而“留取丹心照汗青”则传递出了郭沫若对于历史与传承的思考。
他认为,人生虽然有限,但是只有那些胸怀坚定信念、执着追求的人才能留下真正的印记,才能为后人树立榜样,照亮前进的道路。
郭沫若曾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社会变迁与历史巨变,他深深明白只有那些用心血和努力创造辉煌的人们,才能在历史中留下不朽的丰碑。
因此,他倡导每个人要秉持坚定的信念,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出卓越的贡献。
这句语录中的“丹心”两个字更是充满了哲理与力量。
丹心,代表着一种坚定的信念、追求和奋斗的精神,正如炽烈的火焰,让人感受到内心的炽热与张力。
拥有丹心,就意味着不惧困难,勇往直前,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境与挑战,都能坚守初心,不忘使命。
而只有这种炙热的丹心才能照亮历史,给后人以启迪与激励。
郭沫若的这句语录,让人们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激情与对于生命与历史的思考。
它不仅表达了人们对于生命的肯定与珍惜,也鼓舞人们在任何困境中都坚持追求真理、追求梦想的勇气与决心。
无论处在何种环境,我们都应当牢记这句话,时刻保持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保持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用一颗执着的心去追求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正如郭沫若所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只有拥有丹心的人,才能在生命有限的过程中创造出无限的价值,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贡献力量。
国学大师钱穆的静坐养生法

国学大师钱穆的静坐养生法展开全文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钱穆的祖父37岁谢世,其父终年仅41岁。
1928年,钱穆的结发妻子和新生儿子也相继死去。
其长兄钱挚在为弟料理后事期间,因劳伤过度,引发旧病病亡,年方“不惑”。
家中“三世不寿”,在钱穆内心投下阴影。
连失三位亲人,对钱穆的打击也是极为重大,在《先秦诸子系年·跋》中,钱穆写道:“儿殇妻殁,兄亦继亡,百日之内,哭骨肉之痛者三焉。
椎心碎骨,几无人趣。
”因这些人生变故,加上钱穆本人早先亦体弱多病,故读书时关注“年寿”之事。
他读陆游晚年诗作,深羡放翁长寿;读《钱大昕年谱》,知谱主中年时体质极差,后来转健,高寿而治学有成。
钱穆因而感悟:“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于是于日常生活中注重起居规律和锻炼,强化生存意识,欲挣脱命运的“劫数”。
而最经常的运动方式是郊游和爬山。
由于胃疾,他饮食清淡节制,使得同有此病的陈寅恪引其为同道。
钱氏弟子称乃师是“很懂得生活之人”。
钱穆自幼吸烟,后来在小学任教,课本有劝戒烟一节,他自忖:自己嗜烟,何以教学生,遂决然戒之,后数十年不吸。
接近钱穆的人说他无论做何事均“能提得起,放得下,洒落自在,不为物累”。
钱穆先生的静坐经历在钱穆先生的养生方式中,静坐(息功)应该是最令人感兴趣的。
钱先生从二十多岁就一直练习静坐,对静坐之法也是深有心得。
钱穆在《师友杂忆》中曾记载了他自己的多次静坐经历:余时正习静坐,已两三年矣。
忆某一年之冬,七房桥二房一叔父辞世,声一先兄与余自梅村返家送殓。
尸体停堂上,诸僧围坐诵经,至深夜,送殓者皆环侍,余独一人去寝室卧床上静坐。
忽闻堂上一火铳声,一时受惊,乃若全身失其所在,即外界天地亦尽归消失,惟觉有一气直上直下,不待呼吸,亦不知有鼻端与下腹丹田,一时茫然爽然,不知过几何时,乃渐复知觉。
又知堂外铳声即当入殓,始披衣起,出至堂上。
余之知有静坐佳境,实始此夕。
念此后学坐,倘时得此境,岂不大佳。
……一日,余站梅村桥上守候自城至荡口之航船,呼其停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郭沫若的“静坐”长寿之道
作者:陆明华周青前
来源:《家庭医学》2011年第11期
中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伟大的作家郭沫若,生于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公元1892年11月16日),卒于公元1978年6月12日,终年86岁。
郭老生前创造性的将古代史和古文学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史学研究的新路,被称为古文学家和历史学家。
他对哲学、考古学、甲骨文、金文及文学艺术都有令人敬仰的建树,对中国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具大的贡献;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的公认领袖。
他对养生学也颇有研究,他自己根据自身体验总结出来并多年来坚持“静坐养生法”,特别适合于脑力劳动者练习。
1.姿势:取端坐位,头部直对前方,两眼微闭,牙关不相接,不紧咬。
胸部后背微圆,前胸不必张开,心窍部位直凹下,两只手叉置在大腿上。
上腹收凹,臀部向后突出到最大部位,两膝不并拢,可离开约八至九寸(24~27厘米)。
2.呼吸:吸长而缓慢,呼短而急促,宜行于不经意之间。
3.精神:不可全用力,力点宜集中在脐下(丹田),脑海里宜消除任何杂念,但如杂念不能消除时,亦不要勉强抑制。
4.时间:午饭后,13~14点最适宜,静坐时间最少30分钟。
5.静坐地点:不必拘泥于场所,无论是居室、办公室、电(汽)车上,随意可行,重在坚持。
郭老认为,静坐不仅可以使大脑得到充分的调整和休息,还可以防病健身,修养性情,使人达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虽然郭老的高龄还有饮食、文化等方面因素,但与他长期坚持静坐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