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忠言也可顺耳
职场上与领导相处的技巧

职场上与领导相处的技巧职场上与领导相处的技巧1、忠言也要让领导听者顺耳,因为人都是喜欢被欣赏的,不论是忠言还是恶语,如果你逆着耳朵说出来,领导也会不高兴的,所以聪明人都懂得顺人心意,对症下药。
只要说话注意方式方法,顺耳忠言会比甜言蜜语更好听,会让领导更信任你,拉近你们的关系。
2、给领导提建议,必须要以领导的想法为中心,要以顺领导意的姿态来驾驭他的内心。
如果领导问我们问题,我们回答一定要适当。
过程中,如果产生分歧,就必须停止你的建议,然后揣摩领导的内心,顺势而为,慢慢引导他自己改变想法。
如果你的建议,不合他的意,说明你还不够了解领导,如果你的建议非常符合他的心意,但却不被采纳,这就说明,你们表面志同道合,内心却十分疏远。
你要明白在领导面前,会说话与不会说话的人,说同一件事情,肯定效果会不一样。
3、在领导面前,你必须要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工作中,区分好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领导关心的事。
在关键问题上,如果你无法掌控局面,并且这个问题关系到领导利益,你应该坚决与他保持一致,既然选择了给别人打工做奴隶,就必须按领导的想法做事,不要抵触领导的想法。
如果你做不到,就辞职,自己做老板吧。
4、我们要学会给领导当盾牌,在不影响我们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必须要为他遮风挡雨,任何一个领导,都需要自己的左膀右臂,只有经常暗自琢磨领导心思的人,才会受到重用,获得更好的晋升空间。
对于只知道玩命工作,冲锋陷阵当炮灰的人,工作能力再强,也不可能得到发展。
5、在职场上,说话做事必须要有目的,没用的话不要说,没用的事不要做。
与领导关系近,是因为你暗地里对领导有恩,或者领导有求于自己,记住是暗地里。
与领导关系疏远,是因为你们立场不统一,所以你的建议再好,也不会被采纳。
职场上最忌讳,不了解领导心思之前,就盲目的提建议展现自己,结果就是,你被否定或者开除。
6、想到在职场上得到领导的重用,光有真才实学,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具备善于察言观色,把握大局的能力。
忠言顺耳利于行

摘自雾凇A的新浪博客,原址/s/blog_54c7b58a0100c46s.html
其实,谏言也是一种语言艺术,也需要注重表达的方式和时机。忠言或许就是一副良药,但未必就一定苦口,巧妙的语言表达形式不仅不会让忠言逆耳难听,而且还可以让这副良药药力十足。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魏征劝诫唐太宗非常激烈,把唐太宗气得半死,大发雷霆,走回寝宫时还边走边骂:“气死我了,我一定要把他杀了。”到了寝宫,皇后看到唐太宗气成这样,知道一定是魏征的杰作。所以,皇后立刻去换上非常正式的衣服,然后走到唐太宗的面前,当场跪下去说:“恭喜皇上,贺喜皇上。”唐太宗一头雾水:“我气得半死,你还恭喜我什么?”接着皇后就说:“一定是有明主出现,臣子才敢直言不讳。”唐太宗一听“我是明主”,气都消了。
同时,话是说给人听的,自然要看说的对象。倘若劝说的对象是十足的小人,你的忠言再逆耳,他也听不进去。同样,若劝说者心术不正,将自己的险恶用心裹上忠言的外衣,也难免不把人引向歧途。
时变境迁。如果不分说的对象和场合,仍一味地抱着忠言逆耳作为教条,就难免贻笑大方。如果自己的忠言过于逆耳,让人听了堵心甚至产生憎恨,还怎么起到忠言的作用?
心理越自卑的人,在外表上通常都表现得十分强大。同样,越是对批评意见恐惧的人,往往更加喜欢扮演“批评者”的角色。在“忠言逆耳”的招牌下,这些批评者极尽语言挖苦之能事,让那些被批评者“赤裸裸”的站在你的威慑之下。批判者从中收获了“威严”,而失败者则将仇恨转嫁给他人。在这种恶性循环之下,批评变成了一种报复。“良药苦口”也变成了整治他人的工具,在这种畸形的批判文化下,忠言仅仅是“逆耳”的一种陪衬。
忠言“顺耳”利于行

