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名桃园

合集下载

桃园废名佳句赏析

桃园废名佳句赏析

桃园废名佳句赏析桃园废名,这个名字或许对大部分人来说并不熟悉。

但是,对于喜欢文学的人来说,这个名字却是耳熟能详的。

桃园废名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曹雪芹在他的代表作《红楼梦》中所创造的一个虚构地名。

在小说中,桃园废名是贾府的一个园林,也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主要人物的成长和爱情故事发生的地方。

而“佳句”,则是指在文学作品中,那些优美、精炼、富有意境的句子。

本文将以桃园废名佳句为主题,通过对《红楼梦》中的一些精彩句子的赏析,来探讨这些句子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文学价值。

首先,我们来看一句出自《红楼梦》的经典句子,“桃花影里,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句话出自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中,描述了黛玉的容貌。

这句话通过对黛玉的妆容和环境的描写,展现了她的清丽与纯洁。

桃花影里,意味着她的容颜如桃花一般娇艳,而淡妆浓抹总相宜,则是在表达她的美丽不需要过分的修饰。

这句话通过对黛玉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她的美丽,更凸显了她的性格和内心世界,是一句充满诗意和情感的佳句。

另一句经典的佳句是,“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这句话出自第五回《贾雨村夜雨寄北》中,描述了宝玉与黛玉的离别。

这句话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离别时的情感,虽然分别,但各自生活,各自欢喜。

这句话通过对离别的描写,展现了宝玉和黛玉之间深厚的感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彼此的祝福和美好的期待。

这句话简洁而含蓄,却能触动人心,是一句令人回味无穷的佳句。

除了对人物情感的描写,桃园废名中还有许多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其中也包含了许多精彩的佳句。

比如,“翠槐金凤,碧桃红蕊。

”这句话出自第十一回《林黛玉初试云雨情》中,描述了桃园废名的景色。

这句话通过对花木的描写,展现了园林的美丽和生机。

翠槐金凤,碧桃红蕊,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景象,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和情感的共鸣。

