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下的中国战略选择

合集下载

地缘政治形势和中国地缘战略思考

地缘政治形势和中国地缘战略思考
4.矿产资源、化石能源。为什么世界上的热点都在化石能源丰富的地区?2003、2004、2005大家听说一个词叫“颜色革命”,主要发生在中亚、吉尔吉斯、乌克兰、格鲁吉亚,这是比较早期发生颜色革命的地区。原来的前苏联共和国,石油储量也比较大,苏联解体了,都独立了,这是最早发生革命的,他们独立以后又发生政体改变的是乌克兰,格鲁吉亚,后来到吉尔吉斯。吉尔吉斯很幸运,因为他是靠近中亚地区,靠近中国,我们搞了一个“上海合作组织”,就把他拉进来了。
2.人口。人口里面还分人口素质,就是我们说的人口教育水平处于什么位置,一个国家,如果国家又大,人口素质又高,这个国家绝对成为一个大国,没资源也没关系,可以对外搞资源,做得到。
3.气候。现有世界大国有几个是在热带?印度。因此人们心存怀疑,印度能成为一个世界大国吗?印度称得上一个局部的,地区性南亚的大国,我们现在还认可,但是印度的发展潜力到底如何?我12月份去了印度,呆了一个星期,印度现在是什么水平呢?是我们80年代,刚刚改革开放的水平,包括整个新德里,我们访问了那里的大学,大学楼像我80年代读大学时候的教学楼一样,这就是印度。大家说了印度在发展,但是你要看看印度承受的压力有多大。首先是人口。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热带地区,到了印度也好,到南亚,稍微靠近热带的地方看一看,人个子不会太高,皮肤比较黑,这是热带的表现,在热带历史上存在的大国全消失了。比方说埃及帝国,巴比伦帝国,波斯帝国都是靠近热带的,历史上都消失了,这是气候。找一找现在世界上比较强的,真正成为世界霸主的都在温带地区,特别是北温带。南温带,澳大利亚有一部分也靠近热带了,南回归线附近了,真正世界性的大国在北温带,北温带地缘政治占优势的是欧亚大陆这一块儿,当然还有北美。
2. 海权论
100年前美国人马汉的海权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而控制海洋的关键在于对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峡的控制。

论中国在中亚的地缘利益、安全困境与战略选择

论中国在中亚的地缘利益、安全困境与战略选择

作者: 尹朝晖[1]
作者机构: [1]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人文社科系,河南郑州450015
出版物刊名: 理论导刊
页码: 90-93页
主题词: 地缘政治;能源安全;地缘安全;地缘经济;中国;中亚
摘要:无论是从地缘安全、地缘经济以及能源安全来说,中亚都对中国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冷战后,中亚政治格局发生了复杂的变化,世界各大国及地区势力纷纷向中亚渗透、争夺,展开激烈的地缘博弈。

中国的地缘安全环境日益复杂,必须采取相应的地缘战略为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地缘政治环境。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地位与地缘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地位与地缘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地位与地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大规模的全球冲突之一,涉及多个大国以及各种地缘政治的利益。

尽管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清朝帝国的最后时期,但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战略地位和地缘意义也不容忽视。

一、战略地位的背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夕,中国面临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的诸多问题。

清朝的治理腐败导致社会民生的衰退,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面临威胁。

同时,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中国遭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压迫,并丧失了对自身主权的控制。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战略地位也受到了挑战和限制。

二、对战争的旁观与参战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选择了保持中立,采取旁观的态度。

这一决策部分是出于清朝政府维护国内稳定和政权生存的考虑,同时也源于中国对列强干涉自身事务的反感。

然而,随着战争的发展和列强的参战,中国不得不重新评估自己的战略选择。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政权上台后提出了停战和秘密条约的倡议,这为中国改变立场提供了机会。

中国看到了保卫自身利益的可能性,于是在对德国宣战并参与盟军行动后赢得了一席之地。

三、对中国的地缘影响中国的参战对地缘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中国的参战使得其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更多的重视和话语权。

中国与盟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取得对各方行动的影响力。

中国也借此机会希望能够重获对自身领土的控制,并将国家地位提高到平等与尊严的水平。

其次,中国的参战推动了国内政治的变革和民族意识的崛起。

中国作为参与战争的一方,争取自身利益的努力加深了爱国主义情感。

这也催生了一系列的社会运动和政治变革,为中国的近代史铺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中国在战争期间为盟军提供了重要的物资和劳动力支持。

中国的努力使其在战后的和平会议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并争取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国际赔偿。

然而,也被迫接受了一系列对国家主权的侵害,如《凡尔赛和约》中对中国的领土割让。

四、中国在战后的地缘挑战尽管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取得了一些成功和收获,但此后面临着新的地缘政治挑战。

