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猪博弈案例整理
智猪博弈

这个例子讲的是: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
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
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
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
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原因何在?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
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
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所以只好亲历亲为了。
“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是由于故事中的游戏规则所导致的。
规则的核心指标是:每次落下的事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间的距离。
如果改变一下核心指标,猪圈里还会出现同样的“小猪躺着大猪跑”的景象吗?试试看。
改变方案一:减量方案。
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
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了。
小猪去踩,大猪将会把食物吃完;大猪去踩,小猪将也会把食物吃完。
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了。
如果目的是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这个游戏规则的设计显然是失败的。
改变方案二:增量方案。
投食为原来的一倍分量。
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踏板。
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
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物吃完。
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竞争意识却不会很强。
对于游戏规则的设计者来说,这个规则的成本相当高(每次提供双份的食物);而且因为竞争不强烈,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的效果并不好。
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方案。
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
结果呢,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
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
智猪博弈生活中的例子

智猪博弈生活中的例子
1. 在职场上不就经常有智猪博弈吗?就像有些老员工仗着资历深,把麻烦的工作都推给新员工,自己坐享其成,这多像大猪等着小猪去按按钮啊!
2. 想想看在家庭里,有时候是不是也会有这种情况?比如父母总是让孩子去跑腿干各种小事,自己却在那休息,这难道不是智猪博弈的体现吗?
3. 在学校里呀,小组作业的时候,是不是总有那么些人不怎么做事,却能跟着拿好成绩,这不就像智猪博弈里偷懒的大猪吗?比如那个总是找借口不做事的小明!
4. 乘坐公共交通的时候,有的人就不愿主动往后走,都堵在车门口,等着别人动,这不也是智猪博弈吗?大家都不想当那个费力走向车厢后面的“小猪”啊!
5. 购物排队的时候,偶尔就会有人插队,他们就是想不付出等待的时间成本就获得好处,这和智猪博弈里想不劳而获的大猪有啥区别?就像那次遇到的那个插队的人,真让人恼火!
6. 朋友之间也会有啊,一起出去玩,总有人不想规划路线,等着别人安排好一切,自己享受现成的,这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智猪博弈吗?就像那次和朋友们出去,老张就是啥都不管,只管跟着玩!
总之,生活中智猪博弈的例子太多啦,我们得学会应对,不能总当那个吃亏的“小猪”呀!。
智猪博弈——博弈案例讲解

