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地缘政治脆弱性及地缘战略
近代以来日本文化的变迁

近代以来日本文化的变迁在江户时代,日本文化迎来了新一轮的繁荣。
德川家康在1603年建立了江户幕府,标志着日本进入了一个新的政治时期。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社会秩序稳定,经济繁荣,以及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人们热衷于戏剧、绘画、文学和茶道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江户文化。
其中,浮世绘作为江户时代的代表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广泛的影响力,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
然而,随着明治时代的到来,日本文化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了一系列的学习西方运动,试图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科技和文化。
这一时期的文化特点是开放性和创新性,人们积极吸收外来的知识和观念,为日本文化的现代转型奠定了基础。
同时,明治时代的文化也保留了传统的元素,如和服、茶道和日本刀等,这些传统元素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明治文化。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日本文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贸易的推进,日本文化逐渐融入了全球文化的大潮中。
这个时期,日本文化体现出了强烈的国际影响力,其动漫、音乐、时尚、美食等元素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了广泛的和喜爱。
同时,日本文化也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吸收了各种文化的精髓,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内涵。
回顾近代以来日本文化的变迁,我们不难发现,日本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
从江户时代的多元化到明治时代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再到全球时代的国际影响力,日本文化都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这些变迁不仅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全球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展望未来,日本文化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继续发展。
一方面,它将更加注重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以保持自己的文化独特性;另一方面,它将积极参与全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面对世界。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日本文化也将持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为世界各国人民带来更多优秀的文化和艺术作品。
近代以来日本文化的变迁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历史长卷,展现了日本民族对于文化的热爱、探索和创新。
九一八事变中的战略地理分析

九一八事变中的战略地理分析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发动的侵略东北地区的行动。
这一事件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崛起,也是中国国土领土完整受到威胁的重要事件之一。
九一八事变之所以能够发生,与当时的战略地理条件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战略地理的角度,对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
一、地缘政治背景1.1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是连接俄罗斯和朝鲜半岛的重要区域。
在九一八事变之前,东北地区由中国实际控制,但受到日本的经济和政治影响。
这一地理位置使得东北地区在地缘政治上具有重要意义。
1.2 东北地区的资源丰富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石等资源,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这些资源的丰富性吸引了日本的目光,也为日本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
1.3 日本对东北地区的战略利益由于东北地区地理位置重要、资源丰富,日本军国主义执政团体认为控制东北地区是实现其大东亚共荣圈计划的必要前提。
此外,东北地区还与日本本土通过朝鲜半岛相连,对于日本军队来说,东北地区的控制有助于进一步扩大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二、九一八事变的战略分析2.1 爆炸点选取的战略考量九一八事变中,日本军队选择了位于沈阳的东北铁路南满州铁道联合公司附属机车店作为爆炸点。
这个选择有着重要的战略考量。
首先,该地点是东北铁路的重要节点,一旦破坏,可以使中国东北地区陷入混乱。
其次,附近有大量军事设施,控制这些设施可以进一步牵制中国东北地区的军事力量。
2.2 侵略路线的选择日本军队选择了从辽宁省进入中国东北地区,这一选择也有其战略考量。
首先,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最南端,如果日本军队能够控制辽宁省,就能迅速进入中国东北地区。
其次,从辽宁省向北发起进攻,日本军队可以借助中国东北地区的铁路和水路交通网络,快速集结兵力,迅速推进。
2.3 日本在进攻中的战略目标九一八事变中,日本军队的战略目标是迅速占领沈阳以及中国东北地区的其他重要城市,控制东北铁路,进而实现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控制。
日本地理位置的影响因素及其演变

日本地理位置的影响因素及其演变日本作为一个岛国,位于东亚的亚洲大陆东方、太平洋西北部,地理位置对其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和地缘政治等多个角度论述日本地理位置的影响因素及其演变。
一、地理条件1.地理位于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处板块交汇带,频繁受到地震和海啸的威胁,造成了日本地理位置的不稳定性。
