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艺术,忠言还须顺耳

合集下载

忠言顺耳更利行

忠言顺耳更利行

忠言顺耳更利行有个故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说是有个女学生违反校规,穿了一件超短裙到学校。

这么标新立异的穿着一进校门就引起了其他学生的骚动。

对这种情况老师是不能不管的。

当老师把女孩叫过来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围拢过来看老师怎么惩处,其中不乏有些幸灾乐祸的人。

此时,那女孩心理状态也到达了最敏感的时期,她昂着头像一个视死如归的“战士”。

老师:“很漂亮!我很早就听说你的审美观与众不同,今天看来果然名不虚传,你的裙子和上衣搭配的多么协调。

”女孩有点讶然,却是心花怒放道:“老师,你也喜欢吗?”老师:“很喜欢,真的很漂亮。

就是.……裙子的长度嘛……”女孩:“你是说,太短了?”老师:“噢,你已经知道了。

”女孩:“我明天换一条。

”老师亲昵地搂过女孩,边走边耳语:“你现在就回去换,我给你一节课的时间。

”不难想象,如果这位老师当时板下脸孔大声呵斥的话,双方会有怎样的剑拔弩张的局面。

但如此一来,女孩就会对老师有敌意的。

她能清楚地意识到:虽然她违背了校规,但是老师没有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她,而是有意地保护她的自尊心。

所以,即使作为一种回报,她也会心甘情愿的作一次“牺牲”。

这就是教育者应有的批评。

林肯说过:“人人都喜欢表扬,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表扬。

”同样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也需要被批评,被指正,被改善,尤其是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青少年们。

一句话可以把人说笑,一句话也可以把人说跳。

赞赏与批评像一对孪生姐妹,只有它们相得益彰才能让教育发挥它最大的作用,才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留下成长的痕迹。

教师要做好学生思想工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批评方法。

那么,如何将批评艺术落实到实处,且效果甚佳。

在此,笔者就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批评要选择环境批评所处的时间和空间即所处的特定场景,也是影响批评效果的重要因素。

首先,教师批评犯错误的学生应选择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条件。

批评有时需要及时,但决不能急躁,这就需要冷处理,择时进行。

忠言也可以顺耳——浅谈批评学生的语言艺术

忠言也可以顺耳——浅谈批评学生的语言艺术
教育时空
I ■
忠言也可 以顺耳
浅谈 批评学生 的语言艺术
闫桂 云
( 博 市张店 区马 尚二 中) 淄
中图分 类号 :9 ] [1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 章编号 :09 9 4 (00 3~ 14 O 10— 1X 2 1)4 0 6一 1
批 评, 是教 师通 过教 育学 生, 响学生 行为 的一种 重要 方法 。对犯 了错和 影 存在不 足 的学生提 出批 评, 老师 的职责 。批评 是对 学生 的一种 否定性 评价 , 是 是一 种 消极 的 “ 化 ” 能 唤醒 学 生警 觉 、 自责 , 以起 到 帮 助学 生 改 正错 强 , 可 误、接 受 教训 而 免走 弯路 的 良好 作 用 。许 多人 相信 “ 良药苦 口, 忠言 逆耳 ” 的说法 , 但批 评 的效 果常 令人 不太 满意 , 时甚至 适得 其反 。作 为班 主任 , 有 高 明 、机 巧 、受 听 的语 言更 受 学 生 欢迎 ,这 种语 言 不仅 能 达 “ 言 ”之 效, 忠 而且 让 人豁 然 开 朗。“ 耳 忠 言 ”更 能起 到激 发 学 生 上进 的 作用 。要 做到 顺 “ 言 不 逆 耳 ”就 要 讲 究 批评 语 言 的 艺 术 性 。 忠
1 从 赞美 “ 闪光 点 ” 入手 , 间接 提 醒 攀生 的 错 误
寸有 所长, 尺有 所短, 每个 学生 都有 自己的优 点和长处 , 师批评 学生 时, 教 若首先 对 他 的优 点 、长处 加 以肯 定, 然后 再 有提 示 、暗示 、对 比等 方 式,自
然 委婉 地把 话题 转到 存 在 的问题 上, 这样 学生 就 比较容 易 接受 。因 为学 生感 到, 师不仅注 意 了他 的短 处, 且看到 了他 的优 点和 长处, 教 而 使他体会 到 了被 关 注 、 被赏 识 的感 动 , 而避 免 了 学生 对 批评 的抵触 情 绪 , 破 了 怕批 评 ” 从 突 或准 备挨 批评 的 心理 防 线 。例如 , 育 一位 只顾 学 习 、 自私 自利 的学生 , 教 老 师 对他 说 :你 的学 习成绩 很 不错, “ 如果 你能 多 团结 同学, 多关心 班集 体, 信 相 你 会 更受 同学欢 迎 。 ”这样 的 间接 提 醒,学生 乐 于接 受 。 再 比如 : 面对 一 个 成绩不 好经 常调 皮捣 蛋 的学 生, 师对 他说 :你有 聪 明的大 脑, 有好胜 心, 教 “ 也 如果你在 学习上 也像在 球场上 那样奋力 拼搏, 老师相信 你也 能成为考 场上 的罗 纳 尔多 。 ”从此 以后那 位被 批评 的学 生的学 习成 绩一 天天好 了起 来 。事 实上 ,

