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三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合集下载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导学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导学案第【1】篇〗《赠刘景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识字和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课古诗两首,板书课题,要求:学生抬起右手,跟老师一起来书写课题,师对“首”作强调,下面是“自”不是“白”。

2、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用上我们在识字一学过的成语来形容这些美丽的景色。

(生回答:层林尽染,山河壮美……)不光我们现代人喜欢秋天,赞美秋天,在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苏轼他也写了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送给他的好朋友刘景文。

题目叫:赠刘景文(板书)齐读。

大家想读读吗?快快打开语文书。

二、初读古诗1、生借助拼音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

)2、同桌互相读古诗,互相纠正。

(生互读。

)3、四人小组轮读,读完后说说自己读懂了词语或者句子?(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交流字词理解,形成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识字1、出示本课10个生字,带拼音。

生自由练读,不认识的借助拼音朋友,读完以后,有哪些字比较难读,你在刚开始读的时候就读错了,需要提醒一下大家。

(生自由读,全班交流,师做重点指导,必要时领读。

)2、组词、读准字音:(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

)刘景文菊花残枝君子橙色橘子(齐读,开火车读。

)3、去掉拼音练读词语。

4、保留生字,抽读。

5、这些生字大家都读的非常准确,相信大家也有自己能很快的记着这些生字,你把哪个字记的最牢?在小组里跟同伴说说。

(小组合作记着生字。

)然后全班交流。

6、齐读生字。

(师檫掉生字)这些生字现在跑到古诗里去了,赶快打开书,读一读吧。

四、学习古诗1、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听听老师哪里读的最美。

(师有感情的范读,以夸张的节奏、韵律来感染学生。

)生评价老师。

师:“大家想不想学学老师,把古诗读的有感情?”生齐读,抽读,(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师作评。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
共同学习 共同游戏 热爱、团结
好朋友
总结

反思
导 学案总第3课时
课题
2、金色的草地
课时安排
共2课时第1课时
学习
目标
1、我能认识本课的2个生字,掌握13个生字。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评价
方法
课堂提问、观察、交流等
教与学
重点
学习字词
教与学
难点
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
四.分组朗读,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并且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戴”,半包围结构,右上包左下,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
“蝴”左中右结构,相互要靠近些。
教法与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词语卡片
知识链接
蒲公英: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含白色乳状汁液,叶子倒披针,羽状分裂,花黄色,头状花序,结瘦果,褐色,有白色软毛,根茎可入药。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金色的草地
2.课前置疑:读了课题,你想问什么问题吗?
整理问题:草地怎么会是金色的呢?我们一起到课文中间去找答案吧!
课题
我们的民族小学
课时安排
共2课时第2课时
学习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2、了解民族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等情景。
3.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能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的表达写句子。
教学重难点
通过抓住重点词语,边读文边想象,体会诗歌语言的形象、生动。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字词,朗读课文,搜集泰戈尔的资料及儿童诗。(学生)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场景三:下课场景
(1)引导学生交流“下课场景”令你印象深刻的原因。
(2)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交流自己的课间活动,体会融洽快乐的氛围。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以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4.进行思维拓展,体会课文结尾省略号的作用。
(3)“假”表示“照规定或经过批准 暂时离开工作、学习场所的时间”时,读第四声,如“请假、放假、病假”;表示“不真实的,不是本来的,跟‘真’相对”等时,读第三声,如“真假、假话”。
3.分自然段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从字音、停顿、语调方面进行评价。
4.找一找自己不理解的词语与同学交流。
5.补充填空,积累优美的词语。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1《大青树下的小学》导学案
课题
大青树下的小学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字,正确读写“鲜艳、服装、打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尝试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抓住印象深刻的场景和词句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了解边疆小学的特点,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课时安排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导学案第1篇】[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三次的习作,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

尤其是经过童话的创作,孩子们有了习作的自信心。

目前的写作问题是表达不清晰,没有逻辑。

动笔的时候没有抓手。

写的东西非常的平淡,没有写出新奇有趣。

所以选材方面要学会提炼出那些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在标点符号这一方面,引号的运用需要重点学习,因为班上90%的同学不会正确的使用引号。