忠言“顺耳”利于行作者:胡加俊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1年第10期摘要:文章从一个课堂实例中分析教师在维护学生自尊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倾注“师爱”,融洽师生关系;言传身教、体现人格魅力;公平、公正,注意调查激励;讲究艺术,运用“暗示效应”。
并总结出艺术的批评要做到批评的对象应指向学生的行为,而不是学生本身;批评学生要分场合;批评的语言要注意技巧;运用情感因素,争取以情动人;全面了解犯错的学生。
关键词:批评;师爱;言传身教;调查;了解;艺术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0-0056-03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将永远赖以生存的是他的智慧、良心和尊严。
教师在影响孩子的内心世界时不应该挫伤他们心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
”孩子的自尊心有时候就像暮春时节的花朵一样,稍不注意就会受到伤害而凋零,因此教师要像呵护花朵一样呵护孩子的自尊。
对孩子而言,最残忍的伤害之一就是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最大的帮助莫过于给孩子以信任和赞美。
下面,就以一位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的作法谈谈笔者的一点思考:【案例】:在课堂上讲完课文,准备提问开始背书的时候,却突然发现后面有个小男生正低着头极其专注地在纸上描描画画……老师不动声色,没有改变上课的速度和说话的音调,但脚底下却很轻,走到这小孩身旁——没给他思考的空间,便拿起了他的“作品”,一看——居然画的是两个人物,尽管那长发飘飘女孩子被画得比例失调头重脚轻像颗棒棒糖,但整个画面很拙劣也可以说很认真。
拙劣的是绘画的技巧等于零,认真的是每一个笔触都是郑重其事的,透着对绘画的热爱。
人赃俱获,这小子吓得要命,惊恐万分地看着老师。
按惯例,这位同学要接受老师的处罚了!但老师停了停,定了定神,说道:“同学们,这位同学非常热爱美术,以至于上语文课都拿来画画。
(大家笑,那小子低头脸红)“不过,老师很欣赏他……”(大家愕然,摸不着头脑)“因为,他还有这样一个执着而美好的爱好,忘记此时正是身处语文课堂,这是一种忘我追求艺术的境界,值得称赞。
安全忠言也可顺耳

安全建议也很容易听到近日,笔者在某石油化工企业调研时,遇到安全监督员,经企业班组检查后提出批评和整改意见,但由于他不注意说话方式,言辞比较粗糙,话不投机,与职工们大吵起来。
古人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意味着质量好、治疗效率高的药物必须尝起来苦涩,劝谏人改过从善的话一定不好听,不顺耳。
道理虽然是这样,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想做好工作,特别是安全工作,却常常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变通。
据笔者观察,安监部门或检查团在进行安全生产检查时,部分检查人员根据检查结果,对企业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企业很乐于接受,职工欣然接受批评,很快将这些整改意见和建议落实整改;而有的检查人员根据检查结果提出的整改意见和建议,企业或职工不但不愿意接受,而且会表现出比较强烈的抵触情绪,并找种种客观理由搪塞,其结果是整改意见和建议很难得到整改落实。
为什么同样是根据检查结果提出的整改意见和建议,企业和职工的反应会有天壤之别呢?笔者认为,这与企业或员工对安全生产的理解不同,与检查人员的表达方式也有很大关系。
以往有不少人认为,“忠言就要逆耳”。
但事实上,人都是爱面子讲自尊的,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自尊。
如果你聪明一些,把批评变成阳光雨露,采取“忠言顺耳”“迂回包抄”的方式,恰恰迎合了人的这种心理,使受批评者听起来也“顺耳”,在亲切的交流中躬身自省,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能勇于改正。
事实也证明,“良药”太苦容易反胃,“忠言”太过逆耳容易使人产生抵触情绪。
因此,笔者认为,即使检查人员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很有道理、非常必要,也应该尽量避免使用讽刺挖苦、充满说教、命令味道的话语,因为这样很容易使人反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要做到这一点,检查人员就要本着平等待人、与人为善的态度进行沟通,给予被检查企业和员工充分尊重和必要理解、鼓励。
只有这样,企业或职工才会感受到安监部门或检查团、安监人员检查是为了帮助企业查找、消除隐患,是为企业服务的,从而接受检查人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反驳良药苦口的诗句

反驳良药苦口的诗句(实用版)目录1.引言:介绍诗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含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反驳观点:良药并不一定苦口,忠言也不一定逆耳。
3.论证:以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有时候良药并不苦口,忠言也可以顺耳。
4.总结:提倡大家应该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他人的建议和批评。
正文在我国古代的诗句中,有许多都是富含哲理,耐人寻味的,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句话旨在强调有时候,对于我们的成长和进步,一些看似令人不悦的事物却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认为这句话并不完全准确,甚至有时候可能会误导人们。
因此,我在这里要反驳一下这句诗句。
首先,良药并不一定苦口。
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下,越来越多的药物在保持药效的同时,也兼顾了口感。
例如,现在的很多儿童药物,为了减少孩子的恐惧感,都会设计成糖果味或者果味,让孩子更愿意接受。
再比如,中药中的某些药材,如红枣、甘草等,其味道甘甜,不仅可以作为药材,也可以作为食材。
这些例子都表明,良药并不一定苦口。
其次,忠言也不一定逆耳。
如果我们把“忠言逆耳”理解为真诚的建议可能会令人感到不舒服,那么,我们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他人的建议和批评。
例如,如果你的朋友告诉你,你的某个行为可能会引起误解,你应该感谢他的提醒,而不是觉得他多管闲事。
再比如,如果你的同事对你的工作提出改进意见,你应该虚心接受,而不是觉得他在贬低你。
这样的心态转变,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接受他人的建议,也让我们更容易进步。
总的来说,我并不是要否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的道理,而是希望大家能够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他人的建议和批评。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需要不断进步,不断学习,才能够不被淘汰。
忠言也可顺耳