中亚: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

中亚: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

中亚: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
王素娟
【期刊名称】《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7(013)006
【摘要】中亚是既有重要战略地位,又有丰富资源的地缘战略枢纽地区.作为中国周边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提供重要的能源和市场支持,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是中国在新世纪周边地缘战略中需要重点经营的地区,也是大国博弈的舞台.
【总页数】3页(P50-52)
【作者】王素娟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环境与资源管理系,内蒙古,赤峰,02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01.4
【相关文献】
1.论中国在中亚的地缘利益、安全困境与战略选择 [J], 尹朝晖
2.中亚与东南亚:中国石油安全的地缘战略选择 [J], 钱娟;范瑞杰
3.中亚地缘政治经济博弈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J], 封永平;姚志鹏
4.中亚国家地缘位置与中国地缘战略的若干思考 [J], 刘恩雨
5.中国的中亚地缘安全形势与战略选择 [J], 张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地缘政治

中国地缘政治

中国地缘政治中国地缘政治一、地缘政治学的概念和特点是什么?地缘政治学的概念是: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的一个部分,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地缘政治学的特点:1、国际性:指地缘政治主要研究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的地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2、整体性:指国际社会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任何国家或地区实力的变化必然影响到整个区域乃至全球力量的平衡。

3、动态性:指地缘政治区域并不是由恒定不变的地形所规定的地理区域,而是一方面由地理所决定,另一方面由实力中心的动态的转移所决定的一些区域。

4、政治性:指地缘政治是为一定阶级、国家以及政治集团服务的(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表现,因而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二、中国东、南、西线地缘政治环境有哪些主要特征?中国东线地缘政治环境主要特征:1、地区经济合作前景广阔A、环黄海渤海经济圈:包括中国辽宁、山东、江苏地区,朝鲜半岛西海岸,日本的九州地区。

这一区域在资金、技术、劳力方面的合作及产业结构及自然资源的分布方面,具有明显的互补性。

B、图们江开发区:图们江是中朝俄之间的界河,三国都有经图们江进出日本海的权利,因而有可能形成为延吉一清津一海参崴的“金三角”,并可能成为与鹿特丹匹敌的国际贸易中心和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

2、地区安全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一是逆流而动的美日军事同盟。

美国利用日本、韩国军事力量,继续推行“灵活与选择参与”战略,并以“预防性防务”为重点,保持关键地区的军事存在,干涉地区性事务,是影响地区形势缓和的最大不安定因素。

二是扑朔迷离的朝鲜半岛局势。

朝鲜半岛虽有和解的动向,但军事对峙仍然存在,也是东北亚地区重要的不稳定因素。

三是错综复杂的领土领海争端。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东北亚各国间存在着诸多领土领海争端。

如中日钓鱼列岛争端、日俄北方四岛(国后、择捉、齿舞、色丹)归属、日韩独岛争议、中国与日韩关于东海大陆架的划分等。

中国地缘政治论心得体会100-200字

中国地缘政治论心得体会100-200字

中国地缘政治论心得体会100-200字一.地缘政治的概念地缘政治学兴起于19世纪末,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全球扩张和西方列强的政治利益需要而产生和演变的。

由于时代和国家利益的差异,对地缘政治的涵义可以说是众所纷纭。

我国的学者认为“它是一门以地理分析为基础,专门研究国际政治力量与地球自然性质之间内在联系的学问”。

地缘政治的研究对象是国家或国家集团,研究的重点是国家安全、对外战略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其理论核心是强调获取既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使本国在激烈的国际角逐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即地理因素对国家权力的重要作用。

在地缘政治中,以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利益为标准来区分敌友关系。

对国家利益有利的,就是地缘政治上的朋友,对国家利益不利的,就是地缘政治上的敌人。

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二.中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1.有利条件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缘,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雄踞亚洲东海岸,位居远东的中间部分,具有漫长的属于中纬度的海岸线,辽阔的版图几乎占据了四分之一的亚洲面积,这种地理位置为中国提供了在亚洲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生长、发展和壮大的优越条件。

中国在崛起过程中,以和平方式同大多数邻国解决了领土和领海争端,建立了多元化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了周边和平稳定的局面。

目前,在东北方向上,中国与韩国、日本明确了战略伙伴关系,而且还构建了中日韩三国伙伴关系。

在东南和西南方向上,中国和菲律宾、印度、越南、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此外,中国还与东南亚地区最大国际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确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在西北方向上,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达成了战略伙伴关系。

这些战略伙伴关系在不同层次和程度上为中国维护周边国际和地区的稳定与安全、防止与邻国发生地缘矛盾和冲突,起到了重要的缓和作用。

2.不利条件从地缘位置上看,中国被许多国家所包围,北面有老牌帝国俄罗斯,东北方向有令人揪心的朝核问题和朝鲜半岛统一问题,南边是正在崛起的印度和越南等国,此外,还有一个强大的日本守在我们的门口。