让“忠言”不再“逆耳”——浅议批评的艺术

让“忠言”不再“逆耳”——浅议批评的艺术
生 的 犯错 ,我们 是 否 当 即斥 责 ,甚 至 残 ,更 会 失 去 教育 意 义 ,而 且 也 有失 的观 察思 考 ,等他 再 坐不 住 时 ,我 不 “ 声大 作 ” 雷 ?其 实 ,学生 很 可能 不是 你 良好 的师 表形 象 。因 此 ,在 批评 学 再 直接 批 评 他 ,而是 把 另 一位 认 真 听 有 意 犯 错 的 ,所 以 我 们 无 须 雷 霆 震 生 前 ,必 须 调整 好 你 的情 绪 。当心 情 讲 的学 生表 扬一 番 : 大 家看 ,杨 志诚 “ 怒 。小 学生 的年 龄 尚小 ,辨 别 是 非 的 不 佳 时 ,不 妨先 缓 一缓 ,等 自己心 平 同 学 听 得 多 认 真 ,真 是 个 好 孩 子 ! ” 能力 较 差 ,犯 错误 是 难 免 的 。如 果教 气 和后 ,再 选 择 适 当 的方 法批 评 教 育 没想到一听这话 ,认真听讲 的杨志诚
教 师也 是 常 人 ,不 可 能每 天 都有 好 心 “ 症 ” 顽 。其实 ,选 一种 恰 当的方式 去 批 评 学 生 。寓 贬 于 褒 。绕 一 绕 。
在 日常 的教 育教 学 中 ,批 评是 一 情 。可事实上我们都有这样 的感 受 : 爱学生 ,他们就会乐于接受你 的教诲 。
的今 天 ,随 着 教 育 改 革 的不 断 深 化 , 不顺 眼 。 如果 学 生犯 了 同 样 的 错 误 , 课 堂上 ,小学 生 注 意力 分 散是 常 有 的 批 评 功 能 也 应 从 注 重 甄 别 转 向激 励 , 在 我们 心 情 舒 畅 时 ,会 温 和地 对其 进 事 ,我通过表扬认真听课的学生来使 让 “ 言”不再 “ 耳 ” 忠 逆 。 行 教 育 ,学 生 自然 也 乐 于接 受 ;而在 精 力 不 集 中 的 学 生 认 识 到 自己 的 不

忠言“顺耳”更利于行

忠言“顺耳”更利于行

忠言“顺耳”更利于行【摘要】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

”其实在班主任工作中,忠言“顺耳”更利于行。

学生犯错了,班主任在批评时要讲艺术,使学生易于接受。

本文通过三个具体生动的教育案例,论述了班主任在学生犯错时采取的批评艺术。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更多资料http://www.mm8.pub/【关键词】班主任工作学生犯错批评艺术案例【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59-02小学生天真活泼,天性好动,自制力差,所以免不了要犯错误。

教育不可能没有批评和惩罚。

批评不但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门艺术。

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面对孩子的错误,我们教师应让批评变得美而富有教育魅力,换言之就是“忠言顺耳利于行”。