智猪博弈——博弈案例讲解博弈理论(game theory)是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它所研究的是人们的决策选择以及相应的均衡问题。
举一个经典的博弈案例有助于我们了解什么是博弈,这就是著名的“智猪博弈“。
这个例子讲的是: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
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
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
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一点残羹。
现在问:“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这个博弈结果被经济学家们用来解释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现象,其中也包括本人在北航澡堂里所遇到的那次经历。
上个星期天我在澡堂里当了一次大猪。
那时我们第一批冲进了澡堂,结果发现水管里的水还没有放尽。
谁先踩踏板,谁就会溅一身的凉水;如果大家都不先踩踏板,显然就都洗不成澡。
但如果一部分人先踩踏板,另一部分人就可以……于是满浴室的人们就象“智猪“那样博弈了起来。
博弈的结果是:大家都不去踩那踏板,而是看着一个“大猪“--笔者本人,在那里傻乎乎地淋着冷水。
一个淋浴器的放水速度实在太慢了,冰凉的水流没完没了地溅在身上,冻得龇牙咧嘴的我环顾了一下四周才惊异地发现,大家都瑟瑟的站在那里,不时地抬头看着我头顶那喷涌的淋浴。
我这才明白原来他们是在等我一个人把冷水排净~这下我真的僵硬了,随后的冰冷感觉可以用“悲壮“来形容。
我要感谢后来走进浴室的另一位“大猪“帮我放水,缓解并缩短了我的苦难,也使这些“小猪“们欢快的洗上了热水澡。
聪明的“小猪“们依靠沉着和智慧在这场“智猪博弈“中轻松地击败了“大猪“。
败下阵来以后,我对这次经历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得出以下几条结论: 首先,如果我和另外一只“大猪“不首先踩踏板,“小猪“中会不会有人首先去踩踏板,我认为一定会有的。
智猪博弈综合版

国产手机占有率
山寨机的发展
• 第一阶段 做工粗糙 简单模仿
• 第二阶段 贴身肉搏 真假难分 • 第三阶段 主动出击 创新不断 • 第四阶段 远销海外 创国际品牌。
天语E71 -诺基亚E71-中兴N72
真假iphone
山寨魅族M9
创意VS雷人
智猪博弈在证券市场中的应用
股票市场参与人特征、博弈类型和一般假设
智猪博弈
1、智猪博弈分析 2、博弈解决方案 3、博弈现实应用
1、智猪博弈分析
博弈背景:
猪圈中有一头大猪和一头小猪,在猪圈的一端设有一个按钮,每 按一下,猪圈另一端的食槽中就会有10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每按一 下按钮会耗去相当于2单位猪食的成本。
支付矩阵:
大猪 小猪 (按,按)=(7,3) (按,等)=(6,4) 减去成本 (等,按)=(9,1) (等,等)=(0,0)
• 一个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例子,其纳什均衡是大猪按, 小猪等待
• 庄家要获利,只有自己收集信息,利用大资金的优势拉 升个股,获取差价。散户既无能力收集信息,也无能力 操纵价格,其最优战略只能是跟庄家。
实际情况分析
• 由于有大量的在等待的中小投资者的存在,机构投资 者和大户完全可以通过另外的办法来达到自己取得 收益的目的 • 机构投资者和大户真正的“按按钮策略”:“新智猪 博弈”
• 小猪:国产品牌,如多普达、联想、金立、天语 • 众多山寨机
故事发展进程表
• • • • • • • 1999前 1999年 2004年 2005年 2007年 2009年 至今 洋派独尊。 国产品牌面市,经历辉煌 国产品牌败北败北 山寨机发展,“农村包围城市” 手机牌照制度取消,竞争白日化 3G牌照发放,机危并存
智猪博弈在生活中的例子

智猪博弈在生活中的例子以下是 7 条关于智猪博弈在生活中的例子:1. 在职场中,老员工就像是大猪,啥活都抢着干,努力为公司创造价值,而新员工可能就像小猪,偶尔偷偷懒,享受着大猪的成果,这难道不是一种智猪博弈吗?比如有个项目,经验丰富的老张忙前忙后,新人小李就在旁边打打下手,最后成果出来了,两人都有份。
2. 在家庭里也有智猪博弈呀!父母就好比大猪,总是操心家里的各种事情,而孩子有时候就像小猪,坐享其成。
就说吃饭的时候吧,妈妈在厨房忙得热火朝天做饭菜,爸爸在摆碗筷,孩子却在那等着吃现成的,这不是妥妥的智猪博弈嘛!3. 想想看学校里,那些积极回答问题的学霸是不是像大猪呀,努力表现自己,而有些不太爱表现的同学就像小猪,跟着享受良好的学习氛围。
