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顺耳利于行

合集下载

忠 言 顺 耳

忠 言 顺 耳

“忠言顺耳”效果好
兆丰郭金华
如何培养教育好第三代,这是我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共同关注的话题。

孩子们犯了错,或不听话,有责任心的老人都会对其劝戒或批评教育。

在大家看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是个千古不变的真理,我却认为,批评教育孩子,“忠言顺耳”效果会更好。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已懂得了忠言顺耳的道理。

战国时期,秦国伺机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要太后少子长安君做人质,赵太后不答应,大臣们劝告太后,太后声明:“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为了国家安危,挺身而出,从日常琐事谈起,激起太后感情上的共鸣,又总结了历史教训,终于使太后同意“令长安君为质”,遂使大功告成。

大臣们“言虽忠,却逆耳”,而触龙则是“言亦忠,且顺耳”,对太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使她听进了“利于行”的顺耳忠言。

由此看来,忠言顺耳效果会更好。

“忠言”,就是忠诚正直之言。

在现实生活中,忠言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教诲劝戒。

孩子们年龄小,阅历浅,生活经验不足,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差错,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也是必须的。

而作为批评者,我们应该讲究方式方法,不应简单粗暴,要把逆耳忠言变成顺耳忠言。

“顺耳”的
实质是“顺心”。

所谓顺心,是指批评者不但要抓住问题的实质,而且要理解孩子们的心理,了解其个性特点,因势利导,水到渠成。

只有真正做到了这些,才能把逆耳忠言变成顺耳忠言,才能把良苦的用心和利于行的效果结合起来,真正达到批评劝戒的目的。

(663字)。

迟东晶论文《忠言顺耳更利于行》

迟东晶论文《忠言顺耳更利于行》

忠言顺耳更利于行——班主任工作策略探究之“话聊”【关键词】教育方式谈话换位思考师爱单位农安县开安一中作者迟东晶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可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利于病的良药不一定都是苦的,顺耳的忠言更利于行。

尤其是在班主任做学生工作时就更需要顺耳的忠言了。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几代人宠出这一棵“独根苗”,从小到大听惯了家里人的“顺耳话”,哪里还愿意听老师的“逆耳言”呢?传统教学中的老师的那种“苦口婆心”、“谆谆教诲”已经不起多大作用了,反而会激发出学生更大的逆反。

平日里,老师们总拿“等他长大了就明白了”来自我安慰,细分析这不是不负责任吗?等到学生长大了再明白,那就是现在没明白,就是没有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呢?现在教育学生已经不能对学生实施古代私塾先生的那种责打的教育方式了,班主任对学生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和学生谈话,被学生戏称为“话聊”。

“话聊”是要讲究艺术性的,如果和学生没聊好,没有起到教育的作用,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就成“白聊”了。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摸索出几点“话聊”的小策略。

一、摸清底细,找准契机。

无论城里还是农村,班主任在学生面前最好亮的一张“王牌”就是“找家长”。

其实,把家长找来又能如何?如果家长是那种溺爱孩子的,并没有对孩子进行什么严厉的“惩处”,下一次连这张王牌也不好使了,老师还能有什么高招吗?回答是:有!那就对学生进行“话聊”。

当然,这种话聊是有艺术性的。

对于一些心有忌惮的学生,只要摸清了他的老底,抓住他的软肋,找准他最怕的一面,适时地进行语言疏导教育,收效不错。

曾经班里有一个难缠的学生,校长、老师、家长她都不怕,就怕让她爸爸丢面子。

她爸爸是镇上有名的人物,她也以她爸爸为自豪。

又一次犯错后,我找到了她爸爸,在她爸爸面前列数了她的种种错处。

她爸爸是个要脸面的人,坐在老师的办公室里,当着好几位老师的面,自己的脸面因为女儿的犯错而扫地,难堪得两手直抓裤腿。

让良药爽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行

让良药爽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行

让“良药爽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行”内容摘要:对于当今学生而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一“格言”实在有改造、升华的必要。