这句话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是一句充满生命力和美感的佳句。

除了以上这些佳句,桃园废名中还有许多其他精彩的描写和佳句,如“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绿竹翠梧,红蕉碧蕊”等等。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内容摘要:废名早期的“诗化田园小说”精心建构了一个“桃源世界”,但这个“桃源世界”其实蕴含着生活的大悲苦.桃园就是这样一篇颇为晦涩的小说,是一篇表面看去充满美和爱,实则以美与丑、善与恶、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对抗及其悲剧性的结局,体现出深刻的痛苦感的作品.桃园中有密集的象征与隐喻,这在废名的小说中是不多见的.小说采取了近似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使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读小说中父女二人的幻想与梦境,就能够发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关键词:废名桃园象征精神分析幻想与梦境废名是上世纪20年代走上文坛的很独特的作家.他早期以竹林的故事、柚子、浣衣母、河上柳、桥等作品开创的“诗化田园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很有影响的.废名的小说多取材于家乡的小桥流水、枫柳沙滩、暮鼓晨钟,赞誉者称之为有田园牧歌式的恬静气息,有如陶诗一般的冲淡隐逸的气息,甚至还有佛家禅理蕴含其中.刘西渭评价废名:“他真正在创造,遂乃具有强烈的个性,不和时代为伍,自有他永生的角落,成为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源”1.这个“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源”,就是他精心建构的小说世界.但废名笔下的“桃源世界”毕竟不同于那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早有人看出他写的是一个桃花源式的幻梦,里面夹杂着悲愁之音.朱光潜说他是“愁苦之音以华贵出之”2,朱光潜描述废名所说:“你别看六朝人的词藻那样富丽,他们的内心,实有一种深刻的苦痛”3,废名自己的小说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也是以词藻的华丽来掩饰或回避内心的痛苦,所以他的小说往往是有大悲苦在的,只是读者常常被牧歌式的景象、纯美的人物所吸引,忽略了蕴含其中的苦痛.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废名小说的独特的叙事方法:他的小说淡化情节,注重意境,注重写人物随处生发的感觉、思想,如感觉和思想的串联,非常类似西方的意识流手法,又具有中国古典诗歌的凝练和跳跃性,画面转换频繁,常常缺乏过渡,文句跳荡,故意留下许多省略、空白……这些都造成了他小说的晦涩难懂,影响了读者对其中内蕴的苦痛的感受和理解.桃园就是这样一篇颇为晦涩的小说,是一篇表面看去充满美和爱,实则蕴含生活的大悲苦的作品,“桃园”和“桃源”一字之差,读懂了“桃园世界”,就能认识到废名笔下的“桃源世界”的真面目.桃园里的人物只有两个:桃园主人王老大和他十三岁的生着病的女儿阿毛.时间是简单的一段:深秋某月,从十二日的黄昏至夜晚.十二日,黄昏的时候阿毛坐在门槛上,后来伏在床上,后来上床睡觉,和王老大谈话.阿毛所有的动作除了说话之外,就是种种回忆、感觉.有些研究者认为小说中有两段时间,还有一段是十四日,王老大上街买酒,却为了阿毛而买了玻璃做的假桃子.这其实是对作品的误读,而这处内容,恰恰是能否正确理解作品内涵和作者使用的艺术手法的关键之处,在后文将予以详细解读.总的来看,这篇小说的情节性很弱,通篇的重点都不在于讲故事,而是以描述人物的心理、感觉、情状为中心着笔点.桃园写于1927年9月,但照例的,小说中是不大看得出具体的时代背景的,作者的关注点不在于时代政治,而在于乡村人物的日常生活.在许多研究者看来,废名惯于描写在乡村近乎不变的生活中普通人家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的恒常与质朴,以及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亲切与美,体现在这篇小说中,读者一眼就能看出的是王老大和他的女儿阿毛之间存在着的一种浑然天成的、亘古不移的父女亲情,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女儿阿毛纯真、善良、多思、易感的天性.这种天性的养成毫无疑问得益于桃园这一美丽又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阿毛这一形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同为京派作家的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少女翠翠,翠翠的生长环境就是城外溪边的竹林,翠翠是自然之子、林中小兽,阿毛就是桃园中的精灵,是桃园中的花仙子,作者都赋予她们的心灵不受社会丑恶污染的特权.正因如此,她们的不幸命运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同情与怜悯.