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报-6doc-“深部煤炭资源赋存规律、开采地质条件与精
深部开采分析与研究

深部开采分析与研究首先,深部开采可以定义为对超过地表三百米的地下资源进行开采利用的工程技术。
它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金属矿产等的开采。
目前,深部开采已成为许多国家追求能源独立、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
尤其是在发达国家,深部开采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然而,由于深部开采存在着一系列的技术挑战和环境问题,其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深入研究深部开采是十分必要的。
接着,深部开采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技术挑战,深部开采的技术要求高,投入大,风险高。
例如,由于地下温度和压力的不断增加,开采过程中很容易发生事故,给工人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同时,深部开采还面临着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等问题。
另外,深部开采还存在一些地质难题,如地下水的处理、地下应力的影响等,这些都给深部开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针对深部开采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和环境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首先,可以通过研发新的材料和技术来提高深部开采的效率和安全性。
例如,可以开发新型抗压材料来使地下设备更加耐久;可以采用无人机和机器人技术来进行高效的勘探和开采;可以开发新型地下水处理技术来解决地下水污染问题。
另外,还可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研究解决深部开采问题。
各国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总之,深部开采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程技术,它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深部开采也面临着许多技术挑战和环境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和解决。
只有在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深部开采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煤矿煤层赋存规律及其勘探技术

煤矿煤层赋存规律及其勘探技术煤炭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在世界各地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煤炭的储量和赋存规律对于煤炭勘探和开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经济意义。
本文将探讨煤矿煤层赋存规律及其勘探技术,以期对煤炭勘探工作能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一、煤层赋存规律煤层赋存规律是指煤炭在地质构造中的分布特征和形成规律。
煤层赋存规律的研究是煤炭勘探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1. 煤层的产状特征煤炭的产状包括倾角、倾向、走向和煤层的发育层位等特征。
研究煤层的产状特征可以确定煤炭的分布范围和取矿方式,有助于合理规划煤炭开采工作。
2. 煤层的分布规律煤层在地质构造中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一般来说,煤层的分布与沉积环境、地质构造和沉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了解煤层的分布规律对于精确定位煤层位置和储量的估算具有重要意义。