即面对犯错的学生,在规劝批评时,为使其心悦诚服地接受,出自内心地抛弃自身不良行为,将原格言中的“苦”字变为“爽”字“甜”字,“逆”字变为“顺”字,以收“治病救人”之良效,岂不更好?本人就集中彰显优点,肯定进步,培养自尊心,实现“好孩子”的角色迁移;运用保护性批评,给学生留有余地,促使学生主动向善;创造成功的机会,促成良性循环——为“忠言”穿上尊重的外衣,让“良药”隐身于肯定、关爱、引导、帮助之后,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把教育工作更快更好地做到学生的心坎里。

关键词:尊重角色迁移主动向善良性循环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是一句规劝世人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耳熟能详的格言。

然而,对于当今学生而言,这一“格言”实在有改造、升华的必要。

即面对犯错的学生,在规劝批评时,为使其心悦诚服地接受,出自内心地抛弃自身不良行为,将原格言中的“苦”字变为“爽”字“甜”字,“逆”字变为“顺”字,以收“治病救人”之良效,岂不更好?教师应培养学生具有自主、自立、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

在这样的情况下,虽是“良药”,因其味苦,学生通常难以下咽;虽是“忠言”,因其逆耳,学生往往难于接受。

一味用“苦口”、“逆耳”的方式来规劝人、批评人、教化人,其效用必将大成问题。

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良药”不一定非要“苦口”,“忠言”不一定非要“逆耳”。

良药爽口(甜口)、忠言顺耳是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的体现。

随着“体验教育”、“自我教育”在各地迅速开展,“还学生教育的主体地位”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在教育活动的绝大部分时间内,许多老师纷纷从教育的前台走到了后台,保证了学生“体验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时间、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了教育的主体。

与传统教育相比,新的教育模式对老师的“主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忠言顺耳利于听

忠言顺耳利于听

忠言顺耳利于听江西省赣县韩坊中学李仙良给同学或师长提意见,同学们该注意些什么呢?一说到提意见,同学们肯定会想起“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古话。

无疑,其中的道理是正确的。

不过,现实中,人们往往更喜欢听好话,听顺耳的话。

良药苦口都能利于病,忠言逆耳都能利于行,忠言如果能说得顺耳,效果无疑会更好。

那么,我们该如何把忠言说得顺耳呢?首先,态度要诚恳。

要知道,心灵决定话语。

俗语有云:“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心诚则灵。

我们给别人提意见,首先就得有诚恳的态度。

态度诚恳,要求我们说话前,学会“换位思考”,试着去理解对方,即多从对方的角度,设想一下自己就是他,自己会怎样做,又会怎样想。

将心比心,可以消除很多误会。

误会恰是人际沟通的最大敌人。

态度诚恳,是要体现在你对别人的尊重上的。

要让别人尊重吸取你的意见,你必须先尊重别人。

怎样体现尊重?最基本是尊重他人的人格,杜绝使用讥讽污辱类的言辞;使用得体的敬称和恰如其分的语气,也是非常必要的;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提意见还要顾忌听话人的心理接受能力和感受,不能对伤及他人自尊。

其次,把忠言说顺耳,还要看说话的语境,就是我们俗称的“场合”。

提意见顺耳,不是不顾语境、不管场合一味使用委婉语。

事情紧急,还有在比较庄重严肃的场合时,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我们不妨直抒己见。

当然,在大众场合或有旁人的场合,我们就应采用“曲径通幽”的说话方式,使用一些委婉语,要让听话的人听了不觉得刺耳,有台阶可下。

再者,我们要根据说话的对象,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道理折服人心,感情打动人心。

晓之以理,不是夸夸其谈,而是结合实实在在的事例,引导对方一起探寻事例中的道理。

一般来说,人们对于自己发现的道理是信服的。

讲述例子时,我们要注意语言的平实,也可以适当的把意见融入其中,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人有感情。