下面请看三则案例。

一、以“请教”取代批评一天活动课,天阴沉沉的,下着大雨,因为教室的灯管坏了,所以我让学生到阅览室看书。

我也跟着学生静静地阅读。

突然,“啪”的一声,整个阅览室的安静被打破了。

我循声望去,只见林建(化名)和魏朝(化名)两名学生你推我,我推你,两人都面红耳赤。

我走近一看,林建的书也掉在了地上。

林建投诉道:“老师,魏朝抢我的书。

”魏朝马上回应:“他打我。

”“他先抢我书。

”“他先打我的。

”“我是轻打。

”“他骗人。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都不甘示弱,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这个角落,好像正等待着观看一场“好戏”。

我捡起书本,对他俩说:“老师刚才遇到难题了,你们能帮助老师吗?”他俩一时不知所措,疑惑地看着我说:“可以。

”“那就到老师讲台来吧。

”接着,我把刚才看书时遇到的两个字“蹇”“戥”指给他们看,问:“你们认识这两个字吗?”两人都摇摇头。

“老师也不十分确定它们的读音,意思也记得模糊不清了,你们能帮老师查一查吗?”“老师,就这么简单呀,我保证很快帮你找到。

忠言“顺耳”更利行

忠言“顺耳”更利行

忠言“顺耳”更利行余姚市舜耕小学邹立江“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是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谚语,确实有一定道理。

但对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吃苦药是非常难过的事。

为了解决这问题,聪明的药剂师想出了妙法,那就是在苦药外面裹上一层糖衣,让孩子像吃糖一样轻松愉快,真可谓是良药“甜”口利于病。

同样的道理,忠言为什么一定要逆耳呢?对于未成年学生来说,如果顺耳岂不是更好!忠言要顺耳,就要给它裹上一层“糖衣”,也就是为“批评”穿上“表扬”的外衣,先肯定后否定,把劝诫、批评的话说得更温和、更顺耳一些,让学生乐于接受,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改正错误。

其实,忠言“顺耳”更利行。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一经发生,都希望得到肯定的反应,即使是成年人,也大多喜欢表扬而不愿被批评,更别提“逆耳”的批评了!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未成年人,他们的分辨能力比成年人更差,认知水平比成年人更低,所以对他们的批评,更要讲究方式方法,有时甚至需要“哄”。

怎样才能使忠言更“顺耳”呢?一要讲究批评的语言。

教育是一门讲究语言的艺术。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本着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原则,去善待每一个犯错误的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高明、妥贴、中听的语言更受学生欢迎,它让人如坐春风、豁然开朗。

“顺耳忠言”更能展示教师的德才、教养和风度!二要注意批评的场合。

同样一件事情,批评的场合不同,效果也不同。

一般来说,性质较为严重、影响较大或者带有普遍性的事,宜进行公开批评,防止事态扩大。

除此之外,都应采取不公开批评的方式,避开公众场合,选择清静、舒适的地方,为学生创造认识和改正错误的良好环境。

三要选择批评的方式。

在对学生进行批评之前,我们应根据被批评对象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批评方式,对于偶尔犯错的学生,宜点到为止;对于犯了错还浑然不觉的学生,则应“评”透道理;对于豪爽的学生,宜单刀直入;对于内向的学生,则应采取迂回战术。

所以,当一个学生犯了错误时,我们在批评前要想好为什么批评他,怎样批评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讲究批评艺术,良药不再苦口

讲究批评艺术,良药不再苦口

讲究批评艺术,良药不再苦口作者:唐梅凤来源:《教师教育》2012年第06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著名文学家郭沫若说过,对于儿童的教育,“要像藏在白雪里面的春芽,决不能像张牙舞爪的狮子”。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批评应该讲些艺术,这样才能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才能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的效益。

一、真诚相待在工作中常常会碰到学习始终不够理想的学生。

这些学生中的多数往往缺乏自信心,没有进取心,把自己定位于差生的行列。

殊不知,造成他们这种心理的原因可能就是我们老师无意的一句话,如“你怎么这么笨”“你的理解能力太差了”……这无形中给学生的学习树起了一堵本不应有的难以逾越的墙。

因此,我们在批评学生的时候,要努力避免诸如“你算是没法治了”之类的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语言,把斥责性的“理解力差”“马虎粗心”一类的话改为“相信只要你多看几遍,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希望把字写工整”等启迪性的、期待性的语言。