隐藏在亲切亲情和美好天性后面的,是深刻的苦痛,桃园景色再美丽,也遮挡不住扑面而来的悲哀的寒流,就像小说中虽然没有写阿毛的结局,但全篇挥之不去的悲哀气氛已经预示了阿毛的最终死亡.因此桃园这篇小说有着浓厚的隐喻和象征意味,阿毛这个少女形象和桃园这个小说环境,以美与丑、善与恶、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对抗以及悲剧性的结局,成为废名许多“诗化田园小说”的人物和环境的总的象征.先来看“桃园”这一具体环境.桃园是故事的发生地,是王老大和女儿阿毛生活的地方,更是人物无法摆脱的宿命的象征.所以作者总是将相反的笔墨集中在同一事物:桃园种满桃树,春天开满绚烂的桃花,桃园处处充满生机,但与桃园接壤的就是杀场,后文还提到城外还有满山的坟,那里埋葬的是他们的亲人;春天绚烂如红云、红日的桃花,到了秋天只剩月光清冷、秋风萧瑟;桃园偏居县城的西隅,似乎孤单得很,但桃花满树、牵牛花开、桃子成熟的时候,也有不少游人以及许多女孩子来光顾;桃园里只有一老一小,似乎遗世独立,但唯一的邻家是县衙门,又显示着桃园中人无法摆脱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统治……就这样,生与死、孤单与热闹、春的绚烂与秋的肃杀、遗世独立与无处不在的统治力量,在作品中形成巨大的张力,含蓄而深刻地传达出人生冷酷的意味,预言着死亡的到来是不可避免的.作者将他的预言编织在语言的细节之中,秋的肃杀,正和阿毛久拖不愈的病相联系,预示着生死的交替,阿毛的生命将被无情的疾病夺去.桃园中最触目的颜色是红色,这是西城落日的颜色,是照壁上画着的将要被天狗吞吃的日头的颜色,是满园桃花和桃子的颜色后文阿毛捧给尼姑的就是三个红桃,是阿毛小小心儿的颜色,红色是生命和鲜血的颜色,但这些红色在下文都将被月色的惨白所取代.当读者将红色桃子和阿毛小小的心儿联系在一起的时候,这形色相似的两物让人悚然而惊,后文阿毛“捧出”给尼姑的三个红桃和王老大买给女儿的“鲜红夺目”的三个玻璃桃子也就有了别样的含义,王老大也是小心翼翼地“捧了桃子”,但玻璃桃子的最终摔碎早已是注定的结局了. 这样带有象征和预言性质的细节还有很多,例如对王老大和阿毛所住的三间草房的描写:半个月亮,却也对着大地倾盆而注,王老大的三间草房,今年盖了新黄稻草,比桃叶还要洗得清冷.桃叶要说是浮在一个大池子里,篱墙以下都湮了,――叶子是刚湮过的地面到这里很是低洼,王老大当初砌屋,就高高的砌在桃树之上了.但屋是低的.过去,都不属桃园.清冷的月光清洗着桃叶和新黄稻草,三间草屋如漂浮在桃源仙境之中,但这只是月光造成的幻美的仙境,作者随后告诉读者:杀场是露场,在秋夜里不能有什么另外的不同,‘杀’字偏风一般的自然而然的向你的耳朵吹,打冷噤,有如是点点无数的鬼哭的凝和,巴不得月光一下照得它干越照是越湿的,越湿也越照.幻美仙境很快被带着“杀”声而来的秋风吹灭,仙境顿时又化身如阴湿地狱般的景致.所以,这样的三间草房其实是不该存在于此的,小说中这样写:“茅屋大概不该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小姑娘听到深夜响锣,听到路上小石头滚动传来的声音,她从一开始的“爽快”,慢慢感到了害怕,“声音是慢慢的度来,度过一切,到这里,是这个怕.”小说中只有这一处写到了阿毛的害怕,让读者看到这个可爱、善良、爱笑、爱玩的小姑娘身上的另一面,感到冥冥之中摆布着她命运的邪恶力量的存在.在大多数时候,这个单纯的小姑娘是快乐的、平静的,只有在想到妈妈的死、爸爸的“可怜”的时候,她感到了难过:爸爸实在是好,阿毛可要哭了――当初为什么同妈妈打架呢半夜三更还要上街去家里喝了不算还要到酒馆里去喝但妈妈明知道爸爸在外面没有回也不应该老早就把门关起来妈妈现在也要可怜爸爸罢阿毛并不理解爸爸妈妈打架的原因,正如她对社会的险恶也一无所知一样.其实阿毛不理解的东西还有很多,小说中虽然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这个小姑娘的心理活动,写她不断产生的联想、想象、幻想,但如绝大部分人一样,这个小姑娘无法认识到自己的这些联想、想象、幻想意味着什么,她无法认识到潜藏在她“意识”后面的“潜意识”的真正内容.让我们试着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解读阿毛的这些联想、幻想,或者说,她的这些“白日梦”.在阿毛的一连串“白日梦”中,有两处值得读者注意,一处是橘树和橘子,一处是一个化缘的尼姑.第一处是这样写的:古旧的城墙同瓦一般黑,墙砖上青苔阴阴的绿,――这个也逗引阿毛.阿毛似乎看见自己的眼睛是亮晶晶的她不相信天是要黑下去,――黑了岂不连苔也看不见――她的桃园倘若是种橘子才好,苔还不如橘子的叶子是真绿她曾经在一个人家的院子旁边走过,一棵大橘露到院子外,――橘树的浓荫俨然就遮映了阿毛了但小姑娘的眼睛里立刻又是一园的桃叶.阿毛如果道得出她的意思,这时她要说不称意罢.表面上看,橘树的联想会出现的原因是因为“青苔阴阴的绿”,让她想到了“橘子的叶子是真绿”,但联系到后文橘树几次三番地出现在阿毛与父亲的对话中,阿毛要求父亲来年也买一些橘子来栽一栽,父亲实际上用沉默拒绝了阿毛的提议,于是“阿毛的橘子连根拔掉了.阿毛只有一双瘦手.刚才,她的病色是橘子的颜色.”阿毛突然出现的强烈的种一棵橘树的渴望,不是因为橘子好看,不是因为橘子好吃,实在是因为她曾看到的橘树长在“一个人家的院子”中,这是以隐晦曲折的方式在传达潜意识中对一个完整而温馨的家庭的渴望,联系阿毛的年纪,如今也只有十三四岁,她在更小的时候失去了母亲,她在一个残破的家庭长大,虽然表面上她对母亲的思念并不强烈,但实际上她的潜意识中有对母爱的强烈的渴盼.阿毛还有一个白日梦是一个尼姑,“那正是桃园茂盛时候的事”,一个尼姑走进了她的桃园,她望着阿毛笑,叫她小姑娘,阿毛情不自禁地亲近她,要给她吃桃子,阿毛回家“捧出了三个红桃”,还可惜自己不能上树去摘更多的桃子.