得不到刘邦的理解 , 于是他改 变了进 谏的方式说 : “ 汤 武逆取 而顺 守之 ,
文武并用 , 长久之术也。 ” 进而指出, 如果秦 王征服天下之后 , “ 行仁义 , 法
先圣, 陛下 安 得 而有 之 f” 并 且 强调 , 武力 能 夺 天下 , 但 不 能靠 它 治 天下 。
园, 衣服都被露水湿 了, 很 不理 解 , 于 是 问他 : “ 何 苦 沾 衣 如 此? ” 少 孺 子
见吴 王给 了他说话 的机会 , 于 是趁机进言 : “ 园 中有树 , 树 上有蝉 , 蝉 居 高 悲鸣饮露 , 不知 螳螂在其后 也 ; 螳螂委 身 曲附欲 取蝉 , 而不知黄 雀在 其旁也 : 黄雀延颈欲啄螳螂 , 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 , 皆务欲得其
前利 而不顾其后 之有患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吴 王听 了这番话 , 终于醒悟 过来 , 击 掌称 善, 遂罢伐荆之兵。显然 , 少孺子在 进谏过程 中, 是 以委婉 取譬 , 力陈利
害, 从而达到 了进谏的 目的。 如果说 , 少孺子在进谏 时比较注 意策略 , 因而做到 了“ 忠言 顺耳” 的 话, 那么 , 西汉初期 的陆贾则 以其善辩 的 口才使 忠言 由“ 逆 耳” 变 为“ 顺 耳” 的。 陆贾在劝谏刘邦对农 民要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 实行文治时 , 却遭 到刚刚夺得天下 的刘邦 的反 对 : “ 乃公居马上得 之, 安 事诗书” , 就 是说 ,
陆贾就 这样 以史 实为依 据 , 按逻 辑推理 以服人君 , 使“ 逆 耳” 之言 ,
变成 了“ 顺耳” 之言 , 刘邦 心悦诚服地 采纳 了他 的意见 , 汉朝 也因此得以
让良药爽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行

让“良药爽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行”内容摘要:对于当今学生而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一“格言”实在有改造、升华的必要。
即面对犯错的学生,在规劝批评时,为使其心悦诚服地接受,出自内心地抛弃自身不良行为,将原格言中的“苦”字变为“爽”字“甜”字,“逆”字变为“顺”字,以收“治病救人”之良效,岂不更好?本人就集中彰显优点,肯定进步,培养自尊心,实现“好孩子”的角色迁移;运用保护性批评,给学生留有余地,促使学生主动向善;创造成功的机会,促成良性循环——为“忠言”穿上尊重的外衣,让“良药”隐身于肯定、关爱、引导、帮助之后,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把教育工作更快更好地做到学生的心坎里。
关键词:尊重角色迁移主动向善良性循环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是一句规劝世人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耳熟能详的格言。
然而,对于当今学生而言,这一“格言”实在有改造、升华的必要。
即面对犯错的学生,在规劝批评时,为使其心悦诚服地接受,出自内心地抛弃自身不良行为,将原格言中的“苦”字变为“爽”字“甜”字,“逆”字变为“顺”字,以收“治病救人”之良效,岂不更好?教师应培养学生具有自主、自立、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
在这样的情况下,虽是“良药”,因其味苦,学生通常难以下咽;虽是“忠言”,因其逆耳,学生往往难于接受。
一味用“苦口”、“逆耳”的方式来规劝人、批评人、教化人,其效用必将大成问题。
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良药”不一定非要“苦口”,“忠言”不一定非要“逆耳”。
良药爽口(甜口)、忠言顺耳是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的体现。
随着“体验教育”、“自我教育”在各地迅速开展,“还学生教育的主体地位”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在教育活动的绝大部分时间内,许多老师纷纷从教育的前台走到了后台,保证了学生“体验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时间、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了教育的主体。
与传统教育相比,新的教育模式对老师的“主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忠言顺耳利于听