二、先扬后抑在批评学生某一方面的不足时,先夸夸他某一方面的优点,这种纠错方法即“先扬后抑”。

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乐于接受批评,还给了学生一个努力的目标,增强了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我班一学生以前是班内数一数二的后进生,最近发现该生作业态度比以前端正了,不仅书写端正,而且正确率也高了。

但是科任老师向我反映他上课听讲不专心。

课余我找到了他,笑眯眯地夸他做作业认真,进步很大。

这位学生听了喜滋滋的。

继而我惋惜地告诉他,我本打算评他本月的“进步星”,可遭到其他老师的反对,接着我向他说明了原因。

他收敛了笑容,并向我保证今后不管什么课都要专心听讲,争取下个月评上“进步星”。

我不失时机地鼓励他,表示相信他一定能改掉缺点,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望。

三、幽默含蓄幽默能营造一种宽松的气氛,能够消除师生间的对抗情绪,能使教育显得严格而不专制。

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时只听懂了一点点就不想听了,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

一天晨会课上,我拿了两只瓶子来到教室,让同学们观察。

良药无须苦口,批评的艺术

良药无须苦口,批评的艺术

良药无须苦口——批评的艺术贾容韬任何孩子都是伴随着错误的出现和修正成长起来的。

所以,作为父母,学会批评的艺术,是一门必修课。

批评是一种具有很强目的性的教育方式,而不是情感的宣泄。

总有人羡慕一些家长,觉得他们的孩子几乎没有缺点,那是因为,孩子的缺点在父母艺术的批评中,了无痕迹地转化成优点了。

和赞赏一样,批评也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

但怎样批评孩子既能达到教育之目的,又不对孩子造成伤害,还能让孩子心服口服,就大有学问了。

实践证明,简单粗暴、随心所欲、不讲方式批评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

这样做,只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导致亲子关系进一步恶化。

孩子明知批评有道理,还要和父母对着干;孩子自知理亏,也不会接受教训。

因为父母缺乏理性的批评,激发了孩子的对抗情绪。

没有哪一个孩子受到父母的粗暴批评后,还会对自己说:“父母批评得太好了,多亏了父母及时批评,不然我会怎样怎样,我一定要争口气,给父母以回报。

”批评孩子有奥秘。

良药无须苦口,忠言也可不逆耳。

以前,我总想在孩子面前树立“严父”的权威形象,认为孩子犯错不能迁就,不教训就等于纵容,你对他客气了,他会骑在你脖子上拉屎拉尿……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我对孩子的大小缺点从不放过,有时不免小题大做、无限上纲上线。

比如,孩子打碎了一块玻璃,就像打碎了我的心;孩子弄坏了玩具汽车,我会像报废小汽车一样作出反应:“隔着窗纱竟然能把玻璃打烂,我看你是成心破坏!你真是个败家子!不会赚一分钱,只知道损坏东西!不把这个家折腾光,你是不会罢休的!照个相你也和我作对!看你那个样子,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将来会有啥出息!给你说过多少次了,你还是我行我素,我看你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看我咋收拾你!”不管大错小错,我总要大批一通。

结果怎么样呢?孩子不但没有收敛,反而更加变本加厉。

由于我很少给孩子好脸色,孩子也不愿见到我。

放了学不想回家,就到网吧去逃避。

我到处找孩子,孩子有意和我捉迷藏,变换着网吧让我找不着。

我找到孩子后,行为越发过激,孩子心里越发不服气,往往是软顶硬抗。

浅谈教师的语言美

浅谈教师的语言美

浅谈教师的语言美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是千百年来流传甚广、被中华民族视为金科玉律的古训,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时应遵循的心理和行为规范,这句古训反映出这样一种教育思想:只要目标正确,可以不管言语是否中听。

对于教育者来说,这或许还有一定道理,但对于教育工作来说,就值得商榷了,本文就此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1,忠言也应顺耳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工具,是人类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情感的一种手段,对教师而言,更是对学生实施教育“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武器。

师生间的交流取决于交流的双方是否有交流的兴趣,交流的兴趣来自于交流双方的关系、交流的内容、交流的技巧、交流的心理压力和环境压力的解脱等。

最基本的交流的技巧,即语言的艺术性。

简单说来,就是在交流中要说真话、善话、更要说美话。

这种美不是奉承,而是对语言的艺术包装,因为社会的文明进步,需要语言的净化、美化。

人的本性也愿意接受真的、善的、美的语言。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在其《立论》中就曾举过这样的例子:一家人生了一个男孩全家万分高兴。