这个尼姑的面孔被阿毛牢牢记住,现在这个尼姑又“走进了她的桃园,她的茂盛的桃园”.尼姑的联想是由王老大所说的“菩萨”引发的,阿毛忘不掉尼姑的形象显然又和潜意识中对温暖亲切的母爱的渴望有关.后面王老大问阿毛明天想要什么东西吃,阿毛回答“桃子好吃”,但这句话“阿毛并不是说话给爸爸听”,她显然还沉浸在刚才的回忆和幻想中,“桃子好吃”的谜底在于这是阿毛“捧给”尼姑的,阿毛捧着它们,就好像捧着自己小小的心儿奉献给母亲.王老大并不理解自己的女儿,他对“桃子好吃”这句话很震惊,“桃子――王老大为得桃子同人吵过架,成千成万的桃子逃不过他的巴掌,他一口也嚼得一个,但今天才听见这两个字”王老大显然是自责自己对女儿关心不够、照顾不够,但“桃子好吃”四个字实际上揭示的是两人之间心灵上的隔膜,王老大一直忽视的是女儿内心深处对家庭和母亲的渴望.于是王老大“睡不着”了,他对放在房间一角的酒瓶产生了莫名的愤怒,“王老大恨不得翻起来一脚踢破了它世界就只是这一个瓶子――踢破了什么也完了似的”其实,王老大的愤怒应该是来源于内心深处对自己这些年来耽于喝酒,疏于照顾女儿的愧疚.下文从“王老大挟了酒瓶走在街上”开始的大段内容,直到小说结尾,写王老大去街上买酒,反而用玻璃酒瓶给女儿换了三个玻璃桃子,最后又被一个孩子撞跌摔碎的事.很多人认为这是写的发生在隔天后,也就是十四日的事情,写的是实事.其实,这是一个误解.这一段写的实际是十二日晚王老大睡着后的梦境.在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看来,人的欲望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便采取一种迂回的方式表现在睡梦中,这种迂回往往体现为梦中的荒诞、变形、异常的事物.王老大想要满足女儿的“吃桃子”的愿望,可是他很清楚,在秋天,“现在那里有桃子卖呢”王老大睡前对女儿的愧疚、对自己的自责促使他做了一个荒诞的梦,在梦中,他给女儿买了三个玻璃桃子,想以此作为对女儿的弥补.同时,作者有意用玻璃桃子的撞跌摔碎,预示一种“不祥之兆”,寓意父女两人最终的悲剧命运. 梦和现实的不同,在于现实生活是理性的,遵循一定的逻辑、因果关系,而梦是荒诞的,遵循着所谓“压缩”、“移置”、“二次加工”等作用方式4,体现出一种非理性和反逻辑的特点.之所以许多研究者将王老大买玻璃桃子这段内容误认为是写的实事而非梦幻,正在于忽视了其中许多非理性、反逻辑的故事情节和细节描写.例如,小说中写王老大挟了酒瓶走在街上,他发现“街旁歇着一挑桃子,鲜红夺目得厉害”,王老大并没有发现这桃子的异常,还问卖的人“你这是桃子吗”,还要伸手去摸,直到他把桃子买到手,他捧在手里,“朝回头的路上走”,他也似乎没发现异常,直到四五个孩子对他说“这桃子又吃不得”,他似乎才有所发现,醒悟过来.这种事情,在现实生活中不大可能发生,在恍恍惚惚的梦境中,是常有的事情.再如,玻璃桃子这种玻璃制品,在2、30年代,应该叫做料器,确实会有一些民间艺人制作料器为生.我们姑且不问这个偏僻的小县城中会不会有专门制作玻璃制品的人,也不问何以做这些玻璃制品的人只做桃子,而不做其他的品种,单看卖玻璃桃子的人对王老大说的第一句话,“桃子拿玻璃瓶子来换”,其荒诞性即显现无疑.卖的人不是为了多卖些钱吗要玻璃瓶子何用玻璃酒瓶对卖玻璃桃子或者制作玻璃制品的人有价值吗是金钱价值还是原料价值事实上,这一个玻璃酒瓶只对阿毛的父亲王老大――这个酒鬼,才有价值,酒是王老大不可或缺的精神安慰.卖玻璃桃子的人要索取王老大的酒瓶,以及王老大愿意放弃酒瓶,换来三个桃子,即意味着王老大潜意识中愿意放弃酗酒,来满足女儿的心愿,换取女儿的康复,弥补自己疏于关心照顾女儿的过错.当我们意识到这一段情节是王老大的一个梦的时候,我们当然也就能理解张四的出现,以及随之而来的一些古怪的细节了.为了卖桃人说的:“真要换,一个瓶子也不够.”张四说:“王老大,你找他几个铜子.”王老大居然说:“我把我的铜子都找给你行吗”而“换桃子的收下了王老大的瓶子,王老大的铜子张四笑嘻嘻的接到手上一溜烟跑了.”对此,王老大和卖桃人都没有什么反应,这就是梦的“逻辑”.王老大梦中得到的,是怎样悲哀的三个桃子啊小说中写:“王老大捧着桃子――他居然晓得朝回头的路上走桃子一连三个,每一个一大片绿叶,王老大真是不敢抬头了.”王老大的心里只想着要满足病中女儿的愿望:“我阿毛病了要桃子.”当他意识到这桃子是吃不得的时候,“他又低头看桃子一看,想叫桃子吃得”王老大怀着“欢喜”,带着“笑”,这是怎样令人怜悯的“欢喜”与“笑”细心的读者还可以发现一个细节,王老大手里捧着的,也是不多不少“三个桃子”,和阿毛捧给尼姑的一样.也许,三个桃子,正意味着一个圆满的家庭――父亲、母亲和女儿,在这父女二人的潜意识中,都潜藏着对幸福家庭的渴望,但这幸福家庭对他们来讲,永远实现不了了.玻璃桃子终于碎了,一个孩子的小小的心儿也“没有声响的碎了”,此刻,王老大的梦应该就要醒了吧注释:1 刘西渭.画梦录――何其芳先生作A.郭宏安.李健吾批评文集C.广东:珠海出版社,1998:102 孟实朱光潜.评桥J.文学杂志,1937,73 朱光潜.王静安的浣溪沙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4014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64作者单位: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小学教育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废名小说《桃园》解读内容摘要:废名早期的“诗化田园小说”精心建构了一个“桃源世界”,但这个“桃源世界”其实蕴含着生活的大悲苦。