2.群岛地形日本由四大岛屿(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以及众多小岛组成,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海洋对日本的经济、军事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气候条件日本处于亚洲大陆和太平洋的交汇地带,气候多样,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
这种气候条件使得日本的农业和渔业资源十分丰富。
二、自然环境1.自然灾害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日本经常受到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
这种自然灾害对日本的经济、人口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资源有限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主要依赖进口资源。
地理位置临近发达国家以及太平洋上的资源丰富地区,让日本能够借助地理优势获取到所需的资源。
3.海洋经济日本以渔业为主要产业之一,得益于丰富的海洋资源。
地理位置的接近使得日本拥有广阔的经济海域,开展海洋渔业、航运和海洋工程等领域的经济活动。
三、地缘政治1.亚洲地区重要国家作为亚洲地区的重要国家之一,日本在地缘政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地理位置使得日本在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扮演着桥梁和纽带的角色。
2.地缘安全日本地理位置使得其在军事和安全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为太平洋西北部的主要岛国,日本处于地缘政治焦点区域,其安全形势受到临近地区的影响。
3.地理战略价值日本地理位置的战略价值不容忽视,其位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交汇点,拥有重要的海上通道,对于亚洲地区的海上贸易和军事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日本地理位置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和地缘政治。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塑造了日本独特的经济、文化和政治面貌。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地理位置对日本的影响也在不断演变,日本也在积极应对地理位置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为自身的发展不断创造新的可能性。
地缘战略:东北亚的战略地位与影响

地缘战略:东北亚的战略地位与影响一、引言东北亚地区以其丰富的资源、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以及繁荣的经济发展而备受关注。
该地区涵盖韩国、日本、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等国家和地区,其地缘战略地位不容忽视。
本文将探讨东北亚地区在地缘战略中的位置以及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
二、地缘战略地位1. 地理位置东北亚地区位于亚洲东部,连接着太平洋和日本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作为东亚的东大门,东北亚地区是连接亚欧大陆和太平洋地区的桥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缘战略地位。
2. 资源丰富东北亚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石油、天然气等,这些资源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并在地缘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
3. 政治关系东北亚地区包括多个国家和地区,各国之间的政治关系错综复杂。
主要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它们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影响着整个地区的战略格局。
三、地缘战略影响1. 区域稳定与安全东北亚地区的稳定与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地区内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领土争端等,这些问题对于整个地区的稳定与安全构成威胁。
2. 经济合作与发展东北亚地区拥有庞大的市场和发达的制造业基础,国家间经济合作与发展对于地区的繁荣具有重要影响。
同时,一体化与互联互通也在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3. 地区军事力量与战略竞争各国在东北亚地区拥有不同的军事力量,地区内的战略竞争关系紧张。
军事力量的对比直接影响地区的地缘战略格局,也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发展。
四、结论东北亚地区作为具有重要地缘战略地位的区域,其地理位置、资源丰富以及政治关系对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具有深远影响。
地区内的稳定与安全、经济合作与发展以及军事力量与战略竞争将继续是地缘战略领域关注的焦点。
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东北亚地区的地缘战略地位和影响力也将不断演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繁荣。
以上是对东北亚地缘战略地位与影响的简要分析,希望能够带给读者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亚洲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动态和趋势

亚洲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动态和趋势近年来,亚洲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动态和趋势不断发展变化,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究亚洲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动态和趋势。
一、政治在政治方面,亚洲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动态和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国际关系的多极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亚洲国际关系也正在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在亚洲地区,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相互竞争,形成了一种多边竞争的局面。