像课堂上老师提问,学霸立马举手回答,其他同学就静静听着,这多像智猪博弈呀!4. 逛街买东西的时候也有哇!你看那些会砍价的人就像大猪,努力争取到最优惠的价格,而旁边不太会砍价的人不就像小猪嘛,等着别人砍下来的实惠。
比如在小店里,一个厉害的顾客把价格砍下来了,旁边其他顾客也同样享受了这个低价,这不就是智猪博弈嘛!5. 在社交场合中也能看到智猪博弈呢!有些人特别会活跃气氛,像大猪一样带动全场,而有些人就只是跟随享受欢乐的氛围,这不就是智猪博弈嘛!例如聚会上,有的人一直在讲笑话、组织游戏,其他人就开心地参与,多形象呀!6. 投资理财中不也有吗?那些专业的投资者使劲研究市场,像大猪一样努力找机会,而普通投资者可能就跟着喝点汤。
就像是在股市里,厉害的投资者选对了股票大涨,其他跟风的小投资者也能有点收益,这不是明显的智猪博弈吗?7. 甚至在健身的时候也存在智猪博弈哟!那个总是带着大家一起锻炼,督促大家的人就像大猪,其他人就像小猪等着被带动。
比如健身房里有个健身达人,总是热情地教大家动作,其他人跟着学,这不就是智猪博弈嘛!我的观点结论就是:智猪博弈在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啊,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让自己处在更有利的位置呀!。
办公室里的“智猪博弈”_成长故事

办公室里的“智猪博弈”经济学上有一个经典的“智猪博弈”案例:猪圈里有一头大猪,一头小猪。
猪圈的边缘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远离踏板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食物。
如果是小猪踩踏板,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吃光所有食物;若是大猪踩踏板,则大猪还有机会吃到一点残羹冷炙,因为小猪食量小。
那么,两头猪会采取什么策略呢?答案是:小猪将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办公室里也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有人做“小猪”,舒舒服服地躲起来偷懒;有人做“大猪”,疲于奔命,吃力不讨好。
不管怎样,“小猪”笃定一件事:大家是一个团队,就是有责罚,也是落在团队身上,所以总会有“大猪”悲壮地跳出来完成任务。
你在办公室里扮演的角色,是“大猪”还是“小猪”?做“大猪”,好辛苦阿伟所在的发展部是公司最核心的部门,每天大小事不断。
公司规模小,部门只配备了3个人:部门经理、经理助理、普通干事。
阿伟是经理助理,正好中间。
由于事事都是他出面,其他部门的同事渐认准了:只要找发展部办事,就找阿伟!甚至老总都不再向经理派任务,往往直接把文件仍到阿伟的桌子上。
于是形成这样的局面:阿伟一上班就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经理则躲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打电话,美其名曰“联系客户”;而阿冰呢,打纸牌游戏,上网跟老婆谈情说爱……年终,部门业绩出色,上级奖励4万元,经理独得2万元,阿伟和阿冰各得1万元。
想想自己辛劳整年,却和不劳而获的人所得一样,阿伟禁不住满心不平,但又能如何呢?如果他也不做事,不仅连这1万元也得不到,说不定还要下岗,想来想去,还是继续当“大猪”吧!当“小猪”,投机取巧阿风工作3年了,从小职员当上经理,一直轻轻松松。
当问到他的处事哲学时,阿风一脸神秘地说:“这就是秘诀了!第一,平时要善于感情投资,跟同事搞好关系,让他们觉得跟你是哥们儿,关键时刻出于义气帮助你;第二,立场要坚定,坚决不做事,什么事都让别人做。
有些人就是爱表现,那就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反正出了事,先死的是他们。
智猪博弈例子

智猪博弈例子
智猪博弈是一个经典的博弈问题,描述了两个参与者间的智力对抗。
以下是一个智猪博弈的例子:
假设有两只智慧的猪,分别叫做甲猪和乙猪。
它们被关在一个圆形的竞技场里,竞技场周围放着大量的食物,但是食物只能在竞技场的边缘被吃到。
甲猪和乙猪可以选择每一步向左转或者向右转,每一只猪只能移动一步,然后轮到对方移动。
猪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移动方向。
游戏的目标是尽可能吃到更多的食物。
但是,猪们还需要面对一项限制条件:如果一只猪走进了其他猪留下的位置,它就会被淘汰出局,并且无法获得任何食物。
在这个例子中,甲猪和乙猪都是有智慧的,它们需要根据对方的行动来进行预测和决策。
比如,如果甲猪向右走了一步,乙猪必须考虑到甲猪可能接下来的动作,以便做出最佳的决策。