《桃园》就是这样一篇颇为晦涩的小说,是一篇表面看去充满美和爱,实则以美与丑、善与恶、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对抗及其悲剧性的结局,体现出深刻的痛苦感的作品。

《桃园》中有密集的象征与隐喻,这在废名的小说中是不多见的。

小说采取了近似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使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读小说中父女二人的幻想与梦境,就能够发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

关键词:废名《桃园》象征精神分析幻想与梦境废名是上世纪20年代走上文坛的很独特的作家。

他早期以《竹林的故事》、《柚子》、《浣衣母》、《河上柳》、《桥》等作品开创的“诗化田园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很有影响的。

废名的小说多取材于家乡的小桥流水、枫柳沙滩、暮鼓晨钟,赞誉者称之为有田园牧歌式的恬静气息,有如陶诗一般的冲淡隐逸的气息,甚至还有佛家禅理蕴含其中。

刘西渭评价废名:“他真正在创造,遂乃具有强烈的个性,不和时代为伍,自有他永生的角落,成为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源”[1]。

这个“少数人流连忘返的桃源”,就是他精心建构的小说世界。

但废名笔下的“桃源世界”毕竟不同于那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早有人看出他写的是一个桃花源式的幻梦,里面夹杂着悲愁之音。

朱光潜说他是“愁苦之音以华贵出之”[2],朱光潜描述废名所说:“你别看六朝人的词藻那样富丽,他们的内心,实有一种深刻的苦痛”[3],废名自己的小说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也是以词藻的华丽来掩饰或回避内心的痛苦,所以他的小说往往是有大悲苦在的,只是读者常常被牧歌式的景象、纯美的人物所吸引,忽略了蕴含其中的苦痛。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废名小说的独特的叙事方法:他的小说淡化情节,注重意境,注重写人物随处生发的感觉、思想,如感觉和思想的串联,非常类似西方的意识流手法,又具有中国古典诗歌的凝练和跳跃性,画面转换频繁,常常缺乏过渡,文句跳荡,故意留下许多省略、空白……这些都造成了他小说的晦涩难懂,影响了读者对其中内蕴的苦痛的感受和理解。

读废名的《桃园》

读废名的《桃园》

读废名的《桃园》《桃园》的主人公是王老大。

看看废名写了一个怎样的王老大吧:1、中年,丧妻,穷困潦倒,只有间茅草屋住。

2、有个女儿还是病入膏肓,估计不久于人世。

3、本人嗜酒如命,基本上算是一个酒鬼。

4、职业是桃园管理者兼桃子小贩,而且没有别的谋生手段,倒了冬天,不长桃子的时候,只能坐吃山空。

5、被别人欠钱不还。

6、桃园紧靠杀场,估计风水也不会好。

无论放到什么时代,这样的人都是一个可怜的人,虽然他的名字听上去很威武——王老大。

从文本中,除了这些,我们实在无法获得更多的关于王老大生活很快乐很幸福的信息。

我们只能知道,王老大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没有任何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没有改变自己命运的能力,而且他活在世上的这些年里面,也没有遇到过能改善他生活的机遇。

我们能知道的,曾经进入过他的生活的人只有两个,他的妻子和他的女儿。

他的妻子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死掉了,他的女儿似乎也没有多少日头可以见到。

无论生活多么悲惨,都不是打倒一个人的最终理由。

但是如果一个人的心死掉了,那么这个人活着也就是僵尸一具了。

废名似乎就在做着把王老大变成一个僵尸的工作。

王老大的生活是有希望的,虽然不是能够让他的生活变得更轻松愉快,但是至少是能够让他的生活不至于僵死。

他的希望就是他的女儿,一个眼神清澈,无比宽容,聪明安静,还能偶尔说出一些很有诗意的话的女孩。

王老大很爱他的女儿,我们在文本中看到过他打他的妻子,但是没有看到过他打他的女儿,即使是酒后。

王老大对女儿的那句“不要说话,一睡就睡着了”;摸着女儿脑壳悄悄流泪的动作;女儿一句“桃子好吃”都能让他感觉是“一声霹雳”,这就是一个把所有爱全部付出的形象啊。

王老大早就知道女儿会病死掉,他就更加用全力去爱着她,呵护着她。

可怜天下父母心!废名写小说有一个特点,他不光创造了他小说中的人物,他更是创造了他们的生活。

朱光潜这个话说得很对:“废名先生不能成为一个循规蹈矩的小说家,因为他在心境原型上是一个极端的内倾者。

废名桃园阅读理解

废名桃园阅读理解

废名桃园阅读理解
《废名桃园》是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废名的农民在废弃的桃园里种植果树,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