3. 煤层的岩性特征煤炭是一种特殊的岩石,具有独特的岩性特征。
研究煤层的岩性特征可以反映煤炭的质量、厚度、含矿量和力学性质等重要参数,为煤炭的开采提供重要依据。
二、勘探技术煤矿煤层赋存规律的研究需要依靠一系列先进的勘探技术手段。
1.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通过对卫星图像和航空照片的解译,获取地表地貌和植被覆盖等信息,可以初步了解煤层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为后续的地质勘探提供便利。
2. 地质勘探技术地质勘探技术包括地质测量、地球物理勘探和地球化学勘探等方法。
通过地质测量,可以测定煤层的产状特征;地球物理勘探则通过测量地下的物理场参数,如重力、磁力和电场等,以获取有关煤层的物理信息;地球化学勘探则通过分析采集的煤样、水样和土样等进行化学分析,以获得煤层周边地质环境的信息。
3.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借助计算机软件,将大量的勘探数据进行综合,建立煤层的三维模型。
通过对煤层模型的分析和模拟,可以预测煤层的储量、厚度和产状等参数,为煤炭勘探和开采提供重要的依据。
三、总结煤矿煤层赋存规律及其勘探技术是煤炭勘探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深部新区煤炭资源赋存规律及其勘探模式

De stl w fc a e o r e n de p ne a e po i a o o lr s u c si e w r a a x l r to o nd e p o a i n m de
2 N r hn ntueo Si c n eh o g ,Y ni e ig at 10 ) . ot C iaIsit f c n eadT cnl y aj oBin —E s 0 6 1 h t e o a j l
A b tac F e sye o e p— n w e eo d a e s i tl ft t t o ls a sc v r d wih h g —t i k o el ig s r t: h tl fd e e d v lpe r a a a sye o ha , he c a e m o ee t u e h c v ryn
sa m adt uiddphotecasa igr8 0~10 m) om r ,t epca r ore h s ee be t t n eb r et fh ol emss ge(0 ru h e ib 0 0 .F r el h de ole ucs a nvr en y e s
rsucsT ruht n1s n u m r eo xlr i or fG oi a x l ao ra tss de ht h eore. hog ea a sa dsm ai f poao cUs o aj boepo tnae ,i i t idt e h )i z e tn e a ri u at
深部开采地表沉陷规律研究分析

深部开采地表沉陷规律研究分析王晓【摘要】结合实例,通过对煤矿深部开采地表下沉与采动程度关系的分析,揭示了开采深部单一工作面下地表变形特征和深部开采较大采区的地表变形特征,最后得到了深部开采较大的地表变形规律.【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5(041)006【总页数】2页(P64-65)【关键词】深部开采;地表沉陷;规律;移动【作者】王晓【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焦作454150;吕梁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孝义032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478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煤矿开采深度由浅部不断向深部发展,为了更加有效地开采和利用有限煤炭资源,深部开采地表沉陷规律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若按照浅部开采地表沉陷规律,进行“三下”采煤,对需要保护的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留设保护煤柱,还根据以往地质条件下的以岩层移动角为依据时,造成建筑物和构筑物保护煤柱留设的范围将会越来越大。
这样的话,建筑物和构筑物下所压滞的煤量将会快速增大。
