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土家文化与风俗
湖北省长阳县土家族风俗习惯

览鄂西民俗知长阳土家在鄂西南有一条美丽的长江支流,名为清江。
而在清江的下游则有一个富有民族特色与历史的地域——长阳。
“长阳历史代远年长。
古代文献的记载和考古发掘的文物,都雄辩地证明了从远古到当代,人类在清江流域的活动从未停止过。
旧石器时代中期,有距今18.5万年的“长阳人”穴居洞中,茹毛饮血,生息繁衍。
新石器时代晚期,又有巴人著名首领廪君披荆斩棘,开疆扩土,成为雄霸一方的部落联盟首领。
”作为巴人后代,亦是少数民族之一——土家族,生长于巴人故里——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土家族自治县,谈及名俗,亦如家珍一一细数。
其一、长阳文化。
歌舞。
“长阳文化灿烂,素有“歌舞之乡”之称,长阳山歌、长阳南曲、巴山舞被誉为“长阳文化三件宝”,奇石、盆景、根艺被誉为“长阳文化产业三件宝”。
长阳巴山舞曾获全国广场舞比赛“群星奖”金奖,大型土家婚俗歌舞剧《土里巴人》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2006年,土家族“撒叶儿嗬”入选国家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在2007年十四届全国广场舞蹈比赛中荣膺群星奖。
长阳山歌、南曲、长阳薅草锣鼓和都镇湾故事入选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8年,由我县“农民兄弟”王爱民、王爱华与苗族姑娘组成的“土苗兄妹”组合在央视第13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原生态唱法中荣获金奖。
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县,教育上十分注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了解巴人历史,学习巴山舞。
自小学至高中,课间操时间锻炼内容除了国家广播体操外更有民族舞蹈——巴山舞。
于是,长阳人民无论老少,无一不会跳巴山舞,无一不知巴人文化者。
长阳文化另有一文化即茶艺文化:四道茶。
“四道茶具有独特的喻意。
一道茶——“罐罐茶”,用来招待日常来客。
其制作方式:先将铜壶置于明火上,斟水加热,另将小陶罐在微火边翻烤,待发烫时放入茶叶半两,不停颠簸烘烤,直至茶香时,入开水冲泡,两分钟后分敬客人。
二道茶——鸡蛋茶,是用来招待“嘎嘎客”的。
也就是家中添小孩后,整“祝米酒”时才上鸡蛋茶。
湖北的特色风俗

湖北的特色风俗
湖北的特色风俗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特色风俗:
1. 抛绣球:湖北是中国抛绣球的发源地之一,这是一种传统的婚嫁习俗。
新娘将绣球抛给已婚女性亲友,被抓到绣球的人将会得到喜庆的祝福和好运。
2. 对歌:湖北民间常见的对歌形式是“将(娘)对将(娘)”,男女对唱,互相对答,歌词多以寓言和比喻表达情感。
3. 龙船竞渡:湖北汉江沿岸有丰富的龙船竞渡活动,每年农历端午节期间,各地都会举办精彩的龙船比赛,吸引众多游客观赛。
4. 汉剧:湖北是中国湖北汉剧的发源地,汉剧是湖北地区的传统曲艺形式,以歌唱和旦角表演为主要特色,通常寓意着忠孝、爱国等主题。
5. 楚剧:楚剧是湖北地区的地方戏曲之一,也是中国四大戏曲剧种之一。
楚剧以其悲情主题、豪放奔放的表演风格和独特的音乐韵律而著称。
6. 湖北鸭脖:湖北的特色美食之一是鸭脖,以选用新鲜嫩鸭肉,以特制的酱料腌制并烤制而成,口感鲜嫩,味道香辣。
7. 湖北热干面:热干面是湖北的传统特色食物,是用面条煮熟后加入辣椒酱等配料拌炒而成,味道麻辣香浓。
以上是湖北的一些特色风俗,每个风俗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通过了解和体验这些风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湖北地区的传统风俗文化。
湖北的传统风俗

湖北的传统风俗