智猪博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策略和算法来解决,使得猪们能够找到最佳的移动方案以最大化它们的收益。
这个例子展示了智慧和策略在博弈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应对对手的行动来获得最大的利益。
智猪博弈案例整理

智猪博弈案例整理智猪博弈是博弈论中的一种博弈形式,特点是双方参与者在决策时具有局部信息,需要根据对手的动作做出自己的决策。
以下是几个经典智猪博弈案例的整理:1.博弈人数为2的智猪博弈假设有两个智猪A和B参与博弈,每个智猪可以选择合作或背叛对方。
如果两个智猪都合作,每个人得到3个单位的收益;如果两个智猪都背叛,每个人得到1个单位的收益;如果一个智猪背叛而另一个合作,则合作的智猪得到0个单位的收益,背叛的智猪得到5个单位的收益。
在这个案例中,智猪A和B的收益是相互影响的,每个智猪的最佳策略是根据对方的动作来决定自己的决策。
如果一个智猪认为另一个智猪会合作,那么最佳策略就是背叛对方,以获取更大的收益。
但是,如果两个智猪都采取这个策略,那么双方都会得到最小的收益。
2.博弈人数为多的智猪博弈假设有三个智猪A、B和C参与博弈,每个智猪可以选择合作或背叛其他两个智猪。
如果三个智猪都合作,每个人得到3个单位的收益;如果三个智猪都背叛,每个人得到1个单位的收益;如果一个智猪背叛而其他两个合作,则合作的两个智猪得到0个单位的收益,背叛的智猪得到5个单位的收益。
在这个案例中,每个智猪的收益同样是相互影响的,而且与决策涉及的智猪数量有关。
每个智猪的最佳策略是根据其他智猪的动作来决定自己的决策。
如果一个智猪认为其他两个智猪都会合作,那么最佳策略就是背叛其他两个智猪,以获取更大的收益。
但是,如果三个智猪都采取这个策略,那么双方都会得到最小的收益。
3.环形智猪博弈假设有n个智猪A1,A2,...,An参与环形博弈,每个智猪可以选择合作或背叛相邻的智猪。
每个智猪的收益取决于与其合作或背叛的智猪的决策。
在这个案例中,每个智猪面临的决策是基于它相邻的两个智猪的动作。
每个智猪的最佳策略是根据相邻智猪的动作来决定自己的决策,以最大化自己的收益。
这种智猪博弈模型可以用于研究多人博弈中的合作与背叛的变化。
总结起来,智猪博弈是博弈论中的一种重要模型,其特点是参与者在决策时具有局部信息,需要根据对手的动作做出自己的决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一、
有一个经典案例,是说当年英国政府将流放澳洲的犯人交给往来于澳洲之间的商船来完成,由此经常会发生因商船主或水手虐待犯人,致使大批流放人员因此死在途中(葬身大海)的事件发生。
后来大英帝国对运送犯人的办法(制度)稍加改变,流放人员仍然由往来于澳洲的商船来运送,只是运送犯人的费用要等到犯人送到澳洲后才由政府按实到犯人人数支付给商船。
仅就这样一点小小的“改变”,几乎再也没有犯人于中途死掉的事情发生。
案例二、
公司并购中的搭便车:
面对收购者,如果存在大股持有人和小股持有人,小股持有人宁愿当搭便车者,因为收购之后的股价会超出收购价格-收购溢价,由于小股持有人无论出售股权还是保留股权都不能成为承购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所以以不变应万变,存在不卖的优势策略。
而大股持有人只有出售才能促成收购的成功,不出卖就得不到收购价格,逼迫他出卖股权,而小股东也会得利。
为了打击小股东的搭便车行为,往往在公司成立之初就会通过法律来届定权利,比如规定收购者一旦接管公司有权利稀释那些没有转让的股权。
案例三、
员工和企业也是一个“智猪博弈”过程,员工就是大猪,员工有两种选择,努力工作或者消磨时间。
如果员工努力工作那么企业和员工都受益,如果员工敷衍工作,拿多少工资干多少活,那么最终会被企业辞退。
员工只有行动才会受益,不行动则不受益或者受损。
而企业可以选择物资奖励,也可以选择说教等待,物资奖励企业必先拿出部分资金作为奖励品,显然收益为负,而等待则不受损,即使辞退员工也可以有人填补空缺,让员工有危机感反而会促进员工的积极性。
所以聪明的员工会选择努力工作引起领导注意而得到加薪。
案例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在扮演着“小猪”或是“大猪”,进行着一场场“智猪博弈”,只是我们并没发现而已。
下面将具体从“学生社团”的案例来具体说明“智猪博弈”在生活学习中的存在性以及其作用。
在学校,参加社团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社团里的那些事情,其实也是一场场生动的博弈论案例。
就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大二时我当上了某个校社团的会长,社团里还有多个部长,相当于我的“下属”。