因此,研究深部开采地表沉陷规律,对解放建筑物和构筑物下所压滞的大量煤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我国目前依然采用的采煤方法是走向长壁采煤方法,这种方法在工作面倾斜方向上很容易造成极不充分开采。
充分采动下地表移动和变形规律和非充分采动条件下地表移动和变形规律与极不充分开采情况下地表移动和变形规律相比,极不充分开采情况下的地表移动和变形规律有很大的改变之处。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开采同样宽度的工作面,在深部开采条件下,工作面倾斜方向上常常是非充分采动,甚至将达到极不充分采动。
当地表的采动程度由极充分采动增加到非充分采动(地表的采动程度系数大于临界采动程度系数)时,地表的下沉随采动程度的增加急剧的增加,非充分采动的地表最大下沉可能达到极不充分采动条件下地表最大下沉的很多倍。
当地表的采动程度由非充分采动慢慢增加到充分采动时,地表的下沉也是随着采动程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但两个地表下沉的增量程度相比,地表由极充分采动到非充分采动时地表下沉的增量要快很多。
煤矿开采的煤层赋存特征与分布规律 (2)

应急救援措施
制定应急救援预案,配备专业的 救援队伍和设备,确保在发生事 故时能够迅速响应并展开救援。
矿井水害防治
水文地质勘查
详细了解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识别可能的水害源和隐患点。
防水隔离措施
采取有效的防水隔离措施,如设置防水闸门、注浆堵水等,以防止 地下水涌入矿井。
水害监测与预警
建立水害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地下水位、涌水量等参数,及时预警 可能发生的水害事故。
考虑采煤效率、安全性和经济性,选 择适合的采煤工艺流程。
采煤工艺流程
01
02
03
04
破煤
使用破煤机或爆破法破碎煤层 。
装煤
使用装载机将破碎的煤炭装入 运输工具。
运煤
通过运输设备将煤炭从工作面 运至地面。
采空区处理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采空 区处理方法,如垮落法、充填
法等。
采煤机械化程度
机械化采煤可以提高采煤效率、降低 劳动强度、改善作业环境。
煤层稳定性
煤层稳定性
稳定性影响因素
指煤层在开采过程中保持稳定的能力 。
煤层稳定性受到地压、地下水、煤层 结构、顶底板岩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稳定性分类
根据煤层稳定程度的不同,可分为稳 定煤层、较稳定煤层、不稳定煤层等 。
03
煤层开采技术条件
开采深度
浅层开采
通常在地下数百米深度范围内,适用于地表环境简单 、煤质较好的情况。
矿区环境治理与保护
废弃物处理与利用
合理处理和利用矿区产生的废弃物,如煤矸石、矿井水等,减少 环境污染。
生态恢复与治理
对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如植树造林、土壤改良等, 促进矿区的可持续发展。
深部煤层气水赋存机制、环境及动态演化

深部煤层气水赋存机制、环境及动态演化李勇;徐立富;刘宇;王子炜;高爽;任慈【期刊名称】《煤田地质与勘探》【年(卷),期】2024(52)2【摘要】准确认识深部条件下气体和水分的赋存状态、相对含量及分布特征,对煤层气高效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基于理论模型、分子模拟和气水演变分析,明确了煤层中气、水的赋存状态,揭示了气、水动态运聚界限和动态演化过程。
考虑煤-水界面作用、水的可动性及赋存状态,煤中水可分为可动水(重力水和毛细水)、束缚水(吸附水、沸石水、结晶水和层间水)、结构水,其中毛细水、重力水和吸附水由孔隙主导,沸石水、结构水、结晶水和层间水由矿物主导。
分子模拟结果显示,水分子在0.7 nm孔隙中可以饱和充填,吸附和解吸路径一致,在更大孔隙中出现弱吸附层和自由态。
水分子吸附过程表现为单分子含氧基团吸附、单层强吸附、多层弱吸附、水团簇形成和充填孔隙等阶段。
甲烷分子在1.5 nm孔隙可存在3层稳定充填吸附,在较大孔隙中(>1.5 nm)即以单层吸附和游离态共存,游离态在介孔及更大孔隙中普遍存在。
结合上述吸附-游离气存在界限,改进了游离气和吸附气理论计算公式,为含气量计算提供新思路。
深部热成因煤层气是煤大规模生排烃之后的残余气,在排烃过程中发生气驱水和水分蒸发扩散,残余水分为束缚水和结构水,后期无法改变。
假定静水压力20 MPa,在0、5、10、15和20 MPa储层压力下,外来水分可入侵最大孔径为7、9、13、27 nm和不侵入。