有时,千言万语的道理抵不上普普通通的感情。

所谓“能情”才能“达理”。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的意思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的意思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的意思1. 忠言逆耳利于行啊!就像父母常唠叨我们要好好学习,这听起来可能有点烦,但等到我们因为知识而受益时,就会明白那是多么宝贵呀!比如小时候父母总让我们多读书,当时觉得啰嗦,后来才发现真的有用,这不是忠言逆耳利于行吗?2. 良药苦口利于病,就像那苦苦的中药,虽然难喝,可喝下去能治好病呀!你想想,生病时那难闻的药,不喝怎么能好呢?就像那次我感冒,嫌药苦不想喝,结果病一直不好,最后还是乖乖喝了药才康复,这不就是例子吗?3. 忠言逆耳利于行呀!朋友有时指出我们的缺点,可能当下心里不舒服,但这能让我们进步呀!像有次朋友说我太粗心,我还不高兴,后来因为粗心犯错才意识到朋友说得对,这不是忠言逆耳的体现吗?4. 良药苦口利于病啊!那苦苦的药丸,虽然吃的时候难受,但能让我们健康呀!你看,感冒发烧时吃的药,虽然味道不好,但能让我们快点好起来,这不是很好的证明吗?5. 忠言逆耳利于行,老师批评我们的时候,可能觉得没面子,但这是为了我们好呀!记得有次被老师批评作业不认真,当时还觉得委屈,后来才明白老师是对的,这不就是忠言逆耳吗?6. 良药苦口利于病,那苦苦的药水,喝下去真的需要勇气,但能让身体康复呀!像我小时候喝咳嗽药水,那味道真难喝,可最后咳嗽好了,这不就是好处吗?7. 忠言逆耳利于行,长辈们给的建议有时听起来不那么顺耳,但往往是很有用的呀!就像爷爷总说要节约,开始还不以为意,后来才知道节约的重要性,这就是忠言逆耳呀!8. 良药苦口利于病,那苦苦的药汤,虽然不好喝,但能让我们摆脱病痛呀!有次生病吃了好多药才好,当时觉得苦,现在想想为了健康也值得呀,这不就是例子吗?9. 忠言逆耳利于行,有时候同事指出工作上的问题,可能会有点尴尬,但能让工作做得更好呀!记得有次同事说我一个报告里有错误,开始还不太高兴,后来发现真的是自己的问题,这不就是忠言逆耳吗?10. 良药苦口利于病,那苦苦的药片,虽然难以下咽,但能治病呀!像有次牙疼,吃了那苦苦的药才缓解,这就是良药苦口利于病的典型呀!我觉得忠言虽然逆耳,但真的能帮助我们成长和进步;良药虽然苦口,但确实能让我们恢复健康。

初中议论文:忠言逆耳利于行

初中议论文:忠言逆耳利于行

初中议论文: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句古话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朋友的一些指正和批评,我们不能感到愤怒和抵触,而应该心平气和地接受并反思。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长和进步。

我非常赞同这句话的观点。

忠言逆耳利于行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并弥补不足。

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自己的一些缺点和错误。

这时,朋友的忠告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并给予我们中肯的建议。

如果我们能够虚心接纳,就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改正。

有一次,我的朋友告诉我,我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经常不注意听众的感受,显得不够细心和体贴。

我是一个很容易冲动的人,听到这个建议时,一开始我觉得很不舒服,但在我冷静下来之后,我意识到这确实是我的一个问题。

从此,我就努力改变自己,注意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通过这次的改正,我发现我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和顺利了。

忠言逆耳利于行可以使我们见贤思齐。

朋友的忠告常常来自于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他们希望我们变得更好,所以才会给出建议。

当我们听到朋友的忠告时,不应该抱怨或抵触,而应该感激他们的关心。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成功的人物几乎都拥有着一群忠实而真诚的朋友。

这些朋友会给他们提供宝贵的建议和支持,让他们能够不断进步和成长。

正是因为这种宝贵的友情,这些人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当我们接受朋友的忠告时,可以通过他们的力量来激励自己,不断进取,走向成功。

忠言逆耳利于行可以使我们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

当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是对的,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建议时,我们就会变得自负和盲目。

与此相反,当我们能够虚心地接受他人的忠告时,我们就能够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学习,我们可以不断的完善自己,增长知识和技能。

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和短板,并及时进行改正。

这样,我们就能够不断提升自己,与时俱进。

忠言逆耳利于行给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与人为善,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批评。