地缘理论演变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地缘理论演变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地缘理论演变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黄仁伟[内容提要]中国和平发展道路需要新的地缘战略及其理论支撑。

新地缘理论的构建需要追溯传统地缘理论的演变进程,从中归纳大国地缘战略成败的历史经验。

传统地缘政治理论覆盖传统大国战略的主要特点,至今仍然影响着大国竞争的走向。

过分依赖和运用 陆权论 、 海权论 、 边缘地带论 等传统地缘理论可能误导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

文明冲突论 和 大棋局论 等新地缘政治理论仍未摆脱美国早期追逐全球霸权战略的烙印,难以成为中国战略选择的思想来源。

新的地缘经济理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潮流应运而生。

一方面,经济成为地缘政治板块的主要要素构成,改变了地缘政治导致大国对抗和战争的历史逻辑;另一方面,地缘经济成为地缘政治的新的外在形式,其中包含地缘政治竞争的本质,更包含区域合作机制形成的基础。

因此,地缘政治是大国战略对抗的环境研究;地缘经济是大国战略合作的环境研究。

中国选择和平发展道路,在地缘理论上必然更多选择地缘经济的新思维模式,更多地扬弃地缘政治的旧思维模式。

[关键词]地缘政治 地缘经济 中国 和平发展道路 新地缘战略[作者介绍]黄仁伟,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导,主要研究国际政治经济、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等问题。

长期以来,地缘政治学对各大国战略和外交政策具有重大的现实影响。

由于所处地缘环境的不同,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缘战略往往会在地缘利益界定、战略目标与战略手段等方面存在不同的定位,由此产生各国地缘战略的不同特征。

中国作为和平崛起的大国,其地缘战略必然受到当代地缘格局的制约,也推动全球地缘格局特别是亚洲地缘架构的转变。

如何认识地缘理论演变对当代地缘政治结构的影响,如何构建符合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新地缘战略,这是本文试图讨论的主题。

一、早期地缘政治理论与后起大国的战略选择早期地缘政治理论源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列强争霸和瓜分世界的战略需要。

当时大国争夺的重点在于全球战略通道和制海权,由此形成大国结盟和势力范围,进而影响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走向。

论中国地缘政治战略思考

论中国地缘政治战略思考

论中国地缘政治战略思考中国是一个独踞欧亚大陆东南隅的陆海复合国家,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北靠蒙古高原和西部利亚,南邻印度支那半岛,西接中亚和南亚,东临太平洋与日本隔海相望。

数千年来中国的发展史几乎可以看做是中华与周边各游牧民族不断冲突与争夺的历史。

随着地缘政治学的发展,欧亚大陆日益呈现出在国际政治中地缘政治意义上的重要性。

早在20世纪初麦金德就将欧亚大陆和非洲视为“世界岛”,认为“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斯皮克曼以麦金德学说为基础,将欧亚大陆的沿海地区称为“边缘地带”,认为“谁控制边缘地带,谁就统治了欧亚大陆;谁统治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了世界之命运”。

1997年,布热津斯基在其着作《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仍把欧亚大陆看做是决定国际胜负的关键地区,“对美国来说,欧亚大陆是最重要的地缘政治目标”。

冷战结束后,美国以“一超”的优势加紧推行其旨在建立单极世界的全球地缘战略:在欧亚大陆西翼,坚持北约东扩,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对不屈从美国的南联盟施以无情的军事打击;在欧亚大陆南翼,发动阿富汗战争,武力打击占领伊拉克,与中亚五国加强军事关系并力图使之纳人北约体系,以控制中东一中亚能源供应带及欧亚交通枢纽和战略制高点;在欧亚大陆东翼,加强与日、韩、澳、菲、泰的五国双边军事同盟关系,并力图使其向中国西南、西北方向延伸,开发部署TMD,意在对中国形成外线包围态势,削弱中国核威慑能力。

北约东扩至中亚国家,也有呼应美日同盟、对中国施行东压西挤的地缘战略意图。

时至现代,长久威胁着中原百姓甚至数度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早已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取而代之的是仍然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但却更加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

二战结束后,在国际冷战的大背景下,美、苏和第三世界国家三大政治力量之间的角逐主导着东亚地区地缘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发展。

在此大背景下,军事冲突是这一阶段地缘政治博弈的主要表现形式,中国周边甚至中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地区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如朝鲜战争,中印边境战争,中苏珍宝岛冲突,三次印巴战争,越南战争,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苏联入侵阿富汗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缘政治下的中国战略选择/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行政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地缘政治下的中国战略选择
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作为海陆兼备的国家,正处于地缘政治战略选择的十字路口,历史和现实决定了中国的地缘政治选择不会违背和平发展的基本原则,中国坚持和平合作发展的道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一、地缘政治的概念地缘政治学兴起于19世纪末,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全球扩张和西方列强的政治利益需要而产生和演变的。