受差异保存条件控制,煤成气除了形成超压和欠压等差异含气系统外,还可能在煤系形成多类型含气模式。
上述研究明确了煤层气、水微观赋存机制及形成演化模式,对深部煤层气富集特征及高效开发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总页数】12页(P40-51)【作者】李勇;徐立富;刘宇;王子炜;高爽;任慈【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P618.13【相关文献】1.煤层气赋存-传导机制及气井产水方程推导2.动态惩罚机制下企业环境遵从行为演化动态分析3.应力作用下含水煤岩渗透率及水膜动态演化机制4.山西省阳泉山底河流域煤矿“老窑水”动态特征、演化机理及对娘子关泉域的环境效应5.深部煤层赋存环境温度及对瓦斯吸附影响微观机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煤炭科学技术新进展

煤炭工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基础产业, 支撑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10 年,在我 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分别达到 77. 4% 和 68. 6% ,煤炭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将是我国 的主体能源[1 -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煤炭 科技是实现煤炭高效、安全、洁净开发和利用,促进煤 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十 一 五”期 间,煤炭行业相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煤炭企业等优 势科技资源 注 重 加 强 科 技 合 作,强 化 产 学 研 用 相 结 合,广泛开展煤炭科技创新活动,在基础理论研究、关 键技术研发、重大装备研制及先进成果推广等方面取 得了重要突破,促进了煤炭科技的快速发展。与此同
1 039. 1万 t,刷新综放工作面年产世界纪录。研制成 功煤巷大断面掘锚联合机组,具备一次截割成形的高 效截割技术和机载全液压导轨式锚杆机技术; 开发了 大断面煤巷锚杆快速支护技术,研制出小孔径预紧涨 楔锚杆,22 mm 锚杆杆体破断载荷达 330 kN。研制 成功功率大、机面高度低、过煤空间大的极薄煤层电 牵引采煤机,适应煤层厚度 0. 8 ~ 1. 25 m,煤层倾角 0 ~ 45°; 在薄煤层采煤机中引入 DSP 为核心的控制 系统,显著提高了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工业性试验表 明,平 均 月 产 达 4 万 t。 研 制 成 功 总 装 机 功 率 597 kW、单向抗压强度≤40 MPa 的 EML340 型连续 采煤机,以及履带行走用 1 140 V 机载交流变频器, 在乌兰木伦矿开机率最高达到 98. 87% ,在中煤东坡 煤矿平均月产达 5 万 t,刷新了国产装备新纪录。 1. 3 煤矿安全技术装备水平再上新台阶
深部煤炭资源赋存规律、开采地质条件与精细探 测基础研究取得新进展。揭示了深部煤炭资源赋存 规律、资源潜力、原地应力场及原地温场特征,建立了 以物探为主、钻探配合的深部煤炭资源快速、综合探 查技术体系。高分辨三维地震勘探可以查出 1 000 m 深度以内落差 3 ~ 5 m 以上的断层和直径 20 m 以内 的陷落柱。瑞利波超前探测技术及装备实现了阵列 观测、时域叠加和空间迭加,提高了探测能力和精度, 形成了采掘工作面围岩松动圈和破碎带的处理和解 释方法,超前探测能力可达到 80 m。采用发射接收 一体化技术、智能电极自动转换技术、基于叠加拟合 压制干扰信号的数据处理与解释技术,开发出了含水 层音频电透视探测技术与装备,提高了工作面探测精 度。基于采集发射一体技术,采用高磁导率的磁芯定 向天线,开 发 的 井 下 瞬 变 电 磁 法 超 前 探 测 技 术 与 装 备,提高了信号质量、工作效率及探测精度,超前探测 距离达 100 m。声发射、微震、电磁辐射等监测技术 也得到广泛应用,井上下一体、采前采中配合的煤矿 地质保障技术体系初步形成。 1. 2 煤炭生产开发技术装备取得新突破
深部开采技术