忠言“顺耳”更利于行

忠言“顺耳”更利于行

忠言“顺耳”更利于行【摘要】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

”其实在班主任工作中,忠言“顺耳”更利于行。

学生犯错了,班主任在批评时要讲艺术,使学生易于接受。

本文通过三个具体生动的教育案例,论述了班主任在学生犯错时采取的批评艺术。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更多资料http://www.mm8.pub/【关键词】班主任工作学生犯错批评艺术案例【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59-02小学生天真活泼,天性好动,自制力差,所以免不了要犯错误。

教育不可能没有批评和惩罚。

批评不但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门艺术。

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面对孩子的错误,我们教师应让批评变得美而富有教育魅力,换言之就是“忠言顺耳利于行”。

下面请看三则案例。

一、以“请教”取代批评一天活动课,天阴沉沉的,下着大雨,因为教室的灯管坏了,所以我让学生到阅览室看书。

我也跟着学生静静地阅读。

突然,“啪”的一声,整个阅览室的安静被打破了。

我循声望去,只见林建(化名)和魏朝(化名)两名学生你推我,我推你,两人都面红耳赤。

我走近一看,林建的书也掉在了地上。

林建投诉道:“老师,魏朝抢我的书。

”魏朝马上回应:“他打我。

”“他先抢我书。

”“他先打我的。

”“我是轻打。

”“他骗人。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都不甘示弱,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这个角落,好像正等待着观看一场“好戏”。

我捡起书本,对他俩说:“老师刚才遇到难题了,你们能帮助老师吗?”他俩一时不知所措,疑惑地看着我说:“可以。

”“那就到老师讲台来吧。

”接着,我把刚才看书时遇到的两个字“蹇”“戥”指给他们看,问:“你们认识这两个字吗?”两人都摇摇头。

“老师也不十分确定它们的读音,意思也记得模糊不清了,你们能帮老师查一查吗?”“老师,就这么简单呀,我保证很快帮你找到。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翻译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翻译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翻译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意思是形容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或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

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

这句贤文是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地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出自《史记·留侯世家》沛公刘邦十万义军攻破峣关,在蓝田大败秦朝关中守军,领先天下义军,顺利地进入咸阳。

进入秦朝的咸阳宫后,沛公刘邦被宫中的美色珍玩吸引,忘乎所以,准备留在秦宫里玩个尽兴不出来了。

他的连襟兄弟樊哙劝他他也听不进去。

这个时候,张良入宫直谏,很严厉地数落了刘邦一顿,说明了他这样做的错误,并且说了这么一句:“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请沛公听樊哙言。