湖北的传统风俗包括许多方面,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春节习俗:湖北的春节习俗丰富多彩。
人们会用各种红色的、象征喜庆的饰物来装扮家里,如贴窗花、打糍粑等。
年夜饭是春节习俗中的重中之重,常年在外打拼的人们会回家团聚,感受团圆的氛围。
此外,湖北还有特色的“赶年”习俗,例如恩施土家族的过赶年,即比新年提前一天过年。
饮食习俗:湖北的饮食习俗也很有特色。
例如,喝鸡汤是湖北春节习俗中的重要一环,象征着“清泰平安”。
在新年第一餐喝鸡汤,能给家人带来好运与祝福。
分食鸡肉也很有讲究,当家做主的人要吃鸡骨头,表示“出人头地”;主要劳动力则吃鸡爪,表示“新年抓财”;被寄予厚望的年轻人吃鸡翅,寓意着“展翅高飞”。
娱乐习俗:湖北的娱乐习俗同样丰富多彩。
例如,利川土家族人会沿街沿村、划地为台以歌会庆新年,并舞起采莲船、车车灯来助兴。
此外,潜江等地还有特色的灯会活动。
以上只是湖北传统风俗的一部分,实际上湖北的传统文化非常丰富,各种习俗和传统在不同的地区和家庭中可能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湖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湖北的家乡特色风俗

湖北的家乡特色风俗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文化的省份。
其特色风俗受到了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民族风情的影响,具有独特的特色和魅力。
下面将从湖北的家乡特色、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方面来详细介绍湖北的家乡特色风俗。
一、家乡特色湖北地处中国的中南部,地形复杂,地貌变化多样,各地的家乡特色也因地域的不同而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比如湖北的饮食文化就有其独特之处,如武汉的早点、宜昌的三峡鱼餐等都代表了湖北的味道和饮食文化。
另外,湖北各地的传统手工艺品也是家乡特色的重要体现。
比如荆州的马蹄莲雕刻、鸡公山的红陶制作等都是当地特色的手工艺品,代表了湖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此外,湖北的自然景观也是家乡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黄鹤楼、大明湖、红安铁山等都是湖北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二、风俗习惯1.家族文化湖北有着悠久的家族文化,对于家族的重视和尊重在湖北人的生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湖北人认为家族是一个永恒的单位,家族成员之间相互关心、支持和帮助,形成了稳固的家族纽带。
在湖北人的婚姻观念中,也体现出了家族的重要性。
湖北人崇尚婚礼的热闹喜庆,注重家族的团聚,婚姻仪式通常要在家族之间进行热烈的庆祝,以表达家族的团结和幸福。
2.尊老爱幼在湖北,尊老爱幼的风俗习惯深入人心。
湖北人认为家庭的幸福福祉是老人和孩子的幸福福祉,因此对老人和孩子的关怀十分重视。
在重大节日里,湖北人会尊敬老人,礼敬孩子,给予老人们一定的孝道与关爱,同时也要求孩子们孝敬长辈、尊重师长,在家庭中传承尊老爱幼的美德。
3.客家风情湖北省有许多地方有着浓郁的客家风情,客家人的风俗习惯也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生活。
客家人重视家庭、尊师重教,同时也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持着独特的客家风情。
在客家风情的影响下,湖北省的一些地方有着特殊的民俗表现,如客家人的婚俗、丧葬习俗等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比如在某些地方的婚礼上,客家人会有着复杂的礼仪,也会有着特殊的风俗习惯,如破镜重圆、独钓寄取等,这些都是体现客家风情的独特文化。
湖北恩施土家族婚礼习俗与流程