近年来,采用应力解除法保护永久和半 永久巷道,预先用正规工作面回收保护 煤柱,然后在采空区的上下方掘进开拓 巷道(图3—1),该巷由于处在应力释放 圈内,不会再受大的采动影响,容易维 护。这种布置方法对深井压力大和松软 地层内需长时间维护的巷道,具有明显
年代以来,美、澳两国不断创造综采工作面日产、
月产和年产的世界纪录,除了其开采自然条件好
外,这种多巷布置方式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英国也引进了这种巷道布置方式,作为 促进其综采工作面实现高产高效的重要技术措施。
开采
图3—3长壁工作面的多巷布置
三、深井开采主要灾害防治
深部开采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和新
图3—7 巷道在采空区内的布置 a一 宽工作面掘进的留巷;
b一 采区上山布置在老采空区内; c一 回采巷道布置在老采空区内
图3—2 巷道在采空区内的布置 a一 宽工作面掘进的留巷; b一 采区上山布置在老采空区内;
c一 回采巷道布置在老采空区内。
3.长壁开采的多巷布置
传统的长壁工作面,其回采巷道多采用单
深井巷道矿压显现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巷道 开挖就产生大的收敛变形量。这一特点是由深井 巷道围岩处于破裂状态和深井巷道围岩有较大的 破裂范围决定的。
俄罗斯和乌克兰的研究表明,随开采深度加 大,巷道变形量呈近似线性关系增大;从600m 开始,开采深度每增加100m,巷道顶底板相对 移近量平均增加10%~11%(图3—1)。
一、深部矿井开采的基本状况
1.概念与意义
深部矿井开采的深部标准,目前我国尚无 明确规定。根据我国煤矿的地质条件,开采技 术水平,矿井装备水平,巷道矿压显现的特征, 一般认为采深800m及以上为深部开采,软岩 矿井采深600m及以上为深部开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部煤炭资源赋存规律・开采地质条件与精细探测基础研究"2008年成果交流研讨会在河南焦作召开2008年8月27〜29日,“深部煤炭资源赋存规律、开采地质条件与精细探测基础研究”9 73计划项目2008年成果交流研讨会在焦作河南理工大学召开。
会议以学术报告和论文交流的形式介绍了各课题取得的相尖成果;项目首席对后三年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对项目和各课题研究最终提交的主要成果、目标作了具体部署和安排。
河南理工大学张战营副校长、景国勋副校长,科技部能源领域专家咨询组责任专家黄素逸教授、罗治斌教授,项目专家组专家张泓研究员、虎维岳首席科学家、何满潮首席科学家,各课题的正、副组长、主要技术骨干、课题参加人员及项目办公室人员共60余人出席会议。
会议由项目首席科学家何满潮教授主持。
河南理工大学张战营副校长首先致欢迎词。
他对研讨会在河南理工大学的召开、对各位专家和代表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
张校长简要介绍了河南理工大学的发展历程,希望各位专家到学校参观指导,并提出宝贵意见。
黄素逸教授代表项目跟踪专家讲了话。
他说,深部煤炭资源973项目中评估得到了专家较高的评价o 为了更好地完成项目,他建议:1)进一步明确目标,把项目完成好,为下一步滚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各位课题组长、课题骨干、课题成员要全身心投入研究工作,为完成项目的总目标、使项目的亮点更加突出作出自己的努力;3)进一步凝炼主题,集中力量突破几个重点问题;4)加强各课题之间的数据共享和资料交流。
张泓研究员在讲话中指出,深部煤炭资源973项目对煤田地质勘探行业的作用和影响是很大的。
此次成果交流研讨会是一次承前启后的会议,希望把中评估中发现的个别课题的研究内容存在一定程度偏离的情况纠正过来,统一到项目总目标上来。
他强调,973项目必须严格围绕项目的研究目标开展研究工作,每个课题都是项目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链条,只有所有链条都正常运转,才能保证项目整体目标的实现。
唐跃刚、姜尧发、黄文辉、康红普、王兆丰、虎维岳、何满潮、曹思远、于光明、石显新、曹代勇、朱国维分别作了题为“晋城15减煤中硫的赋存分布规律” ' “华北晚古生代煤层分布与煤质变化特征”、“深部煤炭资源开发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煤矿井下地质力学测试及应力场分布特征研究”、“地勘期间煤层瓦斯含量测试技术新进展”、“华北东部地区深岩溶形成的地质过程与古地理”、“深井降温技术研究进展”、“煤田勘探中的微断裂检测”、“利用三维三分量地震数据预测煤系裂隙” ' “瞬变电磁法勘探中的低阻屏蔽层问题及解决对策”、“深部煤炭地质勘查模式探讨”、“矿井复杂地质条件探测装备与方法的研究”的学术报告。