忠言顺耳利于听江西省赣县韩坊中学李仙良给同学或师长提意见,同学们该注意些什么呢?一说到提意见,同学们肯定会想起“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古话。
无疑,其中的道理是正确的。
不过,现实中,人们往往更喜欢听好话,听顺耳的话。
良药苦口都能利于病,忠言逆耳都能利于行,忠言如果能说得顺耳,效果无疑会更好。
那么,我们该如何把忠言说得顺耳呢?首先,态度要诚恳。
要知道,心灵决定话语。
俗语有云:“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心诚则灵。
我们给别人提意见,首先就得有诚恳的态度。
态度诚恳,要求我们说话前,学会“换位思考”,试着去理解对方,即多从对方的角度,设想一下自己就是他,自己会怎样做,又会怎样想。
将心比心,可以消除很多误会。
误会恰是人际沟通的最大敌人。
态度诚恳,是要体现在你对别人的尊重上的。
要让别人尊重吸取你的意见,你必须先尊重别人。
怎样体现尊重?最基本是尊重他人的人格,杜绝使用讥讽污辱类的言辞;使用得体的敬称和恰如其分的语气,也是非常必要的;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提意见还要顾忌听话人的心理接受能力和感受,不能对伤及他人自尊。
其次,把忠言说顺耳,还要看说话的语境,就是我们俗称的“场合”。
提意见顺耳,不是不顾语境、不管场合一味使用委婉语。
事情紧急,还有在比较庄重严肃的场合时,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我们不妨直抒己见。
当然,在大众场合或有旁人的场合,我们就应采用“曲径通幽”的说话方式,使用一些委婉语,要让听话的人听了不觉得刺耳,有台阶可下。
再者,我们要根据说话的对象,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道理折服人心,感情打动人心。
晓之以理,不是夸夸其谈,而是结合实实在在的事例,引导对方一起探寻事例中的道理。
一般来说,人们对于自己发现的道理是信服的。
讲述例子时,我们要注意语言的平实,也可以适当的把意见融入其中,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人有感情。
有时,千言万语的道理抵不上普普通通的感情。
所谓“能情”才能“达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SY-AQ-07899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安全忠言也可顺耳
Safety advice is easy to hear
安全忠言也可顺耳
导语: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
在安全管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近日,笔者在某石油化工企业调研时,碰到一名安监人员在企业班组检查后提出批评和整改意见,但由于他不注意说话方式,言辞比较粗糙,话不投机,与职工们大吵起来。
古人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意思是说质量好治病效率高的药物味道一定很苦,劝谏人改过从善的话一定不好听,不顺耳。
道理虽然是这样,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想做好工作,特别是安全工作,却常常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变通。
据笔者观察,安监部门或检查团在进行安全生产检查时,有的检查人员根据检查结果为企业提出的整改意见和建议,企业很乐于接受,职工欣然接受批评,很快将这些整改意见和建议落实整改;而有的检查人员根据检查结果提出的整改意见和建议,企业或职工不但不愿意接受,而且会表现出比较强烈的抵触情绪,并找种种客观理由搪塞,其结果是整改意见和建议很难得到整改落实。
为什么同样是根据检查结果提出的整改意见和建议,企业和职工的反应会有天壤之别呢?笔者认为,这除了与企业或职工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认识有差异外,与检查人员的表达方式也有很大关系。
以往有不少人认为,“忠言就要逆耳”。
但事实上,人都是爱面子讲自尊的,只是不同的人爱面子讲自尊的程度不同罢了。
如果你聪明一些,把批评变成阳光雨露,采取“忠言顺耳”“迂回包抄”的方式,恰恰迎合了人的这种心理,使受批评者听起来也“顺耳”,在亲切的交流中躬身自省,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能勇于改正。
事实也证明,“良药”太苦容易反胃,“忠言”太过逆耳容易使人产生抵触情绪。
因此,笔者认为,即使检查人员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很有道理、非常必要,也应该尽量避免使用讽刺挖苦、充满说教、命令味道的话语,因为这样很容易使人反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要做到这一点,检查人员就要本着平等待人、与人为善的态度进行沟通,给被检查企业和职工以充分的尊重和必要的理解、鼓励。
只有这样,企业或职工才会感受到安监部门或检查团、安监人员检查是为了帮助
企业查找、消除隐患,是为企业服务的,从而接受检查人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在日常安全生产监管中,检查人员不妨改变传统的“忠言逆耳利于行”的思维方式,使“忠言也顺耳”,让企业或职工乐于接受安监部门的监督,自觉按照检查人员的要求去做。
对于安监人员来说,在提出批评、整改意见和建议时,能多想一想糖衣良药,多想一想顺耳忠言,想一想用怎样的方式去表达容易让人接受,多增强一些说话的艺术,掌握一些基本的沟通技巧,让忠言也能变得顺耳起来。
最后期望企业管理者在安全管理、安全教育上多些忠言顺耳,如此,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就更能行之有效,入脑入心。
这里填写您的公司名字
Fill In Your Business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