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是想得到一点好兆头。

一个客人说:“这个孩子将来要发大财。

”于是这位客人得到了一番感谢。

一位客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大官。

”于是他得到几句恭维。

另一个客人则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

”他得到的则是大家的一顿合力痛打。

鲁迅先生的文章,说明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真话善话如果不中听,别人也很难接受,因为它违背了人们爱美和追求吉祥如意的正常心理。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教育中不可取之处就在于此,这是一种浅近的直接的教育方式,是一种只重目的、不重教育方法的一种教育思维,因为直诉固然是一种美,但委婉、含蓄更是一种美,而且是一种更智慧、更情趣更高层次的美。

我国历来推崇“人贵直、言贵曲”“语贵含蓄”“言已尽,而意无穷”“以迂为直”就是这个道理。

据此而论,既然苦口之药和逆耳之言不符合人们的接受本意,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而造成交流障碍,作为教育者,为什么不可以在不影响目的和内容的前提下,变换语言的修辞方式,变苦药为甜药,变逆耳为顺耳,使受教育者更容易接受呢?我们相信既然良药家一层薄薄的糖衣都既能治病又能顺口,那么忠言经过美的包装后也一定能既顺耳又宜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孩子的艺术——忠言还须顺耳“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是句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传世名言,殊不知千百年来大家都只关注到良药利于病和忠言利于行上,而忽略了苦口和逆耳这两个词,大家想想,即使再好的药,要是太苦,能喝得下吗?想喝吗?逆耳的话再忠,听得进吗?想听吗?人不产生抵触心理才怪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犯错更是在所难免的,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找到正确的方向,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合格的人才。

所以,批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已进入商品经济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化,和谐社会的构建,生硬的命令语也变成了温馨的提示。

良药都不苦口了,那么利于行的忠言就非得逆耳吗?有的教育者“心直口快”,随时随地随口就批评学生,还美其名曰:这是为他(她)好,这样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

可被批评者的心里却很难接受。

这不但不能起到教育学生—为他(她)好的作用,反而使他(她)多了一层对老师的不理解,甚至怨恨,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挫伤。

我们批评学生的目的是让他(她)接受意见,改正不良言行,不是为了发泄,更不是让学生难堪,所以批评一定要有点艺术性。

狂风暴雨固然会很快给大地带来雨水,但也会摧残花草树木;和风细雨才会在潜移默化中滋润学生心田。

对学生的批评教育,讲究一下语言艺术,有话好好说,变忠言逆耳为忠言顺耳,你就会发现,奇迹常常会发生。

1.会说好话激励人.智者追求有话好说,古时有这么一个国王,一天晚上做了梦,满嘴的牙都掉了。

他找了两位解梦的人。

“第一个解梦的人说:“皇上,在你所有的亲属都死去以后,你才能死,一个都不剩。

”这皇上一听,心里非常不高兴。

第二个解梦人这样说:“至高无上的皇上,您将是您所有亲属当中最长寿的一位呀!”大家看一看,同样的内容,同样的事情,两个人就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个把皇帝说生气了,龙颜大怒,杖他一百棍;然后,拿出一百个金币,奖给第二位解梦的人。

大家看一看,同样的事情,同样的内容,为什么一个挨打,一个受奖?这不是有话好说吗?受奖的这个解梦人,他成功了,他成了一位智者。

为什么呢?其关键就在于他追求的是有话好说,而第一个解梦的人就不同,他说话不注意技巧,追求的是语出惊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智者在说话的时候,注重追求有话好说,而蠢者则是毫无顾忌,只顾自己嘴巴痛快,追求语出惊人,但是却起不到所要达到的目的。

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注意有话要好好地说。

而不是毫无顾忌地语出惊人。

我班就有这麽一个学生,名叫陈盛,他不但成绩太差了,而且经常惹事生非,欺负小孩是常事,有一次居然把沙子放在同学的饭盒中,在学校是个小名人。

我都差点对他失望了,如果是以前肯定叫来一通训斥,那对他的打击肯定很大,一想到此我马上把他的家长请来,对他们说:“你的孩子还有别的闪光点,只是成绩暂时落后,行为习惯不大好,还有潜力可挖,千万别灰心,打个比方,你的孩子是一座未开发的矿山,从表面是看不出来的,只要不停地挖掘,一定会挖到矿的,当你发现是座富矿时,你会感到无比快乐。