大部分同学不愿意修改,要是引导学生利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

[教材解析]《搭船的鸟》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以儿童的口吻描写了“我”在去乡下的路上观察并认识翠鸟的过程。

语言浅近、朴实,文风恬淡、清新。

课题中的一个“搭”字,就使鸟儿具有了灵性,体现了鸟与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文中“我”观察了船舱里听到的雨声,翠鸟美丽的外貌以及捕鱼的动作。

重点在翠鸟的外貌以及他捕鱼的那两个自然段。

引导学生写出特点,把片段写清楚。

[教学目标]1.认识“父、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啦”,会写“搭、亲”等13个字,会写“母亲、外祖父”等11个词语。

2.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外貌、动作所作的观察,感受“我”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教学重点: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外貌、动作所作的观察。

[教学难点]感受“我”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父、啦、鹦、鹉、悄”五个生字。

会认本课的生词。

2.能说出从哪里看出作者对那些事物作了细致观察。

初步学习观察和描写事物外形的方法。

[教学过程]板块一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文插图,朗读全文。

张秋生说:“当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诗人杜牧在山间小道上,发现“霜叶红于二月花”。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导学案【第1篇】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品读诗句,体会意境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谈话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师生共同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句3、观察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景象?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师: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4、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教师范读课文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ɡ、潭tán、螺luó、磨mó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1)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诗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三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案

1让我们荡起双桨(第一课时)1.读一读课题: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2.读一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初步解决读题时产生的问题。

3.读一读生字词,不会的可以看一看生字表中的注音或查字典。

双桨白塔周围洒下悄悄愉快推开波浪飘荡环绕轻轻安排4.全诗共分三小节。

第一节着重描绘如画的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表现沐浴在党的阳光下的少先队员的________________心情。

第三小节表达了尽情欢乐的少先队员对党和祖国人民的_______________之情。

5.读一读课文第一小节:想一想这“我们”荡船时看到了什么?文中的“小船儿推开波浪”和“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两句话可以调换吗?你能尝试着背诵这一节吗?6.资料点击:《让我们荡起双桨》:影片《祖国花朵》中的插曲,由乔羽作词,刘炽作曲。

曾被评为“我最喜爱的中国电影歌曲”之一。

北海:在北京市故宫西北侧,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园林之一。

全园以北海为中心,面积约68公顷。

有永安寺、濠濮涧、画舫斋、五龙亭、九龙壁等胜迹。

琼华岛耸立湖中,上有高达35、9米的藏式白塔。

1952年辟为公园,是首都北京的游览胜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让我们荡起双桨(第二课时)1.读拼音,写词语。

jiǎng tǎ zhōu qiáng双( ) 白()()围绿树红()sǎ qiāo qiāo yú pái( )在 ( ) ( )快安()2.学习课文第二节:①一边读,一边想,“红领巾”指谁?“太阳”指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②一边读,一边想象,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听我们愉快歌唱。

③背诵这一节。

3.按照第二节的学法学习第三节。

(a探究写法;b阅读想象;c背诵课文)4.再读全文,找出三个自然段里相同的一句话。

围绕这句相同的话,你产生什么疑问?小练笔:当我们泛舟北海公园,发现公园里的景色真是太美了。

请根据课文中的描述,写一写我们划着小船,荡舟湖上所看到的美景!(可以用上老师送给你的成语哦!)泛舟湖上绿树红墙一碧如洗柳丝轻拂微风吹动碧波荡漾欢声笑语心旷神怡2学会查“无字词典”( 第一课时)1.读一读课题: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2.读一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初步解决读题时产生的问题。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课题:1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时:第一课时课题:2金色的草地课时:第一课时课题:爬天都峰课时:第一课时课题:槐乡的孩子课时:第一课时课题:灰雀课时:第一课时课题:小摄影师课时:第一课时课题:奇怪的大石头课时:第一课时课题:我不能失信课时:第一课时课题:9古诗两首课时:第一课时我的课堂记录我认为(填诗句或词语)能让我感受到诗人对家人的思念,因为【自主检测】一、读一读,选择加正确的意思。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山东的意思是( )A、指山东省B、指华山以东。