”沛公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秦宫,宣布军队开出城市,到咸阳郊外的霸上乖乖驻扎,不许扰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重要交际工具的语言,忠言也应顺耳。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达到与被说的双赢。当然,对于极个别执迷不悟者,不但要逆其耳,更要逆其心,必要时还要重重地敲上一锤,促其猛醒。
摘自雾凇A的新浪博客,原址/s/blog_54c7b58a0100c46s.html
其实,谏言也是一种语言艺术,也需要注重表达的方式和时机。忠言或许就是一副良药,但未必就一定苦口,巧妙的语言表达形式不仅不会让忠言逆耳难听,而且还可以让这副良药药力十足。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魏征劝诫唐太宗非常激烈,把唐太宗气得半死,大发雷霆,走回寝宫时还边走边骂:“气死我了,我一定要把他杀了。”到了寝宫,皇后看到唐太宗气成这样,知道一定是魏征的杰作。所以,皇后立刻去换上非常正式的衣服,然后走到唐太宗的面前,当场跪下去说:“恭喜皇上,贺喜皇上。”唐太宗一头雾水:“我气得半死,你还恭喜我什么?”接着皇后就说:“一定是有明主出现,臣子才敢直言不讳。”唐太宗一听“我是明主”,气都消了。
同时,话是说给人听的,自然要看说的对象。倘若劝说的对象是十足的小人,你的忠言再逆耳,他也听不进去。同样,若劝说者心术不正,将自己的险恶用心裹上忠言的外衣,也难免不把人引向歧途。
时变境迁。如果不分说的对象和场合,仍一味地抱着忠言逆耳作为教条,就难免贻笑大方。如果自己的忠言过于逆耳,让人听了堵心甚至产生憎恨,还怎么起到忠言的作用?
心理越自卑的人,在外表上通常都表现得十分强大。同样,越是对批评意见恐惧的人,往往更加喜欢扮演“批评者”的角色。在“忠言逆耳”的招牌下,这些批评者极尽语言挖苦之能事,让那些被批评者“赤裸裸”的站在你的威慑之下。批判者从中收获了“威严”,而失败者则将仇恨转嫁给他人。在这种恶性循环之下,批评变成了一种报复。“良药苦口”也变成了整治他人的工具,在这种畸形的批判文化下,忠言仅仅是“逆耳”的一种陪衬。
古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只是告诉我们应该学会忍受良药的苦涩并不是告诉医生熬药一定越苦越好。每个人都希望听到赞美的声音,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们的尊重和认可。所以,请学会赞美吧,这个世界的良药并不一定都要苦涩才能治病,同样,良言也未必都要逆耳难听才会有效。一句真诚的赞美可以让你收获友谊,一句巧妙的赞美可以让朋友主动接受批评,一句善意的赞美可以让这个世界更加美丽。
大多数人都希望听到赞美的声音。一句善意的赞美并不等同于虚情假意的迎合,我们常常将赞美的声音同溜须拍马联系在一起。于是,具有铮铮铁骨的人们,往往对赞美嗤之以鼻,而对批评喜爱有加。在学校里,我们听不到老师的表扬;在公司里,我们听不到老板的认可;在家庭里,我们听不到亲人的赞美。所以,人们对赞美越来越陌生。
忠言顺耳利于行
“忠言逆耳利于行”是一句很古老的话了,出于谁人之口也无从考证。因是古已有之,便被许多人奉为经典。
可以说,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忠言逆耳成了一种传统,成了忠与不忠的天然界线。有些人甚至以说逆耳话为能事,逆耳成了忠言的标签,以至于谬语流传。
其实,忠言是完全可以顺着耳说的。必定,说话是语言的艺术,如何去说,大有学问。一个好的建议或意见,倘若出自真心,完全可以使自己的话如和风细雨,娓娓道来。如此,往往更容易达到劝说的目的。
虽然良药被裹了一层“糖衣”,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到药效的发挥,反而更容易被患者服用和吸收。传统的中医,要经过煎熬才能服用,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味道苦涩难以下咽。而现代的西药,却采用了糖衣包裹的形式,不仅携带方便,而且更容易被畏惧苦涩的人所接受。
由上面的例子我们知道,良药未必口苦。同样的道理,忠言也未必一定要逆耳。从本质上说,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们的尊重和赞许,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客观的说,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听到他们批评的意见,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害怕伤害到自己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于是,我们形成了对“忠言”的恐惧。
于是,上班的时候老板批评职员,下班的时候职员批评老板。上学的时候老师批评学生,放学的时候学生批评老师。上台的时候,官员批评百姓,下台的时候百姓批评官员……无论是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希望自己能成为批评者而不是被批判的对象,即使在某一时刻我们无法成为批判者,我们也要在下班、放学、下台的时候过一过批判他人的瘾。
唐太宗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魏征也是以逆鳞直谏得宠于太宗。但耿直的魏征并不是每一次都会这样幸运,开明的太宗也未必每次都会接受魏征的直言。被激怒的太宗也曾有过杀之而后快的想法,聪明的皇后深谙劝谏之道,并不会像魏征一样直言不讳的继续批评太宗,因为这样的做法只会进一步激怒太宗。所以,皇后用了赞美的方式来劝诫太宗,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同题K:
忠言顺耳利于行
王太拓
中国有句俗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将之奉为圭臬。于是,我们在劝谏他人的时候,总是达到“逆耳”的极限,在种种挖苦和教育之后,还要告诉对方:“忠言逆耳利于行”。
然而,在日常的生活中,虽然大家都深知“良药苦口”的道理,但是并不是每个人在生病的时候,都愿意服用这款“苦口良药”。现代医学的发展,更是证明了“苦口”的未必都是良药,良药也不一定都要苦口。事实上,裹着糖衣的“苦药”,往往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