”同时,我平时多注意观察和挖掘他的闪光点,有一次教育局四督导领导突然提出要到我班听课,我在板书时写错了一个字,居然就被陈盛发现并提出,我急忙急中生智地夸奖他,你看人家上课多注意,老师故意写了一个错别字,全班居然只有他一个发现,多了不起啊!说不定以后会成为一名出色的侦探。

听着老师的赞语,看着同学们羡摹的眼光,我发现他的神情充满了骄傲。

吹捧一句好话竟起到无法估量的教育效果,平时遇到他不做作业,我就会说,陈盛你近来忙得作业都忘了,遇到他欺负小孩,我就说,陈盛跟小孩一起玩动作可要温柔一些,不要太粗野。

在老师不断好话激励下,果不其然,一年后他成绩提高了,行为习惯也变好了一些,连家长都高兴无比,直夸老师有办法。

这不是好话激励人么。

2.会说赞美话鼓舞人。

一句轻轻的夸奖,能使人如沐春风;一句真诚的赞美,能使别人高兴无比。

美国著名作家詹姆士有句名言:“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

” 因此,我们要学会赞美别人。

一句简单赞美的话,从我们嘴里说出来,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对被赞美者来说,意义却非同凡响。

它可以使人精神振奋,甚至会由此改变他的一生。

我村里有这么一个有名的水泥匠,常常感慨地谈起小时候读书的事。

他小时候非常顽劣,功课差,而且经常惹事生非,成绩糟透了,四处讨人嫌,大家都对他失望至极时,老师对他说:“你有一颗聪明的头脑,有一双了不起的手,将来你会靠这双灵巧的手出人头地地。

”老师赞美的话,有如冬天里的一缕阳光,照亮了他的心扉。

他决定痛改前非,立志上进。

每逢困境他就会想起老师的话,并激励自己:“我一定要像老师所说的一样,而且要当之无愧。

”老师的一句话改变了他的一生。

赞美,犹如一束温暖的阳光。

有了它,我们人与人之间才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我们的友谊之花才会愈开愈艳!赞美别人,好像用一支火照亮别人的生活,也照亮自己的心田,有助于发扬被赞美者的美德和推动彼此友谊的健康发展,还可以消除人际间的龉龃和怨恨,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变得更为融洽和谐。

其实赞美不需要花钱,只需要动一点脑筋,动口说几句或动笔写几行即可,小小投资,回报却很惊人:美言一句三冬暖。

一个经常赞扬子女的母亲会造出了一个圆满快乐的家庭、一个经常赞扬学生的老师使一个班集体团结友爱天天向上、一个经常赞扬下属的领导者把他的机构管理成团结向上的集体。

看到这些后,我们也许就会由衷地接受和学会人际间充满真诚和善意的赞美。

3.会实话巧说感动人中国有句俗话说的好,叫做:“一句话说得让人跳,一句话说得让人笑”,同样的目的,但表达方式不同,结果大不一样。

说话要分场合、对象,要有分寸,最关键的是要懂得语言艺术,娴熟地运用语言艺术。

其实“实话实说”并没错,但对当事人来说有几个喜欢听呢?君不见中央台的“实话实说”栏目不是也无疾而终吗?一个犯错误的学生如果实话实说不被老师骂得狗头喷血才怪呢?古时候有一个将军在战场上屡战屡败,正苦着怎麽上奏皇帝时,一个谋士给出一个点子,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