2、独在异乡为异客。

“独”的意思是()A、独自B、唯独C、孤独“异”的意思是()A、不同B、另外的C、特别的二、我会连。

水饺重阳节元宵春节粽子元宵节月饼端午节重阳糕中秋节三、课内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这首诗写了什么时间,谁在哪个地方的什么事?请用一句完整的话来回答。

2、题目中的“忆”是( )的意思,你能从诗中找一个词来解释吗?3、诗中的“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诗人倍思亲?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课题:10风筝课时:第一课时课题:11秋天的雨课时:第一课时课题:11秋天的雨课时:第二课时课题:12听听,秋的声音课时:第一课时课题:13 花鈡课时:第一课时课题:1 4蜜蜂课时:第一课时课题:15玩出了名堂课时:第一课时课题:15玩出了名堂课时:第一课时课题:17 孔子拜师课时:第一课时课题:18 盘古开天地课时:第一课时课题:19赵州桥课时:第一课时课题: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课时:第一课时课题:23美丽的小兴安岭课时:第一课时课题:24 香港,璀璨的东方明珠课时:第一课时课题:25 矛和盾的集合 课时:第一课时幕降临.( ) A 、到,来;B、挨着,靠近;C 、照着字画摹仿 光彩夺.目( ) A 、抢,强取;B 、争取得到; C、做决定奔流不息.( ) A 、停止; B 、消息; C 、繁殖,滋生 举世闻.名( ) A 、用鼻子嗅;B 、名声; C 、听见三、我会换 : 把下面的画线词语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导学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的】1、会认10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背诵其它写秋的古诗。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背诵《赠刘景文》。

2、导语:丰收的秋天令人欣喜,秋天的山林又是一番怎样的景像呢?3、出示教学挂图。

4、讲枫林美,要求用上学过的词汇:层林尽染、叠翠流金。

5、诗人是怎样描绘这美景呢?6、自由读诗《山行》。

7、找出生字。

二、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组词认读:石径斜坡枫林于是3、出示生字果树一棵测认读情况。

4、指导书写:于首枫(注意“首”字下面是“自”而不是“白”。

)三、学习诗歌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听录音,画出节奏: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自由读诗、齐读后找出疑难之处。

4、略知诗意:⑴课件演示山路弯弯曲曲伸向深山的情况,诗意: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走向秋天的深山。

⑵提问:秋天的山里有什么呢?(看图)有寒冷的秋风、飘飘的白云、几户人家、火红的枫林。

⑶诗人登上寒冷的山坐在石头上是为了看什么?(火红的枫林)⑷引导:能否读出诗人爱看枫林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⑸出示春花与枫叶比较图:谁红?枫叶比二月花(春花)还红。

⑹了解“二月”之意:二月即春天。

⑺教师在学生讲后归纳诗意: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登上秋天的深山,在飘着白云的地方居住着人家。

停下车是因为爱这傍晚的枫林,秋天的霜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红。

⑻出示平时的枫叶与经霜的枫叶进行对比.认识霜叶红的原因。

5、朗读诗歌:⑴这时候的枫林像什么?(火炬、花海。

)⑵这么美的枫林该怎么读?(读出快乐、欢喜……)6、齐诵诗歌,注意重读以下词语:寒山石径斜生处枫林晚二月花7、背诵祷歌。

四、拓展学习背诵课外搜集的写秋的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三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25、矛与盾的集合班级三年级课时第2课时主备人审核人组别使用人使用日期教学思路(纠错栏)学习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意思。

2、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学习难点: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学习方法指导:质疑、理解、交流讨论。

一、辅助导学、复习引入。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听写本课生词。

3、幻灯片展示上节提出的问题:(1)矛与盾为什么要结合呢?(2)又是怎样结合的呢?结果怎样?(3)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段含义的事例。