以下是对该小说的阅读理解:
1. 主题:该小说的主题是“勤劳和坚持可以克服困难”。

通过废名的努力和坚持,他成功地将废弃的桃园变成了一个美丽的果园。

2. 人物:废名是一个勤劳、坚韧不拔的人物。

尽管他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他从不放弃,一直努力工作,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3. 环境:废弃的桃园是一个荒芜、荒凉的地方。

然而,废名并没有被这个地方吓倒,而是看到了它的潜力,并开始了自己的种植计划。

4. 情节:该小说的情节比较简单,主要讲述了废名在废弃的桃园里种植果树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最终克服了它们,并成功地将桃园变成了一个美丽的果园。

5. 语言:该小说的语言简洁明了,没有使用过多的修辞手法。

作者通过简单的语言描述了废名的经历和感受,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

《废名桃园》是一篇充满正能量的小说,它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桃园废名——精选推荐

桃园废名——精选推荐

桃园废名王老大只有一个女孩儿,一十三岁,病了差不多半个月了。

王老大一向以种桃为业,住的地方就叫做桃园,——桃园简直是王老大的另一个名字。

在这小小的县城里,再没有别个种了这么多的桃子。

桃园孤单得很,唯一的邻家是县衙门,——这也不能够叫桃园热闹,衙门口的那一座“照墙”,望去已经不显其堂皇了,一眨眼就要钻进地底里去似的,而照墙距“正堂”还有好几十步之遥。

照墙外是杀场,自从离开十字街头以来,杀人在这上面。

说不定王老大得了这么一大块地就因为与杀场接壤哩。

这里,倘不是有人来栽树木,也只会让野草生长下去。

桃园的篱墙的一边又给城墙做了,但这时常惹得王老大发牢骚,城上的游人可以随手摘他的桃子吃。

他的阿毛倒不大在乎,她还替城墙栽了一些牵牛花,花开的时候,许多女孩子跑来玩,兜了花回去。

上城看得见红日头,——这是指西山的落日,这里正是西城。

阿毛每每因了这一个日头再看一看照墙上画的那天狗要吃的一个,也是红的。

当那春天,桃花遍树,阿毛高高的望着园里的爸爸道:“爸爸,我们桃园两个日头。

”话这样说,小小的心儿实是满了一个红字。

你这日头,阿毛消瘦得多了,你一点也不减你的颜色!秋深的黄昏。

阿毛病了也坐在门槛上玩,望着爸爸取水。

桃园里面有一口井。

桃树,长大了的不算又栽了小桃,阿毛真是爱极了,爱得觉着自己是一个小姑娘,清早起来辫子也没有梳!桃树仿佛也知道了,阿毛姑娘今天一天不想端碗扒饭吃哩。

爸爸担着水桶林子里穿来穿去,不是把背弓了一弓就要挨到树叶子。

阿毛用了她的小手摸过这许多的树,不,这一棵一棵的树是阿毛一手抱大的!——是爸爸拿水浇得这么大吗?她记起城外山上满山的坟,她的妈妈也有一个,——妈妈的坟就在这园里不好吗?爸爸为什么同妈妈打架呢?有一回一箩桃子都踢翻了,阿毛一个一个的朝箩里拣!天狗真个把日头吃了怎么办呢?……阿毛看见天上的半个月亮了。

天狗的日头,吃不掉的,到了这个时分格外的照彻她的天,——这是说她的心儿。

秋天的天实在是高哩。

这个地方太空旷吗?不,阿毛睁大了的眼睛叫月亮装满了,连爸爸已经走到了园的尽头她也没有去理会。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10桃园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10桃园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10桃园一、作者简介:废名,原名冯文炳。

于1901年11月9日生在湖北黄梅。

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英文班,开始发表诗和小说。

在北大读书期间,广泛接触新文学人物,参加“浅草社”,投稿《语丝》。

1925年10月,废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

1967年10月7日,因癌症病逝于长春。

二、文章内容简介:小说没有什么故事情节。

主人公是阿毛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孩,得了重病。

小说就是通过这个小女孩的眼睛观察周围世界,周围人生。

三、学习重点与难点:1.简析《桃园》的意蕴。

《桃园》展示了以种桃为生的王老大和女儿阿毛相依为命的平凡人生。

主人公是一个十三岁的病女孩阿毛,作品主要以她的眼睛来观察周围人生。

通过阿毛所看到的客观的景色以及由此产生的内心活动交融,映现出王老大家的不很连惯的生活景象。

家住的是洼地的三间草房,阿毛的妈妈还在世时,父亲经常酗酒,家里喝了不算,还要到酒馆里去喝;妈妈明知道爸爸在外面没有回来,也不应该老早就把门关起来;她自己生着病却没钱医治,连买三支玻璃桃子都难,这些人生现象,通过孩子的心灵反应,意化的本质,立即显示出来,它真实的反映了旧中国农村常见的贫困和畸形的景象。