唐跃刚教授在题为“晋城15”煤中硫的赋存分布规律”的报告中,介绍了综合运用沉积学、煤岩学、煤化学、煤地球化学、煤地质学等多学科理论,采用现代先进的测试分析方法,对晋城王台铺矿15*煤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得出的认识:1)与3*和9#煤相比,15泄煤以暗淡型煤为主,镜质组含量多,惰质组含量最少,煤岩类型好。
2)有机硫含量镜质组 >壳质体 > 惰质体。
显微黄铁矿类型多,有相当数量的细粒黄铁矿是小于10pm,煤中黄铁矿嵌布类型以大颗粒型、条带型、嵌布型为主,煤破碎易解离,有利于煤的脱刘。
3)煤中灰分与硫分、全硫与黄铁矿硫均呈正比,煤中硫尤其是黄铁矿硫多集中于暗淡煤,且颗粒大,接近顶部硫分增加。
4) 1$煤层稀土元素分配模式图的极大相似性表明其物源供给具有同源性和稳定性。
这些结论对15#煤中硫与灰的分布与硫的脱出与降硫降灰等综合洁净利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姜尧发教授介绍了对华北晚古生代煤层分布与煤质变化特征的研究成果:1)华北晚古生代上石炭统太原组煤中全硫含量大都为2%〜5%,硫含量总体上呈现出北低南高、东西展布的态势。
下二叠统L L I西组煤中全硫含量大都V 1%,仅在盆地南缘局部地区出现异常高值。
中二叠下石盒子组至晚二叠统上石盒子组煤中全硫含量大都在1%左右。
2)由于成煤原始物质和聚煤环境不同,华北盆地太原组和Lh西组主要煤层的显微煤岩组分含量具有显著的差别。
总体而言,太原组煤中镜质组含量普遍较高,镜质组分的降解程度较强,黄铁矿含量较高;而LU西组煤中惰质组含量普遍较高,成煤植物的木质结构保存相对较好,黄铁矿含量普遍较低。
石盒子组煤的显微组分特征是壳质组含量较高,且呈现层位越高壳质组含量越高的变化趋势。
3)原始沉积在深部的太原组煤层与原始沉积在浅部的山西组煤层在煤质、煤岩、地球化学特征等都表现出显著的差别,反映其原始沉积环境、成煤泥炭沼泽的介质等原始成因因素不同。
而同一煤层在横向(或平面)上变化不大。
4)后期构造变形就位深部的ill西组煤层,不但表现出与太原组煤层的原始差别,而且[11西组同一煤层的煤质、煤岩、地球化学、煤体结构等特征也随深度不同而变化。
黄文辉教授在题为“深部煤炭资源开发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的报告中指出,深部煤炭资源评价不仅要考虑煤炭资源量问题,还必须考虑开采地质条件、开采技术难度及深部开采的安全问题。
在对深部煤炭资源进行评价时,可按照煤炭资源指数、经济开采(或开发难度)指数和安全指数三个分类要素来划分不同的评价参数。
煤炭资源指数是评价煤炭资源是否值得开采的首要因素。
它主要包括评价区的煤炭资源量的大小指数和煤质优劣指数。
煤炭资源量的大小主要包括,煤层的单层厚度、累计厚度、煤层的稳定性、可采指数等o而煤质评价时主要考虑煤的变质程度类型(即煤级或煤类)、煤中灰分和挥发份的相对含量、煤中硫磷等有害元素相对含量等要素。
煤炭资源开采条件的评价对深部区意义重大,它决定了评价区煤炭的开发难度和经济开采潜力。
因为深部区存在与浅部完全不同的地质环境条件,同时需要特殊的技术手段和额外的投入。
这些因素如深部高应力条件下煤矿巷道的支护问题、深部区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和构造地质条件带来的成本问题等。
在进行开采条件评价时,开采中涉及到安全的部分要素如瓦斯突出和热害等因素要纳入评价中,并将这些因素作为煤矿安全生产的因素进行单独评价。
煤炭资源安全指数是评价煤炭开采的安全f生的重要指标。
一般情况下,深部区地热和瓦斯含量都会急剧增高,同时地应力也增高,这将产生大量的煤矿安全隐患问题。
这些安全隐患主要包括煤与瓦斯突出、瓦斯爆炸、冒顶、底鼓以及热害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将严重影响了深部煤炭的开采,因此特将安全指数作为评价深部煤炭资源条件的一个重要指标。
康红普研究员介绍了煤矿井下地质力学测试及应力场分布特征的研究成果:1)根据煤矿井下特点,提出了小孔径、单孔、多参数、耦合地质力学原位快速测试方法;采用一个钻孔,就可完成地应力、煤岩体强度、煤岩体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尖系的测量。