4、师生共同探究本节学习目标。

(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我能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课文内容,从而明白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二、自学解读、学生再读课文,针对上述问题自主进行学习,并用笔在文中进行批注。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体会。

(1)我学会了什么?(2)我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三、展示提升、全班展示的内容。

(1)各小组展示收获。

(2)各小组质疑问题,分小组讨论。

2、重点探究。

(抓住重点词句)(1)发明家和对手比赛,难以招架,于是突发奇想,想到了把矛和盾结合起来。

(2)把盾做铁屋子,在铁屋子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炮),再给铁屋子装上轮子,安在履带上,让它会动。

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坦克在战场上大仙神威。

3、正确朗读课文。

四、总结全文。

过关检测一、我会填一个适当的词来将句意表达得更完整。

、小燕子还在听凤凰讲课。

小燕子还在听凤凰讲课。

2、你再会摇尾巴,也是一只狼。

你再会摇尾巴,也是一只狼。

二、给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意思。

深:①从表面到底的距离②时间久③颜色重、海水有深有浅。

()2、他拿了一件深蓝色的衣服。

3、夜深了,老师们在工作。

三、判断,是比喻的打“√”,不是打“×”、如果盾大得像铁屋,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2、美丽的贝壳映着阳光,更加灿烂夺目。

3、九月柿子红似火,十月萝卜上秤称。

4、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

课后延伸与盾、把课文内容讲给爸爸妈妈听。

2、推荐阅读《矛与盾》。

课题26、科利亚的木匣班级三年级课时1课时主备人审核人组别使用人使用日期教学思路(纠错栏)一、学习目标、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2、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3、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2、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知识链接:同一类型的故事。

四、学习方法指导:理解文中关键词、句,交流讨论。

五、自主、合作、探究:、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通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3、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4、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5、从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6、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六、展示提升、各小组展示收获。

2、分组汇报上面问题讨论结果。

3、最后一段什么意思?让我们明白了什么?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过关检测、读拼音,写词语。

déguóduǒbìfǔtóutáijiēfángwūyěxǔsuíbiàndāngchū2、比一比,再组词。

倍()故()匣()陪()敌()匠()3、读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1)匣子里有各种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

(2)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有找到匣子七、课后延伸、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推荐阅读《猴子奇遇记》。

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5册)班级课题27、陶罐和铁罐课时第二课时主备人审核人组别使用人使用日期教学思路(纠错栏)学习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要正视自己的短处。

2、积累表现陶罐和铁罐神态、动作的词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学习重点: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学习方法:自主读书、汇报、交流、展示。

知识链接:与课文所讲道理相关的成语,如:尺有所长,寸有所短……预习任务:、熟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2、反复阅读陶罐和铁罐对话的句子,并勾画出表现它们神态、动作的句子。

从这些句子中体会你知道了什么。

自主、合作、探究:(一)复习生字,游戏激趣。

(二)情境表演,讨论交流。

、引:上堂课,我们当了一回演员,把这个故事演出来了。

这节课,我们再请几个同学上来演一演1到9自然段的内容。

2、请学生注意观察课文插图,上面画着许多的盘子、勺子、锅等。

请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样当做是陶罐和铁罐身边的小伙伴。

3、2名学生上台表演,演后让学生以铁罐小伙伴的身份劝劝铁罐。

盘子:勺子:其他小伙伴:4、几个学生演11到17自然段,演后讨论:当初自大的铁罐消失了,而当年被轻视的陶罐却成了珍贵的文物。

对于这样的结果,铁罐想到过吗?为什么?因为:5、讨论:假如你去外面旅行,在铁罐和陶罐间只能选择一个和你同行,你会选择谁?(学生大胆发言,积累下表现陶罐谦虚的词句。

)6、总结学生发言:应该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正视自己的短处,看到别人的长处,尊重别人,和睦相处。

我来闯关:A、基础知识。

、给生字标注正确的读音。

()()()()()()()()()傲慢谦虚恼怒朴素陶罐嘴价值兴奋相提并论2、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奚落。