在这个生活案例里,会长就相当于“大猪”,而部长就是“小猪”,工作就相当于“踩踏板”。
假设完成所有工作所要付出的代价是3(该代价由消耗精力、时间决定),如果会长部长都工作,则每方付出代价仅为1(合作的效率较高),最终评上优秀社团后会长可得益5、部长得2(该得益与、加分、荣誉有关),如果没评上则社团未通过检查,会长、部长将什么都得不到,假设只要会长或部长有一方完成所有工作,就可以评上优秀社团,则有以下4种情况:
1) 会长与部长都工作,社团最终被评为优秀社团,会长得5,得益为4,部长
得2,得益为1;
2) 会长完成所有工作,会长得5,得益为2,部长得2,得益为2;
3) 部长完成所有工作,会长得5,得益为5,部长得2,得益为-1;
4) 双方都不踩踏板,所得都是0。
部长很明白不论会长做不做工作,自己最好的选择就是不工作,而会长知道部长是理性人,所以最终只能自己完成所有工作。
就好像“小猪”笃定自己可以坐享其成,而“大猪”为了吃食却只能去踩踏板,让“小猪”“搭便车”一样。
那么在这样的“智猪博弈”案例中,怎样才能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存在呢?这需要我们更改“智猪博弈”的游戏规则,让“小猪”必须也要付出努力才能够吃到食物。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团体的人力资源和管理应该科学合理地设定,以防止出现“搭便车”现象。
例如在学生社团案例中,我们可以通过减少部长的付出代价或是增加监督机制来解决问题;而在企业创新问题中,我们可以让政府给中小企业一些补助帮助其创新、开发新产品,或者增加一些机制来维护创新技术的“产权”,这样就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的问题。
所以,怎样定制我们生活中的“游戏规则”,是博弈是否可以达到双赢共赢的核心问题。
案例五、
举一个例子来说,立邦公司能跻身全球涂料业前十强的主要原因是对中国市场的开拓的成功。
从最初中国的消费者不知道“立邦”为何物,到“立邦”成为水性建筑材料的代名词,某种意义上来说,立邦无疑是成功的。
但是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立邦在中国遭遇了“山寨”的伤,市场上“日本立邦”、“香港立邦”等傍名牌产品层出不穷并分享立邦花巨资建立的市场份额。
面对这种情况,立邦公司痛定思痛,开始调整在中国的推广战略,大力推广木器漆等系列产品。
这种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给立邦又赢回了市场和荣誉,更重要的是赚得了中国人的钱。
由这个案例得到的启示是小猪与其消耗体力,培育起市场后给大猪抢吃,不如就选择等待,一边等待一边做好准备工作,适时进行产品研发,扩大市场;而大猪就是要勇敢地创新,让自己总是处于行业的领跑者地位,从而获得行业的额外收益。
智猪博弈改进方案、
方案一:
减量方案。
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
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了。
小猪去踩,大猪将会把食物吃完;大猪去踩,小猪将也会把食物吃完。
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了。
如果目的是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这个规则的设计显然是失败的。
方案二:
增量方案。
投食为原来的一倍分量。
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踏板。
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
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物吃完。
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竞争意识却不会很强。
这个规则的成本相当高(每次提供双份的食物);而且因为竞争不强烈,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的效果并不好。
方案三:
减量加移位方案。
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
结果呢,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
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
每次的收获刚好消费完。
对于规则设计者,这是一个最好的方案。
成本不高,但收获最大。