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成就(一)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_12

1964年6月,我国设 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 北地区试验成功 .
1966年10月27日,装有 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点 火发射,核弹头在预定地点 实现了核爆炸。我国有了可 用于实战的导弹
中国导弹之父 “钱学森”
美国海军部次长甚至说: “无论到哪里,他都值五个师, 我宁可把他枪毙,也不让他 离开美国!”后经周恩来总理 亲自出面,中国政府多方呼 吁,美国政府只好妥协。 1955年,钱学森终于回到祖 国。之后,他投身于我国的 航天事业,在发展国防科学 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 我国导弹核武器的研究建立 了功勋。
中国两弹元勋 间,忘了其他一切的时间,惟 “邓稼先” 要中国脱离挨打受欺时间。
邓稼先(1924—1986年)出生在军阀混战时期。
新中国成立时,他正好在美国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博 士学位,很快回到了祖国。1958年,邓稼先受命研 制原子弹。从此,他一直奋战在中国西部荒漠中的 核基地。1964年,他指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爆 炸成功。“文革”初期,基地实验人员分成两派, 邓稼先力促两派联合,并于1967年成功地进行了第 一颗氢弹的实验。此后他又领导了地下核实验。邓 稼先结婚30年,但与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足3年, 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我国的核实验工作,被誉为 “两弹元勋”。1986年,邓稼先患癌症逝世。直到 这时,为中国核武器默默耕耘近30年的邓稼先才为 世人所知。
2008年9月28日 “神舟”七号飞船 返回舱成功着陆。 翟志刚、刘伯明、 景海鹏三名航天员 成功出舱。中国 “神舟”七号载人 航天飞行任务圆满 成功。
神舟九号飞船点火升空
中国首张航天员全家福
2012 、6、16,“神舟9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二: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 耘者。当他还是一 个乡村教师的时候, 已经具有颠覆世界 权威的胆识;当他名 满天下的时候,却仍 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淡泊名利,一介农夫, 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 让所有的人远离饥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南漳县实验中学集体备课导学案
17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3、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A、神州一号B、东方红一号C、风云一号D、长征一号
4、2001年袁隆平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的主要贡献是()
A、较早把数学研究应用到生产领域B、首先用人工方法合成牛胰岛素
C、主持建造我国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D、首先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优良品种
7.“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人们常用它来称赞右图所示农业科学家,赞扬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2004年,这位科学家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这位科学家是
A.邓稼先B.钱学森C.袁隆平D.焦裕禄
8、新中国成立以来,下列重大科学技术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是()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③一箭三星发射成功④第一艘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
2、本课提到的邓稼先、袁隆平等杰出科学家,他们具备哪些优秀品质?
四、展示帮扶(教师点评)
五、检测反馈
1、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年。
A、1964年B、1966年C、1970年D、1978年
2、他是感动中国的人物、是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家,他是()
郭磊庄初级中学导学案设计
年级:八科目:历史主备人:席继红
课题名称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审批签字
课时
1
课型
新
授课日期
学习目标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学家。863计划的制定。建国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学习重点
重大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
学习难点
分析科技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5.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令世人瞩目,我国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事件是()
17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导学方案)

重点
建国后的科技成就及杰出科学家的事迹。
学法
自主、合作相结合
学
习
过
程
一、自主学习,快来感受新知25′
先认真读书,分析、理解、归纳问题并适当标记;然后再交流、问疑。
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爆炸成功。意义:加强了我国的,打破了的核垄断,对维护
4.2001年,江泽民主席把奖颁发给水稻专家。
他的突出贡献是: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 ”,在实践中提出了水稻新理论,被国际农学界誉为“”。
二、活动探究,互动展示提高8′
1.思考分析:我国科技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2.你对当今科技的日新月异有什么认识?
三、课堂小结,梳理强化升华2′
重要意义。为我国核武器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是,他被誉为“”。目前我国的核政策是什么?
2. 20世纪60年代,我国在导弹研制方面有哪些成就?