傲慢:。

谦虚:。

懦弱。

相提并论:。

B、读课文,按课文内容填空。

铁罐认为陶罐懦弱,因为它觉得自己,陶罐并不承认自己懦弱,因为它认为。

多年后,人们挖掘出陶罐,仍然,而铁罐。

读了这篇课文,我想到了。

c、拓展练习。

、说说铁罐和陶罐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放飞思路,大胆发言。

尝试改写课文。

(独立思考---小组合作)2、学生自己仿造课文的写法,也编写一个寓言故事。

学习收获: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5册)班级课题28*狮子和鹿课时第一课时主备人审核人组别使用人使用日期教学思路(纠错栏)学习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好看的东西有时会带来坏处,而难看的东西有时会带来好处。

学习重、难点:重点:读懂课文,理解鹿角和鹿腿给鹿带来什么。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不能注重事物的外表,得看它有没有用处。

学习方法:自主读书、汇报、交流、展示。

知识链接:《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

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后代影响很大。

《伊索寓言》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小故事,与抒情诗主要反映贵族奴隶主的思想感情不同,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与生活教训的总结。

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寓言作者谴责当时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欺凌的人团结起来与恶人进行斗争。

例如,《农夫和蛇》的故事劝告人们不要对敌人仁慈;《狗和公鸡与狐狸》告诉人们要善于运用智慧,战胜敌人;在《狮子与鹿》、《捕鸟人与冠雀》、《两个锅》等故事里,作者揭露出当政权掌握在贪婪残暴的统治者手中时,贫苦的人是不可能平安地生活下去的。

预习任务:、回家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通顺。

2、能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3、仔细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寓言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自主、合作、探究:一、复习回顾,揭示课题①分角色朗读《陶罐和铁罐》。

②学生交流查找的有关铁会氧化的资料。

③师生共同回味寓意:④教师板书课题:狮子和鹿,请学生读题。

⑤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思考:这篇课文通过狮子和鹿的故事,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二、开展读书闯关活动①进行闯关活动总动员,讲清方法及规则。

共设三关:第一关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关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关是联系已学课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本课寓意。

同座同学互为闯关员和守关员,做闯关的准备。

②学生自主读书,做闯关的准备。

③同座同学开始闯关。

一次没有过关,可以练习后再次闯关。

④汇报、交流,展示闯关情况。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参与第一关展示的可加1颗星,参与第二关展示的可加2颗星,参与第三关展示的可加3颗星。

A、愿意参与第一关展示的同学自己主动站起来,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做守关员,看他们是否能通过。

B、愿意参与第二关展示的同学自己主动站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生互相评议,看哪些地方读得有感情,也可请读书同学自己介绍一下,为什么这样读。

c、愿意参与第三关展示的同学自己主动站起来,说说自己领悟到的寓意。

看谁能联系已学课文和生活实际说得有理有据。

我认为:⑤增设一项特别奖项——“智慧星”:鼓励学生比较《狮子和鹿》与《陶罐和铁罐》的相同之处。

相同点:我来闯关:A、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的事。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学习收获:知识延伸:请同学们回家认真读读《伊索寓言》这本书的其他故事。

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三年级上册)班级三年级课题29、掌声课时1课时主备人审核人组别使用人使用日期教学思路(纠错栏)一、学习目标:、我能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我能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

要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二、学习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掌声的内在含义。

学习难点: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三、知识链接:同一类型的故事。

四、学习方法指导: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英子在获得掌声前后的变化。

五、自主、合作、探究:、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通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3、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读完课文之后你能说说英子原来是个怎样的女孩吗?试着用几个词语概括出来。

()2、是什么让英子有了完全的变化?她成为了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了?请你也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

3、中写了很多小英的神态动作,你可以把它划出来,边读边体会英子的内心怎么样?推测推测,英子在想什么?神态描写的句子:动作描写的句子:学了这个故事以后,你明白了什么?我来闯关:一、读一读,填一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