而在世界范围内,美欧、俄罗斯等国也正在争夺国际话语权,这使得亚洲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地缘政治区域,而是正逐渐成为一个多极的格局。
2. 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近年来,亚洲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中的另一个趋势是区域一体化。
亚洲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加强了合作,旨在促进亚洲地区的整体发展。
例如,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东盟等区域性组织的建立,都是为了促进亚洲经济的繁荣和互联互通,以及通过合作来解决地区内部的安全问题。
3. 大国关系的紧张虽然亚洲国际关系的多极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但是大国关系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紧张。
例如,中国和日本之间的领土争端、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边境摩擦等问题,这些问题给亚洲地区带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
二、经济在经济方面,亚洲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动态和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一体化的深化亚洲国家间的经济一体化趋势在近年来愈发明显,尤其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举措促进了各国间经济合作的发展。
这些举措能够促进亚洲国家间贸易、投资和技术交流,也有助于消除区域内存在的一些经济差距。
2. 美国的政策调整近年来,美国逐渐调整了对亚洲地区的战略重心,重点放在了亚洲,这导致亚洲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出现了一些变化。
尤其是在经济方面,美国通过与亚洲国家的自由贸易协定等举措,试图掌控亚洲市场,削弱中国的影响力,这也导致了中美贸易战的爆发。
亚洲地缘政治与地区冲突的地理因素分析

亚洲地缘政治与地区冲突的地理因素分析引言: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也是人口最多的地区。
由于其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这个地区一直都是地缘政治和地区冲突的焦点。
本文将通过分析亚洲地缘政治中的地理因素,探讨这些因素在地区冲突中的影响。
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亚洲地处东半球,东邻太平洋,西临欧洲、非洲,北界北冰洋,南濒印度洋。
其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东西方交通的要道。
加上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人口基数,亚洲成为了全球政治格局中的重要核心。
二、海洋资源的争夺亚洲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如石油、天然气和渔业资源等。
这导致了对海洋领土和资源的争夺成为亚洲地区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东海和南海的岛屿争议引发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冲突。
相互争夺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战略优势。
三、边界争端与民族问题亚洲地区有许多边界争端和民族问题。
例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克什米尔问题以及阿富汗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亚洲地缘政治的头号难题。
这些争端往往因历史和民族问题而产生,涉及领土、资源和民族利益的纷争,给地区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
四、地缘战略的角逐亚洲地区具有多个大国和地区性势力的存在,地缘战略的角逐成为地区冲突的重要因素。
例如,中国和印度的竞争导致了东亚和南亚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
这些紧张局势可能因地缘政治的利益和地区安全的需要而演变成冲突。
五、自然灾害引发的冲突亚洲地区是全球自然灾害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
地震、台风和洪水等自然灾害给亚洲地缘政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例如,日本位于地震带,频繁发生地震导致了政治和社会的动荡。
灾害带来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可能加剧地区的紧张局势,引发冲突。
结论:亚洲地缘政治与地区冲突密不可分,而地理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理位置、海洋资源、边界争端与民族问题、地缘战略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相互交织,在形成亚洲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和引发冲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为了实现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各国应通过对话与合作,寻找共赢的解决方案,减少地理因素的负面影响,推动亚洲地缘政治的发展和进步。
地缘政治学与国际问题分析

一.地缘政治学的主要流派:定义:美国著名学者斯皮克曼给地缘政治学下的定义是“一个国家依据地理因素对于安全政策的统筹规划”。
而另外两名美国学者佩尔蒂尔和潘赛则把地缘政治学看作是“运用地理学为政治目的寻求指导方针的艺术或科学”。
显然,这几位美国学者把地缘政治学视为战略地理学,也就是研究国家的对外政治战略(包括国防和外交战略)决策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英国《牛津英语辞典》(第2版,1989)对地缘政治学提出两种解释:“①地理学对国际政治的特征、历史、结构尤其是与他国关系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研究本身;②在民主社会主义德国发展起来的一门伪科学。
”第一种解释是给地缘政治学下的又一个定义,它和美国学者的定义大同小异;第二种解释专指为德国法西斯对外侵略扩张提供理论依据的“地缘政治学说”。
丛以上介绍的几个定义中不难看出,地缘政治学实际上是地理和政治的结合体,故又称地理政治学。
它把地理因素(如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人口、民族、资源、经济实力及战略军备等)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是地理和政治的结合体,又称为地理政治学。