湖北恩施土家族婚礼习俗与流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恩施土家族逐渐形成了婚姻制度中的多层次礼仪,这些礼仪是十分复杂和隆重的,它是一个完整的礼仪过程。
湖北恩施山大人稀,交通闭塞,恩施人民具有剽悍顽强的心理素质,所以在繁琐的礼仪中还保持着“嫁女之家三夜不熄烛,娶妇之家三日应举乐”等古老遗风。
一般有讨口气、讨红庚、择大香、送期单、上红、过礼、陪十弟兄、陪十姊妹、迎亲、拦门、发亲、拗礼、拦车马、铺床、迎上亲、结蜡、圆亲、闹房、新人跪拜、接风、拜茶、面花、回门等礼俗。
讨口气就是男家请媒人到女家提亲。
女家允婚叫“放话”。
男方看中后,请媒人到女方提亲。
如女方同意,就约定日子“过门”。
男方即各好衣物、酒、肉、茶点等,由父或母带着儿子请媒人陪同至女家燃放鞭炮。
双方父母互称“亲家”。
从此常来常往,叫做“不开亲是两家,开了亲是一家”。
男到女家后,女方再择吉日由哥嫂或弟妹与媒人同去男方家“看廊场”(看家庭条件),有的事前通告男方,有的不通知男方,由女方秘查暗访。
事后如女方认为满意,同意婚事,才进行下一步,否则到此终断。
这是青年男女订亲的初期程序。
讨红庚有的地方也叫择稳香,择稳香后男方再各些礼物专程去女方家讨“红庚”,要求女方父母“发女方八字”。
即女方允婚后,由男家择期各衣物、糕点、酒、肉,置于台盒中,并预各“庚书”,笔墨、香、蜡烛、纸钱于台盒内,请媒人随礼物到女方正式订婚。
讨红庚也叫“讨八字”。
女方请来家族,将所配之女的出生年、月、日、时,用甲子填于“庚书”里的固定格式内,发回男方家叫“发八字”。
有的女方在男方家来的台盒内放上文房四宝,部分诗书和女儿给男方亲手做的鞋子、饰物,称为回盒。
在未正式成婚期间,逢年过节时,男方都要到女方家拜年。
择大香是指男方到了结婚年龄,应该认满门亲后提出结婚的礼习。
一般男女青年到十八、九岁时,男方就各好几套好衣料和方肘、酒、肉、面条等厚礼,同样由媒人、家长带着儿子同到女方家,再和女方父母一起到女方的爷爷、伯伯、叔叔、姑父、舅舅、姨父等亲戚家满门送礼、认亲,表示要完婚纳彩。
湖北恩施的风俗

湖北恩施的风俗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鄂西山地与武陵山两大山脉之间,是世界唯一一块“硒”土。
恩施被誉为“世界硒都”,有“世界硒源”之称。
恩施人民热情好客,有着非常独特的民风民俗。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很多传统习俗:过端阳节、吃汤圆、唱春歌、耍龙灯、游方等,其中最独特的是过端阳节。
过端阳节的前一天,家家都要将糯米蒸熟后,用稻草裹成圆锥形的“筒粽”。
然后将其放进事先做好的“筒粽”筒里,再在其上插上一根竹叶或蒿草,再用一根长竹枝插在筒的中央作为“顶”。
然后将一根芦管从竹枝中穿过,并将其与芦苇管连接起来。
最后用一块红布将筒粽包好,扎紧口后,放进装有清水的大锅里煮上一段时间后便可食用。
吃时还要用竹筒去蘸一下竹筒里的水吃。
这样煮出来的筒粽不仅有竹叶或蒿草的清香味,而且还有一股淡淡的糯米味。
过端阳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还要煮好一些糯米粑粑、肉丸子、豆腐干等供品,祭祀祖先,祈求平安。
—— 1 —1 —。
湖北的家乡特色风俗

湖北的家乡特色风俗湖北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这也使得湖北的家乡特色风俗别具一格。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一些湖北家乡的特色风俗。
1.吃面条:湖北人喜欢吃面条,而且有许多与面条相关的传统风俗。
比如,湖北人在过年时要吃“千层面”,寓意富贵吉祥。
还有“封脚面”,意为新年要踏入新的一步,迎接新的机遇。
此外,湖北的面条种类繁多,有贡面、热干面、拌面等,每一种面条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地方特色。
2.猴子捞月:湖北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而猴子捞月则是湖北民间信仰中的一个重要传说和风俗。