然而,阿毛虽然是个孩子,心中却满是纯真的人性,充满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她喜欢枝叶繁茂的桃树,渴望在桃园中还有橘子,她把家中的桃子送给化缘的尼姑,她希望父亲、母亲和好相处,她不理解世界上为什么有不和谐的行为。

阿毛的纯真最后也感化了酗酒的爸爸。

在阿毛的妈妈去世后,女儿又生了重病时,她的爸爸竟然用酒瓶连同打酒的钱为她换回了三个漂亮的玻璃桃子。

作者就是通过这些平凡的小事,挖掘深层人民心地的善良和真诚的爱。

可是好不容易换回来的玻璃桃子,却被撞碎了。

作者在“桃园”中创造了一个象征世界,刻意编织了阿毛的梦,抒写着她的愿望:希望变态的灵魂回归自然,追求美、爱与真实,阿毛的理想也是作者的理想。

然而在当时的现实中,这种理想是那么的脆弱。

桃园的碎梦——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桃园的碎梦——废名小说《桃园》解读

桃园的碎梦——废名小说《桃园》解读初读废名的小说,感觉无法走进他的心灵世界。

那山水诗一般行云流水、简约幽深的文字,那恬淡自然、如梦如幻的意境,与我们阅读经验中的现代文学作品的宏大叙事相去甚远,却又是那样深深地吸引着我。

有人评价废名“奇古之貌,似螳螂,眼镜下有同情的悲泪”,正是《桃园》让我读出了废名的“悲泪”,以及他古典的温情与悲悯。

一、幻灭的希望与苦难的生存1.桃园印象与阿毛失神的梦桃园仿佛是一方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孤单得很。

王老大和女儿阿毛住在这里,过着隐逸一般的生活。

在阿毛眼中,天就是桃,就是桃叶,桃园就是整个世界。

她曾经想过种橘树,但“眼睛里立刻又是一园的桃叶”。

春天桃花满树,阿毛“小小的心儿实是满了一个红字”;秋天的月亮照彻她的心儿,阿毛睁大了的眼睛叫月亮装满了。

她用小手抱大一棵又一棵桃树,捧出鲜红的桃子送给尼姑,“风吹到井里去了她喜欢”。

桃园承载着阿毛每一分快乐的记忆与思绪,她常常失神于桃园在诗意的梦中。

诗情画意之外,桃园偏紧邻衙门与杀场,“‘杀’字偏风一般的自然而然的向你的耳朵吹,打冷噤,有如是点点无数的鬼哭的凝和”,“夜半的衙门更锣响”。

周围的鬼哭和杀戮给静谧而诗意的桃园蒙上了一层悲惨恐怖的色调。

这里本该是“让野草生长下去”的荒地。

桃园里的阿毛,心事也是满满的:妈妈的坟就在这园里不好吗?爸爸为什么同妈妈打架呢?阿毛病了,怕了,睡不着了,桃园上空飘浮着淡淡的忧愁与哀伤。

桃园是美好的,但桃园在静止中沉淀着病痛与死亡哀歌。

阿毛是纯净善良的,但她小小的心儿却悄悄承担了家庭的不幸。

在废名孤寂的古典美学世界,桃园的景况和阿毛的心事是他对世界和人生的整体隐喻——人性是美好的,人类的灵魂中渴望自然的回归,渴望平淡而真实的美,而现实社会中的强权和暴力挤压着美好的人性,给人的心灵带来恐惧与不安,给人以梦想的幻灭和病痛的折磨。

2.破碎的桃子与王老大破碎的心王老大以种桃为业,以桃园为家,“担着水桶林子里穿来穿去”,“月亮底下归他的家,是惯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园桃源
自私的觉得废名仿佛也和沈从文一样,描写了自己理解的世界,在他们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美好的,只有真善美,沈从文有他的湘西小镇,废名有他的世外桃源。

又像庄子笔下的小国寡民,“小国寡民,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阿毛生活的世界就是那小小的“寡国”,那里的百姓乐天知命,知福知乐。

起码王老大有自己的幸福,有他爱的女儿,有一点点女儿一句“桃子好吃”引起的快乐。

他的文章不以曲折精彩的故事情节取胜,而是把宁静冲淡而略带悲伤的意境的构造作为叙事的核心。

他常常化用中国古典诗词与宗教禅语来营构一个诗情画意的所在,意象幻美而丰富,人物活动的地方莫不有杨柳、桃花、竹林,有塔有庙有桥,亦有落日晚霞与牛羊作伴,仿佛是乌托邦式桃花源的现世。