它关注地理学对国际政治的特征、历史、结构。
尤其是与他国关系的影响,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并依据这些地理因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成,分析预测世界或者地区范围内的战略形势以及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1.[德]弗里德里希·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论”:他第一次系统研究了政治区域,是第一个在对国家的比较研究中系统研究了空间和位置影响的人。
正是因为这一点,他被认为是现代政治地理学的创建人。
国家是一个有空间性的有机体。
它是人民和土地的统一,具有生长、扩展和衰亡的生命周期。
空间是重要的政治力量,国家必然要为保卫和扩大生存空间而斗争。
国家的衰落就是由于对空间观念淡薄所致。
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和对策

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和对策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并探讨中国在此背景下的应对策略。
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作为国际关系的两个重要维度,对于中国和平发展、维护国家利益和地区稳定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进行全面分析,包括重要邻国的政治经济动态、地区安全形势的演变、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走向等。
通过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分析各种因素对中国国家利益的影响。
本文还将探讨中国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时应采取的对策,包括加强经济合作、深化政治互信、推进地区安全合作等。
通过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本文旨在为中国在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中谋求更大发展空间和更高国际地位提供有益参考。
二、中国周边地缘政治格局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周边地缘政治环境复杂多变,与多个国家和地区接壤或存在海洋争端。
这一地区的政治格局呈现出多元、交织和动态的特点,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陆地接壤国家众多,地缘政治竞争激烈。
中国北部与俄罗斯、蒙古接壤,西部与中亚五国相邻,南部则与印度、缅甸、越南等国交界。
这些国家之间因历史遗留问题、领土争端、民族矛盾等引发的冲突和摩擦不断,给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例如,中印边境争端、中缅边境的毒品问题等,都是中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挑战。
海洋争端频发,海洋权益保护形势严峻。
中国周边海域广阔,与多个国家存在海洋划界和岛屿争端。
东海、南海等海域的争端尤为突出,涉及领土、渔业资源、能源开发等多个方面。
这些争端不仅影响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对中国的海洋权益保护和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再次,大国博弈加剧,地缘政治风险上升。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周边地区的大国竞争也日趋激烈。
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在该地区都有重要的战略利益,对中国的崛起持有一定的防范和制衡心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地缘政治学姓名:柳红斌学号:2015405010116 上课时间:周二
、
日本的地缘政治的脆弱性
导读:仔细研究日本以及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就会发现,从日本的立场来看,日本是处于一个极其险恶的地缘政治环境。
北有俄罗斯的压迫,西侧与俄罗斯和朝鲜半岛隔日本海相望以及与中国隔东海毗邻;南部则是台湾,只有东面,因为面对着太平洋,特别是面对着和日本十分友好的美国海外领地,因此,还可说是可以放心的一个方面,但遗憾的是,美国的这些海外领地离开日本的距离和其他三面相比远了很多,老话说,远水解不了近火,因此,这个方面也只能说是可以寄予希望而已。
关键词:脆弱,不稳定,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永恒不变的制约因素就是它所处的地理位臵。
地理因素在各种国际事务中如影随形,各国在制定生存和发展战略中无不蕴含着对地缘政治的思考。
作为一个在地缘政治上极其脆弱的国家,日本的生存和发展深受地理因素的制约。
一、日本的地理位置解析
日本是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岛国。
西、北隔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与中国、朝鲜、俄罗斯相望,东濒太平洋。
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
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一直是世界公认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被称为“日出之国”。
日本境内多山,山地成脊状分布于日本的中央,将日本的国土分割为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国土森林覆盖率高达67%。
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带,多为冲积平原,规模较小。
日本平原面积狭小,耕地十分有限。
日本位于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碰撞的地方,火山活动频繁,给当地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麻烦。
全国有200多座火山,其中50多座是活火山,为世界上有名的地震区。
在火山分布地区,景色优美,温泉资源丰富,成为著名的观光疗养地。
日本浅间火山脚下日本境内河流流程短水能资源丰富,最长的信浓川长约 367公里;最大的湖泊是琵琶湖,面积672.8平方公里。
日本的河流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向东西两侧流入太平洋和日本海。
由于日本东西狭窄,加之山势陡峭,河流多短而急促。
在梅雨和台风季节,水量增大,容易形成洪水。
日本海岸线全长33889公里。
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因此其海岸线十分复杂。