3.年,我国用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中国成为继、、、世界上第个能独立发射人选地球卫星的国家。之后,我国在航天科技方面又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廊坊二中历史学科导学案编号
授课时间:2012年5月日第周星期主备人学生姓名班级
课题
17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2课时
课型
新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授课教师
学习
目标
1.掌握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和意义、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的时间和意义、袁隆平的科技成就及影响。
2.分析我国科技发展的原因,学生分析、理解、综合问题的能力提高。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导学案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导学案一、自主预习(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两弹一星”(1)决策内容:以发展原子弹、______和____________为重点。
(导弹、人造地球卫星)(2)研制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________的垄断。
(空间技术)(3)主要成就:①1964年,我国第一颗______试爆成功,中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原子弹)②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③1967年,我国第一颗_____试爆成功。
(氢弹)④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___________”发射成功,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东方红一号)2.载人航天工程(1)决策: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2)主要成就:2003年,载着宇航员______的_________飞船发射升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杨利伟、神舟五号)(3)意义:中国成为第___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三)指引:“两弹一星”指的是核弹(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分属于核技术和航天技术。
原子弹和氢弹,二者均属于核弹。
(二)农业、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1.农业: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成就:1973年,______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________。
(袁隆平、南优2号)(2)意义: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________。
(饥饿问题)2.计算机技术的发展(1)主要成就:1983年,我国成功研制出“________”计算机。
(银河I号)(2)意义: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3.生物技术(1)主要成就:①1965年,人工合成____________在中国首次实现,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结晶牛胰岛素)②积极参与________的研究。
(人类基因)(2)意义: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了贡献。
二、导入新课1.识记“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及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银河Ⅰ号”等重大科技成就。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教案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籼型杂交水稻,熟悉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
通过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几位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视频和相关资料,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学生自学导弹和航天知识,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小组学习,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看书,学会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新中国在科技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对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先进事迹的学习,启迪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树立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
教学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的事迹。
教学难点:新中国科学技术取得成就的原因;渗透科技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自信、自主、自省教学模式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阅读资料,观看视频,训练学生从资料中发现信息和分析事件的方法。
指导学生小组学习,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国家》。
师借用歌词,导入新课(正如《国家》中的歌词所言: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国与家连在一起,创造地球的奇迹。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就是要学习新中国在科技领域创造的一个个奇迹,学习这些奇迹产生的艰辛历程,学习科学家们为科技发展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和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二、讲授新课:(一)两弹一星首先释疑:两弹一星是什么?区别“两弹一星”与“两弹元勋”中的“两弹”。
1、原子弹放视频《广岛原子弹爆炸》。
师带领学生看视频,感受原子弹爆炸的巨大威力,并简述广岛原子弹爆炸加速了日本法西斯投降及给日本人民带来的灾难,让学生直接感知到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引起震撼,为探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一系列问题做好铺垫。
2019春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课件鲁教版五四制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点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取得显著成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党和人民政 府的鼓励、支持,有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等。 答案:(1)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成立中国科学院;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 进军”的号召,制定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 (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投入和海外一些中国优秀科学家的纷纷回国。 (3)1978年以来,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使科学技 术同生产力进一步结合,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国第一艘载人飞船“ 神舟5号 ”往返成功。2005年,中国又成功发射“神舟6号”
载人飞船。
二、籼型杂交水稻 1.培育: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 籼型杂交水稻 ,提高水稻产量20% 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奖励: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主席亲自把国家最高 科学技术奖颁发给袁隆平,以表彰他的突出贡献。
“籼型杂交水稻” 所谓杂交水稻,是由两个具有不同遗传特性的水稻品种或类型,一个作母本, 一个作父本,经有性杂交以后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杂合体。这种杂交的第一 代,在生产优势、适应性及经济性等方面胜过母本和父本。袁隆平等发明 的“籼型杂交水稻”使中国的水稻育种技术跃居国际领先地位,并作为我国 第一项农业技术转让美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称袁隆平取得的 成果是继20世纪70年代国际培育半矮水稻之后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1)时间: 1964 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 原子弹 爆炸成功,加强了我 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2)使用原则:我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 首先使用 . 核武器,不对 无核 国家使用核武器。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背景:本节是在学习了新中国的成立等一系列史实,学生了解了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之后的一个知识点。
教学课题: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目标:基础知识1.了解:以邓稼先和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2.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能力训练过程方法1.阅读资料获取信息有效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分析新中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几位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网络探索通过历史网《史海荡舟》,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历史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1.通过学习建国以来科学技术的成就,让学生明白我国有些科技领域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2.继承传统立志成材通过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增强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的事迹2.教学难点:建国后我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①人民政府重视科技工作,制定科技发展的远景春规划;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投入和海外一些中国优秀科学家的纷纷回国际③观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教学方法:1.教法:参与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地、多方面、多角度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跨学科学习的能力;多媒体电教手段演示。
2.学法: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求知,让学生体会求知的快乐,这一课有大量的内容可以通过音像资料展示出来,让学生直观全面地了解体会“两弹一星”伟业的过程和籼性杂交水稻推广价值。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兵力和装备都不弱于日军的清朝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自己国家的威海卫港湾内。
但是,新中国建立刚到半个世纪,人民海军就能驾驶着国产的导弹驱逐舰环球访问、遨游世界各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导学案
八年级历史新知探索授课时间2011-5-11 序号30 主备人审核
知识目标:掌握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导弹的爆炸成功,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
能力目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努力学习、争攀科技高峰的崇高理想。
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竞争意识。
教学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的科学家的事迹。
教学难点: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自主预习打基础
一、“两弹一星”:
(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
1、原子弹:______年____月____日,第一颗_________爆炸成功。
影响: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加强了___________________,也打破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__________________具有重要意义。
2、导弹:______年____月,我国设计的_____________导弹试飞成功;______年____月,中近程地地导弹携带的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爆炸,标志着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核武器。
3、卫星:______年,我国用________________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________________”,成为世界上第____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一箭多星”技术和发射返回式卫星。
)
4、______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____________”;______年,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____________”往返成功。
二、籼型杂交水稻:
_______经过多次杂交试验和筛选,于______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_________,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_____________”;他又在实践中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国际农学界誉为“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强能力:
1、世界上哪个国家最早制造原子弹?原子弹第一次在军事上使用是什么时候?