随文字流淌的是一种莫名的情绪与心境,叙述无源无根,随时可以起笔,料不到哪里就可以结局。

小说是人物重于故事,作者通过细腻的心理捕捉和环境衬托塑造一批典型的人物形象。

人物的言行将一个个鲜活而又谐趣的生活场景铺陈在读者面前,煞似真有其人真有其事。

母女、祖孙间流露着无限的怜爱,好像一个男性角色时常缺席的母系崇拜氏族,因而这爱是柔绵的、美中含悲的,而文本中穿插的民俗描绘更让人物的行动活泼生趣。

最后要说的当然是废名式的晦涩语言。

由于语言思维的跳跃和佛禅思想的渗透,使叙述语言带有陌生感而又有流动的韵律感,人物的对话层次错杂、喻象丰富、笔意留白,有如清谈玄理,意识涌动,哲思与美感并重。

对于这体会最深的就是两小无猜的程小林与琴子过桥时的那段对话,“这个桥我并没有过。

”“那一棵树还是同我隔了这一个桥。

”“我的灵魂还永远是站在这一个地方——看你们过桥。


而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他的《桃园》。

文中的王老大总是让我想起自己的父亲,不管对别人如何和别人对自己如何,对自己的女儿却是好之又好。

文中的父女就像是患难却相濡以沫的朋友,共同耕织着希望,虽然生活潦倒,却饱含真情,让人充满希望。

桃园就像一座城,荒凉却暗含生机。

文中的每一句话都像诗一样纯
净美好,让人不得不随着作者的思想魂牵梦绕。

“她站在树下,抱着箩筐,看爸爸摘桃,林子外不像再有天,天就是桃,就是桃叶,——是这个树吗?这个树,到明年又是那么茂盛吗?那时她可不要害病才好!”
这是一幅令人感动的画面,质朴纯洁的阿毛在爸爸的桃园散步,抬头望着枝繁叶茂的桃树,仿佛不再有天,这里就是全部的世界就是自己对世界的全部理解——繁华且容易接近。

这里让我想到了《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情节,同样都是妙龄少女,但二人的心境却是不相同的。

黛玉扛着的不仅是锄头,也是自己寄人篱下的辛酸,因此她只能吟出“你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样让人伤感的话语。

而阿毛呢,她有宠爱她的爸爸,有她爱的桃园,因此她想的是明年自己依然能在这里赏花的希望。

“他的阿毛倒不大在乎,她还替城墙栽了一些牵牛花,花开的时候,许多女孩子跑来玩,兜了花回去。

上城看得见红日头。


这里的阿毛是善良的,她不管别人,只知道如果在城墙上牵些花,自己的桃园会更美。

就像《边城》里的翠翠一样,都是宽容善良的人。

可是文中也有令自己心酸的语段。

“王老大,你这桃子好!”路上的人问。

王老大只是笑,——他还同谁去讲话呢?
围拢来四五个孩子,王老大道:
“我替我阿毛买来的。

我阿毛病了要桃子。


“这桃子又吃不得哩。


是的,这桃子吃不得,——王老大似乎也知道!但他又低头看桃子一看,想叫桃子吃得!
王老大的欢喜确乎走脱不少,然而还是笑——
“我拿给我阿毛看一看……”
乒乓!
“哈哈哈,桃子玻璃做的!”
“哈哈哈,玻璃做的桃子!”
孩子们并不都是笑,——桃子是一个孩子撞跌了的,他的小小的心
儿没有声响的碎了,同王老大双眼对双眼。

多么令人吃惊,种桃子的王老大,却没让女儿吃到桃子,因此将女儿的梦话误解为女儿最想吃桃子,内心感到深深的震撼。

当王老大为女儿买来两只不能吃的玻璃桃子时,却被一个孩子撞跌了。

种桃人为女儿吃不到桃子而悔恨,倾尽所有买了假桃子给女儿看看也好,却被摔碎了。

无言的苦涩与悲哀中,其实王老大的心的确是没有声响的碎了!是啊,好不容易忏悔的爸爸想安慰一下乖巧的女儿,让她感受一下迟来的无私关爱,可是偏偏事与愿违,仿佛是老天捉弄,当一个人越来越在乎的时候,上天就是越要夺走他在乎的东西,王老大此时的心,估计也随着玻璃桃子的破碎随之破碎吧。

我想,冲淡平和这个词是不足以概括废名的小说的,因为他把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融入了其中,仿佛在极力给我们展现他的世界,虽然不是十分美好,却也不是十分落寞。

就如世外桃源一样,虽然与世隔绝不同人迹,却是实实在在的温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