西部日本海一侧多悬崖峭壁,港口稀少,东部太平洋一侧多入海口,形成许多天然良港。
在东部太平洋一侧自南向北均被日本暖流(黑潮)环绕、东北部形成千岛寒流(亲潮),西部日本海一侧是对马暖流和里曼寒流。
在寒流和暖流交汇处,鱼类资源丰富,成为天然渔场。
二、日本的国际地位
在国际关系上,日本的最亲密盟友为美国,由于日本扼东北亚通往太平洋的门户,一直是美国削弱共产主义在亚洲的前线岛链,美军在日本设有军事基地。
日本是美国在亚洲的重要军事据点。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努力在世界舞台上争取与之经济实力相等的角色。
日本是世界最大的对外援助输出国,目前日本最大的对外援助对象为印度。
美国接连在东亚发动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期间,美军的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美国大力扶持日本原来发达的军事工业,刺激了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制定了《农业基本法》,通过法律使大批农民涌入城市,以补充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得日本经济实现了长期持续高速增长。
1968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度提高,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虽然2009年中国GDP(购买力平价计算)已然超过日本,但是中国的人均GDP仅是日本的1/10不到,社会福利远不如日本。
在很多其他经济领域,比如对外投资还落后于日本。
因此不能说“日本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位置被中国取代。
” 现在,日本仍是世界公认的第二号发达国家。
与中国大陆在现代的关系: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邦交正常化。
1973年1月互设大使馆。
中国在大阪、福冈、札幌、长崎,日本在上海、广州、沈阳、香港和重庆分别开设总领事馆。
日本在大连设有驻沈阳总领馆办事处。
1978年8月12日,两国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同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访日,双方互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中国放弃向日本索取战争赔款的要求,日本以优惠贷款的形式向中国提供经济资助。
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
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正式访日,中日两国发表了《关于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
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取得巨大成功,缓和两国间因历史问题不快,是中日关系改善重要标志。
2007年4月,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日本同年12月27日,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访问中国。
2008年5月6日至10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日本。
到2008年为止,日本一共向中国提供了折合2248亿元人民币的开发贷款以及各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和无偿援助,从而成为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提供最多经济援助的国家(其次为前苏联)。
2010年5月30号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日本,并于5月31日于东京与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Yukio Hatoyama)举行会晤
三、日本资源缺乏
日本资源贫乏,严重依赖国外市场,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脆弱性。
粮食资源,工业生产所需要的重要原材料、能源和及其替代品的原料,日本大部分要依靠进口,这使日本在国际社会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领土面积的狭小,使日本在安全问题上战略回旋余地小,始终存在着安全隐患,在外交战略上严重依附于美国。
岛国环境使日本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日本自立国以来就力求打破地缘劣势。
为此,二战前日本统治阶级一直采用侵略扩张的极端方式;战后则采取依赖美国核保护的形式来弥补地缘环境缺陷。
中国作为日本的近邻,日本对中国的崛起存在戒心,一直鼓吹中国威胁论。
日本人在“如何应对中国”的报告中提出了必须谋划各种“政治同盟” :要以日韩为中心,与美国相连接,再向东亚和大洋洲扩展,形成一个应对中国的“网络”,要使东盟成为“ 日本对华外交的盟友和对中国的平衡者。
为牵制中国,日本还极力推出以中亚高加索为对象的“丝绸之路”外交,从背后窥视中国。
自然地理状况不易改变,地缘环境也无法选择,地缘政治深深介入一个国家政策事务中。
就地缘环境层面而言,日本的岛国特征,领土的狭小,资源的贫乏,使日本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一个很脆弱和敏感的国家。
四、边缘世界的大国梦
20世纪日本对外战略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因果关系,类似于德国。
在一个多世纪的崛起过程中,日本面临着三种战略选择:和平扩张、军事征服和商业福利。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国内形成了和平扩张与军国主义两种对立的对外战略主张,到世纪之交,在强大实力和帝国主义欲望的双重刺激下,日本决定性的地选择了军国主义道路,其权势急剧扩张,最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彻底覆灭;战后,日本加入西方阵营,推行“搭车”战略,一举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并在世纪末努力向政治大国迈进。
无论是军事扩张主义,经济立国战略,还是当前的政治大国政策,日本对外战略的基本目标始终是突破现状,争当世界大国。
但是无论从地理上还是文化上看,日本从来都是一个边缘国家,这是基于日本的地缘形势得出的结论。
日本列岛游离于欧亚大陆的东端之外,面积不到38万平方公里,资源严重匮乏,人口集中在4个主要的岛屿上,战略纵深极小。
日本至于亚洲,类似于英国至于欧洲。
但如今东亚的形势并不像欧洲大陆传统的形势那样,存在很多分散的、彼此竞争的大国。
从整个世界形势上看,日本更没有英国在400年前殖民时代拥有的巨大优势。
这一切,似乎都使日本的大国之路成为一项没有明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