猴子捞月是指猴子捞取月亮下来,寓意着人们要勇往直前,积极向上。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六,湖北的一些地方还会举办猴子捞月的庆祝活动,表演独特的猴戏和舞狮,吸引众多游客前往观赏。
3.荆楚文化:湖北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名城,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湖北的荆楚文化对于湖北人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荆楚文化是湖北的地域文化,以诗词、楚辞等为代表,这些文化遗产寄托了湖北人的思想情感,并且也展示了湖北人的豪情壮志和浪漫情怀。
4.船民习俗:湖北是长江流域的重要地区,民间船民是湖北特有的群体。
船民维持着一套独特的生活习俗和风俗。
比如,在湖北的一些渔村,船民会举行盛大的划龙船比赛,这是为了祈求丰收和平安。
船民也喜欢在长江上放水灯,这是一种祈福的方式,寓意希望来年的生活幸福安康。
5.鸟市:湖北的农村地区有许多传统的鸟市,这是湖北人特有的风俗。
在鸟市上,人们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鸟类,如白鹭、百灵鸟、鹦鹉等。
湖北人认为养鸟可以带来好运和福气,所以许多人会在家中养一些鸟类作为宠物。
以上所述只是湖北家乡特色风俗的一部分,湖北的家乡特色风俗还有很多。
这些风俗不仅丰富了湖北的文化传统,也反映了湖北人民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
在当代社会,湖北的家乡特色风俗仍然被人们传承和尊重,成为了湖北地区独有的文化符号。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以及四川省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与汉、苗等族杂居,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
跟着小编来看吧。
语言文字: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
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湖南的永顺、龙山、古丈等聚居地区,还完整地保留着土家语。
本民族无文字,通用汉文。
居民:土家族爱群居,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
土家人采取倚山建房,一般为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
建房要求背有靠山,面有向山。
一般是四列三间,居中的一间要设祖先神位。
正侧左右两房住人,多为两小间,叫住“小二间”。
小二间前设火铺,火铺中间置火炕,火炕用于取暖的煮饭,火炕上放着铁制三角架。
火炕上空吊有炕架,用以烘炕物品。
特别是春节之前,用以烘炕腊肉和香肠等物现在保留亦有。
服饰: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
“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
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习俗: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
有“哭嫁习惯”习惯。
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骂媒人”等。
开始是轻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伤。
直到哭的口干舌噪,两眼红肿。
他们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准。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