2、我国为什么要研制核武器?
3、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谁?结合其事迹,你能为农民朋友增产增收提点合理的建议吗?
4、建国后,我国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拓展延伸开视野
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有哪些?
达标测评:
一.单项选择:
1.下列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全国人民楷模的人物,其中为我国核武器的研究作出了贡献的是:
A.焦裕禄B.王进喜C.雷锋D.邓稼先
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袁隆平在国际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②华罗庚是把数学研究应用到生产实践的奠基人③钱学森为中国的火箭技术做出了杰出贡献④邓稼先是中国的“两弹元勋”
A.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3.对袁隆平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东方魔稻”的培育者②2001年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得者③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被称为“两弹元勋”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
4.下列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的是
A.钱学森B.邓稼先C.袁隆平D.陈芳允
5.要了解中国原子弹的研制情况,必须查看下列哪些人物的传记()
A王进喜B邓稼先C焦裕禄D雷峰
6.下列各项成就,属于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取得的有()
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③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④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
二.材料分析
材料一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在西部地区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材料二……作为美国军事视察团的人员,我在原子弹爆炸后的第三周登上了一列开往广岛的火车,这一刻成了我一生中最可怕的时刻。
尽管我经历过可怕的战争,可对我即将看到的一切仍然没有思想准备。
这里空空如也:没有鸟儿,没有人,没有树,没有房子,没有生命。
水泥墙上留下来的一个个人体的轮廓,就像照片底片被烙在了墙上一样,广岛就像一股烟似地眨眼间就消失了。
请回答:
(1)2011年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多少周年?
(2)以“一不为名、二不为利。
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为座右铭,且被誉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是谁?
(3)人民解放军中担任战略核反击任务的军种是什么?
(4)原子弹不仅能够将广岛夷为平地,也可能毁灭人类和地球,为什么中国还要研制它
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导学案
八年级历史新知探索授课时间2011-5-12 序号31 主备人审核
导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对863计划有一个初步概括的了解,掌握四位老科学家建议的提出,邓小平的批示,《863计划纲要》的形成,计划涉及的领域,计划的总体目标,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和如何正确面对上网两个问题,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863计划的学习和了解在思想上认识到863计划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系民族发展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培养从小就树立起献身于祖国科技事业的远大理想。
重点:863计划的制定
难点:如何理解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
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打基础
一863计划:
1、“863计划”:______年____月,四位老科学家联合向中央写了一封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信,提出了发展高科技的建议,邓小平非常重视,并作出了重要批示,并形成了《863计划纲要》。
因为这都是在_____年____月作出的,所以被称为“863计划”。
2、863计划的内容: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增加了______________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二、计算机网路技术的应用:
1、____世纪末,人类进入了_________________时代,以___________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世界。
-------已经成为人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其中------以上是青少年。
2、影响:
合作探究提能力
1.什么是863计划?
2、网络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中学生迷恋网络游戏有何坏处?我们应如何利用网络技术为我们的学习服务?拓展延伸强素质
长大后你愿意献身于科学吗?发挥你的想象力,选择你感兴趣的高科技领域设计一项科研创意。
达标检测
1、我国为抢占科学技术前沿,发展高科技而制定的计划是()
A、“863”计划
B、“尤里卡计划”
C、“星球大战”计划
D、2000年科技进步综合纲要
2、中国科技发展的“863计划”形成于()
A.1978年
B.1986年
C.1996年
D.2002年
3、《863计划纲要》,选择了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科技的重点,10年后又增加了第八个领域是()
A.国防技术B.航天技术C.海洋技术D.信息技术
4、863计划是我国为发展高科技而制定的计划,这一计划的倡导者是()
①邓稼先②王淦昌③王大衍④杨嘉墀⑤陈芳允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⑤
5、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是()
A.毛泽东
B.刘少奇
C.邓小平
D.江泽民
6、中国古代就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今天,这种说法通过( )变成了现实。
A、计算机网络
B、看书
C、看电视
D、看报
7、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信息化时代,数字化正改变着世界。
其主要特征是()A.因特网B.电子邮件C.网络购物D.电子图书
8、以下关于网络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人们可以在网上浏览新闻,查询各种信息资料
B、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购物、上课、看病
C、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青少年要健康上网
二.材料分析
20世纪人类进入高度的信息化时代以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世界,引起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
上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到2004年,全球上网用户已达到8.1亿。
我国的互联网发展也非常迅速,上网人数从1997年的62万急速上升为2005年初的1.11亿人,并且在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迅速增长。
其中80%以上是青少年。
请回答:
(1)20世纪末,人类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
(3)你上网吗?是否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