结果博得了皇帝的同情。

不但无过还有功呢。

这不是实话巧说的巨大威力吗。

小学课本里不是有一篇课文,据传说,英国诗人拜仑一次看见一位盲人身上挂着一块“自幼失明,望君怜恤”的牌子乞讨,可他手里的破盆却空空如也。

于是,拜仑挥笔将牌子改为“春天来了,我看不见。

”结果路人纷纷解囊。

路人的同情心被拜仑“实话巧说”唤起了。

从中我们可以悟出实话巧说的巨大威力。

4.会忠言顺耳软化人纵观历史长河,忠臣大多没有好下场,伟大如毛主席不是也容不下彭德怀麽,连李世民都好几次想把魏征斩首,但每次都因为种种原因没杀成。

而这其中的最主要原因是李世民是个明君,倘若换成周厉王,魏征即使是不被杀头也早就被流放了。

与其冒着生命危险进逆耳忠言,不如用顺耳忠言软化人来得管用。

就拿当今教育子女这一话题来说吧。

孩子总不是李世民吧,他们幼稚无知,弄不清善恶好坏,也没有足够坚强的意志。

做了一件小错事,家长大骂一顿,孩子离家出走已不是稀罕事。

更有甚者会使孩子走上歧途……当然,顺耳之言并非都能起到好作用,得到好结果,它必须是忠言。

阿谀奉承之辞虽然也顺耳却不利于行。

例如,有些人在批评别人时,总喜欢张口闭口“瞧你这德性”之类的套话,一开头,就让被批评者心不服,产生逆反心理,拒绝进行合作。

到后来,还有可能使被批评者“奋起反击”,反唇相讥,结果双方势同水火,反目为仇。

碰到这种情况,批评者可能会有种“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的感受,被批评者也可能会指责对方“你算老几?”这种情况的产生,关键在于批评者下“狠药”、开“苦口”的方法不得当。

你看见理发师给人刮胡子吗?他要先给人涂肥皂水。

这是为什么呢?就是为了刮起来使人不疼。

” 人需要被尊重,在批评规劝他人时也别忘了这一点。

明智一些的话,在批评规劝他人时,完全可以把同一种意思表达得中听一些。

别忘记,良药未必都要苦口,忠言也不一定非得逆耳不成。

把规劝批评别人的话,讲得动听一些,利己又利人,何乐而不为呢?时下,学生早恋已普遍,如何破解成为一个学校教育难题。

在教学生涯中,我也曾经碰到过此类难题,不同的教育手段竟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对我震憾不小。

以前,我班有这麽一个学生,由于家庭破裂,对他创伤不小,变得有些破罐子破摔。

但他个子不小,春心有些萌动,喜欢挑逗女同学,女同学不堪其扰,经常告到我那里,我当时很生气,用逆耳忠言批评了他一通,想不到不但没有起到好的教育效果,反而弄得不可收拾,他竟顶起牛来,还在下面用土话小声地骂老师。

唉,没想到好心办成坏事,我当时的心情糟透了。

过了几天当我的心情平静下来以后,我冷静地反思一下,觉得自己也操之过激,没有考虑他的自專和感受,难怪把事情办砸了。

后来,遇到这类问题,我都会吸取教训,改变教育策略,运用顺耳忠言去软化他。

比如单独叫过来聊天,谈一些现实生活中早恋危害的故事给他听,并提供一些介绍早恋危害故事的书给他看,过一段时间叫过来聊感受,想不到教育效果出奇的好。

因此,我们应本着“忠言顺耳更利于行”的原则向他人提建议,这样能婉转地表达意思,让听意见的人容易接受,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使大家能融洽相处,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反之,如果你本着“忠言逆耳利于行”的方式做事,会让听意见的人觉得话语十分刺耳,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

5.会正话反说安慰人.语言的魅力是很大的,因此我们要学会巧妙地运用:正话要反说,曾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学生在班级学习成绩始终倒数第一,经常淘气,总是暖不热凳子。

家长被班主任老师叫到了学校,班主任说:“你的孩子在板凳上连一分钟也坐不住哇。

”孩子问妈妈:“老师和你说什么啦?”妈妈说:“老师说你现在已经能坐住板凳啦!”还有一次,这位班主任把这位妈妈叫到了学校说:“你的孩子这一次又考了倒数第一。

”孩子问妈妈:“老师和你说什么啦?”妈妈说:“老师说你如果再加把劲,肯定能超过你的同桌。

”孩子在母亲善意的谎言安慰鼓励下,有了明显的进步。

这样的谎言不美丽吗?它体现了多么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呀!它包含了一位母亲对孩子沉甸甸的希望啊!难道不值得身为老师的我们学习吗?雨果说过“善是精神世界的太阳。

”人在特殊的地方,特殊的时候,从善意出发说出的谎言,反映出的是人的精神世界理智的光芒,而不是罪恶。

谎言其实就是假话,让人深恶痛绝,其危害不言而喻,但是并非所有的谎言都可憎可恶,生活中善意的谎言俯拾即是,而且善意的谎言可亲可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