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土老司祭祀亡人时,将天窗口的纺车倒纺三下,念经送亡人过天桥上天廷。
然后假扮亡人,围绕“哈哈台”转圈出门,死者子女跟随土老司哭丧,土老司唱丧歌,吹牛角,顿时火炮连天,哭唱哀鸣,极为悲痛,历时几天几夜。
然后将装好遗体的棺木抬上山埋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酸豇豆
新鲜豇豆洗干净,摊开晾干。凉开水倒入瓶中。将豇豆放入瓶中, 放生姜几片,干辣椒几片(新鲜辣椒会烂),放一点花椒,一个八 角,一点小茴,然后一定要放冷透的开水。盐根据水的多少来放, 不能太咸,可以尝一下,水盖出豇豆就行,最后加点白酒,这样不 会起白沫。一般泡3-4天泡透芯就行,捞点出来尝尝,不行在泡两天。 (以上所有步骤都不能沾油,就是自己的手一定要洗干净退油,否 则菜还没泡好就先烂了。)
土家族服饰的情感传达
图案是土家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传情达意的作 用。土家族传统文化心态与其他民族一样,崇尚吉祥、喜 庆、圆满、幸福和稳定,这一理念反映在服饰图案上,则 表现为追求饱满、丰厚、完整、乐观向上、生生不息的情 感意愿,通过图案造型,向人们展示民俗文化理念的深层 底蕴和生命情感。如喜欢在作为嫁妆的鞋垫、肚兜上刺绣 鸳鸯戏水、喜鹊登梅、凤穿牡丹、富贵白头、并蒂莲、连 理枝、蝶恋花及双鱼等民俗图案,以隐喻的形式,将相亲 相爱、永结同心、白头到老的纯真爱情注入到形象化的视 觉语言之中,反映了朴素纯洁的民俗婚姻观。同时,对纹 样造型赋予生命的律动,表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勃勃生 机。而方胜、如意纹、盘长等造型符号和纹样,则反映广 大劳动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真诚期盼,表达 朴素纯真的审美情趣。
土家族是湘、鄂、渝、黔毗连地带的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贵 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麓的10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主要分布 于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 数为802.81万人,仅次于壮、满、回、苗、维吾尔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排第 六位,在湖南省264万、湖北省218万,重庆市150万,贵州省143万,还有散居在全
血 豆 腐
以猪血和豆腐为主料。先将鲜豆腐捣成豆腐 泥,再将适量的新鲜猪血倒进豆腐泥中搅拌 调匀,然后把适量的花椒粉、辣椒粉、葱蒜 和煮熟的肥瘦搭配的肉丁拌进去,并泼适量 的盐水搅拌均匀,一坨一坨的揉成馒头大小 的血豆腐坯放在竹筛里,挂在火炕上熏干。
食用时可切成豆腐丝、豆腐片,只能干炒, 不能水煮,炒的时候火要旺,时间要短,只 需在锅里打个翻身就舀起来。特色是色质鲜 嫩、香气浓郁、味道可口,而且营养丰富。
国各地的土家族。土家族主要居住在湖南、湖北、贵州三省及重庆市的51个县市 (区),目前在25个县区实行区域自治,其中两个自治州(共辖16个县市),5个土 家族苗族自治县,4个土家族自治县,40个土家族乡,41个土家族联合自治乡。他们 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所辖的8县市: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花垣县、 古丈县、吉首市、凤凰县、泸溪县;张家界市的桑植县、慈利县、永定区、武陵源 区;常德市的石门县、桃源县;怀化市的沅陵县、芷江县、溆浦县、麻阳县。湖北 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的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巴东、宣恩、咸丰、鹤峰、 来凤县;宜昌市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杂居区有兴山县、宜昌县、 秭归县、枝城市等县市。重庆市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 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黔江区,杂居区有巫山、巫溪、 云阳、奉节、万县、涪陵等县市;贵州省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