2)开发研制出小孔径水压致裂地应力测试装置、煤岩体强度测定装置及矿用钻孔窥视仪,并进行系统集成,形成了与单孔、多参数、耦合快速测试方法相配套的井下煤岩体地质力学快速测试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使井下快速测试变为现实。
3)采用开发的煤岩体地质力学原位快速测试系统,在12个省份、20个矿区进行了200 余个测站的测试工作。
绘制了山西省煤矿矿区地应力分布图,并与震源机制解及全国宏观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比较。
所测煤矿矿区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我国宏观构造应力场特征存在较好的一致性。
4)进行了单孔不同层位地应力测量,得出岩性不同地应力不同,煤岩层强度与刚度越大,水平应力越高的规律。
基于地应力、煤岩强度与结构测试数据,分析了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尖系。
5)对不同岩性、不同强度与刚度的煤岩层赋予不同的原岩应力值,分析了巷道、掘进工作面与采场周围应力分布特征。
这些研究成果已在煤炭企业十几个矿区得到推广应用,在巷道支护设计、巷道布置、采煤、煤矿安全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技术效果与经济效益。
王兆丰教授在“地勘期间煤层瓦斯含量测试技术新进展”报告中指出,我国现行的地勘时期煤层瓦斯含量测定方法(AQ1046-2007)以及煤层气含量测定方法JGB/T 19559- 2004)存在技术缺陷,测值误差随钻孔取心深度增加而增大,当煤层埋深超过800m时,大部分测值误差为40%〜80%。
鉴于此,课题组研制了泥浆介质取心模拟测试装置并申报了发明专利;解决了提钻过程泥浆压降模拟和提钻过程漏失瓦斯量实时精确测定两个技术难题;建立了模拟逼近推算提钻过程煤心漏失瓦斯量的测试方法;研究了泥浆介质中取样过程煤的瓦斯解吸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空气介质中煤样瓦斯解吸是一个速度衰减的等压解吸过程,在泥浆介质中取样过程煤样瓦斯解吸则是一个速度先增后减的非等压解吸过程,它们的解吸特征及解吸规律是截然不同的,用煤样在空气介质中的瓦斯解吸测定数据及规律不能准确地推算出在泥浆介质中取样过程煤样的漏失瓦斯量,为此认为,我国煤层瓦斯含量解吸测定法测定瓦斯含量的两个基本假设“煤样提至孔深一半处开始解吸瓦斯”和“提钻过程的漏失瓦斯量可用Q-舗规律推算”是不成立的;基于煤的瓦斯解吸规律研究结果,提出了泥浆介质中取样过程煤样漏失瓦斯量推算新方法,经实际应用证明,采用新的漏失瓦斯量推算方法可以显著提高煤层瓦斯含量解吸测定法的测值准确性与可靠性。
虎维岳首席在题为“华北东部地区深岩溶形成的地质过程与古地理”的报告中,从华北东部地区岩溶与地质和古地理气候演化历史、岩溶优先分异与叠加效应、华北东部地区深岩溶发育的基本特征3个方面介绍了研究成果。
他指出,在华北地区自古生代以来约6亿年里,奥陶系灰岩先后经历了沉积成岩、溶蚀破坏、充填交结和再度溶蚀破坏的过程。
目前我们看到的岩溶结果是历史岩溶作用和结果叠加的产物。
奥陶纪华北古地理环境表明,华北地区主要为陆表浅海相沉积环境,为巨厚的可溶性灰岩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地理环境,以致华北及东北南部奥陶系广泛发育,且岩相稳定。
由于在马家沟灰岩沉积后不久就受到加里东运动的影响,使得该地区大面积抬升露出水面,海水退去,陆地抬升,开始了长达 1.5亿年的加里东运动剥蚀期,使得奥陶系灰岩遭受了第一次岩溶过程。
该期间华北古地台非常平缓,地形起伏不超过20 m,所以,在该时期本区地下水交替十分缓慢,加之地貌表层覆盖有10〜30m的铝土层,岩溶不发育,只是在南北陆台隆起带和边缘地区岩溶发育相对较强o在加里东后期奥陶系灰岩顶部溶孔被充填,使岩石的岩溶裂隙度降低,渗透性减弱,这就是目前多种资料证明的马家沟灰岩顶部岩溶充填充分胶结,岩层渗透性差的根本原因。
从中石炭开始,华北地区接受了从本溪组到石千峰组巨厚煤系的沉积,到了晚石炭和二叠纪,华北地区地面又开始缓慢下降,进入了滨潜海环境,由于海陆环境的交互出现,沉积了大量的薄层灰岩和煤系。
大约从侏罗纪开始,华北地区受燕111运动影响再次上升剥蚀,这一时期大陆的连续抬升,地形高差加大,水循环和水交替活动加剧,岩溶发育强度大且连续,膏溶角踩岩层、岩溶陷落柱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岩溶作用的产物,岩溶陷落柱中充填着晚古生代沉积岩石说明了主要岩溶活动发生在晚古生代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