由于时代和国家利益的差异,对地缘政治的涵义可以说是众所纷纭。

我国的学者认为“它是一门以地理分析为基础,专门研究国际政治力量与地球自然性质之间内在联系的学问”。

地缘政治的研究对象是国家或国家集团,研究的重点是国家安全、对外战略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其理论核心是强调获取既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使本国在激烈的国际角逐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即地理因素对国家权力的重要作用。

在地缘政治中,以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利益为标准来区分敌友关系。

对国家利益有利的,就是地缘政治上的朋友,对国家利益不利的,就是地缘政治上的敌人。

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二、中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 1.有利条件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缘,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雄踞亚洲东海岸,位居远东的中间部分,具有漫长的属于中纬度的海岸线,辽阔的版图几乎占据了四分之一的亚洲面积,这种地理位置为中国提供了在亚洲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生长、发展和壮大的优越条件。

中国在崛起过程中,以和平方式同大多数邻国解决了领土和领海争端,建立了多元化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了周边和平稳定的局面。

目前,在东北方向上,中国与韩国、日本明确了战略伙伴关系,而且还构建了中日韩三国伙伴关系。

在东南和西南方向上,中国和菲律宾、印度、越南、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此外,中国还与东南亚地区最大国际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确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在西北方向上,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达成了战略伙伴关系。

这些战略伙伴关系在不同层次和程度上为中国维护
周边国际和地区的稳定与安全、防止与邻国发生地缘矛盾和冲突,起到了重要的缓和作用。

2.不利条件从地缘位置上看,中国被许多国家所包围,北面有老牌帝国俄罗斯,东北方向有令人揪心的朝核问题和朝鲜半岛统一问题,南边是正在崛起的印度和越南等国,此外,还有一个强大的日本守在我们的门口。

我们再来观望一下,在我国的周边还有一些诸如阿富汗的动荡国家,以及超级大国美国。

目前国际共产主义处于极度低潮时期,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在向西方国家看齐,发展中国家分化、西化倾向明显,中国不得不承认处于比较严峻的国际政治地理环境之中。

三、地缘政治下中国战略选择的思考中国的地缘政治基于历史性和现实性决定了其地缘战略选择不会违背和平发展的原则,中国会坚持和平合作发展的道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因此,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与美国霸权和谐相处,立足周边,放眼全球美国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事实上还没有出现任何可以取代美国综合实力优势的国家,可见美国因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同时,考虑到美国与中国周边国家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关系、对中国周边国家的战略态度等问题,可见处理好中美关系可谓是稳定中国周边环境的一个重要条件。

此外,中美关系的友好发展将促进中日关系的稳定。

中国应致力于同美国和谐相处,互利共赢。

同时,中国所处的复杂地缘环境要求中国要处理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确保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妥善处理和解决与邻国的领土和领海争端,营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地缘环境。

2.在化解地缘冲突源的基础上借机出海涉及领土和领海的主权纠纷成为中国处理和周边地区和国家地缘安全问题的导火线。

因此,中国必须在争取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基础上,一方面结合地缘经济方面的战略考虑,致力于化解这些潜在的冲突源,稳定周边地缘安全环境;另一方面通过规划海洋战略,从全局角度通盘处理领海争端,确保海上战略通道的安全,拓展海上地缘空间。

3.推动国际合作应对全球性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挑战全球性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课题,身为最大的发展中国际,我国更是义不容辞。

中国应致力于深化地区安全合作,在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两个重大问题上大做文章,解
决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构建各种安全利益共同体。

同时,这既是中国自身安全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各国对发展中的中国的期待,也更有利于推进国际政治关系的和谐发展。

中国现在有能力也有必要在周边、地区和全球层次上全方位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缘政治环境。

4.以健康的大国心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正如心态决定个人的生存质量一样,对作为一个天然大国并且立志成为受人尊敬的强国的中国而言,能否树立一种健康的大国心态,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生存质量,更是影响中国对外战略选择的根本因素。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增长并得到举世肯定,而且中国越来越重视软实力的建设,但是软实力建设的成效如何更多的取决于我们的心态。

健康的大国心态要求我们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要求我们具有开阔的视野,承担应有的责任,履行应尽的义务,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结语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信息化、人性化的时代,这个时代为新兴大国的崛起提供了和平与发展的可能。

综合来看,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一方面暗藏危机,需要中国在崛起路上保持警惕,着力化解,另一方面优势突出,发挥好则可推动中国更好更快地崛起,成为世界大国,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而贡献自己独特而重要的力量。

中国在新时期应居安思危,扬长避短,同时善于发掘,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相信中国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创造出自身需要的和平地缘政治环境和大国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