霉豆腐
土家山寨的土家族人,一到冬春季节,最 喜欢作霉豆腐食用。其做法是,将白豆腐切 成2厘米见方的小坨,放入锅内用冷水煮至 水开,翻均匀后起锅滤干、再将豆腐坨置于 放入草把的木桶内,一层草把一层豆腐,最 上层用棉被或衣物遮盖保温,待豆腐长出寸 长的白霉后取出拌入食盐、辣椒粉、五香、 花椒粉,最后用冷开水浸泡一段时间后即可 食用。如果需长时间存放,则用白酒或植物 油浸泡,这样可以存放两三年。
把淘洗好的大米放到罐里以后,
就把盖子盖好,煮一会,等米煮到
八成熟后,滤去多余的米汤,再把
铁鼎罐或铜茶罐放到火坑里的柴火
旁,用文火慢慢煨,并将煨有米饭
的罐子按照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间断地转动,使之受火均匀。到了
一定火候,揭开盖子,再用勺子或
小锅铲拍打米饭表面,当米饭具有
一定弹性时,就说明罐罐饭已经煨 好了,这时就可以将煨好的米饭罐
色彩是土家族服饰视觉情感传达的另一个重要元素。服饰 色彩语义的传达依附于展示媒体,通过视觉被人们认知,不 同的色彩其色彩性格不同,作用于人的视觉产生的心理反应 和视觉效果也不尽相同,土家族服饰色彩的形成和传达,在 很大程度上,受独特的人文意识的渗透和民族习俗的影响, 土家族服饰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穿着尚简朴,喜宽松、重喜 色。男子日常服装常以青、蓝、白三色为服饰主色调,表达 一种质朴浑厚、洁净爽朗、简朴素净的自然之美;女子服装 色彩丰富,将布染成“鹿子闹莲”、“喜鹊闹梅”、“双凤 朝阳”、“蜻蜓点水”等喜庆的图案,在使用面积、色彩冷 暖和肌理纹饰等方面,既形成强烈的艺术对比,又协调统一 体现出承载实用文化精神意义上的审美品格。土家族的新娘 装更是与众不同,叫做“露水装”,包括一套露水衣、一双 露水鞋、一方露水帕、一把露水伞。婚礼服色彩多运用鲜艳 亮丽的饱和色,其中尤以红色为甚,视其为吉祥色。
治县,杂居区有德江、江口、石阡、思南县、铜仁市及松桃苗族自治县。
土家族族源,尚无定论,目前处于诸说并存,其主要来源仍有以下几 说:一说是古代巴人后裔。认为土家族的自称与历史上巴人活动的有些地 名读音相近,巴人崇虎与土家族相同,巴人的一些姓氏与土家族的一些姓 氏相同等等。二说是土著先民的后裔。认为最早定居湘西的先民是土家族 的主要来源之一。从龙山里耶、大庸古人堤等地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证 明,湘西很早就有古人类活动,很多土家语地名至今犹存,说明这些地方 最早应该是土家族先民开辟和居住的。三说是唐代中叶由贵州迁入的乌蛮 的一部分。认为贵州境内称为“比跻”或“比际”的人与土家族自称相同, 而中唐以后,“越嶲”一带乌蛮入侵贵州,征服了当地一部分土著,就是 白罗罗称谓的起源,一部分与他们长期斗争,最后被迫迁入湘西和云南, 而土家族与彝族在语言、信仰、歌舞方面有相似之处,进而认为土家族是 乌蛮的一支。四说是来自江西彭氏的后裔。认为唐末五代初年,由彭王咸 率领的江西彭氏子孙及百艺工匠入主湘西后,披荆斩棘,开拓疆土,统治 湘西,在此繁衍生息起了巨大作用。以上诸说虽不完全一致,但有一点认 识是统一的,这就是发展到唐代末五代后,土家族已逐步形成为一个有共 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
土家族“男女一 式”的百褶裙,保 留了远古时代“裳” 的遗风。在我国古 史记载中,有 “ 裳,障也,所
以自障蔽也”之说。 这是最古老的裙子 样式,类似围裙的 形状,为一帘式样。
女式服饰的基本特色是:上衣 矮领右衽,领上镶嵌三条花边 (俗称“三股筋”),襟边及袖 口贴三条小花边栏杆;下穿“八 幅罗裙”,裙褶多而直,后改为 裤脚上镶三条彩色花边的大筒裤; 姑娘素装是外套黑布单褂,春秋 季节多穿白衣,外套黑褂,色似 鸦鹊,称之为“鸦鹊衣”;头包 一丈多长的青丝帕,缠成人字形, 饰以银梳、瓜子针、茉莉针、芭 蕉扇等银质饰品;喜欢戴耳环、 耳坠、手镯、戒指等金、银、玉 制的首饰。
鲊广椒,也称为鲊辣椒,它是以恩施本地鲜红辣椒和苞谷面(玉米面)为主要原
料加工而成。具体制作是:将鲜红辣椒去蒂洗净,沥干水分,用铡刀剁成细沫,加 入食盐拌匀,再加入苞谷面拌匀(也有的还拌入花椒、桔皮等调料的)。盛入干净 的坛子里,上面盖上菜叶,然后用竹片将其卡紧,再倒置于盆中,加入水(称为倒 腹水)。优点是重力压住坛口,密封效果好,吸水有度,为无氧发酵提供了保障, 使成品口味更醇更香。制作少量的鲊广椒也可用正腹水坛子,即有沿可放水的,正 放,在沿内槽中放水,盖上盖,但这种坛子制作的鲊广椒不可存放太久,因为坛子 内气压有可能将坛盖冲开进入空气,也可能吸水过多变稀走味。拌好的鲊广椒装坛 后让其充分发酵,大约3周后就可取出烹制。一般是在锅中焙熟后与土家腊肉一起炒 食或作扣碗底料蒸食,成品色泽微红,酸辣味十分特别。还有用鲊广椒做蒸肉、扣 肉底料、伴料,这样做出来的蒸肉不油腻、爽口,易消化吸收。甚至用它与苞谷面 做成苞谷糊喝的,叫鲊广椒糊。
罐罐饭
子端或提开火坑,放到一旁凉一会。
待到不烫嘴时开始享用,这时米饭
不仅不粘锅,而且味道非常地道,
香美可口。
秦汉之后,土家族先民服饰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 《后汉书》中所记述的“武陵蛮”、“五溪蛮”“好 五色衣”,表明了土家先民喜“斑斓” 服饰的审美倾 向。到了南宋,在唐代即已蓬勃兴起的织锦业此时已 进入全盛时期,同时,用五彩华美的织锦制作服饰亦 自然成为了土家人的最爱,南宋《溪蛮丛笑》对此有 描述:“绩五色线为方,文采斑斓可见。俗用为被或 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峒布。”。《大明一统志》、 同治年间《龙山县志》亦多有记载。土家人崇尚繁丽 多姿的服饰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改土归流”之前。
改土归流前,土家服饰沿袭旧习:“男 女垂发,短衣跣足”“男女服饰均皆一式, 头裹刺花巾帕,衣裙尽刺花边。”(清乾 隆《永顺府志》)。到了乾隆二十年间, 土家民族形象第一次以草图形式在《皇清 职贡图》里清晰呈现:此时永顺、保靖等 地区的部分土家男人已开始着裤,上衣为 圆领短袍,衣长至大腿,包头巾,系腰带, 裹绑腿;女人则“高髻螺鬟”,内穿立领 短袍,外套对襟背心,下着过膝百褶裙, 以布缠腿。
• 土家饮食文化 • 土家服饰文化 • 土家建筑文化
土家饮土食家文饮化食文化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土家饮食文化可以说是别具一格,光彩夺目。 因为土家人世代生活在万山丛林中,其饮食喜好自然表现为“喜辛辣、好豪饮” 的特点。如果要进行归纳的话,大体为以下四点:
一是喜酸辣。据旧志载:“丛岩幽谷中,水冷泉冽,岚瘴郁蒸,非辛辣不足 于温胃健脾。”所以土家人的菜肴中自然少不了辣椒。就如俗谚所说,筷子碗 一端,少不得咸辣酸。因而辣椒便是土家人一年四季的一道家常菜。蒸、炒、 煮、卤、拌,均要放辣椒。二是好饮酒。土家地区是产美酒的地方。汉代著名 的辞赋家司马相如有歌咏:“蜀南有醪兮,香溢四宇,促吾幽思兮,落笔成 赋。”而对土家人而言,“酒席场上无父子”,喝酒喝的是豪情,是胆量。三 是喜饮茶。土家地区自古为茶乡,产好茶,唐·陆羽《茶经》这样记载:“茶者 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州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即唐时巴山县,于天宝八年 (749)归入土家地区。土家地区的“宜红功夫茶”蜚声中外。而在土家人眼里 “好吃不过粗茶饭,好看不过淡打扮”。喝粗茶成为土家人的养生秘诀之一。 四是重山肴。土家多山区,以产苞谷、洋芋、红薯、稻米为主,间作黄豆、绿 豆及其他杂粮。所以土家人的主食向以苞谷、洋芋、水稻、红薯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